第一篇:鲁教版 马说 复习教案
鲁教版
马说
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4.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5. 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第一课时一. 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二. 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所谓“说”,那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用来陈说观点阐明主张的,其写法灵活,有近于现在的杂文。“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四、背诵课文,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1、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②才美不外见()
外见:表现出来。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3)食之
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吗)
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子)(2)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食通饲,喂);食不饱饱(吃)(3)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4)之:骈死于槽枥之间(起调节音节作用,无义);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的);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5)而: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但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方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却);执策
而临之(连词,表状态)(6)其:食之不能尽其材(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代驱使千里马的
方法);其真无马邪(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推测语气,可译
为“恐怕”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之义
(1)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子打,名词用如动词)(2)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4)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
词作动词,吃尽)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是马也(古:这;今:判断词)(2)安求能千里也(古:怎么;今:安全,安定,安装)(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同样,相等;今:等候)6、文言句式:
(1)倒装句: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状语后置句)B、马之千里者(定
语后置句)(2)省略句:A、省代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代千里马)。B、省连
词:策之(而)不以其道。(却)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层。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答: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论政。)
2、《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常马分别喻指什么? 答:“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常马比喻普通人。
3、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4、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5、文章每个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 “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七. 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九. 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马说
韩愈 伯乐----千里马----(无限同情)
“食马者”------不知马----(愤怒谴责)食马者------无马、不知马(辛辣嘲讽)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第三课时
一、《马说》理解性默写归纳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0)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1、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2、《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3、《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4、《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5、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6、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二、写作特点1、托物寓意,结构精巧: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2、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第二篇:《马说》复习教案
《马说》复习教案
一课时 主备人:寇恒香 授课人:寇恒香
复习目的:
l、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他的思想感情。复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2、理解文章的寓意 复习准备:
完成《马说》练习。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原文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作者简介
韩 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韩愈生平大事年表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一方面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外,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贞元十九年(803年)写了名作《师说》,这是韩愈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二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呤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尤其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元和四年,韩愈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任潮州刑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韩愈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三、字词积累。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辱,受屈辱
③、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a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⑨、是:这样,指示代词。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⑿、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本意马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⒃、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⒅、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⒆、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关于“马”的成语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之马 脱缰之马 铁马金戈 天马行空 童牛角马 土牛木马 天粟马角 铜围铁马 乌白马角 舞刀跃马 五花杀马 文君司马 万马奔腾
五马分尸 万马齐喑 问牛知马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马角 乌焉成马 问羊知马 洗兵牧马 选兵秣马 悬兵束马 香车宝马 鲜车健马 鲜车怒马 悬车束马 下马冯妇 下马看花 系马埋轮 下马威 信马由缰 休牛归马 休牛散马 效犬马力 朽索驭马 悬崖勒马 鲜衣良马 鲜衣怒马 心猿意马 以渴服马 以鹿为马 饮马长江 一马当先 倚马可待 一马平川 衣马轻肥 倚马千言 倚马七纸 饮马投钱 跃马弯弓 野马无缰
以毛相马 意马心猿 一马一鞍 跃马扬鞭 玉堂金马, 心猿意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燕昭好马 招兵买马 枕戈汗马 止戈散马 獐麇马鹿 招军买马 指鹿为马 指鹿作马 走马到任 阵马风樯 走马赴任 走马观花 仗马寒蝉 走马看花 走马上任 竹马之交 走马章台 竹马之友 蛛丝马迹 驽马十驾 驽马十舍 牛溲马勃 牛溲马渤 牛头不对马面
牛头不对马嘴 牛头马面 牛童马走 拿下马来 匹马单枪 单枪匹马 匹马当先 跑马观花 拍马溜须 盘马弯弓 匹马一麾 匹马只轮 千兵万马 骑曹不记马 乞儿马医 秋高马肥 千军万马 犬马恋主 裘马轻肥 裘马轻狂 裘马清狂 裘马声色 求马唐肆 骑马寻马 雀马鱼龙 求马于唐市 求马于唐肆 犬马之报 犬马之诚 犬马之疾 犬马之决 犬马之劳 犬马之力 犬马之恋 骑马找马 青梅竹马 犬马之年 犬马之养 敲牛宰马 轻裘肥马 青丝白马
青衫司马 墙头马上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权移马鹿 人欢马叫 人仰马翻
人荒马乱 人喊马嘶 人困马乏 戎马仓皇 戎马劻勷 戎马倥偬 戎马倥偬 戎马生郊 戎马生涯 软裘快马 人强马壮 人仰马翻 人语马嘶 束兵秣马 士饱马腾
素车白马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神龙马壮 驷马不追 司马称好 四马攒蹄 死马当活马医 驷马高车 驷马高盖 驷马高门 杀马毁车 食马留肝 驷马莫追 驷马难追 司马牛之叹 司马青衫 善马熟人 失马塞翁 三马同槽 束马悬车 束马县车 驷马轩车 散马休牛 率马以骥 驷马仰秣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 射人先射马 声色狗马 素丝良马 声色犬马 识途老马 识涂老马 塞翁得马 塞翁失马
襟裾马牛 裾马襟牛 金马玉堂 仅容旋马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六、文章解读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 “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七、课本小结。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 “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八、常考试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九、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十、相关故事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 “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十一、布置作业:
整理并熟背《马说》试卷。板书:
马说
有伯乐有千里马(正面)发现人才
无伯乐无千里马 辱、死(反面)埋没人才
一食尽粟一石 行千里(正面)施展才能
食不饱力不足 难行千里(反面)糟蹋才能 策之„食之„鸣之„(排比)封建统治者
执策临之:天下无马 不识人才
其真„„?其真„„!(反问)摧残人才
第三篇:《马说》复习课教案
《马说》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并掌握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掌握文言文复习规律,对作品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
二、教学重点:能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字、词、句意,并理解文章内容
三、教学难点:在了解背影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做好开放创新题,并认识到把握机遇的重要性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检测卷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语: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这节课,我们就以《马说》一课的复习,一起来探讨文言文复习的规律。文言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文言文阅读都考察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看:指生朗读
知己知彼
文言文阅读的考试内容
v掌握文学常识
v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v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v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v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挑战第一关看谁一马当先你真的了解韩愈吗?
要深刻了解作品内容,须先了解作者。关于韩愈,你知多少?
1、出示内容如下:指生读
《马说》的作者,字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故又称代家散文尤其著名,有“ ”。的美誉,是“”之一。本文选自《》。他与柳宗元并称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韩愈早孤,由兄嫂抚养成人,他自幼刻苦好学,知识渊博,他写的散文笔力雄健,流畅明快,成就很高,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曾学其作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初春小雨》等
2、释题并明确体裁:说得不错,再深入了解一下,周敦颐 《爱莲说》 柳宗元 《捕蛇者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马说”即“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挑战第二关喜看万马奔腾背诵全文
师:同学们,鼓足士气,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关,每一位同学都很出色,要坚信:站起来你就是风景!
生快速背诵课文,师巡视之后检查背诵情况分别找男女生各一名来背:师:首先请大家快速背诵课文
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师:谁来背?
(带头鼓掌)男同学这么优秀,女同学自然不甘示弱,来一个?
挑战第三关看我快马加鞭这些知识点你掌握了吗?
1、生默看注释一遍;师:同桌之间口头互测重点词、句。挑选你认为考试中最容易考的。开始!
2、针对不理解的字、词、句质疑(勇敢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3、师出示检测题:解释划线词,学生快速抢答规则:师读题,说开始,再答题
A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食马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
师强调:通假字最爱考,写清同谁最重要
B组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真无马邪
④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⑤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⑦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师强调:一词多义,不同意思要分清
C组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名马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三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
《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
D组词类活用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名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师强调:结合句子理解最重要
E组重点词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4、复习重点词语,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老师“招你一招”——巧做知识卡片
通假字勤整理,一词多义要分清古今异义巧归纳,词类活用记心中
不管复习哪一课,只要你精心制作知识卡片,定会有所收获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开始啊!
挑战第四关一路马不停蹄理解翻译重点语句
1、我出你译,男女生擂台赛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句子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要注意特殊的句式、特殊的语序、省略的成份。
2、男女生闪亮登场,真让我大开眼界,思考什么样的句子最爱考?
(1)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
(2)运用修辞之句(如排比、对偶等);
(3)含有重点词语的(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4)主旨句,反映作者情感,蕴含哲理,结构上起一定作用之句等。
在复习备考中,只要你用心,有针对性地复习,定会成为中考的赢家
挑战第五关不要走马观花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要表达的见解与他所处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根据文章内容,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指生回答师补充介绍背景:
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丞宰相请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在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写下《马说》一文。
思考题: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全文共三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③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采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④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见解?
师引导明确: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说法是一致的反映了当时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赏识、重用的社会现实
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挑战第六关发扬龙马精神各抒己见,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你认为呢?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2)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积累拓展任你天马行空你能说出多少关于“马”的成语
(六)结束语:中考在即,同学们争分夺秒,快马加鞭。衷心祝愿同学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暂时落后的同学更要马不停蹄,全力以赴,厚积薄发,敢当黑马!
6、怎样复习更有效?老师“送你一把金钥匙”
牢记重点字词句,夯实基础别小视,温习作者及背景,促进理解巧联系,复习中心和写法,篇篇归纳和整理,拓展延伸巧作答,言之成理有新意,瞄准中考要精练,提高能力拿第一
(五)中考试题选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2分)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围绕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简要说说你的想法(2分)
这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怀才不遇何所惧,把握机会创奇迹
少年须展凌云志,马不扬鞭自奋蹄
愿同学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板书设计:
伯乐 人才
马说 千里马 知贤识才的人 托物寓意
韩愈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第四篇:八下《马说》复习
八下《马说》韩愈
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
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
13、执策而临之:握;// 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答: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即: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答:“其真不知马也”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答: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五、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一样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答: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第五篇:《马说》复习要点(推荐)
《马说》复习要点
一、文章内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二、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三、语音
祗(zhǐ)辱于骈(pián)死槽(cáo)枥(lì)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四、通假字
1、食马者 “食”通饲:喂,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邪”表疑问,吗。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不以千里称也千里:数词作动词,行千里
3、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4、尽其才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七、一词多义
1、策:(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驱赶)(2)执策而临之(竹制的鞭子)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
项„„„„„„„„„„„„„„„„„„„„„„„(D)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是)B.马之千里者(助词,无义)
C.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D.其真无马耶(其实)
2、世有伯乐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没; 于:在。
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 以:凭,凭借; 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尽:吃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 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使„„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 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别,了解
16、是马也 是:这种。
17、虽有千里之能虽:即使。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 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选出翻译错误的一
项„„„„„„„„„„„„„„„„„„„„„„„„„„(D)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与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B.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到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指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十四、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