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2》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3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条形统计图2》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条形统计图2》教学设计》。

第一篇:《条形统计图2》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2)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这节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数据。

1.教学中,把“统计”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了学生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导入新课。

2.在探究新知时,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使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格子不够的认知困境中,自觉地进行探索、交流,最终把认知指向“1格表示2个数据”这一新知的前沿。

3.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探索、交流,开展数学操作,主动构建起“以一当二”的数学知识。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这里的三样早餐都是什么。生:牛奶,豆浆,粥。

师:同学们喜欢这三样早餐吗? 生:喜欢。师:那老师就将这三样早餐奖励给这节课表现好的三个组。现在我们看一看四(1)班的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是什么?

设计意图:爱吃是小学生的天性,用学生喜欢的早餐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统计表。

2.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的数据。生1: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6人。生2:最喜欢的早餐是豆浆的有12人。生3:最喜欢的早餐是粥的有24人。

3.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选择一种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4.学生在组内汇报各自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

5.各组汇报并展示各自的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教材96页的两个条形统计图)6.学生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并说出区别。(全班交流)

预设 生1:左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数据。生2:右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数据。

7.思考: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认为用哪个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有时由于数据偏大,在画条形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个数据。

8.同学们根据条形统计图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9.思考:如果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5人,那么在右图中怎么表示? 学生组内讨论,各组汇报。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用半格表示1人。

设计意图: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对比两个统计图的区别,发现“以一当一”的局限性,总结出“以一当二”的统计图。⊙练习巩固

课件出示教材97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的填写。

(2)同桌之间合作完成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一个绘制8月份的,另一个绘制9月份的。

(3)同桌之间合作研究下面的思考题:9月和8月比较,天气有什么变化?9月北京已经正式进入秋季,你认为北京9月的天气有什么特点? ⊙课堂总结

说说本节课你们的收获。⊙布置作业

教材101页3题。

· · ·

第二篇:扇形统计图2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扇形统计图

(二)教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教学时间: 教学记录: 教学内容:教材第98-9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将三种统计图进行系统的复习,知道每种统计图的不同作用,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活动,经历统计图辨析的过程,感知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增强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辨析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 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 法:加强合作,归纳整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的三个统计表。

1、这是绿茵小学校园内树木的一些统计表。请你仔细观察这三个统计表,从中你都知道些什么?

2、生:有2007-2011树木变化情况的统计表,有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的统计表,还有各种树木数量的统计表。

二、小组合作,探究三种统计图的作用

1、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统计图的绘制任务。

2、小组反馈

(1)、第一个统计表

预设

1、学生会将绿茵小学2007-2011年校园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预设

2、学生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2)第二个统计表

预设:学生会出现的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师:谁能说说看到这样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师: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都能表示出统计表中的信息,但是扇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3)第三个统计表

预设:学生只出现一种结果--条形统计图 师:为什么这个统计表你们都选用条形统计图呢? 生: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4、通过绘制不同的统计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不同的统计图

5、小结: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再到我们今天学习的扇形统计图,每种统计图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条形统计图能够很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及能够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够表示出数量的变化趋势;而扇形统计图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统计图。

三、反馈练习教材第99页“做一做” 课后作业: 大小同步练习册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扇形统计图

(二)条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够表示出数量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2(模版)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

1.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哪?

2.如何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渗透“数据分析的观念”?

课前思考:

1.教材设计“最南、最北”两地的气温比较活动,其统计作用在哪里?既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对比气温的活动情境,又能够渗透地理知识,了解我国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最南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以及渗透数学文化。但学生能否会联系身边的生活用数学的角度投入到活动探究中去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作用?经过磨课和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最终认为教材中的南、北气温变化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因此将教材中的情境图进行改造,利用学生周边“石狮市某小学新生和毕业生人数的变化”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分析整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对数据的分析和身边遇到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从而形成数据的分析观念。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过单、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对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已经掌握。那么课前是直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行读图,观察,分析数据,主动发现不同点和优点呢?还是让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它的特点,同时发现它的局限性,来展开教学?通过教研分析,最终选择让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它的特点以及它不足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决小铭的学习变化问题,让学生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学习的必要性。

3.什么叫做数据分析观念?如何帮助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呢?通过创设身边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思考教学中如何探究新知?采取师引生答方式,还是让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获取信息?最终通过思考和分析,选择学生主动思考学习为主,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对统计图中能直接看见或简单推理得到的信息提问,如横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单个数据的多少、数据之间的比较等。第二,对统计图中蕴涵的信息提问,如数据的整体变化情况或偏差等。第三,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对 统计图行进行提问,如统计图用来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数据会呈现这种变化情况等、能否进行预测。第四,从评价的角度对统计图进行提问,如统计图使用的是否合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有道理等进行提问。

4.仅仅分析数据用统计表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制成统计图?统计图不仅能从数量中获得信息,从图像中也能获得信息。他能够更直观的帮助人们分析、判断问题,做出合理预测和决策。

磨课要点

1.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已经学过单、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并对统计图做简单分析。

已有生活认知:学生听过数据的变化,见过随机性,如爸妈常讲的股票,电视、电脑、新闻上的多条折线变化图等,但对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还不能很好的做分析。

思维特点: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因此本节课除了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外,更重要是让学生懂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以及它和我们生活的联系,侧重提升学生对数据的解读和预测。

2.终点。

学生能够懂得从多角度来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包括能够读数本身的作用,也能够读取数据之间的关系,还能够超越数据本身获取和我们生活相关的信息,并作出一定的预测和合理的决策方案。同时会根据问题的背景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案。如: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

3.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引导学生复习导入,利用旧知来推断小铭的学习问题,深入分析考虑后发现只跟自己作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猜想需要有个参照物,年段的平均分情况,进而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接着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每年新生与毕业生人数来判断在校生变化情况,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4页。教学目标

1.通过对某小学在校生变化的两个相关量的分析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数据的作用;懂得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通过主动思考、大胆猜测及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来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3.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感悟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数据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合理分析。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

(1)出示小铭个人成绩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还认识它吗?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小铭成绩折线统计图】

(2)读图回答问题。

师:认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换个角度来观察? 预设:标题、横轴、纵轴表示的意义。

读懂数量多少。(最多、最少。)

清楚数量的变化情况。预测变化趋势。

师:你是怎样了解到他的变化情况?(图像的变化)【课件出示个人成绩折线统计图,隐藏数据】

师:看来不仅数量会说话,图像也会说话。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多少,还能了解变化情况。

(3)出示年段各单元平均分。

师:现在能根据变化趋势,预测接下去他会考怎样吗? 预设:继续往下降,退步。

师:看来同学们一致认为他后面几个单元会考得不理想, 真的是这样吗? 预设:要了解整体情况

其他人的成绩状况(个人成绩与整体作对比)试卷难度

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他们年段平均分情况,现在你对小铭成绩有什么新的看法?

【课件出示:在小铭成绩上出示年段平均分折线】

预设:原来他比年段的平均分都高。(怎么看出来的?)

他学习应该很厉害。(不是认为他退步了,现在怎么又觉得他厉害了。)可能是试卷比较难。

有些时候单式折线统计图没办法分析好与不好,要有对比才知道。

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局限性。

得到:看来单条的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时候需要对多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了解情况,做出合理判断。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1.根据问题,选择数据。

师:最近咱们石狮的一位小学校长,遇到了一个统计问题?他想了解近几年学校在校生的变化情况。你认为他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预设:每年的新生和毕业生人数

每年转校生

师:为什么需要知道新生和毕业生人数?

生:综合分析这两个量才能了解每年的在校生的人数是增加还是减少。得到:看来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得收集相关联的一些数据。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的直观信息分析数据

师:请看大屏幕,这就是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它统计的是?

【课件出示:新生与毕业生人数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2011-2016年石狮市某小学新生与毕业生人数统计图。师: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生数。

师:观察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和我们以前学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折线变多条,图例 师:为什么需要图例。

得到:用来区分不同的折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图例。师:进一步分析,你还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换个角度分析吗? 预设:单条每年数量的多少(这位同学了解到了数量的多少)

数量的变化情况(他换了个角度分析,从中了解到变化情况)(2)从相关量和问题解决的角度分析数据 师:还能从新的角度分析吗?对比的角度来分析。

预设:数量比较(你为什么要这样比较?得到在校生变化情况。从两组比较中进行分析)

数量的变化情况对比(不看数量,看开口差距看出,看来不仅数量会说话,图像也会说话。)

【课件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隐去数据。】

得到:比较后可以了解到在校生的人数在增多。师:能否根据刚才发现,预测接下去的变化趋势? 预设1:新生可能还会增多。

【课件出示:预测新生接下去的变化情况。】

师:为什么会增多?会无限增多吗?

生:可能学校办的比较好,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到这个学校去读。预设2:毕业生会比较平稳

师:会一直平稳下去吗?依据是什么?

【课件出示:预测毕业生接下去的变化情况。】

预设3:在校生的人数会增多。

得到:看来从统计图中的新生与毕业生数量差和图像开口差距都可分析出在校生的变化情况。

【课件出示:以上预测接下去的变化情况。】

师:根据我们得到的在校生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你会对该校的校长提什么建议?比如:学校后勤设备,电脑,桌椅,教室,教师招聘等。

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一样都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判断问题,从而做出预测和决策。而且复式折线统计图更优越的是能够直观反应两个量差距的变化情况,从而更全面准确了解问题。(板书:分析、判断、预测、决策)(3)从评价的角度分析数据

师:回顾学过的统计图,有没有什么疑问?统计图选择的是否合理? 预设:为什么新生与毕业生人数变化要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画成复式条形统计图不行吗?

师:张老师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给大家带来了,认真观察,同桌讨论,选择哪一种统计方法比较合理?(合作讨论)

【课件出示:对比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反馈:简洁,能直观比较新生与毕业生差距;更好了解变化趋势。(板书:简洁、直观比较、了解变化趋势)

师小结:看来对于同样的数据,我们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然而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解答问题。

3.课堂小结

师: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你的同桌谈一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它有什么优点?(合作讨论)

反馈:单式有局限性,复式比较全面,能直观比较两个或多个相关联量的关系。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说一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如果让你画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师: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我国人口增长分组统计图。请同学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分析,你就会了解国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背后的统计学依据,也更能理解爸妈生二胎的选择是对还是错的。

【课件出示:中国人口增长的分组统计图。】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简洁、直观比较、了解变化趋势

分析、判断、预测、决策

所用教材内容 8

生活中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我国人口增长分组统计图。请同学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分析,你就会了解国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背后的统计学依据,也更能理解爸妈生二胎的选择是对还是错的。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有什么话想和爸妈说的?

第四篇:教学设计形成性2

《教学设计》形成性考核1-5章作业参考 第一章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

形成性考核作业

概念解释

教学:P2+10~P2+12; 教学系统:P3+4~P3+8; 教学设计:P5+6~P5+12;传播理论:P8-6~P8-2;

二、简答题

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任务:(三个任务)P4+5~P4—5;

简述教学设计的意义及其要素:意义P5+13~P5+17;要素(六点)P5-12~P6+5; 简述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P11+8~P11+15;P11-8~P11-3;P12+6~P12+9;

简述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P12-14~P12-12;

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和一般任务:基本特征四点P13+2~P14-12;四个任务P14-10~P17+16;

三、论述题

结合教学实践试述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P17-8~P18+9;论述教学设计与教师传统备课活动的主要区别:提供“教师传统备课活动.doc”作参考;试述教学设计对设计者的基本要求:P18+10~P19-12。

第二章教学设计模式 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概念解释

1、教学设计模式:P22-8~P22-4;

2、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P23-3~P24+1; 简答题

1、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可划分为哪四个阶段?P25+15;P26+9;P26-14;P26-1~P27+7。

2、教学设计的“史密期-雷根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30-10~P30-1。

3、巴纳赛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31-2~P32-4。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阶段?P34+13~P34-1。

5、梅里尔的“部分呈现”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35+2~P35+11。

6、肯普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27+18~P28+4。

三、论述题

1、试述教学设计模式的功能。P23+4~P23-4。

2、试述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安德鲁斯和古德森14要素P24+10~P24+16;

瑞奇6要素P24+18~P24+26;

史密斯和雷根4 要素P24+29~P24+30;

3、试述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成环节。

狄克和凯瑞的十构成环节:P24-5~P24-1; 加涅和布里格斯九构成环节:P25+2~P25+4; 作者认为八个基本环节:P25+5~P25+8;

第三章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分析 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概念解释

1、认知发展P38-2~PP39+1;

2、学习需求P42+7~P42+8;

3、学习动机P45+45~P45;

4、学习方式P53--7~P53-6;

二、简答题

1、四个阶段P39+6~P39+9

2、四步P44-14~P44-1

3、五个关系P53-2~P54+2;

4、四条P54+7~P54+20;

5、P56+6~P56+8;

6、P57+6~P57+8。

三、论述题

1、试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

答:从四个方面入手P48+2~P49-1。

2、试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求。答:四个方面P54-2~P55-5。

第四章教学设计模式 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概念解释

教学目标:P61+9;

教育目的:P61-9~P61-8; 培养目标:P61-6~P61-4; 课程目标:P61+15~P61+17;形成性目标:P68+15~P68+18;行为目标:P67+2~P67+3;表现性目标:P69+15~P69+17。

二、简答题

教学目标的功能有哪些?

三个方面P63+4~P63+5;P63-3~P63-2;P64-3~P64-2。教学目标的各层次是怎样的关系?P62+5~P62-5; 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有哪些?P65-11~P65-9;

新的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划分为哪几类?三类P83-14~P84+16; 教学目标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P84-6~P84-3; 确定教学目标的步骤有哪些?四步P88-9~P89+8; 行为目标的表述包括哪几个要素?P89+14~P90+1;

教学内容选择的取向主要有哪些?比较典型取向有七种:P90-10~P90-8。

三、论述题

1、试述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

四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划分为五个层次或五个类型。P76-7~P83+15。

2、试述教学内容选择的准则。三条准则P95+3~P97-3。

3、试述教学内容的组织。P98+14~P100-1。

第五章教学设计模式 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概念解释

1、教学过程:P102-9~P102-1;

2、教学方法:P118-5~P118-3;

3、教学组织形式:P132+7~P132+11

二、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三个方面P107-10~P109-7;

2、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功能。三大功能P109-4~P111+11。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三对基本矛盾P105+11~P105+12。简述教学方法分类的意义。P119+15~P119-5。

5、简述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基本要求。P127-4~P128+17。简述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步骤。五步P129表5-4-1。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功能。P130-11~P131+14。简述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优点与不足。P133+10~P133-3。

三、论述题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试述中小学常规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环节。六个基本环节P111-10~P114+5。

2、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教学最优化思想的理解: P114+6~P115-8。

3、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P125+10~P126-3; 教学设计》形成性考核册 P1 第一章

一、1.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促进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2、教学系统简单说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组成的一个教学活动的运行系统,教学系统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校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每体等四个方面。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复杂运行活动,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教学过程。

3、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具体来说,教学设计有着比较具体的操作系统,它是以现代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合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指定的教学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4、传播理论就是运用现代传播学的理念、技术与方法等,对相关信息传诵的过程与方式、信息的结构和形式、信息的效用和功能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解释与说明。用信息传播理论来分析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各类知识、各种技能、思想观念、意识等)则是多样化的教学信息,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二

1、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从学校教育的意义上说,教学系统的普遍性的主要任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为学生奠定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基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第三,培养个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P2

2、意义: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为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可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能够得意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预先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的整体把握,良好的教学设计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合理的行动纲领,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引导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素:第一,学习者及其需要的分析。第二,教学内容的分析。第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第四,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五,教学每体的选择和运用。提溜,教学评价的设计。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程序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重要影响,就是它对教学设计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有序的刺激项目(学习项目),学习者从他所知道的东西开始,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步骤学习,从而获得教学目标所要求他们学习的知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虽然注重和强调了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产生变化的一个侧面,即学习者变化的可观察性者这一个方面,但是它没有深入地考虑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心理状态以及许多无法通过行为直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受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它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一是学习中存在着不同水平的认知过程;二是学习的积累及其合理恰当与否,取决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三是学习是知识在人们头脑中不断组织和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四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认知的过程对学习的任务和行为进行分析。

总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虽然对学习产生的情境的理解与解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4、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的问题,是以教学的普遍规律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的。比较具体地来说,教学理论研究的范围包括了教学任务(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等。在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中,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者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5、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指导性、整体性、操作性、创造性。

教学设计的一般任务:一,确定教学目标;二,研究和分析教学内容;三,研究学生的特点与需要;四,教学过程相关措施的研究与分析。P3

三、1、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和决策的过程,所遵循的设计程序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和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热闹物;二是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基本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状态,设计和确定教学活动的起点状态;三是分析设计教学活动中学生从教学的起点状态向教学的最终目标状态发展过程中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应当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等;四是考虑并研究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与方法,以及所应提供的学习知道;无是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中所要进行的测量与评价的方式和方法等。

上述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学设计活动所设计的基本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过程所要达到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应如何选择和组织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组织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教学评价——及时获得和有效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激励学生有效学习?这些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学设计内容与过程的基本矿家,在一般性常规教学活动范围内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着都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基本要素,这会有利于形成比较全面、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

2、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传统备课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以教师为中心,凭借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的,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较低。使用的教学媒体往往是教参给定的,以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为主,在表现力,重现力等方面上都存在不足。尽管使用了现代的信息技术,但是使用的出发点不同。在这样一种机械的思维模式下,整合变成了简单的加法。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以前某个教学元素的替代,比如,用课件代替黑板,用扬声器代替教师的讲解,用课件展示代替学生的实验操作。非但没有促进教学的改进,反而使学生的手脑被机器所束缚,很人性化的过程变得呆板,没有生气,学生能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宝贵品质的机会被计算机剥夺。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学生的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在分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最后进行学生评价。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工程。P4

3、试述教学设计对设计者的基本要求:P18+10~P19-12。

教学设计对设计者的基本要求:一,教学设计者个人基本条件的要求;二,教学实际者进行教学设计活动的特殊技能要求(第一,教学时间的规划技能;第二,教师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第三,教师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选择以及优化组合的设计能力。)三,教学设计者协调与他人关系的能力。第二章

一、1、教学设计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际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教学设计的系统化、稳定化的操作样式,它用检阅的放肆,提炼和概括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经验,解释和说明了教学设计的哩念和有关理论。教学设计的模式既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升华,它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实质,是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P23-3~P24+1;

教学设计的模式是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教学设计的模式也往往表现为一个有序的过程,因此,有不少学者将教学设计的模式称为“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

二、1、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视为应用科学,这个时期的教学设计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在第一阶段中,从事教学设计的往往是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专家,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则往往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执行专家所作的教学设计,即主要起着具体操作的作用。

第二阶段,教学设计者们侧重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强调用美学效果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专家的工作,而且也成为每个教学工作者的工作。

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教学设计着重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阶段,在教学设计中起指导作用的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建构主义,第四阶段的教学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进一步强调教师成为教学设计的主题,而不知识教学设计的执行者。P5

2、第一,将教学活动分为教学分析、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三大环节。第二将教学分析明确地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环境分析;二是学习者特征;三是学习任务分析(包括教学目标的分析和教学内容的分析)。第三,有三类教学策略:一是教学组织策略;二是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三是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3、第一,两个阶段四个环节。第一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形成阶段,该阶段又包括以下两个环节:一是中心定义环节;二是特性。第二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创造阶段,这个阶段又包括以下两个环节:一是作用模式;二是可行系统。着两个阶段和四个环节体现了系统的反馈与控制过程。第二,五个领域。这是教学设计过程在空间上展开而形成的。第一领域是创设空间,这个领域的任务主要在于:一是探索社会的特点和意义;二是创设未来系统的图景;三是准备设计。这个领域侧重于背景的创设,它是教学设计的准备阶段。第二个领域是知识空间,这个领域的任务主要在于:一是对知识系统进行探索,包括探索其社会特征和意义;二是构建中心价值和图景;三是探讨如何进行设计和对社会系统进行描述。第三个领域是形成设计和解决问题空间,这个领域的任务主要在于:一是形成设计的中心定义和系统的特点;二是设计系统的作用,设计可行的系统。第四个领域是探索空间,这个领域的任务主要在于评价和选择。第五个领域是描述未来模式的空间。这五个领域在空间上性户关联,从而形成一个教学设计系统。

4、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以下九个阶段:一是鉴别教学目标;二是进行教学分析;三是鉴别起点行为和学生的特征;四是陈述作业目标;五是开发标准参照测验题;六是开发教学策略;七是开发与选择教学媒体;八是设计与开展形成性评价;九是设计与开展总结性评价。

5、梅里尔的“部分呈现”教学设计模式包括:第一,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这又包括内容和业绩两个方面。梅里尔把内容分为四类,即事实、概念、过程、原理。学习内容的业绩包括记忆、应用和发现。第二,呈现形式,这又包括讲解和探究。第三,呈现要素,这又包括一般性的要素和举例。其中一般性的要素包括定义、程序和原理。梅里尔的部分呈现理论教学设计模式使用于任何学科和任何教学情境,不过,它基本上是定位于集体教学。P6

6、肯普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强调四个基本要素;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适当安排十个教学环节。

四个基本要素是指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这四个要素。三个主要问题即:一是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这是确定教学目标;二是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该怎样进行教学;三是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十个教学环节是指:一是确定学习需要和学许目标,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二是选择课题与任务;三是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四是分析学科内容;五是阐明教学目标;六是实施教学活动;七是利用教学资源;八是提供辅助性服务;九是进行教学评价;十是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在这十个环节中,有就个环节都由教师自己完成,只有第六个环节是在教师主讲或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完成的。

三、1、第一,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作为教训业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物,教学设计模式直接地、完整地指导教学设计的实践活动如何进行,包括教学设计采取什么样的取向、按照哪些步骤进行、各个步骤如何操作等,这些指导对于教学实践工作者有效地进行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二,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资料、素材。教学设计模式包含了关于教学设计的特定的理论、指导思想,同时也包含了有关的实践素材。这些教学理论可以转化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来源;第三,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教学设计模式不仅直接指导教学设计的实践,而且它与教学实践活动本身有着密切联系,包含了教学实践活动的理念、取向、要素和操作程序,而这些对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指南和依据。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的管理,为了使教学工作有序到、完整地、有效地进行,就要加强这一部分的管理,而教学设计模式为这一部分的的管理提供了依据。P7

2、安德鲁斯和古德森14要素

14个要素:需要的评估;考虑不同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形成系统;明确限制;形成广泛目标和可以观察的具体化子目标;生成与总目标和子目标相匹配的前测和后测测验;分析总目标和子目标的类型并将下属技能序列化;确定学习者的特点和准备状态;形成与科目和学习者需要相适应的教学策略;选择每体以采用教学策略;形成以策略为基础的教学课件;对课件进行形成性评价以诊断课件使用者的学习困难;在诊断基础上,对课件进行修改;开发有关安装和维持以及定期修理教学程序的材料和过程。瑞奇6要素

六个要素:确定学习者的需要;确定各个层次的目标;建构评价过程;设计和选择教学传递的方式和方法;试用所设计的教学系统;安装和维持系统。史密斯和雷根4 要素

四个基本问题:学习者或受培训者的特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是什么?怎样评价和修改?

3、狄克和凯瑞的十构成环节:

十个构成环节:一是明确教学目标;二是进行教学分析;三是确定行为、个性的准备状态;四是写出行为目标;五是开发与标准有关的测验;六是开发教学策略;七是开发和选择教学每体;八是设计和进行形成性评价;九是修改教学;十是设计和进行总结性评价。加涅和布里格斯九构成环节: 九个构成环节: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分析;三是起点行为和学生的特征;四是作业目标;五是标准参照的测验项目;六是教学策略;七是教学材料;八是形成性评价;九是总结性评价。作者认为八个基本环节:

八个基本环节:一是学习者的分析;二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三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四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五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六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七是教学情境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八是教学评价的设计。P8 第三章 一

1、认知发展是指学习者一般认知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形成及其方式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它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种种功能中的发展变化。认知发展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活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2、需要通常是指实际状况与理想常模中的标准之间的差距,亦指“实际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

3、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对个体的学习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决定着个体学习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

4、学习方式是指为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达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类型、方法、途径的总和。

二、1、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2、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计划。这个步骤包括确定分析的对象、选择分析的方法、确定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技术,选择参与学习需要分析的人员等工作。第二步是收集数据;第三步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第四步是撰写分析报告。P9

3、五个关系

在对待学习方式的问题上,特别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三是个别学习与集体学习的关系;四是独立学习与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的关系;五是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4、学习方式设计需要达到以下一般要求:一是多样性、完整性。二是有序性;三是适度的强化;四是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

5、什么是内部参照分析法P56+6~P56+8;

所谓内部参照分析法,是指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将学习者的现状与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即期望状态)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方法。

5、所谓内部参照法,是指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将学习者的现状与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即期望状态)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方法。

6、所谓外部参照分析法,是将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与教育机构之外即外界社会的要求相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P10

三、论述题

1、试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

答:从四个方面入手P48+2~P49-1。

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就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条件:注意力、针对性、自信心、满足感。因此,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要从这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引起并维持注意力的技术。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变化材料的呈现方式;二是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三是似是而非和令人惊奇。第二,加强针对性的技术。在教学设计中,保证或加强针对性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保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可以降低所呈现的新学习材料的生疏程度。二是向学习者说明正在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现有价值;三是逐步使学习者相信现在所学习的东西对将来有价值。第三,建立自信心的技术。要使学习者产生足够强的学习动机,就需要学习者对成功地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充满自信,而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的。建立自信心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清楚明确地向学习者阐明学习目标;二是课堂叫和学习任务循序渐进,使得学习内容容易掌握;三是允许学习者不断提高自我控制学习进程和达到成功结果的程度。第四,产生满意感的技术。使学习者产生满意感的技术主要包括,一是对学习者的学习业绩提供反馈;二是鼓励作出概括、迁移。

2、试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求。答:四个方面P54-2~P55-5。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求,一般来说要遵循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了有关教学目标设计的知识都可以适用之外,还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科学精神目标;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科学探究兴趣的目标;社会主任感的目标。第二,教学程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提供问题情境;第二步是明确研究问题;第三步是进行研究设计;第四步是收集研究的资料;第五步是分析处理资料;第六步是得出研究结论;第七步是检验。第三,师生地位与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主题性是很显著的,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来源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第四,教学评价。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仅要重视评价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评价学习的过程;二是注重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自主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在作为评价之标准的教学目标上,要特别注意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兴趣、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目标;四是在评价方式上,要尽量注重采用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五是评价的标准、过程和方式都要尽量地个性化,符合学生个人的特点,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章

一、1、教学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预期的身心变化。

2、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她是指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专业的具体任务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专业在培养人上的具体要求。

4、课程目标是指某门课程在教学上总体所要达到的结果,即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亦即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从总体上所要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

5、形成性目标也有人译为“展开性目的”、“生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它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教学目标。形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征是过程性。

6、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P12

7、表现性目标:P69+15~P69+17。

表现性目标是美国学者艾斯纳在批判行为目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形式。与强调统一性的行为目标不同,表现性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独特性、首创性。

二、1、三个方面P63+4~P63+5;P63-3~P63-2;P64-3~P64-2。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

2、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概念都属于教育目标所包含的范围,属于这个总概念中的不同层次。教育目的是教育目标中的最高层次,它对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起者统帅、支配、制约的作用,它是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培养目标是基本的中间层次,它一方面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支配,另一方面又对教学目标起者制约、支配作用。教学目标是其中的最低层次,它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支配、制约,它的制定要以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3、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有四种:普遍性取向、行为目标取向、形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

4、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第二类,过程与方法;第三类,情感、态度、价值观。P13

5、教学目标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

6、第一个步骤是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第二个步骤是根据教学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提出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学目标;第三个步骤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形式(也称为教学目标的取向)。

7、行为目标的表述一般要包含四个要素:第一,行为主体;第二,行为动词;第三,行为条件;第四,表现程度。

8、道德主义取向;百科全书取向;文化复演取向;形式训练取向;唯科学取向;经验取向;社会取向等。P14

三、1、四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划分为五个层次或五个类型。P76-7~P83+15。

(一)认知领域:概念化;理解;应用;评价;综合。

(二)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信奉、举止。

(三)动作技能领域:知觉、模仿、整合、创作、熟练

(四)行为领域:获取、同化、适应、施行和达成。

2、三条准则P95+3~P97-3。

(1)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2)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社会生活;(3)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实际。P15

3、一般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关系; 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第五章

一、1、一般说来,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各对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产生、发展与变化,为教学过程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2、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3、又称为“教学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组合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结构形式。

二、1、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三个方面P107-10~P109-7;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三)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P16

2、(一)教学功能。教学功能是指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通过教学过程迅速有效地传播给年轻一代,教给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形成他们智力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技能和熟练技巧。

(二)发展功能。发展功能是指教学过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情感与意志品质、个性与体魄的健康发展,培养精神、探究与实践能力。

(三)教育功能。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和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深刻地熏陶和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情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3、(一)教师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教师,他们原有的知识未必能持续适应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还面临着如何使教学内容转变成学生可接受的知识,并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财富的问题。

(二)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体现,教学过程如何做到师生的“教学相长”。

(三)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教学的客观要求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矛盾。

5、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建立教学方法的内在联系和系统。主要目的是使人们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认识、理解这些方法,能够掌握各个具体方法的特点、功能和作用,明确它们的应用的主要范围和适用的基本条件,从而使这些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5、第一,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等特点。第三,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6、第一步,创设问题的情境;第二步,选择与确定问题;第三步,讨论与提出假设;第四步,实践与寻求结果;第五步,验证与得出结论。P17

7、主要功能体现在:

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虚拟功能。

8、优点:(1)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为在教师人数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教育规模、普及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2)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发挥集体教育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品质。(3)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4)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缺点:一是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二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三

1、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试述中小学常规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环节。

六个基本环节:教学的准备、教学内容的感知、教学内容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运用和教学过程的评价等。P18

2、教学过程设计的最优化,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整体性的观点来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目的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它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思想:一是系统思想;二是整体思想;三是效率思想。

3、(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P19 第六章

一、1、教学情境代表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的具体情景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

2、教学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法规政策、科学技术、师资力量、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狭义的角度,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园文化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等。

3、评价活动主要是对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以操作的科学手段,系统地搜集信息、饲料,分析、整理,对教育几哦啊学的活动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完善教育教学过程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的系统过程。

目标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确认学习目标的分类及制定可以操作的学习目标和编写评价学习目标的材料。

5、前期分析是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的一项技术,即在设计过程的开端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使设计工作有的放矢、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有序高效地进行。前期分析的内容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三部分。

6、教学策略设计是在一定理论和经验模式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每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合理和油画地处理教与学的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P20

二、1、教学情境代表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的具体情景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

2、为了保证教学情境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1、情境作用的全面性;

2、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3、情境作用的发展性;

4、情境的真实性;

5、情境的可接受性。

3、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实现育人的目的。随着现代教学环境内涵和外延的变化,现代教学环境的要素结构推动现代教学环境功能的发展和内容变化。一般来说,现代教学环境具有教育导向、凝聚激励、传播整合、娱乐调节和美育五项功能。

课堂的物质教学环境设计有:课堂座位设计;课堂教学用具设计(计划课堂教学用具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固定的设施;

2、设备;

3、教学材料;

4、可见性;

5、灵活性);

4、内容分类

由于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育形式的限制,课外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丰富。学校先现行的课外活动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体活动、课外阅读活动、游戏活动、社会活动和主题活动七类。组织形式

以参加活动的人数(即活动的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类,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指导原则

三条基本原则:

1、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

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P21

三、1、意义

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的意义:

1、改良教学结构;

2、更新教学理念;

3、促进真实性学习;

4、培养素质和深化学习。功能

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的功能:

1、提高兴趣,促进主动学习;

2、增强协作活动、实现学习交互;

3、提供多种情境,实现研究型学习;

4、使用多种建构工具开展学习;

5、提高趣味性、真实性和新颖性。你对教学情境的认识(略)

2、一般方式有: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和问题化情境。以创设活动化情境为例:一年级的“找位臵”一课是让学生辨认方位,学习前后左右、行和列的概念。教师的设计是让小朋友去“电影院”看电影。每个学生手里都拿着教师预先制作的有座号的电影票,自己去寻找事先设计好的座位号,在不长的时间内,一些学生直接找到了自己的座位,一些学生与同伴进行短暂交谈后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臵。老师则为学生放映了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并随后提问了辨认方位的相关问题。P22

3、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行为主义的核心假设将个体与环境密切的联系起来,环境与行为是相互界定的,行动是主要的分析单位。

信息加工理论打破了行为主义避而不谈的心智的瓶颈,提出了心理的运行模型,形成了二元论的框架:外部世界被内部大脑的不同记忆结构所表征;外部世界中的人类行为是用内部过程和机制来解释的。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心理和哲学的认识论,大致分为三种表达形式:外源建构主义、内源建构主义和辨证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主动的学习者,人必须为自己建构知识,因而采用“脚手架”、“认知学徒”、“随机通达”、“抛锚式”和“协作式”等教学模式。

情境认知是不同于信息加工的另一个理论。它试图完善认知信息加工方式中的不足,特别是信息加工依靠长期储存中的规则和概念,集中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维,而忽视了大量文化的和物理的情境脉络。情境认知更注意与压缩内、个体和群体的活动、文化的意义和差异、工具(包括计算机工具和环境)以及所有这些因素的互动。

4、猜小学数学谜语 活动目的:

通过猜小学数学谜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敏捷性;培养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努力学习。活动内容:

猜小学数学谜语。一共准备了五道谜语,它们分别是:(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谜底是:“王”。(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谜底是:“三”。

解释:“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所以,谜底是:“三”字。

(3).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谜底是:“相等”。(4).七六五四三二一。(打一数学名词)谜底是:“倒数”。(5).八分之七。(打一成语)谜底是:“七上八下”。

“七上八下”。活动方式:

这个活动适合于安排在小学二年级。将班里的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是负责走上黑板写出该组组员想到的答案,每个小组的组员围成一个圈坐,方便互相讨论。活动正式开始,老师提出第一道谜语:“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学生听了谜语后,小组进行讨论,想到答案后,组长马上跑上黑板写出答案,每道题限定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超过了2分钟,组长就不可以上黑板写答案了。接着,老师讲出谜底是“王”字,核对答案,答对的小组加10分,答错的和没有作答的小组不能加分。老师先叫答对的小组的组长站起来解释他们小组是怎样得出答案的,然后老师自己再解释一次答案。然后,全班同学为答对的小组给予掌声鼓励。接着,老师提出第二道谜语,第三道谜语,第四道谜语,第五道谜语。(每一道谜语大概用7分钟,五道谜语一共35分钟)。活动结束了,进行评比奖励和惩罚,第一名的小组给予热烈的掌声表扬,最后一名的小组就要小组组员一起唱歌。(5分钟)注意事项:

假如有两个小组的组长同时跑上黑板写答案时,要避免组长之间相撞;还有,组长跑上黑板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撞到书桌或同学。活动时间:下午第三节课 活动地点:教室 P23 第七章

一、1教学媒体是采集、传递、存贮和加工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和载体(或中介),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媒体,它是在教与学活动中,传递、承载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往往一种媒体很难边县教学内容,需要使用多种媒体组合,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传递。

3问题表是列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回答,来比较清楚地发现适用于一定教学目标(或一定教学情景)的媒体。4经验之塔是美国媒体教育家戴尔提出的,它将媒体提供的学习经验进行排列,形成金字塔状,由下而上分为11种层次。“塔”的最低层的内容提供的学习经验最直观、具体,逐层上升直接感觉的程度越来越下降,趋向抽象的程度越来越高。

5教育媒体与教学媒体大致相同,但教育媒体包括教学媒体,它的外延从宏观到微观更为广阔,而教学媒体一般为微观的情况。二

1教学媒体的性质: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从属性和能动性。

教学媒体的基本功能:教学媒体一般是灵活可以替换的;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地方和善于表现的内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尽管不存在对任何教学目标都最适用的“超级媒体”,但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存在使用某一种媒体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媒体情况,既不同的媒体有各自的长处与短处;运用媒体的方式、方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教与学的效果,因为使用媒体不会“自动”促进学习。P24 2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有5条: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教学活动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运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又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资源环境条件,选择应根据具体的设备条件、社会环境和资金技术等可能实现的情况;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各种教学媒体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对应于某些教学活动特别有效。教学媒体选择依据的基本思路是:使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活动、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经济性与适用性等进行整体协调,最优化的、适当的选择教学媒体。3教学性原则 标准性原则 技术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 实时性原则

4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过程:

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2、选择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

3、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4、选择评价方式、设计测量工具。

5、整合、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

5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和高效能性。

教学媒体的可适应性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对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对学习者特征的适应性、对学习任务的适应性。

教学媒体的可利用性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利用媒体时,操作控制的难易程度;学习者对媒体使用时的参与程度以及学习者本人的操作难易程度;学习场所、办学单位提供利用该媒体的难易、方便程度。

教学媒体的低成本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认识:媒体的购臵、安装与制作成本;媒体利用时的使用成本。

教学媒体的高效能性与前三个因素密切相关,例如,“低成本、高效能”的媒体选择原则。P28

7、就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之外,把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种指标逐一遇基准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其优劣。教学评价的标准一般是教学大纲以及由此确定的评判细则。

8、回忆性题目要求学生简单地再现教学中呈现过的知识,可以逐字逐句地重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释意性地陈述知识。

9、结构化回答题目要求学生确实地产生或建构一个答案。这个回答包括在现场情形中观察到的行为、模拟中的行为或书写回答,以及用笔纸测验的书写答案。

10、识别性题目要求学生从一组可选择答案中识别或鉴别出正确答案。这类题目可用于评价识记类的言语信息知识,也可以评价利用智慧技能的分析和规则的使用。在识别正确答案时,可能要求学生应用规则或概念。可采用多项选择、配对和判断正误等多种测试形式。二

1、答:

1、向被试者说明须知;

2、试用;

3、观察教学;

4、后臵测试和问卷调查;

5、归纳和分析资料;

6、报告评价结果。

2、答:第一,智能是多元化的。第二,智能是可以发展的。第三,智能的表现形式是千差万别的。第四,智能通常以一种复杂的形式整合运作。第五,智能是情境化的。

3、答:学习目标评价、技能测试、书面测试、成绩认定。P29

4、答:第一,重视评价而非测试。第二,评价应该是简单的、自然的,它是自然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不是在额外的时间里强加进来的。第三,重视生态效度,在实际学习状态下的评价才可能是较佳的一种预测。第四,设计智能评价的工具,直接观察作中的智能。第五,使用多种评价工具,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准确。第六,评价时要对个别差异保持敏感。第七,提供具体反馈,帮助学生辨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5、答:学习目标评价、技能测试、书面测试、成绩认定。

三、1、试述教学评价的观念、功能和种类。观念P226-4~P226-2;

教学评价指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综合结果做出科学判定,或给以价值判断,旨在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使教学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有序地达到既定的目标。功能P228-4~P229-1;

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专门研究了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具体可以概括为教学评价的四个功能,即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诊断功能:评价是对教学结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借此可以了解到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成效和缺陷、矛盾和问题。全面的评价工作不仅能估计学生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它是对教学现状进行一次严谨的科学诊断,以便为教学的决策或改进指明方向。激励功能: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在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较高的评价能给教师、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的积极性;即使评价较低,也能催人深思,激起师生奋进的情绪,起到推动和督促作用。

调控功能:评价的结果必然是一种反馈的信息。教学评价有利于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随时得到反馈调节的可空系统,使教学效果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教学功能:评价本身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产生飞跃。种类P230+1~P233+2;

按评价基准的不通,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我评价;按评价的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行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评价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评价;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通,又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试述教学评价的原则和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原则P233+3~P234+12;

教学评价应观测以下几条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情感。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对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指导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把评价和指导合起来,不仅使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而且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光靠经验和直觉,而要根据科学。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对教学发挥指导作用。地位与作用P234+13~P235+13;

1、评价是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活动是渗透在教学设计过程之中的。它的实施的次数和次序是由教学设计本身的内容、具体过程的需要决定的,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密切联系。同时,在按一定程序完成各个设计环节之后,各个设计环节之后,对其进行总结性的成果评价,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一般教学设计模式把评价作为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顺理成章的事。

2、评价使教学设计及其成果更趋有效。评价活动可以为教学设计者提供决策信息。决策过程按性质分为两种:一种是初始的决策过程,另一种是优化的决策过程。

3、教学能调节教学设计人员的心理因素。教学设计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和改革思想的实践活动,要使教学设计人员富有成效地从事工作,必须对他们的心理进行调控,激发其创造的欲望和改革的动机。没有评价的教学设计,其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得不到及时认同,必将打打削弱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P30

5、试述学习结果评价的内容,试编写一份学习结果评价方案。第245~246页 p31

6、试述多元智能的内容和多元智能评价的五条指导原则。答:(1)、评价应是长期的。(2)、评价是多维方式的。(3)、评价为教学提供信息。(4)、重视非正式评价。

(5)、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

7、试述常规教学检查及评价的改革、方法。答:改革:(1)、常规教学检查。

(2)、教学常规检查的评价体系改革。

方法:(1)、采用档案袋评价法,重视学生自我评价。(2)、采用专题作业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3)、采用测验法,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采用学期和学年报告法,进行综合评价。

第九章 教学设计案例

一、简答题

1、试述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

共性特征:形象性 情感性 独创性 个性化 实践性 个性特点:(1)、教学艺术的综合性与复杂性。(2)、教学艺术的规定性与灵活性。(3)、教学艺术的高精度和高难度。

(4)、教学艺术的示范性和影响的直接性。

2、简述制约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内在因素。答:(1)、师德修养。(2)、认知水平。(3)、思维品质。(4)、个性与人格特征。P32

3、简述教师教学艺术及其风格形成与发展所经历的主要阶段。答:(1)、模仿性教学阶段。(2)、独立性教学阶段。(3)、创造性教学阶段。

(4)、形成教学艺术风格阶段。

二、论述题

结合实例说明教师教学艺术发展过程中创造性教学阶段的主要特点。答:创造性教学阶段,教师教学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教师对常见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行为对一般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独具特色的灵活运用,自觉探索和研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追求最佳的教与学效果。在教学的导入,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节奏的控制,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努力体现出新颖独特的创新。有意识和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规律与心理活动特征,有效地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教学信息反馈,以实现对反馈的优化控制,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力争使每个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促进自己最好的发展。在这种能够取得优秀教学效果的创造性劳动中,教学艺术显示出新颖独特的个性特点。随着创新与开拓意识的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开始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其功能效应。教学活动充满着艺术的活动,教学活动明显地显现着常教常新的鲜明特色,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开始体验教学艺术的魅力。

第五篇: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06~107。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统计》。

师: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

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时的情景。同学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踢足球,还有的跳绳,踢毽子……热闹极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绘制一个统计图,要能清楚地反映六(1)班同学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大家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合适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嗯,老师也同意。(出示P106页条形统计图)这是老师绘制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二、对比分析,探究新知。

1.观察条形统计图。

(1)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生1:我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喜欢足球的有8人,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分别有6人和5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9人;

生2: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还能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

生3:我还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比喜欢足球的人数多4人;

生4:我还知道了六(1)班一共有40人。

师:你是怎样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的呢?

生4:把喜欢各类运动的人数相加正好等于40。

(2)师总结: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同学们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

(3)请大家算出最喜欢每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分组计算)

(4)提问:同学们,最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这样的信息,你们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直接看出来吗?

2.认识扇形统计图。

(1)引发思考: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可以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板书: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但是,不能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如果想要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统计图呢?

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2)出示扇形统计图。

师:这就是已经绘制好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

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整个圆代表什么?

每个扇形又分别表示什么?

你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还了解到哪些信息? 3.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结合这个扇形统计图,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喜欢乒乓球的有多少人呢?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就是占40人的30%,40×30%=12(人),所以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对比:

你从扇形统计图中了解到的信息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板书: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P107页做一做。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

预设:

生1:牛奶里含有水分、蛋白质、脂肪、乳糖和其他的营养成分。

生2:我知道每100牛奶里水分占87%、蛋白质占3.3%、脂肪占4%、乳糖占5%、其他营养成分占0.7%。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根据颜色找到的。图右边的说明告诉我们,不同颜色的扇形所表示的营养成分。

师:哦,你是这样找到的,同学们也是这样找到的吗?很好,看了这个扇形统计图,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每100g牛奶里各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师:那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250克分别乘每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了。

师:那好吧,现在请大家独立完成这道题。(1生板书。)

水分:250×87%=217.5(g)

蛋白质:250×3.3%=8.25(g)

脂肪:250×4%=10(g)

乳糖:250×5%=12.5(g)

其他:250×0.7%=1.75(g))

师:谁来说一说,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生:能补充水分217.5克、蛋白质8.25克、脂肪10克、乳糖、12.5克、其他1.75克。

2.P108页第2题。

师:下面让咱们来关注关注陈东家每月的生活费支出计划。

师: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清楚地看出陈东家每月支出的食品、还购房贷款、教育、服装、水电、其他各占支出计划的30%、30%、15%、10%、5%、10%。

生2:我能知道陈东家每月支出的水电费占支出计划的百分数最少。

生3:我还能看出陈东家每月支出的食品和还购房贷款一样多,服装和其他支出一样多。

师:同学们得到的信息可真不少!请大家想一想,如果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1000元,你能提出并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 我们可以求陈东家每月的各项支出分别是多少元?

师:问题提得很好,那下面咱们就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吧。(1生板书。)

食品:1000×30%=300元

还购房贷款:1000×30%=300元

教育:1000×15%=150元

服装:1000×10%=100元

水电:1000×5%=50元

其他:用1000×10%=100元。3.出示折线统计图。

从折线统计图中,你能清楚地看出什么呢? 填空:

(1)气象员记录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用()统计图。

(2)某村表示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用()统计图。(3)学校表示各年级学生人数用()统计图。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下载《条形统计图2》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条形统计图2》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104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2.通过观察与对比,认......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 第一课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课本P94页例1及95页“做一做”。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这一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是本单......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解放路小学 韩秀枝 教学内容: 第76页的例1以后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1~2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能对扇形统计图提......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扇形统计图 第一课时明官店中心小学 李庆连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读扇形统计图,交流、讨论、认识扇形统计图特征的过程。 2. 了解扇形统计图数据的特征,能根据统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114~11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例1和“做一做”——单式折线统计图。 重难点: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 教学目标: 1.通过与条形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