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1:1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致橡树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致橡树教学反思》。

第一篇:致橡树教学反思

《致橡树》教学反思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做之一,作者舒婷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理想爱情。因为全诗意象迭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才能深入到文本的精髓,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能掌握好诗歌的朗读技巧,并能掌握诗歌的意象分析方法。所以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朗读感悟法和意象分析法。

在导入环节中,以电视剧《梅花三弄》的主题歌曲导入,我觉得很符合诗情画意的特点,就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显然激起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一个班,我干脆就亲自上阵,为他们演唱,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重视朗读,在反复多样的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因为诗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是以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分男女生朗读,个别朗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范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朗读时有了有效的感性指导,使的学生 更快速准确的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意象分析时,能够归类分析,这样清楚明了,作者在诗中“先破后立”的的结构特点也一目了然,学生容易掌握。篇二:致橡树教学反思

《致橡树》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比较好,希望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然后反馈练习把握朦胧诗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对内容理解上耽误了较多的时间。老师又不想以讲代学生理解,所以课堂设计没有全部完成。

总结起来,有如下的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备课准备不过充分,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是我们可是比较少的原因,而备课的不充分,不是说

我没有好好的备课,而是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更充分的备课,总觉得

最诗歌的内容和课堂的设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学生也没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

第二,思路不流畅。

在讲课过程中没有一个贯穿于整堂课的讲课思路,这不是我一贯的讲课风

格,这样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筋骨,只剩下了血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是在讲课之前是几易其稿,和同事也做了参考,但是大家没有形成一个定

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这样,在一班讲完之后,觉得学生接受的不好,又

做了很大的修改,所以一直到最后,也没达到自己觉得更完美的境界,这

也是备课不充分的一点原因吧!

第三,课堂引导不力,最后部分处理的比较仓促。

本节课,听课的老师会发现课堂生成很多,但是作为老师现场处理的不过

完美。很多学生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分析的时候,已经找到了这种新型爱情

观的具体特征了,而我还在指望着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具体以分析来加

以深化,而且对新生成问题,引导非常不利。

课堂上,学生说可以把这篇诗歌分成三个部分,而我准备的时候只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是我觉得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是两个部分而不是三个部分,是因为我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我想通过在对全篇诗歌内容的理解之后,划分层次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种操作可以说不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是是不是有点是,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了呢??篇三:致橡树公开课教学反思

《致橡树》教学反思

钟彩凤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涵咏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陶冶。在此次诗歌教学中,我强调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涵及题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存在某些优点和不足,具体如下:

一、以诵读带动理解。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我首先强调学生通过诵读来整体感知文本。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本文是诗歌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本人在朗读上有一定的优势,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本班学生虽然是二创班的水平,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因此朗读很积极。在单读、齐读、男女生混读上都做得很认真到位。所以在一开始就容易进入诗歌的品味状态,进入诗歌情境。这方面的尝试是本次课备受好评的一大亮点。当然,由于初次授课,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应当做具体点评,指出学生朗读的注意点,每读一次,对诗歌的字音、停顿、语调语气的把握都应有所落实,这样学生才会有进步。此外,对于学生容易念错的字,应当在黑板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

二、由生活导入文本

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鉴于学生对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和主题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我在导入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当下热门的电视剧《花千骨》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小说《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以及梁祝、习近平与彭丽媛之间的爱情故事,从这些真切感人的爱情故事着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参与的热情。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探索了爱情观,根植于广阔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探究归纳,从课外生活中提取知识,然后再去读诗歌,就会较快且较深刻地领悟本诗的爱情观。将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融会贯通,使学生获得较真切的情感熏陶。

而且,对这些爱情事例的选择也很有代表性,比如通过《简·爱》中人物个性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爱情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自身长相如何,高低贵贱,都拥有爱的权利,我们都应自尊自强自爱。通过习近平与彭丽媛之间爱情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男女之间的爱情要以独立的人格为基础,各自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双方既不相互依附,又能互相尊重理解,相互扶持中生活。通过《花千骨》中画骨之间的虐心爱情作为反面的爱情追求,让学生得出爱情中双方应做相知相守,要坦诚相待,心有灵犀,才能幸福相守。此外,学生都很认真地讲述他们身边的平淡却不平凡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最经典的爱情追求。这些爱情观的探讨不仅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本文诗歌的爱情观的理解,而且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直观的感受,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和人生观的引导。

不过,在材料顺序的安排上,师父给出了他的意见,几则事例都有它的代表性爱情观,如果把简·爱的独立人格的追求放在最后来讲,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诗人舒婷为什么非要让自己变成一棵木棉而不是其他花草的深刻原因。因为诗人在本诗中最明显的就是对女性独立

人格的追求和自尊自爱自强意识。

三、抓意象品味诗心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朦胧诗以意象和隐喻为主,通过一系列象征意象的使用来营建诗歌情境。本诗中诸多意象都有丰富的内涵,无论是木棉、橡树,还是凌霄花、鸟儿、日光、泉源等,它们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特定的爱情观。在设计时,我采用两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一种是采用固定句式:“我通过诗中——读出它们之间的爱情是——”的,让学生采用这种句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从最初就养成答题的格式规范,有助于学生今后在阅读中养成较好的答题思路。第二种是采用表格填写法,提取诗歌信息进行归纳,使讨论结果一目了然,诗歌的重点也十分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在意象的解读过程中,我还适时地进行点拨,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内涵,深入浅出,学生兴趣较大。并且摘取诗人其他文章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意象的含义(如引用《傲骨凌霄》来解释为什么诗人非要让自己站成一棵木棉树去体验另一棵树的心思)。有些遗憾的是,在意象分析中,对语言分析还不够到位,没有结合诗歌语言的含蓄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进行细究,错过了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这一点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特别强化。当学生分析之后,教师要适当做些归纳提升,让学生把握诗歌意象,获得从感性到理性上的提升理解。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是音乐的艺术。在教学后半部分还忽视了诗歌的进一步朗读,这也是一大不足。如果时间允许,在诵读方面还要多加强化。

四、在拓展中升华 在本诗教学最后环节,我准备了姜岩《北飞的候鸟》这首诗,“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 依靠从不寻找。如果有来生,有没有人爱,我也要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这是一首很美也很有哲理内涵的诗。本想让学生将此诗与《致橡树》做一比较阅读,让学生获得认识上的一个升华——每个人要做到人格独立,自尊自爱,不管有没有人爱,我们都要做最可爱的人。可惜前面提炼爱情观时耗费了过多的时间,结尾有些仓促,造成诗歌分析上不够透彻,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学会把控课堂进程,把握好教学节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的整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以诵读带动理解,课本联系生活,课内延伸课外,做了一次较成功的尝试。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做更多的探索和更大的努力,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篇四:致橡树 教案及反思 jiang 1 2 3 4 《致橡树》教学分析:

进入高中学习,学生从生理到心理都呈现着明显的过渡性,在这一阶段,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习中,这一阶段的学生也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管理风格和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自我管理风格和学习风格,教师根据个体差异,设计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活动,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学习。

《学科教育心理学》中第一章《学生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中的第三节《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差异》中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如下四种分类:掌握型、理解性、人际型和自我表达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能够照顾到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形成均衡的课堂风格。在教学设计中,我参考本教材,也采取了“循环式教学”的策略,根据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堂增效了。《学科教育心理学》中第九章《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中的第三节《阅读的教与学》还强调阅读教学必须讲究策略。首先,重视解码速度---提高阅读流程性。有些学生由于解码速度慢导致阅读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阅读的流畅性,多训练朗读,文本的朗读可多样化,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解码速度,增强阅读的质量。《致橡树》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现代诗,就要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可朗读,齐读,指名朗读,从而体会舒婷的感情基调。其次,了解学情,分析学情。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定要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正在形成而尚未形成的发展水平。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前对学生做学情分析,有利于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教《致橡树》,课前设计学案时,有一处是讨论木棉花为什么是沉重的火炬和英勇的叹息,这里学生会对一些知识背景不太了解,就需要教师及时的补充。再次,巧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构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就会活跃起来。提问要把握好度,要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难易适中。教学中设计了几个思考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人生体验。尤其是爱情话题,对 5 篇五: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基础学科 马玉翠

一、指导思想

本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及最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在本次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包括音乐、视频等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于音、诗、画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于“做中学,做中教”中,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从而拥有幸福美丽的人生。

二、教材分析

本次采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倪文锦、于黔勋主编),本书选文注重经典性、时代性;活动注意情境性、实用性;符合中职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适应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致橡树》是本教材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的第一首诗歌。这个单元的诗歌由于作者、时代、国别、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明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共性基础上,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也是舒婷的一首爱情诗,反映了诗人对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的追求。即使放眼今天,这首诗仍然熠熠生辉,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这对身心日益成熟的中专生来说,是进行爱情观教育的好题材。

三、学情分析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对诗歌的接触并不多,且接触的大部分是古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特别是对于朦胧诗的特点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深入品味诗歌的朦胧意境,从中体会诗歌主旨。同时,中专生身心逐步成熟,且生理的成熟早于心理成熟,在他们的心里,早已出现了许多爱的萌芽,中专生谈恋爱早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教师、家长简单粗暴的干涉,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借助本诗,委婉地暗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

另外,中专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很不利于诗歌的鉴赏,因此,可以通过创造情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策略

(一)教法

1、诵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通过交替运用范读、散读、个读、齐读等多样化的诵读,让学生读出诗味,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小组讨论法: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点拨,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维度的互动。通过学生相互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无形之中让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3、质疑法:对于诗中学生未能发现的难点问题,则需要教师通过设疑,逐步诱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教师深入讲解、师生对话和互动解决难点。

(二)学法

本学期所教班级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本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特制定如下学法:

1、课前预习法: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达到动手动脑,锻炼技能,基础与专业相辅相成,互相带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2、自主探究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将贯彻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赏析、讨论的过程中,去探究、感受诗中的美,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合作互动学习法: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以实现学生的合作、互动学习。

(三)评价

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发给6支不同颜色的笔,6张白纸,每组根据笔的颜色分别命名为蓝队、红队等。小组每回答对一个问题,就由小组一名同

学负责在白纸上画一朵小花、一面小旗等,课后由课代表按照得到花(旗等)的数量在记分册上加上适量的分数,做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荣誉感,激发学习热情。

(四)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为内容板书,既包括这节课的重点:作者的爱情观和象征手法的直观展示 ;也包括写作思路和结构特点。

(五)教学课时定为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用多媒体课件布置预习作业: 1.查找有关爱情的诗句、故事等。2.查找作者舒婷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等。3.查找橡树和木棉的形象特点。将以上三个问题通过抽签分给三组同学,要求做成ppt,以备课上展示。制作中教师在筛选和提炼信息方面要给予指导。

第二篇:致橡树教学反思

《致橡树》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比较好,希望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然后反馈练习把握朦胧诗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对内容理解上耽误了较多的时间。老师又不想以讲代学生理解,所以课堂设计没有全部完成。

总结起来,有如下的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备课准备不过充分,学生预习不够充分。

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是我们可是比较少的原因,而备课的不充分,不是说

我没有好好的备课,而是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更充分的备课,总觉得

最诗歌的内容和课堂的设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学生也没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

第二,思路不流畅。

在讲课过程中没有一个贯穿于整堂课的讲课思路,这不是我一贯的讲课风

格,这样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筋骨,只剩下了血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是在讲课之前是几易其稿,和同事也做了参考,但是大家没有形成一个定

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这样,在一班讲完之后,觉得学生接受的不好,又

做了很大的修改,所以一直到最后,也没达到自己觉得更完美的境界,这

也是备课不充分的一点原因吧!

第三,课堂引导不力,最后部分处理的比较仓促。

本节课,听课的老师会发现课堂生成很多,但是作为老师现场处理的不过

完美。很多学生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分析的时候,已经找到了这种新型爱情

观的具体特征了,而我还在指望着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具体以分析来加

以深化,而且对新生成问题,引导非常不利。

课堂上,学生说可以把这篇诗歌分成三个部分,而我准备的时候只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是我觉得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是两个部分而不是三个部分,是因为我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我想通过在对全篇诗歌内容的理解之后,划分层次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种操作可以说不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是是不是有点是,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了呢??

第三篇:致橡树公开课教学反思

《致橡树》教学反思

钟彩凤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涵咏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陶冶。在此次诗歌教学中,我强调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涵及题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存在某些优点和不足,具体如下:

一、以诵读带动理解。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我首先强调学生通过诵读来整体感知文本。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本文是诗歌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本人在朗读上有一定的优势,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本班学生虽然是二创班的水平,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因此朗读很积极。在单读、齐读、男女生混读上都做得很认真到位。所以在一开始就容易进入诗歌的品味状态,进入诗歌情境。这方面的尝试是本次课备受好评的一大亮点。

当然,由于初次授课,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应当做具体点评,指出学生朗读的注意点,每读一次,对诗歌的字音、停顿、语调语气的把握都应有所落实,这样学生才会有进步。此外,对于学生容易念错的字,应当在黑板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

二、由生活导入文本 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鉴于学生对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和主题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我在导入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当下热门的电视剧《花千骨》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小说《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以及梁祝、习近平与彭丽媛之间的爱情故事,从这些真切感人的爱情故事着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参与的热情。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探索了爱情观,根植于广阔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探究归纳,从课外生活中提取知识,然后再去读诗歌,就会较快且较深刻地领悟本诗的爱情观。将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融会贯通,使学生获得较真切的情感熏陶。

而且,对这些爱情事例的选择也很有代表性,比如通过《简·爱》中人物个性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爱情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自身长相如何,高低贵贱,都拥有爱的权利,我们都应自尊自强自爱。通过习近平与彭丽媛之间爱情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男女之间的爱情要以独立的人格为基础,各自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双方既不相互依附,又能互相尊重理解,相互扶持中生活。通过《花千骨》中画骨之间的虐心爱情作为反面的爱情追求,让学生得出爱情中双方应做相知相守,要坦诚相待,心有灵犀,才能幸福相守。此外,学生都很认真地讲述他们身边的平淡却不平凡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最经典的爱情追求。这些爱情观的探讨不仅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本文诗歌的爱情观的理解,而且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直观的感受,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和人生观的引导。

不过,在材料顺序的安排上,师父给出了他的意见,几则事例都有它的代表性爱情观,如果把简·爱的独立人格的追求放在最后来讲,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诗人舒婷为什么非要让自己变成一棵木棉而不是其他花草的深刻原因。因为诗人在本诗中最明显的就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和自尊自爱自强意识。

三、抓意象品味诗心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朦胧诗以意象和隐喻为主,通过一系列象征意象的使用来营建诗歌情境。本诗中诸多意象都有丰富的内涵,无论是木棉、橡树,还是凌霄花、鸟儿、日光、泉源等,它们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特定的爱情观。在设计时,我采用两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一种是采用固定句式:“我通过诗中——读出它们之间的爱情是——”的,让学生采用这种句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从最初就养成答题的格式规范,有助于学生今后在阅读中养成较好的答题思路。第二种是采用表格填写法,提取诗歌信息进行归纳,使讨论结果一目了然,诗歌的重点也十分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在意象的解读过程中,我还适时地进行点拨,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内涵,深入浅出,学生兴趣较大。并且摘取诗人其他文章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意象的含义(如引用《傲骨凌霄》来解释为什么诗人非要让自己站成一棵木棉树去体验另一棵树的心思)。

有些遗憾的是,在意象分析中,对语言分析还不够到位,没有结合诗歌语言的含蓄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进行细究,错过了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这一点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特别强化。当学生分析之后,教师要适当做些归纳提升,让学生把握诗歌意象,获得从感性到理性上的提升理解。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是音乐的艺术。在教学后半部分还忽视了诗歌的进一步朗读,这也是一大不足。如果时间允许,在诵读方面还要多加强化。

四、在拓展中升华

在本诗教学最后环节,我准备了姜岩《北飞的候鸟》这首诗,“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 依靠从不寻找。如果有来生,有没有人爱,我也要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这是一首很美也很有哲理内涵的诗。本想让学生将此诗与《致橡树》做一比较阅读,让学生获得认识上的一个升华——每个人要做到人格独立,自尊自爱,不管有没有人爱,我们都要做最可爱的人。可惜前面提炼爱情观时耗费了过多的时间,结尾有些仓促,造成诗歌分析上不够透彻,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学会把控课堂进程,把握好教学节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的整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以诵读带动理解,课本联系生活,课内延伸课外,做了一次较成功的尝试。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做更多的探索和更大的努力,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

第四篇:致橡树 教学设计(范文)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第五篇: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教学难点为: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为: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师: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师:作为一名男同学能将女性的情感揣摩的如此细腻,实在难能可贵。听完了他的深情诵读,还想不想听听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师:美不美? … …

那就请大家也饱含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师:读的你们满意吗? … … 那就请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过渡:现代诗人吴晓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意象组合那么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着意象呢?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

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1、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2、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3、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5、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明确创作动机:十年**,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颂自主、平等。

5、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中国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师: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写一首健康的能表达自己观点的爱情诗,适当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九、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实用爱情

痴情鸟--爱情至上--依赖攀附,失去自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者

橡树--铜枝铁干,刀、剑、戟(阳刚之气)-平等独立 木棉--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同甘共苦

补充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下载致橡树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致橡树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致橡树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

    《致橡树》教学案例

    《致橡树》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诗歌阅读与欣赏,所选的三篇教读课文和一篇选学课文作者、时......

    致橡树教学设计大全

    《致橡树》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致橡树》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

    致橡树》教学设计[大全]

    《致橡树》教学设计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基础学科 马 玉翠 一、 指导思想 本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及最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在本次教学 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包括音乐、视频......

    致橡树教学案例

    《致橡树》教学案例 陈 佳 一、案例背景 近些年一些爱情诗被大胆引入教材,给语文教材一直回避爱情题材的现状吹入了一股春风。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一册就选入了两首爱情......

    《致橡树》

    《致橡树》教案 ——执教者:江慧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分析意象,感悟诗中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致橡树》教学设计(修改稿)

    《致橡树》教学设计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 (2)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3、 能力目标: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