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3 22:5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致橡树》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致橡树》教学案例》。

第一篇:《致橡树》教学案例

《致橡树》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诗歌阅读与欣赏,所选的三篇教读课文和一篇选学课文作者、时代、题材不同,风格差异比较明显,但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毛泽东的《词二首》展示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让人豪情满怀;郭沫若的《炉中煤》奉献了作者一颗火热的爱国心,让人激情四射;《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同时为下一篇自读欣赏《再别康桥》做好铺垫。

这是一首爱情诗。爱情诗被大胆引入教材,给语文课堂吹入了一股春风。这一册教科书共选入两首爱情诗:这首《致橡树》和第六单元的《关雎》。从性意识萌发时间看,现在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明显提前,职高学生也比普高学生相对早点。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对爱情题材的文章既有关注的倾向又有回避的表现,所以在课堂上谈论爱情,处理稍有不当就容易使师生陷入尴尬境地。鉴于此,本人在教学《致橡树》一课时,大胆尝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揭开爱情神秘的面纱,让师生大方地谈论爱情题材。

二、情境描述

(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课件封页展示(背景音乐伴奏)。

[营造上课的气氛,逐渐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 生(齐):喜欢!

师:那么我们先唱一首歌的片段,好吗? 生(齐):好!

[依据学生好奇、求新的心态,刺激学生兴趣,从而再次调动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点按《梅花三弄.MP3》,师生合唱。)

[再次强化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初步引发其审美愉悦。] 师:歌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一句中“情”的含义是什么? 生(齐):爱情。

师:今天我们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关注爱情这一社会现象。到底情为何物?爱情是什么?我们欣赏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希望欣赏后能得到一些启发。

(二)整体把握、宏观欣赏

[诗歌的整体意象把握是对诗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故欣赏诗歌不可肢解诗的语言,否则,诗会显得枯燥无味。] 师:欣赏诗歌离不开朗读,请同学们首先欣赏配乐配画的诗朗诵。

[诗歌欣赏必须要反复朗读,通过对音韵、节奏、意象的反复品味,才逐渐悟到诗中情感,为共鸣奠下基础。]

(点按flash动画,丁建华原声朗诵。)(学生随着朗读而进行第一遍欣赏。)

师:听别人朗读仅仅是欣赏的开始,我们需要自己去读、自己去品,下面我们分部朗读:

(女)我如果爱你„„不,这些都还不够!

(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你有你的铜枝铁干(男)像刀、像剑、也像载;(领)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女)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合)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足下的土地。

[分部朗读,是为了让学生初步品味全诗的情感,并且对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有初步的把握、领悟。]

(学生按分配朗读,感情逐渐专注、投入。)

师:本诗可以理解为表现诗人爱情观的,按这一理解分析,诗人一开始就用意象表明了她的爱情观的吗?

生甲:不是。

生乙:诗人开始对某些爱情观持否定态度。

师:根据诗人爱情观的提出,可将诗分为两个诗节,分在何处? 生:“不,这些都还不够!”

[整体把握,有助于对诗整体意象的领悟。] 师:请全体同学朗读第一诗节。[鉴赏必须反复朗读、品味。](学生尽量投入感情朗读。)

师:诗歌赏析需讲究方法:寻找意象,根据意象体味诗人传递的情感。[方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仅仅是学习中的引导者。]

师:请找出第一诗节的意象,它们依次是什么? 生: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师:诗人通过六个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先同桌交流,相互启发,刺激思维得以扩散,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用口语组合表达出来,以求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并可以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生甲:我认为凌霄花是指现实生活中那种攀附他人的一种爱情模式,痴情的鸟儿是没有价值的单方依恋的爱情模式。

生乙:我认为凌霄花是攀龙附凤,痴情的鸟儿是小鸟依人,泉源、日光、春雨都仅仅是由衷的奉献,这些爱情关系中的双方不是本质上的平等,当然也缺少一种独立性,所以女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

[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指出:“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创新精神为 核心的素质教育。”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指出:“所谓创造性教育,意指在创造性型的学校管理和学习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设计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创造型学生的过程。”这一环节设计,旨在通过讨论、交流、声光色刺激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师(总结):两位同学将诗与诗人、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不仅领悟到了诗中的意象内涵,而且还弄清了诗人持否定态度的原因,真不错。

师:表达这六个意象的句式有规律性的特点。这样的句式变化,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学生朗读第一诗节。)

(范读引导: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学生循着这种感情,再朗读第一诗节。)师:鉴赏要借助意象来品味情感,联系标题,在第二诗节中诗人用了哪两个意象来表现爱情观的?

生:橡树、木棉。(出示图片)

师:前部分排山倒海般的否定为的是突出后部分那句? 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师:好,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这说明了什么? 生:平等、独立。

师:诗句中“木棉”与“橡树”两个意象的关系亲密,请找出相应语句。生:“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师:这表现两人亲密到什么程度? 生:互补、互助;相知、相依。师:找出两人有共同语言的句子。生:“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这说明他们的心怎样?

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师:请大声齐读这些诗句。

师:请找出只描写橡树和只描写木棉的诗 学生:描写橡树:“你有„„也像戟;”描写木棉:“我有„„火炬。” 师:请将这些诗句集体朗读一至两遍。

[通过反复体味,在感性上反复品味诗中的情感。] 师:橡树与木棉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阳刚、阴柔。

师:在爱情关系上,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

生:橡树象征了阳刚的男性,木棉象征了柔韧的女性。师:女生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是怎样的?男生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是怎样的? 女生:阳刚,有棱有角,有个性,高大伟岸。男生:温柔,漂亮,健康,活泼。

师:综观全诗,诗人追求一种怎样的爱情观?

生: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新型爱情观。

(三)讨论拓展,教育总结

赏析完《致橡树》后,继续拓宽视野,多媒体呈现MTV:付笛声、任静的 《知心爱人》和庾澄庆的《让我一次爱个够》。

比较歌词与诗歌内容,说说各自表达怎样的爱情观?你怎么看待? 按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后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分小组讨论,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活动参与机会,在讨论发言中培养吸收、传递信息等能力。]

生甲:《让我一次爱个够》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爱情;《知心爱人》追求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致橡树》追求的是理想化的爱情。

生乙:我认为既然谈爱情,那就应该轰轰烈烈爱一场,所以我选择《让我一次爱个够》。

生丙:《让我一次爱个够》太疯狂、没安全感;《知心爱人》平淡而持久;《致橡树》太理想化、非常人所能得到。

生丁:舒婷追求的只是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爱情,只要我们每个人的素质再高一点,还是可以得到的。

„„

师(总结):大家说得都很好。是啊,爱情总是那么令人期待,令人向往,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爱和被爱的权利。当我们表达爱或接受爱时,都应该认识到,爱是一种承诺,它需要各方力量来支持,生理、心理、精神或物质。当我们还没有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对这份承诺负责时,只能把心中偶尔萌发的美好情感深深埋藏心底,把它化为动力,努力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当我们开出自己红硕的花朵,练就铜枝铁干的意志,有能力对爱负责时,才更有资格追求平等美好的爱情。

[到此总结,水到渠成,激起了学生作深入思考的兴趣。]

三、教后反思

这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表现出色,课后反馈教学效果也不错。上完这堂课,教师觉得让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和让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的关键。在这节课上一些平时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可以说明爱情诗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不必再遮遮掩掩。大大方方谈爱情的赏析方式是可行有效的。

从这节课中获得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放式教学,使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开放式话题的设置,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启发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大了思考的力度,也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一般课堂中,职高学生总是懒于思考,且不善于表达。而在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去交流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且可各抒己见,不论对错,学生当然会乐于接受。由于学生各自的经历、知识存在差异,对社会观察、文学作品积累不同,对爱情理解也不同,交流讨论也是在训练他们的求异思维,既丰富了人生阅历,也对爱情有了郑重理性的思考。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水到渠成地进行教育总结,让课堂气氛始终保持轻松愉悦,避免了严肃枯燥、一本正经的说教,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都有一定的帮助。2.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富有感染力的画面与音乐去营造爱的氛围。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图片信息可以创设美好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读以及进入审美境界。诗歌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我们可以先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在本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极大可能地发挥了其形象直观灵动的作用。导入时,一幅幅“爱”的画面冲击着学生的视觉,一曲回肠荡气的“爱”的乐曲响起在耳边,学生自然就想到“爱情”两字,想到熟悉的爱情故事,爱情的面纱就这样悄然揭开了。在听读时又配以音画课件,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在拓展思维时,又以MTV展现歌词及意境,再次让学生形象地去感知爱。这样为感情作铺垫,为爱营造氛围,消除了学生面对爱情话题,潜意识中的焦虑与负罪感,使大方谈爱成为可能。

3.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起点,设置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心理进入最佳状态。要注重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上建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方法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领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对职高学生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学生在课堂上激烈争辩、热烈讨论、主动提出问题、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要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这堂课通过讨论、交流、声光色刺激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吸收、整理、传递信息等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赏析诗歌的一种方法——寻找意象: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4.反复诵读,是理解诗歌内容和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方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传统的诗歌教学多采用串讲的办法。实际上串讲是一个比较笨拙又劳而无功的办法。因为从语法分析入手,即使讲的完全正确,学生不熟悉具体的语言现象,也未必真能领会,更难以实际运用,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诗歌教学,应强调诵读,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这里说的“诵读”和传统的死记硬背有区别,教师要做适当点拨,学生通过熟读来吟咏体会。点拨就是在比较重要或特别精妙的地方用一两句话给学生一些启发,让学生去品尝琢磨,而不是教师“满堂讲”或“满堂问”,学生“满堂听”或“满堂说”。在理解基础上诵读,一种理解是意会,即心知其意而说不出;另一种是知而能言、言必有中的确解。教学中基本原则是求确解,但意会也不容忽视,因为诗歌的表达常常是意在言外。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多活动。默读是读者听作者说话,朗读时,读者就站在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话,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诗歌、也学不好语文的。本堂课让学生通过反复听、读,在设计好的情境中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后感觉不错,但值得商榷的地方还很多,尚需继续改进。

第二篇:致橡树教学案例

《致橡树》教学案例

陈 佳

一、案例背景

近些年一些爱情诗被大胆引入教材,给语文教材一直回避爱情题材的现状吹入了一股春风。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一册就选入了两首爱情诗:第四单元当代诗《致橡树》和第六单元古代诗《关雎》。因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职高高一学生,职高学生性意识萌发较早,大多对爱情题材关注较强但又表现回避,所以在课堂上谈爱情,处理稍不当容易使师生陷入尴尬境地。鉴于此,本人在教学《致橡树》一课时,大胆尝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揭开爱情神秘的面纱,让师生大方地谈论爱情。

二、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这是一首爱情诗,课堂上努力营造爱的氛围和美的意境。导入前就地取材先在屏幕中显示“至爱永恒”沙雕画面(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泰坦尼可号),配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为整堂课作了情绪上的铺垫。

师: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爱情,人们演绎了一幕幕或悲或喜的故事;因为爱情,社会生活中又多了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你脑海中有熟悉的爱情名句吗?

生回忆、吟咏、挖掘脑海中的爱情名句。

生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2: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生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生4: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师在作简要总结后轻松而明确地引出《致橡树》课题。

(二)欣赏课件,朗读体会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请同学们首先欣赏配乐配画诗朗诵。(展示多媒体课件)

生专注地边看边听。

师:我看大家都好象陶醉了,不过,要真正懂得欣赏还得自己去读、去品。你有想读的冲动吗?(生:有)那就自由地有感情地去朗读吧。

生急迫地大声朗读,个个都很投入。

(三)启发提问,寻找意象

在诗歌赏析中,我设计了一串问题:

前半部分如:

1、诗人用了那些具体的意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 2.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对这些意象持什么态度?

3.这些意象和橡树之间的关系象征了怎样的爱情观?

生逐一讨论回答。师明确,形成板书:

攀缘的凌霄花-----极力攀附的爱情

痴情的鸟儿--------单方痴恋的爱情

源泉、险峰、日光、春雨————世俗的爱情 后半部分赏析实录:

师:前半部分排山倒海般的贬斥与否定为的是突出那句?

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师:好,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这说明了什么?

生:平等、独立。

师:诗句中“木棉”与“橡树”两个意象的关系亲密,请找出相应语句。

生:“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师:这表现两人亲密到什么程度?

生:互补、互助;相知、相依。

师:找出两人有共同语言的句子。

生:“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这说明他们的心怎样?

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师:橡树与木棉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阳刚

阴柔

师:在爱情关系上,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

生:橡树象征了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了柔韧之美的女性。

师: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是怎样的?(女生回答)

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是怎样的?

(男生回答)

生:阳刚,有棱有角,有个性,高大伟岸。

温柔,漂亮,健康活泼,西施黛玉一般。

师:综观全诗,诗人追求一种怎样的爱情观?

生: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新型爱情观。

(四)讨论交流,拓展思维

轻松而深入地赏析完《致橡树》后,继续拓宽视野,多媒体呈现MTV付笛声、任静的《知心爱人》和庾澄庆的《让我一次爱个够》。

比较歌词与诗歌内容,说说各自表达怎样的爱情观?你怎么看待?

按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后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生1:《让我一次爱个够》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爱情。《知心爱人》追求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致橡树》追求的是唯美的理想化的爱情。《让我一次爱个够》太疯狂、没安全感;《知心爱人》平淡而持久;《致橡树》太理想化、非常人所能得到。

生2:人都有喜新厌旧的心态,男女双方的新奇感最多只能持续三年零六个月,之后能生活在一起,有的是因为子女的关系,有的是因为责任和道义的约束。而今天既然谈爱情,那就应该轰轰烈烈爱一场,所以我选择《让我一次爱个够》。

生3:舒婷追求的只是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爱情,这也不是柏拉图式的办不到,只要我们每个人的素质再高一点,还是可以得到的,我期待着。

(五)水到渠成,教育总结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是啊,爱情总是那么令人期待,令人向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爱和被爱的权利。当我们表达爱或接受爱时,都应该认识到一点,爱是一种承诺,它需要各方力量来支持,生理、心理、精神或物质。当我们还没有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对这份承诺负责时,只能把心中偶尔萌发的美好情感深深埋藏心底,把他化为动力,努力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当我们开出自己红硕的花朵,练就铜枝铁干的意志,有能力对爱负责时,才更有资格追求平等美好的爱情。

三、总结反思

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课堂表现出色,课后反馈效果也不错。尤其令人高兴的是一些平时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都积极参与其中。看他们那么专注地听,那么认真地读,那么热情地讨论,那么急迫地想表达的样子,做老师的真的是既欣喜又满足。可见,爱情诗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不必再遮遮掩掩;掀起盖头,大方谈爱的赏析尝试也是可行的。

回顾这堂课,觉得教学过程中的这几点是足取的。

1.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富有感染力的画面与音乐去营造爱的氛围。

语文课中多媒体的运用多是起到板书的作用,但在本课中极大可能地发挥了它形象直观灵动的作用。导入时,一幅幅“至爱永恒”沙雕画面冲击着学生的视觉,一曲回肠荡气的爱的乐曲响起在耳边,学生自然就想到“爱情”两字,想到熟悉的爱情故事,爱情的面纱就这样悄然揭开了。在听读时又配以音、画课件,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在拓展思维时,又以MTV展现歌词及意境,再次让学生形象地去感知爱。这样为感情作铺垫,为爱营造氛围,消除了学生面对爱情话题,潜意识中的焦虑与负罪感,使大方谈爱成为可能。

2.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启发提问,让学生迅速把握诗歌,并培养了搜集、整理、吸收、传递信息的能力,也初步感受到赏析诗歌的一种方法------寻找意象。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

3.开放式话题的设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大了思考的力度,也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一般课堂中,职高学生总是懒于思考,且不善于表达。而在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去交流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且可各抒己见,不论对错,学生当然会乐于接受。且由于学生各自的经历、知识存在差异,对社会观察、文学作品积累不同,对爱情理解也不同,交流讨论也是在训练他们的求异思维,既丰富了人生阅历,也对爱情有了郑重理性的思考。

4.水到渠成地总结,合理的总结语,让课堂气氛始终保持轻松愉悦,避免了严肃枯燥、一本正经的说教,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都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后感觉不错,但值得商榷与改进的地方肯定还有,尚需思考与挖掘。

第三篇:致橡树 教学设计(范文)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第四篇: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教学难点为: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为: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师: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师:作为一名男同学能将女性的情感揣摩的如此细腻,实在难能可贵。听完了他的深情诵读,还想不想听听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师:美不美? … …

那就请大家也饱含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师:读的你们满意吗? … … 那就请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过渡:现代诗人吴晓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意象组合那么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着意象呢?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

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1、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2、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3、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5、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明确创作动机:十年**,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颂自主、平等。

5、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中国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师: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师: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写一首健康的能表达自己观点的爱情诗,适当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九、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实用爱情

痴情鸟--爱情至上--依赖攀附,失去自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者

橡树--铜枝铁干,刀、剑、戟(阳刚之气)-平等独立 木棉--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同甘共苦

补充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第五篇:致橡树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

二.作者简介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9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爱情观

1.朗读。师: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人们的爱情观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师:想想此诗目的是阐述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也就是作者认同的、赞同的一是种什么样的爱情观?(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明确:不,这些都还不够。

师:“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这些指的是哪些?)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也就是从这里把诗歌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不认同的爱情观,一部分是认同、肯定的爱情观。)

2.解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在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传统的爱情观。

(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3)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明确讲析: 一方攀附: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B.于是它也很骄傲,炫耀自己。那么在作者看来,它有没有资格骄傲、炫耀?(没有,因为它的生存方式是“攀援”,它没有自己的主干,它是靠别人的力量上去的。)

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或婚姻关系?(“夫贵妻荣”、“攀龙附凤”的依附关系。今天,“傍大款”者还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代女性绝不做“以丈夫为职业”的女人。)、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单方痴恋:

A.小鸟,还是痴情的。体现在哪里?它只知道在绿荫下跳来跳去,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不知道在绿荫外面还有可以让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B.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

(甘愿做男性的附庸、花瓶、家庭笼中的小鸟,在男性的阴影中麻木丧志,在男性的恩宠下迷失自我的女性,这是单方地痴恋。)

一味奉献:

A.放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画。

B.这是一泓清泉,它给人们送来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看到这样一泓清泉,是会让人心旷神怡的,但是为什么作者连这样的清泉也否定了?(因为它所采取的态度是“长年送来”,而且橡树对它没有任何回报。)

C.提示:我想给大家念几句歌词,选自艾敬的《外婆这样的女人》:“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谁而活着;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他和他的孩子们。情窦初开时为爱牵引,瓜熟蒂落时为爱受困,人到中年时残花败叶,人老珠黄时为着儿孙„„” 外婆这一生过得怎样?

(把一生给了他和孩子们,为了别人而活,没有一刻是为了自己活的,这就无所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看,这种一味的奉献不足取。虽然从道德情感方面说是高尚美好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来看是不明智的,而且从爱情关系的维系发展方面看也未必是明智的)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D.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甘愿作他人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

E.对于日光、春雨作者是否否定?——从字面看似乎没有否定,其实是有否定的(从“不,这些都还不够”看出)

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3.教师小结:以上三种传统的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所以现代女性应摒弃“男性中心”的世俗偏见和“女人支撑男人,男人支撑世界”的成就替代观,不能一味地牺牲自己而“为他人作嫁衣裳”。

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四、精读第二层,了解诗人追求的爱情观

师: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部分,看看能不能找到作者的态度!

1.学生集体朗读第二层。

2.理解意象“木棉”。

师: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水,比方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水更能表现出女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用木棉来象征女性?

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水虽然能表现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绕山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依赖之感,缺乏独立性;而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师: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怎样一种爱情呢?

(用文中的诗句来回答!)

明确: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他人,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简单的说就是:同甘共苦)

师: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 橡树:“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都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沉重的叹息从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与遭遇上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 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

以上,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②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当是怎样的呢?(用诗歌中的诗句来回答)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爱乌及乌,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五、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六、联系实际,学生谈心中的爱情

1.学生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爱情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2.教师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同学中不乏已有恋爱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能与你在一起热爱生活、拥有生活的另一棵大树!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要让自已的头脑充实起来,要丰富了自已的内涵,同时也要让自已独立起来,这样才能有找到一份长久的爱情!)

下载《致橡树》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致橡树》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致橡树教学反思

    《致橡树》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比较好,希望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然后反馈练习把握朦胧诗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对内容理解上耽误了较......

    致橡树教学反思

    《致橡树》教学反思《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做之一,作者舒婷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理想爱情。因为全诗意象迭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和品......

    致橡树教学设计大全

    《致橡树》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致橡树》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

    致橡树》教学设计[大全]

    《致橡树》教学设计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基础学科 马 玉翠 一、 指导思想 本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及最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在本次教学 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包括音乐、视频......

    《致橡树》

    《致橡树》教案 ——执教者:江慧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分析意象,感悟诗中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致橡树》教学设计(修改稿)

    《致橡树》教学设计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 (2)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3、 能力目标:培养学......

    《致橡树》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致橡树》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 <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帮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