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3:4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致橡树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致橡树教学反思》。

第一篇:致橡树教学反思

《致橡树》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比较好,希望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然后反馈练习把握朦胧诗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对内容理解上耽误了较多的时间。老师又不想以讲代学生理解,所以课堂设计没有全部完成。

总结起来,有如下的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备课准备不过充分,学生预习不够充分。

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是我们可是比较少的原因,而备课的不充分,不是说

我没有好好的备课,而是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更充分的备课,总觉得

最诗歌的内容和课堂的设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学生也没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

第二,思路不流畅。

在讲课过程中没有一个贯穿于整堂课的讲课思路,这不是我一贯的讲课风

格,这样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筋骨,只剩下了血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是在讲课之前是几易其稿,和同事也做了参考,但是大家没有形成一个定

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这样,在一班讲完之后,觉得学生接受的不好,又

做了很大的修改,所以一直到最后,也没达到自己觉得更完美的境界,这

也是备课不充分的一点原因吧!

第三,课堂引导不力,最后部分处理的比较仓促。

本节课,听课的老师会发现课堂生成很多,但是作为老师现场处理的不过

完美。很多学生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分析的时候,已经找到了这种新型爱情

观的具体特征了,而我还在指望着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具体以分析来加

以深化,而且对新生成问题,引导非常不利。

课堂上,学生说可以把这篇诗歌分成三个部分,而我准备的时候只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是我觉得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是两个部分而不是三个部分,是因为我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我想通过在对全篇诗歌内容的理解之后,划分层次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种操作可以说不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是是不是有点是,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了呢??

第二篇:致橡树教学反思

《致橡树》教学反思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做之一,作者舒婷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理想爱情。因为全诗意象迭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才能深入到文本的精髓,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能掌握好诗歌的朗读技巧,并能掌握诗歌的意象分析方法。所以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朗读感悟法和意象分析法。

在导入环节中,以电视剧《梅花三弄》的主题歌曲导入,我觉得很符合诗情画意的特点,就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显然激起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一个班,我干脆就亲自上阵,为他们演唱,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重视朗读,在反复多样的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因为诗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是以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分男女生朗读,个别朗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范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朗读时有了有效的感性指导,使的学生 更快速准确的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意象分析时,能够归类分析,这样清楚明了,作者在诗中“先破后立”的的结构特点也一目了然,学生容易掌握。篇二:致橡树教学反思

《致橡树》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比较好,希望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然后反馈练习把握朦胧诗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对内容理解上耽误了较多的时间。老师又不想以讲代学生理解,所以课堂设计没有全部完成。

总结起来,有如下的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备课准备不过充分,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是我们可是比较少的原因,而备课的不充分,不是说

我没有好好的备课,而是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更充分的备课,总觉得

最诗歌的内容和课堂的设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学生也没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

第二,思路不流畅。

在讲课过程中没有一个贯穿于整堂课的讲课思路,这不是我一贯的讲课风

格,这样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筋骨,只剩下了血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是在讲课之前是几易其稿,和同事也做了参考,但是大家没有形成一个定

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这样,在一班讲完之后,觉得学生接受的不好,又

做了很大的修改,所以一直到最后,也没达到自己觉得更完美的境界,这

也是备课不充分的一点原因吧!

第三,课堂引导不力,最后部分处理的比较仓促。

本节课,听课的老师会发现课堂生成很多,但是作为老师现场处理的不过

完美。很多学生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分析的时候,已经找到了这种新型爱情

观的具体特征了,而我还在指望着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具体以分析来加

以深化,而且对新生成问题,引导非常不利。

课堂上,学生说可以把这篇诗歌分成三个部分,而我准备的时候只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是我觉得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是两个部分而不是三个部分,是因为我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我想通过在对全篇诗歌内容的理解之后,划分层次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种操作可以说不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是是不是有点是,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了呢??篇三:致橡树公开课教学反思

《致橡树》教学反思

钟彩凤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涵咏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陶冶。在此次诗歌教学中,我强调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涵及题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存在某些优点和不足,具体如下:

一、以诵读带动理解。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我首先强调学生通过诵读来整体感知文本。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本文是诗歌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本人在朗读上有一定的优势,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本班学生虽然是二创班的水平,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因此朗读很积极。在单读、齐读、男女生混读上都做得很认真到位。所以在一开始就容易进入诗歌的品味状态,进入诗歌情境。这方面的尝试是本次课备受好评的一大亮点。当然,由于初次授课,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应当做具体点评,指出学生朗读的注意点,每读一次,对诗歌的字音、停顿、语调语气的把握都应有所落实,这样学生才会有进步。此外,对于学生容易念错的字,应当在黑板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

二、由生活导入文本

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鉴于学生对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和主题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我在导入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当下热门的电视剧《花千骨》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小说《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以及梁祝、习近平与彭丽媛之间的爱情故事,从这些真切感人的爱情故事着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参与的热情。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探索了爱情观,根植于广阔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探究归纳,从课外生活中提取知识,然后再去读诗歌,就会较快且较深刻地领悟本诗的爱情观。将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融会贯通,使学生获得较真切的情感熏陶。

而且,对这些爱情事例的选择也很有代表性,比如通过《简·爱》中人物个性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爱情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自身长相如何,高低贵贱,都拥有爱的权利,我们都应自尊自强自爱。通过习近平与彭丽媛之间爱情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男女之间的爱情要以独立的人格为基础,各自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双方既不相互依附,又能互相尊重理解,相互扶持中生活。通过《花千骨》中画骨之间的虐心爱情作为反面的爱情追求,让学生得出爱情中双方应做相知相守,要坦诚相待,心有灵犀,才能幸福相守。此外,学生都很认真地讲述他们身边的平淡却不平凡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最经典的爱情追求。这些爱情观的探讨不仅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本文诗歌的爱情观的理解,而且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直观的感受,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和人生观的引导。

不过,在材料顺序的安排上,师父给出了他的意见,几则事例都有它的代表性爱情观,如果把简·爱的独立人格的追求放在最后来讲,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诗人舒婷为什么非要让自己变成一棵木棉而不是其他花草的深刻原因。因为诗人在本诗中最明显的就是对女性独立

人格的追求和自尊自爱自强意识。

三、抓意象品味诗心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朦胧诗以意象和隐喻为主,通过一系列象征意象的使用来营建诗歌情境。本诗中诸多意象都有丰富的内涵,无论是木棉、橡树,还是凌霄花、鸟儿、日光、泉源等,它们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特定的爱情观。在设计时,我采用两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一种是采用固定句式:“我通过诗中——读出它们之间的爱情是——”的,让学生采用这种句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从最初就养成答题的格式规范,有助于学生今后在阅读中养成较好的答题思路。第二种是采用表格填写法,提取诗歌信息进行归纳,使讨论结果一目了然,诗歌的重点也十分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在意象的解读过程中,我还适时地进行点拨,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内涵,深入浅出,学生兴趣较大。并且摘取诗人其他文章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意象的含义(如引用《傲骨凌霄》来解释为什么诗人非要让自己站成一棵木棉树去体验另一棵树的心思)。有些遗憾的是,在意象分析中,对语言分析还不够到位,没有结合诗歌语言的含蓄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进行细究,错过了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这一点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特别强化。当学生分析之后,教师要适当做些归纳提升,让学生把握诗歌意象,获得从感性到理性上的提升理解。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是音乐的艺术。在教学后半部分还忽视了诗歌的进一步朗读,这也是一大不足。如果时间允许,在诵读方面还要多加强化。

四、在拓展中升华 在本诗教学最后环节,我准备了姜岩《北飞的候鸟》这首诗,“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 依靠从不寻找。如果有来生,有没有人爱,我也要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这是一首很美也很有哲理内涵的诗。本想让学生将此诗与《致橡树》做一比较阅读,让学生获得认识上的一个升华——每个人要做到人格独立,自尊自爱,不管有没有人爱,我们都要做最可爱的人。可惜前面提炼爱情观时耗费了过多的时间,结尾有些仓促,造成诗歌分析上不够透彻,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学会把控课堂进程,把握好教学节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的整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以诵读带动理解,课本联系生活,课内延伸课外,做了一次较成功的尝试。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做更多的探索和更大的努力,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篇四:致橡树 教案及反思 jiang 1 2 3 4 《致橡树》教学分析:

进入高中学习,学生从生理到心理都呈现着明显的过渡性,在这一阶段,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习中,这一阶段的学生也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管理风格和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自我管理风格和学习风格,教师根据个体差异,设计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活动,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学习。

《学科教育心理学》中第一章《学生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中的第三节《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差异》中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如下四种分类:掌握型、理解性、人际型和自我表达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能够照顾到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形成均衡的课堂风格。在教学设计中,我参考本教材,也采取了“循环式教学”的策略,根据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堂增效了。《学科教育心理学》中第九章《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中的第三节《阅读的教与学》还强调阅读教学必须讲究策略。首先,重视解码速度---提高阅读流程性。有些学生由于解码速度慢导致阅读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阅读的流畅性,多训练朗读,文本的朗读可多样化,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解码速度,增强阅读的质量。《致橡树》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现代诗,就要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可朗读,齐读,指名朗读,从而体会舒婷的感情基调。其次,了解学情,分析学情。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定要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正在形成而尚未形成的发展水平。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前对学生做学情分析,有利于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教《致橡树》,课前设计学案时,有一处是讨论木棉花为什么是沉重的火炬和英勇的叹息,这里学生会对一些知识背景不太了解,就需要教师及时的补充。再次,巧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构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就会活跃起来。提问要把握好度,要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难易适中。教学中设计了几个思考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人生体验。尤其是爱情话题,对 5 篇五: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基础学科 马玉翠

一、指导思想

本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及最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在本次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包括音乐、视频等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于音、诗、画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于“做中学,做中教”中,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从而拥有幸福美丽的人生。

二、教材分析

本次采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倪文锦、于黔勋主编),本书选文注重经典性、时代性;活动注意情境性、实用性;符合中职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适应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致橡树》是本教材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的第一首诗歌。这个单元的诗歌由于作者、时代、国别、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明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共性基础上,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也是舒婷的一首爱情诗,反映了诗人对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的追求。即使放眼今天,这首诗仍然熠熠生辉,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这对身心日益成熟的中专生来说,是进行爱情观教育的好题材。

三、学情分析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对诗歌的接触并不多,且接触的大部分是古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特别是对于朦胧诗的特点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深入品味诗歌的朦胧意境,从中体会诗歌主旨。同时,中专生身心逐步成熟,且生理的成熟早于心理成熟,在他们的心里,早已出现了许多爱的萌芽,中专生谈恋爱早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教师、家长简单粗暴的干涉,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借助本诗,委婉地暗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

另外,中专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很不利于诗歌的鉴赏,因此,可以通过创造情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策略

(一)教法

1、诵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通过交替运用范读、散读、个读、齐读等多样化的诵读,让学生读出诗味,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小组讨论法: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点拨,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维度的互动。通过学生相互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无形之中让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3、质疑法:对于诗中学生未能发现的难点问题,则需要教师通过设疑,逐步诱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教师深入讲解、师生对话和互动解决难点。

(二)学法

本学期所教班级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本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特制定如下学法:

1、课前预习法: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达到动手动脑,锻炼技能,基础与专业相辅相成,互相带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2、自主探究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将贯彻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赏析、讨论的过程中,去探究、感受诗中的美,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合作互动学习法: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以实现学生的合作、互动学习。

(三)评价

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发给6支不同颜色的笔,6张白纸,每组根据笔的颜色分别命名为蓝队、红队等。小组每回答对一个问题,就由小组一名同

学负责在白纸上画一朵小花、一面小旗等,课后由课代表按照得到花(旗等)的数量在记分册上加上适量的分数,做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荣誉感,激发学习热情。

(四)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为内容板书,既包括这节课的重点:作者的爱情观和象征手法的直观展示 ;也包括写作思路和结构特点。

(五)教学课时定为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用多媒体课件布置预习作业: 1.查找有关爱情的诗句、故事等。2.查找作者舒婷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等。3.查找橡树和木棉的形象特点。将以上三个问题通过抽签分给三组同学,要求做成ppt,以备课上展示。制作中教师在筛选和提炼信息方面要给予指导。

第三篇:致橡树公开课教学反思

《致橡树》教学反思

钟彩凤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涵咏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陶冶。在此次诗歌教学中,我强调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涵及题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存在某些优点和不足,具体如下:

一、以诵读带动理解。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我首先强调学生通过诵读来整体感知文本。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本文是诗歌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本人在朗读上有一定的优势,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本班学生虽然是二创班的水平,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因此朗读很积极。在单读、齐读、男女生混读上都做得很认真到位。所以在一开始就容易进入诗歌的品味状态,进入诗歌情境。这方面的尝试是本次课备受好评的一大亮点。

当然,由于初次授课,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应当做具体点评,指出学生朗读的注意点,每读一次,对诗歌的字音、停顿、语调语气的把握都应有所落实,这样学生才会有进步。此外,对于学生容易念错的字,应当在黑板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

二、由生活导入文本 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鉴于学生对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和主题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我在导入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当下热门的电视剧《花千骨》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小说《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以及梁祝、习近平与彭丽媛之间的爱情故事,从这些真切感人的爱情故事着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参与的热情。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探索了爱情观,根植于广阔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探究归纳,从课外生活中提取知识,然后再去读诗歌,就会较快且较深刻地领悟本诗的爱情观。将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融会贯通,使学生获得较真切的情感熏陶。

而且,对这些爱情事例的选择也很有代表性,比如通过《简·爱》中人物个性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爱情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自身长相如何,高低贵贱,都拥有爱的权利,我们都应自尊自强自爱。通过习近平与彭丽媛之间爱情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男女之间的爱情要以独立的人格为基础,各自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双方既不相互依附,又能互相尊重理解,相互扶持中生活。通过《花千骨》中画骨之间的虐心爱情作为反面的爱情追求,让学生得出爱情中双方应做相知相守,要坦诚相待,心有灵犀,才能幸福相守。此外,学生都很认真地讲述他们身边的平淡却不平凡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最经典的爱情追求。这些爱情观的探讨不仅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本文诗歌的爱情观的理解,而且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直观的感受,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和人生观的引导。

不过,在材料顺序的安排上,师父给出了他的意见,几则事例都有它的代表性爱情观,如果把简·爱的独立人格的追求放在最后来讲,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诗人舒婷为什么非要让自己变成一棵木棉而不是其他花草的深刻原因。因为诗人在本诗中最明显的就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和自尊自爱自强意识。

三、抓意象品味诗心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朦胧诗以意象和隐喻为主,通过一系列象征意象的使用来营建诗歌情境。本诗中诸多意象都有丰富的内涵,无论是木棉、橡树,还是凌霄花、鸟儿、日光、泉源等,它们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特定的爱情观。在设计时,我采用两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一种是采用固定句式:“我通过诗中——读出它们之间的爱情是——”的,让学生采用这种句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从最初就养成答题的格式规范,有助于学生今后在阅读中养成较好的答题思路。第二种是采用表格填写法,提取诗歌信息进行归纳,使讨论结果一目了然,诗歌的重点也十分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在意象的解读过程中,我还适时地进行点拨,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内涵,深入浅出,学生兴趣较大。并且摘取诗人其他文章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意象的含义(如引用《傲骨凌霄》来解释为什么诗人非要让自己站成一棵木棉树去体验另一棵树的心思)。

有些遗憾的是,在意象分析中,对语言分析还不够到位,没有结合诗歌语言的含蓄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进行细究,错过了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这一点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特别强化。当学生分析之后,教师要适当做些归纳提升,让学生把握诗歌意象,获得从感性到理性上的提升理解。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是音乐的艺术。在教学后半部分还忽视了诗歌的进一步朗读,这也是一大不足。如果时间允许,在诵读方面还要多加强化。

四、在拓展中升华

在本诗教学最后环节,我准备了姜岩《北飞的候鸟》这首诗,“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 依靠从不寻找。如果有来生,有没有人爱,我也要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这是一首很美也很有哲理内涵的诗。本想让学生将此诗与《致橡树》做一比较阅读,让学生获得认识上的一个升华——每个人要做到人格独立,自尊自爱,不管有没有人爱,我们都要做最可爱的人。可惜前面提炼爱情观时耗费了过多的时间,结尾有些仓促,造成诗歌分析上不够透彻,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学会把控课堂进程,把握好教学节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的整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以诵读带动理解,课本联系生活,课内延伸课外,做了一次较成功的尝试。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做更多的探索和更大的努力,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

第四篇: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 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情为何物

师: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在感叹“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在学习诗歌之前,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爱情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出示前人爱情语录:

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

英国·莎士比亚: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

法·安德烈•莫洛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

法·莫里哀: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苏联·留里科夫: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爱情观 1.朗读。

师: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自由朗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师:请你随着音乐轻读,想想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明确:不,这些都还不够。

师:“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2.解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在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1)男生或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相关知识: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3)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明确: 一方攀附:

A.先显示“凌霄花”图,问:“好看吗?”(好看)

B.于是它也很骄傲,炫耀自己。那么在作者看来,它有没有资格骄傲、炫耀?(没有,因为它的生存方式是“攀援”,它没有自己的主干,它是靠别人的力量上去的。)

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或婚姻关系?(“夫贵妻荣”、“攀龙附凤”的依附关系。今天,“傍大款”者还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现代女性绝不做“以丈夫为职业”的女人,不做靠男人发光的女人。女人不能再是月亮。

单方痴恋: A.放小鸟画。

B.这是一只可爱的灵巧的小鸟,但是它只知道在绿荫下跳来跳去,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不知道在绿荫外面还有可以让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

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甘愿做男性的附庸、花瓶、家庭笼中的小鸟,在男性的阴影中麻木丧志,在男性的恩宠下迷失自我的女性,这是单方地痴恋。)

一味奉献:

A.放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画。

B.这是一泓清泉,它给人们送来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看到这样一泓清泉,是会让人心旷神怡的,但是为什么作者连这样的清泉也否定了?(因为它所采取的态度是“长年送来”)

C.提示:我想给大家念几句歌词,选自艾敬的《外婆这样的女人》:“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谁而活着;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他和他的孩子们。情窦初开时为爱牵引,瓜熟蒂落时为爱受困,人到中年时残花败叶,人老珠黄时为着儿孙„„”外婆这一生过得怎样?(把一生给了他和孩子们,为了别人而活,没有一刻是为了自己活的,这就无所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看,这种一味的奉献不足取。虽然从道德情感方面说是高尚美好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来看是不明智的,而且从爱情关系的维系发展方面看也未必是明智的,如《牵手》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所透露的:夏小雪和钟锐是大学同学,后夏为了支持钟的事业和照顾儿子,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了很称职的“贤妻良母”,但这时,钟觉得与妻子缺少共同语言,于是感情不和,终至离婚。后小雪重新找回了自我,此时她又具有了吸引钟的魅力,使钟希望与她再次牵手。所以现代女性应摒弃“男性中心”的世俗偏见和“女人支撑男人,男人支撑世界”的成就替代观,不能一味地牺牲自己而“为他人作嫁衣裳”。

D.险峰甘愿作他人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

E.对于日光、春雨作者是否否定?——从字面看似乎没有否定,其实是有否定的(从“不,这些都还不够”看出),把它补充一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四季射来炽热的光焰),甚至(也不止像)春雨(遍洒你的枝叶,浇灌你的心田)。

3.教师小结:以上三种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四、精读第二层,了解诗人追求的爱情观

师: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学生集体朗读第二层。2.理解意象“木棉”。

师: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水,比方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水更能表现出女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用木棉来象征女性?

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水虽然能表现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绕山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依赖之感,缺乏独立性;而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师: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怎样一种特殊的关系呢?

明确: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他人,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师: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五、联系实际,学生谈心中的爱情

1.学生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爱情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2.教师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听朗读《一棵开花的树》,想象一幅画面。

(找出表现抒情主人公心理的词语,然后明确地描绘说:“通过‘求’‘盼望’‘颤抖’‘等待’等关键词语,这个女子的形象似乎就在我们面前:纤弱、柔美的她羞怯地守候在路旁,祈祷着,激动着,渴望着,她所钟情的人会注意到她。席慕蓉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祈求的心情、被动的等待。)

2.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 氓》和秦观《鹊桥仙》对爱情的评说。

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经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第五篇:致橡树教学案例

《致橡树》教学案例

陈 佳

一、案例背景

近些年一些爱情诗被大胆引入教材,给语文教材一直回避爱情题材的现状吹入了一股春风。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一册就选入了两首爱情诗:第四单元当代诗《致橡树》和第六单元古代诗《关雎》。因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职高高一学生,职高学生性意识萌发较早,大多对爱情题材关注较强但又表现回避,所以在课堂上谈爱情,处理稍不当容易使师生陷入尴尬境地。鉴于此,本人在教学《致橡树》一课时,大胆尝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揭开爱情神秘的面纱,让师生大方地谈论爱情。

二、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这是一首爱情诗,课堂上努力营造爱的氛围和美的意境。导入前就地取材先在屏幕中显示“至爱永恒”沙雕画面(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泰坦尼可号),配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为整堂课作了情绪上的铺垫。

师: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爱情,人们演绎了一幕幕或悲或喜的故事;因为爱情,社会生活中又多了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你脑海中有熟悉的爱情名句吗?

生回忆、吟咏、挖掘脑海中的爱情名句。

生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2: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生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生4: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师在作简要总结后轻松而明确地引出《致橡树》课题。

(二)欣赏课件,朗读体会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请同学们首先欣赏配乐配画诗朗诵。(展示多媒体课件)

生专注地边看边听。

师:我看大家都好象陶醉了,不过,要真正懂得欣赏还得自己去读、去品。你有想读的冲动吗?(生:有)那就自由地有感情地去朗读吧。

生急迫地大声朗读,个个都很投入。

(三)启发提问,寻找意象

在诗歌赏析中,我设计了一串问题:

前半部分如:

1、诗人用了那些具体的意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 2.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对这些意象持什么态度?

3.这些意象和橡树之间的关系象征了怎样的爱情观?

生逐一讨论回答。师明确,形成板书:

攀缘的凌霄花-----极力攀附的爱情

痴情的鸟儿--------单方痴恋的爱情

源泉、险峰、日光、春雨————世俗的爱情 后半部分赏析实录:

师:前半部分排山倒海般的贬斥与否定为的是突出那句?

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师:好,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这说明了什么?

生:平等、独立。

师:诗句中“木棉”与“橡树”两个意象的关系亲密,请找出相应语句。

生:“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师:这表现两人亲密到什么程度?

生:互补、互助;相知、相依。

师:找出两人有共同语言的句子。

生:“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这说明他们的心怎样?

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师:橡树与木棉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阳刚

阴柔

师:在爱情关系上,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

生:橡树象征了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了柔韧之美的女性。

师: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是怎样的?(女生回答)

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是怎样的?

(男生回答)

生:阳刚,有棱有角,有个性,高大伟岸。

温柔,漂亮,健康活泼,西施黛玉一般。

师:综观全诗,诗人追求一种怎样的爱情观?

生: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新型爱情观。

(四)讨论交流,拓展思维

轻松而深入地赏析完《致橡树》后,继续拓宽视野,多媒体呈现MTV付笛声、任静的《知心爱人》和庾澄庆的《让我一次爱个够》。

比较歌词与诗歌内容,说说各自表达怎样的爱情观?你怎么看待?

按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后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生1:《让我一次爱个够》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爱情。《知心爱人》追求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致橡树》追求的是唯美的理想化的爱情。《让我一次爱个够》太疯狂、没安全感;《知心爱人》平淡而持久;《致橡树》太理想化、非常人所能得到。

生2:人都有喜新厌旧的心态,男女双方的新奇感最多只能持续三年零六个月,之后能生活在一起,有的是因为子女的关系,有的是因为责任和道义的约束。而今天既然谈爱情,那就应该轰轰烈烈爱一场,所以我选择《让我一次爱个够》。

生3:舒婷追求的只是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爱情,这也不是柏拉图式的办不到,只要我们每个人的素质再高一点,还是可以得到的,我期待着。

(五)水到渠成,教育总结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是啊,爱情总是那么令人期待,令人向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爱和被爱的权利。当我们表达爱或接受爱时,都应该认识到一点,爱是一种承诺,它需要各方力量来支持,生理、心理、精神或物质。当我们还没有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对这份承诺负责时,只能把心中偶尔萌发的美好情感深深埋藏心底,把他化为动力,努力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当我们开出自己红硕的花朵,练就铜枝铁干的意志,有能力对爱负责时,才更有资格追求平等美好的爱情。

三、总结反思

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课堂表现出色,课后反馈效果也不错。尤其令人高兴的是一些平时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都积极参与其中。看他们那么专注地听,那么认真地读,那么热情地讨论,那么急迫地想表达的样子,做老师的真的是既欣喜又满足。可见,爱情诗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不必再遮遮掩掩;掀起盖头,大方谈爱的赏析尝试也是可行的。

回顾这堂课,觉得教学过程中的这几点是足取的。

1.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富有感染力的画面与音乐去营造爱的氛围。

语文课中多媒体的运用多是起到板书的作用,但在本课中极大可能地发挥了它形象直观灵动的作用。导入时,一幅幅“至爱永恒”沙雕画面冲击着学生的视觉,一曲回肠荡气的爱的乐曲响起在耳边,学生自然就想到“爱情”两字,想到熟悉的爱情故事,爱情的面纱就这样悄然揭开了。在听读时又配以音、画课件,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在拓展思维时,又以MTV展现歌词及意境,再次让学生形象地去感知爱。这样为感情作铺垫,为爱营造氛围,消除了学生面对爱情话题,潜意识中的焦虑与负罪感,使大方谈爱成为可能。

2.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启发提问,让学生迅速把握诗歌,并培养了搜集、整理、吸收、传递信息的能力,也初步感受到赏析诗歌的一种方法------寻找意象。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

3.开放式话题的设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大了思考的力度,也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一般课堂中,职高学生总是懒于思考,且不善于表达。而在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去交流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且可各抒己见,不论对错,学生当然会乐于接受。且由于学生各自的经历、知识存在差异,对社会观察、文学作品积累不同,对爱情理解也不同,交流讨论也是在训练他们的求异思维,既丰富了人生阅历,也对爱情有了郑重理性的思考。

4.水到渠成地总结,合理的总结语,让课堂气氛始终保持轻松愉悦,避免了严肃枯燥、一本正经的说教,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都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后感觉不错,但值得商榷与改进的地方肯定还有,尚需思考与挖掘。

下载致橡树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致橡树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致橡树》教学案例

    《致橡树》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诗歌阅读与欣赏,所选的三篇教读课文和一篇选学课文作者、时......

    《致橡树》

    《致橡树》教案 ——执教者:江慧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分析意象,感悟诗中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致橡树教学设计大全

    《致橡树》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致橡树》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

    致橡树》教学设计[大全]

    《致橡树》教学设计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基础学科 马 玉翠 一、 指导思想 本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及最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在本次教学 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包括音乐、视频......

    致橡树朗诵技巧

    美国鼠潭跨过时空的思念我们从朗诵的角度把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依次来说: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的赖敏桃。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我主要是从教材分析、教法择用、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几个方面......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致橡树》是当代诗歌名篇,有很强的抒情性,美文就应该美的艺术去教。 一、说对教材的理解 1.......

    《致橡树》经典语录

    《致橡树》经典语录 《致橡树》经典语录1 1、一只打翻的酒壶,石路在月光下浮动,青草压倒的地方。遗落一枝映山红——舒婷《致橡树》2、两人并肩站着,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