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橡树》学案
《致橡树》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能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爱情观。
2、熟识“朦胧诗”派及其代表作家。
3、学习象征手法和对偶修辞的运用及表达效果。【学习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能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与“朦胧诗”旗手北岛结识,受其创作影响,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1980年进入福建文联创作室,随后作为“ ”诗派的代表。
2、作品
其诗具有细腻柔婉、抒情浪漫的女性风格,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传统的反思背叛和对人的价值的呼唤,深受当时青年的喜爱。
3、熟识朦胧诗
⑴1980年前后,在新时期诗坛出现了一批具有创新和探索意识的诗篇,由于人们一时难以读懂和接受,便冠之以“朦胧诗”的称谓,也叫“心潮诗”。
⑵朦胧诗的作者,是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他们带着在“文革”中被伤害的怨愤、茫然和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产生的严峻沉思和深沉渴望,向诗坛的现实主义传统提出了挑战,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经验,对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由此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朦胧诗的产生,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也是外来诗歌影响的结果。
⑶他们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择奇特的形象,运用跳跃性结构,用象征和隐喻手法。
⑷“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梁小斌、杨炼、王小妮、徐敬亚、傅天琳等。
4、熟识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现代主义文**流,朦胧诗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一个潮头。它的哲学基础是个性主义,它的文学基础是象征主义,舒婷的诗更多的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充满对爱情、友谊及人间一切美好感的渴望,将人性、人情净化和诗化。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诗歌。
2、你能概括诗歌的结构内容吗?
3、你能概括诗歌的主旨吗?
4、诗人所歌唱的新时代的爱情观是怎样的?请根据诗歌至少从四个角度加以说明。
四、拓展延伸
你欣赏诗歌中哪些特色呢?
五、课后作业
1、根据诗人的爱情观,选出含义不同的一组意象()A 日光 春雨 B 红硕的花朵 英勇的火炬 C 凌霄花 鸟儿 D 泉源 险峰
2、下列对《致橡树》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把自己化为一株木棉的形象,作为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诗人以“致橡树”作为诗的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
B 诗人在这首诗里,否定了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痴情鸟儿之于绿阴;也否定了那种奉献性的爱情观:如泉源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
C 从感情抒发上看,第一层是声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第二层诗人感情的抒发是低调的,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
D 诗人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是彼此的人格独立,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基础上的互相理解,既“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又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正是作者所理解和追求的“伟大的爱情”。
3、作者在诗中追求的一种情感关系是()
A 彼此相爱 B 相互依赖 C 相互帮助 D平等尊重
4、对“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精神品格 B 生长的环境 C 你的祖国 D 工作岗位
5、诗中有两个主体意象,试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
6、分析“凌霄花”“鸟儿”“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并说明它们所代表的爱情观念的内涵。
7、概述“木棉”所追求的爱情观的内涵。
8、分析这首诗的手法及语言特点。
第二篇: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体味象征手法的运用及诗歌以比喻为抒情的的主要手段。
3、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中的意象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体味象征手法的运用及诗歌以比喻为抒情的的主要手段。
知识链接:
作者及背景
1、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1972年开始写诗,1979年发表诗歌。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浓厚而不求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释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是一群在十年**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2、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自主学习: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耀()
痴情()慰藉()
戟()红硕()
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2、辨别下列各组的字形并组词。
霄
藉
霭 宵
籍
蔼
一、整体感知:
1、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2、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
1、朗读诗歌思考: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思考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
探究二
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课堂小结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选自《黑眼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黑夜”象征什么?(不超过10个字)
(2)“黑色的眼睛”在这里有双重寓意,请用简洁的语言将这双重寓意写出来。
①(不超过15个字)②(不超过40个字)
(3)“用它寻找光明”,这是对“黑夜”的()。(用两个字答)
四、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有误的一项是()
C 攀援(pán)雾霭(ǎi)街道向晚(xiàng)终身相依(yī)D 仿佛(fó)红硕(shuò)风雷霹雳(lì)终成眷属(j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 柳絮 绿荫 复辟 纷至踏来 B 寂漠 伟岸 部暑 毛遂自荐 C 攀援 炫耀 笨绌 并行不悖 D 眷属 拙劣 咫尺 万头攒动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B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C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D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4、诗人在《致橡树》中追求的情感关系是()
A 彼此相爱 B相互依赖 C相互帮助 D平等尊重
5、诗中“不像攀援的凌霄花”“不学痴情的鸟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表现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和憧憬 B 打破束缚女性的传统枷锁 C 宣告自己不愿做男性的附庸 D 表现现代女性的内心渴望
6、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破除旧传统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枷锁的决定性诗句是()
A“不,这些都还不够!”
B “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C“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D“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7、根据诗人的爱情观,选出含义与其他三组不同的一组意象()
A日光 春雨 B 红硕的花朵 英勇的火炬 C 凌霄花 鸟儿 D泉源 险峰
8、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A、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B、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C、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D、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9、高考链接
(07年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
第三篇:致橡树学案(课前用)
《致橡树》学案
学习目标
1、意象之美:学会通过意象分析情感
2、主题之美: 树立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3、内蕴之美: 赏析诗的语言美 学习时数:一课时 作者及朦胧诗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代表作家之一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17岁)顺应当时潮流到农村插队,这期间开始了诗歌写作,1972年以独生子女身份被照顾回城工作,1979年开始,其诗歌陆续在各大刊物上发表,代表作《双桅船》、《神女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致橡树》(朦胧诗代表作之一)等
“朦胧诗”,又称为新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采用象征手法,内涵上意蕴浓厚,主旨有不透明性和多样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教学内容:
一、基础知识: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慰藉()戟()
霹()雳()
雾霭()
流岚()
虹霓()
二、文本感知
全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层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最后”。
1.第一层中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它们象征着怎样的爱情观?作者对这些意象的态度是怎样的?
2. 结合诗句分析第二部分,思考真挚的爱情有哪些特点?
三、重点探究
1.诗人为什么特别强调“必须”“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呢?
2.“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怎样理解?
3.“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说明什么?
4、“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为什么?
5、“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应怎样理解?
6、“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两句话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四、练习
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附答案:
一、jiè jǐ pīlì ǎi lán ní
二、1.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出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凌霄花、鸟儿象征依附型的爱情观,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象征奉献型的爱情观作者对这两种爱情观持否定态度,带并不完全一样对于依附型的爱情观,诗人是完全否定,两个“绝不”表达了诗人否定的坚决与批判的彻底“这些”只指后面四者,对于奉献型的爱情观,诗人是部分否定,两个“不止”和“还不够”表示并不排除这样,但又不能仅仅这样,两个“甚至”承接上面的“也”,表示程度更进一步,既使是为人们广泛颂扬的“日光”“春雨”也不能作
3.第二层中诗人选择了木棉和橡树两个意象,橡树的“铜枝铁干”“刀”“剑”“戟”,象征男性的刚强、果敢、锐利,木棉的“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则象征了女性的热烈、柔美、刚健它们以树的形象站在一起,体现了一种平等独立的关系,同时它们又“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互相扶持,表达的是一种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平等型爱情观
三、1.诗人强调自己必须“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为了体现一种平等对称关系,与前面的六个意象形成截然不同,而这也正是它与橡树爱情的基础其实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有类似的形象,如简爱,娜拉等,在她们身上都闪耀着木棉的平等精神
2.这句话首先体现了木棉和橡树的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其次也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人这种爱情观的前卫性
3.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上文介绍了橡树的特点,而这句话正是木棉特点的形象化表述,展现了木棉柔韧的特点:尽管有叹息,但仍如火炬般执著、刚健
4.“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说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根据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本诗还有不同的理解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单独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应该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本诗爱情观的进步性: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更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平等式的家庭才真正是心灵的栖息地,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
但是它的实现是有前提的,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这种平等的爱情必须建立在双方经济平等的基础之上,如果一方失去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那么要求社会地位的平等、个性的独立也就成为空话;其次,在意识形态上,还要求男女双方珍视彼此的尊严、独立地位和人格价值另外,个性的过份张扬造成男女的冲突、家庭的破裂等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奉献型爱情观正如诗人写的那样,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都不付出,那爱情也就失去了它的迷人的温暖,家庭就会变成荒芜的沙漠,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的和谐温暖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社会与家庭相互争夺,男女双方作适当的分工完全是必要的,奉献与牺牲也有其合理性,只要保持住尊严和人格的独立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特别是在旧中国,因为没有法律的人道主义约束,甚至还有法律、伦理上非平等的支持,所以必须以男性一方的自我约束为前提,因此这种和谐只可遇不可求现在,女性的社会化使她们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法制日趋完善,在这个背景下,奉献型爱情就有了他存在的土壤
第四篇:《致橡树》
《致橡树》教案
——执教者:江慧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2.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分析意象,感悟诗中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难点: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是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人对於爱情又有不一样的定义。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也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在80年代就有部电影《爱情啊,你姓什么》问出了这个困惑。电影给出的答案是:爱情对于真正的人来说,不姓钱,不姓权,而是信任,是希望,是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又是怎样的爱情观? 二.作者简介
1.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9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2.《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3.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三.简读课文(齐读课文、老师范读)1.生字词
慰藉(wèi jiè)戟(jǐ)霹雳(pīlì)岚(lán)霓(ní)
2.划分层次
(1)诗歌划分为二层
第一层:诗人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第二层:表达诗人新型的现代爱情观价值。四.研读课文
1.第一层(1——13行)
(1)第一层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2)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①一方攀附:(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②单方痴恋:(痴情的鸟儿)
小鸟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不知道在绿荫外面还有可以让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爱是不稳固的,经历不起风浪。
③一味奉献:(不止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A.这是一泓清泉,它给人们送来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看到这样一泓清泉,是会让人心旷神怡的,但是为什么作者连这样的清泉也否定了?(因为它所采取的态度是“长年送来”,而且橡树对它没有任何回报。)
提示:我想给大家念几句歌词,选自艾敬的《外婆这样的女人》:“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谁而活着;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他和他的孩子们。情窦初开时为爱牵引,瓜熟蒂落时为爱受困,人到中年时残花败叶,人老珠黄时为着儿孙„„”
外婆这一生过得怎样?(把一生给了他和孩子们,为了别人而活,没有一刻是为了自己活的,这就无所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看,这种一味的奉献不足取。虽然从道德情感方面说是高尚美好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来看是不明智的,而且从爱情关系的维系发展方面看也未必是明智的)
B.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甘愿作他人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
C.对于日光、春雨作者是否否定?——从字面看似乎没有否定,其实是有否定的(从“不,这些都还不够”看出)春雨、日光滋润和沐浴着橡树,永无止境地奉献,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小结:以上三种传统的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2.第二层(14——35行)(1)理解意象“木棉”。
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水,比方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水更能表现出女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用木棉来象征女性? 水虽然能表现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绕山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依赖之感,缺乏独立性;而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2)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怎样一种爱情呢?(用诗中的诗句来回答!)
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③“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A.“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B.“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他人,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同甘共苦)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橡树(男性):“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比喻修辞手法,铜、铁、刀、剑、戟都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②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A.“红硕的花朵”:
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B.“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沉重的叹息:从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与遭遇上加以体会。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 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4)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当是怎样的呢?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在诗人看来,爱他所爱,即爱乌及乌,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五、联系实际,学生谈心中的爱情
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同学中不乏已有恋爱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能与你在一起热爱生活、拥有生活的另一棵大树!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要让自已的头脑充实起来,要丰富了自已的内涵,同时也要让自已独立起来,这样才能有找到一份长久的爱情!)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去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第五篇: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2课时)
语文组:李铮峥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教学重点 :
通过诵读和品味,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 :
品味意象内涵,理解象征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时 : 2 课时
教学步骤和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定向导入 :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简介作者 : 【在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 的 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多媒体播放 范读 【 诗歌需要有感情地朗诵,请大家听听范读。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听完了范读,那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尝试朗诵这首诗歌。】 请1—2个 学生(分段)朗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四、题解 【 课前大家已经做好预习,刚才我们又一起读完了这首诗,相信大家 对 这首 诗已有了初步的印象。】
1、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可以在书上划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 :“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2、诗的题目是《致橡树》,“致” 在这里是动词,橡树是宾语。那么“致” 是什么意思 呢 ?其主语是什么? 由此 可见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 【好,请同学说说】
明确 :“ 致 ”: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主语是:木棉(被省略),致的对象(宾语)是橡树,即为:木棉对橡树的表白。可见本诗的主要意象是:木棉和橡树(注意这两种树 都是高大壮美的乔木)。
【这里的“橡树和木棉”作为意象,肯定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那么它们分别 象征什么 呢 ? 大家思考一下。提示:前面我已经说过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诗,众所周知,爱是建立在彼此欣赏、相互喜欢的基础上的,于是在诗中的 橡树:象征男性美;木棉象征:女性美。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 便是 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
五、抓住意象,品读第一层 : 【除了橡树和木棉,在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的意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在书上做好标记】
1、现在大家一起来说说。本诗中还出现了哪些意象? 明确 :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那么对这些意象,诗人持什么态度呢 ?
明确: 诗人是 否定 的态度。【 不知大家在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诗人写了这样一句:“ 不,这些都还不够 ”。)诗歌 正是 从 这句话 开始阐述一种新型的爱情观。“ 不 ”,是个否定词,它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我们已经知道诗人对这些意象是持否定的态度】
3、但是 诗人否定的程度一样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 不一样。“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 也不止像泉源 ”,“ 也不止像险峰 ”,“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在诗的第一句“我如果爱你——”后诗人就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这样引导学生回答出以上句子)【大家自己读一读,可以读出声来,体会一下。很显然,“ 绝不像 ”、“ 绝不学 ”表示诗人是坚决否定的,而两个“ 也不止 ”次之,两个“甚至”再次之。所以诗人否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可是大家思考过没有: “凌霄花”和“鸟儿” 分别有什么缺点使诗人坚决否定呢? 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它们。明确 : ①攀援的凌霄花
“凌霄花” 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喜攀援树而生长。这里诗人写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人格尊严不顾,借 “ 橡树 ” 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呢?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也荣。诗人是 “绝不像” 的态度。②痴情的鸟儿
是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诗人是“ 绝不学 ”的态度。
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道为对方歌唱,却忘了为自己歌唱,完全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道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歌唱单调的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是痴情一片,但爱的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上面 这样的爱情,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对此你怎么看? 】【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想到就说】
注: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从大家的回答中,很明显这样的爱是不健康的爱,我们也是很难接受的。说完了“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我们接着来看看“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这些意象。在别的诗里,它们 可能是被赞美的对象,同学们,我们也经常说“沐浴在阳光雨露中”之类的话。但在这里,这几样事物又有什么样的共同点?使得诗人否定它们 ? 【我给大家具体来分析一下,然后你们自己做总结归纳。】
A.险峰 :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 :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 :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令人遗憾。
【 所以 归纳出 它们的共同点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 ”的爱情。(板书)】
【当然,我们知道,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很多女性为了家庭,辞掉工作,专门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伺候丈夫,辛劳地操持家务,应该说是“无功也有劳”。但 这样的付出只是 一种 “一味奉献、自我牺牲 ”的爱情。诗人 在“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意象前 用了 —— “ 也不止、甚至 ”并且说: “ 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 并没有 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让学生举例 【 我们共同来分享一下生活中像这种为所爱的人奉献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
处理1:【大家能够举出这样的例子,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非常好,我们就是要共同分享,共同探讨,才能真正地认识健康的爱情观念。下面,我来给大家补充个例子】
处理2:【没有同学愿意跟我们分享这样的例子吗?那么,我给大家讲个我身边的例子。】
教师补充举例 :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同样的才华横溢、有胆有识,被所有的人看好。可是两个人结 婚后,妻子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自己大好的前途,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勤俭持家,使丈夫能够专心工作,完全无后顾之忧。十多年过去了,丈夫事业有成,而妻子没了事业,青春也不复存在,已经完完全全是一个家庭主妇的形象。丈夫开始嫌弃妻子是“黄脸婆”,便另寻年轻美貌的女子,上演了一出抛妻弃子的悲情剧目。)
【这样的故事是令人伤感的,也许,我们有了健康的爱情观念,并不能完全杜绝这样的悲剧,但毕竟可以使我们的爱情更加健康,对我们来说,是有益而无害的。】
教师小结 : 当然,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诗人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 是 由衷的奉献也 还 是不够的。那么,诗人所向往的真正爱情是什么呢?根据课文第二部分,请大家下来思考。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明天我们再一起来探讨,诗人心中向往的理想爱情。】
六、作业。根据 第二部分内容,请大家抓住意象,试思考诗人向往的真正爱情。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了解到,诗人对“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代表传统爱情观念的意象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理想的爱情国度,聆听诗人的爱情宣言。】
七、抓住意象,品读第二层 : 作者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那么她 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既然有否定,自然就有肯定,分析第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提到: 诗人写了这样一句 :“ 不,这些都还不够 ”。)诗 人正是 从(“ 不,这些都还不够 ”)开始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 同学们,请找出有关的诗句,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好,我们共同来分析这些表达了诗人的理想爱情的句子。我已经将诗人的理想爱情分为爱的前提、完整的个性、同甘共苦、灵魂依存这四个方面,请你们来帮我把相关诗句对号入座。】板书四个方面。分析 :
(1)爱的前提(双方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 【首先,大家说哪一句诗表达了爱的前提】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自己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儿、阳光、春雨的给予。”】 ——双方 应该 是独立的个性、平等的地位,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
(2)双方要有完整的个性 : 【提示:个性是每个人所特有的,诗中的“你”有什么?“我”有什么?】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铜枝铁干 象征 着 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 【红硕的花朵象征着女性的 健康活泼、深沉勇敢。怎样“沉重的叹息”呢? 作者在《 秋夜送友 》诗中写道:“因为我们对生活想得太多/我们的心啊/我们的心才时时这么沉重”。可见“沉重的叹息”是对生活的思考,是感悟到人生使命重大,而决意承担人生风险和生活义务的心声,表现了女性的深沉和勇敢。】 【男性刚强不屈,女性深沉勇敢就是他们具有的完整个性。】(3)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诗人告诉我们:爱的双方 ——必须祸福与共,同甘共苦。而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双方要 相知相依,荣辱与共。(4)灵魂上的依存 :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紧握在地下的根,相触在云里的叶,风过后的我们,互相致意,彼此心领神会。这真正是“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哪。——双方必须相知相依,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 】 【诗的最后,诗人写到: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几句诗很明确地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看法。】
——当把“ 土地 ”与 外在身躯 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 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于是,“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 内在精神领域 的东西。
【诗人完成了她的告白: 爱,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教师总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诗中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不正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重复的脚步么?作者不仅让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成为爱情中应有之义,而且旗帜鲜明地指出,爱情绝不是生活的全部,爱情不应凌驾于事业之上,爱情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只有把爱情的力量化成崇高的事业追求,爱情才能成为一株光辉美丽的长青树。全诗气韵顺畅,喻意明晰,层层递进,力量渐升,最后水到渠成,升华主题。又自然贴切,毫无雕琢之痕,是诗体结构的一种典范。学习《致橡树》重点要领悟诗中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的含蓄美,并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了解了诗人向往的理想爱情,大家有什么样的感触呢?相信大家都有自己想说的话。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写一小段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话语。题目是下面这样的形式:】
八、延伸拓展:
1、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触: “凌霄花,我想对你说”
或:“绿阴下的小鸟,我想对你说” 或:“舒婷,我想对你说”
教师选取学生作品略作评点,并对写作成果给予鼓励。
2、朗诵与表演: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之后,我们将自己的理解展现出来:(1)朗读:——低沉到高亢或高亢到低沉都可,要大气。(2)配乐:——爱情故事。
(3)角色:——A、教师读中心句。
B、二男二女:分角色领读。C、其余学生齐声诵读。教师寄语 :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 “ 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 ”,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 “ 寒潮、风雷、霹雳 ”,是否已 “ 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 ?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比如: 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十、作业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编写故事,按小组表演。教师品析,选出作品和节目精品,进行班级间巡回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