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附说课)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配套资源
《看云识天气》说课搞 《看云识天气》说课PPT
一、教材分析:
《看云识天气》是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科普文。课文主要是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农民生产生活中一些经验总结。本文是介绍说明性文章,为了让读者有兴趣,文章写法生动,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很富有文采。
教学时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运用多媒体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组织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提高品味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能力目标:1、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2、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2、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正确识别云与天气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识云,激趣导入。1、2、3、我们先来做个谜语游戏——运动会上都有它,请猜一个字。
很好。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学习过“云”的英语单词? 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
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在没有科学预测的情况下,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看云识同学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 天气》,我们来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
(二)读文赏云,感悟美文。1、2、3、上节课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回忆一下文章的结构。(板书)我还留了三项作业,还记得第一个作业是什么吗?(背诵第一自然段)谁能有感情地背诵?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想像画面。齐诵
同学们用甜美的嗓音读了这段优美的文字,那你们想不想一饱眼福,看一看那优美的云彩呢?不 过有个要求,就是用文中的语句来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好吗?(屏幕显示各种云)
4、5、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们背诵这一段吗?美在哪里呢? 这段文字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运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来表示你对本段语言的评价。如:我喜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6、学生动手写句子,教师巡视。学生举手发言。(适机板书:抓特征 用方法)媒体运用说明:
在读文赏云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精彩语句有感悟和积累,但在头脑中却很难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此这时用大屏幕出示各种优美的云图,加上优美舒缓的轻音乐,学生如临其境,情不自禁的用文中精彩的语句描述,使图文结合,学用结合,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交流识云,梳理文意。1、2、3、4、文中有这样一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是什么意思?
那这块天气的“招牌”是怎么样告诉人们是晴是雨呢?请同学们在第二自然段找出答案。
学生答,师板书。薄云:晴 低厚:雨
“往往”“常常”是什么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板书:语言准)5、6、7、课堂游戏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不同形态和颜色的云到底和天气的晴雨有什么关系?拿出第二个作业。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请你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让同学们猜猜你是谁。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我先抛砖引玉好吗?“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学生交流。
8、观云识天气
大家记住这些天气招牌的特征了吗?那么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这些云的时候能够判断出即将出现的天气状况吗?你们是不是赵括啊,就会纸上谈兵,那咱们现在观云识天象。请看大屏幕。
(屏幕出示图片。)媒体运用说明:
正确识别云与天气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也就是能否学以致用的问题,学生通过表格形式对云与天气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但能否识别不同形态的云又是判断天气情况的关键,因此在这里屏幕显示各种云让学生识别并判断天气情况,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了认识,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论云,补充信息。
1、好,真不错!看到你们出色的表现,我不禁想起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巧借东风,人们称赞他是神机妙算,现在看来同学们也可以像诸葛亮那样,观天象识天气。同学们,你们在课余时间还收集到了哪些能预测天气晴雨的谚语呢。
2、学生汇报交流。
3、屏幕出示。
4、同学们,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也是诗人细心观察生活的表现,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最后老师给你们一个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专题网站,你们可以到那里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媒体运用说明:
信息化的时代也是学习的时代,如何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培养学生广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现代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本文是科学小品,涉及的知识相当广泛,但课文内容的拓展有限,如何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我选择了网络。在课的最后我推荐给学生《看云识天气》的专题学习网站,相信他们会在网络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五、教学反思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有着说明文清晰的结构,丰富的方法,同时也有记叙文的形象细腻的描写。因此在教学这课时我重点体现以下两个环节:
一、赏文感悟,学会说话。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在本课中,课文在描写云的形态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很富有文采。我先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感悟优美的语言,然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以最强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在赏云的同时,运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积累来描绘看到的景象,一边赏云,一边描述,和着优美舒缓的乐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积累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二、信息整合,学会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程,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探究云与天气关系时,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料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收集信息,并对信息加以整理,制成表格或演示文稿向同学交流,真正拓宽了文学习的领域,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质量,从而使学生学会了信息化时代的创造性学习方式。
第二篇:《看云识天气》说课特教
《看云识天气》说课
一、设计指导思想
“整体感知,设疑导学、师生共议、鼓励创新”是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采取“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学法指导,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科学的推理,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看、听、说、写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由于运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课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分类说明。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云写的生动形象,这是和作者的观察和本身的文学功底分不开的。所以,学习本文时,应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生情况分析。
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普遍较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极差。阅读是其获得文字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听觉缺陷及手势语的局限,尽管他们学会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但却不能写出通顺、自然、有条理的语言,这种语言的欠缺又直接影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语言训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并学习运用,发展聋生的语言,提高其综合素质。这种听力的缺陷还减少了聋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使他们知识面相对狭窄,而这个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如果没有老师积极引导,他们很难了解到学校以外的事情。因此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自觉主动地关注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根据听障学生的特点,将知识目标定为:
1、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加深对看云识天气知识的了解。
2、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方法,积累运用比喻句。
3、了解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以及总——分——总的说明文的结构。
能力目标定为: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
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定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着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五、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新教材第一、二册不强调文体的学习而是强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故将《看云识天气》一文的重难点定为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并积累语言。
1、对于云的认知不是重点,但将网络上的丰富的知识、图片等引入课堂却能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制作课件
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理清结构。
3、通过欣赏云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前准备的看云小短文比较并体会课文中使用比喻、谚语等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最后利用网络上的丰富知识拓展延伸。
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觉地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启发式谈话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七、学法指导。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进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训练用多种方法自学课文。
八、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特点和课文内容,共设计三个课时。
课前需要做的准备
1、预习生字和生词,将查完字典后还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课前上交给老师。
2、搜索有关天气的谚语、成语和优美的句子,写在摘抄本上。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疏通课文,整体把握。
一、用谜语导入:(大屏幕显示)
猜一猜:我是谁?
爱花的孩子说我像朵花,谗嘴的孩子说我是个棉花糖,说我像啥就像啥,全凭你想象。蓝天是我家,任我随处荡。
从这个谜语引出云的特征,然后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既而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
1、因为聋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较差,所以必须首先疏通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教师将同学们预习的时候碰到的拦路虎(词语和句子)投影在大屏幕上,由同学们先互相帮助,解决困难,比较难懂的由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方式,比如词语造句、选词填空或者将这个词语放在一个句子中,请同学们根据语境来猜测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等等来帮助聋生正确的理解语义。)
例如:严严实实:严密,没有空隙或漏洞的。
(这个词只看字典上的解释,容易使学生理解偏差,学生可能造句:他的推理很严严实实,无懈可击。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举几个恰当的例子来体现它适合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例如:箱子盖得严严实实。被子盖得严严实实。天冷了,他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藏得严严实实,谁也找不到。)
峰峦:山峰和山峦。峰峦叠嶂、峰峦起伏(学这个词主要是为了掌握后面的两个成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2、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0分钟。还要用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消化,整理。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云和天气的关系。
3、让学生转换角色,简单讲讲如果让你来继续写作文,接下来你会怎样写?学生会谈出一些想法,有的抓住了重点,有的却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这样就暴露了认知上的差距。找到了问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4、快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们就刚才的问题谈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帮助学生发现: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没有中心句的找关键词概括),可以很快的理清层次结构,把握课文的大意。并让让学生自己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老师总结:这种结构方式:总——分——总 学法指导:根据找到的关键句(段落中心句)判断文章的结构。
学以致用,课文中其他的地方也有运用这种结构的,请同学们找出,并体会它的好处。(小组讨论交流)
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可以试着用这种结构方式。(顺便进行作文指导,一语带过)
四、作业:
1、用今天学到的词语造句或者写一段话
2、作文片断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的能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寻点探究,并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首先,这样来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课文作了整体的把握,跟据我们平日的观察,我们了解到,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你可以告诉大家你眼中的云是怎样的吗?然后,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片断《我眼中的云》,学生互评,教师点拨,师生共同修改病句。
其次,通过朗读原文第一部分进行比较。学生自主探究,找出修辞方法,合作探究体会运用修辞的好处。
接着,研读第二部分
1、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启发学生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找出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云?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三段,可以用读书法学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画画,可以列表格……)
学生交流学习方式和心得。
根据同学们所说的,进行快速圈点学习,师生共同完成这个表格。
(大屏幕显示)
云的名称用 表示
云的形态用表示
云和天气的关系用表示
并列出简表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的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 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然后对表格进行小结,(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文中运用得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并体会它们的好处。)(大屏幕显示)
a作者介绍这四种云的时候是不是随便介绍的,乱七八糟?不是。那是怎么介绍的?并讨论:运用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b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最后指导学生朗读。
3、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四、五段,比较这一段在写法上和第三段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小组讨论探究)
A教师通过这两段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另一种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用大屏幕显示)
第三段:卷云 // 卷积云 // 积云 // 高积云(这四种云是依次介绍的)
聚集 向前推进,越来越低,越来越厚 更低更厚
第四段:卷云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连绵不断的雨雪
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
第五段:积云 积雨云 暴雨、冰雹或龙卷风
B设计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两段中哪里写得精彩呢?来品位语言。
C、指导学生朗读。(女生读第四段,男生读第五段)
最后,为了深入体会语言特点,锻炼听障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课堂语言训练。(大屏幕显示)课后练习二,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趣味。仿照下列事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
造句:
1、暮色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抄下来,仔细揣摩品味。
2、作文片断练习:《暴风雨来临之前》描写一下风雨来临前的情况。包括周围的环境、天气情况、人的活动等。
板书设计:
说明方法:分类别
举例子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三课时
用展示幻灯导入,说说这些云各是什么云?你有什么根据?(复习检查上节课的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请同学们互相交流想象作文《假如我是一片云》。师生互评、共同修改。
再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读第六七段。
1、展示幻灯,请学生有根据的推测这是哪种光彩现象。
2、体会其中谚语的意思以及作用。同学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谚语。
然后总结全文,设计两个问题交流:(大屏幕显示)
1、本文介绍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现象,但条理清楚,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2、本文语言生动,而且严谨、准确,你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来?
最后做拓展延伸及迁移阅读
(大屏幕显示)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其他的辨识天气变化的办法吗?
2、体会人类在认识大自然和利用大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迁移阅读《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布置作业:
走,看云去!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并作出天气预报。
板书设计
认识自然 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第三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的内容是:介绍了看云识天气的方法,通过云的姿态和云的光彩来介绍、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对象准确,抓住云的姿态和光彩的不同特征来介绍天气的变化。说明顺序清晰,先写云的姿态,后写云的光彩;说明方法得当,“像峰峦”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运动的恰到好处;说明语言严密,“往往”等词语讲求逻辑。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习到的是:说明对象准确,说明层次清晰,说明方法得当,说明语言严密的写法,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初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说明文的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看云识天气的科学原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诵读法、概括法、探究法等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说出本文的说明内容和特点。
(2)能解释本文的说明方法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学习课文内容过程中能运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像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感受云的姿态美和光彩美。
(2)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的说明内容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能阐释本文的说明内容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说到“天气预报”,我们都习惯把它和高深的理论、精密的仪器联系起来。孰不知,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使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预报天气,那就是——看云识天气。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云卷云舒,识阴晴风雨
(设计意图:以日常生活中的“天气预报”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
(二)初探内容,全面“看云”
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并说出文章主要说明的哪几种看云识天气的方法,由分别说明了怎样的天气。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现。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
每人独立完成后,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选派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可说说自己的基本体验:
本文的说明内容是: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方法,也就是题目“看云识天气”,分别从云的姿态和云的光彩来介绍。
本文中所说明的方法可用以下表格来表示(教师用ppt呈现):
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本文说明的看云识天气的方法。)
(三)再探顺序,清晰“看云”
学生说出文章的说明顺序,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
每人独立完成后,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选派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
本文共分为7段,第1段到第5段从云的姿态方面介绍了看云识天气的方法。1、2段为逻辑上的顺成。3、4、5段为并列关系。第6段从云的光彩方面介绍,而最后一段是总说。因此,本文的说明顺序应为“分总”。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本文分总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四)三探方法,形象“看云”
学生找出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8分钟。
每人独立完成后,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选派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体验:
本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为:打比方、分类别、引用。
打比方:如文章第1段,用各种物象比喻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骏马”等等,形象的写出了云千变万化的姿态美。
分类别:分为云的姿态和云的光彩两部分进行介绍。条理清晰,且能全面说明。
引用:文章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引用这些民间谚语,更能佐证作者的说明,且更方便读者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本文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产生的效果。)
(五)四探语言,科学“看云”
请学生概括出本文语言的特点和效果,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
每人独立完成后,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选派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体验: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和准确。比如,第2段中“往往”、“常常”;第3段中“都”、“常”;第4段中“渐渐”、“慢慢”等修饰词,如果去掉了,意思就会有差别,会导致说明的不准确。
而最后一段,作者并未夸大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性,认为要准确识别天气,还是要依靠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和效果。)
(六)课堂总结,推荐阅读
教师将总结本课特点。并推荐阅读《走进森林》一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说明文的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体会说明文严密、准确的语言特点。)
第四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沽源县第四中学姚华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识记关于天气的谚语
2、了解关于说明文的知识。
3、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4、学习说明性文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5、学习本文运用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6、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学习本文运用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小组合作法:集体的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种新的文体---说明文,一篇科普说明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讲解说明文文体知识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只要表达方式,向人们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5、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九种
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引用。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积累到词语本上。
投影显示:(1)注音:
峰峦(luán)预兆zhào 轻盈yíng 崩塌tā弥mí漫 一霎shà间称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是哪三部分,分别讲述了哪些内容?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五)、重点研讨,掌握说明方法(合作探究,小组合作)
1、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对很难描摹的云彩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请你就文中的某一比喻句(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进行赏析。
2、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
作用: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如:第一段“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运用了八个比喻,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特点。
每组同学从文中找出运用打比方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
析它们的作用。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回答,老师随时点拨纠正。
(六)、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说明方法:分类别—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作诠释、打比方、作比较、引用。
2、抓住云这种自然现象的特点和本质说明
3、语言特点:
(1)形象生动,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引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2)准确性
4、结构:总--分--总
(七)、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棉花云,雨快临。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 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黄云翻,冰雹天;乱搅云,雹成群;云打架,雹要下; 黑云黄云土红云,翻来覆去乱搅云,多有雹子灾严重。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2、小练笔:仿照课文第一段写几句话:夜暮四合,周围的群山,„„ 示例:夜暮四合,周围的群山,形态各异,宁静无比。它们有的像瘦弱的骆驼,被背上的重物压得挪不开步;有的像卧佛,神态安详的打着盹;有的像巨蟒,在流云的映衬下慢慢潜行;还有的像一堵闸门,像天上倒挂的垂幔,像高高的谷堆„„
(八)板书设计:文章的结构脉络
一、看云可识天气:云是天气“招牌”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总 —轻高薄
云的形态与天气关系 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低厚密分
二、怎样看云识天气
光彩现象与天气关系—晕、华、虹、霞
三、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及局限总
第五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