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高中政治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原教案)[模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问题探究一:
(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展示图片:针灸 京剧 书法和绘画
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是:
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
师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学生举例: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师设问: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
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是在潜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问题探究二
设问:你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2、传统建筑
请同学们看图片:北京的四合院和菊儿胡同,故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江南的水乡,蒙古的毡房等。
问题探究三: 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
展示图片:《诗经》、四大名著、京剧、传统书法和绘画等。
4、传统思想
师设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
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师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更详细内容且听下一个探究活动详解。
探究。
师: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请同学们看图片及视频短片:
问题探究四:
1、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
2、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会徽体现了:
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的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老师归纳以上内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内容吗?(自由发言)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
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
以上只是从多个不同方面看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就像奥运会开幕式上因为时间的关系,张艺谋导演也没办法将中国全部的特色文化都搬到舞台上。所以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就留着同学们课后再去
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问题探究五:设问: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4)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学生自由发言)
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以传统思想“孝”为例。
教师启发:“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养老等积极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子为父隐”等,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
在物质条件不太富足的古代社会,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人们更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往往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锦衣玉食,那就是孝了。而在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今天,很多老人也不需要向子女索要生活费,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希望子女多点陪在身边,常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那样。
在现代社会中也涌现了许多的孝子,他们可能没有卧冰,没有埋儿,但一样感人肺腑。如湖北“一女养八老”的刘春枝。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课堂小结:设问: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够归纳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应该形成哪些基本理念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在了解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现实生活中,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时,在继承他们孝的思想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的感触、思考呢?或者说传统道德里的“孝”有没有不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面呢? 问题探究六
请问: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呢?
传统“孝”里有一些愚孝的成份,例如《论语》里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许多大孝子,有很多孝的典故,如卧冰求鲤、为母埋儿等。我们在被他们的孝心感动的同
第二篇: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原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讲授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问题探究一:
(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展示图片:针灸 京剧 书法和绘画
(中国风歌曲:半城烟沙 半面妆 悲曲 长衣袖 床前明月光 春熙路旁 蝶离飞 断桥残雪
发如雪
故人叹 蝴蝶 花甲 花落随 回音 诀别诗 看穿 兰亭序
梨花香 龙鳞 庐州月
牡丹江 娘子写 七夕 千里之外 秦月楼 青花瓷 青衣 清明雨上 如果当时 若相惜 三国恋
少年游 诗人的眼泪
蜀绣 谁动了我的琴弦 苏三说 岁堤春晓 桃花开 天下 无瑕 西关
西厢 月光 仙剑问情 潇湘雨 笑望蝶
烟花易冷 一句一伤 忆长安 姻缘 葬英雄 诛仙恋 醉赤壁 醉青楼)
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是:
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
师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学生举例: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师设问: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称四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是在潜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问题探究二
设问:你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2、传统建筑
请同学们看图片:北京的四合院和菊儿胡同,故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江南的水乡,蒙古的毡房等。
问题探究三: 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 展示图片:《诗经》、四大名著、京剧、传统书法和绘画等。
4、传统思想
师设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 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
师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更详细内容且听下一个探究活动详解。
以上只是从多个不同方面看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就像奥运会开幕式上因为时间的关系,张艺谋导演也没办法将中国全部的特色文化都搬到舞台上。所以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就留着同学们课后再去探究。
师: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请同学们看图片及视频短片:
问题探究四:
1、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
2、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会徽体现了:
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的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老师归纳以上内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内容吗?(自由发言)
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
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问题探究五:设问: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4)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学生自由发言)
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以传统思想“孝”为例。
教师启发:“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
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养老等积极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大孝子,有很多孝的典故,如卧冰求鲤、为母埋儿等。我们在被他们的孝心感动的同时,在继承他们孝的思想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的感触、思考呢?或者说传统道德里的“孝”有没有不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面呢?
问题探究六
请问: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呢?
传统“孝”里有一些愚孝的成份,例如《论语》里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等,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
在物质条件不太富足的古代社会,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人们更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往往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锦衣玉食,那就是孝了。而在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今天,很多老人也不需要向子女索要生活费,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希望子女多点陪在身边,常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那样。
在现代社会中也涌现了许多的孝子,他们可能没有卧冰,没有埋儿,但一样感人肺腑。如湖北“一女养八老”的刘春枝。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课堂小结:设问: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够归纳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应该形成哪些基本理念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在了解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继承性。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现实生活中,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继承过程中得到发展,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是()①传统习俗②北京故宫、长城③张家界自然风景区④《论语》⑤达芬奇《最后的晚餐》⑥延安宝塔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传统文化打上历史的烙印 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C、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
D、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3、“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主要强调了文化的()A、继承性 B、积累性 C、稳定性 D、民族性
4、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是()1)、具有民族特色 2)、一旦形成永不变 3)、具有强大的继承性 4)、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感 A、124 B、234 C、134 D、123 5.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6、2005年4月,5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受到大陆民众的热烈欢迎。大陆民众最感动的句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因为:
A、讲这一句话就能实现中国统一
B、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有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C、国民党、亲民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台湾所有的政党都是承认一个中国的课后作业: 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祭祀扫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目活动。
材料二:每到这个时期,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有的在墓地燃香放炮,把墓地搞得乌烟瘴气,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助长奢靡之风;还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有的在祭扫活动中动用公车,甚至用公款支付有关费用;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
因有人说我们应该取消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你赞同吗?并说明你的理由。
补充资料:
1、京剧: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的诞生大约在1840年至1860年。京剧是徽剧汉剧在吸收其他地方戏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韵;在音乐上以西皮、二簧为主要曲调,并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并有固定的程式规范。京剧是中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2、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3、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第三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3)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懂得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1)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2)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2.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要点的介绍(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传统文化的特点(3)、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P39的活动材料,多媒体图片展示
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4、内容分析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文化经过积累和较长时间的发展一旦形成,就 薪火相传,不断延续下去。——稳定并持久,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
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例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例如: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天坛简介: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概念: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B.地位: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例如: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1)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南京一中的“正人文明公约”,增加了学生的修身养性。
(2)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学生活动:学生朗读“乡愁”的诗,感受两岸文化的共同性,体现民族性。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学生活动:阅读P1-3/42,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并举例分析。
(1)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学生活动:前面我们学过的文化具有怎样的双重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提示:划分标准不是性质的优与劣,而在于是否变化发展)例如:前面举例的“和”“合”思想发展到“和谐社会”思想。而忠的思想相对发展的就慢,甚至发展为“义气”,反而是有害于社会。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生活动:P43的观点,你赞成哪一个,为什么?(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其意义在于)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例如:忠、愚忠、义气;忠、忠于人民(而不是某个人、君主)的利益、以社会发展为己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宽容、仁厚、诚信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如: “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3、观点碰撞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包袱?
4、课外作业
过年,曾经是多么让人心跳,让人渴望的字眼。贴对联、放鞭炮,在热闹的人群中放声欢笑。但这一切,正在逐渐淡去,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是传统文化的丧失?怎样营造浓浓的过年气氛,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你认为春节所传递的哪些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
第四篇:《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政和二中 郑有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了解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知道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并搜集有关政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三幅图片,展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针灸、京剧和书法。
教师活动:通过对针灸、京剧、书法的了解,你能概括出什么是传统文化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解释概念 【概念界定】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①并保留在现实生活②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③的文化。①―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③-具有相对稳定性
板书: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教师活动:问题:知道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接下来让我们感受一下我们身边传统文化。播放歌曲视频《爱在政和》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政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说说身边的传统文化(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点拨补充,政和的传统文化有高山区“新娘茶”,茶文化,杨源四平戏,坂头花桥,云根书院,朱子理学等等。)
教师活动:刚才同学们列举了许多身边的传统文化,它们大概可以分为四大类: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表格
板书: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
教师活动(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传统文化是形成于过去,并且一直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多媒体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教师活动: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蕴涵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1、用红色——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习俗
2、印章 ——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3、篆刻与书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
教师活动:问题: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传统文化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1、印章,书法有几千年的历史,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文艺和传统习俗,在传承中一直保留这其基本特征而延续至今,但也应看到它的具体内容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感。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3、会徽从传统思想、传统文艺和传统习俗的角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引起了广泛的认同。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板书: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教师活动(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传统文化的特点,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我们都要继承下来呢? 接下来请同学看一组判断。(多媒体展示)
说说:下面传统文化都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三从四德”
2、因材施教
3、“三纲五常”
4、女子无才便是德
5、“埋儿奉母”
6、城门立信
7、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8、梅花香自苦寒来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
积极作用:如果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板书:
2、传统文化的作用
(1)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2)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起消极作用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问题: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师活动(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以传统思想“孝”为例。教师启发:“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养老等积极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大孝子,有很多孝的典故,如卧冰求鲤、为母埋儿等。我们在被他们的孝心感动的同时,在继承他们孝的思想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的感触、思考呢?或者说传统道德里的“孝”有没有不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面呢?
请问: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呢?中国的孝文化究竟是财富还是包袱 ?
传统“孝”里有一些愚孝的成份,例如《论语》里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等,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
在物质条件不太富足的古代社会,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人们更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往往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锦衣玉食,那就是孝了。而在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今天,很多老人也不需要向子女索要生活费,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希望子女多点陪在身边,常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那样。
在现代社会中也涌现了许多的孝子,他们可能没有卧冰,没有埋儿,但一样感人肺腑。如湖北“一女养八老”的刘春枝。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板书: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够归纳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应该形成哪些基本理念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板书设计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作用(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课堂练习:
1.下列选项中属于传统文化的是()
①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
②北京四合院、客家围楼(屋)
③张家界自然风景区
④《诗经》《论语》
⑤妈祖文化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所指出的“遗产”是指()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传统文化是保守的象征,要全部抛弃
④传统文化是优秀的文化结晶,要全部保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4.近几年,“韩流”吹遍世界,在国内,也有大量的“哈韩族”。韩剧中普遍流露的对于韩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爱等的张扬,正是我国一些国产剧所抛弃的。这启迪我们()
①对待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传统礼仪道德应该得到继承、发展 ③文化产品尽量模仿韩剧的情节
④文化产品应汲取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5、(2010江苏单科)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6、(2012山东文.23)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名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五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内容简介]
在学生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引导学生围绕材料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的能力。
[研究目的]
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XX年是奥运年。有一句口号是“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000年”。
奥运会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这一大型体育赛事,更是一次充分全面展示中国灿烂文明的大好机会。中国如何向世界人民展示000年的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目前从一个个奥运宣传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观看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二)新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
活动总结、概念阐释: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活动:概念解析:
(1)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3)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展示自己收集的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在今天的变革与联系)。
传统节日:火把节——感受传统习俗
齐背《旅夜书怀》、杜甫《唐诗宋词读本》——感受传统文艺
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和苏州园林——感受传统建筑
徐州传统文化介绍:(学生柳琴表演)
活动总结、教材梳理:
(1)传统习俗的继承
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概念: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B地位: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观看录像: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传统文化
思考:传统文化的特征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概括传统文化的特征:
传统文化的特征
(1)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中国古代“贵和”思想,今天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
(2)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
古代现代婚礼的对照: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思考:现代婚礼中还有那些传统的印记!
生谈:现代婚礼传统的印记。
展示中式风格的装修:
中国的传统节日——典型(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压岁钱等)。
思考:作为晚辈应该对长辈做些什么?对父母做些什么?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之一“孝”的内涵
《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
孔子认为孝的精神核心是敬、无违、是使父母心里高兴;行孝的外在形式是对父母有“礼”。具体表现为敬养、志养、色养。
图示:中国二十四孝
分析现代社会尽孝现象:
孝道方式一:大学生给父母磕头就算是孝顺了吗?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就是给父母磕一个头。
孝道方式二:寒假作业是帮爸爸妈妈洗脚武科大城建学院06级767名大学生,昨日“领”到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大年夜给父母洗脚。能否完成这份“孝心作业”,一些大学生没有信心。
讨论:
尽孝道以磕头洗脚的形式说明了什么?
2今天我们如何孝敬父母
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发言:
2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认识,移风易俗
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忠、义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回顾:文化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总结: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后思考:文化需要继承,需要发展,如何继承如何发展?
[教学反思]
本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三个方面: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处理上尽量简化,淡化知识掌握,重在感受。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完成了设定的目标。“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文化内容重在感受,结合基本内容我准备了大量的感受性材料。尤其借助XX年北京奥运会官方宣传片。将其中的传统文化的展示内容进行了剪辑。做成两段材料,作为启发性材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启发作用。达到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研究目的。
作为高效堂的互动策略研究。在本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作为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布置了自主合作探究题:“我们眼中的传统文化”。前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堂上进行展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尤其结合本地实际重点谈了徐州传统文化。并由本班学生表演了徐州本地柳琴,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授过程中,运用表演、讨论、发言、背诵等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这次公开的开设我在教育理念上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转变。作为老师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可以说给他点“阳光”,他就能“灿烂”。关键是很多时候教师成了“霸”,很少在堂上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一方面是习惯、观念问题,可能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能力问题。学生被“解放”后,教师可能就会“驾驭”不了堂,学生展示出才华,教师可能会感到没面子。实际上,一个有眼光、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的成长感到骄傲。面对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应时刻倍感压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带出人格自由、精神独立、文化厚重、做事大气的学生。上一节好不容易,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能力的教师更难。我想通过这节我对自己在教育的追求和方向上有进一步的明确。也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