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思路2(精选)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
21、《老人与海鸥》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百乐中心校
黄设赛
【教材分析】 单元地位:《老人与海鸥》是安排在“人与动物和谐篇章”的第一课。学习这篇课文为学习其他课文打下学法基础和情感基础!
主要内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文本结构:课文条理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两大部分之间呈因果关系。
【设计思路】
本课时的教学,我预设以下环节:
1、创设情境,激情入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品悟,感受人鸥情;
4、拓展想象,情感升华。其间以“人鸥情”为牵线,以感受品质、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读写训练、品说交流为纬线,在学生自主研读中,使语言形式的领悟、表达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融,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感受人与动物间的情感。
【教学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本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方法。
2、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文段,读悟结合,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境,激情入文 1.播放感人动物视频短片。2.学生简谈观后感。
(设计意图:营造学课文之前的一种氛围,以情境来感染学生,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一定的感情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人与鸥之间的哪些事?画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作简单批注。
2.读后交流:
(1)梳理结构,整体把握大意。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文章围绕这个事情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指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知道课文写了老人关爱海鸥和海鸥送老人的场景。
(设计意图:从内容入手,从两个场景入手,既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结构,又干净利落的将学生带到对文本的学习之中)(2)初步体会人鸟情
师:我们初读了这篇课文,哪个场景给我以心灵的震撼,是我们意想不到?为什么?指导学生根据初学后的感悟来谈对课文的初步感受深刻的部分或句子。
师:(饱含深情地)可大家想过没有,一群平平凡凡的,普普通通的海鸥竟会做出这些让我们震撼的,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是为什么?继续指导学生初谈感受。
3.教师小结: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生前老人给这些海鸥特别的爱!(设计意图: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认知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文本、与人物对话,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也为下面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精读品悟,感受人鸥情
学生细读1—12段,找出表现老人关爱海鸥的具体句段,先与同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细读课文,查找人与鸥和谐相处的片段,并与同桌交流互补,为以下品读感悟做好铺垫。)
预设一:描写老人外貌的部分。(第二自然段)
(1)指导学生在读中抓住“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褪色”等词语,感悟老人生活节俭,但却数十年如一日来喂海鸥有多么不容易。
(2)老师补充介绍喂鸥老人生活拮据的故事,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老人对海鸥那份与众不同的爱。
(3)小结:老人无私的付出,一定打动了海鸥的心。
预设二:老人喂海鸥的部分。(第三自然段)
(1)引导学生抓住这段话中最令自己心动的细节,体会老人对海 鸥无微不至的照顾。
(2)也许打动海鸥心灵的还有老人的这份细心。正是这份细心的呵护,才换来了海鸥的信任,也才有了这样一幅颇富诗意的画面。指导朗读“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读出老人与海鸥默契、和谐的美。
预设三:老人呼唤海鸥的部分。(第四自然段)
(1)理解“亲昵”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有谁亲昵地跟你说过话。
(3)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也用这样的语气、语言对海鸥们说说话。
(4)小结:这亲昵的语言里全是关爱,海鸥怎能不被打动呢? 6.师小结:在老人眼里,海鸥还仅仅只是鸟吗? 预设四:老人企盼海鸥的部分。(第11—12自然段)(1)理解“企盼”的意思。(2)讨论老人在企盼什么?(3)用恰当的口气读读。
小结:老人日日与鸥相伴,晚上还要与海鸥一起归巢返家,这是何等的深情啊!老人每天都与海鸥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十多年如一日,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一读第十三段。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引导朗读,体验,感悟,让学生站在海鸥的角度来体验老人的关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层层推进,深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四)拓展想象,情感升华
1.师动情地渲染老人去世的消息,出示老人图片。
2.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为一只海鸥,想想自己要对老人说的话,说一说,写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扮演海鸥,展开想象,说出海鸥的心里话,既能升华情感,又能读说写结合,提高语文能力。)
(五)板书设计
21老人与海鸥
人爱鸥,鸥随人
和谐相处,亲如一家 人已故,鸥相送
第二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2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教师立刻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新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师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主要研读了老人的外貌和喂海鸥的细节。这部分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是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方式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情感。但
第三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2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实验小学 陈丽
新课程理念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唤醒学生问题意识,由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提出问题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于同一地理背景材料,从不同的问题视角可提出不同的地理问题,如有的从自然地理角度提问,有的从人文地理角度提问,有的从要素发生的条件提问,有的从现象产生的原因提问,有的从如何应对的策略角度提问,有的从要素之间的关系角度提问,……高考命题人只能从某几个角度提问,而作为备考则应从尽可能多的角度提问,才有可能胜券在握。同时,才能达到做一题会一片的境界,真正告别题海战术。因此,学生没有问题就是教学的最大问题,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本文拟从地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方面,结合自身的实践,做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是问题多,学习不怎么样的学生,他总说没有问题。正因为没有问题的学习是没有思维的活动,是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困生越学越“困”,也就不足为奇了。究其原因是问题意识的淡漠。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遇到难题而产生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并由此激发积极思维,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一种心理品质。
如何唤醒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呢?“生活是创作之源,素材是思维之泉”。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其涉及的学习内容是多学科渗透交叉,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多渠道搜集相关的地理信息,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文本呈现方式。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关心、想知道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问题不断追问的习惯。
例如,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启发学生思考“英国为什么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学生带着“为什么”阅读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教师再呈现收集到的“今日伦敦新气象”的相关资料和“伦敦市人口的增长”图、伦敦简图,引导学生阅读“伦敦市人口的增长”图,启发学生怎样从图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来。
1、分析人口柱状图数量的变化,能提出这些问题:①哪个时期人口增长最快?②什么时候出现逆城市化?③出现逆城市化后,为什么市中心人口又增加了呢?
教师示范后,指导学生尝试着从不同的地理视角提出不同的问题。
2、阅读“伦敦市人口的增长”图,你又能提出哪些问题?
3、从案例4和呈现的资料中,你又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表达出来,整理为一组学习问题:
①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从案例4和资料中发现)②伦敦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有哪些?(从案例
4、图、资料中发现)③英国为了遏制大城市市中心的空洞化现象,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从案例4发现)④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发展有何启示?(学习迁移)
实践证明:教师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学生喜欢的文本呈现方式,训练学生从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人文地理(农业、工业、交通、城市、文化、旅游、生态环境问题),要素发生的条件,现象产生的原因,如何应对的策略,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常见的提问角度去思考,适时启发、点拨,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比老师逊色!提出问题的能力令老师惊讶!
二、互动交流 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新课程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材只是学科学习的载体,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探索往往是地理课堂的智慧之源。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互动,畅所欲言。学生互动交流时,老师应耐心倾听,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尤其是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的新知识和新问题。例如,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实地调查自己所在城区的城市化现状,收集资料、图片等,课堂上让学生根据亲身体验,围绕“城市化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和出现了哪些病症”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互动交流,在生生、师生思维碰撞中,发现了城市化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教材中提及的若干不利影响,还可能带来贫困、治安、就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城市传统文化风貌破坏等新的城市病,同时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又如,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通过对“工业联系”的学习,学生可能会有“工业联系”就一定会产生近距离集聚的认知冲突,教师在此设置“互动交流”主题活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资料,围绕“为什么工业集聚要求适度”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互动交流,在生生、师生思维碰撞中,发现了适度的工业集聚带来诸多好处,而过度的工业集聚则会引发各厂之间“争水、争地、争能源、争公共设施”,而导致环境问题,树立了工业集聚应适度,才有利于工业降低生产成本、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观,进而明确工业联系既可导致工业集聚也可导致工业分散,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生生、师生思维碰撞中,群情激动,让师生不得不大动脑筋,使本课的学习更为深入,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开了,发现的新问题多了,提出新看法有见地。
三、实践体验 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地理新课标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和“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教学要求应贴近时代、社会、学生实际,引领学生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系统的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提出更多的问题。
例如: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课堂上可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由学生自主选择扮演记者、市民、政府人员、环境专家等角色,以“同安区交通现状调查”为主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解决同安交通问题的高见。
市民观点:随着同安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设施供给出现了严重的不足,交通拥堵不堪已成为首要问题,建议限制自行车数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记者观点:小汽车的飞速发展,加剧了交通拥堵,本人认为应当提高购买汽车的成本,限制小汽车的发展。
政府人员观点:交通拥堵关键是行车不文明,应加强规范管理及交通疏导工作。据调查,交通拥堵只在个别路段的上下班高峰期,可采取“朝九晚五”的行政干预办法解决。
环境专家: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解决道路拥堵问题时,不能削足适履,要在保证道路畅通提高效率、环境保护之间选择平衡点。
平时司空见惯的交通问题,经历了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观察和思考提供丰富的素材,是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的学习,更好地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进行有效建构。因此,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有多少。
四、示范引领,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现代研究表明: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但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情境,而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总是极少,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其实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来自于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应示范引领,创造机会让学生拾级而上,从地理的基本要素入手,指导学生依据背景材料从4个W和1个H思考发问。即what(什么地理事物、特征、现象)where(地理位置、什么区域)when(什么季节、月份)why(地理原理、成因、影响因素)how(对策、措施),点燃引发问题的思维之火。
例如,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师生共同归纳了“水热变化”是地理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观察大陆西岸南北回归线附近自然带,引导学生从“水热变化”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来,考考老师。
1、是不是所有陆地都是距海越近降水越多?为什么?(暖湿气流的迎岸风将导致较明显的沿海向内陆的地理分异规律。)
2、大陆西岸的热带荒漠带与中纬度大陆内陆的温带荒漠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前者受离岸风、副热带高压带、沿岸寒流影响;后者因深居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
3、亚洲大陆的北回归线附近自然带有何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东部受季风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西部受东北信风影响或副热带高压带影响,形成热带荒漠带。)
4、在南半球南回归线附近,形成了哪三个热带雨林带?其成因与热带雨林附近的热带雨林有何不同?(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加大分水岭东北侧、巴西高原东南部,属于非地带性规律;前者受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暖流影响,后者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教师示范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可训练学生有更多的问题视角,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容自如地应对各种新问题。
五、激励肯定,让学生养成不断追问的习惯
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言行,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教师播种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行为,如何让学生收获“有更多的问题视角,能提出更好的问题”的习惯呢?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或选择与课标相关的背景材料或设置主题活动,多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多留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的时间和空间。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坚持肯定为主的原则,采取具体肯定的策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具体肯定,这种具体的肯定不仅对提出问题的个体,而且对全班学生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指导和精心培育,学生从最初不会提问或只问“是什么”,到能设计“为什么”了,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活动充满激情,逐步养成不断追问的习惯。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坚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善于示范引导,长期地加以方法指导,耐心地鼓励,学生问题意识加强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也就提升了;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拥有了更多的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从容自如地应对各种新问题,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这就是教育成功的最大收获,也是本课题焕发生命力之所在。
课题研究计划
实验小学
陈丽
一、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研究的思路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1、加强宣传,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认识。
2、利用家长会、家长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其能积极配合学生课外的研究活动。
3、在学校各科教育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4、组织“小课题研究”活动。
该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社会人格,更具有创造性人格;充分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潜能;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信息采集、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处理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独立探索与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水平,使学生能在对问题的思辩、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的活动中积极的创造性人格发展。
“小课题研究”活动课主要分两块:一是活动课上的教学,主要内容有以下几块,树立学生的创造信心,进行创造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收集、整理、分类的方法,制定研究方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具体实施中怎样进行分工负责,怎样撰写结题报告等,主要是保护和启迪学生的好奇心与创新意识,培养其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二是学生进行研究,大部分时间放在课外自行完成,在小组长的统摄下,各组员各尽自责,进行研究,最后汇总得到研究成果。
(二)研究目标
教师做点拨和指导工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工作,同时包括多方面的活动和训练,尤其注重鼓励学生发展下列品质与能力:
具有问题意识、自主探索、民主合作、富有个性、独创精神的人; 增强学生个体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具有探索与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科学意识,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学会用综合的知识与意识解决综合的问题;
学会寻找、获取、分析、利用、处理和重组信息;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实践的能力。
学生在小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研究活动的自由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建构、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组内成员以及组际成员之间的民主合作和公平竞争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富有个性、具有独创精神,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小课题研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发现性的、创新性的,从属于一种假设性的、探索型的思维路线,也更具有现实性、探究性、实证性和创新性。
三、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的原则
教师创设民主、自由的气氛,充发发扬民主、信任、尊重、依靠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并非不闻不问,主要起组织、关心、指点和评估的作用。
2、开放性原则 “小课题研究”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学生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网络沟通等形式,开阔自己的视野、寻找同自己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自由地、主动地同家长、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从而找到自己课题的切入点,运用开放的意识、开放的形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以现有的知识综合运动为重点,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实践创造性原则
以研究为载体,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并不要求学生研究结果一定都创新。既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也增强了创造社会的能力;通过资料查找、整理、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通过了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通过学生做实验、上计算机网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成功性原则
教师千方百计发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创设一切条件,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强烈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努力探索,成为“小科学家”、“小发明家”、“小作家”,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自信心,也能做到敢闻敢冒,从而形成迎难而上,奋发图强的创新精神。
四、实施步骤
1.课题的前期论证和组织阶段; 3.汇总研究材料阶段;4.根据材料进行选题阶段;5.学生根据“小课题研究”的各个具体步骤,进行研究。6.为课题结题阶段。
五、实践研究过程
1、削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学生敢问
2、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善问
3、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乐问(1)带着问题来。“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带着问题走。也就是说,不是仅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
4、勤于实践,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常问
敢问不难,常问不易。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代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习材料:
论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丁庄苗曙
学习者:陈丽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张知识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讲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的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的这一过程是一致的,其主旨都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那么,教学中如何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呢,笔者认为:
一、加强双基训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双基训练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响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贫乏。因此培养问题意识,首先要的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问题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另外,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
二、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应的环境和气氛。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理重,求知欲望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的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展现张扬个性。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窗台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
三、精心设置问题情景,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及发展,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应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还要依靠科学方法分得教学技巧。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出很多的问题,这实质仍旧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问题提出考虑到难度、跨度、坡度、密度、广度,还要简洁明确,讲求过程,阶段性、探索性,要少而精,注意时机的提出,促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培养。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
陈 丽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鸥之间的深厚友谊,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鸥有义,读之令人动容。全文以爱为主线,课文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上。
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已不是字词句段的单纯教学,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文章的主题、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谋篇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重点讲解的第二幅画面,也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即海鸥送别老人,尤其是海鸥为老人守灵的场面,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此。和学生一起品读送别段,品悟海鸥情。在初步朗读后,这应该是学生们思维和感情澎湃的时刻。之后再让学生互动,我充分引导学生结合恰当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会自己在失去亲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产生同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紧扣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这条线索,让学生从文中画出海鸥表现的语句,并试着分析、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因为故事生动感人,海鸥也具有像人一样的情感,所以,学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另外,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深刻理解海鸥的种种表现,更利于学生认知的提升,感情的升华。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一)教学时,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创新,突出亮点,可课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钟是难以达成的,为把握时间而去进行的教学,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些词句学生体会的不够到位,理解的不够深刻,没有给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留下很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给课堂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二)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定教!
《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调查问卷
六年
班
姓名
亲爱的同学们:
老师想了解你们在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情况,以便更好地帮助你们学好数学,所以请你真实回答。
1、数学课上你经常提出数学问题吗?()
A、经常提问
B、不喜欢提问
C、偶尔提出问题
2、老师是否喜欢上课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A、是
B、否
C、不能确定
3、你不经常提问的主要原因是()
A、不敢怕被同学嘲笑
B、有不懂的地方,但不知道怎么问
C、想问,怕老师说这么简单还不会
D、想问,老师不予理睬
4、课堂上你希望老师()
A、留些时间给我提问题
B、多提问题考同学
C、多讲解少提问
5、你喜欢解决的问题是()
A、自己提出来的 B、同学提出来
C、老师提出来的D、课本上的
6、课上老师讲的内容你如果没有听懂,你会怎样解决?()A、问老师
B、问家长
C、问同学
D、不去管它
7、你喜欢数学的原因是()
A、让自己更聪明
B、喜欢数学老师
C、成绩好,有成就感
D、学不好会被家长批评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陈丽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海鸥送老人”部分,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海鸥的心情。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写生动的,并积累这些句子。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三、教学难点: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学习作者真实、具体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老人与海鸥》(生齐读课题)上节课,课文的第一部分中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情景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温馨的画面。(播放录像,学生观看)
1、看完录像,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文中的那句话,那就是:出示: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齐读)
2、再出示: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海鸥,海鸥,海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指名说,齐读)是呀,十多年了,老人都是这样做的,(出示,再读)老人与海鸥就像——(板书:亲人)
(二)品读·悟情
师:当我们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和谐与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老人去世了。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到翠湖边最后看一眼他的海鸥“儿女们”,当人们把他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出示课文插图,配乐)此刻,你就站在翠湖边的人群中,细细地看,静静地想,看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你的心弦,润湿了你的眼眶。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2.目睹此情此景,作者一连拍下了海鸥送老人的四个镜头,自由读15-17自然段,边读边把写海鸥的句子划下来。3.指名读所找的句子。
4.出示四组句子,自由读。说说你从这四个镜头中感受到海鸥什么样的心情。师:海鸥不是人,是动物,它们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走进海鸥的内心世界,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学习建议。
6.出示学习建议,学生自学。7.聚焦第一个镜头: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1)齐读。
(2)你体会到海鸥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如果你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就更好了!好一个“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你从“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中体会到了海鸥们悲伤的心情。又一个“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你从“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中读懂了海鸥们害怕的心情。海鸥们悲伤地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海鸥们害怕地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是在叫着什么,说着什么呢?)
(3)想象说话(你已经把自己当作鸥群中的一只了,学习语文,不仅要关注印在纸上的文字,更要关注印在你内心深处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个别读,齐读)(4)当人们把老人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可曾想到过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意想不到)
8.出示: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1)指名读。
(2)你体会到海鸥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3)“瞻仰”什么意思 ?指名说。(恭敬地看)你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这个词一般指对伟人的尊敬,老人是伟人吗?对海鸥来说,他不是伟人,又是什么?(亲人)你是从哪些文字读懂的?
多么贴切的比喻啊!对老人来说,海鸥就是他的——儿女(生接),对海鸥来说,老人就是它们的——父亲(生接)!此刻,面对老人的遗像,海鸥怎么会不急切,不悲伤?指名读句子。
过渡:多么有灵性的海鸥啊!
9.出示: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1)范读。
(2)你体会到海鸥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仿佛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在指挥着海鸥们,它们纷纷落地,站成两行,肃立不动,同学们体会得多好啊!)
(3)我们在什么时候会 “肃立不动”?(庄严的升旗仪式)此刻,翠湖边上正在进行的就是一场动物为人类举行的庄严肃穆的葬礼啊!
(4)想象:假如你就是鸥群里的一只,假如你就是那只只有一只脚的“独脚”,就是那只脚上有环的“老沙”,肃立在老人遗像前,一定会回忆起和老人相依相随的往事。你会想起什么情景?(出示喂海鸥片段)指名读。(你是一只懂得感恩的海鸥,正因为懂得感恩,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齐读句子)
(出示唤海鸥片段)指名读。(多么美好的回忆,可是,老人走了,再也听不到老人亲昵的呼唤声了,想到这,海鸥们怎么会不难过呢?——再读句子)
(出示夸海鸥片段)指名读。(重情重义的海鸥啊,在作者的眼中,你们就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生接:白翼天使!)
10.海鸥对老人的情多深啊!孩子们,你们看,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出示: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1.生接读。2.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动情,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读句子,将“扑”读成“飞”。
3.你发现了什么?能换吗?说说理由。引导从“扑”中体会其所包含的海鸥的心情。(无奈、伤痛、焦虑、急切)
4.想象:在海鸥们的大声鸣叫中,我们听到它们无奈地叫着——急切地喊着——
5.这么多的海鸥快速飞来的景象是如此壮观,这么多的海鸥来送别老人的场面又是如此悲壮!齐读这句话,表达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11.师小结:海鸥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它们对老人的留恋之情,在这四组镜头中,作者主要抓住了海鸥的什么进行描写的?(板书:动作)它们的一系列举动实在让人意想不到。
12.配乐,引读:当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想不到的是——生读:一群海鸥地。。
当我们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一片空地时,又想不到的是——生读第二组句子。
当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更想不到的是——生读第三组句子。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又怎么会想到——生读第四组句子。1.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样多的意想不到?出示“十多年了,……”齐读。
2.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啊!出示资料。老人对海鸥的爱是怎样的爱?(板书:无私的爱)正因为这无私的爱,才有了海鸥对老人这份——震撼的情。(板书)
二、练笔·表达
作者已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此刻的心情,只能用一个省略号来表达心中的震撼,目睹这样的场面,谁能不为之动容呢?你想对老人或海鸥说些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配乐)
三、总结·升华 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人们为了纪念这样一位关爱动物的老人,在翠湖边为他修筑了一座铜像。(出示)每到海鸥飞临翠湖边的季节,就会有许多市民像当年的老人一样,给他们喂食,老人虽然已去,但他关爱动物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希望同学们都加入到关爱动物的行列中来。下课!
第四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_2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第一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二、教学重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三、前准备:学生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3、前预习文。教师准备:
1、《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
2、海鸥的叫声。
3、相关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七单元导读,明确学习要求
二、过渡,导入新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这节我们一起学习《老人与海鸥》。(板书题)
三、初读文,整体感知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3、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4、思考: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学生把文分作两部分:
一部分(1-13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二部分:(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四、再读文,质疑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五、布置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老人与海鸥》,请听《一个真实的故事》。(播放歌曲,谈感受)
2、今天,我们继续研读发生在昆明翠湖的一个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实故事。
二、回顾旧知
1、师出示词语
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旋涡(1)读着这两组词,大家发现这两组词有什么特点吗?(2)你眼前分别出现了哪两幅画面?(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3)两个场景中,最让你们意想不到的场景是哪个?为什么?
三、品读送别段,感悟海鸥情
1、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文,划出: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
2、按顺序交流: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预设)(1)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师:此时大不一样的叫声会是什么样的?大不一样的姿势是什么样的?(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定在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3)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a、结合生活中类似场合,从人的心情理解海鸥对老人的敬仰和爱戴,就像儿女一样给老人守灵尽孝。师:一群海鸥行动如此一致,不正是流露出它们对老人的敬仰和爱戴么?就像儿女一样给老人守灵尽孝。b、学生有感情朗读。(4)、当人们最后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a、海鸥向哪里扑过来?b、为什么要朝遗像扑过来呢?为什么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呢?、比较这里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d、让学生带着无奈、急切、焦虑的心情再来读读。e、1-17这三个自然段里两次写了海鸥飞的样子,理解“盘旋”和“旋涡”,这两个词的意思。f、根据这两段两次写到海鸥的鸣叫,设想海鸥似乎在说着什么?g、读出美丽的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师点拨:由此,你揣摩到作者是怎样将海鸥对老人的情感写具体的?(作者抓住海鸥这些意想不到的举动进行描写,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海鸥因为老人的离世而极度伤心、不舍以及为老人尽孝的情感世界,我们感动于海鸥们这份撕心裂肺的切切真情。)
四、研读谈鸥段,感悟人鸥情、,假如当时同学们就在翠湖边上,看到这样的情形,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
(二)、请同学们快速地小声朗读文1—13自然段,找一找答案,抓住关键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体会。(师巡视)
(三)重点交流:
1、他背已经驼了……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跟海鸥相伴。(1)、抓住“三个褪色”说明老人特别简朴。(2)、抓住“步行二十余里”说明老人节俭。
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1)、文中海鸥吃食用了“扫”字换成“吃”字可以么?(2)、师创设情境,指名读。①听了老人唤,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谁能欢快地来读读?②听了老人唤,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谁能更欢快地来读读?③海鸥吃得心满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3)、师生合作读,师读描写老人的话,生读描写海鸥的话。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就这样飞成了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4)、“有声有色”声在哪里,色在何方?往下读文细细品味,在你的脑海里又形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3、学生读4自然段。(1)、你仿佛听到了什么?(2)、老人如何呼唤海鸥呢?文中用到了哪个词?学一学老人呼唤海鸥。(3)、对比体会海鸥飞落老人手上的句子。(4)、老人又是如何称赞海鸥的?老人与海鸥的声音融为一体,多么默契!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出示老人喂海鸥的图片),师陈述画面。
4、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假设学生是老人或海鸥,练习说话。①同桌交流。②集体交流。②齐读这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师: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一直也不再来。一天,朋友把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在翠湖边,很多都在照片上签名,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签满了。海鸥呢?这群老人的儿女呢?它们也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们。
2、生齐读:一群海鸥突然飞来------脱出身来。
3、小结:读了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你想对文中的老人或海鸥说点什么?
4、学生展开交流。
六、总结全文,激发感情
1、谈谈学后的感受和启发。
2、教师小结: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但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永远在人们中间传承下去!我想对你们和我自己说,让我们带着老人对海鸥满腔真挚的爱和海鸥对老人这颗挚诚感恩的心,今后无论对人还是动物,都应该有一颗至诚的爱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最喜欢的部分。
2、写一写你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板书设计:21
老人与海鸥
一家人
父亲与儿女
第五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单元导读,明确学习要求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他们会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较明确,有
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 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3.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一段(1-13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
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二段:(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
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评:字词学习可以通过预习、小组交流来完成,但老师要注意参与学生学习中,了解学习情况便于指导,不要将此流于形式;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进行文章 内容概括的练习。]
三、再读课文,质疑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 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评:有疑则有思,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此环节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 的问题。]
四、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二、读思结合,学习1至13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
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明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
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
(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退色的过时布衣„„”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
么?
(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评:勾画、批注已成为高段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笔,“不
动笔不读书”]
三、学习第二部分
1.读14-19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 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自主学习后汇报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我们收遗
像时,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
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2.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
在全班交流。
(1)“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
属。”
(抓“瞻仰”一词体会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
(2)“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
(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3)“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
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评:此环节的教学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三、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
一、两句话写一写。(学生可就在书上写,然后集
体交流。)
[评:对课文的总结采用了一种学生练笔的方式,避免了老师的说教,也进行了写的训
练。]
四、拓展:交流收集的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并
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评与思:本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及海鸥回报以老人的爱,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要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说感悟和朗读要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