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0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握其基本技能,学习跌宕多姿的叙事方法和详略得当的叙事结构,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3.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左传》的相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探究学习,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挖掘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

同学们,还记得北约发动的对叙利亚的战争吗?直到现在双方的冲突仍在持续,残酷的战争使得多少无辜的人流血死亡,骨肉分离!然而有这样一场战争:它没有炮火、没有硝烟;它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使强大的敌军不战而退,继而化敌为友。那就是发生在春秋时期弱小的郑国与强大的秦国之间的一场特殊战争: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及作者)。关于这场战争,左丘明在《左传》中用很少的笔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介绍作家作品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2)文化常识——诸子百家。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使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自然形成了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氾南(fàn)

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亡郑以陪邻(pãi)共其乏困(ɡōnɡ)阙秦(juã)

秦伯说(yuâ)

逢孙(pánɡ)

四、讲读第一、二段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用。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师:很好,不过有些字音还要注意。譬如:“秦伯说(yuâ)”的“说”,应该读“yuâ”,有同学还是没掌握好。通过朗读,我们大概可以知道本文大意,哪个同学跟大家说说? 生:讲的是:烛之武只身前去秦军说服秦伯退军的故事。

师:很好,现在先由我来给大家示范讲解课文的第一段,然后小组四位同学按照这一思路进行讲解。

朗读第一自然段,讲解重点字词。以:因为,介词。贰:从属二主。

于:介词,可解释为“向,对,与”。

军:由于后面带了地点宾语“函陵、氾南”,故活用为动词,解释为“驻军”。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另外,晋侯和秦伯中的“侯”和“伯”,是一种爵位名称。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本段的译文是: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战争形势。

师:现在,请各位同学根据注释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把字词的解释写到字里行间去。然后小组同学合作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句式、翻译以及归纳段意。

【学生默读,根据注释阅读课文,写注释,归纳字词。教师轻声回答学生的问题。】 师:好,我们先请第二小组的同学起来给大家讲解、疏通课文。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字词、翻译以及段意等有关资料。】

生:我们来分析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我们认为有如下字词。于:介词,向。师:军队。从:听从。辞:推辞。

“臣之壮也”中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已:通“矣”。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而求子”中的“而”:才,连词,表顺承。是:指示代词,解释为“这”。然:然而,转折连词。

焉:句末语气词,可以解释为“啊、呀”。特殊句式方面,我们觉得主要是“省略句”,都是承前省略主语。还有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险啊,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就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伯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段意:经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真诚恳请,烛之武答应前往游说秦君。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大家想一下这么一句翻译有什么遗漏: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就一定会撤退。

生:好像分句间缺乏必然的逻辑,应该是漏了“让烛之武去游说秦伯”。

师:对,我们在直译的时候,要注意理顺句子的意思。但如果这样填上去就显得累赘,该怎么办?

生:把“见秦伯”改为“游说秦伯”就行了。

师:聪明!现在请第三小组给大家讲解、疏通课文。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字词、翻译以及段意等有关资料。】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

六、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七、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秦 :以郑无礼于晋,而贰于楚晋退推荐郑:佚之狐 烛之武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课)

附:板书设计

说退 军队

↑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注释

要求:

1.若、说、辞、鄙、微、之

2.字词句,写作特点、语言艺术。

3.熟读、背诵。

第一课时:若、辞、之 第二课时:鄙、微

若 鄙

1.(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若使„„)假如 2.(越国以鄙远)边境 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浅陋

辞 微

1.(辞曰)推辞 1.(则名微而众寡)微小 2.(辞去)告别 2.(微闻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不辞劳苦)推托 3.(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1.(辍耕之垄上)到、往(谓动)

第二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

2.探究学习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3.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难点】

探究学习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准备】

1.结合注释,预习字词。

2.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利用网络、书籍了解秦晋围郑的史实。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我们称能言善辩者有三寸不烂之舌,古人言“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见,善于辞令真是一种了不起的才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能言善辩之士,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学习、巩固基础知识

以提问、做习题的方式学习重点字词、句式。1.通假字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同“悦”,快乐)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智慧。)

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今为妻子的尊称。)亦去之(去,离开,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今为出门时所带的包裹。)

3.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4.特殊句式

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

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

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

5.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

图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5.翻译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注意重点字、词、句,熟悉故事情节。

提问:这篇古文的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什么?(学生答“退”)退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使„„撤退”)

设疑:由此就会产生几个疑问:

(1)为什么要请烛之武退秦师?

(2)他是怎样退秦师的?

(3)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二、研讨对话,分析人物

(一)分析秦晋围郑原因

提问:为什么要请烛之武退秦师,用原文回答。

学生找出秦晋围郑的原因,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出秦晋联合各有所图。

(二)分析烛之武的两段说辞,体会说理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1.探究学习烛之武的说理技巧

提问:烛之武怎样使秦师撤退?明确:通过与秦穆公的对话劝服了秦王,使秦师撤退。

请学生齐诵第3段

学生讨论:烛之武从哪几个方面劝说秦王?

提示:注意说理的整体逻辑关系。

问题预测:学生经引导,要点能分析出来。

明确:(1)烛之武站在秦国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

(2)从地理角度分析亡郑危秦、舍郑益秦的利害关系,动摇秦君;

(3)从历史角度说明晋国无信,挑拨秦晋关系;

(4)从逻辑角度推测未来,以“夫晋,何厌之有”劝秦谨慎。提问:烛之武说理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明确:烛之武看准了秦晋联盟各有所图,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站在对

方的立场上,层层递进地阐述理由,运用撼人的逻辑力量,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他能成功劝说秦王,关键在于从秦国利益出发进行说理。引导学生探究烛之武说理所用论证方法:假设论证、反面论证、对比

论证、举例论证、推理论证。

提示:掌握说理技巧,运用到议论文写作。

2.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问:通过烛之武的言论,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这一番话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举重若轻,不卑

不亢。

学生小组讨论:本文是怎样塑造烛之武形象的?烛之武退秦师的说理

是对他的正面描写,文中还有没有其他塑造烛之武形象的地方?

问题预设:学生能够分析出佚之狐举荐烛之武、郑伯对烛之武谦卑的态度都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烛之武“夜缒而出”体现了他的勇敢。提示:烛之武对郑伯说的话有什么含义?烛之武先辞后许体现了他什

么品质?

明确:烛之武临危受命,因怀才不遇而不满,但最终还是抛开个人

利益,承担拯救郑国、劝退秦师的重任,体现出他的勇、义和爱国。小结:本文通过正面描写、侧面衬托,多角度地塑造了烛之武救国于危难的英雄形象。强调学生要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注意环境设置,多角度、多方面描写人物,使之立体丰满。

设疑:郑伯作为一国之君,为什么面对烛之武的牢骚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引咎自责?他运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技巧说服烛之武?

(三)分析秦晋退师的原因

提问:烛之武劝说秦王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秦:“与郑人盟”,“乃还”;晋:“乃还”

提问:晋文公为什么阻止子犯击秦?

明确:晋文公击秦“不仁”、“不武”、“不智”,会损害晋国利益,于

是说理阻止子犯。

总结:文中所有人物的活动都从利益出发,说话以“理”服人。学

生要通过学习,掌握烛之武的说理技巧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三、作业设置

以“我眼中的烛之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利理

↓↓

诱服

退师

【教学反思】

第三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荣县一中伍大方

设计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人物画卷中极富代表性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巧退秦师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教学本课时,力图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现代意义,让学生了解讲话艺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而要进一步加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3、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提问、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一、导入:

中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说,还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

二、初读

1、学生自读课下注释,正音并初通文意。

2、教师补充正音:夫(Fú)晋,何厌之有?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5、整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巳巳,同“矣”

共其乏困共,同“供”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军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

特殊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三、第二次阅读

1、文章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大家可以再加上一个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现文章的内容么? “烛之武说退秦师”

2、自由朗读课文,相互复述故事

3、在对课文基本熟悉的情况下,请大家从郑国、烛之武的角度出发概括各小节的内容。

4、文中攻打郑国的,除了秦师,还有晋师,为什么烛之武不去退晋师呢?

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5、晋国后来退兵了么?为什么晋会退兵呢?

请用晋文公的话来回答: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先秦的历史散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初步接触了课文内容,知道郑国的国家命运危在旦夕,郑国到底能不能化险为夷,脱离险境呢?又是如何脱险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细分解。

五、作业

设想一下,假如你的好朋友正因和别人吵架了而正在气头上,你该如何去劝解,你打算分哪几个层次来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2、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一、导入

实际上当时来的是秦晋联军,而秦军只不过是帮手。那郑国到底怎么得罪晋国的呢,或者说晋国是打着什么旗号来要灭掉郑国的?让学生找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

二、进行第三次阅读

虽然理由并不充分,但也算师出有名。于是晋侯拉着亲家秦伯浩浩荡荡地就逼向了郑国,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文章用寥寥几语就让人嗅到了硝烟弥漫的味道。让学生找出相应语句(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并翻译。

面对强大的秦晋联军,郑国危在旦夕。如此形势,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死定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郑国普通老百姓烛之武究竟凭怎样的一席话挽救了“死定了”的国家?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段流传千古的精彩说词。

1、师生共同探讨每一句说词中的奥妙。(学生找出原句用现代汉语翻译后解说。)

2、师归纳总结说辩思路: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的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说辩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3、出其中最能打动秦伯进而促其退兵的一条:

“阙秦以利晋”,揭露晋君的狼子野心。

分析:在利益与危害面前,危害而产生的推动力远大于利益。人的行为动机无非有两种,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举例:一个实验:有一个男人去减肥,被关进一个大笼子里,第一天里面走出一个美女,衣服上写着:“追到我我就是你的”,男追呀追,一天减掉20斤。他还不满意,第二天又进了笼子,这时跑出一只母猩猩,身上写着:“追到你你就是我的。”,男人跑啊跑,一下减掉40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快乐的动力远不如逃避痛苦的动力大。

4、结烛之武能说服秦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秦晋两国并非一条心,都是各自打着小算盘,各为各利,因而才有离间的可能。

总结:烛之武的分析句句都抓住了秦伯的心理,且逻辑严密、说服过程始终把握着礼与节的分寸感,既不卑不亢,又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烛之武过人的才华。

过渡: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我们通过对他的这段说词的分析,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过人的才华。难怪佚之狐评价他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因此,我们对烛之武的第一个认识就是:(板书)一个令人佩服的辩才。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次阅读,大家从这篇极简省的文字中再找一找,看看文章还给我们展示了烛之武哪些不一样的侧面。

三、第四次阅读

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并挖掘他的现实意义:

1、一个深明大义的君子:

⑴强敌压境,理应朝廷里文臣出谋武将出力,而郑国却把一个无名老百姓烛之武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说明了什么?提示:朝廷无能。更衬托了烛之武的才能。

⑵烛之武既然如此有才华,佚之狐也知道他“口悬河汉,舌摇山岳”,可为什么烛之武老而不被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说明了什么?

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⑶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不然,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真是“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⑷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烛之武虽然一直不被重用,但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的埋头攻读时刻准备的,怎样的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抱负的。

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⑸然而直等到今天国难当头,他已经垂垂老矣,已经“无能为也矣”,郑伯才想起来找他,心中自然有许多的怨恨要发泄。于是他面前有了选择:是因个人恩怨而趁机报复郑伯,还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献身。烛之武为什么最后要选择后者,是郑伯的口才太好了,可以一下子消解掉一个人一辈子的怨气并化干戈为玉帛让对方肯冒极大的危险为自己做事吗?烛之武的选择说明了什么?

提示:面对郑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的威胁,我们可以替他“回敬”一句:自古易君不易民。损失大的是您又不是我。然后潇洒地拒绝郑伯以泄一生的抑郁。

然而,面对郑伯的威胁,烛之武竟答应了。为什么?为什么?因为他是君子!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是一个明白大义的君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国家利益是大义,面对大义,君子什么都可以放弃,包括自己的生命,何况自己那点不得志呢。这又是一个让我们敬仰的理由。

2、一个让人心酸的勇士: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3、反思:烛之武才华被埋没如此长的时间,他究竟有没有其他出路呢?

提示:如: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

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袁宏道七递辞呈就因不愿做磕头逢迎的勾当。

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4、总结:我们看到了烛之武身上不同的侧面:一个深明大义的君子,一个让人心酸的勇士,一个令人佩服的辩才。(均已板书)然而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然而我们今天仍要向他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敬他是个真君子,敬他身上闪耀着的大义。

四、课堂小结:

古往今来,人们总逃不出“利”的魔掌,绕着“利”划了一个又一个圆。人们为利而勾心斗角,为利而争得头破血流,为利而心力交瘁,却仍前仆后继乐此不疲。烛之武这样的义士在这弥漫着利欲的暗夜里就像是一棵守护心灵月亮的树,固执而高傲地挺立着,教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教我们怎样才是真正的活过。

五、布置作业:

假如能跨越时空,你想对烛之武说些什么,请写下来,800字左右。

第四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本课内容: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的确立: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有三方面考虑:

1.教材方面:《烛之武退秦师》是传统篇目,几次教材改革都是保留篇目,足见这篇文章的经典性。常规的教学重点一般是落实文言知识点。但是这次京版教材将《烛之武退秦师》编入选修一“史传文学”单元,既然是选修范畴,教学时一要体现“选”的意识,二要体现文本的辐射作用。《左传》“行人辞令之美”是它的三大特色之一,也是《烛》这一课成为经典教学篇目的重要原因。学习本课体会《左传》‘行人辞令’的特点,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面学习古典语言的窗,借此让年轻的学生看到古典文学艺术的天空。

2.学生方面:长期以来,对于文言文教学中逐字逐句翻译的现象,师生都感到乏味,而古典文学的美就在各种语法现象的讲述中荡然无存了。好在京版教材书下注解非常详细,对于文言文学生疏通大意不困难,那么在仅用一课时的前提下,我就大胆的将关注经典文言文“文”的方面放在重点了,教学目标定位在赏析烛之武的精彩的说辞上。

3.教师方面:以往的教学,我都是将概括人物形象放在重点,品读人物语言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形象的塑造。这样设计不是不好,但总觉得忽略了典范的文言语言的品读,因为人物形象的塑造现代文也同样精彩,所以这次就大胆的将赏析外交官的语言放在重点,是一个尝试。希望通过这个尝试,使学生关注文言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方法:对话教学;导思

导读

对话教学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采用“排序训练”“朗诵”“品词”等活动,通过预设问题,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师生互动,充分地体会到文字的魅力,这样师生都能够享受到思考的快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也就到位了。

具体过程安排:

1..排序的设计:烛之武的说辞仅仅125个字,逻辑严密,说理透辟,层层递进,句句中的,最后水到渠成地说服了秦君,挽救了郑国,语言精彩之至,不愧是古代一段非常出色的外交辞令。常规教学一般是引领学生划分层次,概括游说的内容,体会烛之武游说的效果。这种设计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有时还会因划分层次出现分歧对文章理解出现偏差。而采用排序的方法,是通过一个小的思维活动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游说秦伯的任务中来,在排序活动中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设身处地的从烛之武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语言说服秦伯,保全自己的国家,因此游说的内容和游说的层次是最体现智慧的,而这也就是的语言魅力。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不但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

2.朗诵的设计:诵读是达成对话教学的一种途径。诵读之声是文本之声的表现,而非文本之声的再现。有多少种诵调,就会有多少种解读文本的版本,版本越多越能显示其丰富性。诵读是诵读者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融合,这种交流、对话是文本的作者所渴望得到的。

针对本文,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臣,肩负着国家的重任,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面对强大的敌人,他如何用他的语言情感打动对方,如何巧妙的瓦解秦晋联盟,如何使强秦主动退兵……这些都不是教师的讲解所能让学生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的亲身体验至关重要,尤其是品读其中的重点词句。因此教学过程安排了范读、齐读、分角色读、默读等多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揣摩中体会烛之武声情并茂、情理交融、有理有节、不卑不亢的游说。

3.拓展的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 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需要有启发性三 个问题,逐一深入,体现本文语言高超的表现力:人物语言――陈述

性的语言――标题。让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方法,品读第二段和第四段的人物语言,体会《左传》中语言个性化的特点;陈述性语言含义的丰富性;标题的感染力。这一设计既是对本节课赏析语言的巩固,又是一种变体的检测。同时又体现了本节课导路导法的特点

4.作业的设计:登陆北京市新课程选修网,在“行人辞令之美”主题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选修课的拓展阅读。

总之: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走近经典的文言文,体会说辞逻辑严密 说理透辟 和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从而走近《左传》,体会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的魅力。

北京市 第八十中学 王学东

第五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相关知识

2、学习古人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王的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引用法、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法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启发诱导,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一场战争中,什么起决定作用呢?实力,对。除了实力之外,什么因素也很重要呢,是外交斗争,我们通常称为谋略。正所谓“运筹帷幄之间,胜敌于千里之外。”《孙子兵法》写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强调了谋略的作用。打开中国历史的宝库,能人志士数不胜数,比如不辱使命的唐雎、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舌战群儒的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位凭借三寸不烂之舌,退敌百万强兵的外交家,保家卫国,功高劳苦,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我学习的烛之武。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熟悉课文

1、学生集体阅读课文

(1)简单介绍《左传》参考注释1

(2)归纳概括各段主要内容(四字)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晋师撤离(板书)

3、翻译课文,梳理文章脉落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2)、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秦晋围郑,郑国危矣 佚之狐推荐,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肯,并晓之以礼;一是他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

(4)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退兵呢? 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为泰国利益着想,打动秦伯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泰军进攻呢? 不仁 不知 不武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评价优劣

第二课时

地、学生集体阅读课文,积累实词、虚词相关知识

1、实词

贰:从属二主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把什么当作边邑许:答应微:如果没有,表假设敝:损害

3、虚词:

以:以其无理于晋因为 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 介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来,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6、以乱易整(用)

7、阙秦以利晋(用来)

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承接,连词)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4、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那里)

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通假字:

共其乏因 共通“供”,供给

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满意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词类活用:

军 厚 薄 鄙 远 东 西

二、烛之武形象的塑造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满腹才华,未被重用

深明大义,以国为重

不卑不亢,有理有据

三、烛之武劝说艺术的体会:

艺术:援古例今,分析现实

善用对比,邻厚群薄,阙春利晋

语言得体 本为求人,不卑不亢,语重心长

内容:

无利可图,削其戒心亡郑利晋,予其防心存郑利秦,使其动心赐晋无利,激其恨心阙秦利晋,劝其死心

四、作业布置

诸葛亮出使东吴的辩论艺术:

刘备屡败屡战 帝室之后

假劝孙权投降

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坚其决心

下载《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定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背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其它文言现象,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烛之武形象分析。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 总课时数第 节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重点字词,通假字以及古今异义字等文言知识。 2、对文章情节的把握,烛之武等人人物的形象分析。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全文5篇)

    引导语: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5篇]

    学习目标1。 理解下列文言词语:贰、军、辞、鄙、陪、共、济、阙、说、行李、肆。2。归纳下列文言词的义项:若、夫、微、之。3。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