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则教案(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01:4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十二则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十二则教案》。

第一篇:论语十二则教案

论语十二则教案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那么论语十二则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论语十二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五、《论语》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六、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七、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讨论: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十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论语十二则教案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二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第三篇:论语读后感之二十二

论语读后感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第四篇:论语读后感之十二

论语读后感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第五篇: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及剧本---因材施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做事要三思,也不要过分犹豫

2、学会表演礼仪

一、整理书本 3分钟

二、5分钟 导入新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有三千弟子,那你们知道,孔门十大弟子是谁吗? 有谁能站起来给我大声地读一遍吗?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向颜渊学习快乐;向子路学习率真;向子夏学习教书;向曾参学习勤奋

向冉求学习做官;向冉雍学习德行;向子贡学习说话;向子游学习胸襟

向宰予学习辩论;向子张学习立志)

师:很好,我们来读这段文字,孔子把他的学生分成了几类? 生: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师:孔子把什么排在地位? 生:德行

师:孔子认为德行很重要,大家可以用孔子的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来证明吗?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三、问题探讨5分钟:

孔子教出了这么优秀的弟子,那你知道他是怎么教出来的吗?假如你是一个老师,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自己的学生呢?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教学的?

看课文,首先请大家和我一起读一遍。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在这段文字里,同样的问题,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回答为什么不一样呢?(让学生回答)

对,这里孔子用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教育方法,叫做因材施教!现在我们再一起把这段文字读一遍。

四、表演剧本 30分钟 《孔子因材施教》剧本

演员:主持人

旁白

孔子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主持人:(向观众敬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到我们国学小剧院,大家知道孔子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教学方法,叫做因材施教,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现代版的孔子教学,表演者:...... 大家掌声欢迎!

(鼓掌)(下场,回到座位)

第一幕:

旁白:现在是21世纪,世博会正在上海火热举行。孔子学院一片沸腾,大家都想去看世博会,旅游团正在号召想去看世博会的同学快速报名,提前报名者8折优惠。子路听到了这个消息,兴奋不已,没有和父母兄长商量,就准备欣然前往。于是找到孔子老师,想向孔子老师请假去看世博会。(讲完后回到座位)

(孔子和子路上场,老师坐在凳子上,子路兴高采烈上场)(子路见到孔子行礼)孔子:子路,你为何如此高兴?

子路:老师,我听说旅行社组团看去世博会,提前报名者8折优惠,我想请假去看世博会。

孔子:那你向你爸爸妈妈请示了吗? 子路:没有!

孔子:那你跟你哥哥商量了吗? 子路:没有!

孔子:你爸爸妈妈哥哥都在你身边,怎么可以不跟他们商量商量就一个人跑去看世博会呢?

(向观众敬礼下场 回到自己的凳子上)第二幕:

旁白:听到旅行社打折游世博的消息的,还有冉有。冉有很犹豫,他不知道该不该去,于是他找到孔子老师,想要听听孔子老师的意见,如果孔子老师同意就向孔子老师请个假去看世博会。(讲完后回到座位上)

(孔子和冉有上场,孔子静坐在凳子上,冉有愁眉苦脸地上场)(冉有见到孔子行礼)

孔子:冉有,你怎么愁眉苦脸,有什么事情吗? 冉有:老师,我最近遇到了一个难以抉择的事情。孔子:哦?说来听听!

冉有:老师,最近旅行社打折游世博,我不知道我要不要去? 孔子:冉有,这是一个好机会啊,为什么不去呢? 冉有:可是......

孔子:冉有,想去就去,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做事不要犹豫不决。冉有:老师,我知道了,谢谢老师!(向观众敬礼退场)

第三幕:

旁白:同样是向孔子请假去看世博会,可是孔子却给子路和冉有的回答却不同。公西华对此感到很奇怪,于是,他找到孔子,决定向孔子请教。(讲完后回到座位)

(孔子和公西华上场)(公西华见到孔子行礼)公西华:老师,我有问题要向你请教。孔子:什么问题?

公西华:子路和冉有问你同样的问题,可是,你给他们的回答却不同呢?

孔子:子路率直鲁莽,我希望他能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多向父母兄长请教。冉有,遇事犹豫不决,我希望他能有自己的注意,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改变犹豫的毛病。所以我给了他们不同的回答。公西华:老师,我懂了,这就是因材施教!(向观众敬礼,退场,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爱憎分明

2、背诵经典句子

一、衔接上节课进行导入

我们讲了孔子是怎么教学生的,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对待他的学生以及对待别人的?

二、跟读 首先,我们来把这些文字跟我读一遍!5分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看望生病的学生?)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要打学生?)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孔子教育儿子?)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孔子接见盲人乐师?)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家里着火了?)

三、探讨5分钟:

大家学了这么久的论语,那大家眼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有爱心,智慧,仁义

讲孔子的爱心

师:我们来看这句:厩焚,子曰,伤人乎?不问马。表明了孔子对生命的关心。

四、有感情的朗读 15分钟

大家还记的上节课讲的孔门十大弟子吗?是哪十大?其中有一个就是伯牛,可是这位伯牛有一天得了传染病,可是孔子还是去看他,因为古时候病人有病,不能进入屋内,于是,孔子就从窗户里把手伸进去,握住伯牛的手,给他把脉,并发出自己的哀叹,这个人命不久矣,这个人怎么就得了这么严重的病你哦,这个人怎么就得了如此严重的病呢?孔子此刻的心情是十分的悲痛。

现在我们来认真把这句话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要表达出孔子,失去自己心爱的学生时的那种惋惜和痛苦。

(每人来一句,然后一起读一遍)

孔子不仅仅对自己的学生如此,即便是一个盲人乐师,他也是非常敬重,请看这段文字,这段文字,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我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大声的读一遍!

然后,找一位同学解释一遍

然后,大家再读一遍

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很仁爱的人,可是,他却号召学生们去攻击另一个学生,这个被攻击的学生是谁?他为什么会被攻击呢?我们看看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读一下文字。现在有人能回答我的问题了吗?

注意:周公不是周公解梦的周公,这里是两个词语组成的一个词组,意思是说,周朝的公侯!因为求帮季氏聚敛财富,这在孔子看来是不仁义的事情。所以号召自己的弟子抨击他。这是后对于季氏,孔子应该是一种愤怒,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喊学生读,再齐读,比赛读

孔子是一个仁爱的人,但是孔子的是没有原则的吗?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都爱吗?不是,说明孔子是个爱憎分明的人。最后,我们再把这节课学的内容读一遍。

五、背诵加分比赛。20分钟

下载论语十二则教案(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十二则教案(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教案[最终定稿]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

    《论语》教案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xiexiebang.com) 《论语》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

    《论语》教案

    10.《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

    论语教案

    《论语》十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论语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 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

    论语教案

    论友情——《论语》教学设计 一、孔子及《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开创了儒家学派。 (板书繁体“圣”字)这是个什么字?观察这个字的特点:“耳......

    论语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作用 2. 读准字音 3. 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词性活用的几个句子 【教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