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雨霖铃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1:1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开课教案雨霖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第一篇: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公开课教学设计《雨霖铃》

樊卫鹏

时间:2015年5月18日 内容:雨霖铃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的生平经历及其艺术特色;

2、通过诵读、意象和情景想象,体会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惜别之情,触摸词人心中的忧伤;

3、体会其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体会“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惜别之情,以及作者是如何写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铺垫蓄势,调动学生的情绪)

1、播放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离别的诗词。

3、师:(多媒体:多情自古伤离别)借用《雨霖铃》中的一句话“多情自古伤离别”,说明伤离惜别,自古皆然。离别,是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殷切劝慰,是徐志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无奈伤感;人生处处有离别,朋友之别,亲人之别,恋人之别··· ····有些离别,只是短暂的分开;有些离别,转身即是天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雨霖铃》,就是这样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感人之作。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这千古一别,去触摸作者内心深处的忧伤。

二、作者介绍

(多媒体: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做过屯田员外郎的小官,世称柳

七、柳屯田,婉约派代表词人)

雨霖铃,取唐时旧曲翻制,源于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悼念杨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以寄恨焉”,其音颇为哀怨。

三、初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1、学生齐读全词;

过渡:大家读了之后感觉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悲伤,孤独,难舍,寂寞),我们闭着眼睛,静静聆听作者的心声吧!

2、听录音;请大家边听边勾画出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

3、配乐朗读:(刘佳雯)请一位同学,根据刚才我们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录音,再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务必读出作者那种深沉难舍的感情。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刚才的诵读,相信大家对词中浓浓的惜别之情已有感受,我们也勾画了词中作者直接抒情的诗句,那么,哪句话最能表现作者离别时的心情?(最集中,最概括)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多情自古伤离别)

2、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却为分别而悲伤。正如苏东坡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刚才同学们展示了自己搜集到的离别诗,我也搜集到了一些: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

孟浩然: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

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3、但是,柳永的“伤离别”似乎更加的沉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天,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五、研读课文,重点探究,品味情感

过渡:那么,柳永和恋人的离别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景呢?我们首先来看上片。

1、既然作者的离别是在秋天,我们来找找,词的上片,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哪些句子则是抒情的?

明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这些景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寒蝉,秋天的蝉,给人以凄凉之感,“晚”,则点出了时间;长亭,是古代人们送别的地方,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这一意象被经常用在离别诗中,比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对长亭晚”,暗示将有离别。暮色四合时,骤雨初歇,寒蝉悲鸣,作者就要离开自己的恋人了。这几句诗,汇出了一幅凄清的画面。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波,暮霭,沉沉,着色一层深似一层,色调灰暗压抑;千里,阔,一程远似一程,极言别后相距之远。一路走去,烟波浩渺,暮霭沉沉,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不但写出了天涯相隔的距离,也写出了对未来的担忧,是未来人生的写照。作者将分别后的思念化作千里烟波和沉沉暮霭,既烘托出了离别时沉重的心情,又渲染了气氛。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明确: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4、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指名回答:这句话什么地方打动了你?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临别时,深情的拉住爱人的手,彼此已是泪眼朦胧,心中有万般不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欲说时,却是哽咽难言,只是彼此握着对方的手,深情对视,泪眼婆娑。这一幕,真是胜过了千言万语。

(1)执手:这是很温暖美好的两个字,相爱叫牵手,古人写爱情最美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而,此刻执手,却是要永久分别。从“执手”能感觉到他们相爱至深,更能感受到他们的难分难舍。

(2)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离别依恋痛苦的心情,缠绵悱恻,淋漓尽致。

(3)此时无声胜有声:面对分别,主人公没有哭的死去活来,没有离别时的千叮咛万嘱咐,无限柔情,都定格在了这样一个无声的画面里。主人公内心可能已是翻江倒海,已是肝肠寸断,但是作者却截取了这无声的一幕,恰恰获得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以诗解诗: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过渡: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其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别意深)

6、如果说上片是写离别情景,下片又是写什么的呢?(相思苦)

明确:写分别后的思念,是作者的想象,并非实写。

7、你从哪些句子里体会到了主人公的相思之苦?(举手回答+指名回答)

明确:(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作者酒醒时已是清晨,说明醉了整整一晚,醉得不省人事,“酒醒何处?”诗人再发问,离开你,我会去哪里?会是什么样子?“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已不是真实具体的地方,而是借景抒情。晓风凄清,残月依稀,杨柳轻摇,这是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作者孑然一身,回忆远去的爱人,远去的繁华,心头怎能不惆怅感伤?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时光流逝,伤痛在心中积淀,以后的岁月里也是良辰美景虚设,伊人逝,景空在,有景无人赏,有情无人诉,这种执着的痴情和长久的相思犹如元稹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一样让人唏嘘感动。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如果世上曾有那个人出现,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

(4)我就说说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无话可说,承载的是离愁,悔恨,内疚,那么无人可说,则直接指向了柳永未来的空白和虚无。这是怎样一种思念,怎样的一种孤独!

六、拓展活动

为全词拟一个题目

七、总结:

八、板书设计

多情自古伤离别

第二篇:雨霖铃教案公开课

邓丽君的歌曲 范读/录音

问: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请学生读,进行指导。

看词的上片。齐读。

问: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给上片你标题。

预设:执手相看,泪眼相向。

同学们已经很准确的把握住了上片的主要内容,现在老师有个想法。

问:把“寒蝉凄切„„”改成“秋蝉啼叫,在客栈晚,骤雨初歇”好不好?为何? 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

预设:寒蝉凄切点名时令,四个字已经奠定了全诗凄婉的调子,长亭是古人设在路边用来作别的,点名了地点,也渲染了离别的氛围。也就是说,这些意象切合了词人此刻的心情,这叫“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老师还想改。问:“把执手相看泪眼”改成“握手相看泪眼”,好不好?为什么?

问:上片最后一句作何解释?

预设:所以说这里的景物是想象的,与开头一句的景物相比,这里属于虚写。问:那这首词当中还有其他虚写的景物吗?

预设:这些景物都在下片,我进一起看下片。请学生读。

问:你认为下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离别时的心情,小组讨论,给出理由。

预设: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抒胸臆。

请学生举出其他伤离别的诗句。生1(预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生2(预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生3(预设):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生4(预设):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哪位同学能够分析一下,为何它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师:酒用来消愁,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更何况,作者是在离别后的第二天早上,与恋人“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还犹在眼前,面对随微冷的拂晓之风舞蹈、仿佛要挽留恋人的杨柳,还有那残缺不全的月亮,作者的内心的伤感,可想而知。作者不说伤感,而伤感之情全出,难怪会有如此赞誉。)

预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师: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的相思苦和离别情。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问: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预设: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很切题,好!

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能扣住情感拟题,读的深入。

思念。因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无处不在,我觉得用“思念”比较好。

改成“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通过同学们的起的题目可以看出来,同学们已经深刻的理解了这首词的离别伤感之情,现在请同学们选择本次当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根据时间,当堂背诵。

第三篇: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2017年5月18日(第15周周周四上午第一节)授课地点:录播室

授课教师:邵锦雪 授课课型:诗歌鉴赏课 授课课题:《雨霖铃》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词牌“雨霖铃”;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和离别有关的诗句导入

二、知识积累 1.词牌介绍

2.写作背景

三、诵读

1.学生齐读,正音

2.多媒体播放《雨霖铃》课文录音范读 3.学生再读(三读)后请同学朗读

四、整体感知,归纳方法 1.关键词句(主旨句)2.抒情字句(直接抒情的句子)3.意象特点

4.整体感知,明确内容和基调 5.小结

五、合作探究、赏析名句 1.学生合作探究,赏析名句 2.请生赏析,教师适当点拨 3.小结

六、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拦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与柳永的《雨霖铃》同样是都是写离愁的名作,两词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两词艺术特点的同异。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1、收集积累和酒、月有关的诗句

2、完成《柳永词两首》练习中《雨霖铃》的部分

板书设计

第四篇:雨霖铃 公开课 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2、深刻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中的离人情怀以及离别诗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离别情绪。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

1、聆听辛晓琪的歌曲《雨霖铃》,从作曲者导入。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作者(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

七、柳屯田。(2)特点:婉约派的代表人物。(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二)写作背景

柳永一生才情卓著,但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在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切

2、听录音,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提问:

1、《雨霖铃》写什么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词人写自己了与什么人分离?为什么要说“多情自古伤离别”?

3、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关于离别的一些名句。

三、作品赏析——合作探究

(一)作品赏析——分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上阕。(提醒:边读边注意想象此中描绘的场景,感受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把上阕的内容复述给对方听。

3、问题探究:词人怎样抒写他的离情别绪的?

4、小结上阕:离别之际——难舍难分

(二)作品赏析——分析下阕

1、学生齐读下阕

2、找学生朗诵下阕

3、小组探讨学习:你认为下阙中哪句最能体现词人的离情愁绪的?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此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酒醒”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融一起,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4、小结下阕:别后设想——孤寂凄清

四、归纳小结: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拓展延伸

离别诗的送别方式

1、折柳送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2、饮酒饯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行》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酒肆留别

3、唱歌送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赠汪伦》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鹧鸪天、送人》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送魏万之京》

六、作业:

1、《固学案》P135柳永词《八声甘州》

2、《固学案》 P136柳永词《少年游》

第五篇:《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B、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C、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3.提问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板书[雨霖铃]

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

1、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词集有《乐章集》。他的词作流传 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三、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学生齐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明确: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

四、诗词赏析:

(一)赏析上阕。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补充: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

寒蝉、长亭、(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

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互相交融,真可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长亭送别时的情景是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

(矛盾:留恋←→催发 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表达了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倾诉,只好我看着你,你看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在这里词人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4、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二)赏析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凄凉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结合背景: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明确: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明确:“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

“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晓风残月” 的意象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从而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问: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 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请同学们听录音,再次体会这首词并思考一下这首词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六、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在步步的推进中显出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七、板书

雨霖铃

上阕: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

(实写)烟波、暮霭、楚天

(虚写)

一切景物皆情语,情景交融!

下阕:羁旅长愁: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写)

感情基调:

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

八、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虚实结合

下载公开课教案雨霖铃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开课教案雨霖铃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品鉴意象2、体味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的千古名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已经上了一天的课了,很辛苦啊!我给大家放首......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课 题:《雨霖铃》 课 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5篇

    《雨霖铃》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雨霖铃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第二课时《雨霖铃》 教学目标: 1、 准确理解词中意象,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重点) 2、 理解本词虚实相生的用法和妙处。(难点) 3、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重......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 四、三进意境:体会情感。 到底词人和心爱的人是如何分别,他想象的别后生活到底是何种情状,让我们第三次走进这首词,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齐读)设问,串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