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城》教学设计
概括茶峒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特点。
(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如诗如画。社会环境十分纯朴,古风犹存。沈从文用抒情诗般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湘西风俗画。)
在第一章中找出描写翠翠和爷爷两个主要人物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①渡头为公家所有,……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老实厚道,无私奉献,古风犹存。②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给过路人解渴。——行动描写,语言描写。以诚待人,古道热肠。
③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忠于职守,安于天命
④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 水晶。
——外貌描写。纯真美丽。
⑤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神态描写。天真善良。
⑥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行动描写,勤劳体贴。
⑦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慈祥憨厚的爷爷,活泼可爱的翠翠,浓浓的亲情。⑧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翠翠也不容易忘记。——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天真纯朴,对世界充满好奇。)细读第十三章,思考文中细节体现了翠翠和爷爷怎样的心理活动
(第十三章之前的情节:翠翠在第一年端午节邂逅了二老傩送,朦胧地爱上了他。后来翠翠听说,王乡绅想用碾坊做嫁妆,把女儿嫁给二老。另一方面,大老天保也爱上了翠翠,托人来打探爷爷的意思,爷爷提出走车路和走马路两种方案。于是大老请父亲托媒人提亲。爷爷问翠翠愿不愿意,翠翠一直没有回答。大老、二老知道了对方也喜欢翠翠,相约轮流唱歌来作这种为当地习惯所认可的竞争。到第十三章的时候两人还没有唱。)细读第十三章
(一)体会翠翠的内心。女生们想一想,你有没有和翠翠相似的心理活动?男生们也想一想,你能懂得女生的心吗?
1、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薄薄的凄凉——胡思乱想——忽然哭起来了——神往倾心——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2、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 找第二自然段的原文来回答。
“翠翠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①“新的人事”指什么?为什么“不成”?(借此回顾之前的情节)②除了之前经历的事情,翠翠此时此地身处的环境对翠翠的心情有什么影响?(齐读第一自然段。
开头一段景物描写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桃花色薄云。情窦初开的象征。
杜鹃叫。杜鹃,又名子规,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及其内涵。望帝啼鹃,是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高中语文课文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都用到这个典故。望帝,传说中古代蜀国的一个君王,名杜宇,周朝末称帝,号望帝;后来禅位退隐,因伤亡国之痛,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又叫杜宇,因其声若“不如归”,也叫子规。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闻者动容。杜鹃悲啼契合翠翠的心境。
石头泥土的气味。你闻到过晒了一天的石头泥土的气味吗?
关于气味,《我与地坛》第一章:“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荷塘月色》中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黄昏越美,外界越富有生机,她越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更加孤独。并且黄昏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容易感伤。正如《诗经〃君子于役》所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3、“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翠翠为什么会有这种胡思乱想? ——一方面,翠翠觉得生活太平凡,太单调,十五六岁的年纪又最爱幻想;另一方面,翠翠这样做是针对爷爷的,针对她最亲密的人,用这种做法来引起亲人的关注,索取亲人更多的爱。体现出祖孙情深。
4、“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的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翠翠为什么突然哭起来了?
——过渡人的悠闲、宁静,与翠翠内心的孤寂、忐忑不安形成落差。
5、“说了些那个可怜母亲的乖巧处,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乖巧,强硬。体现在哪里?回顾第一章第五自然段。乖巧——不离开父亲;强硬——殉情自杀。
在回顾第一章第五段时,提炼出翠翠母亲与爷爷的关系:母亲牵挂爷爷,不舍得离开爷爷;爷爷对母亲则是宽容的、疼爱的。还有翠翠母亲与翠翠的关系:母亲怀了怜悯,放不下腹中的翠翠。
6、“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为什么感到沉重?
——翠翠之所以感到沉重,一则因为翠翠从小失去母亲,提起母亲就勾起了她作为孤儿的悲伤;二则因为翠翠仰慕母亲的勇气,自己没有母亲那样的勇气;三则因为翠翠情窦初开,母亲最终的爱情悲剧令她担忧自身的命运,怕自己会重走母亲的老路。翠翠原来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现在开始认识到人生的悲凉感。
二、总结“亲情”
1、沈从文自己曾说,他要“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人类的“爱”通常可以分为几类?(亲情,友情,爱情。)
2、边城选段主要写了哪一种感情?(亲情)
3、亲情体现在哪些人物之间?
翠翠和爷爷:翠翠对爷爷——依恋;爷爷对翠翠——操心翠翠的终身大事,生活的力量(重读第一章第四段)
翠翠和母亲:翠翠思念、仰慕母亲;母亲怜悯、关心翠翠。母亲和爷爷:母亲对爷爷牵挂不舍;爷爷对翠翠宽容疼爱。
分析人物形象
(1)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2)外公
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3)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她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第二篇:《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对散文化的、诗意化小说的阅读不深入的情况,教师从阅读散文化、诗意化小说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等方面展开针对性的阅读训练,从而达到把握小说主题的目的。
【重点难点】
1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2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讲授】
二、分析环境:(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
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课后作业:
《边城》里的景美、情美、人更美,但为什么小说的结局却是悲剧?请同学们课下研读小说《边城》,从小说文本中去探寻答案。我们在下次的文学导读课程中进行具体答案的探讨。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作业】
课后作业 :《边城》里的景美、情美、人更美,但为什么小说的结局却是悲剧?请同学们课下研读小说《边城》,从小说文本中去探寻答案。我们在下次的文学导读课程中进行具体答案的探讨。
第三篇: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周康平
设计设想:
苏教版必修二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部分,在节选中主要展现的是“翠翠”生活的茶峒的环境;翠翠与傩送的初次见面;翠翠见面后的心理变化;爷爷为翠翠婚事的着急。
专题的要求是“永远新的旧故事”,围绕专题的要求,《学科指导意见》列出了教学目标:“从自然、社会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鉴赏小说《边城(节选)》的美感”“ 体会沈从文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所作的理想化的表现”。
为了达成这种要求,《学科指导意见》中教学建议:“环境美(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的鉴赏是《边城(节选)》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天朗、风轻、水清的环境描写体会湘西山城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通过月夜对歌、龙舟竞渡,端午捉鸭、中秋舞龙耍狮等风俗画笔体会湘西的风俗美,通过单纯善良、原始可爱的老船夫、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体会《边城(节选)》的人情美”
我们分析发现,如果我们按照《学科指导意见》中的教学建议去实施教学,实际上是达不成教学目标的。学生和我们一样,在阅读《边城》的文本时,可以体会到风景美和人情美,但这种美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几个句子的读读就可以感受得到的,或者说我们平常所做的解读教学(通过朗读来体会风景美,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体会人情美)是无效的,学生并不能被感动。我在想,《边城》之所以被人一遍遍的咂摸,一定有它深层的原因。那么如何能体会到这种“美感”呢?或者说,这种美感表现在哪里?本设计我对文章作了自己的解读,我觉得《边城》的“美感”在于一种“隐喻之美”。这种“隐喻之美”表现在“风俗美”“人情美”中,沈从文正是有了这种“隐喻之美”的运用,才有了“流芳百世”的可能,为了更好地传达这种“隐喻之美”我借用本节选“情窦初开”的情节来突破贯穿全文。爷孙之间的亲情则舍去不教,作为补充作业。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沈从文的边城中的风俗美、人情美。
2、能了解翠翠的“情窦初开”跟作者的环境描写、人物的选择和描绘有关。
3、理解边城所展现的表现“人性之美”的“隐喻之美”在小说中的独特表现
(二)教学难点:文章是如何去展现“人性之美”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旅游叫“翠翠”故事引入。一部边城养活了整个凤凰古城,“美”与“爱”是主题。(板书 美爱)
二、了解故事梗概,了解故事背景。师:说了什么故事? 待生说后一起读注解。
师:故事很美吧?可这个故事让沈从文饱受了批评,在民族危机的关头,美化了社会,作品被批为“是一部远离阶级斗争的作品”作者被称为“在角落里独自做着美梦的小资产阶级”
师:看注解,本文是那一句话? 情窦初开(板书)
描写到“情窦初开”的小说有千千万万,我们却为什么被沈从文的《边城》感动呢?今天我们就试着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想问同学们:“情窦初开”一般要跟什么有关系?(年龄、地点、对象、环境)
(教师提示获总结:可以用这句话来表示“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
三、了解边城的环境 ▲合适的地点
师:合适的年龄就不要说了,合适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下为翠翠和傩送种下情苗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是怎样的一种爱情土壤?
1、自然环境(本选文没多去写,但我们可以看到那边的一些景物“吊脚楼”“码头”“山”“小城镇”)——板书 风景美
2、人文环境
读P125页 体会风俗美——板书 风俗美
师总结:这种环境就是翠翠生活的背景。也是她爱情产生的地方。问: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其他的环境(如革命年代战火纷飞的战场)也是可以产生这种爱情的土壤的,但沈从文为什么把人物置于这种怎么美的环境中呢?是不是他有特殊的目的?
师:沈从文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过:美,是我一直在意的,如果爱能在美中产生而不是通过刻意的安排来展现,则会显得更符合人的本性。
【传说】河南金治平(541098180)10:34:28 ▲合适的时间:
师:为什么在三大节日中,沈从文只选择了端午节?而不选择“中秋”和“过年”?(学生答不出来,引导端午都安排什么节目?端午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的重要节日;引导学生读P127页,了解那是湘西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恋爱季节)
读课后练习中美 金介甫的评语来体会
秋天不但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结婚的季节。翠翠的感情成熟时靠一年一度的端阳划龙船来显示,端午节划龙船人人竞争,令人想起古代的楚国,沈从文用这个来描绘翠翠的爱情觉醒。但与历史上的屈原毫无关系,他们把这个节日桶中国西南青年人的恋爱求偶季节联系起来,虽然他写的是当地人和自然的特殊风俗,但沈把自然加以人格化的写法,使得他的作品完全具有中国气派,没有一点西方的色彩。
总结:如诗如画的湘西,深深地打动了人,展现的是一种人格化了的自然人性之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端午节上的展现“男性之美”,这种“男性之美”描写为打动少女的心扉,提供了一种“隐喻”这种独特的小说的隐喻美感(板书隐喻之美),吸引千千万万的读者每年都到边城朝拜。这就是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别人所没有的东西。
四、了解傩送(分析见面的片段)▲合适的对象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爱情产生的最初时刻所碰到的人。他们的见面我觉得也很一般,但从文章后面情节的发展来看,这个时刻的见面实际上已经是“刻骨铭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样去写他们的爱情故事的?
他们的交流主要是对话,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对话,请学生男女对读12——25段。师:从对话中,你觉得是什么让两颗心彼此贴紧?或者说,彼此都喜欢上了对方的什么东西? 教师可以换句子来引导 翠翠
“我是翠翠。”——应该是“你是谁?”——内心极其着急,希望能有人认识她(板书纯真)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找我的。”——换成:不要乱说,你才喝醉了酒呢?
“以为欺负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袋壳的!——骂人骂得好可爱哦(板书可爱)
傩送
言行中(带笑说;放肆地笑了等细节)分析——纯朴 幽默(带笑)
在分析傩送的性格时插进沈从文的话引导学生理解他的性格(“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联系插图,明白为什么选择了木刻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体现这种原始自然的美!)总结:如诗如画的见面,含蓄却令人心动,这种婉约经典的场面,带着古典东方的爱情美。也是展现了一种人性之美,没有任何的功利。这种独特的爱情,也是边城为什么被青年男女们一遍一遍被咂摸的原因。这样的故事,让人很羡慕和感动,这样的故事在今天还是有意义的,我们来看看今天的“拜金女”们,“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幸福”前显得多美的让人怀念。我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山楂树之恋》被称为世上最纯洁的爱情。为什么一个故事会引起那么多的怀念,就是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缺少这种故事。所以同学们看一下,我们的书本的左侧“永远新的旧故事”,能明白这个意思吗?
现在我们是不是能了解沈从文小说的一些魅力所在了?正是这种近似绝迹的环境中有着绝迹般的爱情描写,造就《边城》的魅力。或者说,沈的成功恰恰是避开了常见的表现爱情的很多因素,选取了“人性”的角度来表现一种“深层的文化隐喻之美”(板书 人性之美),这在阶级斗争的年代,确实是不被人所容忍,但它所散发出来的东西却是永远的。
五、师:“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情窦初开的翠翠终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节选小说还有一个很值得大家去欣赏的地方,那就是翠翠喜欢上傩送后所带来的变化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找到一处,读一读。
P133“但是另外的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关于祖父的,却是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P133“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中不如那个端午节所经历过的事情甜美。”
P134“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听得清清楚楚” P136“翠翠还正想起两年以前的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 „„
师:这种少女心扉初开的害羞,这种害羞所展现出来的美感,它只属于一个少女,属于15岁的翠翠,属于一个情窦初开的心灵世界,它是那么的忧伤却显得甜蜜,这种感觉可以超越了时光,抵达我们的心灵世界,给我们阅读的快感,反观今天的爱情快餐,我们在情感中还剩下什么呢?其实,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边城。
六、给人温暖的作品,最后为什么处理成悲剧? 美好的人生也有沙子; 我们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 悲剧更能使人震撼
李锐:在悲剧的背后,是人性的一种觉醒
七、作业
1、本文中还有一个人物值得大家去赏析,那就是他爷爷,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伟大的亲情,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分析,自己去看。
2、有机会阅读《边城》全文。板书
风景美 隐喻之美 翠翠:纯真 可爱 纯朴 风俗美 人性之美 傩送:纯朴 善良 热情
第四篇:中职《边城》教学设计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 《边城》(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节选第一章)
教材分析: 《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本篇课文“美好亲情”的主题,突出古朴淳厚的湘西环境和自然纯洁的人物感情。课文节选的第一章对环境及人物的总述多从正面落笔,写得比较透彻,相对容易理解;切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 《边城》整部小说的悲剧意蕴在选段中体现得并不明显,考虑到这个问题际水平。另一方面,《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的复杂性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在教学中对此将采取相对简略的处理。作,考虑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及课外学习的局限性,立足于节选的文本,通过品读语句、揣摩细节来领会沈从文小说的特点,再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加深理解。学情分析: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90 后的学生对《边城》描绘的世界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教学重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阅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初步感受边城之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小说家、散文家。他连小学都没有毕业,14岁时去当兵,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却立志进行文学创作,被慧眼独具的诗人徐志摩发现。此后他一直在中国多所著名大学讲学,其创作的文学作品被誉为可以和鲁迅先生的作品相媲美。这个人就是一代大师沈从文。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 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 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1933 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 1988 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 30 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的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两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边城(凤凰古城)风情欣赏:
展示一组边城自然人文图片,初步感悟环境之美。
四、阅读课文
1.聆听范读,感受意境。2.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五、阅读欣赏:
在把握节选的课文主要内容基础上,走进沈从文的世外桃源,看看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情。
(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沈从文的边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
2.学生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翠色逼人的篁竹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构成了自然清丽、优美如画、似真似幻的的世外桃源。
(二)桃花源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边城茶峒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1.小说中表现了哪些人物? 翠翠、外公、过渡的乡民 2.找出描写翠翠的语句,感受翠翠的形象。
①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诵读: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②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清纯美丽、天真活泼、乖巧伶俐、善良、敏感
③翠翠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父母早逝,和外公相依为命。“从不发愁”的,但是,翠翠也有她的孤独与寂寞,请在文中找到相
④翠翠是天真活泼、应的描述—— “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 ‘外公,外公,你听我吹,你唱!” “外公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外公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⑤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文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却很少,为什么?你能对翠翠的外貌作一个描写吗? 因为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是内在、精神的、灵魂的美,所以在翠翠的外貌上着墨不多。
3.阅读描写外公的文字,归纳外公的人物形象。①引导学生从摆渡老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他的质朴、善良、不沾染一丝的铜臭。“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 ‘我有了口粮,三斗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②学生归纳外公性格:勤劳、忠于职守、慈爱、淳朴善良、没有私欲。
4.找出能体现边城民风的人和事,体会淳厚的民风、淳美的人情。
①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内容: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我有了口粮,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 “不吸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适!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②归纳:热情、友善、淳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三)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归纳明确课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翠翠:父母早逝,和外公相依为命,清纯美丽、天真活泼、乖巧伶俐、善良、敏感。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外公:勤劳、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慈爱、淳朴善良、没有私欲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六、深入探讨,明确《边城》之美
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高尚情操。谈谈文中写了那些美?
学生明确:美丽的山水 纯朴的风情 浓郁的亲情 单纯的生活
教师强调: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如诗如画。社会环境十分纯朴,古风犹存。沈从文用抒情诗般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湘西风俗画。
七、小结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的人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孤寂,但即使是孤寂,也是充满诗意的。
八、拓展阅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站在一个“湘西人”的立场,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代表着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如沈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从文所说: ”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翠翠这样的纯美少女形象代表着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湘西世界。
(1)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
(2)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几十年如一日为过渡人摆渡。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总之,我们在小说中看不到被扭曲了的人性,而只看到人的自然天性。这种人的自然天性正是作家心中完美的人性。
九、拓展讨论
1.本文写于 1933 年,当时的中国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吗? 2.沈从文描绘这个“已经几乎不存在”的“边城”有何目的? 3.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
1、“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作者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利的人生观。”
2、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3、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人们互相猜疑、提防、抱怨,“四合院”文明逐渐离我们远去。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呼唤;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
十、作业迁移
1.如果要以翠翠为标准,给家乡互助选一位旅游形象小姐,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女孩,如何来给她造型?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描述出来。
2.请你为自己的家乡互助写一篇导游词,要运用景物描写。3.请你用复述的方法把《边城》的故事讲述给你的朋友或家人。
第五篇:《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 《边城》(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三课)
执教年级:高二 教材分析:
《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本篇课文“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主题,突出人物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熏陶下所呈现的自然纯洁的人性美。课文节选的第一章对环境及人物的总述多从正面落笔,写得比较透彻,相对容易理解;切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距离今天年代较远,考虑高中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性,立足于节选的文本,通过品读语句、揣摩细节来领会人物形象及其背后的环境、文化因素,再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人物形象。但是对人物形象背后隐含的文化因素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勾勒、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翠翠这一灵魂形象,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勾勒、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通过翠翠这一灵魂形象,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梳理探究训练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细读文本,初步感受边城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分析了《边城》中如诗如画的美景、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今天我们将要通过《边城》中的灵魂人物——翠翠继续探究《边城》的另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人性美。
二、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梳理:
(设计意图:给学生明确的方向性引导)
人物描写,分为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两大类。
直接描写又分为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三、翠翠形象的探究(设计意图:《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其中涉及的人物林林总总,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逐一分析,而应当以某个人物作为切入点,突出人物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熏陶下所呈现的自然纯洁的人性美。翠翠作为《边城》的灵魂人物,她正是农业文明传统美德浸染下“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典型代表。分析翠翠形象,探究她的人性美可以起到一个很好地示范作用,学生也就能举一反三,继而分析探究其他人物形象极其蕴含的人性美。)
探究
(一)请找出课文中有关翠翠的细节描写,指出属于哪方面的描写并对人物形象做简单的分析点评。(学生独立探究)
明确:
1、单纯、天真、调皮、善良
(动作、语言)2、孝顺、体贴、重情轻利、依恋爷爷
(语言、神态)3、矜持、敏感、忧郁
(心理)
学生对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分析比较准确,但对心理描写的涉及较少,恰当引导学生分析翠翠的心理描写,体会翠翠在花季年龄特有的矜持、敏感与忧郁,通过对翠翠的心理分析体会她爱情的萌芽与发展。
探究
(二)翠翠的形象中并不涉及我们当前重视的外貌描写,请结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谈谈作者这样塑造“翠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学生合作探究)
明确:
1、翠翠的单纯、天真、调皮是优美自然环境孕育的结晶
2、翠翠的孝顺、体贴、重情轻利是农业文明传统美德熏陶的结果
3、翠翠的矜持、敏感、忧郁符合花季少女的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翠翠的美是一种内在精神的纯粹美。她率真自然的天性、纯美质朴的性情和合乎自然与人性的羞于言说的少女心事,是优美自然环境孕育的结晶,是农业文明传统美德熏陶的结果,更是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下身心、个性自然发展的结果。作者通过翠翠展现的正是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传统农业文明孕育和浸染下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态”
四、学以致用 分析其他人物形象(训练)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巩固相关知识)
请运用人物形象分析的相关知识,试分析“爷爷”的人物形象。
明确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②善良、淳朴、工作尽职。
他是中国农业文明传统美德的典范。
板书设计:
语言
单纯、天真、调皮
动作
→ 翠翠 → 孝顺、体贴、重情轻利
→ 人性美 心理
矜持、敏感、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