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5《边城》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01:4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必修5《边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必修5《边城》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必修5《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边城》中自然和风俗环境描写,掌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等分析翠翠、爷爷,傩送的人物形象。

3、感受边城展现的的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从而理解小说主题。教学重难点:

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角度体会小说主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沈从文;

2、疏通情节,理清选文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黄磊的歌《等等等等》,大家知道这首歌中讲的故事来自哪里吗?(《边城》),边城又在哪里?(凤凰)它被认为是中国最美的小城,位于湖南湘西,是一个遥远而古老的小城,因凤凰起飞而得名,曾经一直处于“深闺人未知”的状态,后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而名满天下,不知究竟是凤凰成就了沈从文,还是沈从文成就了凤凰,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很肯定,那就是凤凰古城和《边城》都很闻名。给大家看几张凤凰的图片,先感受一下。(凤凰图片)

清丽的沱江如碧萝带一般从远山飘摆而来,轻轻地穿山绕城,为这座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两岸的吊脚楼像是时间板结中脱落的歌声,弥漫着神奥古茁的原始气息„„

走进狭长幽深的巷陌,脚步声声叩响湿漉漉的石板,如同叩问一个古老的神话„„ 阴湿的天空下,远山白雾氤氲,古城的气质清雅宁静„„

看看沱江,听听棒棒洗衣声,溜溜石板路,在小店烤烤火,吃吃炒火锅,闹闹嗑,拍拍老人与孩子,然后哪儿也不想去了„„

何时也能去那儿看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

看了这些图片,有没有觉得凤凰很美,有一种想去看看的冲动。凤凰是美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更美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小说,感受沈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领略边城的风情和韵味。

二、作家作品(15分钟)(提醒学生做笔记)

(1)关于沈从文:(凤凰之子的传奇人生)

1、身份:

苗汉土三家血统(1902出生在湖南凤凰,凤凰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集地,但是这个地方又汉族人最多,所以他从小便受到三种传统文化的熏陶。)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受五四思潮影响,1923年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北京闯荡。)

活在都市里的乡下人(因湘西话和衣衫褴褛被人讥讽为“乡巴佬”,成为一个不被北京人接受的乡下人。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从未上过大学,仅小学毕业,凭借自己的才华,在胡适、徐志摩、郁达夫等人的帮扶下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名校教授。)

2、经历: 无文从文。小说题材:湘西生活题材(人性之美),都市生活题材(人性缺失)

没有文凭,但他叫沈从文,从事的是文学创作。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弃文从史。桃红色文艺作家、反动派、自杀未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前三十年倾心于文学创作,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因本着为艺术而艺术的自由主义创作原则,偏离现实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与当时的主流现实主义相偏离,因此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说成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的反动作家。1940年自杀未遂,退出文坛,弃文从研。下半生致力于古代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将中国历史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演变通过衣服演变出来。他服饰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很少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现在许多古装剧也从中找借鉴。

擦肩诺奖。两次提名。

曾获两次提名。1978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准备颁给沈从文,沈从文去世,造成诺奖与中国的又一次擦肩。

3、正名:文学大师

直到2006年,当代文坛高度评价了沈从文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确认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

4、长眠: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1988年逝世,享年86岁,骨灰撒在沱江。“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离乡背井的赤子结束了一生的奔波,终于魂舍归来。(2)关于《边城》:

《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鲁迅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边城》名列第二。著名作家汪曾祺也曾这样评价沈从文,他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可以看出是对沈从文以及《边城》的极高评价。

对沈从文我们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就整体感知小说,疏通小说的情节和思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0分钟)

1、了解《边城》情节

学生读步步高导学案上的情节介绍。(蓝皮P11)(2班)找学生复述情节。(12班)

2、概括节选部分情节

自主思考,概括情节。

提问:本文节选小说第三至第六部分,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情节,概括的时候分别用注意时间,人物,事件。(3分钟思考)

明确:第三节:(叙述)(眼前端午,忆起以往)

第四节:(追叙)(两年以前,偶遇傩送)

第五节:(补叙)(一年以前,遇见天保)

第六节:(叙述)(触景生情,勾起情思)

补充: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 节铺陈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四、探究(5分钟)

读过《边城》的人都会觉得她很美,《边城》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根据小说内容加上你的理解,试着分析一下《边城》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钟讨论)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内容就是了解作者,疏通情节。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是我们这个文章要讲的重要内容,下面的课我们也将从这些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

五、作业

晚读之后,7:10——7:25背默陈情表后两段。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眼前端午,忆起以往

第四节:两年以前,偶遇傩送

第五节:一年以前,遇见天保

第六节:触景生情,勾起情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风景美;

2、感受风俗美;

3、掌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探究了《边城》之美,体现在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欣赏边城的风景美和风俗美,掌握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首先我们欣赏边城的风景美:

二、欣赏风景美

1、请同学们齐读一、二两段,思考体现边城的什么特点。(3分钟)(先学生概括,后老师补充)

明确:(1)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2)“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似乎就还不曾为这座边城人民所感到。”——体现边城之“边”,与世隔绝,《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日子”——这里说明了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受外界影响小,习俗保留相对完好。

补充:当时外界社会状况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沈从文从乡下跑到大城市,面对的是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惟实惟利,对这些的深恶痛 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2、边城的风景美。

前两段我们知道边城整体环境是安定和平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人、事、物都是美好的。读过《边城》的人都向往边城的风景美,但读完文章,我们好像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景物描写,但边城仍给人美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找出、思考、谈谈,老师总结)

提示:可以把描写景物的散碎词语集中起来。

要求:3分钟找出跟景物描写相关的词并划出来,思考这些词给你的印象。

明确:文章虽没有集中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却在文中无处不涉及,他把秀美的景物布点在文中多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景物相关的词语:

茶峒、河街、码头、吊脚楼、龙船、鸭子,渡口、渡船、黄狗、青山、小溪、长潭、白塔,落日、河面、银色薄雾,青浪滩、烟草,酒葫芦,等等。(学生齐读)

带有乡土韵味的地名,饱含民族特色的建筑,富有生气的的景物,这些搭配在一起,给人一种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纯净秀美的感觉,边城就像现代的世外桃源,又像是一幅山水风景画。这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象叠加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联系:我们现实中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大都市,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什么?

补充:钢筋水泥,噪音尾气,高楼大厦,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每天都疲于奔命,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放松休息,更不用说亲近自然,我们与自然地距离越来越远。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自然更加向往,这也是人们读了《边城》之后向往凤凰风景美的一个原因。

三、感受风俗美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这在他的小说种也处处可见,特别是在他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中。这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边城》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那么,《边城》的风俗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说明边城人们的生活氛围是怎样的?

提示:注意文章中出现的节日、习俗以及人们的活动,画出相关的句子。明确:(1)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P14、15)

(2)中秋节夜晚赏月,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听爱慕之情。(P19)

(3)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P19)

(4)另外还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P20)

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一个“和”字,和桃花源的生活相类似。

热闹的端午节、静谧的中秋节、欢乐的春节、古朴的婚俗,给我们一种自然原始、古韵盎然、淳朴热闹的感觉,这也便是边城风俗美的特点。

联系:今天我们如何过节日的?

补充:端午节没有龙舟,只吃个粽子意思意思;中秋节送盒月饼而已;我们的烟火总是以灰黄的天空为背景,以昏黄的路灯光为底色;现代的婚嫁更多地是讲究排场。

小结:这是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和风俗美。这些美丽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

拓展:环境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作者用大篇幅对社会风俗环境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补充:

概念: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们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换、风霜 雨雪等等。

作用:

背景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练习小说“鞋”中,送鞋子是当地的风俗,暗示民风的淳朴。)

情节发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鞋”作为小说的线索,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人物形象:映衬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性格。(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情趣、心境,表现人物心理。)

情感主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主题。(借景抒情,例:《荷塘月色》中描写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自清的情感)。

明确:

环境背景:暗示了边城美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块远离世俗、自然淳朴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是作者心中的桃花源;为《边城》牧歌基调增添文化背景和纵深。乡土和传统的有机融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文化含量。

情节发展:推动情节的发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因为赛龙舟的主要人物是天保和傩送,而翠翠和傩送、天保三人的爱情纠结即是以此为缘起。

人物形象:频繁展示湘西边陲特有的生活习俗,表现边城人们淳朴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简单、乐观、纯粹、知足的精神状态,突出了边城人淳朴自然的生命样式。

情感主题: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小结:纯净秀美的自然环境为边城增添了诗情画意,在这一片没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上,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醇厚而又纯净,边城人的生活简单而热闹。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欣赏《边城》体现出的风景美和风俗美,下节课我们集中处理《边城》淳朴的人性美。

四、作业

《边城》黄皮第二题——小说语言特色赏析;第四题——语言运用。

五、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 风景美: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纯净秀美 风俗美:自然原始、古韵盎然、淳朴热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人性美;

2、探讨翠翠爱情悲剧,体会小说主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欣赏了边城的风景美和风俗美,风景美和风俗美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顾)除此之外,我们还回顾了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小说中环境的介入式描写要为人物和主题服务。前面我们欣赏了风景美和风俗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探究文中所展示出的人性美。(主要翠翠和爷爷,次要傩送、二老和顺顺)

二、分析形象,感受人性美——合作探究(小组形式)

1、人物形象:

要求:划出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结合句子分析人物形象。翠翠;爷爷;傩送、天保、顺顺。分三大组合作完成。翠翠:乖巧孝顺、活泼可爱|单纯天真、情窦初开|胆怯羞涩、孤寂(美的化身)(P16、17:翠翠和爷爷对话;“假若爷爷死了?”;P18:翠翠遇傩送的对话; P19:知道是二老是谁后“吃惊又害羞”;与爷爷对话;P22:爷爷对话“守船” 遇到二老之后一系列心理活动等等。)补充一:《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痴情女子对爱人热烈表白,选取5种根本不会发生的自然现象来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炽烈,应该说女子是非常大胆和直白的。翠翠和她相比,则显得含蓄、羞涩,翠翠的内心感情始终没有告诉任何人,即使是她最亲最爱的爷爷。

补充二:“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原始,自然,野性)

性格中的孤寂。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天保和傩送为了她而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似乎与她无关。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死,她却并不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最后通过别人才知道,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孤独的等待。

爷爷:和蔼可亲、慈祥善良、关心宠爱翠翠|热情朴实、为人厚道|重利轻义、忠于职守(传统美德典范)

(P16:与翠翠对话,与老熟人;P20:与顺顺;P21:与过渡人。)

补充:爷爷可以说是沈从文在《边城》中塑造的一个最饱满的的人物形象,他的身上有着难以排遣的孤独和矛盾。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女儿的哀思,(翠翠母亲爱情悲剧)她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的唯一的生活目标是要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的内心的情感躁动,他想要翠翠有一个好的归宿,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演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将母亲的故事,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被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和谈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天保遇难,傩送离开,翠翠爱情未果,最终在无能为力,身心疲惫之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走到生命的尽头。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写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到老人心目中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寂。

傩送:心底宽厚善良、热情开朗、淳朴幽默|多才多艺、英俊勇敢(P18:与翠翠对话;P19:“二老—岳云”。)天保:痴情、豪爽、重视手足之情

顺顺:有声望、慷慨大方、与人为善、没有门第观念

(P15: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P20:送鸭子、粽子给翠翠爷俩。)

2、人物之间关系体现的各种人情

祖孙情、爱情、兄弟情、邻里情、父子情、军民情——人性美(浓浓的亲情,纯纯的爱情,诚挚的兄弟情,友爱的邻里情)小结: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在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清丽明净的自然美和自然淳朴的人性美,正是这用人生形式的体现,这也是作者《边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通过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三、探究:

1、翠翠的爱情悲剧。

问题:安定的生活环境,优美的秀丽风景,纯朴善良的百姓,一切都似乎是美的,桃花源式的,为什么翠翠的爱情会以悲剧结束,“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

学生合作探究,言之有理即可。补充:(1)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闭塞的环境,造成人的主体意识微弱,不善于表达,不善于争取。不管是翠翠还是老船工抑或是傩送,都没有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形成自我主体性,只要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自我意识增强一些,翠翠的爱情悲剧就不会发生。翠翠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傩送也喜欢着自己,爷爷不明白翠翠喜欢的是谁,歌声又是谁唱的,假如他们之间多一些交流,能够更加主动一点,积极争取,或许就会有另一番风景。

(2)作者自身因素。沈从文自己内心深处无人解怀的孤寂和失落,身处城市却不能和城市生活融合,对城市生活状况的不满,让他只能从梦幻的湘西世界需找心灵寄托,可是当他看到记忆中的那些美好也在逐渐受到污染和影响的时候,他迷茫了,古城该何去何从,如何拯救人们精神世界,他也不知道,或许只有等待。除此之外,小说反映的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这种人性中隐伏的悲痛,也让作者感到无奈和感伤。无望守候的凄凉,不仅是翠翠的,也是作者自己的,也寄托着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材料:用古朴纯净温暖的忧伤对抗着外界的烦扰和残忍,这是一种寂寞的对抗。先生用这种纯净维持着内心的纯净,不让外面的世界的残忍把内心的纯净之美给带到世俗之中,这是种寂寞的对抗。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的背后蕴藏的热情被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质朴,照例拿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边城》美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浓浓的化不开的悲哀。

2、问题:假如你是二老,你会不会回来?(学生发言,谈自己想法)补充:等待也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如果有爱,等待有何妨。《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有爱就有希望。

四、拓展

请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你心中的《边城》,示例:“《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千古不磨:经久不衰,自然原始; 珠玉:(珍贵,光泽)不可替代,光亮。

五、作业

《边城》黄皮第三题:走进高考。

六、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 翠翠:乖巧孝顺、活泼可爱|单纯天真、情窦初开|胆怯羞涩、孤寂(美的化身)

爷爷:和蔼可亲、慈祥善良、关心宠爱翠翠|热情朴实、为人厚道|重利轻义、忠于职守

傩送:心底宽厚善良、热情开朗、淳朴幽默|多才多艺、英俊勇敢 天保:痴情、豪爽、重视手足之情

顺顺:有声望、慷慨大方、与人为善、没有门第观念

(祖孙情、爱情、兄弟情、邻里情、父子情、军民情——人性美)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

贵州省高中语文徐永约名师工作室“深悦读”之小说教学

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

册亨县民族中学黄成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

2、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

3、学习从语言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语言入手,认识翠翠、爷爷 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按“梳理情节,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课堂小结”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与教师点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教学难点】

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法

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想】

我所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5《边城》节选的第三至第六部分,在节选中主要展现的是翠翠生活的茶峒的环境;翠翠与傩送的初次见面;翠翠见面后的心理变化;爷爷为翠翠婚事的着急等内容。我所教学的对象为兴义中学高一(9)班学生,据了解,学生基础较好,因此,对于《边城》这篇经典小说,在第一课时,我从细处着手,以“微”见大,深挖掘,整堂课围绕“微”展开,“以《边城》这部小说为剧本,拍摄一部微电影”,要求学生可从“人物、语言、狗、环境”中选取不同的角度来设计,从而达到对人物、语言、环境等的鉴赏与评价。课堂教学分别从“微叙”、“微评”、“微创”三个环节来进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种熟悉而新颖的方式愉悦地感知课文、领悟课文,从而喜欢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第二课时,则注重挖掘课文中体现的“三美”,探究小说主旨,学生通过对《边城》全文的了解,感悟作者“哀而不伤”的“悲”与“美”的高度融合,从而达到一种认识的高度!【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感知湘西风景美)

贵州省高中语文徐永约名师工作室“深悦读”之小说教学

二、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

1、阅读文本,了解并能叙述故事情节。

2、把握形象,写练结合:以小说内容为剧本,设计一部微电影。

三、感知文本·我口微叙

介绍本文的故事情节(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

四、探究质疑·我心微评

读完课文,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1)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对傩送的爱情纯洁真挚,矢志不渝。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2)祖父: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3)天保: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4)傩送:多才多艺,性格与天保很相似,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五、拓展延伸·我手微创

如果你是一名导演,以《边城》这部小说为剧本,拍摄一部微电影,你会怎样设计呢?提示:可以从“人物、语言、狗、环境”中选取不同的角度来设计。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问题:

1、都说这篇小说很美,自己选择课文的美点,认真揣摩,品味美在何处?

2、小说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的形式”?

第2课时

一、导入

沈从文说:“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却很少。”沈从文的《边城》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我们一起来发现美、展示美、品味美。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它不同于一般小说以情节取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美。自己选择课文的美点,认真揣摩,品味美在何处?

二、深入研读,感悟“三美”

(一)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

1、“我平常最会想像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这篇小说情节的淡化和环境描写的渲染,这也是这篇小说与以往读的小说所给我们的不同感受。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从中选出一个词来概括本文自然风景乃至整个环境的特点。

(二)风俗美——淳朴原始

贵州省高中语文徐永约名师工作室“深悦读”之小说教学

1、《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明确:

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②“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③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三)人性美——善良淳厚

人情方面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龙头大哥顺顺一家人对翠翠爷孙的关怀照顾;爷爷对孤独老汉的关心,甚至连那么小的还在埋怨爷爷食言的翠翠知道后,也就理解了爷爷;渡船人给老船夫钱,老船夫却不要,二人竟然为此吵架;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古朴、淳厚、善良、透明,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而美好。

三、合作探究,把握旨趣

1、反复咏读最后一节,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角度,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情感。

明确:

这是一幅非常和谐非常恬美的画面,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2、小说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的形式”? 明确:

贵州省高中语文徐永约名师工作室“深悦读”之小说教学

沈从文先生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的形式”。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互相关爱和大佬、二老的勤劳勇敢、善良多情,表现一种深情、淳朴、温柔又坚强的人性美,使读者感受到人心的伟大与崇高,同时这种爱心又是通过最普遍的人的心灵表现出来,更显得质朴、真诚,感人至深。

3、结合课文谈小说的现实意义。(学生讨论)明确:

作者笔下的小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自然的明净之中,更有人情心灵的明净。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是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人情美古朴善良淳厚。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这其间有翠翠和她爷爷,有天保和傩送兄弟,有船总顺顺,还有许许多多。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请阅读沈从文的其他小说,结合相关研究资料,以《沈从文的“边城世界”》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少于600字。

第三篇:边城(新人教版必修5)教案

边城 沈从文

【教学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2、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3、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二、《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赏析课文

阅读课文,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人物形象和环境美。

1、投影资料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布置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归纳小说语言的特点。提示: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2、小说哪些地方体现了人情美 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提示:《边城》以大量篇幅展开着民性淳朴的风俗画,待人以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就连吊脚楼的妓女,升年个千毫年个 也浸润着边民的淳厚等等。这些乡村社会淳朴的民性,是小说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

小说中的人性美和环境美是相得益彰的。表现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明。当然传统文明上一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中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的色彩,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3、分别用一个词概括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征,并说出理由。《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特征:

翠翠的形象是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祖父的形象是淳朴。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解说理由时必须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学生总结

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讨论的内容,对这篇小说作总体的概括

明确:小说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满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笔下的小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自然的明净之中,更有人情心灵的明净。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是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第四篇:《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对散文化的、诗意化小说的阅读不深入的情况,教师从阅读散文化、诗意化小说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等方面展开针对性的阅读训练,从而达到把握小说主题的目的。

【重点难点】

1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2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讲授】

二、分析环境:(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

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课后作业:

《边城》里的景美、情美、人更美,但为什么小说的结局却是悲剧?请同学们课下研读小说《边城》,从小说文本中去探寻答案。我们在下次的文学导读课程中进行具体答案的探讨。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作业】

课后作业 :《边城》里的景美、情美、人更美,但为什么小说的结局却是悲剧?请同学们课下研读小说《边城》,从小说文本中去探寻答案。我们在下次的文学导读课程中进行具体答案的探讨。

第五篇: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周康平

设计设想:

苏教版必修二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部分,在节选中主要展现的是“翠翠”生活的茶峒的环境;翠翠与傩送的初次见面;翠翠见面后的心理变化;爷爷为翠翠婚事的着急。

专题的要求是“永远新的旧故事”,围绕专题的要求,《学科指导意见》列出了教学目标:“从自然、社会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鉴赏小说《边城(节选)》的美感”“ 体会沈从文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所作的理想化的表现”。

为了达成这种要求,《学科指导意见》中教学建议:“环境美(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的鉴赏是《边城(节选)》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天朗、风轻、水清的环境描写体会湘西山城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通过月夜对歌、龙舟竞渡,端午捉鸭、中秋舞龙耍狮等风俗画笔体会湘西的风俗美,通过单纯善良、原始可爱的老船夫、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体会《边城(节选)》的人情美”

我们分析发现,如果我们按照《学科指导意见》中的教学建议去实施教学,实际上是达不成教学目标的。学生和我们一样,在阅读《边城》的文本时,可以体会到风景美和人情美,但这种美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几个句子的读读就可以感受得到的,或者说我们平常所做的解读教学(通过朗读来体会风景美,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体会人情美)是无效的,学生并不能被感动。我在想,《边城》之所以被人一遍遍的咂摸,一定有它深层的原因。那么如何能体会到这种“美感”呢?或者说,这种美感表现在哪里?本设计我对文章作了自己的解读,我觉得《边城》的“美感”在于一种“隐喻之美”。这种“隐喻之美”表现在“风俗美”“人情美”中,沈从文正是有了这种“隐喻之美”的运用,才有了“流芳百世”的可能,为了更好地传达这种“隐喻之美”我借用本节选“情窦初开”的情节来突破贯穿全文。爷孙之间的亲情则舍去不教,作为补充作业。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沈从文的边城中的风俗美、人情美。

2、能了解翠翠的“情窦初开”跟作者的环境描写、人物的选择和描绘有关。

3、理解边城所展现的表现“人性之美”的“隐喻之美”在小说中的独特表现

(二)教学难点:文章是如何去展现“人性之美”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旅游叫“翠翠”故事引入。一部边城养活了整个凤凰古城,“美”与“爱”是主题。(板书 美爱)

二、了解故事梗概,了解故事背景。师:说了什么故事? 待生说后一起读注解。

师:故事很美吧?可这个故事让沈从文饱受了批评,在民族危机的关头,美化了社会,作品被批为“是一部远离阶级斗争的作品”作者被称为“在角落里独自做着美梦的小资产阶级”

师:看注解,本文是那一句话? 情窦初开(板书)

描写到“情窦初开”的小说有千千万万,我们却为什么被沈从文的《边城》感动呢?今天我们就试着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想问同学们:“情窦初开”一般要跟什么有关系?(年龄、地点、对象、环境)

(教师提示获总结:可以用这句话来表示“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

三、了解边城的环境 ▲合适的地点

师:合适的年龄就不要说了,合适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下为翠翠和傩送种下情苗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是怎样的一种爱情土壤?

1、自然环境(本选文没多去写,但我们可以看到那边的一些景物“吊脚楼”“码头”“山”“小城镇”)——板书 风景美

2、人文环境

读P125页 体会风俗美——板书 风俗美

师总结:这种环境就是翠翠生活的背景。也是她爱情产生的地方。问: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其他的环境(如革命年代战火纷飞的战场)也是可以产生这种爱情的土壤的,但沈从文为什么把人物置于这种怎么美的环境中呢?是不是他有特殊的目的?

师:沈从文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过:美,是我一直在意的,如果爱能在美中产生而不是通过刻意的安排来展现,则会显得更符合人的本性。

【传说】河南金治平(541098180)10:34:28 ▲合适的时间:

师:为什么在三大节日中,沈从文只选择了端午节?而不选择“中秋”和“过年”?(学生答不出来,引导端午都安排什么节目?端午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的重要节日;引导学生读P127页,了解那是湘西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恋爱季节)

读课后练习中美 金介甫的评语来体会

秋天不但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结婚的季节。翠翠的感情成熟时靠一年一度的端阳划龙船来显示,端午节划龙船人人竞争,令人想起古代的楚国,沈从文用这个来描绘翠翠的爱情觉醒。但与历史上的屈原毫无关系,他们把这个节日桶中国西南青年人的恋爱求偶季节联系起来,虽然他写的是当地人和自然的特殊风俗,但沈把自然加以人格化的写法,使得他的作品完全具有中国气派,没有一点西方的色彩。

总结:如诗如画的湘西,深深地打动了人,展现的是一种人格化了的自然人性之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端午节上的展现“男性之美”,这种“男性之美”描写为打动少女的心扉,提供了一种“隐喻”这种独特的小说的隐喻美感(板书隐喻之美),吸引千千万万的读者每年都到边城朝拜。这就是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别人所没有的东西。

四、了解傩送(分析见面的片段)▲合适的对象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爱情产生的最初时刻所碰到的人。他们的见面我觉得也很一般,但从文章后面情节的发展来看,这个时刻的见面实际上已经是“刻骨铭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样去写他们的爱情故事的?

他们的交流主要是对话,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对话,请学生男女对读12——25段。师:从对话中,你觉得是什么让两颗心彼此贴紧?或者说,彼此都喜欢上了对方的什么东西? 教师可以换句子来引导 翠翠

“我是翠翠。”——应该是“你是谁?”——内心极其着急,希望能有人认识她(板书纯真)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找我的。”——换成:不要乱说,你才喝醉了酒呢?

“以为欺负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袋壳的!——骂人骂得好可爱哦(板书可爱)

傩送

言行中(带笑说;放肆地笑了等细节)分析——纯朴 幽默(带笑)

在分析傩送的性格时插进沈从文的话引导学生理解他的性格(“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联系插图,明白为什么选择了木刻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体现这种原始自然的美!)总结:如诗如画的见面,含蓄却令人心动,这种婉约经典的场面,带着古典东方的爱情美。也是展现了一种人性之美,没有任何的功利。这种独特的爱情,也是边城为什么被青年男女们一遍一遍被咂摸的原因。这样的故事,让人很羡慕和感动,这样的故事在今天还是有意义的,我们来看看今天的“拜金女”们,“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幸福”前显得多美的让人怀念。我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山楂树之恋》被称为世上最纯洁的爱情。为什么一个故事会引起那么多的怀念,就是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缺少这种故事。所以同学们看一下,我们的书本的左侧“永远新的旧故事”,能明白这个意思吗?

现在我们是不是能了解沈从文小说的一些魅力所在了?正是这种近似绝迹的环境中有着绝迹般的爱情描写,造就《边城》的魅力。或者说,沈的成功恰恰是避开了常见的表现爱情的很多因素,选取了“人性”的角度来表现一种“深层的文化隐喻之美”(板书 人性之美),这在阶级斗争的年代,确实是不被人所容忍,但它所散发出来的东西却是永远的。

五、师:“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情窦初开的翠翠终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节选小说还有一个很值得大家去欣赏的地方,那就是翠翠喜欢上傩送后所带来的变化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找到一处,读一读。

P133“但是另外的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关于祖父的,却是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P133“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中不如那个端午节所经历过的事情甜美。”

P134“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听得清清楚楚” P136“翠翠还正想起两年以前的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 „„

师:这种少女心扉初开的害羞,这种害羞所展现出来的美感,它只属于一个少女,属于15岁的翠翠,属于一个情窦初开的心灵世界,它是那么的忧伤却显得甜蜜,这种感觉可以超越了时光,抵达我们的心灵世界,给我们阅读的快感,反观今天的爱情快餐,我们在情感中还剩下什么呢?其实,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边城。

六、给人温暖的作品,最后为什么处理成悲剧? 美好的人生也有沙子; 我们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 悲剧更能使人震撼

李锐:在悲剧的背后,是人性的一种觉醒

七、作业

1、本文中还有一个人物值得大家去赏析,那就是他爷爷,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伟大的亲情,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分析,自己去看。

2、有机会阅读《边城》全文。板书

风景美 隐喻之美 翠翠:纯真 可爱 纯朴 风俗美 人性之美 傩送:纯朴 善良 热情

下载人教版必修5《边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必修5《边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城》教案 沪教版必修1

    《边城》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三视图 教学设计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三视图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 预习三视图 (2) 完成课后习题 二、 教学课题 1、理解和掌握三视图的概念及画法......

    政治必修ⅰ人教新课标3.8.1《国家财政》教学设计(精)

    第八课 第一框《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本”这一核心理念,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构建生......

    1.3 边城 教案1 (人教版必修5)

    1.3 边城 教案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 《边城》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 (节选第一章) 教材分析: 《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5篇)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 《边城》(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三课) 执教年级:高二 教材分析: 《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

    《边城》教学设计五环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略湘西边远小城神奇秀美的风光。 2、感悟边城淳朴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 3、欣赏小说朴素、饱满、不雕饰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边城教学设计(5篇)

    《边城》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力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