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1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1
一、篇章结构
全文十四段,开头一段引出回忆,最后一段结束回忆,照应开头,并抒发对“圆窗和绿友”的怀念。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2~7段):写爱绿。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2~4段):写选择了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
首先写房间的“潮湿”“炎热”,突出选择这个房间的原因是因为可以看到窗外的绿色。这里是侧面写绿,表达了作者对绿的迷恋和喜爱。第4段直接道明“我”选择这个房间的原因,并且用小伙计的对“我”这样的选择不理解而感到“惊奇”,衬托“我”的选择出乎一般人的意料。
第二层(第5~7段):写享受房间的绿色。
第五段直接写“我”对绿的赞美和热爱。首先是一个直接抒情的层次:“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抒发了对绿的强烈的热爱。接下去又通过“移徙”“望着这小圆洞”等一系列动作和心理感受的叙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绿的热爱。
第二部分(第8~13段):写囚绿。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8段):写囚住绿色。第二层(第9~11段):写绿色的变化。
一开始它们给“我”带来喜悦,引起我美好的回忆,不久“我”发现它们总是固执地朝着窗外长去,后来“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第三层(第12~13段):写“我”释放了绿色。释放的原因不是“我”的主观意愿,而是外在的时代原因,但释放时“诚意的祝福”,告诉我们作者对绿色的爱虽然失去“自私”,但却又爱得深挚。——当然作者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二、内容大意
《囚绿记》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散文里,作者深情怀念沦陷一年的北京住所窗前的“绿友”——常春藤,回忆自己怎样和它们邂逅相遇,它们的绿色怎样使渴求生命、希望、慰安和快乐的自己感到无比喜悦,怎样一往情深地眷恋着它们,竟至把它们从破碎的窗口牵进屋里来,而它们却总是朝着窗外的阳光,由于幽囚在暗黑的屋子里而日渐瘦黄;又怎样在被迫离别的时候,把它们“珍重地”放回窗外原来的位置上去„„回忆之后,作者真挚而热烈地赞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祝福它们“繁茂苍绿”,期待“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文章怅惘、缠绵而又深沉的情致中,蕴蓄着某种耐人寻味的意思。
在《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绿友”,失去了阳光,“好像病了的孩子”,然而“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作者写“绿”、赞“绿”,显然不是迷恋景色,而是借助绿色的生命,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绿色”,既是作者的本色,也是他的散文创作的基本色调。
三、难句理解
要理解文章中一些含蓄隽永、内蕴丰富的句子,就要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要紧扣下文进行分析。
1.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思路提示: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的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2.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思路提示: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己的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当然,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或双关。
3.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思路提示: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四、表现手法
1.借物抒情,即小见大,是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选下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满怀爱国激情的作者,正是从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亡,而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吧。因此,他写下本文,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熔铸在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记述当中。
2.运用了象征手法。文章中写出了绿的特点是蓬勃,向阳、固执。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己见;因为绿使处在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而更深一层的思想,即借助绿色的生命,展示自己向往光明、自由,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精神。
五、语言特色
文章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忧郁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分融洽和谐。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确实,他作品中的进步的爱国爱民思想,是通过独特的美学处理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效果,与作品把对事物的朴实而简约的叙写和深挚的哲理融为一体,与作家让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从而构成一种深远而浓郁的意境,均不无关系。《囚绿记》的叙述是自然朴实的,描写是简约质朴的,情感也是诚挚而朴素的。作品朴实清新的字句中含有作家的情感血泪,淳厚淡远而又瑰丽的文笔里渗有和谐真醇的诗意。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为祖国和人民的光明、幸福和自由而呐喊的崇高形象和圣洁灵魂,在作家的娓娓叙写中领悟了深长的意味和浓郁的情思。而这些,正是作者散文作品艺术魅力之所在。
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第二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案(范文模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涸澈”、“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猗郁”、“蕈菌”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及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想思考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的方法。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情感目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圈点批注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历史上范蠡助勾践灭吴,后与西施泛舟齐国的故事吧!(听过)其实在我国文学史上也一个与范蠡同名的伟大人物。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板书课题及作者)听到巴金这般动情地赞颂,同学们一定也想更多地了解陆蠡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陆蠡、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走近作者
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曾翻译俄屠格涅夫《罗亭》,英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法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仅有34岁的陆蠡就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三、研读课文
1、解题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同桌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
明确:“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在文中指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这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顺心的人对爱、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动。
2、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分别填出能概括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的字。并说明作者在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
板书:(1—4)寻绿(选择可以看见绿色的房间)→ 热切追求(5—7)赏绿(享受房间的绿色)→ 喜欢满足
顽强抗争
囚绿记(8—12)囚绿(囚住绿色)→ 爱绿至极
(13)释绿(点明主旨)→诚挚祝福
向往光明
(14)怀绿 → 惦念牵挂
4、研读“囚绿”部分。
①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地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之情)既然作者“囚绿”是因为爱绿,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呢?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囚绿”是爱绿的表现,“囚绿”之前作者的哪些举动反映了他对绿藤的喜爱?找出相关语句,并作适当批注。
明确:租房时尽管房间低矮狭小,炎热简陋,因为有绿,陆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希望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话。”
“我快活地坐在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舞姿。” ③被囚之前后,绿藤的生长状况如何?
明确:被囚之前:枝叶舒展,舞姿婆娑。
被囚之后:“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研读“囚绿”部分
1、你如何评价陆蠡对绿藤因爱而囚的这种举动?
明确:陆蠡爱绿,说明他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和理想,值得称道;但是,因爱而占有,反而是被爱者难以自由生长,甚至萎缩,对绿藤造成伤害,又流于自私和残忍,是一种畸形的情感。
2、对于绿藤被囚前后的生态变化,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爱自由是生命生命与生俱来的天性,应该让生命在自然中生长。人为的约束会使生命力萎缩。爱有时也会带来伤害。真爱是欣赏而非占有。
3、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被囚后,绿藤的尖端总指向窗外,显示出它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折射出它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展现了他不可侵犯的生命尊严。(我们也要不屈服于逆境,要追求生命的阳光。)
板书:顽强抗争(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二、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向往自由(呼唤自由和光明)
三、深入探究:
联系作者的生平、《囚绿记》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里的关键语句,进一步探讨绿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写作主旨。
在文中,陆蠡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许多不快的记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向它致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这些话如何理解?
明确:陆蠡生活的时代:民族衰微,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他不满于人吃人的丑恶现实,一生追求进步,他的不少作品,像《竹刀》等都反映了这种思想倾向;而奋斗的历程又充满艰辛和坎坷,他不免感觉疲惫和痛苦。这可爱的“绿”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绿象征了作者心中的自由、光明、幸福、希望和理想,这一切对他都弥足珍贵。《囚绿记》的写作年代:作者正在“孤岛”上海,抗战正酣,他怀念北平的常春藤,怀念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实际上不尽之意自在言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的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意义。“真诚祝福”,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蹂躏,重获光明自由。由爱而囚,由囚而放、而怀念,一波三折,其间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令人动容,令人叹惋!
四、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 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第二,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
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作者与绎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这种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多多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美!
六、课外延伸:阅读《陆蠡故居》(见读本),并作适当批注。
第三篇: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2 1.课文细致地描绘了常春藤在自由环境中活泼可爱的情貌和被囚禁后的反抗精神,从而显现其令人敬仰的品格。课外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了解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环境,从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思路提示:本文是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在述说之中,有懊悔,有自责,表现出对常春藤品格的敬佩。在写作本文时,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呼声。陆蠡在这篇讴歌绿的文章中表现了自己的心声。
2.课文除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以外,还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圈点批注。
思路提示:(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盼,表现出作者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既指自然环境也可以指当时的社会环境。
(2)“我爱绿色来装饰„„无声的歌唱。”——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3)“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责怪常春藤,表达对绿的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得“执著”。
(4)“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关系。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
3.读书要读出文字的内涵,下面这段话,隐含着怎样的矛盾,你能说说吗?全文中这样的语句还有不少,再找出一两处品味一番。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思路提示:植物自由地向阳生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作者的“囚绿”剥夺了植物向往阳光的自由,他的“不快”和所谓自尊心被“损害”是咎由自取,他为此付出了代价。这里的“固执”其实是对常春藤的尊敬。
4.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的两个相关问题。(1)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你认为可以有几种?(2)这几种理解有何异同点?
思路提示:(1)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如: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中,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2)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我们认为如下的归纳比较妥当: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第一种理解固然不错,但作为一篇散文的主题似乎不宜包容太多。常春藤到底是象征自己呢,还是象征整个中华民族呢?文章是表达自己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呢,还是“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呢?应该突出其中的一个为好,兼而有之,则显得分散。第二种理解似乎没有分出文章内蕴的轻重,尤其是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文章——而这一点作者又是特意加以强调的。说“我”“囚绿”是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
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是可以的,说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也是如此,则显得轻浮。
5.你认为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以前我们还学过哪几篇文章也运用了此种写作手法? 思路提示:由绿的特点展开联想。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里,《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
用心 爱心 专心号编辑
116
第四篇:1《囚绿记》教案
第二十三课 《囚绿记》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了解文章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2.理解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3.了解文章优美清丽、节奏舒缓、色彩忧郁的语言风格。
4.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延伸
1.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文章的线索。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阅读自学辅助资料,加深对文章背景及作家作品的理解。
课内探究
一、学
1.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用幻灯片展示课题及陆蠡照片,激发兴趣)。2.点评预习。
(1)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共同纠偏解疑。
(2)班内汇报预习情况,引导探究正确答案。
①请生板书字音,纠正并齐读两遍; ②请生回答文学常识;
③重点分析课文思路,点明线索; 3.明确任务(见学案),自主阅读。
①“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②阅读第五段,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③“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④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学生小组合作探究)4.小组合作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 1 学习。
二、导
1.班内探究。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2.精讲点拨。
a.对学生自主思考题①的点拨:
【问题】
“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点拨方法】 从文章中筛选提取信息 【参考答案】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b.对学生自主思考题②的点拨:
【问题】
阅读第五段,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点拨方法】
找出抒情性的句子,重点从手法、内容、情感上去理解。【参考答案】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比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绿”的宝贵,表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和赞美。
c.对学生自主思考题③的点拨: 【问题】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点拨方法】
联系上下文,从文章中筛选提取信息
【参考答案】
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如给人带来希望,给人带来快乐等。d.对学生自主思考题④的点拨:
【问题】
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点拨方法】
到文中找出与题意相关的句子,如“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等,然后筛选整合。
【参考答案】“我”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的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3.深度探究。
探究题:
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2 【点拨方法】
学生要学会到文中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找准区间,联系题意,筛选整合。【参考答案】
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
责怪常春藤,表达对绿的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得“执著”。4.教者小结本课的学习。
三、练 1.涵咏积累。
高声朗读文中饱含情感的句子,注意熟读成诵。2.重点检测。
绿色,在视觉上给你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遍”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了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是光明,是自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黄金的心”。作者正是以一株常春藤这样的自然之物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
以“唱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为题写一段鉴赏评论(100字)
课后提升 1.完成作业。
(1)进一步完成鉴赏评论。
(2)完成第二课时预习思考题。
2.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鉴赏评论,并进行反馈矫正。
第二课时 课前延伸
1.深入阅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并在组内交流,形成初步意见。
课内探究
一、学
1.反馈评价,导入课堂。
2.点评预习。
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成果,点评预习题的完成情况,开展班内探究。(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点拨方法】
(1)要扣住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容,释放的原因不是“我”的主观意愿,而是外在的时代原因,但释放时“诚意的祝福”,告诉我们作者对绿色的爱虽然失于自私,但却又爱得真挚。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读文章要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注意抑扬顿挫,注意情感。3.明确任务,自主阅读。【出示幻灯片】
①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分析原因。
②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组织学生讨论)4.小组合作
二、导
1.班内探究。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2.精讲点拨。
a.对学生自主思考题 ①的点拨:
【问题】
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分析原因。
【点拨方法】
整体感知文章,提取情感变化的词语。分析原因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
【参考答案】
一开始,作者在北京与常春藤邂逅相遇,它们的绿色使作者感到无比喜悦,非常爱它们;以致作者把它们从破碎的窗口牵进屋里来;而它们却总是朝着窗外的阳光,日渐瘦黄;所以作者在被迫离别的时候,把它们“珍重地”放回窗外原来的位置上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生: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b.对学生自主思考题②的点拨: 【问题】
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
【点拨方法】
由表及里,深层次的挖掘文章的中心,可结合具体句子来理解。
【参考答案】
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3.深度探究。
探究题:
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方法】
此题的设计主要是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扣住时代背景及文章关键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
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作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4.教者小结本课的学习。
三、练 1.涵咏积累。
高声朗读文中抒情的句子,并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2.重点检测。完成达标检测题。
3.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
课后提升
1.完成书后练习二。
2.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阅读练习,并进行反馈矫正。
第五篇:高中语文 3 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2.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法,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
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
“囚”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
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
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
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
2、找出文中描写“囚绿” 后“绿”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蓬勃、向阳、固执。
3、大家从作者挚爱的绿的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绿的精神)明确: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自由 不屈的抗争精神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触摸绿之魂 在作者笔下,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是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和事件。其实本文中也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
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北平已经沦陷一年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为人,再想一想作者笔下的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它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五、拓展延伸
抗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绿的精神品质却代代相传。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 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