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环节模式下的《七颗钻石》教学案例祝燕容
“四环节”模式下的《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关于爱心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寄予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意义,从而懂得关爱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因此,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水罐的一次次变化”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的想象力的特点。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一提到钻石,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价值连城、珍贵、永恒这些词语。今天,我们将欣赏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中,有一种东西比钻石还要珍贵,还要永恒,还要价值连城。它是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心的同学一定会找到它并拥有它。”
之后,我引导学生进入了自探环节。先是学生自读文,做标注,接着是同桌互读,小组轮流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读中把课文读通、读熟、读出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对课文的初步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二环节: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展开了小组的合作学习环节,(1)“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水罐发生了一次次的变化,那么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2)每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从这一次次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然后发放给学生合作答题活页后,提出了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开始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做标注。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释疑解惑。
3、以小组形式展示。
第三环节:精讲点拨、巩固练习。
这个环节主要抓住“水罐每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每次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的难点展开教学。此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后,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分析相关语句,理解课文学习的知识内容,明白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第四环节: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和开头相呼应的问题:“现在你找到老师在开始时提到的那个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了吗? “找到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爱心!“
紧接着,我播放了《宝莲灯》的主题曲——《爱就一个字》。
“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你知道我只会用行动表示„„”在学生欣赏并陶醉之时,我又展示出了的一首短诗:
爱是上学前妈妈的声声叮咛,爱是课堂上老师的殷切话语;
爱是同伴送来的阵阵掌声,爱是好友传递的安慰话语;
爱是跌倒时伙伴伸出的双手,爱是成绩优异时,爸爸灿烂的笑容;
爱是排队买饭时的主动退让,爱是公交车上的频频礼让;
爱是张盈盈为班级积攒的废品,爱是牛鹏勇用责任写出的时间表。
爱是„„ 爱是„„
最后,我引导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纸和笔,让自己心中的爱通过笔尖,缓缓地流淌出来。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们有感而发,片刻之后,我让学生每人展示一句自己写作的的诗句:
爱是奶奶亲手缝制的花袄,爱是爷爷整修的干净单车;
爱是张芳擦亮的块块玻璃,爱是李云轻洒的教室地面;
爱是老师生气的表情,爱是同桌浅浅的微笑。
爱是迟到时同学善意的提醒,爱是拥挤时伙伴自觉的退让;
爱是下雨时同学递给的雨伞,爱是漆黑时伙伴打亮的手灯;
爱是伤心落泪时同桌递给的手纸,爱是烦恼无助时朋友安慰的话语;
„„ „„
学生的朗朗诵读声回荡在教室,那一刻,课堂是最美的风景。
第二篇:七颗钻石教学案例
童话教学
———《七颗钻石》课改案例
兴隆小学——张平贵
案例背景:
“成年人写的童话是幼稚的,只有经过儿童的再创作,这些童话才能成为真正的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幻想,采取拟人的方法写出来的作品。它通过想象、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一般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作拟人化的描写,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可以说,童话是最贴近孩子的一个神奇的世界。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趣易为儿童所接受,又有助于儿童的成长。课改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19课《七颗钻石》,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着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空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小学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学习童话,体会爱心的神
奇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爱好。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感悟爱的博大。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文本特点。第二,注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展示:
一、创情景,明主线,激发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繁体的“爱”字。其中的“心”用颜色粉笔标出。师:你认识这个字吗? 生:“爱”字。
师:真了不起。为什么里面有个心呢? 生:爱是用心来爱的。生:有心就有爱。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爱”的童话。(板书课题)
二、抓朗读,促想象,感受童话的美好。
师:好,首先我们大家来朗读这篇童话。那么,童话应该怎么读呢?童话是写给咱们儿童看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朗读童话的时候应该怎么样?
生1:应有感情地读,要配合人物的性格来读。
师:童话里有人物、有故事,所以要充满感情来读。生2:我觉得要将故事的高潮部分读得好一些。师:要读出它的情景、情节。
师:那么童话究竟应该怎么读呢?(板书:用童声来读)师:可以这样读(师模拟一种童稚的声音):在很久很久以前…… 师:好,就这样读,大家自由地读。将课文读一遍。(学生各自快乐地大声地“用童声来读”课文)师:要读出故事味,而且还要读出文中情。
师:读出故事味就不能用一般的读书方法来读,要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像讲故事一样把内容读出来,那样就不会是“念书”了,而是带着情感在讲这个故事的内容。读出文中情,就是要把一些关键词咬准。特别是要把表示故事情节发展的字音突出出来。谁能示范一个?
生:“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师:很好,这里的“竟”表示情节的突变,就要读出一种感到意外的味道来。师:下面请大家重点体会“一天夜里……”和“她以为……”两部分,还是各自自由地朗读体会。过会儿咱们选几个同学来读。好,开始读,开始像讲故事一样地读。
(学生欣然地朗读起来)
师: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呢,就让我们沉浸于这个美好的故事中。
(三位同学自告奋勇演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师:同学们已经沉浸在童话里面了。我觉得有的地方读的时候韵味还要足一点。比如(师激情范读):“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里要读出一点惊讶的味道,又比如最后一段(师又深情范读):“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要读得带有余味。总之,几位同学读得很不错了。好,咱们再开始下一个活动。
师:同学们,要开动脑筋啦!下面小组讨论三个问题。(小黑板展示:)
话题一:童话中的小狗与过路人多余吗,可以不写吗? 话题二:童话中的水罐的“变”了几次,为什么发生的变化呢? 话题三:童话结尾的“七颗钻石”代表什么,不写可以吗?)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选择话题,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结构、人物、情节来思考问题。
(生读课文,思考)
(生分组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师组织全班的交流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师:看话题一,童话中的小狗与过路人多余吗,可以不写吗?
生4:我觉得不写小狗与过路人是不行的。写小狗和过路人,正是对小姑娘的侧面描写。
师:嗯,侧面烘托。写了小狗和过路人,就有了更多的形象,就能多侧面地多角度地表现小姑娘的言行和心灵。
生6:如果不写小狗和过路人的话,那个木头的水罐就不可能变成银的,再 4
变成金的。
师:对,这样写就使故事更加曲折,使故事产生了波澜。如果单纯地写给母亲找水的话,这个故事稍微平淡一点。出现了小狗,使故事波折一下,然后又出现一个要水的人,故事又波折一下,这就叫做一波三折,尺水兴波。
师:有了波澜,故事就有味道了。
师:接着来看话题二———童话中的水罐的“变”了几次,为什么发生的变化呢?
生7: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般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五次变化。
师:对的。那水罐为什么发生的变化呢,不变不行吗?。生:是因为小姑娘心灵的美好。
生:是因为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因为“水罐”是没有生命的物体,连没有生命的物体都被感动了,这小姑娘的爱感动天地。
师:对,侧面烘托了小姑娘的爱心的力量。
生:水罐变成银的,变成金的,然后又变出钻石,可以看出小女孩的品质正在不断地升级。
师:对,她的思想品质在不断地升华。
生:而且水罐的变化课文中没有点出缘由,这就让我们产生了遐想。生:水罐越变越好,这就说明有好心肠就会有好报。
师:嗯,好心有好报。而且从文章情节的发展来看,小姑娘每有一次善良的行动,水罐就变化一次,这是一种巧妙的烘托。这就叫做美好穿插,诗意烘托。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话题三,童话结尾的“七颗钻石”代表什么,不写可以吗?
生:“七颗钻石”的出现非常重要,因为“七颗钻石”非常明亮代表着光明、方向。师:嗯,光明、方向。
生:不行,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七颗钻石”,如果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那怎么行呢?
师:你真聪明。它呼应篇首,一下子就被你看出来了。
生:七颗钻石代表小姑娘美好品质的一种升华,我认为不写不行,写了就点了题。
生:写七颗钻石不但点了题,而且使文章得到升华,也使文章有了一个高度。师:对,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生:它突出了善良的伟大。
生:因为童话本身就具有离奇故事情节的那种魅力,这里写七颗钻石,更体现了童话的童真,更给人一种离奇的感觉。
师:噢,让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思而向往这种美好的境界。
师:好,从文章的结尾来看,它是写得很漂亮的,它给我们这样一种感受,叫做结而不尽,耐人寻味。
师:下面老师还加上一个话题:你也能问一个问题吗?现在由你们来设计话题了。
生:我想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出现七颗钻石,五颗不行吗?三颗不行吗? 师:噢,谁来答。
生:大熊星座就是指北斗七星,而北斗七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如果你说三颗星、五颗星,那就不是北斗七星也就不是大熊星座了。
师:很好的回答!还有呢?
生:为什么要以“七颗钻石”为文章的题目? 师:是啊,为什么要以“七颗钻石”为题呢?
生:为什么要以七颗钻石为题?这是小姑娘美好心灵的结果!生:为什么母亲说她自己不能喝这罐水?
生:母亲是善良的,小姑娘受她母亲的熏陶,心地自然也是善良的。如果母亲说:“哎呀,我全喝了,喝了就好了。”那就衬托不出小女孩的美好心灵。
师:对,这也是背景———小姑娘的家庭背景。
师:很好,大家表现得很棒。下面我们进行下一个活动。拓展想象,写梦中场景
想一想,轻轻地描述一个好梦。试一试,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
师:描述什么好梦,描述什么场景,老师都不讲,你们自己决定。好,请同学们默想两分钟,开始编故事。(同学们构思)
生:小女孩梦见一个神仙走到她面前。因为这个神仙被她以前做的那些好事所感动,所以对小女孩说可以答应她两个要求。于是,小女孩说,现在正有一场大灾难,请让所有的人都能喝上水,而且让所有的人都能健康地活下去。这位神仙对小女孩说:“我可以满足你的要求。”然后就走了,而小姑娘也醒了。
师:这个同学理解了这篇童话的深意。好,第二位发言的是谁呢? 生:梦仙子把小姑娘带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有花有鸟,有树有草,有奔腾的小河,小姑娘突然想起了还在病床上的妈妈。小姑娘想,我的小水罐呢?我一定要给妈妈舀水。这时,梦仙子飘到她的面前,对她说:“我可以给你一罐水,但你要好好利用这罐水,如果你好好利用这罐水,它会给你一个惊喜的。” 7
这时,小姑娘醒来了,她看到小水罐中装满了水。
师:对,果然小姑娘很好地用了这罐水。很好,你想象的内容能和情节巧妙地接起来。
生:小姑娘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条小河,然后流到了地球的每个角落。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恢复了生机,动物也恢复了生命的活力。然后,她妈妈就喝到了她变的那条河的水,她自己也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她拯救了整个地球。
师:噢,神奇的梦。
生4:小姑娘梦见自己继续寻找水。这时飞来一只鸟。这只鸟开口说话了:“请让我喝一口水吧。”于是小姑娘就毫不犹豫地给它喝了一口水。这时候,小鸟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喝了你一口水,当然要还你一罐水。”小姑娘就这样惊醒了。
师:真的,这一罐水就变成了涌泉。七颗钻石从罐子里跳出来,罐子里涌出一股巨大的清澈的水流。这水流干什么用的?就是大家喝的。小姑娘的爱心使大家都能喝上水并感受到喝水的乐趣。大家生命也得到了挽救。
师:下面大家还要完成一个问题:你能用一句话描绘一下小姑娘吗? 生1:小姑娘的心如七颗钻石一样纯洁美丽。生2:小姑娘的心灵像那股清泉一样清澈。
生3:小姑娘的行为就像大熊星座一样为人们指示方向。生4:小姑娘的心地可以感动上天,给人们免除疾苦。生5:小姑娘的品质是纯洁的、善良的。
生6:小姑娘的心灵如钻石那样璀璨;小姑娘的心灵如大熊星座那样熠熠生辉。
师:是啊,小姑娘是童话中的一个人物,就像稻草人、快乐王子一样,那么,她是一个什么样的童话形象呢?小结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这样说———
小姑娘是一个善良的人。小姑娘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师:小姑娘是一个童话形象,要注意这一点。因为故事中小姑娘是一个善待别人的人,小姑娘是一个让上苍感动的人,因此有了这个美好的童话。用现在的话说,她是一个阳光女孩。她是一个有钻石般心灵的小姑娘!
师:这一节童话课,咱们很充实,当我们读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激荡。当我们说的时候,我们的思维闪光;当我们来到写的时候,我们的思绪飞扬。童话课让我们沉浸在美好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希望同学们的每一节课都这么快乐!下课!
第三篇:七颗钻石教学案例
<<七颗钻石>>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使我们的课堂扎实有效”,一直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但要怎么做?却是说的简单,做起来难。所谓“实”就是“扎实有效”,即:将学生带入情境后,还应努力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利用文本创设的语境理解词语,结合感悟的过程进行语言实践,学习语文知识,在语言练习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主旨,提高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增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情境描述] 片段一:
理解重点句:“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体会小姑娘找水找得辛劳。
老师:“找水容易吗?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说:“不容易,她哪儿都去过了,还是没有找到水。” 老师又问:“哪儿?都去过哪里呢?” 学生:小河、村庄„„学生:“到过树林,找露水;到过小溪„„” 老师:“还可能倒过哪里找?”学生说„„指导朗读。指导朗读。
片段二:
[1]老师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忽然从门外来了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老师在这里用了一个换位思考的角度,假如你是那个小姑娘,你当时想喝吗?请你读读。在学生充分体会到极想喝这水时,老师出示了“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心想————,可是————,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学生说,体会小女孩的爱心。
这里的语言实践点非常好。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以后,深切体会到小女孩的爱心,对陌生人也很有爱心。
[2]老师在学完课文以后,出示开头“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齐读。再出示句子:“有了这股清澈新鲜的水流,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草木丛林也都(),许多人和动物都()。”学生交流。老师的这个对比说话的实践点也设计得很好,不仅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要领,还能起到概括全文,总结全文的作用。[反思与讨论] 片段一中老师抓住了重点词“哪儿”来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小女孩去的地方多来理解小女孩对母亲的孝顺和爱。
片段二中,老师能在文本创设的语境中练习语文技能,体现了思维练习的力度,也解决了学生在言语实际交际过程中的思维展开的问题,使学生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从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读出:“只有提高语言实践的训练,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扎实有效。”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抓重点词语进行语言实践: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词语是有效阅读的前提。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查字典、语素分析、交换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语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于漪老师说:“语文课不只是浅显的文字阅读,所谓“文情并茂”,即指文字中有深刻的内涵。”教师要会发现和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在文本创设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涵义,能正确体会词语的作用,而理解了词语又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正确应用词语来表情答意。
2、抓语文技能进行语言实践:
语文技能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强调对课文内容(人文精神、语感经验)的整体感知、熏陶、积淀,将语文技能练习一并抛弃。长此以往,只能实现语文素养“三个维度”中的第一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第二、第三个维度——“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能力”就必然无法进行教学,自然也就无法实现了。其实,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本的语言文字都承载一定的内容。语文教学就要凭借语言文字,练习语言,发展思维,在上述过程中必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道德的、美的熏陶。
第四篇:四环节教学模式案例
四环节教学模式案例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张华
学习目标:
1. 在学习中能正确天气与气候术语。、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3、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学习重点:
1、天气和气候术语的正确使用。
2、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学习难点:
1、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2、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习过程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1、阅读课文42-49页和地理图册18-19页,了解本节学习内容。
2、认真读图3、1思考怎样描述天气,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完
成43页活动1、2小题。
3、思考怎样描述今天的天气。
4、阅读45页图3·4学习风向标怎样表示方向的。
5、完成46-47页活动1、2、3、4小题。
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
【】。
6、空气质量的高低的标准是哪两个方面?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1、虚心请教你的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你解决上面不会的问题和
质疑的内容。
2、与小组伙伴互相交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给大家再叙述一
遍。并且记录下来。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1、选派代表展示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小组伙伴帮助他修改完善。
2、认真观察哥小组展示的结果,把你认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写
在下面。
3、小组之间互相检查。
第四环节——巩固深化
1、记住46页常用的天气符号。
2、下列词语中,属于描述天气的是【】
A.风和日丽B.长夏无冬C.阴雨连绵D.天高云淡
3、下列行为不能了解某地天气变化的是【】
A.查看卫星云图B.听天气预报C.浏览“中国气象在线”网站
D.阅读空气质量日报
作业:看天气预报,连续三天记录一下郑州的天气情况。
第五篇:教学案例——《七颗钻石》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案例
——《七颗钻石》教学案例分析
津海小学
王丹
案例背景:
“成年人写的童话是幼稚的,只有经过儿童的再创作,这些童话才能成为真正的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幻想,采取拟人的方法写出来的作品。它通过想象、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一般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作拟人化的描写,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可以说,童话是最贴近孩子的一个神奇的世界。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趣易为儿童所接受,又有助于儿童的成长。
笔者以为,入选语文教材的童话和其他体裁的文本有着共性的教学价值,但也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童话教学应体现独特的个性,特殊的模式,愿我们的童话教学能给予孩子温暖和爱,当他们长大了,懂得尊重万物,和谐万物,丰富心灵生活,进而增添生命的喜悦,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清澈明净,回归童年无忧无虑的真我状态。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七颗钻石》,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着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空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生2:我觉得要将故事的高潮部分读得好一些。师:要读出它的情景、情节。
师:那么童话究竟应该怎么读呢?(板书:用童声来读)师:可以这样读(师模拟一种童稚的声音):在很久很久以前„„ 师:好,就这样读,大家自由地读。将课文读一遍。(学生各自快乐地大声地“用童声来读”课文)师:要读出故事味,而且还要读出文中情。
师:读出故事味就不能用一般的读书方法来读,要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像讲故事一样把内容读出来,那样就不会是“念书”了,而是带着情感在讲这个故事的内容。读出文中情,就是要把一些关键词咬准。特别是要把表示故事情节发展的字音突出出来。谁能示范一个?
生:“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师:很好,这里的“竟”表示情节的突变,就要读出一种感到意外的味道来。
师:下面请大家重点体会“一天夜里„„”和“她以为„„”两部分,还是各自自由地朗读体会。过会儿咱们选几个同学来读。好,开始读,开始像讲故事一样地读。
(学生欣然地朗读起来)
师: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呢,就让我们沉浸于这个美好的故事中。
(四位同学自告奋勇演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师:同学们已经沉浸在童话里面了。我觉得有的地方读的时候韵味还要足一点。比如(师激情范读):“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师:对,“背景”这两个字很重要,点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或者说设置了人物活动的场景。
生3:我也认为不能删,因为它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而且还为小姑娘一次又一次地把水给别人喝作了铺垫。
师:铺垫,说得好啊。
师:在我们记叙文里,或者在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往往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里,比如说“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烈日似火”等等,这时候人物做事是不是困难了一些呢?所以,第一段的这种场景就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用一种文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写风写雨,笔无虚设。
师:再看话题二,童话中的小狗与过路人多余吗,可以不写吗? 生4:我觉得不写小狗与过路人是不行的。写小狗和过路人,正是对小姑娘的侧面描写。
师:嗯,侧面烘托。写了小狗和过路人,就有了更多的形象,就能多侧面地多角度地表现小姑娘的言行和心灵。
生6:如果不写小狗和过路人的话,那个木头的水罐就不可能变成银的,再变成金的。
师:对,这样写就使故事更加曲折,使故事产生了波澜。如果单纯地写给母亲找水的话,这个故事稍微平淡一点。出现了小狗,使故事波折一下,然后又出现一个要水的人,故事又波折一下,这就叫做一波三折,尺水兴波。
师:有了波澜,故事就有味道了。
师:接着来看话题三———童话中的水罐的“变”了几次,为什么发生的变化呢?
生7: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般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五次变化。
师:对,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生:它突出了善良的伟大。
生:因为童话本身就具有离奇故事情节的那种魅力,这里写七颗钻石,更体现了童话的童真,更给人一种离奇的感觉。
师:噢,让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思而向往这种美好的境界。
师:好,从文章的结尾来看,它是写得很漂亮的,它给我们这样一种感受,叫做结而不尽,耐人寻味。
师:下面老师还加上一个话题:你也能问一个问题吗?现在由你们来设计话题了。
生:我想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出现七颗钻石,五颗不行吗?三颗不行吗? 师:噢,谁来答。
生:大熊星座就是指北斗七星,而北斗七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如果你说三颗星、五颗星,那就不是北斗七星也就不是大熊星座了。
师:很好的回答!还有呢?
生:为什么要以“七颗钻石”为文章的题目? 师:是啊,为什么要以“七颗钻石”为题呢?
生:为什么要以七颗钻石为题?这是小姑娘美好心灵的结果!生:为什么母亲说她自己不能喝这罐水?
生:母亲是善良的,小姑娘受她母亲的熏陶,心地自然也是善良的。如果母亲说:“哎呀,我全喝了,喝了就好了。”那就衬托不出小女孩的美好心灵。
师:对,这也是背景———小姑娘的家庭背景。
(抓住了重点语句,通过对能否去掉情节的讨论,细细揣摩,品读出文字的意蕴,在阅读中比较体会,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逐渐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老师巧妙设计的问题,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引领孩子们叩击文本,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