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和说课稿1

时间:2019-05-13 01:0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和说课稿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和说课稿1》。

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和说课稿1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一.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文章思路 二.概括英雄生平,感悟伟大精神 三.品味疑难语句,揣摩精彩名句

[教学难点]:品味疑难语句,揣摩精彩名句 [教学准备]:

1。学生充分预习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句导入 二.解题:记念----纪念

三.简介时代背景:3。18惨案,出示多媒体。四.具体教学环节

(一)。第一环节:梳一梳,理一理,巧抓关键找头绪。(具体由一二两组的同学负责)

1.全文七节,如何归并?理由是什么?

2。给全文每部分拟小标题,三位同学来黑板演示

(配合多媒体演示)

3。讨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对谁而言,目的何在?

(二)。第二环节:你一言,我一语,细说英雄生平事。(具体由三四两组的同学负责)

1.文章主要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这些事迹反映了她怎样的精神?

(出示多媒体)

2.重点讨论四次写刘和珍君“微笑而和蔼”,目的何在?

3.剪辑文章语句,组合成一首礼赞刘和珍君的诗歌,教师加以朗诵,作为此环节的小结。

(出示多媒体)

(三)第三环节:读一读,品一品,揣摩疑难精彩句。

1。.点线勾画,找出文中语句中的疑点,亮点,难点。

2.重点揣摩其中若干句子,在朗诵中感悟。五.小结全文。

1.出示多媒体,小结全文要点

2.朗诵《我爱这土地》 六.课外作业。

1.剪辑组合文章语句,写一篇500左右的悼词《在刘和珍烈士墓前的讲话》 2.仿写《记念三鹿毒奶粉中遇害的无辜婴儿》

执教人:朱建党(高二(9)班)

08年10月6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一.说教材: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就可以。二.说学情

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二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三.说目标:

依此学情,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②能力目标: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③德育目标:树立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④方法目标:动态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难点是关键语句的理解。五.说教学方法

公开教学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吃力不讨巧的苦差事,要在有限的一课时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面面俱到肯定不行。学习这样的经典散文,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化繁为简;否则难免挂一漏万。为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圈点批注法,诵读感悟法,揣摩释疑法。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我采用三环节教学步骤:梳理——感悟——揣摩

第一环节:梳一梳,理一理,巧抓关键找头绪。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总体思路,是阅读的一项基本功。为此,我主要把这一环节细化为三点:

1.全文七节,如何归并?理由是什么?

2。给全文每部分拟小标题,三位同学来黑板演示

(配合多媒体演示)

3。讨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对谁而言,目的何在?

第二环节:你一言,我一语,细说英雄生平事。(具体由三四两组的同学负责)

1.文章主要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这些事迹反映了她怎样的精神?

(出示多媒体)

2.重点讨论四次写刘和珍君“微笑而和蔼”,目的何在?

3.剪辑文章语句,组合成一首礼赞刘和珍君的诗歌,教师加以朗诵,作为此环节的小结。

(出示多媒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两个环节分别由两个大组同步进行,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的。同时,多媒体演示发挥了重要作用,既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环节:读一读,品一品,揣摩疑难精彩句。

1。.点线勾画,找出文中语句中的疑点,亮点,难点。

2.重点揣摩其中若干句子,在朗诵中感悟。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难点,亮点,疑点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没有什么是预先设计的,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随机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既要有创见,又不能太过离谱。

六.说课外延伸

80多年前的文章,如何日读常新,如何将经典文章延伸至学生日常生活,并对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带来积极影响,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此,我设计的作业是:1。剪辑组合文章语句,写一篇500左右的悼词《在刘和珍烈士墓前的讲话》2。仿写《记念三鹿毒奶粉中遇害的无辜婴儿》.以上是我对这次公开教学的一些设想,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说课人:朱建党

08年10月6日

第二篇:原创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有人说高中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而我今天选择了迎难而上,说课的课题是周树人即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我将从教材简介及处理,教法学法及依据、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评价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话题下的一篇悼念性散文。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共同奏响这曲生命的赞歌。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对战友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渗透于全文,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训练学生鉴赏散文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学会阅读名家名篇。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感情充沛,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必修二必修一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写作时代久远,加上本课文学语言的艰深,对我们的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初步鉴赏入手,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逐步过渡到到学习刘和珍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词的词语的含义

②.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标

①.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②.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

夹叙夹议的方法;对刘和珍性格、精神、品质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特别是唤醒庸人,牢记血债这个写作目的,是难点中的难点,疗救病态社会中的病态国民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因此,应结合鲁迅对庸人的情感态度来思考。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据学校的整体教学要求和具体学情,对本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法,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⑶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我将在上课的前三分钟,播放有关本课背景及文本的视频,营造一种与文本相一致的气氛,创设情境,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文本传达的情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破解文题

1.文题中的“纪”相当于“记”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见《语文学习》98年第6期第35页)。

2.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3.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4.关于“三一八”惨案,教学时可参阅文中注释①。5.君,是对人的尊称。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层次不同,我由浅入深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使前一梯度为后一梯度奠定思考的基础,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平的高度。同时本着不将散文肢解成几个碎片,维护散文完整美的原则,设计问题。

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请为刘和珍写一篇小传。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学生明晰了刘和珍有哪些事迹,之后让学生思考从这些事迹,认识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大概应抓住以下事迹: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府门喋血(勇敢坚强、勇于抗争)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提问到,“始终微笑”的这样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每人个人的内心会怎样?

悲!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在悲愤之后,我们就会追问,这样好的学生是谁杀的?是反动政府。被害之后,反动文人还进行毒辣的“污蔑”。对于这些,我们抱有的感情是什么?

“愤”!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在燃烧。

这种悲愤的情感,即记述刘和珍君是课文的那几部分?一到五部分,那么六七两部分讲什么内容呢?

这样把授课内容转到第二部分,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这里需要指导学生怎样分析作者对待关于惨案意义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就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没有白流的同时,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

(三)局部探讨,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

要先给学生方法: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感悟语言,理解鉴赏关键语句,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究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先给学生方法。

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行走的能量,让人生变得更加轻灵、丰润、华美、高尚。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设计第三梯度的问题:①让学生有选择的背诵部分议论性文字,体会深层含义,提出你对本文的疑问?(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习惯,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个性化的解读习惯。)

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实难的。品读下面的例子: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4、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5、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6、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几类人,“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对每一类的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7、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找出来认真体会,看看前后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互相探讨,然后老师引导理解。

(四)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

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2、请根据你的理解,为刘和珍君写一幅挽联。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1.熟读文中经典的句子。2.写一则“三·一八”简讯。

六、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毅然预定《莽原》 有

被 不幸中弹,未便死

黯然忧虑母校

毁 同伴救助,也中弹

欣然前往请愿

灭 棍棒猛击,终牺牲

七、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教育理念下,从以下几点可见这堂课的效果① 没有将文质兼美的散文肢解成几大块,维护了散文的整体美。②突出了新课标以“学”为主,而不是传统的以“教”为主,从复述故事到板书设计,从质疑到评价,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终身教育的需要。④提升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⑤使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

第三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1.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记念刘和珍君》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

②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③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2.说教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朗读、质疑、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背景导入法,“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血的历史,200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它又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耻辱。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背景导入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记念”,引导学生认识第3、4、5节为叙述的主体,介绍了刘和珍君生前与遇害的情况,第1、2

节交待了写作的缘由,第6、7节揭示了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③结合课后练习二,整体感知,课文记叙刘和珍的事迹,包括预定《莽原》、反抗校长、虑及母校、参加请愿等,认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从容勇毅的精神。结合神情“始终微笑着的”感受刘和珍的乐观坚毅的性格。

④探究课后练习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含义,以及探究第二节第一二两句“真的猛士”的含义,了解作者对反动政府暴行的愤怒、对走狗文人的抨击、对战斗者的激励的感情。并背诵第二节。

⑤朗读第四节,探究第四节的几个独立段作用以及“沉默”段与“当三个女子”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激愤感情。

⑥借助陶潜的诗以及“至于这一回”“苟活者”句的理解,认识第六七节中关于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⑦探究“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当时社会的状况。

⑧课堂小结。作者通过纪念刘和珍君,表现了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暴罪行、走狗文人的卑劣无耻,同时激励战斗者“更愤然而前行”。

⑨作业。搜集鲁迅、刘和珍相关资料互相交流。为刘和珍塑

像设计说明书,200字左右。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关注当前的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你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

5.板书设计(略)

第四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专家、同行们:

大家上(下)午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教学内容的第一课。作者鲁迅先生饱醮热血,用愤怒的笔调控斥了反动派,表达了对爱国青年的沉痛悼念,对国民无知的呐喊。文中作者感情忧愤,爱憎分明,是一篇经典的写人散文。

其次,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已经有很强的感性认识能力,且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这个时候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心中的梦想坚持奋斗。

根据前面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第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重点字词含义,了解课文写作背景,把握人物形象,背诵重点段落。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接下来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学生理解能力有了一定发展,但是阅读较复杂的课文,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将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理解重点词句,然后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欣赏文本过程中也注意培养他们散文鉴赏的能力。

第五,说教法与学法。

散文的教学应重视散文对学生的感悟和熏陶作用,所以我将引导学生在诵读文章的过程中去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据此,教法上以诵读法、讲授法为主。配合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法上以探究法、讨论法为主。由于鲁迅的文章较为难懂,学习的过程中将采用评点阅读法,在点评词句的过程中学习文本。

第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营造气氛 好的导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刘和珍一位年仅22岁的年轻女孩,一个光芒万丈的鲜活生命却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她高尚的精神,却永远刻在了人们心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鲁迅的文本较为晦涩难懂,学生需要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懂文意,理清思路,初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思考。(1)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3、4、5部分)(2)课文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3)

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在叙事的基础上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设计这几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情节,达到我前面的过程方法目标。

(三)文本探究,读懂人物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写这篇文章呢?刘和珍的哪些品质吸引着鲁迅先生呢?文中3、4、5部分是对刘和珍人物刻画的中心,这里我会引导学生再读文本,探究人物。挖掘刘和珍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我前面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一、第二部分,作者为什么一直 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明确:纪念死者,控诉政府暴行。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原因,感悟作者的感情,我会在这里给学生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参考注释一。)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加上反动文人的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此时,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再让学生快速朗读课文三、四、五部分,找出描写刘和珍的语句,然后让学生去探究这些语句表现了刘和珍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教师总结明确:

1、生活虽艰,预定莽原——追求进步思想,渴求真理

2、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热血青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的勇敢、正直善良和蔼的品质,能进一步帮助他们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这一部分重点是对人物的描写,文章除了写刘和珍还写了几类人,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态度和感情?目的是什么?

第一类:爱国青年。以刘和珍为代表,还有杨德珍、张静淑,以致全体爱国青年。作者尊敬他们,颂扬他们的勇毅。

第二类:反动势力,如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等,他们污蔑烈士,对此类人作者予以了抨击和揭露。

第三类:麻木的民众,如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等,他们对烈土的牺牲比较淡漠,易于忘却,对于这些人作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四)揣摩语言,体会情感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2、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3、作者起笔不凡。文章写于同年4、1,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三·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

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5、“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

明确:“也”字针对陈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既是师生又是同志。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

6、“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略)、“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

明确:“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辨证法及唯物史观,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7、第5部分在记叙刘遇难时句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用短句?

明确:极其短促的句式,表现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

8、“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正如《可惨与可笑》等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见书上注释)。

9、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

明确: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启发学生吟读“我懂得衰亡民族„„”)“默无声息”便是对“太平”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可悲局面。/看来,“三·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

10、引用陶诗的作用。

明确: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五)总结全文

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最后是我说课的最后一部分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写作缘由

纪念逝者(1、2)

唤醒庸人

纪念主体(刘和珍)追述生平事迹

(3、4、5)概括杀害经过 详写遇害经过

教训意义 反对徒手请愿

(6、7)激励奋然前行

各位评委老师、同行们,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当然这只是一个预设的弹性化方案,具体教学还要结合教学情境。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同行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记念刘和珍君》答辩说课稿1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xx县职业中学的教师xxx。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一说教材

1教材简述及该课的地位作用

《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标准试验课本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一课,选自鲁迅先生的《华盖集续篇》是一篇悼念性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悲愤之情(沉痛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了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猛烈抨击了反动政府的凶残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并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本文文笔简练、语言深刻,多处运用排比、对偶、反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来自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并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学习本文,会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课文中如“寥落”“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殒身不恤”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情感。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 重点: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难点: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散文教学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我准备在教学中采用:诵读法 讲读法、分析法 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本文的教学是学生升入职高后的第一篇散文学习,虽然在初中的学习基础上学生了解了一定的散文知识,但毕竟学生们大部分基础差,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但学生普遍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学习激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他们的带着问题学、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四说教学过程 1课时安排

本文篇幅较长,分七部分,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学生的接受情况,拟定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2教学要点: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知识积累 第二课时: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三课时: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3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并解题

导课的思路是简洁、引发兴趣:大家知道我国历史上有那些女英雄呢?学生会列举穆桂英、花木兰、秋瑾等,接着又提出大家知道“3.18”惨案中遇害的女英雄是谁呢?学生可能不知道,也可能会说出是刘和珍,老师顺势引入本课并板书题目作解释注意重点解释“记”字。2)作家及作品

本教学环节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做整理,问题为:“你所了解的鲁迅和他的作品知识有哪些?”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目睹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遂弃医从文,立志于医治国民精神上的疾病。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等。

3)背景简介(这个环节可以通过简介“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惨案让学生对本文的背景了解,从而更好的走进课文。4)速读课文积累字词

此教学环节在学生自行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生词,如 “寥落”“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殒身不恤”等。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注重字词的积累从而夯实基础、进而实现本课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之一。

liáo

dàng

fěi

dí 寥落

长歌当哭

菲薄

洗涤 lìn

àn

dié

赁屋

黯然泣下

喋血

yǔn

fēi

dàn 屠戮

殒身不恤

绯红

不惮

jìn zì

chuāng

hái

jié ào 浸渍

惩创

尸骸

骜 Cuán

ē 攒射

立仆

托体同山阿

仆人pú

虐nüè杀

转辗zhǎn 5)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学习心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问题如下:

问题一熟读课文并根据课文说说刘和珍是怎么样的一位青年?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

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 ? ──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问题二: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

哪类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悲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控诉抨击愤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哀伤

唤醒

3.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问题三 课文七部分中哪几部分重点写刘和珍? 一 二 部分

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问题四 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四五部分

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 问题五 六七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 七 部分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5)分析文章总体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此教学环节就上面三个问题的提出而展开,以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归纳引导的方

式进行。以训练学生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归纳如下:(板书)一 二 部分

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三四五部分

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 六 七 部分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明确:三部分统一于“纪念”这一中心即是本文的写作总体思路。(板书)

第三课时

1)理清关键词句含义

本教学环节以学生自主质疑——分组讨论——老师集中指导释疑为教学思路,在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训练思维为出发点以达到本文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为最终目的。疑点可能有: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这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名族的黯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不顾身而感到幸福。)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

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3.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鲁迅是谦虚吗?(讨论、点拨:结合语境来看,对刘和珍这位杰出女性在请愿中的表现,鲁迅满含赞美,钦佩和尊敬,同时在与她的比较中,作者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和难企及于她的地方,因而此处说谦虚并不是很恰当,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一面。)

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如何理解“伟大”一词?(讨论、点拨:“伟大”一词有 “赞颂”说与 “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 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 是赞颂刘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谐调一致。(解说:此处历来有争论,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争论,廓开思路,培养多向思维和阐述论辩能力,教师不一定要非此即彼,只要能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

5.试阐述文中关于煤的比喻。(讨论、点拨:人类历史和大量的木材只能生成一小块煤一样,也是要付出大量的流血牺牲才能前进一小步,但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作者虽然不同意徒手请愿的做法,但他认为,烈士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作者引陶潜的诗,说明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案的教训,那么,烈士的鲜血就并不白流。)

6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7、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不一样。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他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与落后。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8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悲痛和愤怒之至 以至于无话可说,从中可体会作者的悲和恨之情在文章中无处不在升腾交织。)

9作者为什么一在写刘和珍“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反衬

10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冒着被通缉的危险出席追悼会,人们愤慨和悲伤地的情绪是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走出会场,在礼堂外独自徘徊。

11真的猛士、庸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着分别是指什么人? 12时间永是流驶城市依旧太平中的太平如何理解?

结合我懂得衰亡名族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来理解应为对反动政府高压政策的愤恨与不平。

13分析陶潜诗的作用

明确: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同时也是对烈士的歌颂。

总结:总结全文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6部分)?.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板书: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最后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以老师概述为主按本文的总体思路进行总结将作者的写作的局部思路和思路顺序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五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下载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和说课稿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和说课稿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念刘和珍君_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材概述】《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文中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沥青文章思路,领会课文中心。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学习写人叙事的技巧。 3、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7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和介绍时代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徘徊、菲薄、洗涤、桀骜、租赁、喋血、尸骸、屠戮、长歌当哭、殒身不恤”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抓住......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虽然有的人还苟活于世,但他们已与行尸走肉一样,与死了没什么两样;有的人虽然死了,却依然活在人们心中。历史是......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爱国青年的民族精神,彰显爱国情怀; 2、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领悟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的: ⒈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⒉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⒊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⒋学习爱国青年......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三课时) 授课人:区洁萍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认识刘和珍的人物形象;通过品读精辟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