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讴歌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应让学生联系各自的学习情况,自定重点,查缺补漏,自主阅读。教材分析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篇人物通讯,发表在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叙述了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甘愿做无名英雄,献出自己一生的崇高精神。文章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组成。
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要放个‘大炮仗’”是第一部分。写邓稼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艰苦创业的年月”是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贡献的事迹。“这里就是战场”是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代价的事迹。这一部分,重点写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身先士卒,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具体描写,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崇高精神。教学目标
1.通过对材料和人物精神关系的了解分析,把握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教学重点
1.课文运用哪些典型事例塑造邓稼先的高贵品质。2.课文中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邓稼先把一生献给国家和科学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 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了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
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二十多年来为发展我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第二篇:《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采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第三篇:《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
知
1.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努力为人民建功立业,无条件地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表现。
2.“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千万英雄人物的生活准则,也是少先队队礼的含义。情
感
敬佩邓稼先等以“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生活准则的英模人物。行
为
1.搜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先进事例。2.敬好队礼。
3.从小处开始,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板书设计
邓稼先
(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
服从祖国(博士)
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需要,为人(科学家)
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
民建功立
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
业,无私奉
献自己。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教学过程
一、运用直观 引入新课
1.出示投影10-1-1(原子弹爆炸图)。并用录音配上音响效果(爆炸声,人们欢呼声);有条件的也可用原子弹爆炸的录像。
2.这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情景。今天要介绍的是为这项事业的成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3.出示投影10-1-2(邓稼先像),介绍人物:邓稼先(板书),(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家(板书),抗日战争期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凌辱,他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强大学好科学。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解放前一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板书并解释博士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时,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他毅然回国。回国后,接受了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任务。原子弹(板书)是一种核武器,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炸弹。这种炸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1945)美国曾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过,对促使日本投降起了重要作用。氢弹(板书)也是一种核武器,威力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成功,离不开邓稼先的心血,所以,人们称邓像先为“两弹元勋”。
第四篇:《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重点: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难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2. 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后讲解:“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障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邓稼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
(二)阅读要求
1. 讲明本文属人物通讯,在阅读中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2. 了解本文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和三个小标题以过程为序的特点。3. 用红笔在文中画出生词和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理解词义。
(二)、词的落实
(三)析文章的结构
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1. 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2. 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3. 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4. 第三部分:“这里就是战场”。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提问: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
回答: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提问:能不能具体说说?
回答:本文先写邓稼先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的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的研制。
提问:三个部分的标题设置是以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作者在写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时,是否仅仅叙写了过程?
回答:不是仅仅写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
老师点拨:人物通讯多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如果仅仅叙述故事的情节、过程而忽略了写人,就与人物通讯手要求相悖,因此,这三个部分中,在叙写过程的同时作者牢牢抓住人物精神和性格特征来写,人物就鲜活起来了。
提问:作者在第一部分中侧重表现邓稼先的什么精神品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回答要点:写他的崇高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感情。主要写他接受任务时的复杂心情,和妻子彻夜长谈的情景。提问:邓稼先告诉妻子他要调动工作,并没有提到关于参加原子弹研制的消息,这写出了他性格特征的哪一方面?
回答:严守国家机密,即便是亲人也不肯吐露一字。原则性强。
提问:邓稼先与妻子的谈话中,你觉得哪一句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和他献身祖国的品质?
回答:“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老师点拨:这一部分重点写他接受任务那一天的激动心情:听到消息时的惊恐、胆怯,想到不能与妻、子一起生活的惆怅,想到能为祖国研制核武器时的激动与喜悦,作者把人物复杂的情感全部浓缩在他与妻子说的一句话中,质朴无华,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突出了他为祖国利益而义无反顾和无私无畏!他的举动源于他对祖国的挚爱,文中写到他冲破阻挠回到祖国和战争年代颠沛流离的往事,就揭示了他思想感情的基础
提问:作者在第二部分中侧重表现邓稼先的什么品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回答要点: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主要写他克服困难,“一切从头干起”,终于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提问:在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他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回答:物质条件极差,前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外资料的严密封锁。提问:作者写这些目的是什么?
回答:突出当时条件的艰苦、创业的艰难,为更好地刻画人物服务。
老师点拨:这一部分作者把重点放在表现邓稼先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废寝忘食、含辛茹苦,精心勾画原子弹理论计算的轮廓,认真计算种种数据,自1959年秋接受任务仅用了一年时间,就高效高质完成了理论研究工作,终于迎来了“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原子弹一声爆响!提问:作者在第三部分中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品质?是怎样表现的?
回答要点:写他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的献身精神,通过写他组织参加并圆满完成氢弹的设计工作来表现的。
老师点拨: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事迹。重点写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身先士卒,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文章先概括叙述他与同伴的艰苦努力,详写在一次地下核试验前,他与大家冒着刺骨寒风和零下三十多度严寒排除故障的故事,以用开庆功会时因过度劳累而晕倒、抢救一夜苏醒后问的第一件事,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崇高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
顾迈南
一 结构与内容 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爱国情怀,崇高使命)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扎实严谨,艰苦创业)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本文写作特色。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分析本文写作特色(学生讨论,老师归纳)1. 过程为序,各有侧重。本文以邓稼先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文章不仅仅写了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精神。三个部分各有侧重,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整个过程,又有重点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每个局部各有侧重,而全文整体上又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面貌。
2. 点突出,详略得当。
写一个人物经历,尤其是时间跨度较大的,不平凡的经历,就必须对生活素材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本文既有面的交待,又有点的概述,在详略安排上,作者独具匠心,把点与面两者交融,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2. 注重细节,刻画人物。
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如在写邓稼先参与地下核试验的研制这一事件时,写得最为详细,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有情节,有具体场景的故事,其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十分细腻动人。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3.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本文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作者写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三、板书设计
二 写作特色
1. 过程为序,各有侧重。2.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 注重细节,刻画人物。4. 环境描写,侧面烘托。
四、作业:(可根据学生及相应条件的实际,灵活安排)
第五篇: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周巧云 学情分析:五一班孩子阅读理解能力较好,感性的同学很多,但是有一些同学长期不爱表达,造成话到嘴边说不出来的情况。朗读能力欠缺,读课文语调太平淡,没有轻重缓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文章叙事的框架脉络
3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批注式阅读的训练和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突破前两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突破第三个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上节课,我们按照文章的叙述方式把文章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1)邓稼先被诊断为癌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求去天安门;(2)经过学习和同学们的介绍,你对于邓稼先教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分享,你觉得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这样做的,打开课文,一句一句的读,当读到能够体现邓稼先人格品质的句子时,把他画上横线,然后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评价,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关键词。请大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和我一起做批注式阅读。
同学们,为了祖国的强大,邓稼先奉献出自己一生的岁月,直到去世他都在嘱咐,嘱咐后人要努力,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虽然他没有像居里夫人那样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奖项,但是在我们的心里,邓稼先是(崇高的,无可替代的)。我提议,让我们清唱一遍国歌,来表达对邓稼先的感激和祝福吧。
因为正是因为有邓稼先这样一群不计得失、甘于默默的为国家做贡献的科学家,我们的国家才得以由一个任人宰割的弱国变得逐渐强大,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请你们打开语同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