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我的母亲》课时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文绉绉(zhōu)绰号(chuò)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舔去(tiǎn)侮辱(wǔ)2.解释下列词语。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4.理清文章结构。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管束 责罚 气量 广漠 质问 宽恕 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篇:初中语文《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生分析:这篇课文有不少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和人字线路的两段课文最难,并非是书读百遍,就能其义自见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阅历浅,即使看挂图,也因是平面图而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贡献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之前或之后,要注意抓住课文的拓展点,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注意语文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通过读、议、画、实践操作,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琢磨文章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方式: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内讨论、动手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易于理解文章难点,并学得生动、有趣。
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上网查阅资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
课前准备:课前可要求学生上图书馆(室)或上网查阅资料,或向大人请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詹天佑的画像、人字形线路挂图或投影片,以及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出示:詹天佑是一位-。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对詹天佑的了解情况)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一起来深入认识这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小组学习
詹天佑克服的哪一项困难最能使你们感到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小组朗读课文后,讨论商议,再以你们喜欢的方式汇报。(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1、勇于承担任务,长中国人志气,灭帝国主义威风。
第三篇:《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李永林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法
因为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探究阅读中,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读中悟,再悟中读。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2、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知道读,再读,全班读。过渡: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承载着季羡林老人内心深深的痛,永久的悔。
二、失母之痛——读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感到作者失去母亲的那份痛。请画出来,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顺势理解: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4、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痛苦不堪?(六岁离开母亲,大学二年级约19岁,母亲去世,中间只回过两次,他怎能不痛苦呢?)
5、我想,书越读感受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些文字。(出示课文内容1)看你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6、是啊,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不能醒来,他怎能不恨呢?
过渡:季羡林老人在很多文章中都谈这个问题,请看下面三份资料。(出示资料1,学生读资料)。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7、你读出了什么?(尽孝,报答)
8、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了,留下的只是这绵绵不尽的——恨!(出示课文内容2,生读资料)
9、(出示资料2、3)谁来读这一段令人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特别有感情的同学来读)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资料三: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出示课文内容3)(学生读资料)
10、在季羡林的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终的东西。所以“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出示课文内容4)
11、解读:(想像他在怎样的情况下:吃饭时,闲坐时,工作时,睡觉时„„)
12、后来,作者24岁那年带着这份怀念来到了德国,来到了一座孤寂的小城。而这么远的距离能割断他的思念吗?从第三自然段的那个词看出来?(频来入梦)
13、什么是频来入梦?(生身母亲 祖**亲)
14、生读第三自然段。可作者总是不知道为什么?用了两个不知道。你们读了下面几则日记,我相信你异地昂从中找到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生快速默读这四则日记
(一)异国思乡——品“糊”
1、看第一则日记,是什么活动起来?(想故国,故乡的老朋友)
2、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有时甜蜜的?(出示课文内容5)(1)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国,缺少朋友„„)(2)甜蜜又会是什么呢?
在远离故国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才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所以说,回忆也是一剂良药,可以未接我们一颗孤独的心啊!
3、于是,这凄凉,这甜蜜,浓浓的融成了一个字,什么字?
4、为什么用“糊”?用“贴”用“沾”行吗?(“糊”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二)触境伤怀
1、看第二则日记,房东太太等待儿子的心里活动变化:(高兴——沮丧——期待)。
可见,母亲想念儿子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
2、这是,房东太太让作者想起什么?(母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真想哭)他为什么想哭呢?
3、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等待,而自己去八年没有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啊!他怎能不哭呢!
4、所以,(生读:我现在才发现,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5、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四、梦中寻母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第三自然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
同学们,异国生活已经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了,而作者在后又偏偏还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两个段落,看看作者到底寻什么?
1、全班读《寻梦》两个自然段。2“夜里梦到母亲”“母亲”指的是谁?
3、夜里梦到母亲,但是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4、同学们,请拿起书,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在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疾呼——读《寻梦》后一段。(出示课文内容7)
5、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深的怀念呢?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来说。(读)
6、总结:是一位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才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怀念祖国的心。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听音乐,读诗歌,总结延伸。
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诵读歌词。
2、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第四篇: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大营盘中心小学
康慧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文章怀念祖**亲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怀有的真挚情感。
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表达情感的特点。
3、通过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祖**亲的怀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诚挚之心。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文章怀念祖**亲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怀有的真挚情感。
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表达情感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表达情感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复习巩固。
1、导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有哪位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母亲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百岁老人季羡林,同他一起来:怀念母亲。(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重点学习了第二自然段,我们先来回顾所学。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敬意 爱慕)
(二)学习“怀念祖国”,体会感情。
1、抓重点词语体会过渡段情感。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理解了作者因与母亲生活时间太短暂而对母亲的去世抱有终生的悔恨,母亲给了季老先生那么多的爱和温暖,当季老留学德国、远在异国他乡时,母亲自然而然的走进了他的梦里。然而,此时,季老思念的仅仅是他的生身母亲吗?(体会思国之情)(1)指名读第三段。
(2)默读第三段,有一个词语表达了深切的怀念,是那个词语?(频来入梦)。出现了几次?(两次)出示:后来到了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4)有感情朗读。
激情导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只因作者怀有对生身母亲无尽的情思,生母才频来入梦!你来读——
身处异国,倍感孤寂,只因对祖国深切的怀念占据了心房,祖**亲更频来入梦!大家齐读——
2、研读日记内容,学习表达。
过渡:梦里作者与两位母亲时常见面,梦醒后只得沉浸在无尽的思念之中了,那么,作者借助什么来抒发情感呢?——写日记和散文。
我们就深入感悟研读这些充满真挚感情的文字。(1)学习第一段日记。
A、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日记,看看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横线画出看到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想到的语句。
B、指名读。谁来读作者看到的语句?谁来读作者想到的语句? 出示: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②研究写景部分。
A、指名读写景部分,请同学们闭目想象,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时感情是怎样的?
总结:随着暗夜一点一点的降临,作者对祖**亲的怀念之情也越来越强烈,作者将对母亲的怀念融于渐渐变黑的夜幕之中,这份感情含蓄而不外露。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③研究直接抒情部分。
刚才前面是借景抒情,后文转为直接抒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再找一找有那些词语能够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这一部分作者直接将内心对祖国的怀念之情表达出来,感情真挚而强烈。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直接抒情。④有感情朗读。
同学们,在第一段日记中,作者用了借景抒情、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将这份深深的爱国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愁苦。(2)学法迁移训练。
a、同学们,后面几段日记,请同学们自己默读,用横线画出直接抒情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借景抒情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这两种抒情方式是怎样传达情感的。
(三)学习首尾呼应。
1、过渡:这样的思绪在他的日记中可以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他的心中也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亲,两伟母亲在作者心中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
2、齐读文章尾段和首段。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小结:作者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点明自己对两位母亲有着这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后借助回忆日记和散文内容来表达深切的怀念,运用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方式表情达意。在结尾情感激荡,再次直接点题,开头结尾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让我们齐读前后两段来感受这种感情。(前后照应,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与爱慕)
(四)、留作业、听音乐,升华情感。
1.老师这里有一首寄母亲的小诗,我们来欣赏一下。2.作业超市里选择其中的两个。
3.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欣赏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第五篇: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学习基础也较为扎实,学习习惯良好,课堂上也能够踊跃发言,有一定的课外积累。再加上孩子们已经有了学习的方法,对于掌握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的理解感悟方法,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与理解。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都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季羡林成长过程文字资料、《赋得永久悔》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回顾中心
学生自由读文,勾画中心句段,认真阅读
二、抓重点句,品读悟情
(一)品读感悟思母之情
(1)幻灯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吗?(悔恨,他为什么悔,又为何恨?)
出示文字资料①: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我说不清楚,只记得是吃得很坏很坏,我从见过母亲笑,她好像一辈子都没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人间的苦难,笑容从何而来?
读了这则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读了这则资料,你明白了什么?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失去母亲的痛苦和悔恨之情把这段话读一读。
(2)幻灯出示:“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看着她神情,作者为什么想哭?他可能会想到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是指什么?)
(指名说,他可能会到什么?)
出示相关资料: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
问:你记得母亲清晰的面容吗?(生:记得)那为什么作者会记不清母亲的面貌呢? 出示文字资料① :“由于作者六岁时便随叔父在济南读私塾,并且长期在外求学,留在
出示文字资料② :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二)品读感悟思国之情
1、导入: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亲)
2、探究文本,感悟内涵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②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设计想象说话: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
──11月16日??(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3、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三、回顾首尾,学习写法
1、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2、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母和祖国的热爱呢?
五、课后作业:本课基础训练
六、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
真挚的爱慕 崇高的敬意
怀念母亲
篇二: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目标:
重难点:标2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新课
1.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
2.读了这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两个母亲都频来入梦呢?季羡林说不知道为什么,我想,你们通过学习后面的内容,一定会知道为什么? 3.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4.交流第一则日记:
(2)在学生充分质疑后,重点探讨:为什么作者的怀念是凄凉而甜蜜的?这两个词不是矛盾的吗?
③在交流中理解“甜蜜”,指导朗读。
(3)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
(4)“糊”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抽生读指导朗读: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5)这段话中还有一个看似矛盾的词语:沉静 活动,作者运用了这两组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充分表达了对祖**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5.咀嚼“寻”字——思母至苦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
师:是啊,我怅望灰天,在泪光中,幻出母亲的面影。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作者看到的母亲是模糊的,哪个字?幻。什么意思?所以他夜夜哭着醒来。
三、升华情感
1.学到这儿,开课提出的问题能解决了,两个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你知道了吗? 2.其实季老又何曾不知道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呢。这就是答案。
3.因为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所以——(引生读课题)因为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真挚的爱慕,所以——
4.这节课我们通过抓关键词句,感受到了季老对两位母亲的无限怀念。篇三: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大营盘中心小学 康慧敏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出示:后来到了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激情导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只因作者怀有对生身母亲无尽的情思,生母才频来入梦!你来读——
身处异国,倍感孤寂,只因对祖国深切的怀念占据了心房,祖**亲更频来入梦!大家齐读——
过渡:梦里作者与两位母亲时常见面,梦醒后只得沉浸在无尽的思念之中了,那么,作者借助什么来抒发情感呢?——写日记和散文。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
a、指名读写景部分,请同学们闭目想象,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时感情是怎样的?
总结:随着暗夜一点一点的降临,作者对祖**亲的怀念之情也越来越强烈,作者将对母亲的怀念融于渐渐变黑的夜幕之中,这份感情含蓄而不外露。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
这一部分作者直接将内心对祖国的怀念之情表达出来,感情真挚而强烈。
同学们,在第一段日记中,作者用了借景抒情、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将这份深深的爱国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1、过渡:这样的思绪在他的日记中可以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他的心中也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3、学生汇报后小结:作者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点明自己对两位母亲有着这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后借助回忆日记和散文内容来表达深切的怀念,运用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方式表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