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2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篇:《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背景介绍

理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中的矛盾、多面往往不会有深刻、全面的认识。《鸿门宴》作为一篇高中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之美、智慧之美、人性的复杂之美,深受学生的喜爱。本设计是第三课时。在前面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文字和结构的梳理。本课将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使他们对项羽、刘邦的性格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及切入点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网络资源,深入而全面地了解项羽、刘邦的性格。

(2)使学生提高从网络中提取大量有效信息并加以理性分析、整合的能力。

(3)从不同的人格魅力中汲取力量,使学生充分体会文学形象所蕴涵的崇高美。

2、切入点

刘、项诗作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盖世之雄,但其命运迥异。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教学时从探究刘邦成大事的原因以及项羽的人格魅力中切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敬仰。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鸿门宴》,看看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的性格的。

2、题目解说

鸿门”,即项羽率军屯兵的地点新丰鸿门,“鸿门宴”是公元206前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

3、背景: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4、幻灯展示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

①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②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师:请大家朗诵这两首诗,要读出《大风歌》踌躇满志、慷慨悲壮的情感,以及《垓下歌》慷慨悲凉的意味。同时思考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

分析: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抒发了他在战胜项羽。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之后的那种既踌躇满志又担忧江山不稳的复杂心情。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慷慨悲壮,流韵千古。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被围,四面楚歌,项羽逃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力竭自刎身亡。《垓下歌》即为一代霸王之绝唱。

“虞姬什么品格让现今人依然传诵-----坚守妇道的虞美人 在古代,弄权的女人都美丽,而一些美丽的女人却不都弄权。她们默默无闻,坚守妇道,无私奉献,光彩照人。虞美人就属后一种。

虞美人即虞姬,是项羽毕生钟爱的一个女人。

有人说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这项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国贵族,秦始皇灭楚后,迁移到今江苏省宿迁县过隐居生活。项羽和虞薇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这两家于是结为秦晋之好。

虞姬嫁给项羽之后不久,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开始了。项羽和叔叔项梁带着八千子弟兵也树起了义旗,项羽从此戎马倥偬,开始了紧张的军旅生活,南征北战,昼夜厮杀。作为妻子的虞姬,随军行动,项羽战到哪里,她就跟到那里。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先是陈胜、吴广的义军发展迅速,所向无敌,主力部队都进入了关中,打到距秦国都城咸阳只有几十里的地方。咸阳城兵临城下,情况万分危急;可不久秦军在张酣带领下反扑,迅速扭转了战局,吴广在荥阳失败,陈胜在陈县被杀,项梁也在定陶战死。

每当项羽在外苦战,虞姬就守在帐中等项羽回来,时刻挂念着前线的战事,心里七上八下。有一天项羽回来,虞姬连忙把他迎入帐内,但见项羽形容疲惫,神色仓皇,精神狼狈,不像从前得胜回来雄赳赳、气昂昂的大英雄气概,便知道有些不好。等到项羽坐定,喘息略平,便带着笑脸,轻声细语,小心翼翼地问起前方的战事。当她听到项梁战死的消息时也不禁失色,悲伤万分,可脸上又不敢现出惊慌的神色,怕惹起项羽的烦恼。她连忙命人摆上早已准备的酒肴,借着美酒,替项羽解闷消愁。这种时候她只能把悲伤的泪水偷偷咽下去。

就这样,在项羽领兵出战时,她给他鼓励,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归来;在项羽凯旋归营时,她以翩跹舞姿,千般柔情,万般妩媚,欢歌娱曲给他祝贺;在项羽遇到挫折的时候,她便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话给他抚慰;甚至她还会穿了战靴,披上绣甲,骑马跟着项羽在阵上冲锋,作他坚强的后盾。有了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项羽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巨鹿之战,楚怀王派宋义和项羽带一支大军去援救陈余。俗话说,救兵如救火。然而主将宋义害怕秦国势力,拖拖拉拉,逗留不前,项羽怒而杀死宋义,带领军队渡河进军。项羽破釜沉舟,扬言只准备三天的粮食,以向全军表示此次作战有死无生、誓死一拼。在巨鹿与秦军的大战中,项羽的人马无不以一当十,奋勇厮杀,呼声动天,杀声震地,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之战后,项羽已成为各路诸侯军的领导者,成为诸侯上将军,凡是参加巨鹿之战的诸侯军无一不归其麾下,甘心情愿听从他的号令,一直随他西征。接着他坑杀投降过来的20万秦军,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咸阳。

秦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他分封各路有功的人,或为王,或为侯,虞姬也被封为美人。当时皇帝的内宫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等,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名位上自然是低于皇帝,以“美人”封虞薇已经是比较高的名号了。自此虞美人的名字传扬开来.项羽是一个性格暴躁的男子,却也是个用情专一的人。他始终爱着虞美人,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刘邦进入咸阳后,项羽跟着进来,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收集秦朝宫殿中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到他的根据地彭城,却将阿房宫内成百上千的美女尽数遣散,纯粹就是为了讨好虞美人。

刘邦和项羽作为起义军的两支展开了龙虎之争。战争开始的时候,项羽占有绝对优势,后因他内心仁弱,对敌人也讲仁慈,渐渐地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楚汉相争的第4年,项羽和刘邦的大将韩信在垓下展开激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虞美人在帐篷中心惊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着项羽的归来。项羽回来了,这一回他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计,他虽然靠着一支画戟,有钟离昧、季布在左右奋力相帮,杀散一层又一层的汉兵,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但自己的人马,已丢了八成。他自起兵以来,像这样的失败,尚是破题儿第一回。汉军把项羽的营地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汉营中的韩信,还编出一曲楚歌,教军士在楚营外四面唱和。其歌词无句不哀,无字不惨,使那些残败的楚兵,无不怀念起遥远的家乡,一时间斗志全无,一个个在夜色掩护下陆续逃散。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烦闷地坐在军帐中饮酒。当时,面对他宠幸的美人虞姬,面对多年伴他驰骋战场的骏马,楚霸王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难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若断若续地吟道: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在旁见了,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5、检查预习

字音:俎(zǔ)玦(jué)瞋(chēn)杓(sháo)戮(lù)啖(dàn)

飨xiǎng(犒劳)鲰zōu(短小、浅陋)卮zhī(酒器)哙kuài(咽下去)戟jǐ(长柄兵器)chēn(瞪,怒生气)眦zì(上下眼睑的接合处)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彘zhì(猪)俎zǔ(砧板)芷zhǐ(多年生草本植物)异读字: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 ①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②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③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④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置之坐上(“坐”通“座”)成语(在文中找出)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故事主要情节:

(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1)按时间顺序划分

宴会前----无伤告密(导火线),亚父献策(激化矛盾),项伯夜访(形式转化),(战或不战)张良献计(铺垫下文),项伯说情(局势由张而驰)

宴会中----沛公谢罪,项羽说出内线(初步稳住项羽)

(杀或不杀)范增举玦,项王默然不应(气氛由张而驰)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更为紧张)

樊哙闯帐,项羽邀樊入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宴会后----沛公逃席,张良留谢(危机仍未排除)

(追或不追)项王受璧,范增愤骂(坐失良机,放虎归山;内部矛盾转化)

沛公除奸(内部更加团结)(项羽:主动---被动;刘邦:被动---主动)

(2)按故事的发展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 2 3-4 5-7 6.梳理全文: 第一段: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骨‘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第二段: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③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的事件。

“刘邦谢罪”,“项王设宴,“范增举玦”,“项庄舞剑”。

②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③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④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哈闯帐”,故事推向高潮。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②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叹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工”,头发上指,目眺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意、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③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在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人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而听细说”。从策略上看,“以攻为守”。

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①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成语,意思是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道苦阳间行。”(间,从小路道)

“沛公不胜杯杓。”(指酒醉,以“杯杓”借代酒水。)

“再拜献大王足一F。”(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②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③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工牛“‘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8.总结归纳:

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①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辨析二人对刘,项说话的语气。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攻,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②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

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1)勇而少谋。(2)沽名轻敌。(3)自矜功伐。③ 关于刘邦的形象

刘邦:有胆量有气魄,善听人言,多有心计,处事果断!

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小结: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9.合作探究

①刘、项诗作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盖世之雄,但其命运迥异。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立足文本。结合从网络中找到的信息,试从用人、处事、性格等方面对二人进行对比。

师:刘邦在用人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分析:刘邦任人唯贤,贤士谋臣才会对他高度忠诚,比如,鸿门宴前,张良对刘邦表现出了高度的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可以说,刘邦集团在鸿门宴中变被动为主动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谋士贤才在刘邦这里有充分挥洒的自由天地,而刘邦也正因为能够从善如流,才化险为夷。高质量、高忠诚的团队,为刘邦日后称王天下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

师:项羽是如何对待手下的谋臣志士的呢?

分析:项羽相反,他的刚愎自用造成了最终的悲剧。鸿门宴之前,忠诚智慧的范增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敏锐地洞察到了他的真正目的,提出“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块,项羽不应。鸿门宴后,刘邦逃脱,范增失望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由此可知项羽不听忠言,刚愎自用,他的悲剧结局在情理之中。

总结:(幻灯展示)《史记·高祖本纪》中写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写道:“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由以上材料也可以看出。刘邦赢于“用人”,而项羽输于“自大”。

师:在处事方面,刘邦有什么长处?

分析:刘邦心胸宽广,深得人心。在生死攸关的选择面前,作为一个与刘邦没有血缘关系的谋士,张良却说出“亡去不义”的惊人感人之语,除了共图大业,利益相关,刘邦任人唯贤之外。恐怕与张良对刘邦本人魅力与能力的认可不无关系。

还可以通过其他材料加以佐证。如: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的苛刻法律全部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也为他后来统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师:项羽在处事方面哪里不及刘邦?

分析:项羽心胸狭隘,残暴成性,不得人心。在课文中,与张良忠于刘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甚至得不到亲叔叔的诚心。项伯不顾全侄儿大业,而以个人情义为重。向刘邦告密,这侧面暗示了项羽终将走向灭亡。

还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韩生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衣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烹杀了说这话的人。

项羽心胸狭隘而又不得人心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幻灯展示)刘邦为人宽容,深得民心。项羽心胸狭隘,不得人心。

师:刘邦在军事战争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刘邦重“智”。刘邦在军事战略方面有过人之处。他善用计谋。善观人心,攻心为上。鸿门宴之前,他巧妙利用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麻痹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保护。鸿门宴上,刘邦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卑躬屈节。并且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紧紧抓住项羽重“义”的弱点,大做文章。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却牢记在心,回营后,“立诛曹无伤”。如此种种,皆体现了刘邦善用心机。

其他史料也可以证明。比如用陈平反问计,使项羽怀疑范增。不用其谋,迫使范增怒而归乡。再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再比如垓下之战时,下令在楚营周围吹起悲歌。哀音重重,使楚军无心恋战。

师:相比较而言,项羽的性格怎样?

分析:项羽重“勇”,但缺少谋略。刘邦与项羽非凡的军事才能铸就了

总结:刘邦从一介平民,击败贵族出身的项羽,成为开国皇帝,过人之处自当不少。容人之基与用人之宽应为最重要的一点。他不怪罪怂恿韩信反叛的蒯通,证明了他对人的宽容;能于逃卒中提拔韩信为大将军,证明-了他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胆识。

刘邦的功绩是使自周王朝东迁后动荡了几百年的社会归于正常,这样的功绩。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②项羽虽然失败了。但太史公司马迁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项羽感动司马迁的原因何在?

分析1:项羽的魅力在于他重“义”重情。

项羽心中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就是“义”。鸿门宴前,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对叔父私见张良一事,项羽因其重义。不但不追究,还“许诺”。杀刘邦之心已有动摇。之后说出叛徒曹无伤,恐怕也有嫌曹不忠不义之心。鸿门宴中,樊哙闯帐护主,义字当前。本性残暴的项羽便对他宽容有加,称之为“壮士”,面对樊哙的慷慨陈词竟“未有以应”。但是,项羽的魅力也是他的弱点。最终断送了他的前程。

分析2:项羽的魅力在于他具有中国古典英雄的勇武之美。他是真正的征战天才,是秦汉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

他也是有实力的。他对战争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也敌不过。谁说项羽有勇无谋?《史记》中有记载: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鼓舞士气,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表示不胜宁死的大无畏精神。这里就充分体现了项羽的战略眼光和大无畏的决断力。“破釜沉舟”一战,可以看出他领兵的才能和为将的自信。这一战确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项羽在垓下之围中,在残部受到重创的情况下又带余下的28骑杀出,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真是顶天立地、一往无前的盖世英雄。

分析3:项羽的魅力在于他不过乌江,保全气节。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所以全诗都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和敬仰。一个“不肯”。就是一种“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悲壮。这也是一个民族的精髓。(设计学生配乐朗诵《夏日绝句》,并播放京剧片段《霸王别姬》音乐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慷慨悲壮的氛围,使学生更透彻地感受项羽万古长存的英雄魅力。)

总结: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截然不同的选择,我们很难评说孰优孰劣,我们只能说他们各具风采,各有归宿。比如司马迁对项羽就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幻灯展示)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做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最终“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10.饮水思源——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肯定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谁来和同学们交流分享一下?

分析1:在评价文学人物或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到他英雄的一面,因为人都是多面的。缺点、弱点像影子一样追随着每个人,但往往有了缺点、弱点,“人”的味道才更重,作品才更真实和生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只有拥有了缺点和弱点,才能真正拥有价值和魅力。

分析2:与其说事业成就人,不如说人成就事业。事业成败不是偶然,而是与一个人的性格、信仰、人生选择有种种必然联系。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把握在他自己手中,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面对一切挑战。

11.链接:

①周恩来“一”字评价项羽

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审查出国节目。在审查京剧《霸王别姬》时,他对该戏的每一个场景都做了评论。有意思的是,他说的每句话只有三、四个字而且都是用“一”字打头的。当戏演到项羽不顾形势,不听劝阻,执意出战时,周总理评道:“一言堂。”项羽回宫后,虞姬规劝再三,要他千万不可发兵,以免中刘邦奸计。但项羽不容分说,回拒到:“孤意已决,明日发兵。”周总理评道:“一家之长。”项羽被困垓下,周总理评道:“一筹莫展。”戏演到虞姬备酒,项羽吟唱“力拨山兮”时,周总理再评道:“一曲挽歌。”项羽四面楚歌,汉兵将至,虞姬自刎。周总理评道:“一败涂地。”

②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③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④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这首七律中也写出了对项羽的看法: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⑤司马迁论项羽

第二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点

“项庄舞剑”“樊哙入帐”两段。

教学难点

古汉语词类活用、名作状、句子成分省略等语法知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很多人的眼里,霸王是一个饶不过去的人,无论是膜拜,还是诋毁,无论是敬为天人,还是目为下尘,霸王都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内心。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那么,霸王究竟是失败的英雄,还是多情的烈士,是玉碎宫倾的帝王,还是卤莽无知的情人?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霸王?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逐渐靠近历史的真相,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知识复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三、背景介绍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梳理本文的结构,概况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宴前: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张良定计——刘项约婚)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中。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宴中:刘项晤面——刘邦请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宴后:刘邦逃席——范增破斗——无伤被诛)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字,研讨问题

1、宴会上的斗争是故事的高潮,试作具体分析,表现何在?

这一部分是课文重点,情节高潮所在。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二起;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樊斥责一顿后还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

这一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2、从文中找出有关项羽和刘邦的描写片段,看看两人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两个人物的?。

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1)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描写。

写刘邦,一开始遇到紧急情况,一再向张良求计,“为之奈何”吓得手忙脚乱,失去主张但又能善于用人跃然纸上。后来,通过连夜策划,到鸿门见项羽时便已胸有成竹,因此,一见面谈话,委婉流利、娓娓动听。

写项羽,一听说刘邦要称王,无名之火立即升起“大怒”而下令发兵,但听了项伯、刘邦的话,火气越来越小,终至消失了。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六、阅读拓展

试看鸿门宴上刘邦的“软功”(周道宝)

存在必有合理的一面。

与项羽相反,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最终能登上皇帝的宝座,靠什么?靠的是无赖的“软功”,大丈夫能屈能伸,与项羽争天下,刘邦已习惯了每战必败,习惯了“屈”,习惯了软,但他却能最后一“伸”定天下。

刘邦的软功了得,试以其在鸿门宴过程中表现为例,分析之。

一、软笼络

听说驻在新丰鸿门的项羽第二天将剪灭自己,刘邦大惊,好在他虽十分惊慌,但魂还没有被吓飞,他急命张良请来项伯,“兄事之”,这时他也许急切中忘了辈份,他既与项羽结成把兄弟,当“叔事之”才妥,好在刘邦已将其女抛出,“约为婚姻”,项伯也没作计较。一“事”一“约”,无任何政治头脑只看中哥们义气的项伯也就忠心耿耿地为刘邦卖命了。

二、说软话

刘邦不同与项羽,或许他很自信,早就有做皇帝的意愿了,他很迷信其龙种的出身和优越的生理条件——股上有七十二黑字。项羽的政治理想不太大,做个楚霸王好衣锦还乡,在江东父老面前炫耀一下足矣。但此时的项羽太强大了,为了其能饶过他,他恨不装孙子,喊项羽为爷爷。“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臣”虽然是“我”的意思,但此时刘邦恨不得就称臣,恨不得称自己就是项羽的嫡传孙子。

三、坐软座

按理,刘邦虽是宾客,但好歹也是项羽的结拜兄弟,推翻暴秦的另一支主力部队的司令,一号席位不敢坐,这范增坐的二号席位该非他莫属了,但阿刘偏偏心安理得的坐三号席位。也许项羽礼让了,他不敢坐,也许让都没让。项羽就没注意到其叔父心理感受,让其儿女亲家坐下席,不是滋味呀。但刘邦却坐得坦然。

四、软看斗

范增出去能有好事?项庄来了能有好意?刘邦能度不出其中的玄机?但刘邦此时连个屁也不放,他不能对小其二十多岁的项羽说,“臣无大志,仅‘贪于财货,好美姬’,故可否让军中的女兵跳曼舞?”。眼看刘邦要命丧剑下,项伯一来考虑义军联盟不能瓦解,二来担心自己的儿子打光棍,丢开主人的席位不顾,挺身而出,“以身翼蔽”阿刘,此时刘邦也是屁不放一个。愣愣地看项庄与项伯较劲争斗。成败生死一项伯呀,不知后来做了刘邦射阳侯的项伯在梦中可愧对侄儿项羽否?

急急躁躁的范增与不露声色张良各自推出前台演员项庄与樊哙,在项伯、刘邦软攻的基础上,张良找准项羽丢不下所谓仁义面子的软肋,改用樊哙的强攻,鸿门宴变成了樊哙揭批项羽的不法念头的现场会,项羽被批斗得哑口无言,决心痛改前念了。

樊哙的表现可能让刘邦紧张得大气不敢出了,吓得快失禁了,这不,他要“起如厕”了。

五、软溜走

也许项羽压根儿没有就鸿门宴一事召开常委会研究,可怜范增一人被蒙在鼓里,让他纳闷死了,只能临时叫项庄进账舞剑。像在路上设埋伏等等其他工作一概无时间安排,否则,刘邦必死无疑!事情的结果让刘邦的警卫樊哙成名,而且他的警卫语录(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也随之流传下来。其实,刘邦这样溜走太不体面,也让项羽心中起些波动,更主要的是很不安全。一号席上的项羽项伯不想杀刘邦,二号席的范增只能是媳妇出娃老公公在外干着急的。让项伯护送其回去既安全又体面的,在这点上,刘邦就远不如重庆谈判的毛泽东,让张治中护送回去多安全!

政治上,很多时候,硬可以治软,但以柔克刚且大获全胜的王者也不少呀,刘邦先全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七、练习作业

自定题目写一段评论(与“鸿门宴”或“项羽”有关)

八、知识积累

文中有下列成语、俗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第三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总结分析课)荣县一中 钟学惠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xhui8006@sina.com

一、设计思想

本课的设计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阅读鉴赏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同时,在“发现·创新”能力方面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二、教材分析

《鸿门宴》是司马迁的典范文章,叙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文章围绕项羽是否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层层展开,情节跌宕起伏。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三篇课文既是按时间顺序排的,也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顺序安排的。因此,本单元教学有导向作用,本课的教学具有小结性,并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要求很低,几乎没有系统的文言语法知识,文言知识比较零散;而高中文言要求较高,高考中文言考试的比重也较大,所以,虽然是浅易文言阅读,但对高一新生来说,他们在语言和语法以及文言现象的理解方面将可能遇到较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寻找、合作探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四、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古文常识、重点实词虚词及常见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分析人物性格。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及人物性格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探究评议项羽的悲剧命运。

五、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及其他文言现象。难点:理解项羽的性格与悲剧命运的关系。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内容容量大,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在知识小结方面尽可能与学生互动梳理,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分两个方面,一是文言知识小结,一是人物形象分析与探究。

<一>、文言知识小结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问答,PPT)

(一)通假字

1.采—彩:皆为龙虎,成五采 .2.距—拒,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8.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古今异义

1.山东 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北省。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河南省。5.寿 古:敬酒。今:长寿。6.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 7.婚姻 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结婚之事。

(三)一词多义

1. 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固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如 好像,动词 杀人如不能举

往,动词 沛公起如厕 及,比得上,动词 固不如也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距关,勿内(接纳,使„„入内)诸侯。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连夜)驰之沛公 道芷阳间(从小路)行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宾语前置:客何为者? 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2.被动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3.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毋从(之)俱死也。奉厄酒为(之)寿。

旦日(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加彘肩(于其)上。

(六)成语凝集

1.秋毫无犯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3.劳苦功高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二>、分析人物形象

刘邦语(导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师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 PPT)

项羽:自矜功伐,沽名钓誉,胸无城府,缺乏远见,不善用人,寡谋轻信,4 为人不忍,妇人之仁。

刘邦:知人善用,能言善变,狡诈伪饰,当机立断。群像:

老谋深算的范增,足智多谋的张良,被人所用的项伯,豪壮威武的樊哙 <三>、探究项羽的性格与悲剧命运

结合下列有关对项羽的评价,谈谈你对这些评论的看法。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乌江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项羽的性格与命运讨论

导入:(PPT)性格决定命运——瑞士心理学家 荣格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有悲剧也有戏剧,我们按造成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原因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项羽本身具有盖世武功,赫赫战绩,曾位居霸主,宰割天下,形势显然是利于他的。但由于他有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缺乏远见、迂腐呆板、谋事不深、才智不足服人的悲剧性格,他的最终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便是势所必然。

比较诵读,小结本课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五、作业:

试就项羽的性格与他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写一篇议论文。

2010年12月

第四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六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解题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地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列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会”“易水送别”“秦庭惊变”等情节、场面的具体描写分析一下;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有关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的对白分析一下,我们会深深为作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匠心独运所倾倒《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当项羽被围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时候,他“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此话可谓道出了《史记》文学性的某些重要诀窍也正是从这些方面,我说《史记》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种飞跃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长,而通篇像一首诗,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就是这样的但《史记》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夹叙夹议,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这样的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史记》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干校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课文疏通

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2、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知识点归纳

(可分学习小组讨论,展示)

一、通假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 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六、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七、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九、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十、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十一、古代的礼节: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归纳实词义项:

因、如、举、谢、意、置、斗、坐、王、军、击 时间副词归类: 表过去的:

昔:昔某公欲增慰帅兵 初、始:初,君之始入京也 已: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尝:吾尝终日而思矣 既:定国是之诏既下 旋:旋乃还 向:失向来之烟霞 本:臣本布衣 素:素善留侯张良 表现在的:

今:今而知皇上真无权矣 方:余方心动欲还

正: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当:当是时 表将来的:

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行将: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且:年且九十

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 寻:寻乃还 表最后的:

终: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卒: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竟:胥竟不调 表恰在其时的:

会:会其怒,不敢献 适:适大病,不能行 表急速的:

急:既定策,则仆需急归营 急击勿失

疾: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 速: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 卒:(cu)百万兵难卒合 表时间长短或延续的: 顷之:顷之,烟炎张天 须臾:坐须,沛公起如厕 俄:俄见小虫跃起

俄倾:以俄倾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既而:既而以吴氏之乱请于朝 已而: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良久:感此言良久之,却坐促弦 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故事发展过程:

项羽起兵会稽——北上救赵——巨鹿之战——破关入咸(刘邦在沛起义——刘邦攻秦——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羽封侯——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

——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性格形象分析: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

共同点: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对项羽的评价:

1、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 周生:《正义》引孔文祥说以为是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8226;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延伸思考与练习:

一、写作:

1、发挥想象,描写《鸿门宴》中范增的心理活动(300字)

第五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共四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作: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语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两种认知态度:

(1)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

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2)领悟态度: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通过激烈的斗争刻画人物性格,赏析语言的精炼。学习一分为二地批判人物 教学难点: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吗?”同学们回答,如有知道的,老师就请同学起来谈谈他(她)所知道的刘邦和项羽,若大家摇头或表示疑惑,老师就展开PPT,通过一些图片来向大家展示历史上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并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鸿门宴》中的中心人物,要求大家在观看图片的同时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刘邦和项羽给大家的初步感受。

二、背景介绍:

鸿门是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的新丰镇上的一个村,由于被骊山流下来的雨水冲刷,北端出口处状如门道,形似鸿沟,故名鸿门。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作了楚王,也叫楚怀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便开始了。

(介绍背景时,配上一些鸿门宴遗址以及表现鸿门宴当时情形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作者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即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先推选几位同学分段朗读,一人读一部分,查看预习情况。

2、欣赏朗读录音,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文中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注音,并注意断句的地方。(诵读结束后,PPT上放映易读错的字:玦:juã,飨:xiǎng,鲰:zōu,说:shuì,卮:zhī,数:shuò,戮:lù,瞋:chēn,眦:zì,跽:jì,彘:zhì,俎:zǔ,王:wàng,,内:nà,樊哙:fán kuài)

(2)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物以及讲到了哪些事件。

(明确:人物:刘邦、项羽、曹无伤、项伯、张良、范增、樊哙、项庄。

事件:学生根据初步了解,回答出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因小人

之言而发生矛盾,项羽欲除掉刘邦,但是后来刘邦因为很多人的帮助成功逃脱即可。)

(3)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学生可随意回答。比如:刘邦,因为感觉很多人在帮他。项羽,因为全部人都对他毕恭毕敬等)

第二课时(课文解读)

一、解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集体诵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并让大家展开讨论:

1、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事情?

明确:无伤告密、亚父定计(根据 “主要人物+事情” 的方式总结。)

2、项羽为什么要大怒?

明确:沛公军霸上,欲王关中。

(要结合项羽的性格来说,项羽刚愎自用,又是贵族出生,当农民出身的刘邦已占据咸阳的时候,内心的愤怒怎么可能不生发出来呢?这体现了项羽唯我独尊、自大的性格特点。)

3、故事的开始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紧张、剑拔弩张的氛围。(战争仿佛马上就要打响)。讨论时,串讲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驻军、驻扎。

言:说。

王(wàng):称王(b)形容词用作名次:

小:小的方面。(2)通假字:

采:通“彩”,彩色的意思。(3)一次多义:

为击破沛公军:(wâi,替、给,介词)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ãi,做,担任,动词)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ãi,是,动词)

(总结“为”字的读音用法,用作动词时读二声,用作介词时读四声。)(4)古今异义:

山东: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二、解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1、由学生推荐选出一名同学起来诵读第二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明确:项伯夜访,刘邦订策,项王许诺

2、讨论:项伯作为项羽营中的高官,当他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为何马上跑到刘邦营中报信?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明确:A、项伯报信,并不是因为刘邦,而是因为刘邦营中有曾经救过自己的好友——张良。他的这种行为是为了报恩。属于知恩图报,是不应该批判的。

B、刘邦作为项羽营中的左尹,本属于集团内部高官,加之他又是项羽的小叔叔,与公与私,他都不应该在这种危急关头向敌方报信。因为他的报信,最终致使整个集团落入了一个悲哀的结局,实属不该。

(学生亦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3、讨论:张良在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时候并没有独自离开,而是选择了告诉沛公,并且积极出谋划策,这一做法体现了张良怎样的特点?

明确:忠、义、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在得知项羽的计划后,张良并没 有逃走,更没有慌。他先问沛公:“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他又立即提出请马上前去告诉项伯,就说自己从来都不 敢违背项王。以此拉近了刘邦与项伯的距离,使项伯可以为自己一 方在项羽面前说好话。)

在讨论时,串讲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些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可不语:告诉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b)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c)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e)形容词用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叛,忘记。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一字多义:

幸: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4)古今异义:

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出入:古:进来,偏义复词;

今:进出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副词,很、非常

第三课时(课文解读)

一、解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一)、集体诵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出现了哪些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

明确:人物有:刘邦,项羽、范增、项庄、项伯、张良

事情有:刘邦谢罪——项羽留饮,范增示意——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二)、讨论:

1、设鸿门宴本欲是除掉刘邦,但从项羽的一系列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真的想要除掉刘邦而后快吗?

明确:不是。

他其实也是犹豫不决,目标并不明确的。当刘邦前来谢罪,说了一些“讨好的话”之后,他便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为自己找台阶而下,并且留沛公饮。在宴会中,范增举珏示意,他也是默然不应,可见,他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说一定要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同时,作为一个将军,当樊哙怒闯军帐时,他完全可以因为以下犯上、以及以“刺客”的罪名将刘邦一行人拿下,可是,他还是没有那么做,相反,其称樊哙为壮士,还赐以彘肩、美酒),可见,他内心并没有说一定要除掉刘邦而后快的。这体现了项羽优柔寡断、自大轻敌、寡谋轻信、刚愎自用同时又坦率豪放的性格。

2、让大家看到第三自然段开头,老师请同学读刘邦向项羽谢罪时所说的那一段话,请同学们讨论分析这一段话中刘邦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说的 时候有没有什么条理呢?

明确:他的语气中带有一种谦卑、谨慎。他之所以这样谦卑,是因为当时大军压境,项羽力量强大,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项羽对自己的误会。他先言二人合力而攻秦,表明自己与对方是战友而非敌人,然后,他又言自己是“不自意”先入秦,即自己也没有料想到,态度非常诚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项羽对他的偏见。最后,刘邦说今者是有“小人之言”,即将项羽愤怒的原因、以及各种责任都推到了曹无伤的身上,为项羽找了一个台阶下,同时,也为自己找了一个洗清罪名的理由。可见,刘邦说话时条理清晰,态度诚恳,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后来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总结: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3、请大家回到课文,看看文中刘邦“谢罪”以后,项羽有什么反应呢?后来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什么事情?主人公是谁?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明确:项羽的反应是留饮,然后基本上是“默然不应”。(对应上面讲的动摇了杀刘的决心。)后来项羽的谋臣范增示珏、召项庄,体现了范增老谋深算,能够清晰洞察时局的特点。同时,项伯翼蔽沛公,又再一次照应前文第二自然段“约为婚姻”,可见项伯还是在一心帮助沛公。(总结:范增示珏——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追问:大家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在整个故事情节以及氛围当中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整个情节是平坦的还是跌宕起伏的?

明确:情节跌宕起伏,从刘邦的角度来看,是经历了“两起两落”:一起一落:范增示珏——项王不应;二起二落:项庄舞剑——项伯翼蔽。这两起两落,将故事推向高潮,故事即将达到顶峰。同时,刘邦在这两起两落中逐渐由被动走向主动,项羽由主动逐渐走向被动。(引出下一段即将出现的第三起三落,故事达到顶峰。)

4、在学习第4自然段之前,请同学们注意第三自然段中关于宴会上座次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座次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根据座次其实是可以体现人物尊卑的一种方式。(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关于座位上的礼仪跟大家一起分享呢?请同学自由谈谈。)同学回答后,老师补充:现代有现代的座次礼仪,而古代也有古代的礼仪。同学们有没有知道古代座次礼仪的呢?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项羽居尊位的原因,一是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二是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之,三则是因为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同时,根据座次的安排,可以看出项羽性格的一些特点:居尊不让的心理意蕴表现出他“自衿功”、“欲以武力经营天下”善斗勇、狂妄自大的性格特点。

而刘邦居臣位(卑位)的原因,一是因为实力不济(“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二则是先入咸阳,且得民心。项羽对之怀恨在心。(“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同时,也体现了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善于采取积极退让的应变之策,展现了老练成熟、老谋深算、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说明:

1、双方的军事力量悬殊。

2、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

3、刘邦能屈能伸,处境令人担忧。

二、解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高潮,达到顶峰)

(一)、朗读:(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请同学们自荐或者推荐选出三名同学代表,分别饰演项羽、樊哙、张良。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角色,可配合一定的动作、表情,其余同学读旁白,并注意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有哪些人物,讲了哪些事情,最后由同学们选出表演最好的同学。)

明确:主要人物有:张良、樊哙、项羽

主要事情有:张良召哙——樊哙闯帐,义责项羽——项羽不应

(二)、讨论:

1、这一段主要讲的人物是谁?给同学们一点自由讨论的时间,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心目中樊哙的形象是怎么样的?文中有哪些句子体现。

明确:

忠:鸿门宴上杀气腾腾,危机四伏,刘邦命悬一线,张良趋出告急,然而未等张良开口,樊哙已从其匆匆步履中窥知鸿门宴上已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焦急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份忧虑,一种机警,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时,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势之迫,其性之急,其情之切,足见樊哙与主公生死与共、患难同当的君臣之义。平淡、简洁的两句话凸现了樊哙急人(主公)所急,忧人所忧,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耿耿忠心。

勇:军营帷帐之内,主帅宴饮之时,肯定是重兵把守,层层设防,卫士交戟,刀剑如林。可是,十万火急之际,生死存亡之时,只见他“带剑拥盾”,侧盾冲撞,一路闯去,所向无敌。“卫士仆地”,“欲止不内”,可见酒宴布控严密,戒备森严,犹如铜墙铁壁一般令人望而却步,又从侧面烘托出樊哙单枪匹马勇闯军帐的强悍骁勇。三句话,三个动作,或正面,或侧面,勾画出樊哙横冲直撞,粗豪威猛的勇武形象。威:“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几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漫画的笔调,描神绘态,神韵十足,气势充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樊哙当时的形象:火冒三丈,怒目圆瞪,热血沸腾,情绪亢奋,直视项王,咄咄逼人,怒发冲冠,忍无可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眼露凶光,面带杀气,威震敌胆,怒杀万夫的彪形大汉。他的威猛,他的霸气,他的凛然无畏,他的气吞万夫,被太史公刻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壮:樊哙带剑拥盾,直闯军帐,说轻点是莽撞无礼的举动,说重点是武装挑畔的行为,项羽对此却不怒不责,反而一再称其为“壮士”,还赐酒,赐肉,赐坐,这种反常的表现一者见出项王糊里糊涂,敌我不分;二者见出项王坦荡直率,光明磊落。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铲除异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好汉,他怎么能不对眼前这位突如其来的力敌千钧,气雄万夫的壮士钦羡有加呢?项羽的钦羡、赞赏从侧面烘托出樊哙的威武豪壮、霸气逼人。有意思的是,文中还写了一个樊哙吃肉的细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赏赐给他的是一大块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当即倒扣盾牌,放下猪腿,拔出宝剑,把猪腿切成几块,几下功夫,狼吞虎咽,“消灭”得干干净净。如此粗豪勇猛,如此干脆直爽,怎么能不让胸无城府同样直率爽快的项羽深深佩服呢? 智:樊哙不仅仅是一个忠勇可嘉、威壮可贾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干练、能言善辩的智士。这一点从他义责项羽的一番慷慨陈辞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樊 哙喝酒壮胆,借酒发威,吃肉壮志,志在必得。他瞅准时机,巧妙发难,一番理直气壮、滴水不漏的陈辞让项羽心服口服,无言以对。先数暴秦之罪,“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虎狼之心,残暴至极,天人共愤,实则暗刺项羽杀人如麻、血腥发家的累累罪恶。再忆怀王之约,夸沛公之功,“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关。”暗指项羽背信弃义,平庸无能。次表沛公之德:“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刘邦约法三章,自律律人,雍容大度,知恩图报,映射项羽目光短浅,气量狭小。最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一番煌煌大论,几度欲擒故纵。寓假于真,藏虚于实,慷慨陈辞之中有隐喻,有引用,有伪饰,有托辞,思虑周密,论辨有力,足见樊哙反应之机敏,胸怀之韬略,头脑之机巧,语言之精彩。

总结:综上所析,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用少而又少的文字描绘了“樊哙闯帐”这一精彩片断,又用精而又精的笔墨描绘了武士樊哙的言行举止,然而,透过这些简洁精炼的笔光墨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神气活现的英雄形象,他竭尽忠智,威而有胆,勇而有谋。这样,一方面也看出了写《史记》的司马迁,写作功力深厚。

在讨论的过程中,对第三、四自然段中的一些要用于帮助讨论的文言知识进行初步理解。(由于高潮中要讨论的内容较多,所以文言知识的详细总结会放在下一课时。该课时结束后会以总结高潮部分的文言知识为作业。)

第四课时(课文尾声解读,归纳总结,扩展延伸)

一、回忆课文的高潮,对第三、四自然段中出现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高潮部分大家还有印象吗?想起来是不是还会热血沸腾、心扑扑跳呢?呵呵,现在,请大家将心放安静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么精彩的段落之中有什么需要我们必须掌握的文言知识,好吗?好,现在请大家自愿起来将课后总结出的该部分的文言知识告诉老师。

同学答。答完以后,可问还有没有不清楚的,有的话联系课文给以解决,最后,由PPT放映出该部分全部文言知识,让学生与自己所做的进行对比,至此,该部分的文言知识总结完毕。

(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走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

b)名词作状语: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使动用法: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

内:使„„进入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d)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2)通假字: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贴身卫士

(3)一字多义:

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击:为击破沛公军(动词,攻打)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4)古今异义: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

今:仔细说来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二、解读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1、全班齐读课文的最后部分,总结故事的内容。

明确:沛公脱险,刘邦锄奸

2、结尾部分,刘邦离开后派张良留谢,张良奉沛公之命献上白璧和玉斗,项王和范增反应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什么?

明确:项王问了一句:“沛公安在?”之后,就置之坐上,而范增拔剑撞而破之,并说出“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一方面写出了项羽的沽名钓誉,自大轻敌,有勇无谋,同时,写出了范增老谋深算以及骄横浮躁的性格。

3、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写了刘邦回营后对曹无伤的处置。大家可联系项羽对项伯的态度,以及刘邦对张良、樊哙,和项羽对范增的态度,大家觉得刘邦这样的做法与项羽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体现了什么?

明确:对待内奸的态度,以及对待谋臣的态度上有所不同。项羽用人唯亲,对项伯很好,对范增提出的有些有用意见却不以为然;而刘邦知人善任,并且对待出卖自己的奸臣,是有奸必除。体现了他们在用人方面的差异。

4、串讲结尾,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作状语: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2)通假字: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

(3)古今异义:我为鱼肉:古:鱼和肉;

今:鱼的肉

(4)一字多义:

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告辞,告别)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军: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去:亡去不义(离开,动词)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胜: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辞: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告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三.合作探究,总结全文:

1、同学们,学习了全文,大家能够分别对刘邦、项羽、樊哙、项庄、张良、范增、项伯、项庄的形象有一个总结吗?

同学们自由总结,然后推荐人起来回答。

项羽: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等 刘邦: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辩、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等

范增: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洞察饭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庄。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张良: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山召樊哙。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沉稳机智;张良留谢。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樊哙:忠、勇、威、壮、智。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项庄: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末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项伯:讲哥们儿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

曹无伤:投机却不聪明,最后丢了性命。

2、纵观全文,大家觉得刘邦和项羽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那些地方?可进行总结。

明确: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顾虑。(一系列的“不应”,由主动到被动)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刘邦谢罪)

(2)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不应范增,对樊哙的闯入也无以应)

刘邦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刘邦谢罪,以及最后寻借口出)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范增、项庄)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临危受命。(张良,樊哙)

(4)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项伯,曹无伤)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自己效劳。(曹无伤,项伯)

3、学完全文,大家觉得司马迁在人物塑造上是不是很成功呢?成功的表现在哪些地方?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然后老师总结。

明确:(1)、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描写。(刘项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比如樊哙闯帐,项伯翼蔽,项王按剑而跻。樊哙的义责项羽,项羽对樊哙说的话等。)

(3)采用对照衬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比如项羽和刘邦的对照,张良和范增的对照,樊哙和项庄的对照,项伯和曹无伤的对照。他们分别是君王的对照,谋臣的对照,武士的对照,以及内应的对照,写得非常好。)

(可结合同学们的写作,让同学们用于写作。)

四、布置作业(两个作业,任意选一):

1、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写得非常好,请大家学习此文的人物塑造方法,写一篇文章描写生活中的某人,要求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字数不限。

2、本文讲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个故事,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查阅其他有关项羽或者刘邦的故事,以简述的方式写出来。要求还是要突出项羽或者刘邦的性格,字数不限。

五、结语:

这一次鸿门宴之后,刘邦回到属地休养生息,最后,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击败项羽,成为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和项羽的结局似乎正好被鸿门宴上的范增所言中,不过,这也正是由于他们二人的性格差异的不同所造就的。项羽在乌江边自刎,留下霸王别姬的美好故事,同时,也留下了一首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悲剧,在几个“奈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去反思,去领悟。下面,让我们带着的深情,一起齐读一下这首《垓下歌》。

教学反思:本课的篇幅较长,需要识记的字词也较多,可以让学生在老师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同时,在相关工具书的帮助下,自己先梳理文意,包括自己先整理相关重要字词。在老师讲解完本课后,一定要让学生把课文反复地读熟

下载《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交城中学 陈亮发 一、背景介绍 理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中的矛盾、多面往往不会有深刻、全面的认识。《鸿门宴》作为一篇高中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

    《鸿门宴》教学设计

    广东实验中学 申青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今天面试的第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课时安排、说教学流......

    《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场权利的游戏 ——《鸿门宴》教学设计 新安江中学 鲍芳飞 教学目标: 1. 通过事件的发展和事件的结局,分析人物形象。 2. 试解鸿门宴之谜,试破鸿门宴之局。 一、 导入 二、......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掌握文言现象,并且识记‚举‛‚谢‛‚为‛‚斗‛‚因‛等词语的含义......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上传: 熊琴红更新时间:2013-1-29 18:51:34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理解能力。 2、结合背景分析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