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2.5《荆轲刺秦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导语: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 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 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 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 界。占领 南部边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早晚 经常侍奉 卿: 对人的尊称。旦暮: 形容时间短。
岂 可得哉? ”荆卿曰: “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 之(6)。今行 而无 又怎么 能 不用 说 也要请求行动 空手前去 没有
微同非
信,则秦未可亲也(7)。夫今 樊将军(8),秦王购 之(以)金千斤,凭信之物 没有办法接近秦王 的 购取他的头 亲: 亲近,接近。
邑万家(9)。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之地图(于)献秦王,秦王必 一万户人口的封地 果真 给 一定 邑: 聚居地。
说见 臣,臣乃得 有以 报太子。”太子曰: “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接见 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 因为走投无路 归附 说同悦 有以: 有所以,有用来„„的。
丹不忍以 已 之私,而伤 长者之意,愿足下更 虑 之!”
为了自己的私事 辜负了 心意 另外考虑对策吧
伤: 伤害,辜负。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 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 将军,可谓深(2)矣。同义复词 对待 刻毒
之: 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父母宗族,皆为戮 没(3)。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同族的人 被杀戮和没收(你)打算怎么办 樊将军仰 天 太 息流涕曰: “吾每 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
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 每当想到这些 到 去了 不过想不
所出耳!”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之)解 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到什么计策 一种办法 用(它)解除 忧患 并
何如?”樊於期乃前 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 怎么样 上前 对它怎么办呢 秦王
之: 代“可以解„„之仇者”。
王必喜而善 见臣。臣左手把(4)其袖,而右手椹(5)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
好好 抓住 刺
燕国见陵 之耻 除 矣。将军岂 有意 乎?”樊於期偏袒 扼腕
被欺凌 耻辱除掉 是否 想法 脱下一支衣袖,左手握着
而进(6)曰:“此臣日夜切齿 拊心(7)也,今 乃得闻教!” 右手腕,走近一步说 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 如今才得到你的教
遂自刎。诲 就
太子闻之,驰 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 无可奈何,乃遂收 盛(8)驾车前往(事)已至此 收起来装
樊於期之首,函 封之。好 首级 用匣子封闭起来
函: 名作状。
于是太子预 求 天下之利 匕首,得赵人徐夫人(9)之匕首,取之(以)百金,预先寻求世上 锋利 买到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使工 以药淬(1)之。乃为 装 遣荆轲。
工匠 准备行装(使秦)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2)。乃令秦武阳为副。
同(他)正眼看(3)作助手
忤: 逆,相对。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4),其人居 远 未来,而为(之)留待。
等待一个朋友 一起去 住在远处 因而 留下来等待
顷之 未 发,太子迟之(5),疑其有改 悔,过了些时候(荆轲)还没动身 嫌他动身晚了 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
迟:形作意动,以„„为迟。
乃复请 之曰:“日 以 尽矣,荆卿岂 无 意哉? 丹请 先
又请求他 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 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请允许我先
遣秦武阳!”荆轲怒,叱 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6)!派 发怒 斥责 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今提 一匕首入不 测 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今太子迟 拿着 不可预料 停留下来的原因 之,请 辞决矣(7)!”遂发。
请允许我辞别
决同诀
太子及宾客 知其 事者,皆白 衣 冠 以送之。
中 这件 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
衣冠: 名作动
至易水上,既 祖,取道(8)。高渐离(9)击 筑,荆轲和 而歌,祭过路神 就要上路 敲着 和着节拍 唱歌
祖: 这里是祭名,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为 变徵之声(10),士皆 垂 泪涕泣。又前而为歌 曰:“风萧萧 发出 声音 送行的人流着泪小声哭(荆轲)上前 作歌唱到 风声萧萧 涕: 泪水,名作动,哭。泣: 小声哭。
兮易水寒,壮士 一去 兮 不复还!”复为 慷慨 羽声(1),悲鸣啊 彻骨寒冷 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 又发出声调激愤的
士皆 目,发 尽上 指 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
睁大眼睛 头发都竖起来顶着帽子 坐 始终 回头看一眼 终已: 同义复词
既 至 秦,持 千金之资 币物(3),厚 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已经到了 拿着价值千金的钱财礼物 优厚地赠送给(4)币: 礼品。中庶子: 官名。蒙嘉: 人名。
第 二 课 时
嘉为(之)先 言 于秦王曰:“燕王诚 振怖(5)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
替(他)事先进言向 确实惧怕 威势 出 抵抗
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6)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7),而 全 做秦国的大臣 排在 行列里 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
内: 国内。给: 供。给贡给职:交纳贡赋和供职
得奉 守 先王之宗庙(8)。恐惧不敢自 陈,谨 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 能侍奉守住祖先 自己来陈述 恭谨地 并
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 大王。唯大王命
在朝庭上行跪拜大礼送出去 禀告 希望听凭
之(9)。”
大王的吩咐 之: 代燕使来见一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 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穿起上朝的礼服 安排 的礼仪
荆轲奉 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 进。至陛(10)下,捧着装着 按次序进宫 殿前台阶下
奉同捧
秦武阳色 变 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之)脸色变了害怕起来 对此感到奇怪 回过天对秦武阳笑了笑 替(他)怪: 以„„为怪,意动用法。
谢 曰:“北 蛮夷 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 假借之(1),谢罪 北方边远地区的粗鄙人 稍微原谅他些
使(之)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 武阳所持图!” 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来 取来 拿的
轲既取图奉 之,发图,图穷 而匕首见。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 献给秦王 全部打开 于是
手持匕首椹之。未至 身,秦王惊,自 引而起,绝 袖(3)。拔剑,刺到 惊骇 自己挣着站起刺 扯断(秦王)
剑长,操 其室(4)。时 恐 急,剑坚(5),故不可立拔。
太长 握住 剑鞘 当时(秦王)又怕又急 插得紧 立即拔出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6)柱而走。群臣惊愕,卒 起 不意,绕着(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还同环 卒同猝
尽失 其度(7)。而 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8);诸郎中(9)都失去 常态 按照 法律 侍立在 的 能带一点兵器 许多侍卫 失:使„„失态,使动用法。尺:尺寸,极言少。
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 不得上。方急 时,不及召 下
排列 君王的命令 上殿 正危急 来 召唤殿下的
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 无以(之)击 轲,而乃以手 共 侍卫(大家)惊慌失措没有武器来击杀 就用空手一起
无以: 没有„„用来。搏之。同荆轲搏斗
是时,侍 医 夏无且以其 所奉 药囊提(10)轲。秦王方 还柱走,卒惶
这 随从医官 用自己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 正在
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怎么办 就 把剑背在背上
荆轲废(11),乃引(12)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 八创(13)。
残废了 举起 受了 创伤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1)以骂曰:“事所以 成功 靠 象撮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
箕踞:名作状。
不成者,乃 欲以生 劫(2)之,必得 约契以报 太子也。”
的原因 就是 活生生地劫持 你 得到 来回报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 良久。
上前 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第 三 课 时
课文分析:
一、本文结构: 按故事情节分为三部分。
1、准备。(1--6)(1)、简介背景。(1节)(2)、准备“信物”。(3--4)(3)、准备武器。(5节)(4)、配备助手。(6节)
2、诀别。(7--10)(1)、怒叱太子。(7--8)(2)、易水悲歌。(9--10)
3、刺秦。(11--19)(1)、计见秦王。(11--13)(2)、勇刺秦王。(14--18)(3)、壮志未酬。(19)
二、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三、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 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 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 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 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 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 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 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 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四、表现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 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第二篇:【语文】《荆轲刺秦王》随堂练新人教必修一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一:语言积累(一)字词积累
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a.谒(yè)濡(rú)变徵(zhǐ)b.踞(jū)忤(wǔ)叱(chì)c.箕(jī)揕(chèn)袒(tǎn)d.拊(fǔ)瞋(chēn)樊於(yú)期 二:课堂点击
1、《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 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 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下列句子是从第三自然段中挑出的,试说说译文的正误,并说明理由。(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明确: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明确: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明确: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明确: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镝”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明确: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踏。”(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4、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3、讨论: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4、讨论: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
第三篇:《荆轲刺秦王》教案1
《荆轲刺秦王》教案
语文组韩云
知识与能力:梳理文章情节结构,明确第9自然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诵读体会悲壮情感,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古代“士”精神的高洁无畏,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士”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正确理解荆轲精神,明确荆轲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
英雄是一个令人崇敬的名词,有人说我们的历史就是英雄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英雄的确以他们的智慧精神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呼唤英雄,尤其是那些为大义舍生忘死的真心英雄。今天我们学习的《荆轲刺秦王》便是一曲英雄的赞歌。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请同学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100字左右。
古往今来,荆轲的故事给了多少文人以鼓舞和遐想,每次重温这个故事,我总会想起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咏荆轲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首诗描写了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哪一个场景(易水送别);本文哪个段落描写了这个送别场景。明确:
第9自然段
二、朗读 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提问:朗读此段应把握怎样的情感(慷慨悲壮)
2为了更好的体会这种情感,请大家试着想象当时送别的场景,都有谁参加,当时的气氛怎样
明确:太子丹、宾客、荆轲一行人身着白衣,神色凝重,白衣冠是丧服,它暗示着国破家亡的大难就在眼前,它暗示着荆轲的一去难返,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荆轲登车而去,“终已不顾”,送行者无不落泪。这情景是多么悲壮!3齐读感受
三、分析 在我们看来,这次送别不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伤,更不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却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烈。这分明是一次诀别,那么荆轲此去要去哪里,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秦国赴秦廷;秦廷行刺;为报太子雪“燕国见陵之耻” .... 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简介背景: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刺杀秦王。太子丹先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同时也为了保守刺秦的秘密,便自杀了。荆轲最终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荆轲也制定了详细的刺杀方案。)2 那么荆轲为刺秦都作了哪些准备呢?(行刺准备).... 1
明确:荆轲为了获得靠近秦王的时机,首先要求以避难燕国的亡命秦将樊於期的首级作为信物,然后要求以燕国肥美领土的地图为诱饵。他全面备战,甚至准备了最好的攻击武器:药淬的徐夫人匕首。为了行刺的成功,他还要等待一个得力助手,当然,在太子丹的催促下,荆轲不得不选择了勇士秦武阳,这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一个重要的伏笔,此是后话。
四、讨论
1 作者以荆轲刺秦为线索结构全文,以易水送别上承行刺准备,下启行刺过程,文章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动人,荆轲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文章中处处能看到荆轲的影子,体会到荆轲的精神,请大家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文中在哪些地方分别表现了荆轲哪些性格特征。
明确:①秦军压境,太子丹焦急万分,荆轲在太子丹的询问中毅然回答:“微太子之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都亢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显示出他勇而多谋的性格特点。....②由于太子丹的“不忍”,荆轲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再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使樊“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勇敢果决,擅长辞令,机智多谋的特点。............③面对太子丹的质疑,明知提前计划有失败的可能,却毅然说“请辞决矣”,表现出荆轲视名节重于生命,刚烈不屈的性格特征。....④易水送别中,荆轲“前而为歌”“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表现出他刚毅果决的一面。....⑤秦武阳的失态引起秦国君臣的疑惑,荆轲的“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的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表现了荆轲的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过人。
⑥一系列急促短语的使用突出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一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狼狈,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胆色。刺秦失败后荆轲的“倚柱笑骂”,突出的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精神。....3 小结: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认识到荆轲是一位忠义、刚直、英勇、机智的英雄,其实他身上体现出的就是中国古代“士”的精神,荆轲就是中国古代士的典型代表,这类人轻生死、重信义,文士则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武士则驰骋疆场、马革裹尸;侠士则信守承诺,为朋友勇于担当。他们有自己的人生信条:士为知己者死——如荆轲,明明知道任务艰巨,但太子丹的礼遇、田光和樊於期的信任便足以让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士可杀不可辱——面对太子丹的质疑,他愤怒了,他容不得别人对他的品格有半点怀疑,明知道这么走法是“往而不反”,却斩钉截铁地说“请辞决矣”。此时的他是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
五、探究
1至此荆轲的智勇双全、义薄云天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刚才在分析荆轲形象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对秦王和秦武阳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让我们试着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征,并体会这两个人物队表现荆轲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秦王,贪婪专横。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被荆轲追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表现出外勇内怯的性格特点。
2这两个人物分别从反面和侧面衬托出荆轲的英勇无畏,在文中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人物高渐离,对他我们又应予以怎样的评价呢?
明确: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但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图穷而匕首现,荆轲牺牲了。继荆轲之后,高渐离带着今天已经不见了的乐器筑,独自接近了秦王。他被秦王认出是荆轲党人,被挖去眼睛,阶下演奏以取乐。但是高渐离筑中灌铅,乐器充兵器,艰难地实施了第二次攻击,最终被杀。可以想见,荆轲与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这是一对同志间的告别和约定,是他们私人之间的一个誓言。直到后日高渐离登场了结他的使命时,人们才体味到这誓言的沉重。高渐离奏雅乐而行刺的行为,已经完全是一种不屈情感的激扬,是荆轲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是一种民众对权势的不可遏止的蔑视,是一种已经再也寻不回来的、凄绝的美。
六、拓展
陶渊明曾写诗评价荆轲道“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历史已发展到千载以后的今天,对于荆轲精神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呢?
明确:荆轲精神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升华,“士为知己者死”的行为则是这种精神表现的极致,他不计名利,只求取义,为义可以不畏强暴、舍生忘死。而现如今,我们所说的这种“士”的精神,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背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这就是对荆轲精神的歪曲和玷污。我们所提倡的是对大义的坚守,是对国家民族尊严的捍卫,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为主持正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恰恰与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相一致。
七、总结:易水送别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荆轲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精神,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我送荆轲一副对联——“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大义,萧寒易水古今流。千古英雄”希望荆轲这种为大义义无反顾的精神能给你感动,给你启迪。
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第9自然段,在朗读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第四篇:2-5《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必修1)
2-5《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初中《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â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抓住一个“刺”字,划分全文情节)
岂„„哉:固定用法,表反问,又怎么?
【提问】太子丹说,秦兵早晚都要渡过易水,到那时就算我想长久地侍奉你,也不做不到了。这种表达很委婉。你们能说说他的言外之意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啊,我都养你那么久了,你得拿点实际行动的表示表示你的心意吧。)
【设问】面对这种请求荆轲是怎么回答的啊?“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解字】微:即使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得:能够。谒:拜会,前往。要接近秦王才能刺杀他是吗?那秦王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吗?“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要怎么接近秦王呢?嗯,荆轲说了,要有信物。【解字】信:凭信之物。亲:接近。
那这个信物是什么呢?(头图取信)请一位同学来翻译:“夫今樊将军„„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解字】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来悬赏他的头。
购:重金征求。邑:封地。句式; 省略句、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诚:如果真。说:通“悦”,喜欢,高兴。有以:固定用法,有办法可以。
但是,太子丹同意荆轲的计策吗?不同意,他是如何说的?“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愿足下更虑之”。
【解字】穷困:古:走投无路,处境困难;今:贫穷。长者:古:品德高尚的人(樊将军);今:年长之人。更:改变。虑:考虑。【板书:献计太子】
(二)(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15)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5、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
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
/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献(于)秦王(省略介词)
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
/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
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6、文言固定结构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你/您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今】现在,这才
乃今得闻教
【顷之】不久
顷之未发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所”+动词】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宾语。
【岂„„乎】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
【岂„„哉】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7、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无能为力。(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荆轲刺秦王1
语文学习资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与《战国策》相关的文学常识。
2、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4、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研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句,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1、如何分析评价荆轲这个人物。
2、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教学方法
讲解法,合作法,感知法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二、文本解读
1、文学常识回顾
《战国策》是由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整理编订而成。它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全书按国别编辑,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有声有色的戏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
2、关于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3、背景材料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4、字词积累
(1)注意字词读音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樊於(wū)期 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夏无且(jū)(2)古今异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古义:刻毒,今义:深厚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处境困难,今义:贫穷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掷击,今义:拿着
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可以解燕国之患
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一个词,表可能、允许等
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者,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3)一词多义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解释)毁其盆,解其棕缚(动词,解开)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动词,解送)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教 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
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名词,教化读)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敢 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计日以还(动词,归还)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名词,费用,物资)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如姬资之三年(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准备)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动词,振动)振奋作声动词,振作奋起)
图 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名词,居所)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名词,朝廷)
诏 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动词,皇帝下令)(4)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②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介词宾语)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献(于)秦王(省略介词)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④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6)固定用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荆轲有所待(“有所”,有„„的)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以故荆轲逐秦王(“以故”,因此)
三、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2、背诵易水诀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