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案(推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等词语。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等词语。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正确、流利读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脉路,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走进文中人物。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新课
1.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共同学习第七单元,现在请先把书轻轻打到119页,自己轻声读读阅读引言,看看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中心编写的?引言中又对我们在本单元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认准目标 不懈努力)为专题。生汇报 师PPT出示。
4、①师:好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先学习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前板书课题,PPT出示课题,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生读课题。②师:读书讲究眼到口到心到,让我们再来读课题,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读。准备,起---。生再读课题。
③师:初次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生汇报
师:谁能说说你觉得刚才这些问题中哪个比较重要?
④师:那么,通过你们课前的预习,你已经初步了解了哪些问题或哪些信息? 生汇报,师适度评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师:刚才提了几个问题,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还得走入文中去看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轻轻地把书打到120页,在预习的基础上
再次轻声读文,自己读自己的,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标示出自然段。
生读文,师巡视指导。生汇报共6个自然段。
师:共六个自然段,那么你对哪个自然段感兴趣,现在就读哪个自然段,放声读。后汇报读两只三个自然段。
2、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一边勾画本课的生字词,一边还可以勾画你感兴趣的地方并且作简短的批注。
3、师:都画出来了吗?谁来说说你划了哪些生词或感兴趣的地方?
4、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句子或同一句话会有不同的理解。下面让我们看生词。PPT出示生字词,你们谁能正确的读出它们? 指名读、开火车读
5、师:那么,通过刚才的读文和课下的积累,谁学会了哪个生词?你可以说说这个词语的解释,也可以说说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还可以用这个词语来造个句子。学会哪个说哪个,谁来? 生汇报 师:辩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指谁和谁辩论?因为什么辩论起来? 师:课文中指谁胆大妄为?为什么这么说?
6、师:说的不错,那么你还有哪个词语不太理解?谁来帮他解决? 有不会的词语师相机指导点拨
7、师:PPT文中生字,词语理解了,那么除了文中的生词,谁还能给这些生字组个别的词语?想给哪个字组词就说哪个字。不过有要求,要组常用或常见的词语,谁来?
生汇报,后师出示PPT生词 老师也想给他们组个词,我们一起读读 生齐读
8、(PPT文中生字)师:老师发现这几个字比较难记,也不容易写好看,那么,谁愿意当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说一说在书写或记忆这几个生字时应注意什么地方?生汇报
9、师:有了小老师的提示,咱们一定会写的好,记得牢,现在就动笔,在生字格上下方练写这几个的生字,一个生字就写一次,开始。
10、师:写的不错,现在就让我们把生词送回文中去,一起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伽利略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结果如何? 读后生汇报 PPT试验
(三)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1、师:现在请同桌共同读文并思考交流:文章除了写伽利略做的试验还写了什么内容? 生汇报,师适度点拨
2、师:谁能按文章的顺序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生汇报
(四)走进人物,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师:好,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老师请班长为我们推荐咱们班的两位朗读能手为我们朗读课文的1、2自然段。PPT1、2自然段 生读,师评价。
2、师:文中介绍了哪两个人物?同样是人物介绍,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学习正面介绍和侧面介绍
3、师:那么现在请你自己再读读这两段,看看能否用书中的句子为我们简单的介绍这两个人物。生汇报
4、师:好,现在老师来读读这两段话,你边听边思考,在这两段人物介绍中,哪几个词比较重要?PPT1、2自然段
生汇报“辩论家、不寻常、信奉、人类的真理” 等词语
5、师:那么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生汇报 师板书二人的特点
①你能根据这些词语和以前看过或参加过的辩论会的场景想象伽利略辩论时的情景吗?
②PPT填空谁又能看着填空想象亚里士多德备受人们信奉的程度?
6、师:PPT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资料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这两人的课外资料,有兴趣了解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7、师:读完这些资料,你又对他们二人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呢?生汇报
8、师:我们看到伽利略生活在17世纪,而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三百多年,但是他们却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是哪个问题? 生汇报
9、师:是啊,都研究的是不同重的铁球从同一高度落下的问题,备受人们信奉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而年轻的伽利略却认为?那么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到底谁的结论是正确的?
10、师:孩子们,被人们誉为人类真理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在当时已经统治了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却被仅有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推翻了,知道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你又想知道些什么?
(五)、小结本课
1师:孩子们,你们说的真好,年轻的伽利略通过一次次的试验坚持了科学的真理,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目中“真理”的形象,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是当时在那个极度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年
代,年轻的伽利略为什么会做这个试验,他是怎样做成了试验,试验中会承受那些压力,试验成功又说明了什么,我们下节课一起来看!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善思 善辩 亚里士多德 备受信奉 同时着地 正确
重物先落 错误
第二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b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违背的确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3.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2.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3.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1.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3.&&
4.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1.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3.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传记或图片资料,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教师可参考下面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一是以得到的启示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即紧扣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体会当时人们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抓住才和原来,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逐步深入地认识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如,怀疑也要讲科学,讲证据;坚持真理要有足够的勇气;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诞生的。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二是以人物为线索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亚里士多德,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说的话被人们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曾经说过两个铁球的下落速度与质量成正比;伽利略,年轻的教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由怀疑到反复验证再到公开试验;从受到人们的嘲笑与讥讽,最终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实,使人们转变了观念。
在对人物认识的过程中,注意不要扬此抑彼。可以补充资料,如亚里士多德知识渊博,被誉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9页),而且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在医学、哲学、物理学、美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都有着杰出贡献。这样的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但不应该盲目迷信。
3.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伟大的精神时,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是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即科学界对权威的崇拜与盲从。还可补充16世纪时,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二要结合人物言行,使伽利略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以令人信服的事实,有力冲击了当时那种盲目崇拜与迷信的思想,意义重大。
4.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质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可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小组讨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汇报。
如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10+1>10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还可利用图示法或演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5.本文在写法上主要特点,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对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都很传神,要鼓励学生试着进行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可结合插图,让学生设想情境,说说当伽利略试验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来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对权威尊重而不盲从,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科学态度。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以正确的语气读出伽利略的心理活动中的疑问与分析思考;对人们议论的语言,要读出情感的变化,如第5自然段中对权威的维护,对伽利略的不满、讥讽和责备;而第6自然段,则在恍然大悟中有惊讶与激动。
7.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要注意多音字在本文中的正确读音。
着(zháo)地,更(gēng)正,的(dí)确,胆大妄为(wéi);区分辨辩辫,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课后的选做题,可引导感兴趣的学生找一找,再抄写下来。文中的反义词有:快慢左右轻重对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案例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
(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突出大和全都,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还加一个也字,是为了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个人。
师: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我们也不要迷信他。
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以前我很信奉学习参考书,有一次预习辉字时,有本参考书上说这个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光部,后来我在新华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这个部首,最后问老师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学了这一课,我更加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问,有主见。
第三篇: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双凫完小
李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5、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朗读、交流、体会。教学工具: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PPT1展示教材课题授者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什么地方呢?
2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意大利的比萨城玩一玩。
课件展示比萨斜塔的照片一PPT2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意大利的比萨城,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享誉世界的比萨斜塔。请大家说说比萨斜塔为什么会闻名世界?
比萨斜塔不仅以它的斜而不倒闻名世界,还因为有个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这里做了一个著名的试验。这个试验就叫“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投影课题:PPT3
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读课题,注意“着”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读课文,注意对照你们的《开心教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都是写到了哪些人?什么事?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读完后可以划一划!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坐姿、读书姿势、鼓励)师:你了解到文章都是写到哪些人?什么事情?
生: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人们、学生。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不同时着地的说法。通过多次做试验,再公开验证,推翻了亚里十多德说的话。
三、认识权威,感受“信奉”
师:好,刚才大家说到了课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亚里士多德,(板书:亚里士多德)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人,先看看亚里士多德的塑像。(出示投影:亚里士多德塑像)PPT4
刚才同学们认真的读了课文,谁来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是古希腊著名的大物理学家
师:对,他是一个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教育家,亚历山大帝国的开国皇帝的老师,他知识丰富,提出了很多理论,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在科学方面是一个权威人物。(板书:权威)在当时是没人比得上他的。如果我们这些小学生来到这位大科学家面前,我们对这位大物理学家应该什么态度? 生:尊敬!
师:对,我们要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十六世纪的人们比我们还尊敬和敬怕他呢!看课文中怎么讲的?
生:人们都信奉„„不容更改的真理。(板书:人们都信奉)师:信奉是什么意思? 生:相信,师:单单是相信而已吗?
师或生:是非常相信,认为凡是他说的话就是真理,都崇拜他!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师:也就是说。如果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圆的,那人们就会说—— 生:地球就是圆的。
师: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人们就会说—— 生:地球就是方的。
师:如果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方的,有个人却怀疑地球是方的。结果会怎样? 生:“人们都会责备他:‘......’”
师:这责备够严厉的,谁来读出这种责备。指名读!注意读出责备的语气。
师:当然这位科学家从来也没有这么说过地球是方的哦!但是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人们已经不仅仅是尊敬亚里士多德,而是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崇拜甚至迷信到了相当的地步。课文里有个什么词来形容人们绝对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 生:不容更改!
师:对,不容更改,不容怀疑!对亚里士多德达到了迷信的地步!崇拜的地步!师:所以如果亚里十多德提出这样的观点(出示投影PPT5):“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生:读“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
师:根据当时人们对他的信奉,肯定也会认为这个说法—— 生:肯定是对的!
师:在生活中,鸡毛纸片树叶这些轻的东西落得慢,石头,砖块这些重的东西落得快。那么根据我们的平时看到的表面现象,重的铁球和轻的铁球谁会落得快? 生:十磅重的快!所以亚里士多德说(齐读):“两个铁球„.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板书:重球比轻球先落地。师:好,速度与重量有关,这是大哲学家的论断,并被人们当成不容更改深信不疑“真理”!
四、简介人物,学会质疑。
1、认识伽利略。
师: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吗? 生:是!
师:真的都这样认为? 生(恍然大悟):不是!师:谁不是这样认为的? 生:伽利略!师:对伽利略(板书:伽利略),我们来和伽利略打个招呼吧,谁先来。(投影伽利略的肖像PPT6)生:伽利略先生,你好。师:一起来。全班同学:伽利略先生,你好。师:伽利略同学怎么称呼他? 生:辩论家。
师:辩论家为什么加引号?
生:表示这个辩论家有特殊含义,不是真正的辩论家。是指他提出的问题不寻常,老师很难解 答。板书:提问不寻常
师:让我看看当时伽利略当时是多大了? 生:年仅25岁,大学数学教授。板书:25岁 师:哦,如果从年龄上来看,我们会觉得他—— 生:很年轻。
师:如果和两千多年前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来比一下,我们感觉伽利略简直是个——
生:默默无闻的小伙子。无名小子。生:很微不足道的人。
师:对,如果和鼎鼎有名的亚里士多德来比一下,我们感觉伽利略简直是就是一个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小伙子。可是他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什么疑问呢?(投影文字:“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PPT7 师:好好读这段话,看你读懂了什么?请举手。
生:读懂了栓——拖;合重——加快;但是铁球没有变。
2、怀疑需要勇气。
师:亚里士多德的话被伽利略看出了破绽,伽利略对这位所有人信奉的学术权威说的话产生了怀疑。如果当时人们知道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有怀疑,可能会怎样? 生:人们马上会责备他。
师:在当时的十七世纪,任何敢于提出一种新的认识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的。请看布鲁诺的故事。
(投影:布鲁诺PPT8)
师:大家看,这就是怀疑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可能也会带给伽利略呢!让我们劝说一下伽利略放弃自己的怀疑吧!(出示投影,PPT9)生填读:父母可能会劝说:“孩子,——” 他的姐姐会劝说:“弟弟,你——” 他的弟弟会劝说:“哥哥,你——”
伽利略的学生会劝说:“老师,您——”
师:是啊,尽管有那么多人善意的劝说,伽利略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面对着人们可能的责备,面对着亲人的劝告,伽利略没有放弃,我们忍不住要对年轻的伽利略由衷地称赞——
生:伽利略你太勇敢了!太大胆了。板书:大胆质疑。生:伽利略,您真伟大!
五、科学探索,不辞劳苦
师:再让我们来辨别一下伽利略这个推断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把两个铁球拴一起,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既可以是因为轻的拖住重的而落得更慢,也可以落得更快,显然是不能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的。所以伽利略的推断很有道理。伽利略有没有赶紧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这一惊人的推断呀? 生:不是的。
师:没有发布新闻啊!那他去做什么了呢?
出示投影:“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的确说错了。” PPT10指名读。
师:怀疑不能凭白无故,要讲道理,要讲证据,观点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所以伽利略去做试验去了,他就做了一次吗? 生:不是,师:几次?
生:许多次!板书:多次试验。师:这许多次都是在实验室做的吗? 生:不是!师:如果都是在实验室做的实验,这叫做重复做!大家猜想一下他可能都到哪里做了哪些试验!生:田野里、高楼上、凳子上,山坡上。
师:就只用了十磅重的铁球和一磅重的两个铁球吗? 生:也可能用了不同重量的铁球进行实验。
师: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生:两个不同„„没有关系。PPT11 生齐读。模拟采访
师:好,现在我们穿越到了16世纪的意大利,来到伽利略的实验室,请同学们假想我们就是和伽利略相处最近的他的学生,我们肯定有很多的问题想对老师提出,先让我当第一个提问的学生吧!谁来当伽利略!(请一个学生扮演伽利略)
师:伽利略老师,我想请问您为什么要不辞劳苦地做那么多次试验? 生:为了保证我的推断是正确的!
师:我还想请教一下伽老师,您经过试验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读“两个不同„没有关系!”
师:谢谢您!现在就请其它同学向伽利略老师提问吧。生:您有没有想过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责备?
生:有想过,但是我更相信科学!为了科学我不害怕!师(适时评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不愧是勇敢的科学家。生:您在做实验中累吗?苦吗? 生(伽利略):当然累当然苦了。不过我为了达到目的,再累再苦也要坚持!师:一个不畏苦累和艰辛的科学家啊!
师:好了,好了。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老师你打算怎样公布你的这一新发现。扮伽利略的学生:我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板书:公开验证 师:我们一起到现场去观看吧!
六、公开实验,感悟成功
师:好,现在我们来到了比萨斜塔所在广场上,(投影比萨斜塔)PPT12大家闭上眼睛三秒钟,想象一下自己来了斜塔脚下。一„„二„„三„„你来到这十六世纪的比萨斜塔广场没有? 生:来到了。
师:广场上人多不多,生:多。
师:你来做什么?
生:我来“看看„.还是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 师:你听到大家的谈话了吗?大家在议论些什么? 生:听到了。有的说:“„”有的说:“„„” 师:听这话的意思,他们已经断定了什么? 生:都认为伽利略会输!
师:原来他们都是想看到伽利略的失败啊!让我们读出他们的用心吧,读“有的说„„有的说„„”
师:听了这些人的谈论,你对伽利略的公开实验有点什么样的心情? 生:担心。师:担心什么? 生:担心失败!
师:担心伽利略不敢做试验了!
师:你们的担心我也是有的,不过我们了解了伽利略做了很多次试验,难道还用担心吗? 生:不用!
师:我们不用担心伽利略不敢做实验了,看吧,他准时在塔顶上出现了!(投影:公开试验画面)PPT13 再请一个同学扮演伽利略,用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子在讲台上做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看清楚了吗?
好,请女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人们为什么会惊讶?
生: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师:人们明白了什么? 生:“原来„全都对的。”
师投影:这时人们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PPT14 男生齐读
师:从这句话同学们体会到什么?或者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哲学家。生:我明白了要敢于怀疑。
生:我明白了伽利略是个伟大的科学家 从这件事,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要向伽利略学习敢于怀疑,认真探究。生:学到了要坚持真理„„
师:其实,不仅要敢于怀疑,还要努力求证;不要被别人的话压倒,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探索。要敢于怀疑的不仅仅是大哲学家,还要敢于怀疑名人的话、书本、怀疑家长的话、老师的话等等。而且不能光会怀疑还要去实践证明你的认识是正确的!总之要勇于打破迷信,努力探索真理。板书:勇于打破迷信,努力探索真理(投影 :启示PPT14)全班齐读启示。
七、作业拓展:
下面这两句权威的话说得完全对吗?是不是说错了什么或者说得不够严密?请同学们大胆质疑,认真求证。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权威 人们都信奉
提问不寻常 25岁
大胆质疑
重球先落地 多次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公开验证
勇于打破迷信 努力探索真理
第四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伽利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地故事,体会伽利略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学习方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自主探究。通过重点语段的赏析,感受人物的品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世界那么大,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出示世界著名建筑图片。
2、大家知道吗?比萨斜塔的闻名还跟一个人有密切关系。他叫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传说1590年,他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要求
1、标注自然段序号;
2、圈画生字词;
3、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思考:课文出现哪两个名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课文读完了,词语都掌握了吗?
伽利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拖着
宣布 固执 比萨城
胆大妄为
三、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你了解到文章都是写到那些名人?(亚里士多德、伽利略、)
2、让我们一起来首先认识一下这个人(出示投影:亚里士多德),谁对他有了解,说说看。(是古希腊著名的大物理学家)
如果他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对这位大物理学家会是什么态度?(尊敬、敬怕)为什么?(因为他太有名了。人们都信奉他的话!)
是啊,十六世纪的人们比我们还尊敬和敬怕他呢!看课文中怎么讲的?(人们都信奉——)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单单是相信而已吗?(是非常相信,认为他说的话就是真理!)
也就是说:
如果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圆的,那人们就会说——(地球就是圆的。)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人们就会说——(地球是就是方的。)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有人说地球是就是圆的。结果会怎样?
当然这位科学家从来也没有这么说过哦!但是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经到了什么地步?(迷信的地步!崇拜的地步!不容怀疑!不容更改!)
所以如果他提出(出示投影)
哦,那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个有趣的推理了。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推断十一磅铁球落地速度要比十磅铁球—(还要快。)
真聪明!二十磅比十一磅——(更快)也就是说,铁球越重,落地速度——(越快!)
同学们不仅会推理还会总结规律,真厉害!那么反过来,0.8磅比一磅落地速度——(要慢!)
同样我们可以总结为:铁球越轻,落地速度——(越慢!)
十磅重是一磅重的10倍,所以亚里士多德就说(齐读):“两个铁球„„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
好,这是大哲学家的论断,这就是真理!
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吗?(是!)真的都这样认为?(不是!)谁不是这样认为的?(伽利略)让我看看当时伽利略当时是多大了?(年仅25岁,大学数学教授。)哦,如果从年龄上来看,我们会觉得他——(很年轻。)
如果和两千多年前的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来比一下,我们感觉伽利略简直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很微不足道的人。)
9、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他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什么疑问?(请同学们自己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课件:“他想„这怎么解释呢?”
10、好好读这段话,看你读懂了什么? 11,出示图片演示,并总结两种结论
12、伽利略有这个疑问之后就赶紧告诉人们吗?
好了,伽利略马上安排召开记者招待会,向意大利时报、美国联合时报第一时间发布这一惊人的推断!
没有发布新闻啊!那他去做什么了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的确说错了。”)
哦,原来他去做试验去了,他做了一次?(不是)两次,三次?(不是,是许多次!)
13、现在假想我们就是和伽利略相处最近的他的学生,我们肯定有很多的问题想对老师提出,我这个学生最笨,先让我来提问吧!谁当伽利略!(请起立。老师扮伽利略的学生毕恭毕敬地)
伽利略老师,我想请问您为什么要不辞劳苦地做那么多次试验?(为了保证
我的推断是正确的!)
我还想请教一下伽利略老师,您经过试验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两个不同„„没有关系!”)
谢谢您把您的结论首先告诉了我。谢谢您!现在伽利略先生可以接受咱们同学们的内部秘密采访了,对他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提问。(其它学生问)
好了好了,大家的疑问有很多。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老师郑重宣布:我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14、这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你们也来到了这十七世纪的比萨斜塔。到了吗?(到了)
你来做什么来了?我来“看看„„还是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 你听到大家的谈话了吗?大家在说什么?听到了。有的说:“„„”有的说:“„„”
听了这些人的谈论,你对伽利略的公开实验什么心情?(担心)担心什么?(担心失败!担心伽利略不敢做试验了!)
你们的担心我也是有的,我们了解了伽利略做了很多次试验,还用担心吗?(不用!)
看,我们也不要担心伽利略不敢做实验了,他准时在塔顶上出现了!往下齐读——(生读)
四、畅谈感受。
1、这时大家明白了什么?(“原来„„全都对的。”师投影)
2、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或者你明白了什么?(我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哲学家。我明白了要敢于怀疑。)
3、从这件事,你学到了什么?(我要向伽利略学习敢于怀疑,认真探究。学到了要坚持真理„„)
五.作业
让想象插上翅膀: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第五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的”,正确读写“寻常、信奉、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引路,走近伽利略
1、导入: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到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在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名言)
2、教师与学生分享一则名人名言。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指名朗读后组织学生交流:请你说一说从这则名言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
/ 6
(2)揭示名言作者: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
(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搜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资料。(要求语言简练)(4)课件出示:伽利略一生的辉煌成就。(简表)
(5)小结: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
3、导入新课:下面就让我们先走进伽利略年轻时一次举世闻名的试验,去真正认识一下这位科学家吧!教师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齐读,正音“着:zháo”)
4、教师引问: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合作梳理,学习生字新词
1、教师指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读通顺,感情适当。
2、纠正易错字及强调个别字音:(1)违(wéi)反的违不能读成三声。(2)“拴、释、执”是翘舌音;“萨”是平舌音。(3)略的拼音书写:ü上两个点不能忽略。
3、要求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学习要求:(1)开火车读生字,检查学生字音是否读得准确。
(2)指读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并结合预习的知识说一说词语的意思,大家都不太了解的词语,可以查词典。
(3)我做“小老师”,与同学们交流在生字学习中遇到的问题。(4)小组内学习评价。
4、汇报学习结果。
三、整体感知,了解伽利略
1、用“剧本串联”的方式抽查朗读,随机正音。(1)请3个学生来为我们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2)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是一个剧本,可以分成这样的三幕:(课件出示)
第一幕:“辩论家”伽利略 第二幕:“思想家”伽利略
/ 6
第三幕:“实践家”伽利略
2、学生依据提示将课文合理地分成三部分。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四、对比品读,赏析伽利略
1、课件再次出示伽利略的名言,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全文并思考:(1)从这件典型的事例中找一找,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具体是什么?
(2)“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又具体指什么?请用“____”画出来。
2、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1)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2)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简单介绍亚里士多德:最博学的人、古代圣人等。
5、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后概括填空。两个人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 伽利略则认为:“()。”
6、教师导学:在17世纪的意大利,当时并没有人相信伽利略说的话,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1)课件出示: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①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什么是“信奉”? ②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 6
③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胆大妄为、固执)你认为他们评价得对吗?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伽利略当时面临的困难之大。
7、教师引问:伽利略会惧怕这些困难吗?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去一步步证实自己的真理的?下节课我们将与伽利略相聚在比萨斜塔,一起见证这段了不起的历史!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进入阅读
1、教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伽利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在学生畅谈感受后教师引入名言:
伽利略在人们的责备与讥讽中,在当时那么多人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背景之下,他依然恪守着这样的信念:(课件出示名言)“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3、导入新课:那么,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学生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二、品读经典,感受心灵
1、学生用充分的时间默读课文画句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情况。
2、师生合作交流,梳理归纳伽利略想了什么,做了什么。
3、品读经典,叩问心灵。(1)质疑中感悟心灵。
①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②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
/ 6
呢?”
③教师导学: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根据语句仔细推敲一下,可以算一算,画一画,看他得出了哪两种结果。
④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进行汇报交流:在这句话中你找到了哪些关联词语?(“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有什么作用呢?(突出伽利略的严谨态度。)
(2)试验中感悟心灵。
①伽利略是怎样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问题的?
②找一找,读一读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A.从“反复、许多次”这两个词中看出伽利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B.从“结果”“的确”两个词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③在练习说话中体会伽利略认真的科学态度。
④从课文第4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⑤25岁的年轻教授向学生宣布试验结果后,仅仅完成了他试验的第一步,因为他还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其目的何在?
A.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时的心理活动、动作、神态、语言。伽利略还会经历怎样的重重困难?扩写“公开试验”。
B.集体交流,在赏析同伴的想象作品中边积累描写人物的方法,边感受伽利略的勇敢和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C.想象表演:当所有的人看见两个铁球真的同时着地时,他们有什么样的反应?(结合课文语句展开想象表演。)
D.拓展资料:《伽利略的女儿》中所描述的试验后伽利略的遭遇。
三、总结提升,深化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最后的句子:尽管伽利略的公开试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痴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们,但是他终归还是让人们明白了:(课件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
/ 6
的。)
2、朗读体会:伽利略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推想是正确的,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公开试验,则是为了让人们都明白一个事实和道理,那就是——(学生再次朗读)
3、教师小结:是啊,权威的大哲学家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四、总结写法,发展能力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了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的三个典型事例进行描写;二是描写了人物的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阅读:推荐阅读《艾得旺普斯的故事》或《世界上下五千年》,从中结识更多的伟人。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