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1

时间:2019-05-13 01:5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伤仲永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伤仲永教案1》。

第一篇:伤仲永教案1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2、通过竞赛抢答、师生互动、讨论等方式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作者为何“伤”仲永呢?

二、王安石,北宋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语言雄健,长于说理,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的作品。他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了解作者:(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温馨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品五个方面掌握,三、重点字词句的指导:

字音 忽啼(tí)求之

邑(yì)人奇之

环谒(yè)于邑人

泯(mǐn)然众人矣

日扳(pān)仲永 贤(xián)于材人

耶(yé)世隶(lì)耕 卒(zú)之为众人 称(chèn)

解词 世隶耕:属于。未尝识书具:曾经。稍稍:渐渐。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忽啼求之:要。父异焉:这件事。借旁近与之:给。即书诗四句:马上。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把赡养作为中心。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是一个词)从此。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邑人奇之:意动用法“以„„为奇”

或以钱币乞之:(书)1、乞求。2、乞丐。3、给;施与。或以钱币乞之:有的。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同“攀”。环谒:四处拜访。不使学:让(他)。还自扬州:从。

称前时之闻:相当。泯然众人矣:完全。

贤于材人:胜过、超过。卒之为众人;最终成为。固众人:本来。受之天也:承受。

卒之为众人:最终到底。如此:这样。回顾:

1、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作者交代了方仲永哪四个方面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籍贯、姓名、身份、家世

2、文中“王子”指的是?解释“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

王安石

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3、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四、清文章脉落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即第一阶段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师小结: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由此可知:同学们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五、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六、思考讨论:

(1)方仲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用一条曲线画出方仲永的人生轨迹吗?

(2)题目是《伤仲永》,但全文从头到尾却没有一个“伤”字。试问题目上的这个“伤” 字是否可以去掉?题目改为《记仲永》行不行?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的观点,这是借事说理的方法。

七、汉语知识点: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词类活用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于】

环谒于邑人:向。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稍稍宾客其父】

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作动词。【邑人奇之】

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利其然】

以„„为利。名词作动词。【伤仲永】

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形容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

1、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2、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板书: 《 伤仲永 》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长大:泯然众人-------纵向对比

原因:不使学

寓意:

巩固练习: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ān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yè C、泯然众人矣

mǐn D、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2、下列红色词在句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稍稍宾客其父

B、复到舅家

C、泯然众人矣

D、忽啼求之

3、对“伤仲永”的“伤”正确的理解是()

A、中伤 B、受伤 C、哀伤 D、伤心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文理”的正确理解是()

A、文章的条理 B、文采和道理 C、文采和条理

D、文章的道理

5、“邑人奇之”中的“奇”的意思是()

A、奇妙 B、特别 C、以„„为奇 D、奇怪

参考答案

1、A

解析:“扳”通“攀”,所以应该念“pān”。

2、D

解析:“稍稍”在文中的意思是“渐渐”;“复”的意思是“又”;“众人”的意思是“普通人”。

3、C

解析:这里考查的是一词多意的现象,可结合文章注释来理解。

4、B

解析:结合文章注释来理解。

5、C

解析:“奇”在这儿是意动用法。

第二篇:《伤仲永》精品教案

《伤仲永》教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学生讲述)[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1、2、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第三篇: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中学国芳

一、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中已接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本单元是以成长为主题的单元。本文主要记述了仲永五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里,由一个奇才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作者借事说理,强调了“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的观点,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段的学生”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学生分析

我校虽地处县城里,但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学生素质整体而言较差,并且大都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差,原因是:文言作品难学,无论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认为上文言文课非常枯燥、乏味。不过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参考注释自己读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三、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多媒体手段的辅助,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让学生主动地去学更为重要,我改编情节,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首先,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质疑,正音,释字;其次,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再次,合作、探究、讨论,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最后,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给他写评语,探讨人才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练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读懂故事,复述故事。反复朗读,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准确地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六、教学策略

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参照工具书,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懂课文。

2、翻译课文,复述故事。

3、思考,仲永由奇才变为平庸的深层原因

(二)导入

可由勤奋的名言导入,学生思考回答,也可老师提示。

韩文公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所熟知的,无疑是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不勤奋,不努力,那么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家作品简介:(大屏幕显示)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检查预习(大屏幕显示,生读、正音)

1、生字正音: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2、翻译课文(一生翻译)

a、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大屏幕显示,生回答)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b.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设计目的——掌握字词,理解文意;为后面对主旨的挖掘和把握做铺垫

(四)反复朗读、复述课文(生自由读、齐读,然后请一生进行复述)

(五)整体感知,问题探究(大屏幕显示问题)

1、方仲永的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2、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4、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讨论交流明确:

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却能在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

“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4、“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设计目的——通过讨论、理解这些问题,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深刻把握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

(六)阅读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

提示: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学生表现很积极。

2、根据学生对方仲永的评价,师进行小结,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说说你的人才观。

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设计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七)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八)布臵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

右。

附: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学反思

王安石的《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告诉我们: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是非常重要的。文章言简意赅,说理严谨。

对于这样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精品文,如何将它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是需要我们教师课前做好准备的。而对于本课的讲授,我一直期待着。

班级中有许多很聪明,但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却惹事生非,与其他班不爱学习的学生走在一起,实在令人忧心。基于这样的班情和现在新课标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之间的关系——业精于勤,荒于嬉。

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课文题目、作者作品文学常识、课下注释、课文进行了全方位的预习。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这些环节进行得很顺利。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勤奋的名言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设计让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班上的学生很积极,很快写出来,并且争着发言。根据学生对方仲永的评价,我进行小结,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说说你的人才观。同学们经过讨论,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本节课,我采用讨论、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另外,能将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

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介绍名言,复述故事,谈感想等。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靠,朗读方面也应该着重指导。

第四篇: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七、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是否上这一环节)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由教师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教学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第五篇:《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

桂林市龙胜县乐江中学

韦春明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4、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方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人新课。(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解释题意,简介作者

(1)、解释题意:“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伤仲永”就是为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有哀伤、惋惜之情。

(2)、简介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其诗文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做到:划出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ān)、环渴(yè)、称(chèn)、泯(mǐn)。

3、疏通文意

4、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5、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三、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思考: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神奇的孩子

2、思考:方仲永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3、思考:他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 明确:父异焉 ..

邑人奇之 ...

4、由此可见,作者为了表现方仲永的神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思考:后来,方仲永还是这样神奇吗?作者是怎么说的? 明确:(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

6、思考:方仲永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原因是什么? 明确: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主要原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社会原因)

方仲永自己不能坚持学习。(主观原因)

7、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四、延伸拓展

你从方仲永的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课文,说一说现在社会上有没有

类似方仲永的现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板书

伤仲永 才华初露:指物作诗立就

主要原因:其父贪利,不使学 才华衰竭:泯然众人

下载伤仲永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伤仲永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教前聚焦 《伤仲永》重在一“伤”字。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后的含义,学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帮助学生抓住它背后的含义,是学习本文的任务之一。“伤”字......

    《伤仲永》教案范文合集

    五、伤仲永 广州市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王传平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 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 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

    《伤仲永》教案示例1

    《伤仲永》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伤仲永》

    伤仲永 知识要点达标检测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仲()永世隶()耕邑()人不能称() .... (2)mǐn()然或以钱币qǐ()之环谒日pān()仲永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词 未尝()识书具父异()......

    伤仲永读后感1

    伤仲永读后感1: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伤仲永教案(完成)

    伤仲永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本文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