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

时间:2019-05-13 01:0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

第一篇:《8.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1.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是后半部分,即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于丹,因在百家讲坛里解读《论语》、《庄子》而暴得大名,被称为2006年的“超级女声”,一面是好评如潮,一面被炮轰的声音也是十分强烈,有人在博客上撰文《孔子真要被于丹弄哭了》、《中国进入文化奶妈时代》来质疑于丹。并称他们的行为不是“醋意大发”,而是出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因为他们的初衷都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孔子,一部真实的《论语》。面对《论语》、面对文化遗产,谁是对的,我们应该相信谁?《拿来主义》将给我们答案。(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思考:

什么是拿来主义?除了拿来主义,作者还写了哪些主义?

三、初步探究

本文核心写“拿来主义”,作者为什么花将近一半的篇幅写其它“主义” ?(多媒体展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实质及危害)(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要点)

【①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②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③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引出下一问题(对拿来主义的解读)】

【(选讲)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提问:(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明确:这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鸦片战争洋人的枪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大门之后,中国的反动政府“送去”了什么:国土、主权、白银、文物、苦力、奴隶,从“古董”到“活人”,从人格到国格。就在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给日本帝国主义送去了东三省和热河省(今河北、内蒙古、辽宁),还给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送去了“租界”等等,美其名曰“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以至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竟也被挂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送”古董到巴黎,“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提问:(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

8、拿来主义

..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多媒体展示板书)】

提问:(3)我们奉行“送去主义”的同时,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什么政策?

【讨论,明确: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送来主义”,“送来”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是“抛给”、“侵略”的同义词。(多媒体展示)】

四、重点研读:(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朗读8、9段,思考:“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这是在作者批判了哪些态度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

【讨论,明确:(多媒体展示)“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多媒体展示)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五、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明确:(多媒体展示)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多媒体11展示)】

六、延伸拓展:本文中所列举的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多媒体列举类似现象,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作分析。

七、板书设计(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错误态度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正确态度(占有、挑选)鱼翅

吃掉 鸦片

送药房 烟枪烟灯 展览,毁掉 姨太太

走散

破 立 破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样

第二篇:8.《拿来主义》教学反思)范文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本计划教授两个课时,但实际上课堂进度较慢,用了两节半课才讲完。反思这两节半课,我觉得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没有布置学生预习。

在讲《拿来主义》之前,一直讲的是第二单元的宋词,需要背诵的量很大,所以这周的早读都用来背诵宋词了,在上《拿来主义》之前没有布置学生预习,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上学生一知半解,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也就无法投入到文章中。为了弥补没有预习的缺憾,我在课上通过范读、齐读让学生通读了两遍课文,但效果仍不理想。

所以,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必备环节,教师一定要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引导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二、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一课时主要是讲授课文1~7小节,先读两遍课文,让学生分组讨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表现、实质、后果、和鲁迅对此的态度,从而得出结论: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都行不通,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学生在理解闭关主义的时候很容易,但是讲到送去主义的时候学生一脸茫然,不能理解送去就是卖国,不能深刻体会送去主义将导致子孙沦为奴隶,亡国灭种。所以讲到送去的时候学生基本没有什么反应,课堂进度很慢。

三、学生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讲到“大宅子”的时候,学生对于“孱头”、“昏蛋”、“废物”都能很快理解,但是不能理解大宅子是中外文化遗产。学生普遍反映鲁迅的作品他们读不懂,根本不知道文章讲了些什么,要表现什么。在我讲完课后,学生反映能知道课文讲什么,也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但是还是弄不懂鲁迅的其它文章,总之,鲁迅的文章不经老师的讲授学生很难懂得。

学生之所以弄不懂鲁迅的作品,是有原因的,而最大的原因就是对于鲁迅所处的社会不了解。鲁迅的文章本就写得晦涩,而且学生也不懂得站在作者的时代去审视作品,而是以今天的身份、今天的社会环境去阅读作品,试想一下,以今天的和平、富裕、民主、自由去理解鲁迅时代的混乱、专权、贫困,怎么能够理解透彻呢?这也就是学生无法理解鲁迅的原因。

因此,我觉得,要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特别是一些年代比较久远,时代背景比较特殊的文章,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走进那篇文章所处的社会,了解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所谓“知人论世”,那么文章的主题也就更好理解了。

在课前,我就反复和学生强调,鲁迅的文章并不难,鲁迅的思想很深邃,理解了懂得了,将会终生受用。但是从学生上课的状态和课后的反应来看,学生还是较抵触鲁迅,抵触鲁迅的文章。学生的这种状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早已经根深蒂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开始排斥、抗拒鲁迅。所以我想教师一定要多加引导,让学生爱上鲁迅。不抗拒鲁迅了,才能更好地理解鲁迅。

第三篇:a拿来主义教案

必修4《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及著作。

(2)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2.过程与方法

(1)从找寻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结构思路和作者观点态度。

(2)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本文,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地吸收,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揣摩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教学设想】

经典的杂文,是缜密的思维、深邃的思想与犀利幽默的语言的高度统一,读来促人深思,使人警醒,有极强的思想冲击力,鲁迅的杂文更是如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逐层深入思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细读文本,理清作者思路,探讨作品思想,品鉴作品语言,让学生在感受本文写作思维的严密性、形象性的同时,汲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拓展探究,使学生明白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中必须有自主意识,懂得以“拿来主义”的思想选择、接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也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思维品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杂文,指的是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而传统意义上的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二、通览全文,检查预习

(一)正音、析形(参见学案)

(二)学生阅读学案中的相关资料,思考预习题。预习题: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3.什么是“闭关主义”?其实质是什么? 4.什么是“送去主义”?其实质是什么?

5.“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6.文中第8段中的那所“大宅子”喻指什么呢?“孱头”“昏蛋”“废物”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人呢?

7.“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呢?

8.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是我们阅读本文的入门。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让同学们阅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学生阅读。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详见学案)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

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每天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再做书面作业,你能用几种方法回答?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明确: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提问:1.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2.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明确: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3.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4.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明确: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五)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根据课文不难填出相应的内容,但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明,不能大段地抄录原文,以提高他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提问:1.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明确: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2.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明确: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3.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明确:“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4.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明确: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提问:1.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明确: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2.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明确: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拓展运用

问题: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在此基础上针对“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这样的现象写一篇短文,恰当地运用比喻论证,阐述自己的认识。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拓展运用重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既检验学生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思想的理解程度,又检验课堂教学思维训练的成果。要深刻论述上述现象,离不开层层深入的因果分析。因果分析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第四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1号选手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最近几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十八大的召开),提的最多的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那么出现这种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是不是所有的外国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

2、展示学习目标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1)、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_________,送古董 和____________,送古画新画 以及送梅兰芳 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2)、什么是“拿来主义”?

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3)、该怎样拿来?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合作探究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接受一切、拿来。(2)、课文中“鱼翅”、“姨太太”、“鸦片”分别比喻什么?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部分。

5、当堂测评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阅读材料,说说“精华”、“糟粕”在文中各比喻什么?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辟论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怎样的意义。处在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继承与创造重任的青年人,更应懂得智慧地“拿来”。

六、作业布置

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大宅子——文化遗产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拿来”

第五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学方法:讨论法、品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时封建复古主义和主张“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甚嚣尘上。其中,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认为不向文化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联系。面对如此背景,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二、文体介绍

杂文,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篇好杂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既然“拿来主义”是一种观点态度,那么对什么应采取“拿来主义”? 明确: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

2、为了说明“拿来主义”这一抽象而深刻的道理,作者采用了人们熟悉的什么事物作比喻来阐明?

明确:大宅子。

四、具体研习。

1、对这个大宅子,作者批判了哪几种具有错误态度的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明确:孱头——不敢接触

昏蛋——全盘否定

废物——全盘接受

2、正确的态度应是什么?怎样做?

讨论明确:占有——前提

挑选(运用、放出、自己)

创新——目的。

3、实行“拿来主义”者的素质是什么?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4、文章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明确:(1)作铺垫

(2)“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五、品析语言

分析下列词语的含义,了解鲁迅杂文语言风格。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动机。抛给——带有目的、恶意的输出。送来——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实为抛给。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六、总结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2)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3)语言犀利、幽默。

七、小结

同学们,大师离开我们已七十年头,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附: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孱头——不敢接触 错误态度

昏蛋——全盘否定

犀利

废物——全盘接受

占有—— 前提

鱼翅——有益无害——使用

幽默

鸦片——有益有害——存放 姨太太——正确态度——挑选

下载《8.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8.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一、目标引领 1.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结构方式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把握“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内容:《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作者,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理清全文思路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 教学重点:理清......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态度,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2、了解类比、比喻论证的用法和作用。3、鉴赏和品味本文幽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胡荣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 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2012-10-6 一、导入新课: 作家冯骥才有一次访问法国,外国记者在欢迎宴会上接连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鲁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今年是2014年,按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是甲午年。提到甲午年,我们大部分同学都会想起,发生在120年前,那场令我们刻骨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