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巾、木筷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地震,地震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生交流)是呀!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震。(出示课题:地震)
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那关于地震,你还有哪些问题呢?(生提出问题)
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种类、形成、前兆、预测、避震……)我们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好吗?
2、探究地震的形成原因。
课前,老师布置了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地震资料的任务,看看我们能不能利用搜集到的资料来解决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
A、学生交流,从理论上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重点词语进行板书。有以下重点词语:岩层、压力、变形、断裂、地震波、地表振动)B、模拟实验,直观感知
刚才我们通过整理资料知道了地震是由于岩层受到压力,发生变形、褶皱,最后突然断裂,断裂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引起地表的振动而形成的。真的是这样吗?
同学们亲身经历过地震吗?你想不想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实验一:利用毛巾体验岩石变形、褶皱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把毛巾折叠、铺在桌子上;(毛巾代表岩层)
2、在毛巾上放上积木或几截粉笔;(积木、粉笔代表岩层上的人和建筑物)
3、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往中间挤。(注意:挤的时候动作要慢,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4、谁来交流你观察到的现象?
师:岩层当然不能像毛巾这样软,可以无限度的承受压力。实验二:折断木筷,体验岩层断裂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我们把毛巾拿走,用木棍来代表岩层。
2、用手给木筷不断地加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3、你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交流。
师: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象一下,岩层断裂的时候,地表上的人会有什么感觉?(地表上的人会感到大地在剧烈地震动。)
通过这两个小实验我们模拟的地震的形成,你能来说说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吗?
C、课件展示地震的形成原因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对地震形成原因的解释。(播放课件)
4、地震的先兆和预测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地震的形成原因,那么对于地震的先兆和预测,谁能来介绍一下呢?(学生交流)
没错,地震发生前,总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对于这些地震的先兆,我们一定要综合起来看。地震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地震之前的预报。那到底现在能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生交流)以现在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地震的预测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有待于同学长大后进一步研究,来揭开这个秘密。
三、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既然地震的预报还很难精确,所以地震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这儿发生地震,你应该怎么办?(学生交流)
在灾难到来的瞬间,希望同学都能做到从容镇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四、谈收获
这么快就要下课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地震其他知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第二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初步了解地震的现象和地震造成的危害,了解地震的成因,懂得避震的一些应急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避震的技能,学以致用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多媒体网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教学材料及准备:
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活动一:观察地震现象
1、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电影,大家想不想看?(想)。(播放《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
2、看完视频,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师对照课件(播放课件图片资料)介绍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云南鲁甸地震。
4、学生交流,汇报收集的与地震有关的知识。
5、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猜想验证
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1、地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大胆鼓励学生猜测)
2、交流汇报猜想,教师总结。
3、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棍、毛巾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猜想呢?
活动三:实验验证猜想。
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2、教师总结实验方案(课件出示):
①把毛巾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毛巾向中金挤压。②用手压住木棒,用另一只手用力压木棍
3、学习实验验证,填写记录表。
三、汇报交流
1、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实验结论。
2、教师总结(课件出示):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褶皱厉害了就可能断裂。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引起的。(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活动四:地震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3、知道了地震的成因,怎样预防地震?地震发生时会有哪些预兆? 阅读资料卡:地震谚语
4、介绍我国的伟大发明,世界上的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张衡)
5、避震小常识,播放逃生视频。
6、教师课件出示其它地方的一些避震方法。
四、拓展活动:
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地震的预测以及避震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修改理由:
本课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引领,了解地震的成因及避震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地震的成因,由此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品味科学探究的快乐。在整个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探究式的教学中体验科学,以探出科学味。
我的探索分三步尝试:第一步:激趣为学生探出科学味奠定积极的情感基调。从心理学上看,生动、真实的情境可以带给学生最真实的感受。因此,为了激发学生不断的进行科学探究,本课利用《唐山大地震》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的“面对”地震现场,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学习奠定基础。之后,我展示其它地震图片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地震的危害。
第二步: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探出科学味提供可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课堂要让学生经历探究、体验探究,这就必然需要材料。但这材料是需要老师智慧的,必须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
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在《地震》这一课中,我考虑到本课探究的重难点,研究了材料的探究价值后,为学生提供了简单的、可操作的、使用价值大的材料:毛巾、木棍。这一组材料看起来普通,但是非常切合本次的对比实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较快地突破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三步:激活思维为学生探出科学味引燃火花运用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是科学课堂具有科学味的又一个方面。但对于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的小学生来说,一味地追求科学逻辑推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我们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一做实验就兴趣盎然,由此经历一个“发现问题——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果(规律、理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能在实验中推理,在探究中享受乐趣。通过制订计划、设计实验、合作探究、分析、得出结论。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引导:课件出示5.12(带背景图片),看到这个日子,你想起了什么?(汶川大地震)。
(2)(播放地震现象视频)
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3)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3.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②研究地震成因 学生猜测。
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出示实验要求:(课件展示)【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a.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b.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c.课件资料补充: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d.引导: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地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情境导入。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景,地震来临时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惨状,使人心悸。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二是模拟实验,初步感受地震。通过模拟实验一,让学生在实验中,静静体味薄木片断裂时两只手阵痛的感觉和断裂瞬间的响声,把它想像成地震发生时地表断裂和同时所产生的震响。通过模拟实验二,让学生观察模型瞬间倒塌的现象,使学生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拾建的模型在瞬间倒塌,学生必然会受到心灵的冲击,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地震灾害发生时,人类的生活设施在地震中破坏的情况,人们的恐惧与无奈心情,感受地震灾害的无情。三是交流资料,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危害。通过微视频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在环节设计上采用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实验演示、分析原因、最后又回归生活并进行拓展的递进方式。)2.借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使实验效果更为明显。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3.利用视频演示使难以理解的地震形成原理变得容易理解。
两个实验,使学生亲自体验了地震产生的原因,接下来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地下的岩层受到挤压会怎样呢?”这也是微课程的魅力,可以利用PPT直观、形象的演示:地壳中的岩层最初的时候都比较平,一层层重叠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内部压力的作用,岩
层受到巨大的压力,当受到的挤压力超过岩层的坚固程度时,岩层就会被压断,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发出巨大声响,引起大地的剧烈震动,这就是地震。语言讲解及视频演示,学生能从直观和理论上清楚地再现地震的过程。
4、到生活中去找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科学知识,再把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打破了科学“高不可攀”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原本如此亲切。从而增强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
《地震》教学反思
《地震》这一课,教学涵盖面广,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地震时如何采取科学方法进行自我保护而且还要知道有关地震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知识。我认为的成功之处有:
1、以情景导入并加入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录像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师生双方都沉浸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令人窒息而又极富情感内涵的氛围中。
2、,作为教学重点又最具实际价值的,是地震来临时如何科学合理地自我保护,避免人身伤害。课堂教学中,包含了在家中怎样避震、在学校怎样避震、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在户外怎样避震等场景,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3、实战演练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特点。
不足之处: 1.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做实验的基本功有待加强。学生都爱做实验,但有的学生不会观察实验 现象,缺少冷静的思考;缺少深入的分析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指导和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缺少深度。2.部分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和习惯,如实验时,分工不好,有的的组几乎是一个人在做实验,别的学生没有参与只是在看。3.对于分组讨论的内容我没有深入的讲解,学生的认识不深刻。4.学生们进行避震演习时缺乏经验,对过程不熟习中间反应不太迅速。
第五篇:五年级科学上册《地震》教学设计
第19课《地震》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地震》是冀教版小学科学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是“地表剧烈变化”。地震属于地表剧烈变化的一种,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强大的力的作用时,产生断裂、错位,一时间出现的地动山摇现象。本课引导学生关心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这种自然灾害,自主合作探究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了解地震给。
(二)能力目标:
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
(三)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
设计意图:三个教学目标旨在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达到此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地震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难点:
地震的危害及避震。
设计意图: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学习。
五、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
设计意图: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你想了解些什么? 明确:学生交流感受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感受地震是最为严重的的自然灾害之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探究新知
1、实验名称:树枝折断的实验 实验准备:自备树枝
(1)说一说树枝为什么折断?
明确:树枝承受不住压力就会断裂。(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断裂 震动 响声)
(2)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地震承受不住压力就会释放能量;岩层发生断裂;板块之间不断的碰撞、挤压,就会发生断裂。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震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抽象的科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学生便于理解,加深了印象。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2、实验名称:模拟房屋倒塌实验
实验材料:书本、文具盒、字典、瓶子等。(就地取材)
(1)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学生总结。(教师板书:地震的危害)(2)说一说地震有哪些危害?
明确: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人员伤亡,大量社会物质损失,山体崩塌,泥石流,水灾,瘟疫。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地震的危害的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其的认识。教学重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知识的提问
1、大家知道地震前有什么现象吗?
明确: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牛羊螺马不进圈。鸟雀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学生总结,教师适时点拨。)
2、世界上最早预报地震的仪器是什么呢? 明确:张衡候风地动仪。(图片展示)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避震演习
1、说一说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当地震发生时,首选的是想办法离开高楼大厦,到相对空旷的地方——逃生;第二,如果在房子里出不去,要拉掉电闸、关好煤气以防起火,躲藏到卫生间或有一定支撑力的物体如桌子、床的下面——躲藏等等。
2、做个避震演习
想像一下,假如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样做? 明确:学生做。(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这两个提问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遇到地震时的应变能力,使学生能够沉着冷静的应对。
七、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体会、想法? 明确: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复习、得到巩固,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
八、布置作业:
制作一期关于地震的《预防地震》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增加学生预防地震的知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九、板书设计:
19、地震
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危害
如何避震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直观明了,便于理解。
2016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