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十二章》复习课教案 公开课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教案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复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教学环节:
环节一:回顾作者、作品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时期)鲁 国人,思想 家、教育 家、政治 家,儒 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3、《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共 20 篇,由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编写,以 语录体 和 对话 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
4、请写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环节二:自主先学——我学习,我快乐。
结合课下注释,自由复习本课重要词句解释及翻译。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
(4)吾日三省吾身()()(5)与朋友交而不信()
(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
(8)四十而不惑()
(9)不逾矩()
(10)学而不思则罔()
(11)思而不学则殆()
(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饭 疏食 饮 水()()()()
(15)曲肱而枕之()
(16)于我如浮云()(17)逝者如斯夫()
(18)不舍昼夜()(19)匹夫不可夺志也()
(20)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
(22)仁在其中矣()
环节三: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人人参与,互帮互助。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有不同意见或是需要补充的直接表达。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5、文言句式(1)判断句(2)省略句(3)倒装句
环节四:质疑拓展——我疑惑,你解答。
“而”这一文言虚词在文中的表示的含义一样吗?
1、人不知而不愠 表示转折,可以翻译为“却”、“但是”
2、温故而知新 表示顺承
3、博学而笃志 表示并列
除此以外,“而”还可以表示修饰,“而”前面的内容用来修饰后面的。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为人谋而不忠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4)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曲肱而枕之(7)不义而富且贵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切问而近思
环节五:检测反馈,实践提高 源于本课的成语有哪些?
环节六: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不论是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还是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亦或是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的“三省吾身”等等,都需要我们好好去体会把握,以自己的志向为起点,以孔子的言行为航标,以自己的勤奋为主力,以自己的个性为助力,以自己的目标为终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二篇:《论语》十二章公开课园丁奖教案
10、《<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
2、《论语》: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一)注音
说 愠 省 逾 罔 殆 箪 堪 肱 笃 论 二)重点词语
时习: 愠: 信: 传: 立: 天命: 耳顺: 罔:
殆: 逾: 川: 乐(之者): 曲肱: 于我如: 焉: 斯: 笃: 自主学习
一、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二、解疑释惑。小结检测
一、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中庸 孟子 大学)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入仕 私人 三千 七十二)
二、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4)《论语》的“论”读“lùn”。()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三、选择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A.必须 B.一定 C.必然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A.时间 B.逝者 C.河流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
(5)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课后任务:
背诵、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思索领悟
一、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二、“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三、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课外延伸
一、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二、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巩固练习
一、填空: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共 篇。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1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二、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2)择其善者而从之。(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5)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的有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表修饰的有
三、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四、古今异义字
君子 古义 今义 匹夫古义 今义 水 古义 今义 儿女古义 今义 五、一词多义
可以为师 人不知而不
为 而 温故而知
为人谋 博学而笃志 课后反思
可以古义 罔 古义 朋 古义 人不知而不知 温故而知 今义 今义 今义 4
第三篇:《论语十二章》复习课教案(共)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论语及孔子有关常识
2.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3.翻译课文,掌握重要词语及文句意思。
4.诵读欣赏并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教学环节:
环节一:回顾作者、作品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
(时期)
鲁 国人,思想
家、教育 家、政治 家,儒 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3、《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共 20 篇,由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编写,以
语录体 和 对话 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
4、请写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环节二: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表明了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2.强调复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3.《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6.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反馈训练题
《试题研究》讲解
四、课后提问、听写
第四篇:1.《〈论语〉十二章》复习教案
2016年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
1.《〈论语〉十二章》复习教案
侣俸中学 陶鸿中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语文常识
1、语音文字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不知而不愠(yùn)曾(Zēng)子 吾(wú)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 为(wéi)师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好(hào)之者 曲肱......(gōng)博学而笃(dǔ)志 .
2、作家作品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十二章》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成语积累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表示达到极点、(2)三省吾身:多次地反省自己。
(3)从心所欲: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4)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6)择善而从: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
二、常见考点
(一)词语理解
1、重点词语(1)学而时习(“实习”“演习”,“温习”或“复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3)吾日三省(自我检查,反省)吾身 .(4)为人谋(谋划,办事)而不忠(诚心诚意,尽心竭力)乎 .(5)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 .
(6)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7)不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8)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9)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0)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1)人不堪(忍受)其忧 .(12)择其善者而从(跟随,学习;采纳,听从)之 .(13)子在川(河,河流)上曰 .(14)逝者如斯(这,指河水)夫 .(15)三军可夺(改变)帅也 .(16)博学而笃(忠实,坚守)志 .(17)切问而近思(考虑当前的事)..
2、通假字(1)不亦说(通“悦”,愉快)乎(2)十有(通“又”,再加上,还有)五而志于学 ..
3、古今异义(1)学而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习之 .(2)不亦君子(古义: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3)吾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省吾身 .(4)吾日三(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省吾身 .(5)温故(古义:学过的知识,旧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而知新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为师矣 ..(7)饭疏(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食饮水 .(8)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9)择其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的人)而从之 ..(10)匹夫(古义:普通的人,男子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4、词类活用(1)学而时(名词作状语,按时)习之 .(2)吾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三省吾身 .(3)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4)温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旧知识).(5)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新发现).(6)好(形容词作动词,喜欢,爱好)之者 .(7)乐(名词意动,以……为乐趣)之者 .(8)饭(名词作动词,吃饭)疏食饮水 .择其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 .
5、一词多义
(1)为 ①可以为(当、做)师矣 ②为(替)人谋而不忠乎(2)知 ①人不知(了解)而不愠 ②五十而知(知道)天命
③温故而知(得到,懂得)新
(3)乐 ①不亦乐(愉快,快乐)乎 ②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之者(4)而 ①人不知而(表转折,却)不愠 ②温故而(表顺承)知新
③曲肱而(表修饰)枕之 ④博学而(表并列)笃志
(5)其 ①仁在其(代词,它的)中矣 ②其(代词,他人的)不善者而改之
(二)翻译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了。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三)理解默写
1.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首都百姓喜迎八方来宾。《论语》中可以表达这种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认为“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是: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对自我、对人生认识的句子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告诉我们在温习学过的知识中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对弟子评价的句子是: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三重境界)的句子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在贫困中保持乐观的句子是: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0.面对富贵态度的句子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对人生志向坚持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4.集中体现了孔子“仁”的儒家思想的句子是: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阅读理解
1、《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有讲学习乐趣的,也讲思想道德修养的,请分别列举二至三句。
(1)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3)讲思想道德修养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讲学习乐趣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风范,作为君子应该有哪些风范?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
君子的风范在这句话中主要是指有谦虚的精神,还要有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其实在这篇课文中到处有君子的风范。比如君子要有坚定地信仰,君子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还有君子应该勤学好问。
3、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懂得从旧知识中获取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矛盾。前者强调的学习方法,后者是一种学习态度。前者是一个职业身份,后者强调为人相处。
4、《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散文的典范,就这十则孔子语录,说说《论语》的艺术特点。⑴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⑵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四、拓展延伸
1、仿写: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示例:有勤才有曹雪芹“批阅三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
2、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我们读书学习中,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而光知道照搬全抄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没有自己的归纳整理用头脑的辨析也会疑惑不解,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3、孔子将“知之者”“ 好之者”“乐之者”进行对比,强调了成为“乐之者”的重要性,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从“知之者”变成“乐之者”?
示例:从“知之者”变成“乐之者”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试着去发现其中的乐趣,并以此为突破口,慢慢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过程变成快乐的体验。
4、简答题(二选一)
(1)你喜欢哪一则?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提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对学习要认真,要按时复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对人要热忱,要大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学习方法,学习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学”是基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学习态度的。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人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5、下面是一位学生对《论语》中句子的理解,请你仿照他的理解,写出你对《论语》中的某一句的理解。(要求:不得选择示例中的句子)(4分)示例:吾日三省吾身——多检查,多反省,方能突破自我不断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这道题要求我们根据示例进行仿写。分析例句可知,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理解拓展,因此我们在仿写时也要这样安排内容,选择自己熟悉的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学习,善思考,便可掌握知识,收获更多。
6、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谈你对哪一则语录感受最深。在学习上,你有哪些成功或失败的体会,不妨也用语录的形式写下来。(EJ课后习题)示例:我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感受最深。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影响下我们能更热衷于学习,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7、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课后习题)示例:我认为诚信很重要,特别是与朋友相处,我们更应该讲信用。诚信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只有诚信才能交到更多朋友,友谊也会越来越深。
五、中考题选
1、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011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卷)
(抄写句子无错误,言之有理即可)
2、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2011年河北省唐山市卷)
(略)
3、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2012年山西省卷)
(正确默写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成语或格言警句)
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卷)
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开放题,能陈述自己的观点,语句通顺即可)
5、《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卷)
“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意思对即可)
6、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2013普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7、结合文中孔子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2014年陕西)
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很敬仰他。
8、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2015·福建省泉州卷)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甲文:①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②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③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答出一点即可)
乙文:①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②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答出一点即可)
第五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2.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及背诵。
3.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4.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领悟《论语》深刻的内涵。【学习重点、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2.结合具体的语录,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一.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 愠 说 罔 殆 信 传 矩 十有五 堪 饭疏食饮水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云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三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则。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则,说说你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