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版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上课稿
辛亥革命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最终结果怎么样?太平天国最后以失败而宣告结束,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重要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作为旧生产力代表的农民阶级,虽然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但是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可是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一任务,随着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的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走上历史舞台,担负起反帝反封建这一历史使命。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继续完成民主 革命目标而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辛亥革命 新课讲授:
辛亥革命发生在20初,它的兴起是诸多因素促成的。但是作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首先离不开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当时有那些因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呢?现在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武昌起义的背景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阶级矛盾尖锐。师:《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清政府采取那些自救措施? 新政是清政府1901年开始实施的,目的是反动的,但客观上推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随着资产阶级的壮大,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应运而生。提问: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之后又出现哪些较有影响力的革命团体?
(2)组织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建立。
师: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同盟会的领导之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反清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黄花岗起义,尽管斗争失败了,但有力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篮。
2、辛亥革命的爆发:
提问:策划武昌起义的革命团体是什么?
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湖北策划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起义士兵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武昌起义爆发,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过度:为了加强对各省革命力量的领导,有必要建立一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成立标志: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1912为中华民国元年。
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 提问:南京临时政府在成立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具体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应该如何评价这些法令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充分体现了促进民主政治、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的文化教育、改造旧的社会习俗等,对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提问:《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内容、意义何在?
《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目的在于防范袁世凯额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
内容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责任内阁制。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三、辛亥革命的结果:
1、失败的表现:
(1)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中国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列强通过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压,替袁世凯撑腰。(3)革命营垒中的旧官僚和立宪派,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4)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妥协退让。
2、失败的原因:
主观上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为: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脱离人民群众;同盟会软弱无力;没有自己的武装。
客观上是由于中外发动势力的联合力量强大;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段。
3、辛亥革命的功绩:
【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对近代亚洲各国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广泛的影响,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学术争鸣】对于辛亥革命的结局史学界有三种看法:辛亥革命胜利说、失败说和有胜有败说,对此你有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胜利,又最终失败。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权最终落于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
第二篇:人民版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上课稿
太平天国运动 新课导入:学生齐读课前提示 新课讲授: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相当于清政府四个月的财政需求。而当时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清政府为支付赔款,增加税收,把负担加在劳动人民的身上。
这也是这场运动爆发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农民阶级和此时的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课件出现:①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地主——农民
南京条约中,英国只要求我们赔款吗?不是,随着五个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的洋纱洋布大量涌入我们中国的市场,外国的洋纱洋布都是由机器生产的,成本低,产量大,严重冲击了棉布市场。也使得中国广大手工业者纷纷破产,破产的手工业者还要不要交税?---要交,那失业业者以后该干嘛?----沦为外国资本家在中国设厂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更加加深了老百姓对清政府的不满。(课件出现:②重要原因(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另外,中国此时的自然灾害也是十分严重,水灾、旱灾、蝗灾、瘟疫等层出不穷,更是给中国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课件出现:③直接原因(导火线):自然灾害严重。
在中国近代的时候,西方基督圣经中对美好生活的描述传入中国,引起人民的无限向往,于是洪秀全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1843建立了拜上帝会,以传教为名,组织群众,发动太平天国运动。
2、兴起
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二、三段,思考这次运动是从哪里开始的?然后是怎样初步建立政权的以及正式建立政权的?
(1)兴起:1851年初,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开始。
(2)不久,洪秀全称“天王”。之后,太平军北上,9月攻克永安,在永安整顿建制,永安建制的主要内容便是分封诸王,初步建立起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大家请看这张图片,主要是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这五个王。(3)1853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出广西入湖南。大家看这张地图,南王冯云山
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战役和长沙战役中牺牲。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相继攻克武昌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
(4)全盛时期:为了巩固太平天国的政权,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军事行动。①北伐: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它的结果虽然失败了,但它深入清朝腹地,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②西征:则是巩固天京大本营,结果是成功的。那么这两次征战的意义都是巩固了天京大本营,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也由此进入全盛时期。
【过渡】在太平天国军事上的鼎盛期后,领导层内部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演变成一场大的变乱,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由盛转衰,直至最终灭亡。(1)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变乱。
洪秀全密诏韦昌辉和石达开回京,韦昌辉接到密报后赶回天京,包围东王府并在次日杀死杨秀清。洪秀全猜忌心越来越重,便借这次契机杀了韦昌辉。没过多久,石达开又受到洪秀全的猜忌,独自率领精兵出走,到四川被清军杀害,这就是历史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京变乱。而此时,清军也借这次契机重新围攻天京,可是,太平天国还有可用的将领吗?在永安建制时封的五个王都已纷纷去世,这时的太平天国已经没有可以用的强将了,所以洪秀全重新提拔自己的堂弟洪仁玕主持内政,再提拔了两名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以解除天京危机,为此,与清军展开了一场后期防御战。
1、天京事变(1)原因
领导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指出这些原因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然后显示天国领导人大兴土木追求享受的图片,并补充两则材料加深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认识。)农民阶级局限性: ①经济上,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目光短浅。②政治上,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③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采用迷信思想。④组织上,很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组
3、太平天国后期保卫战——失败 显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后期遇到的敌人,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思维拓展
1:结合教材史实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
(1)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①提出不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②领导者腐朽思想膨胀、争权夺利;(2)偏师北伐,战略失误;
2、客观方面:
思维拓展2: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1)性质和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2)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②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3)局限性:
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由此得出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过渡:太平天国能迅速由几千人的组织发展为几十万人的庞大阵容,震动了整个清王朝,他是靠什么鼓动农民群众奋不顾身地去斗争呢?人民群众为什么会这么拥护太平军呢?是生拉硬拽还是给了他们美好的许诺呢?(学生回答是后者)下面我们来了解太平天国的纲领。-----这就跟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这个制度又为什么对农民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们一起看看它的内容,2、前期制度建设-----《天朝田亩制度》
教师:XX 同学,目的是什么?
学生: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的理想社会。
教师:没错,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为什么说它是理想社会呢,等我们把它的内容和评价弄清楚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理想社会。那么现在,请XX 同学来解答一下,《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够的口粮,剩余的交归圣库 教师:(回答得很好)《天朝田亩制度》详细的来说分为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土地分配问题,它的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分配方式是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第二是产品分配原则,它的分配原则是“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分配方式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我们再来评价一下《天朝田亩制度》,我们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是它的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渴望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以前的农民起义都是没有革命纲领的,而这个制度也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另外是它的空想性,《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但是土地也有肥沃跟贫瘠之分,这是无法平均的;其次,按照人口分配土地,那人死后土地怎么办,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到了后来,加入太平天国的农民越老越多,土地却是有限的,到最后,这个制度还能继续下去吗?---不能,所以说它具有空想性。而且,圣库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也容易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最后必然是国库空虚。
同学们课下可以思考一下,太平天国运动从开始到结束,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第三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从课标要求我们可以把握教学重点,对三民主义应该详细解读,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进行分析。
二、教材解析
《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19课,分为三部分:第一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主要讲述革命产生的背景——清政府新政自救、孙中山等革命派人士的活动、预备立宪等;第二子目“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主要讲述与革命历程及结果相关的重大事件——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等;第三部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与局限性。
本课课文编写有承上启下之意:辛亥革命是内忧外患下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延续,承接前几课的民族危机与救亡抗争;下一节课讲述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民国相较清朝有“变”与“不变”——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又因其历史局限,不能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根本问题,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势力依旧猖獗、封建残余大量存在、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引出下文无产阶级的斗争。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等历史概念有一定印象,对辛亥革命的结果与评价有所理解,前面已学习晚清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对辛亥革命的背景有所了解;但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保路运动等概念较为陌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
方法基础:学生对于课本阅读理解和史实记忆基本不成问题,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能力方面下功夫,对标高考。
思维基础:高中生抽象思维与直观思维并举,教师应该把直观材料展示与抽象概念讲解结合。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意义,能够梳理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过程,准确表述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与局限,了解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三民主义、保路运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内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总结,综合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解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从多个角度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论证与探讨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为实现中国自由民主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会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艰难险阻,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的决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难点:综合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指导阅读法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联系旧知识,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PPT展示: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内忧外患,众叛亲离
清政府统治权威削弱,中央集权式微,地方离心主义倾向发展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巨额赔款,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解读: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晚清时期的政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王朝面临严峻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政府中央集权式微、地方势力崛起的势头愈加明显,东南互保更加体现地方督抚对中央号令置若罔闻。《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让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统治者不断巧立名目、追加税收,苛捐杂税使得民怨沸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包括但不限于抗捐、抗税、抗租、罢工的斗争,会党起事,收回利权运动等。
此时的清政府,可谓是“内忧外患、众叛亲离”
面对严峻形势,清政府会选择如何度过危机?历史还会留给清王朝多少时间?中华民族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过程: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可以从这个材料分析清末新政从哪些层面进行改革、改革要达到什么目标。
“法令不更,痛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的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定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清德宗实录》卷四七六,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
给出清末新政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展示;对清末新政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简要介绍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经历,简要概括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著作的主要思想。
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相继建立
以表格形式介绍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梳理课本上关于中国同盟会的内容。
③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详细分析三民主义的内涵,然后做出简要评价。
④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根据地图介绍重要的几场反清武装起义。
(3)预备立宪
整理课本上关于预备立宪的背景、过程、结果,着重分析《钦定宪法大纲》和皇族内阁,从而指明预备立宪让立宪派与革命派合流。
最后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简要总结一下,展示PPT。
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材对“保路运动”这一名词的讲解比较详细,教师只需补充一些细节,课堂上需要学生思考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二者的关系。提示: 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赋予人民什么权利?五权分立指哪五权?总统制与内阁制?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和教材,自主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以辩论的形式进行——123组正方: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456组反方: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教师评价并总结。
教师总结:性质: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意义: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社会: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局限: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缺乏一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三)互动:
1.理解式提问:为什么说清末新政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经济层面:鼓励创办工商企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文化教育层面:新式学堂的创办和留洋教育的发展,学生更多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军事层面:新军在革命党人的策反下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社会层面:新政扩大了精英阶层的利益,带来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等负担却让下层民众承担,使得清政府更加不得民心。
2.归纳式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6页正文倒数第二段和“历史纵横”的内容,回答“为什么说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①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分析: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没有对民间资本进行补偿,损害了地主、富商、资产阶级等有产者的利益,出卖路权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所以保路运动的爆发已经说明清政府愈加不得民心,在川粤和两湖地区受到各阶层的反对)
②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分析: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四)小结:
通过三个子目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与历史意义,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本节课的内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没有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反而让各阶层认清清政府的面目,放弃改良,转向革命。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组建革命团体和政党,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但它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因此英勇的中国人民还要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第四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4.13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酝酿与爆发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由此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透过历史演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等内容的讲述,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认识社会的观点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清国情,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结局
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团体的建立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2.《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导入新课】
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让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2.革命团体的建立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提问:为什么把民族主义作为革命政纲的首要部分而提出,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因为这时的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推翻投降媚外的清政府,也就等于打击了直接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帝国主义,实际上是包含着建立独立富强的国家之意。)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4.武昌起义
简单介绍武昌起义的背景,然后指出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一声惊雷,震响祖国中部长空,触发了全国辛亥革命的巨澜,到11月下旬,全国有14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底,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领导地位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12月25日,孙中山乘船到达了上海.在欢迎人群中走出的记者向他提问:”您这次带多少钱来?“孙中山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这说明了什么?(一个革命家的气概和精神),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从太平天国到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相距半个世纪.从单纯的农民战争,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标志着中国历史向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2.《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这说明了什么?(民主性和反对封建专制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订的目的是什么?(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通过哪些方面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一是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二是约法规定政体采取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但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正在加紧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革命派企图用这些法律条文约束袁世凯手中的权力只不过是软弱资产阶级的一种幻想而已.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什么手段对革命施压?(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回忆说:”同盟会自广州起义失败以后,即已趋于涣散,而至武昌起义以后,几乎陷于瓦解状态.章太炎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两句话虽是极端错误的,但用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倒很合乎事实.“已被袁世凯收买的同盟会领导人之一的汪精卫竟然对孙中山施加压力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在此形势下,孙中山被迫对袁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孙中山辞职,经过南京参议院选举的形式,袁世凯由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摇身一变而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落到了袁世凯手中。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第一、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XX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对这一点,亲身经历过这次革命的林祖涵曾深有体会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第二、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后谁要是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再做皇帝,谁就会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袁世凯的皇帝寿命只不过八十三天,张勋的复辟则更加短命,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试登这个宝座即可为证.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总头.砍掉了这个头,就使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从此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稳定的秩序来.这就大大有利于中国人民继续开展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第三、这次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据有关资料统计,1912—1916年间公布的发展实业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共有86项之多,内容包括矿业、农林、工商、渔业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除了原来清政府的若干束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把这次革命的主要任务看成仅仅是”排满“,他们既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不支持孙中山,而选择了袁世凯作为他们继续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件事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那样:”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课后研讨】
美国总统曾经这样说过:“影响中国现代史最深远的三个人,第一是孙中山,第二是毛泽东,第三是邓小平……。”毛泽东也曾经写道:“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共十五大报告认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你认为如何认识和评价孙中山更为恰当? 【思路】
可以先找好一个角度来论述孙中山的某个方面;也可以通过查找有关孙中山的史实资料,来评价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最后形成一个小论文性质的内容,与大家交流讨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课小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推动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方面建立了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另一方面大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这次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反动封建统治,结束了延续XX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产生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开始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这些成就,永载史册.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破坏,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最终导致了这次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五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在探索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材围绕广义辛亥革命,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并在最后点出了辛亥革命的意义。突出了课标对辛亥革命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的要求。
1.重点:辛亥革命的进程和辛亥革命的意义。2.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二、学生分析
大多数的学生对辛亥革命都有所了解,但是对材料的理解、归纳能力还比较薄弱,不懂得如何从材料中得到信息。因为本校是未达标普通中学,学生基础较弱,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与革命纲领,以及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等基础知识;通过材料展示培养学生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通过视频和材料展示,并与教师设问思考相结合,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个客观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意识。
四、教学环境 班班通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回顾上节课两场战争结局,指出中国人民和清政府面临的困境。导入新课:从“辛亥”年入手,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概念的认识,并指出本课是围绕广义的辛亥革命来讲述的。(什么是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史料呈现: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学会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醒注意分析原因时可以从内因和外因、国内和国际因素、政治经济等几个方面入手,并找出根源。
教师提示: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需要什么做?(革命--反帝反清)这个时候谁能担起这个重任?(资产阶级)
二、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先以时间轴形式把大事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较好的把握广义辛亥革命的进程。教师讲述:在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后,国内也纷纷出现了一些革命团体。面对当时强大的敌人,分散的各团体活动都相继失败,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了。
(展示同盟会政纲)孙中山把它概括为三民主义,并成为辛亥革命的纲领。从三民主义中体现的反帝反封建内涵,反映了这是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同盟会成立后,随即展开的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做了舆论上的准备。同时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黄花岗起义。这些起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也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过渡: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清政府从湖北调兵镇压,造成湖北军务空虚,为武昌起义提供了良机。
播放视频,注意从视频中找出武昌起义胜利的主要原因。
材料呈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过度: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孙中山从海外回来,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二、革命收获
1、建立中华民国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展示材料,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段材料的有效信息。
教师讲述:临时约法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等思想。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帝制的终结
教师讲述: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
四、革命结局
教师讲述: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设问:袁世凯为什么能成功窃取革命的果实?(提示学生从各政治势力的状况分析袁世凯掌握政权的原因,并从中领会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五、革命的成与败
设问: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那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依据是什么?
材料展示:引导学生结合材料进行讨论总结,做出客观的评价。
教师讲述: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功绩);但是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在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又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局限性(失败的表现)。巩固小结:
教师简要概括本课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整节课的知识线索。
结合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七、板书设计
一、革命追求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2、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二、革命收获
1、成立中华民国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帝制的终结
三、革命结局
四、革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