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做中学”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3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做中学”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做中学”教学设计》。

第一篇:科学“做中学”教学设计

根和茎的奥秘

教学内容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2. 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3.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 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知识

4. 认识直根和须根。5. 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6. 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

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以上准备需提前一天,保证课堂上有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

3. 一颗盆栽植物——凤仙花,提前1~2小时浇足水。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豆苗、葱等植物的根。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粉红女郎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根

1.(出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学生仔细观察:

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三.活动

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

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5.组装实验装置。

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置,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样运输水

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

2.学生猜测。

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面有什么现象?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6.回家做实验。

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验证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茎有运输水份的作用。

第二篇: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案例设计

小学科学“做中学”实验教学案例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 天气

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做中学’ 实验教学的案例研究”课题组

2011年9月

第一课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探究:

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交流: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淮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第二课 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怎样记录天气呢?

二、探究:

【活动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活动二】室外观察天气。

1.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2.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3.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4.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三、交流:

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第三课 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探究:

【活动一】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活动二】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三、交流: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

【活动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活动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活动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三、交流。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2.学生猜想: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3.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

【活动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活动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交流。

第六课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 【活动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活动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3、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交流。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

【活动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活动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三、交流

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第三篇:科学做中学‘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科学 “做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自转岗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以来,我们对于教学模式并没有做过更为深入的思考。本学期学校举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讨论活动中,要求各学科都要创立自己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作为上学期刚刚专业化配备的一门学科,但同样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自己一直以为教学模式一旦确定,反而会妨碍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也就是说,以前自己对于创立教学模式的做法并不十分认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依此看来,笔者上面的观点只是强调了后一点“教无定法”,这当然是一个极为片面的认识。因此,受到启发,有必要对前一点“教学有法”做一番思考和探讨,以对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一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认识。笔者所理解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活动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但对于具体某一节课而言又并没有确定的方法,即便是名师也是这样,教学模式的选用似乎完全是妙手偶得的结果。当然,妙手应当来自于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这需要另当别论。也就是说,这里的第一个“法”应当理解为基本的原则和理念,第二个“法”则可以看作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经过一年多以来的科学教学和经验总结我认为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实行“做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将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较为有效的一种模式。

小学科学“做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对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贯穿“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探究─ 合作交流─设法解决──延伸拓展─得出结论”这七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其中“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和“知行合一”的过程。这里的“做”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搜集、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而其中的学泛指广义的学习与发展,具体指探究奥秘、获取新知、亲历过程、体验情感、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高。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具体说来,这些学习活动包括:实验操作类,作品制作类,观察活动类,资料收集类等。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些活动各不相同,或者是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这几种不同的科学学习活动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致力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这样的观点,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就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遵循“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探究─ 合作交流─设法解决─延伸拓展─得出结论”这一基本的活动模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是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活动始自于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观察活动、资料收集等尽管活动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从本质上说其目的都是为了问题的解决。当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也可以开门见山地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或推想,从而直接筛选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可以伴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自然而然地提出将要解决的问题等。多种多样的途径与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灵活地选用,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主要问题上来。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尽管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与认知水平来说,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但其潜在的研究价值很大,可以作为同学们课后长期探究的对象。后来,在同学们阅读教材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对大气流层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大气污染是怎么回事?会造成哪些危害?如何有效防治?等等。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就确立了研究的目标,将激励着同学们对即将进行的探究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二、猜想假设 当学生有机会观察、提问后,学生就会以上一环节所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借助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过模拟想象再加工,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说明方式,形成他们的猜想假设。这样以来就会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在“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中,猜想假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

三、动手探究

动手探究是“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这里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只是随机的指导,适时地参与,共同探究。

四、合作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或派代表陈述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当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探究前汇报自己的动手探究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五、设法解决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观察活动、资料收集等都可以归结为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解决途径了。在某一具体的研究活动开始之前,大致需要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必要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解决方案,包括具体选用哪种活动来解决,以及选择一个最优化的方案予以实施等。仍以《地球的大气层》一课为例,在学生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马上让学生查找资料予以解决。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看看课本中提供的信息能否解决问题。许多情况下,课本中的信息能够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仍要注意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比如,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层的组成以及臭氧层的有关知识,此外,还知道了大气层分层的相关知识等。当确定课本中提供的资料无法解决问题时,便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继续进行研究。这里所说的查阅资料不仅仅是指上网搜索,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报刊杂志或者是请教他人的方式;另外,对于资料的呈现形式除了打印文稿之外,还可以采用摘抄或者是将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带到课堂展示交流等形式。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筛选信息的方法,使获得的信息真实可靠。与问题解决紧密相连的资料搜集活动,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六、延伸拓展

延伸与拓展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是没有办法解决所有能探究的问题的。因此,我们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和产生的新的疑问与新的发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七、得出结论

要保证结论的科学,必须依赖于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等活动的严密进行,依赖于客观而持久的观察活动,依赖于全面而真实的信息资料,更依赖于对相关事物与现象的一般化思考和对有关数据的合理分析与解释。另外,对于结论在人们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也应当予以充分考虑,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学习的价值,增强他们对于科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相关结论科学性的认识。

通过上面的分析,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做中学”学习活动时,依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探究─ 合作交流─设法解决──延伸拓展──得出结论”这一基本活动思路,既可以为授课教师提供一个宽阔的施展个人才能和展示个人风格的空间,又能让他们避免遭遇到削足适履的尴尬而拘泥于某一具体的操作方法,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的增删某些环节,以便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四篇:小学科学做中学实验教学案例设计

小学科学“做中学”实验教学案例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 溶解

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做中学’ 实验教学的案例研究”课题组

2011年9月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把食盐放进水里过一会儿不见了,盐没有了吗?

二、探究:

【活动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

三、交流:

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

4、筷子

1、高锰酸钾

1、小药勺、食盐

1、沙

1、面粉1。教学过程:

一、引入:

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二、探究:

【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

2.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3.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4.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活动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三、交流:

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二、探究:

【活动一】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活动二】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三、交流:

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第四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猜想。

二、探究:

【活动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汇报交流:

【活动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三、交流: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

第五 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盐

1、勺子

1、水槽1。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不同的物体溶解的快慢一样吗? 学生猜想。

二、探究:

【活动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活动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三、交流:

溶解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第六课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二、探究:

【活动一】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1)一杯50ml的水。(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6.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活动二】分组实验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活动三】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组别 6勺 以上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7勺

8勺

9勺

10勺 11勺 12勺 13勺 14勺 14勺

………………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三、交流:

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

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

1、食盐

1、清水

1、蒸发皿

1、放大镜

1、石棉网

1、酒精灯

1、三脚架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探究:

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三、交流:

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论文

内容摘要: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过程,在“做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逐步养成科学思考方式、科学探索行为,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做中学 探究 科学教学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第一个提出“在做中学”,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而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是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正好与“做中学”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做中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科学的做中学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做中学可以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关注问题的提出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因而,提出问题是“做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作用。这一过程由两部分组成: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问题。

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对于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被学生解释的问题,同时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如教五年级科学上册《简单电路》一课,我先给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夜晚的三县洲大桥上的霓虹灯是怎样亮起来的?”“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也许会知道这与电有关。但为什么会亮起来?如何才能亮起来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体验感悟,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老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自由大胆地提出问题,老师紧扣目标引导学生猜测,如果学生的思路偏离了目标,老师则及时纠编,按着既定的方向展开。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光的行进》,我先给学生欣赏了全国各地的夜景,当学生说出是光把这些城市装扮的如此美丽时,我立即引导学生:对于光,你有哪些问题想要解决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来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吗,等等。

一个人的能力是不能灌输的,只能培养能力。一定的能力只能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的锻炼才能得到发展。从问题入手,正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带着好奇心去做,既动手又动脑,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深入探究能力,这样科学课才能形成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欲望,爱科学,用科学。

二、关注学生的猜测

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他使一艘漂浮在水槽里的模型小船突然沉入水里。学生看到这个情景,都很激动,纷纷议论起来。我立即提出“怎样做才能使沉在水里的小船浮起来”这个问题,学生立即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个学生说:“用手把沉船拿出水面,倒出船里的水,再把船放进水槽,船就浮起来了。”另一个学生立即作出否定,说:“不行,你知道刚才船是什么原因沉进水里的吗?如果是载货太重而沉入水中,就应该减轻货物重量,如果是船舱有漏洞进水而沉,那就要把船捞上来,补上漏洞,再放入。”还有个学生说:“不管什么原因,我都可以用大泡沫放在船底下,利用泡沫把船浮起来。”“你的办法只能对小的船模型有用,如果是大轮船,那你怎么用泡沫浮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情景激起了学生各种各样的猜想。有了猜想,才可以想出验证的方法,才好进行探究。

所以,科学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创造出激烈争论的氛围,能够让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让学生大胆猜想后,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急于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通过提问、参与、建议等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科学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使用的材料、方法,语言表述以及观点和发现,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

如教五年级上册《照镜子》时,我让学生从抽屉中拿出准备好的镜子,组织学生玩镜子,在玩的过程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玩的不亦乐乎,之后的汇报更是让我倍感欣慰:我发现了物与像的大小相等;我发现了像是正的,不是倒的;我发现了当我举左手时,镜中的像举右手,是相反的。看来只有让学生亲历整个探究过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获得科学的体验。再如,《研究磁铁》一课,在认识完各种形状的磁铁之后,我出示实验器材(装有清水的水槽、指南针、小车、泡沫塑料、铁架台、各种形状的小磁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选择材料探究磁铁的性质,使探究活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也让学生对磁铁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过程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果不通过实验,不让学生动手动脑,不去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不到发展。

四、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

做中学”的“做”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行动上的动态的“做”,更表现在学生思维上的静态的“做”,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完成动手探究后,我们应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或组内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便于他们更清晰的把探究结果表述出来。让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表述交流的机会,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同时在交流中,教师要采用激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的热情。

教师要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提供交流的手段,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有、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论。”例如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观察蜗牛后,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再如《搭纸桥》一课,在学生充分探究后,在交流环节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上台讲解设计的想法,并当场演示其承重情况,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自己设计的长处与短处。

五、拓展延伸

拓展与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是没有办法解决所能探究的问题的。《新课标》指出:我们不应把上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开始,也不要把下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结束。因此,我们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和产生的新的疑问与新的发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上完毛细现象后,我布置同学们课外折两束白花,一朵插在红水中,一朵插在蓝水中,观察白花的颜色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花的颜色变了,从而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的无穷魅力。再比如当我上完《纸》这节课后,我让学生回家去寻找现在有哪些新型的纸已经被开发,同时思考你希望未来的纸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的兴致很高涨,回家查阅了很多资料,对纸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逐步养成科学思考方式、科学探索行为,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下载科学“做中学”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做中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

    做中学 [摘要]“做中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做中学”的教学流程有其......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做中......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做一块卵石》新教学设计作品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

    科学社团教案纸做多面体教学设计

    纸做多面体教学目标:1. 利用各种多面体展开图,制作有变化的多面体。2. 巩固做纸工的各种制作符号。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粘贴边与边时要轻,要粘贴......

    科学教学设计

    第2课 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科学教学设计

    《有趣的磁铁游戏》教学设计 高新区第三小学王静雪 【一】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磁铁,知道磁铁的性质,了解磁铁的应用。 2、能相互配合,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科学教学设计

    《磁铁有磁性》教学设计 三窑完小 赵加红 教学内容: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2、知道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

    科学教学设计

    《 电铃响叮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电量、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2、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能够做电磁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