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

时间:2019-05-15 16:0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

第一篇: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是不可取的。“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英国专家,联合国亚太地区理科咨询员在北京的一次培训班上提出: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就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让学生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综上所述,“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将“做中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学结合起来,并有以下感想:

首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要充分,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服务。特别是实验仪器、器材的准备,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学生要,教师无”的情况。

其次,教学过程

第一步,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

设置有趣的情节,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吸引”过来,才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会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摆的秘密》这一课,我们是这样没计的:

出示:摆钟;(学生对摆钟非常感兴趣)。学生观察:钟的特点;教师介绍:这口钟叫“摆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摆的知识。

第二步,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

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有的也可以改变由我们教师自己把学生的想法画下来,形成集体猜想记。如《摆的秘密》一课,学生认识摆后,提问:有没有办法让摆球摆动的快些?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让摆球摆动的范围大些;有的说,让摆球变得重些;有的说,让摆长缩短。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猜想和假设记录下来,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探究。第三步,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急于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左右

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通过提问、参与、建议等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科学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使用的材料、方法,语言表述以及观点和发现,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如《摆的秘密》一课,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后,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设计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第四步,让学生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并与实验前猜想进行比较。

当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大胆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我们教师再结合学生们的观点,把一些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科学概念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小结,并将学生们提出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又如《摆的秘密》一课,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要进行充分的讨论,找出对方实验中的优点和缺点,并说说对方的设计给自己的提示。

最后,课后总结

课后,教师要注意总结,包括教学感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有多少收获,如何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等。

总之,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就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让学生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并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篇:多媒体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顾金艳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主要是结合本人在实际《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体会,阐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科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更好的运用,在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我们怎样正确看待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科学教学

如何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课改的进行,教学手段也出现了大的改革,多媒体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在各种类型的课程中得到提倡,并且越来越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和利用,多媒体教学也已经完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促进了教育技术信息化。多媒体参与科学课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和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益。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化静为动

多媒体集声音、动画、图片等于一体,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媒体能为科学教学创造一个生动有趣 的教学环境,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授《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时,以往的传统教法主要使用板书形式,而多媒体教学能克服这一缺陷。黑板上静上的岩石改变模样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变成动态形式,形象而生动的展现了岩石在大自然中的变化,变化过程可快可慢,可重复。这种作法是我们以往用板书、挂图或模型无法实现的。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因为多媒体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那么它所传递的内容就不是单一的,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还有其它的方面,比如音乐的欣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能传递信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化难为易

《科学》教材中,许多知识较为复杂,一般的教学手段很难讲述清楚,或很费时,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它的信息量大的优点,将在全球多的内容整合到媒体上,从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接受大量的信息,并对完成教学任务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如在讲述生物部分时,动物的分类内容很笼统,很复杂,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不但能讲清每一种类型的特征,而且能举出大量的例子,通过相应的图片与之对应,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在一般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做到的,但用到多媒体后,这部分内容能很好的,并能很快地让学生领会。

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这它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的认识难度,化难为易。如在讲授《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时,为了能准确的描述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往的传统教法主要利用挂图对学生进行口头讲述,至于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就显得很被动,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克服这一缺陷。用多媒体放映大陆板块缓慢移动,导致地表的世大变化,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的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由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由平面的变为立体的,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 相适应的科学研究情境,体验科学核技术发展的历史,增强真实感,亲自感受科学家的思维活动,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中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惫,也能调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2]刘儒德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三篇:科学“做中学”教学设计

根和茎的奥秘

教学内容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2. 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3.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 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知识

4. 认识直根和须根。5. 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6. 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

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以上准备需提前一天,保证课堂上有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

3. 一颗盆栽植物——凤仙花,提前1~2小时浇足水。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豆苗、葱等植物的根。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粉红女郎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根

1.(出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学生仔细观察:

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三.活动

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

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5.组装实验装置。

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置,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样运输水

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

2.学生猜测。

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面有什么现象?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6.回家做实验。

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验证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茎有运输水份的作用。

第四篇:“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

做中学

[摘要]“做中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做中学”的教学流程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基本模式。历经三年的“做中学”研究成果表明:“做中学”不仅能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做中学;科学教育;素质教育;科学启蒙教育

[作者简介] 赖小林,广东汕头大学副教授;丁振源,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广东汕头

515031)

在当今社会中,教育受到的挑战不仅来自互联网,而且还来自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的革新上。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精神,即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世界、生活。考察国外科学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强调以亲自动手,即以学生“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中,科学探究都被列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要素。美国的“hands on”(动手做)和法国的“LAMAP”(la main a la pate,动手和面团)科学教育实验计划,已分别经历十七年和八年的研究摸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2004年初,IAP(国际科学联盟)发表关于在世界范围内共同推动儿童科学教育的联合声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也代表中国科学院在联合宣言匕签了字。全球12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科学家志愿者队伍也支持该项目。200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助理总干事Walter Erdelen提出:科学教育改革应该作为重要议题列入教科文组织的议程,应该在世界范围内推动该计划,并着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科学技术教育大会上号召世界各国教育界、科技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为系统地改革儿童的科学和技术教育而努力。可见,“做中学”的再度兴起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科学家们本着对未来的责任感,根据自己的科学实践,提出并亲自和教育界一起合作实践着这项改革。

我国的“做中学”项目是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花十年时间,反复观察了国外科学教育后,组织中国教育部、中国科协的教育家、科学家进行认真缜密论证后,于三年前开始实施的。这一项目已经在京、沪、宁、汕等地开始启动了实验研究。

“做中学”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在这种教育形式中,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进行的“做中学”研究是一个以变革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进而变革幼儿园和小学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将产生巨大的作用。现代人应具有解决新的、不熟悉的问题以及完成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的才能,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有良好组织的、灵活的和可存取的专业知识基础,包括事实、符号、定义、公式算法、概念和规则等,它构成了一个主体所掌握的内容。其二,有启发式策略,即寻求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策略(例如将一个问题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子目标来解决),这虽然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方法一定正确.但是引入了系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能够增加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其三,有元认知的基础。一方面,它是指一个人对关于自身认知机能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它是指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自我调节的技能(如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计划和监控)。其四,有良好的情感状态,如信念、态度、行为等。这些均能反映出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中所有情感性反应,以及情感涉及的程度,如对各种事物木然冷漠或敏感热情。通过少学多悟的“做中学”的学习体验过程,可以使儿童从小在以上诸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包括获得重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这些将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做中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过程。通过“做中学”的教育形式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具有自身的特色,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

1.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每一个儿童,不论他是男孩还是女孩、有无残疾、家庭经济状况如何,不论他是什么民族、住在什么地区,都应平等地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我们尤其要关注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我们鼓励每一个儿童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2.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它们得以保持和发展。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中学”的教育形式将为全面提高儿童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能适应社会,幸福地生活打好基础。

3.教学案例来源于生活.从周围环境中取材。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儿童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从儿童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事物.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依据国家制定的幼小科学教育目标,灵活多样地开发与设计突出本土化并体现地方特色的案例。在这种科学教育活动中,儿童得到的不是随意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掌握必要的科学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培养初步的科学人文素养。

4.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儿童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表述结论、交流质疑,以发展儿童初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知识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儿童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儿童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为儿童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促进其亲历发现过程;指导儿童学会使用科学探究记录本。记录探究过程和所得出的结论,发展其语文能力;引导儿童进行讨论、交流、质疑,发展其交往、表达和反思能力等方面。

6.采用激励性评价。我们要让每个儿童获得激励性评价,让其有成功的体验,借此提高自信心,进而促进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新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儿童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探究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儿童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还要关注儿童在探究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尊重事实、有独到的见解、能设法解决问题、能接纳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等等。

7.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已取得较大的成就,在公众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他们有科学实践的体验,通常有开拓精神和敏锐的眼光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家的参与将为科学教育的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工作者以其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学识与教育界人士携手合作,成为教育理念的变革、课程设计和评估,以及“做中学”实践活动全程的重要支撑力量。

8.充分动员社区和家庭的力量,支持“做中学”科学教育。各地现有的自然科学场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是科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我们提倡这些资源向儿童开放,为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场所和设备支持。同时,也希望科研人员和大学生走进幼儿园、小学。与儿童一起开展探究活动,增强儿童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提高科学教育水平。与此同时,家长也应成为儿童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支持者。他们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时机与儿童分享探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发现的价值,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科学活动,形成家长、儿童、教师间良好的合作与支持关系。

9.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增进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为教师、儿童以及有关人员提供科学教育信息、活动案例与相关资料。科学工作者和教育科研工作者为一线教师、儿童、家长提供在线科学问题和教学方法咨询及专业支持,形成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开放性的互联网络结构。通过互联网,还能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国外科学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和新经验。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教育内容和“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在优化的教学流程中实现的。“做中学”的教学流程有其鲜明、科学、可操作的特色和基本模式,即:呈现问题——猜想假设(儿童假设问题解决方案或提出预设答案)——实验或收集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猜想(个人的、自己的猜想)——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儿童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印证假设猜想是否成立,并且互相质疑、交流、讨论问题是否解决,实验在原来猜想猜测的基础上是否有新的发现,是否解决了其他问题等)——记录结果(儿童在“做中学”的体验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对探索过程进行跟踪记录)。

呈现问题激发儿童的兴趣,引导他们选择一个问题的切入点进行探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或通过设计情境引入,也可以由儿童自身提出。在这个环节中,儿童的认知误区、关注的问题、“习以为常”的科学现象及“意想不到的经历和经验”,都可以作为问题呈现出来。成为探究的主题内容。

假设猜想为儿童明确探究的方向。当儿童确定研究的问题时,在兴趣的驱使下,他们都会积极地根据问题进行自己的猜想、假设。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的指导不是要对儿童的猜想进行评判,重要的是要充分关注他们猜想背后的思想。如教师问“你是怎样想的?”.让儿童在说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到要这样解决的。教师为儿童创设一个机会,一个经过梳理的思路,通过相互交流来完善猜想,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索引入一个确定的方向。儿童的猜想设定,可能会有一些错误,有时这种错误非常顽固。这时,教师绝对不能用简单的指正方式直接告知其错误所在。“做中学”允许儿童犯错,通过儿童亲身在实验、证明、交流、质疑中用真实的事实来纠正已往的认知错误。在“做中学”中,教师不能对儿童的任何一个猜想假设做出好坏与否的评判,哪怕是一个最好的评论,这会引起其他儿童因此而失去信心,进而限制儿童思维活动的广度。

实验证明的过程是指儿童用设计的实验来证明自己原先的假设猜想。这是“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儿童需要有足够时间去发现事物真相、去修正错误的猜想,更需要机智的教师为他们事先“备课”,即对儿童可能的猜想、假设、实验做出判断,事先准备和提供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是儿童自行完成的,教师的介入是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实验该怎样做,更不是教师已经设计好实验模式,让儿童机械模仿。教师的指导是适时、机智的提问,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儿童对问题的关注,提醒儿童遵循事先的假设进行验证。比如,“你是怎样想的”、“你怎样做给我看看”、“是这样的吗”等等。当出现问题时,教师还是用提问来帮助儿童发现问题所在,当发现有价值的思路时,教师仍用提问启发和鼓励儿童去深入探究。教师要理智地控制教学行为,当儿童有“闪光”的思想或错误的实验时,要平静地用提问方式引导,不能喜怒形于色。教师教育智慧彰显在此。儿童对实验结果看得重,特别是成败,因而在实验结束时,教师要尤其关注儿童对实验过程的感受。如果儿童的假设猜想被证实是错误时,教师要让儿童明白,实验失败同样会带来重要的收获。“做中学”的活动,需要关注的是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正是“做中学”要培养的科学素质。实验活动有个人和小组合作两种形式。由于时间和人数的制约,教师不可能一对一或参与每组全部验证过程,而是采用流动指导、兼顾全班,尽可能多地了解每组实验出现的问题。

交流讨论是为了提升科学学习质量。在“做中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儿童集中交流和讨论的环节,保证该环节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促进儿童问的合作与分享,并鼓励儿童大胆质疑。但当儿童讨论出现值得关注的想法或思路偏离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将这些想法或问题列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将讨论引向深入。当儿童的语言不明确时,教师要对其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儿童间断地说明结论或观点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他们用一句连贯的话来表述,提高规范性的语言水平。教师在活动中应教育儿童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习当自己受到他人发言的启发时懂得加以说明。

科学实验记录是对儿童科学能力、科学习惯历练的环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具体帮助和指导儿童学会将最关键的东西记录下来。“做中学”实验记录提倡个性化的记录方式。教师为儿童提供记录表应该让儿童把“我的猜想”、“我的实验”、“我的发现”都记录下来,还可以用红色、黄色、蓝色作为集体、小组、个人记录的区别。当儿童的记录图示不能完全说明意思时,教师可让他们在图旁作简要文字的补充说明。记录要伴随实验过程及时进行,但对年龄小的儿童且实验过程简单,变量易控制的实验,可以在完成实验后再记录。记录本记录着孩子思维过程,合理的记录方式可以帮助他们看到自己想法是怎样在变化,看到自己的成长,增强自信心。

“做中学”的教学流程各个环节与人的素质塑造过程关系密切、水乳相融。呈现问题可激发求知欲、培植兴趣;猜想假设可启迪想象,培养创造力;实验求证可培养追求真实、不畏挫折、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讨论质疑可发展语言、学会交往和反思,学会控制情绪;记录可培养个性化的书面符号表达能力等。

笔者从实验区三年来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践中感悟到,实施“做中学”的过程中有几点值得关注。

1.必须让儿童在学科学的过程中亲自动手、动脑,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发展儿童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科学教育内容方面,“做中学”关注的是儿童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如:“空气是物质吗”、“水怎样变成冰的”、“风从哪里来”、“声音的变化”、“食品与毒品”、“水与环境”、“病毒与艾滋病”、“地球与生命”、“动植物的生命现象”,等等。在选择实验材料方面也尽量选取儿童生活中易获得的、有教育价值的、环保可再生利用的物品,如废纸盒、废海绵、饮料瓶、吹风机、小器皿、气球、气筒、磁铁、沙子、种子、水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无论是在选题方面还是在实验操作材料选取方面都必须因地制宜,从本地教育和儿童发展现状出发,积极开展“做中学”活动。

3.在“做中学”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观念和角色行为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应该是儿童科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不再简单地向儿童灌输和传递知识,给儿童一个现成的答案,而要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周围世界,独立寻找各种答案。教师要细心观察儿童的实际需要和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根据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并设计出科学活动的主题,为儿童实验探索提供充分必备的实验材料。同时,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引导儿童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儿童设计相应的实验程序,并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在活动中即便儿童的假设是错误的,教师也不必简单地急于纠正,而是通过机智的提问,启发和引导儿童自己通过再实验推翻错误的假设。让儿童在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守规则。

4.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必须建立一支合作的志愿者队伍。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整合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做中学”遵循这种观念,注重建立一支有科学家、教育家、科技工作者、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家长等参与和组成的合作性志愿者队伍。该队伍对“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课题指导、操作实践、项目评估等工作。其中,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是该项目的主要科学支撑力量,教育家和教研工作者承担该项目的实施策划、指导和评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负责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人力物力的基本保障和服务,一线教师和家长直接参与实施儿童的“做中学”的具体活动,并收集整理研究实践过程中相关素材。

经历三年的“做中学”研究成果表明:这一科学教育模式,不仅能培养儿童尊重科学、崇尚实践、勇于探索、不怕挫折、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态度,还能培养儿童科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做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1]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2]赖小林,王陈.科学教育新举措

做中学[J].教育研究,2003.(增刊).v

第五篇: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 郑继霞

当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应当和谐发展时,对小学科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科学既要探求“真”。又要追求“美”。于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正是契合了这一要求。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众多的美育素材。科学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素材并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用科学知识的形式美来感染、熏陶学生;用科学的内在美来感化、激励学生。培养他们感受美、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美学素养,让他们学会在思考中领悟。在科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更能使科学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科学的美,欣赏科学的美,追求科学的美,并不断地去表现科学的美,创造出美满的科学课堂。

一、美在生活中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科学,到处存在着科学思想。同样,科学中的美不单单属于教材本身,而广泛的表现于生活之中。如何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的科学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所蕴涵的科学美,展示科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花园,一起去感知体会。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材料,也 展示了生活中的科学美。如在教学:《木材》一课中,在认识木材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木材,他们的花纹形形色色,美妙绝伦,学生时而惊讶、时而赞美。在讲解木材的用途时,我又搜集了一些木制品图片,利用课件展示给学生欣赏,有精美的木质家具、漂亮的木雕、美观的木桥、美妙绝伦的木材建筑物等,学生边欣赏边赞叹,这一课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又如在教学《我像谁》一课中,我让所有学生带来他的全家福张贴在教室宣传栏中,这些全家福,形式各异、五彩缤纷,学生在欣赏时,时而传来××真漂亮,××的妈妈真漂亮,××的爸爸真帅气,××一家真幸福等,从学生的表情和言语中无不流露出美的赞赏。教学这一课时,我还把自己的全家福电子稿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帮着找一找我和家人的异同点,这样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也寻找到了生活中的科学美。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科学美的素材,感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美在生活中,美在科学中也就成为学生心中自然的感叹。

二、美在教材中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较强的可感性。科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首先科学教材本身的美,即外显美。科学教材是经过无数专家、学者 2 像艺术家创作作品那样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其精美的装帧,漂亮的封面,有序的编排,图文并茂的内容等,可以说是一件融多种艺术于一体的“艺术作品”。

其次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的美,即内在美。科学内在美是以和谐、对称、简单、奇异等为主要表现形态,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能体验到的美。在科学中,美主要表现于实验、理论、规律上。简单、统一、精确、巧妙、对称、和谐、奇异等特征,使得它具有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和神韵。研究科学中的美,不仅能够陶冶心灵,领悟科学之美,而其奥妙无穷的自然法则,更能启迪和推动人类永不休止地去探索物质运动的规律,在科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美的魅力,接受科学美的熏陶,提高对科学美鉴赏的能力,促进身心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以美求真,以美向善”的教育功效。

三、美在操作中

科学美在实验方面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感受美的常用方法。因为教学中的审美对象通过实验这一媒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观察和想象中去感受它的美。那些包含科学美思想的实验,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教学《降落伞》一课,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降落伞,然后在小组展示中评选出最实用的降落伞,学生设计方案,验证谁的降落伞最实用,通过对比实验得出了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此实验 3 其制作的精确完美,设计思想的巧妙,实验技术的精湛,都给人以美的体验与享受。借助精心设计的实验,往往会使学生激起强烈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筷子折了》一课时,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学生用激光笔分别直射和斜射入玻璃砖,发现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光直射入玻璃砖不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在操作中不停地变换角度验证,在操作中体验到科学的规律美。在科学实验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验方案安装仪器、操作、读数、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分析、判断、假设、推理等思维活动。这些都能使学生从中领会实验的科学思想、形成实验意识,感受实验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同样,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科学的美的感受会有更独到的领悟,会更强烈,更贴于心!

四、美在想象中

审美体验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某种独特的审美意象,而这正是创造与想象的作用,放弃了想象,一切就显得平淡和单调,也就无所谓审美体验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就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也就贫乏,“想 象就是创造力”,教师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领悟想象的美!

如在教学《未来的交通工具》一课时,教材中展示了各种交通工具,教师再借用电脑课件展示一些学生生活中未见过的交通工具,然后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你梦想中的交通工具什么样?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领悟想象中的奇特美。

五、美在创造中

创造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它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美的追求的一个重要动机。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创造科学的审美意境,以启迪学生科学美的直觉,以便作出科学规律的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正如美国科学家哈尔斯说的:“科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科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科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科学家象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

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自我设计课内演示实验、课外兴趣实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小实验等。组织学生参加“自制教具”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创新活动,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强化创新意识,丰富创新体验。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调查安全用电,要求学生发现人们违反安全用电的事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学生在亲身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操作、制作和创作活动,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且,通过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从中可以品味出“劳动创造了美”的深刻意蕴。

总之,科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科学的课堂时时闪烁着灵动的美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渗透,让学生要认真体会小学科学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体验、领悟、创造科学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让科学因美育的渗透而更完美!小学科学课中美育教育渗透的计划 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 郑继霞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关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之美”,要“不断地使学生振奋精神,以一种登山者的姿态投身科学探究活动,也使学生越来越乐观自信,朝气蓬勃,进而形成性情之美,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在科学课中渗透美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在相互之间交流受到启发,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如《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学生认识各种材料后,提问: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铁钉、铜片、铝丝可以让灯泡亮起来,有的说纸片、塑料、碳棒不能让灯泡亮起来等等。

教师把学生的这些猜想和假设板书出来,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科学课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丰富他们童年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张扬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自然美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不胜收的,如“人靠什么运动,小鸟靠什么飞翔,植物靠什么生长,汽车靠什么奔驰„„神奇的能量,神奇在哪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学会思考,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中美的事物,使学生得到享受和愉悦,得到美的熏陶。这些美的事物科学课中最多又显而易见。例如:《生物的遗传现象》一课中,出示家庭照片,让学生用连线的方法帮助他们三个同学找到自己的父母,这就要求教师能利用彩色照片、投影、录像等电教手段,指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找,鼓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发现自然美,再结合老师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对自然美的赞叹。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美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 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美。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例如:《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学生通过阅读“恐龙的化石”了解到,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在教学中,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科学课中美的教育要注重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其中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审美愉悦的感受体验。如:《磁铁游戏》的教学,学生通过“玩”得出磁铁能吸小刀、大头针、铁片等,不能吸纸片、橡皮、玻璃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得出磁铁能吸铁。学生又由磁铁隔着衣服、书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这是本课的两个知识点,推理过程清晰、严谨,给学生一种演绎推理的享受,孩子们就会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同时也从小树立了一种审美的观点。

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导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一名教师应用心捕捉时机,利用科学教学中提供的丰富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强调说:“你们看它漂亮不漂亮,美 不美啊?它们多有意思,多有趣啊!”用各种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去观察,发现。例如:《各种各样的能量》一课中,所探讨的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通过学生讨论得知,能量是一种驱动着宇宙万物运动的动力,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是它却无处不在,汽车在路上奔跑,喇叭发出声音,蜡烛发出光芒„„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而经老师点拨后他们就知道了,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是处在一种自然协调中,是非常和谐的一种美,在学生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

在科学课教学中,在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美育,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真、善、美的统一,和谐发展的思想,而且可以引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增强对大自然的了解,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之美,进而形成性情之美。

下载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做中学‘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科学 “做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自转岗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以来,我们对于教学模式并没有做过更为深入的思考。本学期学校举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讨论活动中,要求各学科都......

    网络与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网络与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一直以来被教师公认为是最难上的一门课程。很多教师一谈及科学课程教学就感觉头疼,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想到了许多办法,尽力......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 杭州市萧山区市北小学季亚飞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在已经不是新事物,它的优势我们都能理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

    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府东街小学 王凤林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课堂教学手段的不断变化更新。现在,新一代的多媒体教学应用平台——电子白板已悄然走进......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论文(大全)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论文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

    做中学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上海金童幼儿园 胡晓威 “做中学”理论的源远流长,始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派提出的实用主义思想,陈鹤琴先生汲取外国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因素......

    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沭阳县正德中学 王平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中学教育中已不可少的部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又包括育人素质。......

    科学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科学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8 更新时间:2010-8-25 11:26:45 教师在课内外,适时地向学生讲述科学故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科学家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