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0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第一篇:《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合作课堂”小组合作教学

横岗高级中学

赵盼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2)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

(3)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一节,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2.学生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掌握。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用专业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建构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工具。本节课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活动、资料分析等问题,很明显,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对本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设计

本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注重生物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二是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三是关注教材,围绕“种群的特征”组织相关知识的教学;四是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生活化”的生物学知识,不仅告诉学生要学以致用,更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将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

“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学生体验团队的力量。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共同解决某一科学问题,体验成功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简洁明朗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网络的构建。3.教学工具

PowerPoint课件; 自制教学用具 4.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巧搭桥梁,引导学生明确种群的概念及其要点。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回忆第一节高中生物学课,由于大家对此的记忆比较清晰,会立即想到当时所学的知识,其中有些学生会提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等内容。教师趁机提问:生命系统有着怎样的结构层次?在学生进行回答时,教师引导学生必修三教材的前三章是从个体这个层次来学习的,第四章及以后的学习将要从比个体更高一点的结构层次进行学习,由此引出种群的概念。由于学生对种群的概念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显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

下列环境中的生物,构成一个种群的是()A.一个果园里的5棵苹果树 B.红花湖中所有的鱼 C.一个蜂窝里全部的雄蜂 D.一块农田里的所有东亚飞蝗

由于学生对种群概念没有深人的了解,对这个选择题的答案是比较模糊的,大多会在A,C,D三个选项之间犹豫不决。此时教师可以故作神秘地指出:等学习完种群的概念及其要点之后,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很清晰了。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种群的概念,并让一个学生指出概念当中的关键词。再回到这个选择题时,学生会清晰地判断出正确答案为D。

教师继而追问学生,如果你是广东省深圳市人口统计局的分管领导,你会最先关注这个人口种群的哪些方面?„„引出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概念。

设计意图:对于一些学生有所了解但没有掌握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让学生悬而未决的问题对内容进行导人,激起学生求知欲以及对这堂课的兴趣,吸引学生产生对该问题进一步深人探究的愿望。

(2)图文并茂,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掌握样方法的操作 应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均匀分布少量五角形和圆形的图片,并假设这是一个2m2的草地,其中五角形表示蒲公英,圆形代表其他杂草,让学生计算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学生对五角形进行逐个计数,并得出计算结果)。接着教师展示一片长满蒲公英的草地,上面有很多数不清的蒲公英,让学生对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由于草地上的蒲公英数目太多并且分布不均匀,学生无法通过直接计数的方法去进行估算,因此就会思考一些其他的方法)。

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印有大量五角形和圆形(五角形表示蒲公英;圆形代表其他杂草)随机分布的图案纸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让学生思考对蒲公英的数量进行估算的方法。然后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去,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图案纸,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操作步骤。学生的图案纸上有些画满了各种形状且不同数量的样方,有些还将图案纸进行多次对折,并取其中的几个小块进行计数。教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给予肯定与表扬,并根据回答结果,进一步提出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在取样时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样方的数量应当怎样决定?样方面积应当怎样设置?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哪些?如果被调查的对象落在样方的边界上又应当作何处理?样方法又有怎样的适用范围?趁学生对各项提问进入激烈的讨论之中,再进行点拨与答疑,帮助学生对样方法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深入地挖掘。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绘图作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养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通过步步设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验模拟,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了解标志重捕法的应用

讲述了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后,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海洋中游动的鱼以及草原上奔跑的鹿,让学生思考:对于这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进行密度调查,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9组,每组6人,各组分发大、小2个烧杯,并提出问题:2个烧杯里面装的都是黄豆,其中小烧杯里面的黄豆是事先从大烧杯里面取出且用红墨水染过色的黄豆,已知染成红色的黄豆为30颗,根据所提供的器材与数据,如何知道烧杯中黄豆的总数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先将两种颜色的黄豆混匀,然后随机从烧杯里抓出一小把黄豆,并分别对黄色和红色的黄豆进行分别计数,并据此模拟实验总结出计算黄豆总数目的公式。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估算自然界中的种群,如池塘中的鲤鱼和草原上的鹿群的数目?(学生对总结出来的公式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提出先捕捉一部分调查对象进行标记,并放回大自然中,过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捕捉,并对已标记的和未被标记的调查对象进行分别计数)教师趁机对应用标志重捕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补充,同时强调只有多次进行实验取其平均值方能得到更加接近真实值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对知识与方法进行探索与总结,并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析典例,知识拓展,分析种群密度估算的其他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但也有一些其他方法。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灯光诱捕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黑光灯的基本构造,让学生分组讨论诱捕法的实际操作步骤;对于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一般采用计算其分枝密度的方法;对于一些体积微小的微生物常用血细胞计数法与平板菌落计数法等。设计意图: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体会到所学生物学知识的有限性及生物学知识领域的无限性,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知识迁移,发散思维,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各项因素

在学生对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概念有了一些具体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有哪些因素能影响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学生会很自然地想起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这几种因素)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发散情况适当地给予讲解与延伸,并让学生思考影响种群密度的另外两种因素:性别比例与年龄组成。此外,也可讲解关于我国目前濒危动植物的状况,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我国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等,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设计意图:联系我国实际,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6)梳理知识,建构脉络,探究影响种群密度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让学生合上教材与笔记,将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并画出知识脉络图。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及时反馈重点,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与记忆的难点,使新学知识得到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成就感。5.作业与小结 6.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反馈,即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生物教学中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教学设计中,课前分发学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学案完成相关的课前作业。通过这种课前安置性评价,教师可评估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而教师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攻克之。

在课堂上,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如,在学生思考样方法的操作时,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跳跃性,或者逻辑性不强,教师该立即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结果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为什么呢?又如,在模拟实验了解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时,有的学生偏偏会“天马行空”的提出一个问题,此时教师应该怎么处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应具有、公正的评价学生的问题,甚至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这个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分制度对于提高各小组的积极性有积极意义。但是,每个回答问题的同学该加多少分合适呢?展示的同学呢?小组呢?也就是如何进行有效评价。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制定了较详细的加分规则,具体到回答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上台展示、回答问题的有效性等等,各加多少分,这对于建构更加完善的小组合作,激励每一位同学积极投入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基础题检测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五)教学反思

各色种群虽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我们却总是疏于了解,学生也是这样。如何让学生顺利、自然的接受种群的概念,并进入“种群的特征”的学习,是我在课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后来,我们发现从身边的种群导入或许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事实证明这样做确实是可以的。本节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进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基于这种思考,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一是注重生物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二是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三是关注教材,围绕“种群”这一科学主题组织种群特征的教学;四是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按照上述原则和教学策略,成功的完成了该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

1、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自主空间和自主思考的机会,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样方,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快乐,寓教于乐。教师设计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问,并在教学过程中步步设疑,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体验到了新知识是由他们通过合作互助,积极主动的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的,较好的体现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教学意图,最终实现本节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2、教师把新知识总能与学生身边的事物、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身边暗藏着这么多的科学道理啊,进而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要探讨最合理最有效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促进自觉性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用学生熟悉的东西讲生物,不仅符合生物学本来的学科内涵,更是一条合理、有效的生物学教学原则和方法。

3、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并且用板书将重、难点展示给学生,让知识更加具有完整性。利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自主画出本节的知识脉络图,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的重难点,也可以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自主检测,不仅有能使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还能使学生内心具有成就感,从而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第二篇: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种群的基本特征。(2)说出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3)举例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4)简述种群四大特征的内在关系。(5)列出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

2、能力目标:

(1)尝试模拟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应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模拟调查种群密度,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准确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3)分析外界环境因素对种群密度的影响。(4)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3、情感目标:

(1)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2)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3)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02

教学重点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03

教学难点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证实抽样调查方法的科学有效性。04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05

教学手段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学。06

教学过程

基本思路: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引申,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的思维状态进入群体水平的思维状态。围绕保护藏羚羊就要了解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这一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来研究种群的特征。从了解现有藏羚羊种群数量,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及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讨论;通过对不同季节同一地区藏羚羊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不同,引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讨论;通过要预测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引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讨论;最后对种群的几个主要特征进行总结,指出它们之间内在关系。

(1)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个体都是通过自身生命活动调节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单个独立存在的吗?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和异种生物的影响。所以,我们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只研究生物个体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果站在更高层面上,我们还需把生活在一起的所有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就是我们在第4章,种群和群落将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这节课我们先探讨,以种群为研究单位能发现哪些新的问题。

(2)教学环节二: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对种群概念的理解,明析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

提问:

同种生物的个体都称为一个种群,此话对吗?

可见,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体之间通过互助、斗争、交配等特定的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板书: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3)教学环节三:说出种群密度的概念,模拟调查种群密度实验,证实调查种群密度方法的科学性,明白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播放影视片段,高原精灵——藏羚羊受到威胁。藏羚羊现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假设你是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要去西藏进行藏羚羊的保护工作,你最关心有关藏羚羊种群的什么情况?

可见种群数量是种群的主要特征。

藏羚羊种群主要分布在以可可西里为中心的60 多万平方千米的区域。这么大的范围我们怎么来调查它的数量呢?

板书: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如某公园的草地上,每平方米内蒲公英的数量,西丽水库中每百立方米水体中鲤鱼的数量等。如果我们知道了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密度,再根据其分布范围就可推算出整个种群的数量。所以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那我们怎样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呢?先做一个实验。估算水槽中黄豆的颗粒数。

1、从水槽中取出50粒黄豆,换上50粒黑豆,然后将50粒黑豆放入水槽,充分摇动,使两种豆子混和均匀;

2、闭上眼睛抓豆子,每次抓1粒,放入小烧杯中。依此方法连续抓取20次;

3、数出小烧杯中黑豆数(m);

4、按照下列公式计算黄豆数(N): 50:N = m: 20 ;

5、重复测算3次,求平均值;

6、数豆子总数。将水槽中的豆子倒出,数清所有豆子数。将步骤5测出的平均值与这个数值作比较,看是否相近。

这一实验结果,给了你什么启示吗? 这就是所谓的标志重捕法。

在可可西里的卓乃湖周边随机选取一个区域,捕获一部分藏羚羊个体,将这些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藏羚羊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藏羚羊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做标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标志物要无毒,不能影响被标记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否则会因毒害死亡,而降低了被重捕的机会,从而影响调查结果。

2、标志物不能对被标记生物的天敌有吸引力,否则就会增加被捕食的机会,降低被重捕的机会,从而影响调查结果。

3、标志要牢固,不易损坏。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原理,计算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种群的密度。

不久前,有科学家对可可西里的藏羚羊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为100平方千米,第一次捕获并标记9只藏羚羊,第二次捕获10只,其中有标记的藏羚羊3只,请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单位为只/100平方千米)。(30只/100平方千米)标志重捕法不仅适用于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也适用于像鲤鱼、鸽、野兔等这样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我们要保护藏羚羊,不仅要关注藏羚羊种群的数量,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食物状况,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所以必须调查可可西里地区牧草的种群密度。我们知道,植物不同于动物,是相对静止的,那我们能否用更为简单的方法获取某种牧草的种群密度呢?下面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前放在桌上的图纸。假设这幅图表示的是一块面积为100平方米的草地。图中每个黑色圆点代表一株牧草,白色圆点代表其他植物。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块草地里牧草的数量。(同桌的同学两两讨论进行估算)

请学生说出估算结果,并说出估算的方法。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之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样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的种群密度估算方法。既然是估算,那结果就会有一定的误差?

怎样才能减少误差,使我们的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呢?

1、要多选几个样方,然后再取平均值。因为样方数量太少,统计结果的误差就可能较大。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就越接近真实值,但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就能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多个样方我们如何选取呢?

2、应随机取样。因为我们通过样方计数所得的结果,是用来估计整个种群密度大小的,所以我们要让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相等。这样才能保证通过样方法所估算的值更接近真实的值。

随机取样是取样的关键,不能掺入任何主观因素,否则,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常用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近似正方地块),等距离取样法(长条形地块)。

刚才你在数样方内的牧草的株数时,是怎样数的? 展示模拟样方。

3、计数方法要科学。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即计两边及其夹角。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比标志重捕法更简便。能不能用样方法,调查藏羚羊等这样运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为什么?不能,只适用于调查不活动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很小的生物的种群密度,如植物,昆虫卵,蚜虫、跳蝻、蚯蚓等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4)教学环节四: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

如果在夏天和秋天去可可西里的卓乃湖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结果是否会一定相同呢?为什么?

不一定相同。因为藏羚羊种群会不断地产生新的个体,也会不断地有个体在死亡,有迁入也有迁出。

所以研究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就得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我们先探讨

板书: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藏羚羊的出生率和家蝇的出生率是否一样?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家蝇的出生率比藏羚羊的出生率要高很多倍。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主要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数量增长就快。虽然我们对大熊猫、东北虎等动物采取人为保护措施,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而田鼠、蝗虫,尽管我们采取各种防除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屡屡为害。主要是和这些生物的繁殖能力的差异有关。

如果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增长,反之种群数量就会下降,如果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基本不变。可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外界环境对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没有影响呢?请举例说明。

如在1937年至1949年间,我国由于粮食不足,缺医少药,人口数量减少,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我国人口的死亡率在不断降低,人口数量不断攀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控制人口怎么办?增加死亡率,不人道,且违法,只能控制出生率。因此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从现在情况来看,我国人口增长较慢,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就是计划生育取得的实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受到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对于藏羚羊种群,除了出生率、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如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种群每到夏季就有很多雌性个体迁徙到卓乃湖等湖周围产羔,而到秋季又回到越冬地。

板书: 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你所熟悉的生物中,有迁入迁出行为吗?请举例说明。秋天,大雁南飞。如果要你预测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种群数量将来3年是增加还是减少,你还需获取什么数据?

板书:年龄组成。

前不久科学家对西藏的三个不同地区的藏羚羊种群进行了调查,把不同年龄的个体数进行统计整理,得到如下3个年龄组成图,请思考与讨论:

图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哪种类型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为什么?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呢?

盗猎者经常在雌藏羚羊从产羔地回迁到越冬地的途中,进行猎杀,这会对藏羚羊种群数量产生什么影响?

可见,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影响。所谓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我们能否将这一原理应用于生产实际呢?怎样做?请举例说明。

在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种群的雄性个体,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大大降低出生率,从而使该种群的密度明显降低。

(5)教学环节五:种群数量特征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主要适用于植物或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很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标志重捕法主要适用于运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这几项特征并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而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层次之分。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他几项数量特征都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参数,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6)教学环节六:观察图片,指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无论哪一个种群,无论其个体数量是多是少,他们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由于其生存受到无机环境、同种个体、异种个体的影响,因此种群中个体在空间分布上可谓多种多样。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特征。展示图片: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请同学们观察三幅图片,说说这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特点?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

第三篇:种群特征的教学设计Word 文档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2.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3.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2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

(2)模拟用标志重捕法查动物种群密度 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5.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通过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从“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让学生尝试、模仿的操作。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6.教学过程

〖章引入〗从一则笑话引起,说明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板书〗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目标引领。【课前导学】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回答存在问题。从网络红人犀利哥和北京西客站熙熙攘攘的人群图片,学生总结作为个体的集合,种群并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它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特征。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举例说明种群的定义。2.种群与个体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过渡:农业生产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渔业资源什么时候捕捞,捕多少?农田中的害虫什么时候需要防治?牧场养殖多少头牲畜合适?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明确一个事实:种群个体数量有多少?

设疑:怎样可以更直观的反映种群的数量? 引出 种群密度。

给出实例: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野驴,数量有3.4万头但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不足一头,而蝗虫每平方米几十头甚至上千头。〖板书〗一 种群与种群密度

〖讲述〗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思考与交流】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发现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归纳提炼】

〖讲述〗1.对种群的理解

两个“要素”: “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形式

两个“条件”: “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两个“方面”: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2.对种群密度的理解

(1)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不同生物在同一时间或区域中,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同种生物在不同时间或区域中,种群密度也不一定相同。

过渡:怎样调查种群密度?展示 大象种群和蒲公英种群的照片。对于大象这样生活在固定区域个体大、易统计的种群可逐个统计。对于蒲公英这样的个体小不明显、计数困难的可以估算其数量。〖板书〗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

1.逐个计数法

针对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设疑:如何进行估算?

学生活动1.假设给你发的纸代表一块面积为100 m2 的草地。图中每个圆点代表代表一株蒲公英,三角代表其他植物。

小组活动探究:(1)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2)按讨论的方法进行估算,再逐个记数,估算的结果误差大吗?如果误差较大,请讨论改进方法。

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案,并对结果进行评价。引导分析:估算与直接计数相比的优缺点。介绍:(1)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2)估算存在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减少误差。建议:自学课本P60样方法,学生活动2.接上活动

(3)尝试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重新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误差较大吗? 思考讨论:(1)实地调查与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2)为什么要随机取样?(3)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归纳提炼】

〖讲述〗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

①样方大小:草本一般以

的正方形为宜。②取样方法:

取样法和

取样法等。

③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草本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④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板书〗2.估算法(1)样方法

课外作业:课本61页探究实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分小组完成.提示:样方大小一般乔木100 m2,灌木16 m2

草本1 m2。

设疑:样方法适合调查哪些生物,有什么缺点?例如,要调查一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吗?

过渡: 一些动物活动性很强,活动范围大,如何估算种群密度呢?

思维过渡例:一箱苹果,已知有10个被虫蛀了,混合均匀,现随机取出10个,发现有2个被虫蛀了,估算这一箱苹果总数。

学生活动3.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示例(模拟捉放法):

材料用具:发黄豆(代表某种动物)若干,大头针1枚,大小烧杯各1个。

方法步骤:①从黄豆中取出30粒,用大头针扎眼,然后将所有豆子放入大烧杯中,充分搅拌,使两种豆子混合均匀;

②闭上眼睛抓豆子,每次从大烧杯中随机抓取一粒豆子,放入小烧杯中。依此方法,抓取豆子20次;

③数一下小烧杯中共有多少粒扎眼的黄豆(a);

④假设纸包内的黄豆总数为x,写出x的表示式:x=________; ⑤重复测算3次,求平均值。

⑥数黄豆总数:将大烧杯中的豆子倒在桌上,数清共有多少粒绿豆。将步骤⑤中测出的平均值与这个数字做比较,看是否相近。

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案,并对结果进行评价。〖板书〗(2)标志重捕法 〖讲述〗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练习:对某草原一种鼠种群进行调查,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34只,其中一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是多少? 思考讨论:

运用标志重捕法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 但多数动物在被捕捉过后变得的更难捕捉了,那么估算值和实际值相比如何变化? 若所用标记使个体易被天敌捕食,情况又会如何? 若在重捕前部分个体的标志脱落,情况会怎样? 师生一起总结标志重捕法的注意问题:

A.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不会产生伤害 B.标志物不能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正常的生活

C.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期内不能脱落

D.在调查期内应该没有太多个体出生与死亡,同时也没有太多的个体的迁入与迁出。课堂小结

一 种群与种群密度

1.种群概念: 2.种群密度: 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 逐个计数

估算(取样调查)估算方法: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自我检测

1.下列有关种群和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B.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算是它的种群密度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D.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也可以算是一个种群

2.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 hm2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A.50只

B.42只

C.92只

D.161只

5.如果调查一块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10个小组各统计一个样方,结果如下表: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3 3 2 2 3 3 9 4 3 经实际询问有2个组所报数值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可能是第________组。如果这两组的实际数据之和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第四篇:种群特征说课稿

老师们:

上午午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关于 “种群的特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相对独立。主要是因为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生态学上分属于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同时本节内容又与前后有一定的联系,种群是建立在同种生物个体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群落又是建立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的,生态系统又建立在生物群落的概念基础之上,因此各部分知识之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学好本节课也是为后面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做好铺垫,为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特征。本节内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种群的延伸,也是继续学习本模块中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的结构的基础;同时这节课中的探究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地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这节内容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二、说学情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的概念,性别决定,生物因素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学生掌握的数学上比例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将数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进行渗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经过前面两个模块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大多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够积极地动手、动脑参与实际操作。但是学生盲动性较大,观察、取样、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与曲线、提炼其中的内在原理和规律等等方面的能力有限.通过本课的详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与思考。”由此,我设立了以下几种方法:

学案引领法

精心设计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讲授演示法 在新课的引入、问题情景的创设、不适宜采用探究法学习的知识点采用讲授演示法有助于学生尽快获得有用信息。启发式教学本节课涉及有探究实验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利用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学法: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完成学案上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探究学习——在老师的问题引领下,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探究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课外学习——尝试调查某地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说教学设计

导课:图片展示:

1、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多年来,由一对夫妇只能够生育一个孩子,到双独可以生育二胎,再到如今的单独也可以生育二胎,这些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呢?

2、对于某水体中的鱼,捕捞多少,才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怎样来了解害虫的数量,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防止虫灾发生? 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基于对种群的研究。我们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什么叫做种群?由于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以及进化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学习过种群的定义,因此在此可先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让学生互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最终归纳出种群定义的几个要点。

巩固:让成绩中下的学生举例

教师设疑: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

课件展示: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2.完成学案第3题,并请同学回答。下列哪些不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A出生与死亡B年龄C迁出与迁入D性别

E出生率与死亡率 E迁出率与迁入率F性别比例 G年龄组成H种群密度

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引出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认识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关心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没有达到成灾的密度?老鼠数量有没有增长?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来统计这些数据的呢?我们通常是通过统计单位面积或者体积中生物的个体数来反映种群的数量。

1、引出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上与种群密度定义相关的题,并请学生回答。

(2)利用问题探讨,分组合作尝试种群密度的估算。学生层次不同,表现有所不同。教师此时要走向学生,了解学生采用的方法,以保证抽取学生的发言有不同观点的代表性。学生的估算方法大致有

1、将图均分成几部分,统计其中一个部分,再通过倍数关系计算出来。

2、将图均分成几部分,统计其中2或3个部分,计算平均值再通过倍数关系计算出来。

3、将图分成若干个小方块分工合作每个同学计算一部分相加

4、选择数量较多处计数

5、选择分布较均匀处计数等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各种统计方法:教师先不给出给出真实值。

教师可以引导: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的差异在哪里?哪一种更好?如果统计的范围很大数量很多,还可以逐一计数吗? 引出样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61——62页,分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讨论题并代表发言。

1、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3、样方大小的选择和调查对象的大小与分布有关系吗? 让学生采用样方法再次统计,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进行反馈练习: 教师设一疑:1样方法除了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外海适用于哪些生物呢?引出样方法适用的范围

2、对于许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应该怎样来调查呢?引出标志重捕法(让学生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请学生口述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完成练习题,检阅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教师提醒: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害。

设疑: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种群密度能否反映种群数量的消长?

这一特征反映的是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上相应的一个国家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只有降低出生率,所以才有了计划生育这项国策的实施。

设疑:不同种群的出生率一样吗?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展示资料1:引导学生得出:主要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因素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呢?展示候鸟迁徙的图片引出迁入率与迁出率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并展示,教师适度点评

教师设疑:种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会不会影响到种群密度的大小?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展示自学成果:

归纳: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常常作为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依据。

回到之前的问题:

1、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多年来,由一对夫妇只能够生育一个孩子,到双独可以生育二胎,再到如今的单独也可以生育二胎,这些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呢? 通过习题反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进而进行点评: 设疑: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会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资料显示:

引导得出不育药通过改变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的性别比例,引起了种群密度和数量的变化。教师介绍性别比例的类型与在生产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归纳5个特征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师简单介绍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三)、进行教学评价:

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并请个别同学分析回答。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精练,没有必要重复ppt已经展示教学的教学知识点,我设计的板书主要是反应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与要点。

六、教学理念与教学反思

1、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课本知识源于生活而又融入生活。

知识是来自于现实的生活,又是为优质的生活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课本知识脱离了现实,只会变成干巴巴的“死知识”,学生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只能够应付性的死记硬背。只有老师联系实际的教,学生才能够联系实际的学,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向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课导入中,我将计划生育政策的变革、鱼类资源得可持续利用、害虫的防治,这些现实情景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体会到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牢固,使学生觉得学习生物学非常有用。学生在作文中,通常把老师比喻作蜡烛,我想我们不仅仅应该是为学生照亮眼前的蜡烛,更应该是为学生指明人生航向的灯塔。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拥抱明天。

2、高起点低落点,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的成功不是成功教会了个别或者一部分学生,而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所收获。但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基础不同、性格各异,要面面俱到,个个兼顾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我在这堂课中主要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问题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问题与练习,让每位同学都有事可做;对于比较有难度的问题,将问题分解,降低难度,通过设疑进行提示,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或者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找到成就感.并加以激励,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我们要走向学生,了解不同学生的理解情况。一方面可以适时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有利于后面的教学进行。比如,在估算种群密度时,只有掌握了学生的讨论情况后,教师才能够抽取有各种代表性言论的小组发言。另外,走向学生也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即使是差生,也有迸发思想火花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发现,适时给予鼓励与肯定。事实上,要让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就融化在依据鼓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中。我想在温情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绝不至于走向心灵的迷失。让我们从课堂做起,让马加爵事件,大学生投毒事件此类的悲剧不再上演。

如果每一位学生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都能够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与幸福4 感,内心洋溢着的是学习的快乐,那么我们的这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3、以鱼诱之,授之以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位主导者,一位与学生共同探究学习的合作者。

我们要将传统的“授之以鱼” 转化为“以鱼诱之,授之以渔”的现代教育理念。因为我们教给学生最宝贵的知识不是完成高考高分答卷的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启发、引导等教学方式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并借助学案导学等手段变教师讲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体验、分析与交流等过程得出结论,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意味着老师要“禁言”,在有的问题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不能够解决,或者探究价值不大,教师要适时进行简单的讲授或者补充。比如:本节涉及到的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一个疑惑: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本章的要求是——例举种群的特征,并没有提到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那么是否意味着对于这个知识点高考将不做要求,那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再讲。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设想,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五篇:“种群的特征”(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摘 要: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本着“激趣、创新、应用、拓展”的原则开展教学,注重学生自主生成知识的过程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种群;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学生学习个体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种群的概念及特征将具有明确的认识,为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及人类与环境等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针对教材的特点,本着“激趣、创新、应用、拓展”的原则做了如下尝试。利用教材及补充的图片、资料等,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和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结合江西省本土资源,创设问题引领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倡导合作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种群及种群密度的概念,说出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

尝试应用样方法实地调查某种群的种群密度,通过模拟活动领悟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帝企鹅日记》影片的片段。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从分子水平看,体现生命现象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物质;从个体水平看,帝企鹅机体要维持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的;从帝企鹅群体水平看,帝企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行为与其他个体间有没有关系呢?任何生物在自然界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该影片就是以南极帝企鹅种群为视角展现它们的生命活动。

问题讨论:回忆种群的概念,并判断以下内容哪些是种群?(1)鄱阳湖中的全部鲫鱼;(2)鄱阳湖中的全部鱼;(3)鄱阳湖和洞庭湖中的全部鲫鱼。邀请学生提炼出种群概念的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电影片段,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容易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2.种群的特征

问题引导: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吗?

设计意图:通过个体和种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种群的个体之间通过特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从而将教学内容自然过渡到种群的特征。

3.种群密度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热映影片《阿凡达》的海报和为了呼吁保护热带雨林而制作的西双版纳之“阿凡达”――《望天树?雨林之魂?待觉醒》的海报创设情境,后者是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望天树景区实景拍摄的,望天树是1975年由中国云南省林业考察队在西双版纳森林中发现的一个新种,是西双版纳州特有的树种之一,被生态学家视为热带雨林的标志树种,是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此外,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采取保护、防治措施或估算产量的依据是这些生物的种群密度。

学生活动一:让学生扮演林业工作者的角色,分组讨论如何调查望天树的种群密度?分组讨论后,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学者发表在《植物生态学报》的文章――《西双版纳不同斑块望天树种群的密度、结构和生物量》,引导学生了解林业工作者调查望天树种群密度的科学研究方法――样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联系实际生活,利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文献资料,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素养。

学生活动二:分组讨论和交流学校操场上蒲公英数量的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2)样方的大小会影响调查结果吗?(4)比较各小组的调查结果是否相同,如何正确对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学生活动三:游戏活动,利用提供的黑白围棋子、烧杯、布袋等工具,发挥各自的创造能力,估算出白围棋子的数量。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对统计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做铺垫。

学生活动四:展示江西省婺源县荷包红鲤的图片,婺源荷包红鲤养殖历史已有800多年,因其形似荷包,故名荷包红鲤,是食用、药用、观赏俱佳的国家级优良淡水鱼种,现已成为该县的特色产业之一。结合图片中的池塘,要求学生估算荷包红鲤的种群密度。讨论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标志重捕法的操作原理,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估算出旁栏“学科交叉”中种群的密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数学学科相渗透,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正确解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4.提升和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课时的主要内容,结合练习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课堂进入较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倡“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线层层推进,把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本课涉及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样方法可以通过学生课前的实地调查,亲历探究过程,主动获取和生成新知识。标志重捕法无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实地调查,本课利用游戏等活动进行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促进和丰富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编辑 段丽君

下载《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任书玉)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高三生物组 任书玉 教学目标: 1、识记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 3、尝试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统计 教学重难点 1、种群的特征 2、数学方法统......

    1 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 教案(合集五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列举种群的特征。 2、能力目标: 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 2. 教学重点/难......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

    《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1课时 恩施市一中 王爱民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识记种群的概念和种群密度的概念。 2.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能力方面: 尝试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种群的特征》,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

    教学设计特征[精选]

    教学设计特征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

    种群数量的变动 教学设计定稿

    《种群数量的变动》教学设计 富 县 高 级 中 学 范 惠霞 《种群数量的变动》教学设计 富县高级中学 范惠霞 一、课题名称: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

    生物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期 陈丽红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对整个课程的学习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