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习聪优秀材料
爱撒布依山乡
---记新发民族小学特岗教师刘习聪
刘习聪是新发布依族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特岗教师,新发民族小学地处我县海拔最高的梅花山沿线,海拔高,离乡政府驻地距离有17公里,离县城有100多公里,目前还不通班车和网络,外出主要靠步行,条件非常艰苦。刘习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到新发布依族乡工作的外省籍教师,自2008年来我县工作以来,用自己赤诚的心为边远的布依山乡默默奉献着,从2008年至今,他募集款物总计近30万元用于资助学生和学校建设,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是布依山寨里最受欢迎的人,被布依族乡亲切的称为“的文内”(布依族语言,意为“大好人”)。
刘习聪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在下雨或者天气冷的时候,他会留意学生的脚,看他们有没有穿袜子,如果没有穿,他会从别人捐来的衣物中给他们几双袜子。他还喜欢看学生的手,如果学生手上老茧多,他就知道这个学生家里经济困难或者干农活很多,他会买些药给他们。以前学校没有开展营养午餐工程,由于路途,绝大部分学生中午没有回家吃饭,只能靠早晨从家里带来的土豆作为午餐,但一二年级的学生年纪小,经常有丢失的情况,只要刘习聪发现了这样的学生他就会把学生叫去和他一起吃饭,他常说那是老师最基本的责任。虽然现在上小学不要钱了,但新发民族小学的学生都来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困难,刘习聪请外界的爱心人士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助学,目前,学校已有300多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资助。有的学生家在离学校十多公里外的地方,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天黑才能回到家,摸黑走夜路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刘习聪给他们每人配发了一个手电,让他们能够平安的来回学校。山里的孩子最爱运动,但缺乏体育用品和体育设施,他从外界争取爱心资金在学校修建了三个水泥乒乓球台,并且在外募集了一大批体育用品,使这里的学生第一次踢上了足球、第一次玩上了排球、第一次打起了羽毛球,很多时候因为学生太喜欢踢足球以致踢球的学生太多,学校老师不得不去给他们维持秩序,去体会这幸福的烦恼。小学生最喜欢画画,刘习聪给他们弄来油画棒和精装绘画本,学生们喜欢得不得了。新发布依族乡地处全县海拔最高的梅花山区域,气候寒冷,冬季结冻时间长,他给学校女生配发了手套和围巾,使她们在上学路上不受到严寒的困扰。受局部小气候的影响,新发民族小学所在区域降水较多,刘习聪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放了雨伞和雨衣,让他们能够在雨天也坚持上学。今年我县开展了学生营养午餐工程,刘习聪请湖北武汉一位女企业家为新发民族小学捐款6000元用于购买全校学生午餐用具,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精美的饭盒和水杯。受交通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新发民族小学的学生普遍缺乏字典,刘习聪给他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配发了语文字典和英语字典。新发民族小学建校五十多年了,由于受地质条件和学校财力的制约,一直没有饮用水源,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教学和师生学习生活,他从外界引进20000元爱心捐款,给学校修建了专用水源,现在新发民族小学是全县用水条件最好的农村学校,2011年新发民族小学新进了一位特岗教师,他说他选择新发民族小学的原因就是新发民族小学用水条件好,2009年、2010年我县连续两年大旱,农作物收成受到极大影响,但学校周围的农作物用学校的水源进行灌溉,在大旱的年份同样获得丰收。每年开学的时候,家长们会强烈要求把自己的子女送给刘习聪教,很多带小孩进城就读的务工村民,因为刘习聪的到来又把子女送回了学校,他们说刘习聪让他们看到了子女教育的希望。
刘习聪是一个对学生、对老百姓充满感情的人。他每周有24节课,上了语文、英语、五心教育、体育、美术五个科目的课程,还分管学校的图书工作,面对巨大的工作量他不仅没有认为是负担,反而认为是自己加强和学生感情的好途径。他常常把“在边远贫困农村,培养出一个学生就是脱贫一个家庭。”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布依族女生罗荣珍小学毕业时已经18岁,由于年龄大,产生了自卑心理,小学毕业后准备外出打工,刘习聪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和她以前的班主任八次到她进行家访,并且为她联系了一个爱心人士进行一对一资助,终于使其继续升学读初中,现在在年级的成绩名列前茅。新发民族小学毕业的新发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刘纯志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父亲已经67岁了,母亲智障,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多次有退学的想法,刘习聪一面安慰他安心学习,一面对他进行资助,现在刘纯志不仅愿意读完初中,还想继续升学。在边远农村,上高中是家庭的巨大负担,在刘习聪的帮助下,村里有好几位学生在城里读起了高中,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这其中还有女生。很多人认为读职业学校没有用,刘习聪经常动员初中毕业生去读职业学校,让他们明白有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村里很多读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在假期回家的时候,如果在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都会去问刘习聪。刘习聪和其它同事的努力下,现在村里重视教育的风气越来越浓厚,以前村民们把送子女上学作为极不情愿的负担,现在村民以送子女上学为荣。刘习聪的家在中部平原省份,以前从未走过山路,为了方便家访,平日他也和老百姓一样穿着解放鞋,他教过的568位学生的家他都去家访过,有些学生的家去过很多次,他所任教的班级所有家长的姓名他都知道。村民平日喜欢找他帮忙,他也很乐意帮助,很多青壮年村民在外打工,时常会给家里的老人写信,但很多老人不识字,他们会请刘
习聪把信念给他们听。有些村民收到汇款单后不知道到邮局怎样取款,他们会委托刘习聪去帮他们代取。近几年,危房改造的力度很大,有村民不会写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申请,他们就请刘习聪帮他们写。在村子里,村民们把刘习聪当成最信赖的人,家里有事情都喜欢找刘习聪商量,刘习聪也会尽力给他们想办法,村民吕小方,家里有3个小孩同时上学,父母已年过七旬,经济负担重,在刘习聪的建议下他买一台农用车跑运输,现在吕小方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家里还盖上了新房。刘习聪能够在内心深处真正理解老百姓,有一位在外打工三年多的村民回家看自己5岁的儿子,给了他儿子十元钱,结果他儿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把钱弄丢了,那位父亲很生气带着儿子到处找,儿子也很伤心,脸上流着眼泪,刘习聪刚好路过他家门口,了解到情况后,刘习聪从自己口袋中掏出十元钱,然后对那个小孩说钱是他捡到了,他一家人立刻很高兴了,那个父亲没有生气了,小孩也没有哭了。
由于刘习聪用爱心和真心为学生及老百姓做事,他在村子里受欢迎的程度超乎你的想象:每次他背包外出办事或者回家时,村民们总会拉着他,然后动情地对他说:“你是不是不到我们这里教书了?如果你不到这里教学了,我们可舍不得你啊!”,在场的人都会被这种场面感动地热泪盈眶。平日里,村民们办喜事都会邀请他去,要等他到了,村民们才会开席。他走在田间小路,如果有家长带着入学的小孩,家长会让自己的小孩大声喊他刘老师,然后对小孩子说:“以后我把你送给刘老师教,他对我们这里的娃儿好”。去年村里有几个乡亲去刘习聪的老家打工,这个乡亲在刘习聪不知情的情况下去看望了刘习聪的父母,并且对刘习聪的父母说:“你儿子对我们那里的人好,所以我们要感谢你们两位老人家”。去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到新发民族小学给刘习聪拍摄专题片,来了很多领导和记者,村民们误以为是上级领导要把刘习聪接到城里去工作,等领导和记者们走后,村民们纷纷放下手里的农活来到学校里,说要给刘习聪送行。村里的布依族歌师还把刘习聪到村子之后发生的变化编成了布依山歌。
刘习聪的事迹也提升了威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9年9月刘习聪代表威宁县参加全省师德经验交流大会并发言,使威宁特岗教师第一次走上省级会议。2011年7月,省教育厅特岗办负责人周玉林和市教育局副调研员税晓菊专程到新发民族小学看望了刘习聪,考察了解我县特岗教师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011年11月,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了以刘习聪为典型的威宁特岗教师纪录片,教育部师范司长许涛亲自打电话给刘习聪,充分肯定了刘习聪和威宁的教育工作。2011年12月,刘习聪和省教育厅相关领导一同代表贵州省出席了“中国-----联合国”特岗计划政策研讨会并发言介绍,详细介绍了威宁教师工作情况,发言引起强烈反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级驻华代
表麦吉莲在北京接见了刘习聪,这是我县教育工作者第一次受到联合国官员接见。2012年1月,中国教育报在头版报道以刘习聪为代表的威宁特岗教师扎根基层的故事,这是中国教育报首次在头版报道我县教育工作。
2012.4.25
第二篇:观看特岗教师刘习聪
观看特岗教师刘习聪、桑磊事迹有感
贵州生活了8年的湖南小伙刘习聪是边远少数民族村寨的特岗教师,背学
生过河成为他每天比做的功课。“这几年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家访,几年来走
访的路程已超过2万5千里。”腼腆的小伙子刘习聪说。在威宁县新发乡提起小
刘,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甚至将他来到村子里之后的变化变成了布依
山歌。逢年过节,小刘最烦恼的是决定去哪家过节,因为喊他过节的人实在太多。
被称为“最美乡村老师”的刘习聪说:“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激,在贵州学习、工
作、生活的8年里,贵州已是我的家,我深深地恋上了这片土地。”
说起刘习聪做过的好事,乡亲们总是滔滔不绝:村民收到汇款单后不知道邮局怎么取,刘习聪去邮局帮着他们取;村民看不懂化肥的使用方法,刘习聪看完说明后耐心给他们讲解,“不是用量越多越好,用多了农作物就死了”;走在山里看见五六十岁的长者在背化肥,刘习聪会毫不犹豫地帮忙背上几里地,还说“我比你们有力气”;作为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刘老师扩大开放权限,让村民都可以借阅,还从外面筹来2600余本书,增大农业生产类书籍的比重;因为有了水源,附近村民共享,种了烤烟、盖了新房、取了新媳妇、生了孩子,还让他给孩子取名字……
高尚、无私、善良、宽容,这就是特岗教师桑磊用行为诠释的教师职业形象的缩影。
师心、师爱、师德、师魂,这就是特岗教师桑磊用行动验证的教师职业精神的永恒。
看完他们的先进事迹,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想要做一个好老师太不容易了,曾简单地认为教好书、做好研究就是一位 好老师,看到先进人物的事迹,不禁哑然。我们同样处于教学第一线,然 而面对他们,我只能仰望。他们散发出的崇高人格魅力让我景仰。我能确 信的是他们的“大爱”并非一两日就沉淀于内心,而是用心去对待每一位 学生及家人,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爱”即是一项事业。
第三篇:贵州威宁新发民族小学特岗教师刘习聪
这个特岗教师特别“特” ——记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民族小学特岗教师刘习聪
《 光明日报 》 2012 年 8 月 13 日 5 版
刘老师背学生过河 刘老师和布依族同胞一起跳竹竿舞
个 人 档 案
● 出生年月:1985年9月 ● 任教学科:语文、英语等 ● 毕业学校:贵州凯里学院 ● 从教地点: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 ● 任教经历:从2008年迄今在威宁县新发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任教 人 生 箴 言
妈妈对我说:老老实实做人不吃亏,踏踏实实做事不吃亏。
同 事 评 价:
‚大刘‛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学生进步了,就是他最高兴的事。
新发民族小学教师 罗契
学 生 评 价: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帮了我很大的忙。他是一个好人。
威宁县民族中学 刘倩
7月下旬,贵州山区多雨,记者来到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寻访特岗教师刘习聪。不巧他不在,到北京参加教育部的培训去了。我们在电话中相约等他回来,便先奔他的学校去了。
车在称不上公路的山区道路上行走,一边是峭壁,另一边是悬崖。雨断断续续地下,土路早已变成稀泥没踝的烂泥路,塌方处横着滚下来的石块。为了开道,我们不得不一次次下车,搬石头、错车、铺路。布依族乡长杨德辉搓着满手泥巴,顺手用悬崖边上的薰衣草擦着,对记者说:‚我们这里不光是老少边穷,而且是老少边‘山’穷啊!‛
磅礴的乌蒙山脉连绵起伏,无边无际,对面山中隐约可见一条望不到尽头的‚之‛字型细路,有人告诉我们,那就是特岗教师刘习聪家访和赶火车回家的路。
特别一:乡里第一个外省来的大学生“特岗教师”
刘习聪在当地很是‚出名‛,县教育局干事洪波一路上都在描绘他的‚形象‛:
高个、壮实,湖南益阳人。2008年来到黔西北威宁县新发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做‚特岗教师‛,教小学语文和英语,也教德育、体育、美术等课程。教书之余,他跑遍了散布于大山中各个角落的588位同学的家;他找来捐助,从山上铺设管道把瀑布的水引入学校,解决了学校多年不通水的问题;他向社会多方求助,筹集到10万元现金、30万元物资,帮助当地四五百个孩子解决了部分学费和生活费;当地老百姓编了布依族民谣,来颂扬他的‚功劳‛……
抵达宝塔村民族小学时,我们已经在烂泥路上走走停停开了3个小时,车被折磨得不成样子,可以想见走路该是何等不易!
所谓校园,就是一个操场、三座楼。一栋教学楼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砖头房,一栋教工宿舍楼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二层石头房,这两栋房子都已被鉴定为‚危房‛,还在使用;只有一栋新教学楼还算像样,但教室中的桌椅也都是斑驳破旧。由于地处深山,学校不通班车、不通电脑网络。
校长谢作云告诉我们,对于山区学校来说,水、电、路是大问题,这样的条件,留不住人,许多年轻人看了看就走了,但刘习聪留了下来,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谢作云还记得2008年8月8日刘习聪刚来时的情景:那天刘习聪走了18里山路才看到来接他的‚车‛,其实只是一辆小型农用拖拉机,车上还有牲畜粪便渣子,但就这辆‚车‛,还是校长借来的,那已是学校能够提供的最高‚待遇‛了。
‚你是第一个到乡里任教的外省人,更是第一个到这里教书的大学毕业生。‛可能正是校长这充满期待的话,激发了他的责任感。
刘习聪教的是三年级(1)班,班主任李强英是他的搭档,她描绘的刘老师:‚心地善良,喜欢摸孩子的脸,跟孩子玩。山里孩子底子薄,刘习聪就每天中午把两个小时的休息缩短一小时,尽量给孩子们多讲一些,晚上补课晚了,就送他们回家,手牵着手。‛
记者好奇地来到刘老师的宿舍,透过上锁的门窗看进去,里边有八九平方米,陈旧而阴暗,除了一张木板床和一张简易桌,满满堆着的,全是教辅书,连糊窗户的纸张也是与教育有关的报纸。据说每天放学后,他都会主动问‚谁愿意去刘老师那里写作业?‛这小小一爿宿舍,放学后常常被挤得满满的。
罗契老师是布依族,她眼中的刘老师:‚湖南人,性子急,语速快,但随和,爱开玩笑。他会因为学生多掌握了一个英语单词高兴得在走廊里窜来窜去,喜滋滋地看见同事就说,哪个孩子进步了!‛罗老师和刘老师住邻居,她知道刘老师的生活很节俭,吃饭能吃饱就行,以白菜为主,很少能见到肉;穿衣通常就是一套运动服;穿鞋也就是十几元的解放鞋,从不穿袜子;床上盖的,春夏秋冬,总是一条薄被。
在刘习聪与同事们共同努力下,新发小学的成绩很快从县乡小倒数几名跃居到了第一名。
■ 记者感言:善良、随和、性急、爱开玩笑、生活简单,这应该就是刘习聪老师的大致特征吧。
特别二:“校园引水”博得特别尊敬
‚刘习聪不满足于教书,还想凭着自己的努力,给学校带来一些变化。‛校长谢作云说。
大概因为水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他首先想到的是给学校引水。两三公里外就是瀑布,可是却到不了学校,建校50多年这个问题一直没解决。孩子们中午不能休息,排着队,一桶一桶走山路去提,刘老师见不得这种状况。他通过邻县支教老师,辗转找到2万元捐助,发动全校师生上山铺设管道,又在学校修了一个方形水窖,把瀑布的水引进来,从此解决了学校吃饭、饮水、洗澡、洗衣等一系列问题。据说通水那天,孩子们欢呼雀跃,挤到水管前抢水喝;乡亲们喜出望外,大桶小桶拎水回家浇地喂牲口。记者到学校时看到,水龙头整齐排列在水窖侧面,上面是一个升国旗的大平台。
都说贵州是‚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下雨时,山区孩子把化肥袋往身上一套就是雨衣。刘老师看了心疼,想到筹集一些雨具。他上网找到志愿者组织,得到了306把雨伞,发给家离学校5公里以外的学生。
生长期的孩子们需要体育锻炼,他找来了乒乓球拍、羽毛球拍和足球,孩子们乐坏了,他们没见过这么好的体育器材,第一次踢上了足球。
新发民小享受国家‚爱心午餐‛后,刘老师联系了一位湖北女企业家捐款6000元,购买了全校学生的午餐用具,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让他们爱不释手的精美饭盒和水杯。
外边寄来的物资取到学校都是个大问题,新发乡没有邮局,要去68里外的一个乡,刘老师一般周末去,还得事先找老乡租拖拉机,来回要一整天。
乡长说,刘习聪志向不小。报到后第一天,就走了34里山路去找他,谈学校的发展规划。乡长并没有觉得这个外乡小伙子莽撞,而是觉得他真想在这里长期干下去。‚刘老师心中的未来校园,要有围墙,还要有专门的食堂和学生宿舍。‛无奈,这个乡的财政收入为‚零‛,乡长也拿不出钱来。
刘习聪家访跑遍了588个孩子的家。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夜,在新发乡的大山里,都有‚大刘‛老师行色匆匆的身影。有一次,他体力不支,晕倒在路上,那条山路只有二尺宽,两边都是荆棘。那天山里无人,他是自己醒来,慢慢走回学校的。
2011年8月1日,刘习聪备齐了三年来的考核合格证明,递交了申请,成为民族小学的一名正式教师,把根扎进了深山里。
■ 记者感言:都说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刘习聪老师身上,就有这样一种劲头。
特别三:特别想让孩子们“心大”一些
山里人平时只吃土豆和白菜,连大米饭都难得吃,电也用不起,一度一元钱,够买半斤盐。贫穷限制了人的眼界。
县教育局干事洪波讲了一件事。刘老师上作文课出了一个题目‚我的理想‛,得到的都是这样的回答:希望在六盘水市做‚挑夫‛的父亲不那么劳累;希望在田里干活的母亲不那么辛苦;希望长大以后能在县城买一所房子把父母接过去;希望能变成一只小鸟每天飞来上课;希望变成机器人走山路不那么累了……了解到孩子们纯朴的心声,刘习聪既欣慰也心酸,他希望孩子们获得知识,走出大山,有更加远大的志向。
刘习聪尽量给学生描绘山外的世界:‚你们知道吗?有一种长长的东西叫‘地铁’,你们上学要走十几里地,坐地铁几分钟就可以跑完。‛他还爱教孩子们看地图:‚给老师指指北京在哪?‛他想让孩子们知道,祖国很大、世界很大,只要努力读书,就可以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神九成功飞天之后,当刘习聪听到班上女生朱广说她的理想是‚做航天员‛时,兴奋得难以自抑,他逢人就说:‚我希望神
二十、神三十上天时有我教过的学生!‛
‚上完初中辍学打工‛的做法,在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的当地村民中,十分普遍。高中不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之内,当地父母普遍认为,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学,三年沉重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将白搭,初中毕业‚辍学打工‛,既减少家庭负担又来钱快。
新发民小的毕业生刘纯志就面临着辍学。在政府没有进行危房改造前,他家还住在人畜混居的茅草房里,父亲67岁了,母亲智障,他准备小学毕业就出门打工。刘老师听说了刘纯志的困难,多次上门,一面安抚刘纯志安心学习,一面想办法对他进行资助。开始刘纯志不敢奢望,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有一次刘老师发现纯志病倒了,背起他走了七八里山路去输液,还帮他付了医药费,刘纯志终于被刘老师的执着所感动。现在他读完了初中,还有志继续升学。
过去极不情愿送子女上学的村民,有不少人改变了。他们会对自己家的孩子说,‚看!那是刘老师,以后上学就把你送到他那儿!‛
■ 记者感言:刘习聪不仅传递了爱,更传导了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力量。
特别四:特别想为村民做些什么
刘习聪在2008年9月8的日记中写道:‚虽然心里有了准备,但他们的贫困程度还是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玉米饭,没有别的下饭菜,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甚至连洗脸盆都没有。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威宁县民族中学的回族女生刘倩见到记者时怯怯的,说起‚刘老师‛就想哭,像是在说大恩人。在我们的鼓励下,她说她父亲早逝,母亲一人种白菜和土豆供三姐弟念书,特别辛苦。刘老师知道她家三个孩子书念得都不错,就联系了三个外地好心人资助他们。去年她家买的苞谷种子是次品,该出芽时全烂在了地里,刘老师听说后拿出1000元钱让她家再买种子补种。以目前的成绩,刘倩今年能考上一本,二弟今年是威宁县的中考第一名,刘习聪正想方设法帮姐弟筹集学费。
然而刘老师的一片好心,也有被误解的时候。
2008年12月12日,刘习聪到岗的第四个月,在南瓜寨发现了一个有念书潜质的女孩,于是特地上门表达了想资助女孩的愿望。不料却被女孩的奶奶当做人贩子,喊来全寨子600多号人用麻绳把他绑了起来,‚你再说就捶死你!‛村民怒目而视,不容辩解。直到在寨子里做干部的校长的弟弟赶来证明他的清白,怒气冲冲的村民才放了他。虽然这次‚绑架‛事件之后,刘老师并没有离开学校,但是,一心想为村民做事的他,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一定很伤心很委屈吧?
当地致富手段有限,改种烤烟可以赚更多的钱,‚可是怎么劝大家呢?总不能说调整产业结构之类的话吧,他们听不懂,也听不进去,老百姓担心种烤烟万一失败连饭都吃不上,那还不如种土豆和玉米呢。为了劝大家改变观念,刘老师一户户走访,他会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上高中再上大学吗?种烤烟就上得起!‛校长转述他劝说村民的话。
在校外杂货店门口,村民李仕刚对记者说:‚刘老师对学生太好了,贫困家庭,他都资助。有时一百元,有时二百元,不知给了多少次,我们种菜养鸡卖了钱还他,他不要,他知道我们还要买粮吃。‛村民吕小方这时也赶来了,他说他家就是听了刘老师的话,买了台农用机跑运输,不仅解决了温饱,还盖上了新房。
同事们村民们说起刘老师做的好事,可真不少:村民不会填医疗保险单,刘习聪就上门帮着填;村民看不懂化肥的使用方法,刘习聪看完说明后耐心给他们讲解,‚不是用量越多越好,用多了农作物就死了‛;走在山里看见五六十岁的长者在背化肥,刘习聪会毫不犹豫地帮忙背上几里地,还说‚我比你们有力气‛;作为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刘老师扩大开放权限,让村民都可以借阅,还从外面筹来2600余本书,增大农业生产类书籍的比重;因为有了水源,附近村民共享,种了烤烟、盖了新房、取了新媳妇、生了孩子,还让他给孩子取名字……
刘习聪是远近知名的‚大好人‛,每逢过年过节,或者谁家有了好事,‚刘老师不来不开席,杀了猪蒸了白米饭就等他来‛。
当地人用传统方式填了一首布依族山歌来歌颂这位‚大刘老师‛: 湖南老师来新发,条件不好又无法; 酸汤苞饭吃不饱,倒杯冷菜来打发!上面有个好名额,大刘老师都要来; 稀泥烂路都要走,拖鞋散网都要来!新发学校条件差,湖南老师来参加; 大刘老师来到此,新发学生笑哈哈!新发学校破瓦屋,学生来了都想哭; 大刘老师来到此,学生家长都有福!……
■ 记者感言:还是那句老话,“在你眼里把老百姓看得有多高,老百姓在心里才把你看得有多重!”
特别五:“我把特岗教师看得特别重”
由于北京大雨,飞机延误,在威宁等不来刘老师,记者只得辗转回京,和他约好在报社见面。
7月28日上午,刘习聪老师终于坐到我们对面。之前的多次通话,还有众人对‚刘老师‛的描述,使我们双方一见如故。
以下是与刘老师的对话: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去山里做一名特岗教师?‛
‚有就业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我自己来自农村,知道农村小孩子上学有多么不容易。母亲告诉我,老老实实做人不吃亏,踏踏实实做事不吃亏。‛
‚特别想知道,那次在南瓜寨被绑后,你动摇过吗?‛
‚那次很害怕,很委屈,想过要走。条件艰苦并没有让我想到走,只是怕被人误解。但是,想起孩子们那一张张淳朴可爱的脸,我还是决定留下来。‛
‚你一个人在大山里走的时候,寂寞孤独吗?‛ ‚有孤独的时候,特别是晚上走夜路的时候。‛
‚听说你前一个女朋友离开了你,现在又有了新的女朋友?‚ ‚她是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看到我的事迹后主动找到我的,她要从扬州到这里来工作两年。‛
‚她能不能忍受学校的环境?你担心吗?‛ ‚说实话,有点担心。‛
‚学校不通网络,你怎么与外界联系?‛
‚我用手机短信或者进城上网,每个月话费都在400元以上,上网是去六盘水或者威宁县城,两个星期左右去一趟。‛
‚你用哪些方式筹集款物帮助孩子们?‛
‚主要是联系志愿者组织,有两个我经常联系的组织,一个是北京地球村,另一个是华芬志愿者协会。‛ ‚你在这几年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最困难的是和当地辍学打工的思想做斗争。难不在物质条件,难在山里人的思想观念。‛
‚你有没有问过学生,他们将来如何改变家乡面貌?‛
‚问过,有的说以后有钱了给村里开通公共汽车,大家坐车来上学;有的说给村里修个大医院,什么病都可以治;有的说以后做个厨师,天天做好菜给大家吃。‛
‚教书已经很累了,为什么还会做这么多事?‛ ‚还是父母告诉我的那句话吧,多做事不吃亏!很多人把特岗教师看成最底层的职业,但我却发自内心地把这个职业的分量看得很重。‛
‚很重有多重?‛
‚我喜欢教书。我已经‘恋’上这个工作了,恋比‘爱’的程度还要高。‛ ‚你对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满意?‛ ‚我还没有找到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下午,记者把刘习聪老师送到北京西站,目送他背着双肩包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刘老师没能买到卧铺票,也没买到坐票,他手里只有一张站票,而到贵阳,需要30个小时!
■ 记者感言:采访刘习聪老师的过程,就像是对悬念的求解过程,当我们最终见到他后,悬念似乎可以就此放下;然而,新的悬念又在我们心中生成——他和他的那些孩子们,未来会怎样?仍然牵动着我们。
第四篇:刘慧学习心得体会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泾洋镇中心小学 刘 慧
通过本次县教研室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我感触很深,特别是对“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高效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就是一个自由舞台,教师起引领作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高效课堂的实质应重点专注于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学习。回顾我这一阶段的学习,我简单谈一下自己体会和感悟:
一、教师以人为本,充分相信学生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真正拥有了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是自主学习。“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由此,我联想到我的课堂教学,尽管并不完全是老师“满堂灌”,但是学生并没有完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了一百遍,聪明了一百回,这样就大大地助长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和懒惰心理。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地讲,大胆地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动”中学。我们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为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新课改的目的!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下一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挖掘学生们的潜能,让他们的潜能在课堂上得以释放。
二、教师精心备课,使学生们的课堂真正达到了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老师真正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更重了。教师的精心备课准备,教学设计要统筹课前、课上、课后的学习内容。充分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们不但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且能有效地参与课堂。让学生们的思维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的灵感生发出来。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3年5月4日
第五篇:聪聪演讲
《我心中的英雄》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英雄》。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国歌在激荡,国旗在飘扬,每每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每每听到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徐徐奏响的时候,一种振奋,一种骄傲,一种自豪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入学以后,我从书本上读到了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故事:邱少云为了革命的胜利,烈火烧身一动不动,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从容不迫地走向敌人的铡刀,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开辟祖国解放的道路,舍身炸掉敌人的碉堡。从这些烈士们的身上,我感受到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也明白了为什么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这样鲜艳?为什么冉冉升起的朝阳这样鲜红?因为这是血染的风采。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满怀豪情即将迎来自己88岁的生日。88年的时间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是天翻地覆的88年。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几度兴衰。从“九一八”的战火到卢沟桥事变,从南京大屠杀到皖(wan)南千古奇冤,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千百万革命志士,赶走了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拯救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唤醒了中国四万万劳苦大众,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响彻了大江南北,震惊了整个世界。中国人民从此进入了一个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跨入新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三峡工程的改造,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飞天,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次次将世界的目光凝聚在中国。今天,当我们凝望着五星红旗,倾听着激昂的国歌,你是否会想起梁启超先生那段脍(kuai)炙(zhi)人口的文字:“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今天的中国举世瞩目,今天的我们奋发图强,明天的中国不只是我心中的英雄,她将会是所有人心中的英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