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联调中心实体化运作的初步思考
关于推进联调中心实体化运作的初步思考
根据鄞州区委《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区司法局以构建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体系机制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坚持一手抓大调解日常工作的开展,一手抓社会矛盾联合调解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和推进区、镇两级联调中心的实体化运作,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委监督、司法行政部门业务指导、相关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相互作用、相互衔接的社会矛盾联合调解工作体系。
区、镇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中心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服务平台,是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中枢,是大调解职能的具体承担者,但如何推进实体化运作是摆在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实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要按照“组织机构健全、人员队伍专业、基础设施现代、内部管理科学、工作运行规范、调解效能彰显”的基本要求,突出联调中心的实体性、独立性和完整性,着力打造一线实战平台。
1、专项职能。进一步落实好区级联调中心的接待受理、分流指派、协作调度、检查督办以及重大矛盾纠纷直接调处五项职权,切实将调处中心打造成为一线实战平台:一是纠纷信息汇集平台。要健全和完善覆盖全区的信息员网络,进一步落实纠纷信 息反馈机制、重大社情报告制度,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准确掌握矛盾纠纷的动态和特点。二是舆情分析研判平台。对历史遗留和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党委政府交办的矛盾纠纷,有关部门委托移交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分析,按照纠纷性质、积压时间、难易程度和轻重缓急,制定有针对性的调解预案,为开展调解做好充分准备。三是调解工作指导平台。通过联席会、协调会、例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全区各级调解组织以及矛盾多发行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指导和联系。四是重大纠纷联调平台。进一步落实好重大纠纷的接待受理、分流指派、督办指导等工作环节,通过协调调度、派员参与调解、直接主持调解的方式,加大对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直接调处或与有关部门联合调解的力度,努力提高调解成功率。五是决策咨讯服务平台。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出台前或重大工程项目审批前,要加强综合研判,强化对易激化、群体性事件的预测、预警,不断增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努力掌握调解工作主动权。
2、专门机构。一是机构设置独立。区、镇联调中心既是全区和镇乡(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同时又是本级调处矛盾纠纷的一线单位、实战机构。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区级联调中心应有独立的编制,按照“二室三科”即办公室、接待科、调解科、督查科和资料档案室的要求设置,承担对矛盾纠纷的接待受理、分流指派、协调调度和督办指导,直接调处或与有关部门联合调 2 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等职能。二是人员足额配备。应设立专职联调中心负责人,争取增配一名副处级领导,专门分管联调中心工作,同时聘请10名以上专职调解员,并从信访、综治、公安、劳动、工会等成员单位抽调专职人员驻中心工作,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和调处中心的正常运转。有关部门派驻中心的工作人员,由联调中心负责管理和考核。三是经费保障有力。联调中心工作经费(宣传经费、培训经费、表彰经费)、联调中心办公经费以及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实际支付到位;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应根据调解纠纷的数量、质量、纠纷的难易程度予以确定并逐年增加。
3、专业调处。一是完善的对接机制。自我区交通事故人民调委会挂牌成立以来,相继成立了派出所、法院、劳动争议调解室以及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大调解对接机制的重要平台,调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充分发挥了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按照“整合资源、整体联动”的要求,进一步畅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渠道,健全完善“诉调”、“检调”、“公调”、“访调”等对接机制,并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建设和管理。同时要加快专业调解机制建设,根据目前我区矛盾纠纷发展的特点,在区联调中心增设劳动工资、物业管理等矛盾纠纷的专门调解小组,努力预防和减少由此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二是形成联动联调。区、镇联调中心要加强对基层调处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要通过人民调解成员单位会 3 议、联络员会议、重大矛盾纠纷协调处理会的形式,畅通和活跃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形成调处合力。对涉及人员多、领域广、情况复杂的重大矛盾纠纷,区、镇联调中心要主动出面协调有关部门“联动联调”,及时处理,防止漏调失控,造成矛盾激化。要整合社会调解力量,积极引导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要通过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志愿者队伍和调解顾问团等形式,把社会各界热心调解事业的人士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不断壮大调解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整体联动的工作局面。三是完善的督查指导机制。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责任制。区、镇联调中心要将督查制度落到实处,对容易影响社会稳定和容易产生稳定隐患的矛盾纠纷,在必要时可实行挂牌督办,限期解决问题。对分流指派的矛盾纠纷,要定期跟踪,随时掌握调处情况和当事人的思想动态,督促落实,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要做好疏导和引导工作,防止激化矛盾,发生越级上访或群体性滋事情况。对调解工作不力造成矛盾激化的,要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4、专职人员。一是建立职业化的调解员队伍。切实把好入口关,注意年龄比例,既要选配调解能力较强的老同志,也要注意吸收有专业知识、愿意从事调解工作的年青同志担任调解员,使整个队伍保持合理的年龄结构。针对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多样化、专业化的新特点,重点在社会矛盾纠纷多发的房地产、4 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发展专业调解员,培养一批“调解能手”和“调解专家”,提高调解队伍专业化程度。建立和完善调解人员的人才信息库,为不断更新和优化调解人员的整体结构提供保障。二是加强调解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要按照“四懂”(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懂调解技能)、“四会”(会预防、会调查、会调解、会制作调解文书)的要求,通过个案示范、经验交流、理论探讨、庭审观摩的形式,加强对调解员队伍的培训,增强调解队伍对潜在矛盾纠纷的预警能力、对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能力、对重大矛盾纠纷的管控能力和对突发矛盾纠纷的应急能力。
二、推进实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抓硬件,促落实,基础建设要上新水平。联调中心独立化、实体化建设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司法行政机关要积极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工作,积极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商,为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区、镇联调中心的办公用房、专职人员、办公设施的配备争取多方面的配合与帮助。区、镇联调中心的工作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做到专项列支、专款专用。村居及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的工作经费也要根据实际,按适当标准予以落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逐步建立调解工作基金,作为调解工作表彰奖励、工作补贴和定期培训的专项工作经费。
2、抓保障,促提升,队伍建设要上新水平。一是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保障。落实区、镇乡(街道)、村(社区)分别配备10、5、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要求。目前,我区专职人民调解员的配备数远远达不到此项要求,客观上也造成了基层调解工作开展不正常的现状。二是要继续推行首席调解员制度。逐步推行调解员等级化管理,拟从资深调解员挑选合适人选,探索推选首席调解员和个人调解工作室,从相关部门聘请“特聘调解员”丰富和充实调解员队伍,积累调解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的经验。三是要着力加强调解员教育培训工作。调解员的培训工作要采取“分级负责、归口负责”的办法进行。区、镇联调中心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调解人员进行培训,要通过强化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热爱调解工作的高素质调解员队伍。
3、抓软件,促规范,内部管理要上新水平。一是重点完善矛盾纠纷调处的流程。区、镇联调中心要根据大调解工作的实际,重点完善矛盾纠纷调处的流程,同时要建立健全调处中心工作人员的学习、例会、会办等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有关调解范围、调解程序、调解纪律以及当事人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对村居调解组织在内部运作上,把“五有六统一”作为基础性工作抓好落实。二是要加大调解工作的考核力度。要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平安创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考核重要内容,与其同步检查、同步考核、6 同步评比。定期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先进典型经验和做法。对因调解工作不到位不及时,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所酿成的“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上访事件要实行平安创建、综治工作一票否决。
4、抓对接,促联动,调处绩效要上新水平。一是要通过移送式、进驻式、派驻式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二是对已设立的“人民调解工作室”,要按照“政府出资、提供经费保障,相关部门提供场所和工作条件,司法行政部门业务指导”的要求加强管理,规范运作。三是要加强对调解工作研究,既要对面上大调解工作进展情况经常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又要随着调解工作的不断发展,对理论性、政策性、业务性、法律性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常思考,多谋划,出实招,以取得组织和指导工作的主动权。四是创新调解方法,提高调解实效。区、镇联调中心要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责任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调解合力,依法及时调处重大矛盾纠纷,特别是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要及时组织化解,确保矛盾不堆积、纠纷不激化,努力实现矛盾纠纷调解率、调解成功率、人民群众对调解工作满意率持续上升,民转刑案件发生率、越级上访率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率下降的“三升三降”目标。
5、抓舆论,促影响,宣传工作要上新水平。一是要积极引导媒体全面、准确、客观地报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开展情况,宣传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大力推进普法宣传前置工作,在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决策、实施前,针对可能产生的矛盾纠纷开展普法宣传,有针对性地对可能引发群体性矛盾纠纷和上访事件的重点区域开展深入细致的普法宣传工作,力求得到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缓解对抗情绪,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6、抓结合,促多赢,发挥资源优势要上新水平。在开展“大调解”工作中,注重抓好人民调解与普法的结合;人民调解与法律援助的结合;人民调解与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的结合。通过三结合的方式,在调解中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在法律援助中开展人民调解工作。
作者:王 宁(宁波市鄞州区司法局)
第二篇:推进县级税务机关实体化的思考
推进县级税务机关实体化的思考
一、当前基层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征管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内设机构职责交叉。目前县级税务机关内设机构是按照层级管理的理论设置的,要求的是对口设置,便于协调。这种机构设置存在着职责交叉,如政策法规科和征收管理科在税种管理和税基管理上职责交叉,计划统计科和政
策法规科在税收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上职责交叉,而纳税服务职责每个部门都有。职责交叉造成管理的重复和管理的空白。
税收管理权过于分散。税收管理权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职责范围难以划分清楚,工作分配环节多,造成信息传导不畅,信息衰减和失真;管理、征收、稽查之间协调配合能力弱,衔接不够顺畅。虽然建立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联动机制,但实际上不能有效整合征管资源,形成对征管流程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应通过内部机构的优化配置来有效落实税源管理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县局机关科室继承了市局机关的职责,把政策解读和上传下达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把政策的执行交给分局。优秀的人才大多集中在县局机关,基层分局人少事多,有限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虽然很多地方尝试把优秀的人才组成团队,通过团队加强税收管理,但松散的团队管理结构,并不能有效整合现有的征管资源。
(二)税收管理员职责不清晰
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县级税务机关的基层分局一般是按属地管理设置的,一个分局负责3-5个乡镇的税收管理。基层分局将管理对象按区域、类别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区,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管理员负责信息采集、纳税辅导、税收宣传、纳税评估和税收监控等职责,这就要求管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应对责任区内的税源管理工作。而实际上,基层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差别的税收管理人员难以适应无差别的税收管理要求,存在“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的现象。
税收管理员职责界定过于宽泛。责任区管理员岗责事项过多,以管户为主的税源管理部门职能过于宽泛,导致基层分局普遍存在“重管户、轻管事”和“管户”与“管事”未能有效结合的问题。一方面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复杂、精力分散、疲于应付,对发现的一些涉税问题产生“疏于管理”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税收管理员各自分片工作,对一些出现的重点事项、突出问题,难以形成合力,重点解决。
税收管理员主动管理意识不强。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下,从总局到省、市、县局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税收管理的措施,比如评估、实地核查、巡查、回访等要求,特别是近几年重大涉税案件不断发生,管理的措施在加强。基层税务干部产生了畏惧的情绪,怕纳税人出现问题被追究责任,不敢管理,不会管理,回避征管中问题和矛盾,有“宁愿不做事,也不要做错事”的现象。
(三)流程设置有待完善
流程设置不科学。流程基本是按照管理职能进行设计,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拟手工操作,这种以管理职能为导向的业务流程,使税收业务工作的流程分布于各职能部门之间,许多常规事务必须调查、报批审核。实际上,大多数核批环节并不掌握更多信息,只起到“信息经纪人”的作用,制约了税务行政效率的提高。
流程设计不合理。流程设置节点过多,覆盖面过宽,调查事项过于频繁,重点不突出。信息传输仍有相当比例是纸质传输,流程在运行中往往出现偏差,有文书流代替工作流,信息流附属纸质流的现象,也有信息流和纸质流同步,受理、调查、核批在同一天完成的现象,纳税人“多头跑、重复跑”依然存在。
流程应用效果不理想。按照咨询、受理、调查、核批等环节设置流程,有关岗位人员对纳税户数、纳税人基本情况、税源结构以及变化趋势情况不明,信息增值利用程度不高。基层税务人员和纳税人的直接接触大为减少,基本上处于被动受理、调查状态,流程处理占用时间过多,税源监控的效果不理想。
(四)税源监控措施不到位
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管理的重点放在对内监控上,而对纳税人没有建立一个长期防范税收风险策略,对税收风险缺乏系统地、定时地评估,缺少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上级税务机关多以执法检查和目标考核作为税务内部的管理手段,基层税务机关在风险意识上多以规避执法责任作为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没有将减少税收流失,提高纳税人遵从度作为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以致重大涉税案件时有发生。
税源监控考核偏重于税基。总局提出的是要加强税源税基的管理,而征管质量的考核以“六率”为主,主要是考核登记、申报、征收、处罚等税收基础指标。征管“六率”还不能真实反映征管水平,科学的征管质量考核体系还没有建立,基层分局是围绕“六率”搞征管,围绕流程搞调查,表面
第三篇:对我县加强联防联调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我县从1983年起主动与xx相关区县党委、政府和司法行政部门联系协调,组织相关乡镇与xx相邻乡镇磋商,先后在我县定埠镇与xx郎溪县定埠镇、固城镇与xx宣州市狸桥镇、原丹湖乡和xx宣州原雁翅乡等重点边界地区建立了3个跨省联合调委会;并在县域内有重点地建立了花山地区、淳溪镇(县城)地区、横溪河地区等跨行业、跨系统的3个联合调委会,对我县加强联防联调工作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我县针对边界接合部社会矛盾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认真贯彻“调防结合,预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人民调解工作方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联合调委会调处矛盾纠纷的新办法、新途径,充分发挥边邻地区跨省跨系统联合调委会的作用,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依法调处了边邻地区大量复杂疑难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有力地维护了全县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近三年来,联合调委会共调处各类纠纷336件,避免纠纷激化38起,避免非正常死亡16起,制止群众性械斗22起。
一、联防联调工作的动因及形式我县地处江苏省西南端,隶属南京市,下辖9个镇,总面积802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人,边界总长150多公里,其中与xx省界长达100多公里,占全县边界总长的三分之二,西部和南部有6个镇与xx省宣州、郎溪、当涂三区县的5个乡镇接攘,东北部有2个镇与我省溧阳、溧水两市县的3个镇相毗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使我县与xx的边界地区历来形成“两不管”地区,是矛盾的“多发地”,纠纷激化的“是非地”,甚至成了犯罪分子的“藏身地”。历史上边界地区的因争山夺林、抢水夺地,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动辄引发群众性械斗事件,造成群死群伤,省际间矛盾不断加深,“火药味”十足,简直成了“敌我”,边界纠纷不断激化,双边地区成了“雷区”,民间矛盾不断升级,边邻地区老百姓成了“冤家”。如70年代,我县的原薛城乡和xx当涂县湖阳乡、原丹湖乡和xx芜湖县雁翅乡为争地、建造圩堤等大动干戈,发生大规模群众性械斗,打死打伤多人,双方地区老百姓诚惶诚恐,怨声载道,连正常的走亲戚都提心吊胆,不敢踏入对方的地域。为有效地防止边界纠纷不断激化,维护接合部地区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繁荣,我县从80年代初就不断探索建立联防联调组织的路子,经过不断努力,先后建立了二种形式的联防联调组织:一是和xx省交界地的跨省联合调委会;二是县域内矛盾纠纷多发地的跨乡镇联合调委会。
二、联防联调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联防联调工作的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组织制度健全。为正确处理和解决边界地区矛盾纠纷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淳县委、县政府对联防联调工作十分重视,早在1991年就以县政府名义批转了由县司法局和xx宣州市司法局共同制定的《高淳县与宣州市相邻区域民间纠纷联防联调工作章程》,并明确要求各镇依照章程认真开展联防联调工作。县人大也将全县联防联调工作列入了监督范围,多次进行视察和调研。各联合调委会本着“平等、协商、及时、公正”的原则,先后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章程、规则等工作制度。固城镇和xx狸桥镇、苏皖定埠两镇还成立了联防联调工作领导小组。由值班方党委书记任组长,把联防联调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苏皖定埠两镇,固城与狸桥两镇分别从1983年和1991年起坚持双方轮流值班制度,从未间断过。为使这一工作形成制度,今年 5月29日,在苏皖固狸联合调委会第十一次工作会议上,讨论并表决通过了重新修改完善的《苏皖固城狸桥地区联防联调工作规则》,从而更优化了联防联调工作运行机制。
2、互通信息,联合排查梳理。近年来,我县的各个联合调委会坚持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做到相邻边界村每月排查一次,两镇联合调委会常务工作班子每季排查分析一次,联防联调领导小组每半年检查监督一次,听取联合调委会工作情况汇报,联合调委会每年召开一次成员单位大会,总结一年来联防联调工作情况,研究布置下一年工作意见,并进行双方值班交接班,平时信息交流,各成员单位都有通讯录,可随时随地保持各联防联调成员单位间的联系,真正做到定期排查,随时疏导,把信息互通在最早之时,把问题控制在最小状态,把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3、协同配合,联合调处矛盾纠纷。解决边界地区发生的矛盾纠纷,重在及时调处,贵在协同配合,如果联合调委会成员单位间协同配合不好,再及时矛盾纠纷也难以化解。而我县联合调委会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协同配合上,做到相关成员单位间互联互动,及时调处。在具体运行机制上,当边界地区矛盾纠纷一经发生,联合调委会常务工作班子,运用《工作规则》所赋予的权利和职责,可迅速召集或指派双方的成员单位负责人(即纠纷涉及到的村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召开办公会议或现场办公,必要时吸收相关人员参加,及时研究调处的方案和措施,联合调处矛盾纠纷,调查报告《对我县加强联防联调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如2000年6月,我县固城镇九龙村乡村医生侯生明在给狸桥镇祖家村高红美行医过程中,高不幸死亡而产生的重大医疗纠纷,联合调委会主任---狸桥镇政法副镇长,当即召集双方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卫生部门及相关村等成员单位领导进行现场办公,及时商定调处方案和措施,使这一重大纠纷及时得到了较好处理,从而避免了一起群众性的跨界闹丧械斗事件。由于我县的联防联调组织调处矛盾纠纷迅速,被当地群众誉为化解纠纷的“110”。联防联调工作开展以来,得到xx宣城地区和南京市两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宣州地区电视台曾专题报道;也得到两地人民群众的高度称赞。其成效有以下几方面:
1、各类纠纷得到及时调处,钝化了矛盾。由于各联合调委会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使我县边界地区特别是与xx省交界地区矛盾纠纷明显减少,纠纷调处成功率明显提高。联合调委会成立以来,矛盾纠纷调处率逐年提高,达到现在的99%以上。如以往苏皖定埠两镇民间在春节期间有一个《降福会》“菩萨”出会的旧俗活动,每次出“菩萨”参加的人数少则数千,多则数万,该活动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给当地百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时常引起群体性械斗,影响极坏。1999年春节前,《降福会》部分会首,暗地在以定埠为中心的高淳、郎溪、溧阳三市县交界处准备再次组织出“菩萨”活动。定埠两镇联合调委会及早发现苗头,双方及时开展了排查,并互通信息,经联合调解组织及时协调各有关成员单位配合,采取果断措施,经一个多星期的说服教育,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并配合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制止了活动的进行,从此以后,出“菩萨”活动再也没有搞过,该项工作受到了双方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2、久拖不决的重大疑难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增进了感情。联合调委会成立以来,加强了边界地区的沟通了解,加深了感情,使一些久拖不决的疑难纠纷得到了化解。如:岔冲水库是我县固城镇与宣州市狸桥镇抗旱防汛的“矛盾库”,每年防汛抗旱期间,为泄洪争水经常引起群众性械斗,联防联调组织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多次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双方达成了均衡泄洪和抗旱用水的协议,从而解决了四十多年来久拖不决的矛盾。有效地调和了两地干群关系,增进了感情。
3、联防联调组织的的威望得到提高,减少了上访。以前,省际间的一些矛盾纠纷由于双边处于隔离状态,常因一些小事就闹到乡镇党委政府,稍大一点的事闹到地(市)省,甚至告到中央。在联防联调组织成立后,大量的边界矛盾纠纷有了调处的组织和机制,不仅缓解了矛盾纠纷,而且减轻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压力,现在边邻地区因发生矛盾纠纷,找领导、围政府、集体上访的现象被联防联调组织化解了。
4、为繁荣边界地区经济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发展。由于联防联调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为周边地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如:苏皖定埠两镇边界贸易越做越红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使南北两镇已发展成为联成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苏皖边界贸易集散地。又如:我县固城镇九龙村发展的150万平方尺的实用菌生产基地,通过示范推广,已成为边界地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区”。总之,通过联防联调工作的开展,我县边界地区从矛盾纠纷的“是非地”变成了和睦相处的“联心地”,两地群众从“冤家”变成了“亲家”。
三、联防联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县的联防联调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目前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有的镇(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的镇(村)领导不够重视,工作没有摆上应有位子,致使联防联调工作虽有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制度,但人员不到位,工作粗糙;往往遇到突发性跨界纠纷才想到联合调委会,造成很多小矛盾、小纠纷往往没有及时、妥善地去处理,激化成重大、疑难纠纷,有的甚至激化成刑事案件。这方面的案例很多,教训也很深刻。
2、联防联调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联防联调工作是以双方诚信合作为基础的,按照工作规则,每年要开展多次活动,如联合排查梳理,联合调处跨界纠纷,召开年会等等,这些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从现实情况来看,联合调委会没有专项经费。
3、联防联调组织少,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平衡。一是现有的6个联合调委会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求,真正的联防联调工作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客观上由于联合调委会是一种松散联合型组织,调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年龄偏大,有的缺乏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致使各联合调委会的工作很不平衡。比较好的如固城—狸桥联合调委会,每年都开展活动,培训调解人员,调解机制灵活,效果明显,双边地区社会安定。相反,有的联合调委会虚有其名,遇到纠纷有的推诿,有的方法简单,致使矛盾激化。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今后的对策措施是:
1、提高认识,强化职能,把联防联调工作落到实处。为切实加强对联防联调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们将积极争取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支持。把这项工作列入推进依法治县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指导和协调,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使全县的联防联调工作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2、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使联防联调工作迈上台阶。一是加强对全县联防联调工作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将我县“固狸模式”全面推广;二是加强边邻镇间的联系,建立健全联合调解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根据我局和宣州、当涂司法局及相关镇达成的共识,计划在今年6月份、8月份建立淳溪与湖阳,砖墙、阳江与水阳联合调委会,覆盖我县与xx接攘的所有乡镇。在今年9-10月建立1个市际和1个县际联合调委会,从而覆盖全县与周边地区的所有乡镇。三是以联合调委会组织网络为主线,形成一个纵横成网、上下联通、相互协调的全县联防联调工作网络。四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配套的工作制度,使联防联调工作落到实处。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联防联调工作作为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有效举措,在我县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将赋予联防联调工作以新的更丰富的内涵,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加强联防联调工作,构建大调解格局,促进边邻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全面发展。
第四篇:对我县加强联防联调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我县从1983年起主动与xx相关区县党委、政府和司法行政部门联系协调,组织相关乡镇与xx相邻乡镇磋商,先后在我县定埠镇与xx郎溪县定埠镇、固城镇与xx宣州市狸桥镇、原丹湖乡和xx宣州原雁翅乡等重点边界地区建立了3个跨省联合调委会;并在县域内有重点地建立了花山地区、淳溪镇(县城)地区、横溪河地区等跨行业、跨系统的3个联合调委会。近年来,我县针对边界接合部社会矛盾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认真贯彻“调防结合,预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人民调解工作方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联合调委会调处矛盾纠纷的新办法、新途径,充分发挥边邻地区跨省跨系统联合调委会的作用,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依法调处了边邻地区大量复杂疑难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有力地维护了全县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近三年来,联合调委会共调处各类纠纷336件,避免纠纷激化38起,避免非正常死亡16起,制止群众性械斗22起。
一、联防联调工作的动因及形式我县地处江苏省西南端,隶属南京市,下辖9个镇,总面积802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人,边界总长150多公里,其中与xx省界长达100多公里,占全县边界总长的三分之二,西部和南部有6个镇与xx省宣州、郎溪、当涂三区县的5个乡镇接攘,东北部有2个镇与我省溧阳、溧水两市县的3个镇相毗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使我县与xx的边界地区历来形成“两不管”地区,是矛盾的“多发地”,纠纷激化的“是非地”,甚至成了犯罪分子的“藏身地”。历史上边界地区的因争山夺林、抢水夺地,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动辄引发群众性械斗事件,造成群死群伤,省际间矛盾不断加深,“火药味”十足,简直成了“敌我”,边界纠纷不断激化,双边地区成了“雷区”,民间矛盾不断升级,边邻地区老百姓成了“冤家”。如70年代,我县的原薛城乡和xx当涂县湖阳乡、原丹湖乡和xx芜湖县雁翅乡为争地、建造圩堤等大动干戈,发生大规模群众性械斗,打死打伤多人,双方地区老百姓诚惶诚恐,怨声载道,连正常的走亲戚都提心吊胆,不敢踏入对方的地域。为有效地防止边界纠纷不断激化,维护接合部地区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繁荣,我县从80年代初就不断探索建立联防联调组织的路子,经过不断努力,先后建立了二种形式的联防联调组织:一是和xx省交界地的跨省联合调委会;二是县域内矛盾纠纷多发地的跨乡镇联合调委会。
二、联防联调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联防联调工作的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组织制度健全。为正确处理和解决边界地区矛盾纠纷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淳县委、县政府对联防联调工作十分重视,早在1991年就以县政府名义批转了由县司法局和xx宣州市司法局共同制定的《高淳县与宣州市相邻区域民间纠纷联防联调工作章程》,并明确要求各镇依照章程认真开展联防联调工作。县人大也将全县联防联调工作列入了监督范围,多次进行视察和调研。各联合调委会本着“平等、协商、及时、公正”的原则,先后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章程、规则等工作制度。固城镇和xx狸桥镇、苏皖定埠两镇还成立了联防联调工作领导小组。由值班方党委书记任组长,把联防联调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苏皖定埠两镇,固城与狸桥两镇分别从1983年和1991年起坚持双方轮流值班制度,从未间断过。为使这一工作形成制度,今年 5月29日,在苏皖固狸联合调委会第十一次工作会议上,讨论并表决通过了重新修改完善的《苏皖固城狸桥地区联防联调工作规则》,从而更优化了联防联调工作运行机制。
2、互通信息,联合排查梳理。近年来,我县的各个联合调委会坚持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做到相邻边界村每月排查一次,两镇联合调委会常务工作班子每季排查分析一次,联防联调领导小组每半年检查监督一次,听取联合调委会工作情况汇报,联合调委会每年召开一次成员单位大会,总结一年来联防联调工作情况,研究布置下一年工作意见,并进行双方值班交接班,平时信息交流,各成员单位都有通讯录,可随时随地保持各联防联调成员单位间的联系,真正做到定期排查,随时疏导,把信息互通在最早之时,把问题控制在最小状态,把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3、协同配合,联合调处矛盾纠纷。解决边界地区发生的矛盾纠纷,重在及时调处,贵在协同配合,如果联合调委会成员单位间协同配合不好,再及时矛盾纠纷也难以化解。而我县联合调委会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协同配合上,做到相关成员单位间互联互动,及时调处。在具体运行机制上,当边界地区矛盾纠纷一经发生,联合调委会常务工作班子,运用《工作规则》所赋予的权利和职责,可迅速召集或指派双方的成员单位负责人(即纠纷涉及到的村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召开办公会议或现场办公,必要时吸收相关人员参加,及时研究调处的方案和措施,联合调处矛盾纠纷。如2000年6月,我县固城镇九龙村乡村医生侯生明在给狸桥镇祖家村高红美行医过程中,高不幸死亡而产生的重大医疗纠纷,联合调委会主任---狸桥镇政法副镇长,当即召集双方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卫生部门及相关村等成员单位领导进行现场办公,及时商定调处方案和措施,使这一重大纠纷及时得到了较好处理,从而避免了一起群众性的跨界闹丧械斗事
件。由于我县的联防联调组织调处矛盾纠纷迅速,被当地群众誉为化解纠纷的“110”。联防联调工作开展以来,得到xx宣城地区和南京市两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宣州地区电视台曾专题报道;也得到两地人民群众的高度称赞。其成效有以下几方面:
1、各类纠纷得到及时调处,钝化了矛盾。由于各联合调委会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使我县边界地区特别是与xx省交界地区矛盾纠纷明显减少,纠纷调处成功率明显提高。联合调委会成立以来,矛盾纠纷调处率逐年提高,达到现在的99%以上。如以往苏皖定埠两镇民间在春节期间有一个《降福会》“菩萨”出会的旧俗活动,每次出“菩萨”参加的人数少则数千,多则数万,该活动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给当地百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时常引起群体性械斗,影响极坏。1999年春节前,《降福会》部分会首,暗地在以定埠为中心的高淳、郎溪、溧阳三市县交界处准备再次组织出“菩萨”活动。定埠两镇联合调委会及早发现苗头,双方及时开展了排查,并互通信息,经联合调解组织及时协调各有关成员单位配合,采取果断措施,经一个多星期的说服教育,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并配合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制止了活动的进行,从此以后,出“菩萨”活动再也没有搞过,该项工作受到了双方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2、久拖不决的重大疑难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增进了感情。联合调委会成立以来,加强了边界地区的沟通了解,加深了感情,使一些久拖不决的疑难纠纷得到了化解。如:岔冲水库是我县固城镇与宣州市狸桥镇抗旱防汛的“矛盾库”,每年防汛抗旱期间,为泄洪争水经常引起群众性械斗,联防联调组织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多次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双方达成了均衡泄洪和抗旱用水的协议,从而解决了四十多年来久拖不决的矛盾。有效地调和了两地干群关系,增进了感情。
3、联防联调组织的的威望得到提高,减少了上访。以前,省际间的一些矛盾纠纷由于双边处于隔离状态,常因一些小事就闹到乡镇党委政府,稍大一点的事闹到地(市)省,甚至告到中央。在联防联调组织成立后,大量的边界矛盾纠纷有了调处的组织和机制,不仅缓解了矛盾纠纷,而且减轻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压力,现在边邻地区因发生矛盾纠纷,找领导、围政府、集体上访的现象被联防联调组织化解了。
4、为繁荣边界地区经济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发展。由于联防联调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为周边地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如:苏皖定埠两镇边界贸易越做越红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使南北两镇已发展成为联成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苏皖边界贸易集散地。又如:我县固城镇九龙村发展的150万平方尺的实用菌生产基地,通过示范推广,已成为边界地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区”。总之,通过联防联调工作的开展,我县边界地区从矛盾纠纷的“是非地”变成了和睦相处的“联心地”,两地群众从“冤家”变成了“亲家”。
三、联防联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县的联防联调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目前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有的镇(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的镇(村)领导不够重视,工作没有摆上应有位子,致使联防联调工作虽有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制度,但人员不到位,工作粗糙;往往遇到突发性跨界纠纷才想到联合调委会,造成很多小矛盾、小纠纷往往没有及时、妥善地去处理,激化成重大、疑难纠纷,有的甚至激化成刑事案件。这方面的案例很多,教训也很深刻。
2、联防联调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联防联调工作是以双方诚信合作为基础的,按照工作规则,每年要开展多次活动,如联合排查梳理,联合调处跨界纠纷,召开年会等等,这些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从现实情况来看,联合调委会没有专项经费。
3、联防联调组织少,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平衡。一是现有的6个联合调委会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求,真正的联防联调工作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客观上由于联合调委会是一种松散联合型组织,调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年龄偏大,有的缺乏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致使各联合调委会的工作很不平衡。比较好的如固城—狸桥联合调委会,每年都开展活动,培训调解人员,调解机制灵活,效果明显,双边地区社会安定。相反,有的联合调委会虚有其名,遇到纠纷有的推诿,有的方法简单,致使矛盾激化。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今后的对策措施是:
1、提高认识,强化职能,把联防联调工作落到实处。为切实加强对联防联调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们将积极争取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支持。把这项工作列入推进依法治县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指导和协调,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使全县的联防联调工作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2、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使联防联调工作迈上台阶。一是加强对全县联防联调工作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将我县“固狸模式”全面推广;二是加强边邻镇间的联系,建立健全联合调解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根据我局和宣州、当涂司法局及相关镇达成的共识,计划在今年6月份、8月份建立淳溪与湖阳,砖墙、阳江与水阳联合调委会,覆盖我县与xx接攘的所有乡镇。在今年9-10月建立1个市际和1个县际联合调委会,从而覆盖全县与周边地区的所有乡镇。三是以联合调委会组织网络为主线,形成一个纵横成网、上下联通、相互协调的全县联防联调工作网络。四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配套的工作制度,使联防联调工作落到实处。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联防联调工作作为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有效举措,在我县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将赋予联防联调工作以新的更丰富的内涵,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加强联防联调工作,构建大调解格局,促进边邻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全面发展。
第五篇:建立完善诉前联调工作机制的对策思考
建立完善诉前联调工作机制的对策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多发易发,复杂性、对抗性、群体性趋势明显,如何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法院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社会矛盾冲突日益多样化,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程序衔接、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纠纷化解机制就变得十分重要。”诉前联调”是近年来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大调解格局构建的一种崭新探索。
近年来,XX市法院不断探索和完善诉前联调工作,推动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努力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诉前。笔者通过多年来工作,对诉前联调工作机制的建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并找出其中的不足,以不断完善诉前联调机制,为推动XX法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诉前联调的涵义
“诉前联调”,是指在当事人将纠纷向法院起诉之前,由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人员对当事人加以引导,由当事人选择设立在法院的联合调解中心,由相关的联合调解单位工作人员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对于达成的调解协议,由当事人申请法院予以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的一种解决矛盾纠纷的新机制。该模式有利于加强诉讼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以及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XX市法院开展诉前联调的工作实践经验
近年来,XX市法院大力发扬“枫桥经验”,市司法局于2013年制定《关于推进诉前调解联络员制度的实施方案》,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创新诉前联调机制,通过搭建立案窗口、基层组织、交通巡回、司法所、征地拆迁部门、服务企业等六个诉前联调平台,打造“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法委牵头、法院为主、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现诉前联调工作机制与综治、信访、维稳等纠纷解决机制对接,并派选调解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责任心强的法官作为诉前调解联络法官,具体负责纠纷的诉前调解联络和调解指导,有效化解大量社会矛盾纠纷,取得显著成效。
全市法院把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摆在重要位置,XX县法院采取法官包村、聘请调解员、设立法院书架、编写法律故事等十项措施,指导辖区农村基层组织提高避免纠纷、化解矛盾、依法治村的能力,形成“龙门经验”,取得明显成效。XX县法院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将推进诉前调解工作与县政府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在各个村委建立“五个一”(即一个天网、一个警务室、一个治巡逻队、一个调解工作室、一个驻村干警)工程结合起来,争取每调解结一个案,政府给予调解联络员50-100元的办案补贴费用,大大提高调解联络员工作积极性,共办理诉前调解案件372件,涉案标的人民币683.31万元,化解大量矛盾纠纷。钦南区法院与土地资源部门联合开展诉前调解,调解63件土地征迁案件,确保年年丰旧城改造项目、XX区行政中心片区土地储备项目、市扬帆大道延长线项目、XX大酒店光大项目、中国-XX农产品大市场项目、XX市中山公园改扩建项目等一批市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开工建设。XX区法院在交通巡回法庭设立诉前调解工作点,共受理诉前调解案件101件,涉案金额26.49万元,调解成功率、自动履行率达100%,其中当场履行81件,当场履行率达80.2%,无一案件申请执行,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好评。
三、诉前联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调解范围过窄,未能发展应有作用。
由于目前法律没有对诉前调解案件的范围作具体规定,有的法院规定诉前调解案件仅限于民事案件中的婚姻家庭、继承纠纷和相邻关系纠纷及标的额较小的借款纠纷等,诉前调解范围过窄,不易发挥诉前调解的功效。(二)缺乏制度保障,思想观念有待转化。
制度上,人民法院在参与“诉前联调”工作方面还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如缺乏研究推进诉讼调解与“大调解”的配套机制地衔接。从人民法院岗位考核的制度设计来看,目前考核主要集中在案件质量、效率考核两个方面。除案件调解率等少数传统指标外,没有策应人民法院主导“诉前联调”解决机制、以体现能动司法、提前介入这一重要职能转变,没有规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导致基层法官产生做无用功、无效功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官的积极性,制约了法院参与“诉前联调”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主动性。由于目前我国对诉前调解制度无具体的法律规定,属于立法盲区,该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之该制度宣传力度不到位,许多当事人根本不知道何谓诉前调解,不愿意接受诉前调解;法官思想观念还未得到有很好的转化。如老法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把自己定位在审理案件上,对人民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功能的拓展、角色的转换思考不够,甚至不予认同。对参与“诉前联调”工作,尚存在“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模糊思想,从思想上把自己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孤立出来。而年轻法官受司法中立、司法被动观念束缚,不能科学理解能动司法、隐性司法、柔性司法等新的观念,对“诉前联调”工作存在法理上认识的误区,思维上观念上的差异,导致对该机制在适用上走样,运用偏差而导致其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好。
(三)社会各方力量不足,制约诉前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诉前联调”工作以基层司法所、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为主要参与力量,与基层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的互动不够,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消费者委员会、妇联、商会、保险协会等非诉调处机构也较少参与。二是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资源利用率低。诉前司法确认机制刚刚起步,人民群众对“诉前联调”机制的优点了解不够,缺少认同感,目前,法院立案庭设有“诉前调解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由于指导诉前调解的人员大多隶属立案庭,具有双重身份,既忙于立案、接访、判后答疑、导诉,又要抽出时间指导调解工作,而“诉前调解室”的司法行政人员如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大多数也身兼数职,平时自身工作就比较忙,很少有时间参与调解,加上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三是法院与人民调解组织对证据的要求和宽严程度不一导致衔接程序不顺畅。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人员法律知识、业务水平、对“诉前联调”程序地理解等方面参差不齐,对证据的要求和审查较为宽松,调处纠纷质量不高,甚至有“违法”调解的情形发生。同时,还面临的装备配置欠缺、工作经费不足、人员缺乏保障等困难四、建立完善诉前联调工作的对策建议
做好诉前联调工作是法院系统和司法行政机关参与“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具体举措,是法院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全市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要把诉前联调工作打造成为我市政法综治工作的一个品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市法院诉前联调工作。
(一)建章立制,加强组织引导。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明确诉前联调工作室的职能和流程,使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诉前调解案件,法院应当制定统一的诉前调解案件流转表,健全工作台账,对诉前调解案件的期限、立案审批、结案、卷宗装订进行全程管理,使诉前调解工作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调解工作前移,与各乡镇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立“诉前联调”机制,在各院立案大厅设立“诉前联调”窗口,配备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法官和辅助人员作为专职工作人员,并在办公场所和物资设备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加强对诉前调解的引导。法院自行进行诉前调解或将案件移送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或者调解人员进行调解之前,应加强对当事人诉前调解的引导,充分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在双方当事人均自愿的情况下再进行诉前调解,杜绝强行诉前调解的发生。婚姻家庭、相邻关系、医疗服务、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电信欠费、信用卡欠费、物业管理八大类纠纷及争议标的金额在5万元以下的小额欠债纠纷确定为诉前联调的案件类型。在广东各级法院普遍面临案多人少的严峻形势下,诉前联调将一部分案件“分流”在审判程序之外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法院的审判资源,缓解了法院压力。法院安排专门的引导员帮助当事人甄别案件、选择联调,符合调解类型的案件不必立案,就可以直接进入联调程序。对简单民事纠纷,在法官的指导下,由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等调解;对案情复杂的纠纷,主要由法官、法官助理主持调解;对涉及有关单位工作职责的纠纷,由相关单位派员参与联调。
(二)加大投入,强化组织力量。
全市法院应由各县(区)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将诉前联调工作所需的业务经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缓解法院在开展诉前联调工作后因诉讼费用减少带来的经费困难,全市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财政经费保障;要进一步完善诉前调解联络网络;选聘熟悉所在辖区社情民意、具有一定调解技能、热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同志为诉前调解联络员,并加强培训考核、提高他们的调解技能;挑选调解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责任心强的法官作为诉前调解联络法官,建立定期走访制度,指导调解联络员做好诉前调解工作,实行“驻村法官”制度,发放司法为民便利联系卡,指导帮助群众依法开展诉讼活动,以进一步推动诉前联调工作发展。
(三)强化考核,落实激励机制。
积极开展诉前调解案件质量评查,从程序、协议效力等方面加强评查,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将调解工作纳入法官工作考核体系,作为衡量工作业绩和审判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和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参考依据。同时,落实工作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调解员工作补贴和个案奖励制度,对调解成功的案件给予物质激励,千方百计调动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调解员工作的创造性。
(四)整合资源,形成联动合力。
全市法院要充分依靠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减少诉讼案件,减轻当事人诉讼负担。基层法院要成立联合机构,以第三方身份参与调解,要加大对调解联络员的培训指导,提高联合调处的能力,以引导更多的群众选择诉前调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全市两级法院要在已建立的医患纠纷、劳资纠纷、征地搬迁纠纷、消费者权益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等五个行业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调处中心的工作推动到乡镇村屯,扩大民间纠纷调处工作的平台 ;要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在硬件建设、运作流程规范、台帐档案管理、业务指导、队伍培训、情况分析统计等方面狠下功夫,把工作触角延伸到村委、社区、社会单位组织;建立诉调对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坚持法院主导,积极向当事人宣传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和特点,提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和其他调解工作水平;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关仲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的积极性,在诉调衔接、司法确认、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尊重和发挥民商事、劳动人事、农村土地承包等仲裁机构的作用,依法做好相关的诉讼保全、司法审查、强制执行等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事调解组织、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纠纷调处机制,引导不同类型的纠纷进入最适合渠道解决,发挥不同调解组织职能互补作用;积极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之间建立健全诉调衔接机制,共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五)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全市法院将诉前联调的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案例印制宣传单和海报,下发到各联调成员单位及各镇街,深化社会公众对诉前联调高效、方便、低成本的认识;积极与新闻媒体协调配合,通过专题报道、以案说法等形式,大力宣传诉前联调工作情况及成效一方面借助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诉前联调机制的优越性和便民性,及时总结报道诉前联调工作的经验和成效,切实提高联调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为联调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在法院信访大厅设立咨询台,开设咨询电话,接受群众的咨询,争取使诉前联调机制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民商事纠纷的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