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和保障民生研讨会发言材料
加强和保障民生研讨会发言材料
近几年,我局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和区民政厅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的指导思想,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理念,认真落实“一个供养、两个低保、三个补助、五项救助”政策,切实履行改善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基本职责,团结奋进,艰苦奋斗,各项民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肯定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民生工作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纳入两个低保人数少,低保标准低。截止今年**月,我地区共有城市低保对象**户**人,农村低保对象共**户**人,因阿里地区地处边远,运输线长,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日常生活用品物价水平高,是其他地市消费水平的数倍以上,现行的低保标准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二是亟待建设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站。截至目前,共救助**人,遣返流浪乞讨人员**人。据统计,我地区还有流浪乞讨人员**人,其中日喀则籍**人,措勤籍**人。流浪乞讨人员基本以儿童为主,虽然我地区每年对这些乞讨人员进行救助遣返,但成效不明显,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因我地区未建设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站,在救助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只能进行简单的登记、临时生活救助,不能提供固定的食所,尤其在冬季,部分流浪乞讨人员露宿街头,与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影响了狮泉河镇市容市貌,对社会局势的稳定埋下了不安定因素。
三是救灾装备和通讯设施短缺。一是易灾乡村通讯设备落后,灾情发生后,灾区群众无法及时和外界取得联系,不能及时准确上报灾情;外界无法及时获得灾区基本情况,难以制定科学有效地救灾措施。二是地县救灾专用车辆紧缺(各县配备的救灾专用车辆老化),在调查了解灾情和救助、转移安臵灾民工作方面存在极大隐患。以上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存在影响我地区救灾工作的效率,严重地制约抗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国家投资项目资金与阿里工程造价差距大。
近几年来阿里地区社会福利事业项目建设在自治区民政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新建了七个农村敬老院和四县社会福利院。拟实施县级救灾储备库和易灾乡村救灾储备库及农村敬老院建设项目,因阿里特殊的环境的影响,工程造价高,同等条件下只能减小建筑面积,如:东三县易灾乡村储备库,国家投资仅有**万元,按照阿里工程造价仅能建设**平方米左右救灾储备库,因阿里属于多灾易灾地区,地广人稀,**平方米救灾储备库不能储备足够的救灾物资,难以保证灾害发生后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五是地区民政编制少,开展工作困难。根据2010年机改方案,地区民政局现有科室7个,事业单位3个,共有编制26人,其中行政编制15人(领导职数6人)、事业编制9人,后勤2人;主要职能有:优抚安臵、烈士褒扬、伤残评定、双拥共建、军休干部管理、抗救灾、接受社会捐赠、灾后重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五保供养、生活无着落人员救助、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社区建设、区划地名、县界联检、社团登记管理、福利彩票销售管理、婚姻登记管理、殡葬管理、儿童收养、老龄工作等等。我局现有干部职工21人,其中县处级领导5人,科级11人,一般干部1人,事业单位工人1人,机关事业后勤3人,具体到各科室不足2人,人员编制的缺少导致了各项工作开展困难。
第二篇:保障性住房研讨会发言
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研讨会讨论材料
长武县人民政府
(2011年9月)
一、保障性住房项目进展及谋划情况
今年,市上下达我县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950户(包括新增租赁补贴70户、棚户区改造80户)69600平方米,我县计划完成1366户111306.8平方米,占市上下达任务的143.8%。目前,廉租房2栋208套10400平方米,工程主体已完工,年底即可投入使用。经济适用房3栋198套16000平方米,正在进行基础施工。限价商品房6栋264套27720平方米,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公共租赁房1栋18层468户,总建筑面积32186.8平方米,工程主体已封顶。棚户区(城中村)改造228户25000平方米,正在进行主体施工,预计年底竣工。近期,我们将按照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会议精神,全力加快在建工程进度,确保全面完成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
2012年,我县计划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272户9.3万平方米,总投资2.45亿元。其中,廉租房210套10500平方米,总投资1680万元;经济适用房300套24000平方米,总投资7200万元;限价商品房330套33000平方米,总投资9900万元;公共租赁房432套25920平方米,总投资5700万元。目前,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土地已落实,设计已完成,正在进行招标;廉租房正在进行立项审批、编制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1-
征地补偿即将结束;公共租赁房已完成前期一切工作,已进入招标程序。2012年我县保障性住房均可在今年9月底至10月中旬全部开工建设。
二、主要做法
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年实施,政企共赢、服务为先”的原则,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全力加快建设进度。
(一)一次规划,分年实施。在一、二期廉租房建设中,2008年我县一次性征地21.56亩,到2011年4年共建设廉租房432套,超额完成了各任务。同时,在认真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干部群众现有住房情况及各类人员住房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长武县“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共建设保障性住房3800套,改造棚户区800户,今年一次性征地110亩,计划利用3—5年时间,基本解决我县干部群众住房困难的问题。
(二)广开渠道,多方筹集房源。按照“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思路,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廉租房以政府为主导建设,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利用中央补助资金、省级配套资金、市级奖励资金和县财政配套资金分建设。公共租赁房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动员驻长企业参与公共租赁房建设,引导亭南煤矿、大唐彬长发电厂、100万吨煤基二甲醚、胡家河煤矿、杨家坪煤矿等重点企业安排专项资金建设公共租赁房,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限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由政府组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动作”的方式建设,按成本价(征地补偿
和地面附属物赔偿)划拨土地,由房地产开发企业以最低市场价建设房源。棚户区改造由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建房,政府在土地、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逐步改造县城昭仁镇四关。同时,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按每个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10%的比例建设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和廉租房,政府在土地出让、规费收缴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三)结合实际,合理界定收入标准。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及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将保障性住房供应对象划分为城镇低收入家庭、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3类。低收入家庭收入线按全县城镇低保线的1.5倍确定,具体为445元/人/月;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收入线按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确定,具体为12000元/人/年;中等收入家庭收入线按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线确定,具体为16000元/人/年。在合理确定3类家庭收入线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据,分类确定保障对象,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对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提供公共租赁房,包括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对中等收入家庭提供限价商品房,分层次满足各类家庭的住房需求。
(四)严格程序,公平配租。根据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按照“三审三公示”的方式确定保障对象。第一步,由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户主持申请书、户口薄、身份证、婚姻证明、收入证明、住房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到所在乡镇(社区)报名,由乡镇(社区)进行一审,一审符合条件的进行公示。第二步,经一审合格并张榜公示无异议的家庭,由乡镇(社
区)报县房管部门进行二审,二审合格的进行二次公示。第三步,经二次审核公示无异议的家庭,由县房管部门报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三审,审核后再次进行公示。公示期间如有举报投诉的,暂缓待查;公示无异议或举报不成立的家庭,最终确定为保障对象。通过“三审三公示”程序,确保了保障对象的准确无误。
(五)严抓细管,注重质量。树立“保障性住房质量必须高于一般商品房”的理念,严把“三道关口”,确保工程质量。一是严把“施工关”,通过招投标程序,确定具有建筑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承建保障性住房,由县住建局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监督。二是严把“监理关”,实行政府监理和企业监理相结合的办法,对工程建设用料、安全、质量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三是严把“验收关”,由住建局质监站负责,从工程的基础开挖、主体施工到设施安装等各个环节逐项进行全面验收。同时,实行保障性住房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建设单位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对建筑质量承担责任,督促、指导施工单位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廉租房实施过程中存在“三难”。首先是收入标准界定难,由个人自主申报的收入状况很难进行核实,缺乏统一标准;其次是管理难,由于廉租房入住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取暖费、房租、水电费、物业费等各项费用每年大约在2500元左右,对低收入家庭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物业管理难度较大;第三是退出难,目前尚无明确的退出机制,我县目前对廉租房保障对象实行
信息化管理和“三年一审”,入住后如何有序退出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是廉租房、限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需矛盾突出。到今年底,我县将建成廉租房432套,但根据摸底、申报、审核结果显示,符合入住条件的不足200户,加之明年的210套建设计划,将有400套左右的廉租房无人居住,造成了廉租房房源多、符合入住条件家庭少的局面。相反,大部分干部群众住房问题欠账较大,根据调查摸底结果显示,目前我县限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需求量达到3000多套,但由于我县财政基础薄弱,今年建设的462套和明年计划的630套限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只能满足三分之一的需求量,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土地征用难度较大。由于国家土地政策严紧,用地审批程序复杂,时间较长,加之征地过程中群众要价过高,致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落实比较缓慢,影响工程建设进度。
四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缺口较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大,我县地方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县级财政压力较大。据调查,“十二五”期间,我县需建设廉租房240套,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3000多套,县财政每年需配套资金2000多万元,资金缺口较大。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全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创新思路,强化举措,努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力争利用3年时间基本缓解各阶层人员住房问题。二是认真研究廉租房和公租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尽
快制定相关政策,严肃纪律,严格程序,确保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平稳有序推进。三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招投标程序,严格落实“四项制度”,加强“五项管理”,确保把每一项工程都建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四是进一步创新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形成以公共财政为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多方参与的投资格局,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全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解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现干部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
第三篇: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民生的起源
在中国,自古以来变有众多的思想家关注民生,提出了许多关注民生的主张。就儒家学派而言,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与此同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侵扰。
在唐代,汤太重对君民关系有很深刻的认识,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多次颁布减免租赋的诏令。由此才得以打造流传千古的“贞观之治”。
在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生”主张,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民生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民生问题的地位也得到一步步提高,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改善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使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未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依法治国的方略更是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何为民生问题
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党中央提出的“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就是要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且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关注民生,要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是解决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
民生是党的宗旨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体现在一心一意改善民生上,就要把为民谋利益、谋幸福,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中。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挂在心上、解决在手头,才能使党的宗旨落到实处。
民生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连。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切实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正是体现了这一本质特征。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要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发展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上,体现在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脸上,这样的发展这才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问题。只有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三、我国民生的现状
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 目的成就,不仅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新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出现,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
中国现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很不正常。当前全国居民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约占全部居民的 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居民的 10% ~15%。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健康的结构,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安全的社会局面。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重视并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促进“橄榄型”结构的形成有效方式。通过改善民生,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有尊严的生存。在保障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继续发展的权利。通过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步人中产阶层提供充分的机会。
当前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稳定,中国的发展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将解决民生问题列为首要的目标,并且开始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对社会、国家、个人都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国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大多集中在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因此党和政府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才能切实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四、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目前,党和政府提出的很多改善民生的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总结党和国家近些年的政策措施,我得出以下总结。
总体而言,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在经济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在文化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民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另外,在生态建设上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法杖与自然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问题。在教育方面,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制定中长期规划。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督促地方财政增加收入,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
2、就业问题。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在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强调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明确提出初次分配也需要考虑公平问题,再分配要更加突出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可以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要实现全覆盖,不漏一人,不让一人因生活窘迫而绝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缩小社会不公平,坚持以完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所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建立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此外,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加快发展。
4、医疗卫生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近年来国家快速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验,可以预期,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将在近年内得到确立,它将从根本上免除国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切断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
5、文化体育问题。文化体育方面,积极发展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繁荣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体育产业。
6、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方面,主要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富裕。
7、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方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五、总结
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四篇:兴修水利 保障民生
兴修水利 保障民生
——莆田市东圳灌区水利冬春修纪实
寒潮涌动,气温低下,莆田市东圳灌区2011水利冬春修工作如火如荼全面展开。
莆田市东圳灌区共有干渠89km,支渠242km,分毛斗渠728km,跨越莆田市的城厢、荔城、秀屿三个区,共17个乡镇,受益人口152万,涉及面广。灌区工程经过一年的运行,土方淤积阻水,险工险段影响工程安全,启闭设备需要维护等问题突出,需要进行水利冬春修的全面整治,以确保灌区工程来年安全度汛。
东圳灌区的水利冬春修工作采取管理局经过现场全面核实,编制工作计划,再把工作任务层层下达,最终责任到人的模式进行管理。12月9日停水开始冬春修工作以来,每日均有数千民工克服寒风刺骨,局部渠道积水较深的困难,5到8人一组沿着渠坡一字排开,把清理的垃圾一桶一桶地往上传递,一个断面接一个断面地向前推进。每天共有自卸汽车、挖掘机、推土机等施工机械20多辆分布在渠道沿线紧张有序地清理渠道淤积土方。由推土机在渠底推土成堆,再由挖掘机挖起装车外运。灌区渠道现场机械轰鸣,运输车辆往来如梭,技术人员靠前指挥,把水利冬春修工作推向了高潮。东圳水库水利冬春修共完成除险加固工程27处,土方清理3万多m3,路面及渠坡清理杂草杂树116km,启闭设备维护148台,约计投入工程资金100多万元。
在东圳灌区水利冬春修期间,东圳局的广大干部职工终日奔波在第一线跟班施工,与现场的民工密切配合,体现了干群鱼水情深,共同掀起了一轮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保障民生,兴修水利的热潮;谱写了一曲干群一起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谋科学发展,建设宜居港城的慷慨激昂的辉煌乐章。
第五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四、历史方位
五、应对思路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民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
第四,社会焦虑
正是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 “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中全会:“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性
1.民生的涵义及内容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2.民生问题的特性
第一,刚性需求。民生问题,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最为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民生需求特别是基础民生需求的满足,是人们其他所有需求得以产生、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二,逐渐增长性。这种增长,既包括为人们对同一类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程度的逐渐提高,也包括人们对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相关种类的逐渐增多。
第三,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等公共设施而言的。同时,这一特性也是针对高福利政策而言的。
3.民生内容的基本框架
从民生的含义以及民生的特点可以看出,民生是有严格界定的,不能把民生的外延无止境地扩展,把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事情都算作民生本身的事情。否则民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国际上通行的可比的民生基本框架一般来说是“3+2”,也就是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另外还可以加上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成员初步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二,民生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其三,“底线”(保底的)民生获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收入差距过大现象十分明显;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问题比较明显;就业压力突出;社会保障面临很大难题;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公共卫生发展滞后;等等。
在中国现阶段,有四个问题直接妨碍着民生的改善。
1.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及专业能力仍然偏弱
就民生的改善而言,政府理应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行为主体的角色。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的定位必须是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我们在试图扮演着一个“全能型的政府”,政府几乎包揽整个社会的全部领域,而取代了各种职业群体。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又在试图扮演一个“经济型政府”的角色,而取代企业家群体以及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既然定位是“经济型政府”,就必然会过度看重GDP目标,就不可能重视社会公正和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将政策和行为的重心放在基本的民生方面,也很难重视自身公共服务专业能力的提高。
2.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结构来看,是公共投入存量安排使用的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的基本需求为基本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是一个规律。
30多年来,中国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
主要原因是,政府自身职能定位有误,公共政策重大决策往往缺乏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的监督,干部考核指标往往只是重视经济增长而轻视民生指标,中央财政的一些缺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具体原因,银行贷款愿意贷给豪华投入,因为有抵押;民生没有抵押,有风险,不愿贷款。
这几年虽然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积重难返,根本性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较小,处在后列的国家行列。
3.民间慈善事业十分落后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来源看,是增量拓展不足,具
体表现为公益慈善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够。
公益慈善组织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之一。公益慈善组织同现实社会及民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专业性更强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对改善民生的针对性及反应力相对要更强、更贴切。如果缺少公益慈善组织这一重要力量,那么民生的改善不可能是扎实的。2008年,美国全国的慈善捐赠总额是3076.5亿美元,占GDP的2.2%,人均为1620美元(2006年)。
相比之下,中国过于落后。2014年为1042亿元,仅占GDP总量的0.16%,人均捐款数额仅为76元。
4.与民争利现象比较明显
从民众负担看,是与民争利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税收偏重。
由于政府的职能定位没有完全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由于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共权力与民争利的现象。与民争利现象突出表现在: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居民收入增幅。
1979-2013年,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7.4%和7.6%。结果是,民众税负负担比较严重。
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则显示,2008年中国劳动者平均税率为45%,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要稍高于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高出澳大利亚、美国的平均税率近一倍。
税费政策的出台有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随意性
税费政策必须经过必要、严格的法律程序方能出台,用以防止出现失误情形的发生。在法治社会,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当基于“税收法定”的原则。但是,实际情况经常相反。
四、历史方位
1.历史的必然性
世界现代化的规律说明,时代发展到了类似于中国的这个阶段,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是哪个党执政,都会遇到类似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中国目前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虽然是建国6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时期,但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属于中等偏下的程度。2.不同类型的典型事例
就改善民生成功与否而言,分为成功者,不成功者,一般成功者这样三种情况。其中,成功的典型事例是台湾地区,不成功的典型事例是阿根廷,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是美国。(1)台湾:最为成功的典型事例
台湾起飞最基础性手笔是向共产党学习,成功进行进行了整党和土地改革。接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重视改善民生。推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重视农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保护劳工权利,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台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基尼系数始终没有超过0.4,创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历史的纪录;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很少出现激烈的社会抗争。
1985年11月11日,蒋经国就台湾经济起飞的原因,回答美国《读者文摘》编辑芮德说:“贯彻均富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建立公平而和谐的社会。”
台湾地区20世纪50-70年代的经验说明:改善民生不但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而且会增加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发展的不少经验,值得大陆借鉴。(2)阿根廷:最为失败的典型事例
阿根廷在20世纪初期曾经是全世界经济最领先的国家之一,排名第六。
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落伍。社会层面的原因: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贫困问题凸显,贫富差距过大。造成民粹主义与威权主义之间的恶性互斗。
阿根廷20世纪之初至30年代的经历提醒人们:民生如若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则会使国家长期陷入起伏度较大,前景不确定的状态。
(3)美国: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
罗斯福以前,美国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问题比中国严重得多。
如:腐败;民生问题;劳动保护;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特别是劳资矛盾)。罗斯福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底线保障,大规模救济,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以工代赈;制定劳动保障法;激活中小企业;激活银行。有名的炉边谈话。罗斯福的这些做法,不但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经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期及之前的20年)告诉我们,在早期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运行很长时间,造成大量社会矛盾之后,只要开始注重民生,仍有可能使国家发展进入较为正常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状态。
五、应对思路
1.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民生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改善民生对于中国民众的极端重要性,类似于当年土地改革对于民众的极端重要性。
只要我们拿出类似于当年进行土地改革的劲头来改善民生,将民生指标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当中,那么,我国的民生状况就会迈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2.改善民生必须有利于而不能妨碍人们的自由发展
从民生基本定位的角度看,民生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必须从属于社会公正这一基本理念。
社会公正有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保底”,确保并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底线,以求得社会团结;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不限高”,以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改善民生属于社会公正问题当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所关住的基本内容,但决不是社会公正的全部内容。这就提示人们,在改善民生问题时,不仅不能妨碍、而且还应鼓励和推动人们差异化的自由发展,否则社会便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并非民众所有的利益诉求都是公正合理的。比如,南锣鼓巷拆迁补偿款项问题。再比如,同样是改善民生,希特勒与罗斯福不相同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准确把握这一规律,对于防止平均主义的复活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在中国的复杂情形是,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同潜在的某些平均主义因素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一切,使得平均主义有时会借改善民生的名义而抬头。而平均主义一旦抬头,便会对公平正义、市场经济以及人们的自由发展形成严重的破坏。
3.注重“加法”,慎用“减法”。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宜作“加法”,不宜作“减法”。对于民众来说,如果普遍地增加了一些利益,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对一些已经实施的民生政策,发现不尽合理而试图矫正的话,那么就往往会引发民众的广泛抵触,甚至会引发某些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4.要特别关注几个群体的民生保障
由于民生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正的如何,还事关社会安全状况的如何。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重要人群的民生问题。这几个群体的民生状况一旦出现大问题,会直接引发社会的不安。
我们现在可以预判一下,假如中近期未来的某个时期,一旦出现社会骚乱,主要参与者是哪几个人群的成员?恐怕这样三个人群当中成员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是失业大学生。
二是80后农民工。
三是草根精英。
所以,要特别解决好这几个人群的民生保障及公平对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