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藏农牧民的“安居”和“乐业”
西藏农牧民的“安居”和“乐业”
2006年,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那就是“安居工程”。在西藏,任何视野所及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新房、新村拔地而起,公路两侧,村头牧场,搬进新居的农牧民脸上洋溢着乔迁的喜悦。从2006年年初开始,西藏开始着手做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和农房改造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并计划在5年的时间内使西藏80%以上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从而全面推进西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年过去了,西藏的“安居工程”卓有成效。
万人住进了新房
截止2006年10月底,西藏已完成46994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及搬迁工作,25万农牧民已搬入安全舒适的新居。其中农房改造26220户、游牧定居9574户、扶贫搬迁6116户、“兴边富民”4354户、地方病搬迁730户。农牧民新居实现了人畜分开、改水改厕,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006年的“安居工程”,总体投资规模达到24.72亿元,其中自治区投入补助资金3.9亿元,地县配套1.2亿元,争取援藏资金0.75亿元,带动群众筹资14.44亿元,金融部门累计发放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贷款4.43亿元。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农牧区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步伐加快,农牧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截至去年9月底全区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646元,同比增长13.7%,新增加安全饮水人口20万人、农村用电人口3.6万人、农村公路里程817公里,路面硬化的行政村700个。
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农民达娃,在自家的新房顶上举行封顶仪式,他们唱着歌把糌粑撒向空中,祈求风调雨顺。按照藏族人的传统仪式,达娃和他的妻子还给修房的工匠们献上了哈达和青稞酒。达娃告诉记者,盖房子很快,只建了18天就封顶了。
在达娃新房的旁边就是他家的老房子,是4年前修建的。当时他一家4口人不仅挤在一个房间里睡觉,而且旧房子是用泥土垒的,住在里面非常不安全。这次建新房,达娃选择了更为坚固安全的石块作为材料。达娃说,盖这个新房总共花费大概需要6万多元,区政府补贴了1万元,拉萨市补贴了4千,堆隆德庆县又给了1万的支持。算一算这次建新房的账目,不是政府的资助,他是没有办法用石块来建新房的。
在堆龙德庆县,记者看到有不少人家都和达娃一样在忙着修建新房。去年,堆龙德庆县成为了西藏自治区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的试点县之一。所谓安居工程,就是让西藏的农牧民住上安全、实用的房子。两年以来,堆龙德庆县总共有2000户农牧民在政府的帮助下修建了新房。每户自行修建房屋的农牧民都和达娃一样,至少可以得到自治区、市、县三级政府的2.4万元资金的支持。除了资金的支持以外,他们还得到了专业建筑设计部门的指导。
安居工程解决了多年不治的地方病
安居工程不仅将一些久居深山沟中的群众搬出了大山,还解决了一些多年无法解决的地方病问题。
在距拉萨100多公里的曲水县境内318国道旁,达嘎乡其努村“尼木县大骨节病搬迁点”里,100套石木结构房子排列的整整齐齐,家家户户门前挂上了哈达,庆祝着乔迁之喜。10月底尼木县续麦乡“大骨节病村”的100户患病家庭搬离了致病水源地。对病区群众实施搬迁是西藏力克大骨节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已有近千户大骨节病家庭完成了搬迁。
根据目前的研究推测,大骨节病主要是因为饮用水的氟、铁、锰的含量严重超标造成的。西藏是大骨节病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境内7个地(市)都有大骨节病流行病区,平均患病率为8.77%。调查显示,大骨节病区现患病人中近三分之二是儿童和青壮年组,三分之一的病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
65岁的次仁卓玛说,她们的家乡是一个被诅咒的村庄,村里大部分人在30岁后都逃不过患大骨节病的厄运,他们的四肢会渐渐弯曲,最后丧失劳动能力。当地有一种说法,只有离开这个被诅咒的村庄,才能逃离病魔的折磨。
据介绍,当地政府为这些搬迁移民平整了2500亩土地,并开垦出500亩高产田,每户老百姓家里都通上了人畜饮水工程,用上了自来水,村里还建了卫生所、村委会和学校。
据介绍,对病区群众实施搬迁,远离大骨节病的原发区,是目前最有效、最彻底的预防控制措施。
农村的小区建设
农村建小区,这在拉萨郊区已不是新鲜事了。在堆隆德庆县,农民房比城市小区还漂亮!在东嘎村可以看见,300多套两层的藏式楼房错落有致,水泥路面通达每户村民家门口,村民广场足足有3个篮球场大,通讯、广播、电视、卫生、绿化、太阳能等配套设施齐全。村民家中,大屏幕电视、高档音响、电脑、小汽车等现代化设备显示着主人的富足。村干部向代表们介绍,是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让东嘎一村这个昔日居住过于分散,结构、布局很传统的旧村庄变成了今天充满文明气息的现代化新村。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县长卓嘎告诉记者,这个地方是属于整体搬迁。也就是说除了房屋以外,整个村庄的水、电、路、通讯、太阳能和电话都一步到位,应该说是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新农牧区的特点。
东嘎镇东嘎村的强巴老人2006年7月就搬进了这个小区。这栋新房造价16万元,其中政府承担了80%,强巴只出了20%就住进了这宽敞明亮,总面积达到200平米的楼房。
卓嘎县长说,强巴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和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堆龙德庆县距离拉萨市只有十来公里,强巴他们的老房子所在的位置被拉萨市纳入了东嘎分区的规划,因此他们的老宅基地由县政府收回,作为政府储备土地进入了二级土地市场进行总体开发,这样县政府就能够拿得出钱来改善强巴他们的居住条件。现在强巴家里,除了常见的电视、冰箱,还有电动打酥油器。
卓嘎县长告诉记者,应该说通过3到5年。全县剩余的这一部分农牧民群众全部能够住上既安全又实用的住房。事实上,安居工程是我们的第一步,下来就是乐业的问题。所以在安居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抓住各种机遇来让他们充分的就业,来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安居更要乐业
林芝县布久乡仲果村临近尼洋河畔,每当雨季来临,河水上涨,都会影响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林芝县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投资460万元将仲果村予以整体搬迁,兴建了1100米环村道路、给排水工程、供电系统等,并给予每户2.5至3.5万元不等的建房补贴。村民扎西尼玛对代表们说,“旧西藏噶厦政府哪会管老百姓的死活。现在党和政府帮助我们住上了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新房,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新农村建设中,围绕农牧民增收,地方政府也给了很多指导,农牧民增收的门路明显增多,农牧民收入得到明显增长。西藏有名的“万元村”林芝县八一镇加丁嘎村,2006年全村种植蔬菜达601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 96.9%,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运输业等,1至10月,经济总收入达28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1817元,其中现金收入预计达到7681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农牧民群众观念的更新。各地通过实施安居工程,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农牧民自力更生的意识更强了,勤劳致富的干劲更足了。积极发展生产、一心致富的多了,求神拜佛的少了;学知识、学技术的多了,喝酒滋事的少了;外出务工、做生意的多了,足不出户的少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乐业才能发展
在近一年安居工程的实施中,有一条理念贯彻的很彻底,那就是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发展。
2006年,日喀则地区把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提出了9206户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和90个村民委员会建设任务。截至10月底,全地区18个县(市)已完工及在建户数为9101户。其中已完工7463户,占自治区年度计划的93%,余下的将在11月底全部竣工。
在农牧民增收方面,2006年日喀则的农牧民家庭人均收入预计达到222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有12038户,占总户数的11%。日喀则地区抓农牧民增收工作主要有4个手段:一是调整传统农牧业结构,积极推广牧区繁殖、农区育肥、暖季出栏、增牛减羊、黄牛改良和特色畜禽养殖,以及发展温室蔬菜瓜果生产等措施。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外出务工,从技能培训、牵线搭桥、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农牧民及农牧民施工队提供服务。1至9月,全地区农牧民劳务输出总人数达15.87人次,劳务总收入为3.55亿元。三是矿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显示了美好的前景。日喀则地区积极鼓励农牧民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扶持旅游景点、交通沿线的农牧民经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旅馆。四是在农牧民中广泛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特派员计划”,提高了农牧实用技术应用水平。
为了让农牧民“住得进”又“富得起”,林芝地区坚持把“乐业”作为实施安居工程的推动力。一是变安居点为旅游点。工布江达县仲村安居点根据紧邻国道的优势,办起了特色农家乐,参与服务的群众有20多人,人均年收入在2800元的基础上提高了450多元。二是变安居点为加工点。波密县扎木镇巴琼村就把木材加工厂办在了安居点,吸引了该村20多名劳动力就业,使该村年人均增收达3500元左右。
林芝地区还抓住气候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广、林下资源丰富、旅游潜力巨大等优势,积极为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预计2006年林芝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150元,继续走在西藏前列。林芝地区今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紧建设藏猪藏鸡养殖、藏药材种植、蔬菜种植、优质水果、干果生产、林下资源、粮油生产加工、花椒产业“八个产业带”和察隅县优质水稻和莲藕基地、波密县人工促仿野生天麻基地和朗县两椒两桃“三个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对10家地区级龙头企业、14家县级龙头企业和3家藏药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培育其发展壮大;加快建设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使农牧民生产个体趋向组织化,目前全地区共有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类协会38个;大力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1至9月,实现劳务收入达5000万元,劳动力人均收入达1600元。
既安居,又乐业。西藏的安居工程惠及了广大的农牧民。值得期望的是,2007年西藏还将更加有效地开展好农牧民安居这项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工程”,全年将确保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52112户,其中农房改造34247户、游牧民定居4004户、扶贫搬迁7640户、兴边富民5000户、地方病搬迁1221户。同时,完成600个行政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综合配套项目建设。
第二篇: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人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推动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放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上,国家对西藏的巨大投人同实现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加大扶贫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农牧民收人不断增加的新路子。
一、西藏农牧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逐步深人,特别是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以来,西藏农牧民的经济收人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3年,全区农牧民的人均收人达到1690元,比改革开放的1979年提高了10.63倍,农牧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牧区社会的稳定,为全区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仍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农牧区仍处于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相对贫困状况。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间题仍然突出;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至今仍有107万人的生活水平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宽,农牧民收人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在西部12省区(市)里只排到第11位,而跟内地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明确提出:“推进农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人,尤其是农牧民现金收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牧区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努力探索西藏农牧民增收的新途径,这是实现新时期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区广大干部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表现。
二、影响农牧民增收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睡,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以上,面积123.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耕地面积540万亩左右,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40万亩左右,全区牲畜存栏约2300多万头只(匹),全区有纯农业县36个,纯牧业县14个,半农半牧县24个。西藏农牧业是农牧民收人的主要来源,由于受高原气温低、空气稀薄、降雨量少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频繁,如雪灾、早灾、霜灾、火灾和风灾等的影响给农牧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制约了全区农牧生产的健康稳步发展和农牧民收人的稳步提高。
(二)农软业基拙较差,内部结构不合理
西藏农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内地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农牧业基础脆弱,抗相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经常出现了大灾大损,小灾小损,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部分农作物和畜种结构的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农牧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基础建设中对硬件和软科建设严重不足,“瓶颈”制约因素特别突出。
(三)农软民文化素质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认识和改造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它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术技能、身体健康状况等。西藏农牧民由于受旧社会和旧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劳动者属文盲和半文盲,因此,受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的影响,对先进科学技术认识不够,应用率低,使农牧业生产才良准从传统的小农意识解脱出来,农牧业经营始终处于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水平上,导致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农牧民增收缓慢。
(四)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力黄薄弱,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西藏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这些机构和科技队伍的建设对西藏农牧科技推广和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农牧业已进人新的发展阶段,过去建立的农技推广体系远不能满足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西藏贫困山区的农技推广体系还没有完全健全,加上农牧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在岗培训、在岗受教育)力度不够,跑出农门的事件经常发生,影响队伍的稳定。科技队伍的素质不高,科技服务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先进科技在生产中应用。
(五)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
培育农村市场,提高农牧民驾驭市场的能力,是发展农畜产品市场化的关键。目前,全区农畜产品的交易市场还不够健全,主要市场以各地(市)的农贸市场为主,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农牧民市场意识不强,仍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主,农畜产品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对市场供求方面的信息不灵,哪些产品好卖、哪些产品不好卖,什么东西价格高,什么东西价格低,对农牧民而言心中无数,导致农畜产品进人市场难,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牧民收人的增加。
(六)西藏特色的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及旅游业发展滞后
西藏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地发展起来,为西藏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目前西藏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高水平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规模较小,效益不佳,使具有西藏特色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发展缓慢,各种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同时,对旅游业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没有把它看作一个产业和一个经济增长点来抓,对旅游业的资金投人和人才培训工作不够,也就是说没有把西藏的旅游油分屏前森增加大竹昆此人的内容和项目来抓。
针对上述存在的不利因素,紧紧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切实做好农牧民增收的各项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重任。
三、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对策及措施
(一)、正确把握政策机遇是农软民增收的关健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西藏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西藏农牧区实行了“两个长期不变”的富民政策,使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和实现小康目标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在“九五”计划末,为解决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党中央为了使西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在总结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基础上,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继续加大对西藏的支援力度,增加对西藏经济建设投人力度。所以,我们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咋抓住中央关心西藏,全国人民支援西藏的有利机遇,在农牧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积极投人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大潮中,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主线,振奋精神,团结协调,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开拓市场,参与市场,占领市场,努力开发特色产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不断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为农牧民增加收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农枚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及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了巨大资金,用于西藏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西藏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向管理规范化、实施科学化、效益规模化方向发展,根据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已建基础设施项目效益发挥情况,西藏还需要继续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争取国家资金的同时,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农牧民的资金投人,多渠道宽领域争取资金,不断改善农牧区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对农牧区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防抗灾基地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还要重视软件建设,逐步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积极推进农软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尊重农牧民群众意志原则,典型示范原则和科技支撑原则,今后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以优良农作物和畜禽种的引进选育工作,以推广应用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大品种改良力度,突出抓好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按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要求,适当扩大优质和专用农作物的品种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低品后的小麦种植面积.积极扩大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畜牧业结构调整上按照“稳定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快周转”的要求,提高基础母畜和适龄母畜比例,适当淘汰市场不畅销的公杂畜,以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牧民增收工作。二是以发展区域农牧业经济为龙头,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农业方面,城镇郊区突出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和以服务城郊畜牧业发展的饲料作物,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布局粮、经、饲比例,以求效益最大化。在粮食产区充分发挥粮食基地的优势,提高粮食品质,加快粮食的转化增值,促进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畜牧业方面,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草原资源,狠抓出栏,加快周转,提高草地畜牧业整体经营水平和防抗灾能力,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采取农牧结合,种养并举的措施,把农业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肉蛋奶为主的畜产品优势,加快发展城郊畜牧业,大力兴办饲料工业,优先发展奶牛业、养猪业和养禽业。积极培育农牧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牧民增收点。三是以发展“三色”农牧业为手段,加快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步伐。根据全区区域特色及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优质粮、蔬菜为主的绿色农业,发展以耗牛、生猪产业为主的黑色牧业,发展以绒山羊,藏鸡为主的白色牧业,做到粮食品质有大的提高,蔬菜产量有新的增加,品种要多样化,以发展“三色”农牧业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四是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途径,加快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的诸多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而且对整体国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它是实现农村改革和发展“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牧民增收有效途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大力扶持和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龙头企业带动型路子,在推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公司)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农牧民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要保证农牧民的利益,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分享,使农牧民确实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四)按照科教兴农的战略原则,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牧业生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坚持面向农牧业生产主战场,狠抓科教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农、科、教结合,实现农牧业增产技术与增收技术,生产技术与加工技术,减灾技术与增收技术,常规技术与先进技术相配套,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发挥科技的增产、增效和增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西藏区、地、县、乡四级农牧技术服务网络,实现服务目标由促进农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形式由单一技术服务向综合服务方向拓展,服务内容由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针对目前农民科技素质低的现状,重点做好基础教育和农村扫盲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确保科技兴农兴藏战略的顺利实施。
(五)建立和完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针对农牧区商品流通渠道狭窄且不畅、市场改良迟缓的“瓶颈”制约,要因地制宜地健全农牧区商品流通市场,坚持常年性农畜商品流通和季节性农畜商品流通相结合,固定市场和流动市场相结合,发展传统市场与培育新兴市场相结合,重点加强农牧区初级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牧业生产要素市场。在农牧区市场中农牧民群众不断地认识市场,了解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拓宽经济收人渠道,政府部门要以“政府打台,企业唱戏,农牧民受益”的市场经济原则,加强农牧区市场体系建设,规范流通体系和市场秩序,逐步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确保农畜产品保值增值,实现农牧民增收目标。
(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全区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人的突破口,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积极发展一产业,重点发展二产业,加快发展三产业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农畜土特产品加工、矿产业、建筑建材业、藏药加工、民族旅游产品加工业和城乡各类服务业等。二是产品结构上,以民族特色产品的开发为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形成批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上,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名优产品和资本为纽带,引导培育企业集团,形成规模形势,发挥规模效益;四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坚持从基础管理人手,大胆地引进吸收先进的企业管理手段和经验,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突出抓好市场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使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真正成为农牧民增收的突破口。
(七)积极发展旅游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枚民收入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综合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西藏的旅游业发展和全国一样,对西藏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旅游业已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早在199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它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目前,西藏旅游业遇到了历史性的有利发展机遇,广大农牧民群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积极参与旅游业,不断提高农牧民自身的素质,增强竞争能力,千方百计地从旅游业中获取更多的收人。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推动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放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上。应把国家对西藏的巨大投入同实现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加大扶贫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的新路子。
(一)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及生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了巨大资金,用于西藏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西藏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向管理规范化、实施科学化、效益规模化方向发展。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已建基础设施项目效益发挥情况看,西藏还需要继续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争取国家资金的同时,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农牧民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宽领域争取资金,不断改善农牧区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对农牧区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防抗灾基地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还要重视软件建设,逐步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建立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将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举措制度化。建立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将惠农政策、举措、方法等制度化、规范化,从制度的层面保证政策、措施的连续性、有效性。杜绝形式主义,防止朝令夕改。之所以要将政策制度化,是因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邓小平同志曾深层地论述了制度的强大功能,他说,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办好事,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办坏事。只有好的制度安排,才能将各种要素合理均衡地投入到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中,并迅速将各种要素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牧民收入。
(三)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加快县乡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步伐。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市场失灵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同样,政府决策失误也需要采用市场手段加以善治。新公共管理要求将市场化引入到政府部门的管理中,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理念。政府应当是“掌舵”而不是“划桨”。鉴于长期以来农牧区公共产品和服务由政府单独提供,导致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较差,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农牧民的现实需求。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将市场手段和竞争引入政府部门,以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当前,广大农牧区的农田和草场水利设施、农牧区信息服务体系、乡村道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极度匮乏,而县乡政府又面临巨大的财政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是县乡政府应尽最大努力保证中央的转移支付专款专用;二是县乡政府可以通过签订合同或其他方式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外包给其他社会主体,政府按产品质量的好坏进行付费。
(四)拓宽增收渠道,发展县域经济,促使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随着整体经济的向前推进,农牧业机械化的普及,土地和草场容纳劳动力的数量锐减,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倍增。可以想象,一旦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获得就业机会,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将呈几何级数增加。所以,我们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兴办乡镇企业,本土本乡如能吸纳大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就能大幅度地提高农牧民的非农收入。二是乡镇企业要多兴建有关农牧产品加工的企业,既有利于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又能增加粮食畜牧初级加工的附加值,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五)启动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提升科技对农牧业的支撑作用。简单粗放的耕种土地较之科学合理的精耕细作,人力耕种较之机械化耕种,无论从投入产出比例,还是从保护耕地、保护环境方面来看,无不显示出了科学技术所能带来的巨大威力。科技能使得每单位土地,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收益。人们日益惊诧于科学技术的巨大的能量,所以一是要求政府加快推动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的进度,将科技入户制度化,以保证科技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农牧民手中,从而提高农牧民掌握市场先机的本领。二是引入市场化的手段,建立多元化主体提供科技服务的体系。创办更多的科技服务机构,促进多元主体竞相提供质优价廉的科技服务,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创新,从而形成科技提升农牧民增收、农牧民增收促进科技发展的双赢局面。
(六)全面提高农牧民的素质。农牧民内在素质的提高是支撑农牧民增收潜力的根本所在。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首先要抓好文化基础教育,加大农牧区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农牧民子女的入学率。各级财政对农牧区的转移支付,要优先安排支持农牧区教育事业。其次,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大力开发农牧区人力资源。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等方式方法,加强对农牧民进行包括现代农牧业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培训。同时要在农牧区举办各种各样的短训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新技术的研究和对科技人员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力度,例如信息网络技术等等。
(七)突出抓好农牧民外出务工工作,加快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加强组织引导。各地各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大对西藏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走出一条随着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的新路子。要因势利导,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县乡组建农牧民施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参与工程建设。对于农牧民施工企业和队伍,只要有组织、有技术、有管理,在保证质量、工期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在项目投放上,应尽可能地交给他们承担或分包。有关部门要在施工技术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对于以工代赈、农房改造、乡村公路和其他适合农牧民参与建设的工程,原则上要交给农牧民施工队伍承建。二是抓好职业技能培训。要结合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牧业和劳务输出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牧业科技和技能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素质,增强农牧民的就业竞争力。要逐步调整农牧区教育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定向培训、用前培训。自治区每年用于农牧民培训的经费不得少于1000万元。有条件的地县和部门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牧区劳动力的培训。鼓励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承担对农牧民实用技术的培训。要在政策上对参与农牧民技术培训的企业给予支持和扶持。三是不断改善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环境。进一步消除农牧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定居的限制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清理和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鼓励农牧民到城镇落户就业。对进城务工农牧民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计划生育、卫生防疫以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要与其他人员同等对待,不得向农牧民和用工单位乱摊派、乱收费。对拖欠农牧民工工资、乱摊派、乱收费的问题要开展综合治理,切实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
发布时间: 2008-10-30
来源: 西藏发展论坛
作者: 杜莉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西藏是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50%的人口是农牧民,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农牧区经济已进人新的发展阶段。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全区粮食连续十四年丰收,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农牧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然而,当前发展农牧业的关键是解决农牧民收人增长缓慢的问题。农牧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农牧民收人增长的幅度除直接影响下一的农牧业投人和产出外,还影响到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进而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历程
从1975年开始,西藏着手考虑调整农牧区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1978年9月西藏自治区党委颁发了《关于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牧区人民公社几个政策的规定》,要求划小生产和核算单位,扩大自留地和自留畜,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在牧业上,加强经营管理,生产队对畜群作业组实行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两定一奖”制度;分配上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从此,农牧民在发展生产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自留地、自留畜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试行联产责任制。
1980年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坚持从实际出发,放宽政策,采取特殊政策,农牧民得到修养生息逐渐改善生活。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放、免、减、保”四字方针。1984上中央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牧区生产力的发展,从1988年至1992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6.57亿公斤,人均粮食总产量达到292公斤。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198s年至1992年,农村社会总产值由14.00亿元增加到23.64亿元,增长了68.86%,农牧民人均纯收人由374亿元增加到48}元,增长了29.68%。
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全局、战略高度专题研究了西藏改革、发展、稳定问题,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会后西藏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的中心任务,提出了到20世纪末粮、油、肉基本实现自给,基本完成脱贫,多数群众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到2000年,全区实现了粮油肉基本自给,大多数群众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部分群众已开始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农牧民人均纯收人达到1331元。
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提出了特色追赶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必将进一步为加快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牧区工作重心从增产到增收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央特殊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西藏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地省区无可比拟的政策优势。20年来,西藏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广大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质量明显改善。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牧民收人增长缓慢。当前农牧民增长缓慢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农牧民增收缓慢原因分析
影响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原因很多,我们深人研究分析就会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农牧民收人增幅缓慢的深层次的原因与农牧业在市场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据统计就农村经济结构而言,第一产业占80%,第二产业为5%,第三产业占14.1%。农牧业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分散在全区的广大农牧民所从事的产业和产品种类及其品质大体相同,据统计到1998年底,种植业内部结构以粮食为主,粮食生产占80%以上,油菜籽占3.3%,其它作物占15.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趋同,使产品市场渗透力弱、竞争力差,无效供给增加。
(二)农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牧区经营体制创新,曾经为西藏农牧业的发展注人了活力,它冲破了传统农业生产关系的束缚,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业。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牧业市场化的逐步深人,农牧业规模小、起点低、发展慢、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西方小农20公顷的划分标准,西藏家庭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按照亚洲3公顷的划分标准,也属小农经济。西藏大部分耕地分散在农户手中,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状况。由于生产规模小,使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不能使农产品产量超过损益均衡点以上,进而导致农产品单位成本上升,收不抵支,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
(三)农牧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封闭式生产。社会化、组织化和现代化程度低。市场网络基础薄弱,市场信息手段落后,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市场行情,生产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农牧产品进人市场困难,买难卖难交替出现,交易成本不断上升,农牧民利益不断受损。
(四)农枚业生产基础依然十分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由于西藏特殊的自然和历史条件,道路交通、仓储、电力、加工基地和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等系统建设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农业投人水平仍然较低,科技兴农兴牧正处于推广和巩固阶段,而且许多手段是靠行政手段得以实施的,稍有松懈,便可产生倒退。
(五)农枚民主体素质差,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商品观念不强,难以适应国内和国际大市场的变化的要求。据统计,西藏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地25.14%,15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44.43。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造成劳动力价格便宜,工资水平低下与劳动力价格低廉之间并不能完全等同。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低下,早已被中国低下的劳动生产率所抵消。所以,从工资成本在产值中的比重看,我国劳动力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低下的生产率不仅使我国产品因成本过高而缺乏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会对吸引外资生产极为不利的影响。西藏的状况更是如此,庞大的文盲队伍,是影响农牧民收人增长缓慢的关键原因。
三、增收农牧民收入应采取的对策
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人是当前农牧区经济工作的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牧民的工作。我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人WTO的机遇,深化农牧区改革,拓宽思路、真抓实干,切实实现农牧民收人的增长。
(一)深化农牧业改革。制度、体制、机制是农牧区经济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快农牧区体制改革,是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牧民收人的重要保证。土地、草场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有序合理流动是农牧区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在拉萨,山南等城郊,出现了一些转包、股份合作制等各种方式的土地使用权流动形式,应加以探索和推广。“十五”期间,还要加快农牧区金融体制改革,改变传统的、纵向的、单一的、计划供给资金模式,将市场机制引人到农牧业资金供给上。要全力实施好农牧业“五大工程”,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农机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和人才培训工程。使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加强农牧业科研、教学;推广等部门的联合。全面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是西藏农牧业和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既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向二、三产业发展,又要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的比较优势,要在生态脆弱地区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强化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又要发展农牧区的二、三产业、特别是要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牧业产业经营,必须按照资源条件和市场要求,形成以农牧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依托公司、企业、流通部门、专业市场等“龙头”组织,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合同契约为手段,实行供产销、农工贸、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牧户的经营格局。目前,西藏全区已扶持和发展了12家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西藏“十五”期间,准备建成中部奶制品生产、猪禽生产、优质青棵、小麦生产、优质蔬菜生产和渔业养殖基地;东北部优质牛生产、藏系绵羊生产基地;西北部绒山羊生产基地;东部名特优新杂粮生产、果品药材花卉生产基地。以基地建设为依托,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化经营。
(三)把传统的农牧业改造成为现代农牧业。
现代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多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不向的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要素储备比例或资源察赋不同,因而,产品相对成本不仅可由技术差别决定,而且可由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比例和稀缺程度不同来决定。西藏的基本区情是:有丰富的土地和草场资源,耕地总面积350万亩左右,草场总面积12.44亿亩,人均占有土地和草场的面积排在全国的前列,但地广人稀,劳动资源不足。农牧业基本上是“温饱型的”,其结构是适应农牧民衣食住行基本要求而建立的,绝大多数农牧区还处于自给或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状态,农牧业商品率不高,更谈不上资本积累,为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要求,西藏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把传统的农牧业改造成为现代农牧业。就像舒尔茨所说的那样“一个象其祖辈那样耕作的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或他如何劳动,无法生产出大量食物。一个得到并精通运用有关土壤、植物、动物和机械科学知识的农民,即使在贫瘩的土地上,也能生产出丰富的食物”。
(四)加大农枚区基础设施和市场网络建设。农牧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基础设施系统,它包括道路交通、仓储、电力设施、加工基地和信息通讯等。西藏要围绕增加农牧民收人,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加人WTO的契机,坚持“保护与建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抗灾能力,改善生产条件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型转变。同时还必须建立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网络,使农产品的集散有序进行。坚持常年性市场和季节性市场相结合、固定网点和流动网点相结合、发展传统市场和培育新型市场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加强农牧区初级市场建设。探索建立生产要素市场,规范流通秩序和市场行为,逐步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非农产业。小城镇是聚集效益原则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社会、文化综合体。小城镇的形成有利于降低农牧区各部门和各行业的交易成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小城镇是吸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是农牧民通过农牧民以外就业实现增收的重要来源。
(六)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标准化是根据农业市场化的要求,按照“统一、简化、选优”的原则,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和企业化生产一样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体系。我国准备5年左右时间完成2500项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并重点突出种植业、养殖业主导产品品种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产品自由流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前提,特别是我国加人WTO后,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健康问题愈来愈突出。西藏地区要建立健全农牧业监督检测体系,加强对农畜产品、农牧生产资料(投人品)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检测,制定农畜产品行业标准,用标准化手段促进农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力发展精准农牧业,在“十五”期间西藏要大力研究和推广五大技术,以提高投人产出水平为目标的节本增效技术,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优化动植物品质技术,以增殖为目的的农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以高效节能为目的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环境保护建设技术。
第三篇:西藏农牧民生存状况分析
牧民公共服务需要及地方管理
摘要
改善牧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推进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藏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有较大的改善。然而,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一直都没有取得突破,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本文对西藏农牧区的基础公共产品供给现状进行分析, 发现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习和借鉴西藏等地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经验,对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提升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有一定借鉴意义。关键词:西藏 牧区 公共服务
目录
I 摘要..............................................................I 第1章 引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选题的意义....................................................2 第2章 牧民公共服务需求的概念和意义..............................2 2.1 公共服务需求的概念............................................3 2.2 牧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3 2.3 牧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特点......................................4 2.4 牧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特点......................................5 2.5 公共服务需求的意义............................................6 第3章 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现状............................6 3.1 政府管理“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突出..................7 3.2 政府公务员为民服务意识淡薄....................................7 3.3 政府活动的绩效亟待改善........................................7 3.4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不高....................................7 3.5 政府的回应能力有待增强........................................8 第4章 国外牧区与西藏牧区公共需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8 4.1国外牧区与西藏牧区公共需求存在的问题..........................8 4.2解决办法......................................................9 第5章 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探索.......................12 5.1 改革成就.....................................................12 5.2 改革经验.....................................................14 5.3 西藏公共服务改革展望.........................................15 总 结............................................................16 文 献............................................................17 致 谢............................................................18
II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时,西藏积极顺应改革潮流,贯彻落实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政策,废除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了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发展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了生产潜力,充分发挥了农牧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农牧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新时期。1990年江泽民同志在西藏视察工作时指出:“要赋予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以新的生命力”。对“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西藏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农牧业发展的实际,在构建农牧区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梳理农畜产品流通渠道、推广农牧业实用技术、发展社会化服务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研和产业化经营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这种带有明显小农经济性的分散生产、自主经营的模式,日益凸现出其固有的弊端。“大市场”与“小生产”之间极为不适应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农牧业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障碍性因素。
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有效地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应对大市场的挑战,开始探索创办不同程度上具有合作性质的农牧民专业经济组织。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西藏那曲、阿里等主要牧区就开始出现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即牧民依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成各种不同形式的互助组和联户,按照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实行“五统一”,即统一畜种改良、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草场建设、统一草场管理、统一抗灾救灾。这一时期,牧区还出现了牧工商一体化经营方式,有的牧民自发组织起来从事畜产品生产、简单加工、流通等综合经营活动。县、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也因势利导,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必要的规章制度,积极稳妥地发展互助合作。
进入90年代后期,西藏各地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经验,积极探索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从萌芽到雏形再到初具规模,将西藏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向前推进。为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区党委、区人民政府于2003年6月召开专题会议,总结经验,明确思路,做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会后,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制定规划,落实发展措施,西藏农牧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为了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积极应对大市场的严峻挑战,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还相继创造性地兴办起来一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系的纽带和桥梁。虽然诞生的时间不长,辐射的范围不广,经营的规模不大,但显示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1.2 选题的意义
对牧区公共服务需要和管理的研究,不仅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牧区公共服务需要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能准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依据,牧民和牧民的生活方式有所区别,而且这一研究的普及和推广,更能真实的反应牧区人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重点,使地方政府更能有效的建立一个针对于牧民的公共服务系统,也便于地方政府对牧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促进牧民生活全面健康发展。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考虑,本论文通过采用调查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西藏地区牧民公共服务需求和地方管理作了详细研究,了解了西藏牧区公共服务的基本情况,准确掌握了西藏牧区牧民公共服务的需求,再结合地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这位地方镇府更好管理藏区牧民公用服务系统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牧区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广大牧区居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2章 牧民公共服务需求的概念和意义
2.1 公共服务需求的概念
基本公共服务就是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为了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保障、就业问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说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2.2 牧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⑴ 公共财政因素
公共财政投入是实现牧区公共服务供给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没有足够的公共财政支出,公共服务供给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公共服务支出与其他类型的公共财政支出一样,是一项较高支出额的财政分类项目。同理,在公共财政支出总额定量的情况下,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就意味着其他公共财政支出(如行政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等)数额和份额的减少。牧区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在现实官员考核的实际要求下,往往更倾向于经济建设支出,对公共服务支出有所忽视。这就导致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难以保障充足的财政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社会保障为例,分析内蒙古牧区公共财政支出。
⑵ 公共政策因素
政策的指导决定了牧区的发展方向,如果政策引导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地方政府将难以贯彻落实。我国目前的政绩考核主要以GDP为导向,即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决定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牧业也不例外。牧区现阶段还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对社会事业和民生有所忽视,公共服务作为社会事业和民生的基本组成部分必然会有所忽视。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性首先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重视和政策引导,但从现实条件来看,上级政府对牧区地方政府缺乏详细的政策引导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地方政府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增加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这是一个因果决定过程,可持续发展政策导向是因,公共服务供给是果。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不清晰,就会使牧区地 3
方政府继续坚持经济导向的发展方式,对公共服务有所忽略,更注重经济的简单增长,而不注重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⑶ 组织因素
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是牧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普遍性问题,对于公共财政收入微薄的牧区地方政府,这一问题更为凸显。牧区基层政府直接面对广大牧区居民,涉及人口多,数量大,而且由于长期历史因素的制约,牧区公共服务供给严重滞后于城市,牧区基层政府需要充足的财政收入支持牧区公共服务的长期发展。但是,我国目前财政制度普遍的现状是财权高度集中,随着层级递减财政可支配收入随之递减,行政层级与财政自主权呈正相关关系,这种现象在牧区尤为明显。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牧区政府财政实力赋予相应的行政职责,也可以有效的避免现在面临的困境。而实际情况却与这相反,随着国家一系列“三农”相关政策的出台,牧区基层政府的责任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些地方财政水平较低的地区,一些事权就会推卸与牧区基层政府,看似增加了牧区基层政府行政权力,实质是转移财政“包狱”,缓解所属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这样的后果就是牧区基层政府财政困境更为严峻,事权与财权严重不相匹配。
牧区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一般仅有几十万元,但是苏木书记却签有六份责任状(计划生育、信访、防疫、畜牧业、综合治安、防火应急),每项责任状都需要投入经费预防和处理。而对于一年可用经费几十万元的一般苏木政府来说,部分行政事务显得“力不从心”。除日常行政开支外,乡镇政府供给了目前牧区最大和最为重要的公共服务一一基础教育,现阶段牧区基础教育的经费就主要来自于苏木财政。另外,提供低水平社会保障、提供初级卫生防疫和保健也都是苏木政府承担的主要公共服务职能。
2.3 牧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特点
⑴ 希望控制农资价格的上涨
当前正是春播备耕的关键期,稳定农资产品价格,保障农资供需,是做好春耕生产的首重任务。但不断上涨的农资价格与牧民在国家减免农业税后的收益相抵,牧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严重影响了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希望采取措施强化农资流通监管,稳定农资市场价格,确保农资产品及时到位,保证质量,不误农时。
⑵ 希望缓解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
加强支农贷款政策、贷款对象、用途以及贷款利率信息宣传,在春播备耕生产中灵活投放信贷资金,简化信贷审批手续,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放支农资金、开展信用工程。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广泛开展农户联保贷款,提高对农牧民的贷款覆盖面,满足农牧民群众对资金的需求。
⑶ 希望加大对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重点解决人畜饮水、道路、水渠、交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建设一批水利骨干工程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加快农牧区乡村道路建设,逐步解决农牧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积极实施农村电力和能源工程,充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沼气等资源,解决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燃料不足和照明用电问题;大力实施“四配套”建设,切实推进畜牧业快速发展。
⑷ 希望加快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抓紧建设一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⑸ 希望加强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力度
针对当前农牧区劳务输出的高峰,增强劳动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加培训内容,拓宽农村就业空间和就业途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关注和解决牧民工维权、清欠工资等问题。积极解决有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的长住城镇务工人员的户口、住房、就学、医疗等需求,争取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为牧民进城创造更多的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待遇的机会。
⑹ 希望改善农牧区公共文化活动设施
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乡村文化服务站建设,不断完善功能,为群众提供真正实用的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学文化、爱科学、用科学,积极倡导团结互助、文明共处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科学技能,逐步根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的思想。
2.4 牧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特点
⑴ 牧民公共需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牧民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涉及乡村道路交通、农业技术、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畜牧防疫、农田水利、信贷保险、民政优抚、市场信息、就业服务、环境保护等不同方面。
⑵ 牧民公共需求的地域性
牧区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非均衡性,需求也各不相同,西部地区的农牧村公共服务比较落后。
⑶ 牧民公共需求提供的层次性
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牧民公共需求通过中央、省、市、县、乡等不同层级的政府得到满足,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内容也各不同。
⑷ 牧民公共需求满足程度的非均衡性
农牧区公共服务覆盖面虽然扩大,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不同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呈现出不平衡性。
⑸牧民公共需求的主体性
牧民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也要求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当中来,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服务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一些地方牧民还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对村内公益事业建设进行投工投劳、民主管理和全程监督。
2.5 公共服务需求的意义
公共服务对于个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随着技术进步和物质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牧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那么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这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第3章 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3.1 政府管理“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突出
政府职能的“越位”主要指政府对企业、协会、社团等活动的干预上;政府职能的“错位”是指本来属于某一政府机关管理的事情却被另一政府机关所管理,从而造成事权不清、相互扯皮以及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等问题。同时,政府过于偏重GDP的增长,却忽视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味求经济增长速度,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肆圈地卖地,从而导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强,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却较弱;政府职能的“缺位”是指政府对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没有负起或没有很好地负起应有的职责,结果使得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3.2 政府公务员为民服务意识淡薄
政府公务员服务意识是软环境营造的核心。政府作为一个较高地位的组织,是由于社会需要和社会利益而存在的,为国家服务、为公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是政府存在的价值基础。实际上,地方政府行政一直围绕政府为中心的,重视管理、轻服务的控制型行政。从而导致公务员的服务意识薄弱。这样导致政府行政效率降低,为人民服务就成为空口号,这样极大的损害政府的形象。
3.3 政府活动的绩效亟待改善
政绩是在法律框架内充分运用党和国家出台的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力。近年来,大多数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骄人的的业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然而,仍然有一些领导干部对政绩的认识比较模糊、片面,甚至是错误。
3.4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不高
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公共需求相比,突出的问题主要: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不足,公共服务的投入偏低,特别是在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义务教育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几乎垄断了公共服务的所有提供,由于缺少竞争,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偏差、效率
低,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从改善公共服务的提供的机制入手,花大力气加以解决。
3.5 政府的回应能力有待增强
政府回应就是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对公众的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复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回应方面付出很多努力,回应能力有所提高,但还不能满足公众需求。主要表现为回应速度慢、效率低、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导致公民对政府的缺乏信任,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第4章 国外牧区与西藏牧区公共需求存在的问题和
解决的办法
4.1国外牧区与西藏牧区公共需求存在的问题
4.1.1 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当前,农牧区公共服务的总体状况是供给严重不足,公共产品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农牧民的的实际需要。从整个牧区范围来看,还有相当多的乡镇未通自来水、未通电话、未通公路,许多偏僻山村的电视接收信号十分微弱。大量乡镇没设立文化站,公共医疗保健服务供给也十分落后,许多乡村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指标无法达到标准。同时,大量的农牧区人口缺乏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由市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往往由于农牧区经济的发展缓慢、资金匮乏等,造成供给十分有限,从而使农牧区公共服务供给普遍不足。
4.1.2 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
农牧区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公平性,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的供给不公平。目前,在我国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供给非常充足,因而城市居民能享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市政设施与整洁的市容环境。与之相反,农牧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大部分都由农牧民自身负担,当地政府的投入较少,由于供给主体与政策待遇的差异,从而导致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严重失衡。
4.1.3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缺失
在农牧区地区,供给权责划分不够清晰、交叉重叠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农牧区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缺失。乡镇政府实际上承担了大量本应由上级政府承担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任务,这样加大基层政府的财政紧张压力,从而加大了农牧民的负担。可见,在目前的供给体制下,地方政府不但要承担较多的公共服务,而且还要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各种指标,财政负担沉重,可能会使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下降。
4.1.4 城乡公共服务差距逐渐扩大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体制不一,不仅制约了农牧民的自由迁徙,而且也让农牧民失去了平等就业的机会、享受各项社会保障的权利,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因为国家对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相对于城市而言,还是不够充足,造成了农牧区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远远低于城市。城乡之间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牧民根本无法享受到与城里居民同等的各项待遇。
4.2解决办法
4.2.1 转变思想观念
正确的公共服务观念能对公共服务人员的行为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并可以对公共服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调节,使之具有稳定的心态和恒定的行为,对稳定而高效地为公众服务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历史原因,传统政府的行政观念影响甚远,严重阻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因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① 摒弃陈旧观念,树立“以民为本”精神。② 淡化管制行政思想,强化服务行政理念。4.2.2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各级政府把原来行政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对经济进行调节、对市场进行监管、对社会进行管理、对公民提供服务”上面来是今后政府职能转变的工作核心,尤其对于基层政府来说,提高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工作的重点。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职责,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应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落实好人民群众公共利益 的维护。温总理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强调了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求政府更多的运用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管理,用系列化、全程式、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去代替长久以来形成的以管制、监督、收取税费为主的模式,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上去。具体说到农村公共服务,主要的目标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具体包括完善农村水利设施、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等等;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政府应当促进科技下乡,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办农民科技培训班,传播实用技术。通过创建科技兴农示范村、示范基地、示范户,促进科技兴农,带动农村更好发展。
4.2.3 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方式
① 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多样化的供给主体格局。② 加快推进农村电子政务建设。③ 借鉴现代工商管理方法。
4.2.4 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化的主要阻力便是财政资源的不足,当前仅靠基层政府和农村相关组织投入的模式已难以有效满足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特别是在1992年税费体制改革后,我国基层政府自身运转都因财政制约而举步维艰,就更难以承担更多的公共服务职能了。这是导致农村公共服务缺失和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要有财政投入的保障。这不仅要需要增加我国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总量,还要优化财政投入的内部结构,从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① 加大向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② 进一步拓宽财政支农的范围和渠道。③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改革。4.2.5 提高政府公务员的综合素质
基层公务人员素质不高对加强农村政府公共服务造成了潜在的影响。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最终得依靠政府公务员来实现。因此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能力,尤其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是提升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关键要素。为了加强和改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我们需要提高基层政府公务员 10
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努力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质,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强化民主法治和责任意识。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实现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再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广纳英才。最后,要加大公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政府应该制定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大力加强培训工作。
4.2.6 完善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
加强和改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关键在于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而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首先就需要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估属于结果导向型的政府改革模式,这就使得政府和官员更加重视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公共服务的效率。要运用广泛的群体和组织来参与评价政府绩效,建构综合性的、立体性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让服务对象参与监督、评判政府与公务员的工作。当下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从而忽视了许多其他指标。今后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方向应当是把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对公务人员的考核体系。
我们认为,建立科学的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 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旳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② 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4.2.7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属于农村公共服务的项目之一,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渐行渐远,差距越来越大,要加强和改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必须改变当前我国重城轻乡的社会保障的局面,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2.8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农民参与机制
随着时代发展,必须得承认和尊重农民作为政治人应该被赋予的权利,随着公民政治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公民参与已逐步成为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县乡两级政权是中国金字塔式政府层级结构的巨大根基,直接面对着乡镇领域的公众,是最广泛也是最直接地与广大农民直接联系的政府层级,乡镇政府的价值取向和行政行为,将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者和最终获益者,农民的需求强度是检验政府投资效应最真实的指南针。改 11
善农民的政治参与渠道,容纳农民逐步增强的公民权利意识,扩大基础民主,既可以使地方获得自主权,又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第5章 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探索
5.1 改革成就
经过现代化建设,西藏农牧业生产已跨上了新的台阶,农牧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西藏农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农牧业更加重视,全国各省市对西藏支援的力度越来越大,这一切都为我区农牧业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⑴ 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西藏在民主改革前,绝大多数农牧民子女几乎没有上学。现在自治区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区73个县完成“普六”,“普六”人口覆盖达到100%; 67个县完成“普九”,“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3%,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农牧区小学儿童入学率达到98.5%,比2000年提高了12.96%;初中入学率达到92.2%,比2000年提高了53.2%。农牧区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全区74个县全面启动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次。农牧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区大多数中小学拥有现代化教学手段,57%乡镇小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班班通”。
⑵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农牧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区新建了682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为县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陆续装配了基本医疗设备和工具,每千人口拥有病床3.05张。农牧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从2003年以来,为乡镇卫生院补充了1194名医护人员,使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2人。从2004年开始,平均每年培训县、乡、村医疗卫生人员4000余人次。全面建立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到2008年,已有90.95%农牧民参加了个人筹资的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区农牧民发生的医药总费用中,76.5%的医疗费用得到了报销补偿。农牧区公共卫生任务得到认真落实,传染病率在2003年的335.02/10万人,下降到2008年的261.69/10万人。农牧民总体健康水平提高,人均期望
寿命由和平解放时期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
⑶ 文化广播影视事业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农牧区的文化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目前,全区县级综合文化中心44座、乡镇综合文化站66座、行政村文化室300余座,农家书屋680个。这些基层文化设施平均每年组织文艺演出、科普培训等各类文化活动800余次。一大批群众性文化节庆得到恢复和创新,成为地域性群众文化品牌。农牧区所有乡镇、行政村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8.81%和89.94%,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11.08和13.81个百分点。农村电影放映提前实现了每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⑷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环境保护明显加强
2006年以来,在农牧区大力实施了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农房改造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和水、电、路、讯、邮等为主要项目的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截至目前,已有17.2万户、87万农牧民乔迁新居。三年来,农牧区新增用电人口55.85万,新增137个乡、1394个行政村通公路和118个乡镇通邮、2496个村通电话。实施了人畜饮水解困和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农牧区153.22万人的饮水问题。农牧环境保护工程有序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截止2008年,45个县推动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到户草场面积为5.43亿亩。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促进了34591万亩天然草场的保护与恢复。实施了长江上游三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对690万亩天然林实行了严格保护,对2508户农牧民进行了生态搬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完成了6.5万户农村沼气池建设,惠及21万多农牧民。发放39.5万台太阳能灶,使太阳能灶在农牧区全面普及。
⑸ 农牧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农牧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一产上水平”的工作要求,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出发点、落脚点,通过实施农牧业应用基础研究、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特色资源产业开发等项目和星火计划、攻关计划,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计划等专项行动,累计完成国家及自治区重点科技项目2914项,其中2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738项获得自治区级奖励。截止2008年底,科技对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37%,农牧区科普率达到65%。
⑹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扶贫的关键是抓了贫困户安居工程、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小型基础设施。截止到2008年,全区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的重点扶贫对象已由2001年的148万人下降到23万人,人均纯收入低于1700元的低收入人口也由2005年的96.4万人下降到68万人。农牧区主要做的是减少贫困,促进了农牧区健康发展,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5.2 改革经验
⑴ 始终贯彻科学发展的理念
把科学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兼顾,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城市、农牧区共发展。
⑵ 始终突出执政为民的理念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追求,特别抓好“政府不管没人管、最无助、最弱势、边缘化”群体的救助和保障。加大民生事业投入,民生事业的公共开支优先原则。
⑶ 始终突出开拓创新的理念
确立了主攻“一园两端”、提升“农牧业高端”的目标。所谓一园,即全面推进农业园区建设; 两端,即高端和前端,前端大力发展种苗产业,高端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真正让“藏区农牧品”成为高端农产品的代名词,始终保持西藏农牧品的领先优势。
⑷ 始终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
公共服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广大农牧区。在没有任何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大胆探索,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了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暂行规定和实施细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共服务改革现实需求与法律法规缺失的矛盾,强化了公共服务改革的力度。
⑸ 始终突出围绕主线进行改革的理念
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的改革步伐,推进公共服务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继续加强和巩
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扎实推进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加快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工作,促进了西藏农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5.3 西藏公共服务改革展望
根据西藏农牧区社会事业总体形势和发展思路我们认为,西藏农牧区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是:
①完善提高以“普六”、“普九”为基础的教育工程。②完善提高卫生建设工程。③完善提高“七通”工程。④完善提高安居工程。⑤完善提高农田水利工程。⑥完善提高文化建设工程。⑦完善提高社会保障工程。⑧完善提高环境保护工程。
总 结
经济改革中,西藏农牧业的连年增长和有效的社会援助使农牧民家庭获得了基本的食品保障。促进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于,经营制度变革条件下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以及政府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系统的持续投资。与此同时,在基础教育、基本医疗保障、信息服务、生活能源和饮水设施改造方面,农牧人口都得到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这些公共投资和社会援助不但有减少贫困之效,而且还全方位地改善了农牧民家庭的福利。可见,以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形式援助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投资取向的收入再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之所以在西藏得以实现,一方面是由于中央政府和其它相对发达的省/区政府的财政资源转移;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央政府的对外信息披露制度,无形中将受援地区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状况置于外在监督之下。不过,农牧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还有赖于非农牧业就业岗位的创造。这就对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就业导向的人力资源促进和农牧民创业支持服务。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牧民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可以说是保障农牧人口参与并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文 献
[1]扎洛.西藏农区的村级组织及其公共服务供给——西藏农区七村的案例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03:59-67+82.[2]朱玲.西藏农牧区的公共服务[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07:48-50.[3]扎洛.西藏农村的宗教权威及其公共服务——对于西藏农区五村的案例分析[J].民族研究,2005,02:20-30+108-109.[4]扎洛.西藏农区村级组织及其公共服务供给(Ⅰ)[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5,01:22-25.[5]扎洛.西藏农区村级组织及其公共服务供给(Ⅱ)[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5,02:21-25.[6]扎洛.西藏农区村级组织及其公共服务供给(Ⅲ)[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5,03:18-21.[7]黄进.青藏高原牧民集中定居点公共服务研究[J].农村经济,2011,05:63-66.[8]孙自保,孙前路,宋连久,苗彦军.西藏草地资源保护中牧民行为策略研究[J].草地学报,2012,05:805-811.[9]任璐.西藏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10]微丽丝.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牧区公共服务供给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11]陈仕统.西藏共青团在行政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12]温春梅.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妇幼保健服务提供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13]张晓杰.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14]吴乐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失衡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15]吕中军.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16]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敬全林.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 牧民定居点新课题新应对[N].四川日报,2011-10-12006.致 谢
对于本文的顺利完成,与导师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从一开始的选题,到开题报告的确定、修改初稿,定稿,以及论文格式方面出现的问题,直至终稿,整个过程导师都给予了很多的关心与帮助,这让我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学到很多,在此深表感谢。在大学的四年中,我还得到其它老师关怀。这里,我要真心感谢老师们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此外,我的同学们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给了我及时而有益的帮助,在此一一表示感谢。
第四篇:西藏开展藏文信息处理技术培训促农牧民就业
西藏开展藏文信息处理技术培训促农牧民就业
近日,来自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的20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牧民子弟开始了在西藏洛藏计算机培训学校为期两个月的培训。这是西藏洛藏计算机培训学校结合市场实际需求,为加快藏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西藏劳动就业部门为促进农牧民就业创业,实现与市场有效对接采取的重要措施。
据西藏洛藏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洛藏介绍,参加本期培训班的20名学员经两个月的培训后,由培训学校进行考核,考试合格者将进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从事相关藏文信息处理工作。
今年20岁的次仁多吉来自萨迦县雄麦乡。2008年,18岁的次仁多吉在高考中落榜。在此后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家干农活,日子过得很枯燥。他说,上学的时候,他最喜欢的科目就是藏语文课,但对计算机的运用并不熟悉。对于此次针对藏文录入及藏文信息处理的培训,他说:“我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培训机会,努力学习,掌握好相关知识和技术,将来用实际行动回报各方的关心和帮助。”
据自治区劳动保障厅培训就业处处长李保荣介绍,西藏有80%的人口在农牧区,农牧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全区约有30多万农牧民外出务工。这批人在创造财富、增加现金收入、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时,总是遇到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洛藏计算机培训学校在这期培训班开班前做了大量市场需求调查工作,并得到了自治区档案馆等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使这期培训真正实现了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达到了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此次培训为西藏今后举办类似培训班进行了一个有效的尝试,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李保荣说。
近年来,为了使农牧民在社会上就业时有一技之长,西藏大力开展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等各类技能培训,初步确立了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主导,以“培训促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据统计,在过去5年,西藏举办各类培训班共2000多期,5万多农牧民从中获益。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西藏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37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3.7亿元。本文来源: www.xiexiebang.com 转载需注明出处
第五篇:安居富民材料
关于成立加马铁热克乡富民安居工程建
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加马铁热克乡为加快推进我乡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切实加强对农村安居工程的组织领导,加马铁热克乡人民政府决定在喀什博依村抗震安居工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调整成立加马铁热克乡富民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成人员
组 长:买买提力〃西尔艾力(乡党委书记)
副组长: 井鹏雄(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成 员 :艾尔肯〃买买提力(人大主席、三村包村领导)
王建国(乡党委副书记、五村包村领导)
杨庆明(党委委员副乡长、二村包村领导)
阿不拉江〃吾斯曼(副乡长、四村包村领导)艾尼瓦尔〃吾布力(副乡长、六村包村领导)蒋春城(副乡长、一村包村领导)
库来西〃百科热(1村支部书记)
艾山〃阿不都热依木(2村支部书记)吾不力卡斯木〃亚库甫(3村支部书记)吐地〃托合逊(4村支部书记)吾修〃玉素因(5村支部书记)阿不都热合曼〃阿不都热依木(6村支部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富民办。主 任: 艾尼瓦尔〃吾不力(副乡长、兼)
副主任: 艾尼〃苏皮(农机站站长)成 员: 何雯娟(富民安居办公室秘书)
米热古丽〃 阿布都热西提(富民安居办公室档案员)
二、安居富民分工情况
加马铁热克乡安居富民办:负责参与研究制定支持农村安居工程实施的重要政策措施,参与协调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有关政策落实和对口援疆协调工作,做好农村安居工程项目立项等前期准备,大力争取各类补助资金和对口援疆资金支持;负责定居规划编制、投资计划下达,并组织对实施方案进行审查。负责编制下达村建设规划标准、乡村建设规划和农村安居住房建设标准图集,会同发改、财政等部门编制下达农村安居工程总体规划和建设计划,监督检查工程质量和竣工验收、房屋权属证书发放工作,组织开展对村镇建设管理员、农村建房户和工匠的培训。负责研究制定新型现代化村镇相关产业政策,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负责争取、筹集各类补助资金,提出资金筹措方案及意见,并按照预算和工程建设计划及时拨付农村安居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负责编制以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目标的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农村沼气项目和地方国营农牧场危房改造计划,提出农村沼气项目和地方国营农牧场危房改造计划建议,配合做好项目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负责核定游牧民的范围和户数,审定申请定居的游牧民资格,对定居点草原植被的保护进行执法监督,研究和完善定居相关政策。
三、安居富民工程工作机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喀什博依村,负责农村安居工程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吾修〃玉素因 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同志兼任,工作人员从乡领导小组成员因工作变动等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报领导小组组长批准。
进一步落实加马铁热克乡2011年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计划任务
人民政府确定2011年为新疆民生建设年,决定实施22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并将安居富民工程摆在首位,计划今年完成30万户农村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任务。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安居富民、住房保障和抗震防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3月28日自治区安居富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自治区2011年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计划任务的通知》(新安富领[2011]1号)文件。为确保全区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提出以下要求:
一、自治区已经与各地、州、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安居富民工程计划任务分解下达各地。各地要切实把安居富民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围绕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市、乡镇、村户。要尽快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安排专职人员、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切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特别是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多想办法、多用实招,全面把握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促进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入使用。
二、各地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配套的要求,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依据村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做好安居富民工程项目选址和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户一设计”,力求建一片新房、成一片新村。要积极推广农房建设新模式、建筑节能新技术,农牧民安居房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80平方米/户,房屋户型设计既要达到安全实用、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标准,又要体现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要集中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多渠道筹措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资金,将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加强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结合实际,采取差别化措施,通过财政补助、对口援建、地县筹集、银行贷款、农牧民自筹等方式,加大对困难农牧民建房支持力度。要抓好建筑材料保障工作,平抑建材价格,减轻建房农户负担。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主动与对口援疆省沟通对接,积极争取援建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四、要建立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工作任务纳入行政效能考核和目标考核体系,凡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得力、存在问题不解决、影响工程整体进度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要健全完善各级工程质量管理机构,建立工程质量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确保安居富民工程质量合格率、监督检查到位率、竣工验收合格率、农户档案准确率达到100%。特别是各级安居富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牵头领导和组织协调的作用,建立工程进度、统计报表、信息编报、典型经验、工作总结等信息反馈机制,会同各部门、各单位合力做好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安居富民工程进展情况
加马铁热克乡安居富民点,买买提艾力·西尔艾力书记详细了解了建设计划、工人到位和农民自筹资金准备情况。书记指出,今年是县委确定的“农村安居富民年”,在全县各乡镇开工建设1300户安居富民房,按照每户不少于2万元的补助政策,重点对居住在土坯房和有分户要求的农村基本农户新建住房进行补助,并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县级、乡镇、村级、农民四个层面,分级联动、齐抓共管。
刘福林书记在督查时对施工单位提出具体要求:一要保证工程质量。住房问题是农牧民最大的民生工程,各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建设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指导,使安居富民工程切实成为既抗震又符合老百姓生活实际的民生工程。二要加快施工进度。各施工单位要统筹安排、合理组织,集中力量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安居富民房在六月初全部竣工。三要确保施工安全。各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各项安全规范进行施工,严禁违规操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截至目前,各乡镇已完成老居民点拆迁和场地“三通一平”工作,部分乡镇已开始基础挖掘工作。
安居富民工程进展顺利
深入乡调研富民安居工程试范点进展情况
9月15日,和田市委副书记、市长阿迪力•努尔麦麦提,市委副书记、人大党组书记、政法委书记刘鹏深入和田市吐沙拉乡阔西拱拜孜村调研富民安居工程进展情况。在调研中,阿迪力•努尔麦麦提指出:
一、富民安居试点工程乡镇一把手亲自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认真做好此项工程;
二、要求“每户一方案,每户一图纸”,每户不低于80平米的标准,统一规划,快速整改。
松他克乡“四项措施”严把安居富民工程质量
发布人:李艳 发表日期:2011年05月11日 浏览人次:87
2011年,松他克乡安居富民工程建设总任务为375户,截止5月10日,全乡已开工152户,占建房总任务的39.2%,其中打地基59户,垒墙78户,封顶15户。为确保安居富民工程的顺利实施,使松他克乡各族干部群众从中受益,我乡积极采取4项措施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 一是成立了安居富民工程监管小组。监管小组成员由乡领导、工程技术员、建房户代表等组成,采用实地监管、群众监督的方法,定期、不定期对项目的运行和工程质量情况监管。
二是由乡人民政府和各村、各户层层签订质量目标责任书。质量目标责任书中明确要求,各村、各户在建房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松他克乡安居富民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细化工作职责及目标,严抓工程质量和完工时限,并加大档案管理工作,实行一户一档专人负责制。
三是严格落实乡干部包村制度。专门抽调105名干部进村入户,及时掌握农民生产生活状况,了解安居富民房建设情况,现场解决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工程质量问题,一经发现质量问题,立刻下达整改通知单,要求限期整改,要求每周一包村干部要对所包村的安居富民工程开展情况上报乡人民政府。
四是加大跟踪督查力度。对整改期限已到的建房户,乡安居富民办专门安排督查小组对整改情况进行督查。今年以来,松他克乡已开展现场督查18次,发现2户沙子质量不合格,现已全部整改完毕
2011年安徽省援建皮山县安居富民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地区、县委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工作有关会议精神,在国家、自治区政策支持和安徽省的大力援助下,重点任务是建设安居富民房、完善居住功能、庭院配套建设、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农村安居富民工程现场交流会以及地委、县委扩大会议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新农村建设,大幅度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落脚点;坚持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对口援助、社会帮扶,尊重农牧民意愿、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农民投入, 提升造血功能,提高生活品质,改善居住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化,让农牧民走向富裕,尽快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二)基本原则。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和自治区确定的“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及“专业队伍规划,村民审议方案,乡村组织实施,农民自建为主”的原则,落实“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要求,坚持面积不落后、功能不落后、质量不落后、产业不落后“四个不落后”标准,确保农户住房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水、电、路、气、厨、厕、浴、热八项功能配套,砖木或砖混结构,既抗震又防雨,把安居富民与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紧密结合,实现既安居又富民目标。
1、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的原则。以“安居富民”为重点,结合“定居兴牧”工程等民生事业,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力量解决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民生大事、实事。
2、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规划建设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长远要求,做到住房面积不落后、功能不落后、质量不落后、产业不落后。
3、坚持统筹发展、科学规划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要求,既要保证规划设计的各项建设工程在10年、20年内不落后,又要充分考虑农牧民思富裕、盼小康的愿望和期待,考虑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化,为将来发展留足空间。要与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统一起来,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传统风格,适应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切实做到“前瞻性”与“普惠型”相结合,以“普惠型”为主;村镇布局规划与村庄整治规划相结合;新居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新建与改(扩)建相结合;户型美观与经济实用相结合;民族地方特色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新居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外援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4、坚持经济实用、抗震、节能和安全的原则。本着从客观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根据农村特点,坚持勤俭节约、降低成本。同时又要把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有效结合起来,达到房屋内部功能齐全,附属设施配套,整体符合抗震、节能、防水、保温、隔热的要求,有厨房,有厕所,有清洁燃料,具备条件的建房户要做好上、下水及污水处理,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并预留上、下水管道,能洗上热水澡,适应禽畜喂养、沼气建设的需求,垃圾能够及时清理,通路、通电、通水,充分考虑冬季取暖(即:热),结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移动等电信企业的“通信通”功能,全面满足农牧民生产生活需求。
5、坚持整体推进、拆旧建新、一步到位的原则。优化村庄布局,有效整合资源,在偏远、边角地带居住的农户,考虑通过土地转换,积极推进规划居民点集中,做到连片建设,方便水电入户。安居富民工程房屋建设原则上为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功能注重突出节能保温和环保理念,所有新建房屋要全部完成平改坡工作,按要求安装彩色屋面瓦。同时,结合安居房建设,抓好农村庭院改造提高工作,因地制宜,发展林果、养殖、地毯编织、特色种植等富民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6、坚持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的原则。继续采取八项资金捆绑使用,有效集聚各方力量,集中使用各类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形成推进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强大合力。
7、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各乡镇、场、开发区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不同条件,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计”,除了安居富民工程的一些基本原则要求外,不搞千篇一律。各乡镇、场、开发区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既要体现现代文明,又要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强化产业带动的理念,优化村镇结构,在条件较好的沿路和沿景点的重点村庄,要把依托本地优势和安徽援建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快中心村建设,提升当地传统产业,引导集聚双方优势,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落地,有利于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和从事农业生产,以增收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
二、目标任务
2011年地区下达皮山县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计划任务5631户。全县将按照自治区、地区以及方案确定的要求,做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各项功能完善,力争在2011年8月20日前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三、项目投资及构成
2011年安居富民工程建设项目,国家、自治区补助5631万元,安徽省援助5631万元,共11262万元,户均2万元,主要用于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完善居住功能、庭院配套建设。
四、确定建房户、建设内容、规模及标准
(一)确定建房户。
计划任务分解到村、户工作中,各项乡镇、场、开发区要根据本地实际,针对各种不同户型的农户,选择具体的建设内容和标准。把新建、改扩建安居富民房的农户尽量集中安排在整体推进村,确保整体推进在当年全面完成。有计划的在未建设安居房农户相对集中的村或根据实际有计划的在沿路两侧建设,为来年整村推进打基础。有规划、有计划的考虑较为分散、零星村落的住房,为今后全面实现整体推进创造条件。新建和改扩建的农户,要具体落实到户,务必确保户均有一套安居富民房,做到不漏村,不漏户。组织专门人员,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要求,入户逐一调查、登记,真实反映出辖区户主姓名、户籍、家庭人口、居住地址、建设面积。并对确定的建房户在村组醒目位置进行公示,乡镇、场、开发区设举报电话,县安居富民办的举报监督电话是0903—6424441,公示的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居住地址、现住房面积及结构、新建和扩建安居房面积及内容。原则上新建安居富民工程的建设面低于80平方米,改扩建的农户,要在原有抗震房基础上将建设面积补充到80平方米。按县上下达的计划任务,按照急事先办、具备条件的先办的原则,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在乡镇、场、开发区政府所在地周边条件比较好行政村,确定1-2个村作为整体(村)推进村,每个乡镇选则并明确一个村作为示范村,由安徽驻新疆援建指挥部进行重点指导,切实提高建设水平。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把整村(体)推进村建设成为当地新农村示范村、样板村。
1、前瞻型:指该农户经济条件较好,生活较为富裕,能通过对口省市的援建,可建设100平方米左右砖木或砖混结构安居富民房的户型。建设过程中将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分离。按此标准,把前瞻型的农户建设成为新农村亮点工程、示范工程、样板工程,力争在全县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可结合当地的旅游优势,通过对口援助省市的帮助,建设一批观光旅游型(农家乐)农户。
2、普惠型:指该户型的农户经济收入一般,在本村占绝大多数农户。此类型的农户完成基本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和按规划必建的附属设施建设,再逐步配套完善其他设施,此类农户应占今后安居富民房的绝大多数。
3、特殊型:指该户型的农户是五保户、孤寡老人等。该户型的农户建设面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按照掌握在3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建设,建设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需要原址建设的就原址建设,适合集中建设的可以采取集中连片的方式建设。
项目乡镇、场、开发区组织人员摸清未建抗震房农户和已建设抗震安居房农户的真实情况,新建和扩建的农户均以普惠型为主;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户建设前瞻型、观光旅游型、产业发展型;五保户、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乡政府、村委会可在征求本人意愿的前提下集中供养,也可采用现有方式居住,如需在原址新建住房,住房面积应不低于30平方米,若该户型的农户已建了抗震安居房,可视情况改造现有住房并完善居住功能,配套完善其他设施。
(二)建设内容。
为新建和改扩建的农户建设安居房及厨房和浴室,配套完善水、路、电、气、厨、浴、厕、热等附属设施,完善居住功能及庭院配套建设。
(三)规模及标准。
新建安居富民房的农户,必须是砖木或砖混结构、必须是建设规划设计部门提供的施工图、建设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鼓励有能力的农户按抗震设要求建设更大面积的安居富民房或楼房。扩大住房面积的建房户,在原有抗震房基础上,将建设面积扩建到80平方米,鼓励有能力的建房户按要求建设更大面的安居富民房积或楼房。
五、承建方式、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
(一)承建方式。
1、承建方式:主要采取“乡村组织实施、农民自建为主”的方式,主要依靠现有农村建筑工匠和农民自建来完成。
(1)由项目乡镇、场、开发区组织当地工匠与户主签订建设承包合同,合同要明确承包方式(包工包料)、建设内容,并在限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2)由农民自主建设的方式。项目乡镇、场、开发区按质量要求组织、引导农户自建,鼓励村民开展互帮互助,发动村民组成互助组,开展互帮互助活动,降低农牧民在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中的投入成本。
(3)工匠带农户建设的方式。项目乡镇、场、开发区组织有建抗震安居房经验的施工队和工匠,通过工匠带农户,对农户边帮建边培训。
(二)时间安排。
(1)项目乡镇、场、开发区每周向县安居富民办上报工程进度报表,县安居富民办每半个月向地区安居富民办、县委政府及有关县领导、安徽驻新疆援建指挥部报送工程进度报表。
(2)山区项目乡镇、场,根据气温变化情况适时组织开工建设,7月10日前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力争8月20日前全面竣工。平原项目乡镇、场、开发区根据气温变化情况适时组织开工建设,6月底日前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力争8月20日前全面竣工。
(三)实施步骤。
按照统一规划和设计,先建设安居富民房(包括安装太阳能及热水器、铺设彩砖、安装彩色屋面瓦及室内相关设施等),再组织农户自主建设院墙和大门及庭院配套设施。
1、由乡、村组织农村工匠,采取互帮互助或承包方式,主体工程建设力争在2011年6月底完成,8月20日前全面竣工。按照统一规划和设计,先建房再组织农户自主建设围墙及大门等。
2、各项目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是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负总责。专职负责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对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负主要责任。同时,由乡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有建设抗震安居房实际操作经验的工匠进行建设。
3、各项目乡镇政府、村委会负责房屋竣工验收。验收合格一户便按照统一规划和设计,组织农户自主建设铁艺、木栅栏或其他绿色透明围墙及安装铁大门等。
六、资金管理、筹措与拨付
根据和党纪字[2010]13号文件《关于地区安居富民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为加强对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资金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安徽省对口援建皮山县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资金与中央、自治区的资金统一拨付到县财政局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专户,县财政局按照县委扩大会议上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与各乡镇、场、开发区主要领导签订的责任状确定的目标任务,拨付到乡镇、场、开发区财政所安居富民专户,保证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1、严把资金发放关,强化资金使用监督。各项目乡镇、场、开发区设立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补助资金专用账户,做到专款专用。资金拨付以工程进度和质量为依据,资金拨付到项目乡镇、场、开发区后,由乡镇、场、开发区分期分批直接拨付到建房户手中或办理的“一卡通”账号中,让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补助资金落实到手中。
2、资金筹集及使用范围。中央、自治区补助的安居富民工程专项补助资金、安徽省对口援建皮山县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建房户自筹资金、各项涉农政策补助资金及其他资金要进行捆绑使用。凡是纳入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补助资金的要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任何形式挤占、挪用。补助资金的使用在村组进行公示,公示的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建设期限,项目乡镇政府、村委会负责人,资金来源及资金额度,采购建材名称、数量及价格,承建方式及价格。通过公示,提高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2011年安居富民工程政策专项补助资金为:每户补助2万元,实现人人受益、户户受益。
3、县安居富民办负责向县安居富民领导小组提出任务分配计划(计划任务分配表)和资金分配方案(应下拨资金总额、扣除政府采购办统一采购建材所需的资金、实际下拨资金总额),县财政局按县安居富民办下达各项目乡镇、场、开发区的计划任务和资金分配方案,起草《关于下拨2011年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补助资金的通知》,并按要求负责做好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资金拨付、报账、监督、管理。
4、资金拨付实行县分管领导和乡(镇)长、场长、主任负责制,“一支笔”审批。
5、项目乡镇、场、开发区按工程进度向县安居富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书面提出资金拨付申请,县安居富民办根据进度和质量提出资金拨付说明,由分管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县领导根据县安居富民办提出的拨付说明签署同意拨付意见后,由县财政按《关于下拨2011年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补助资金的通知》的要求将资金拨付到乡、场、开发区安居富民专户。
6、在资金拨付过程中,项目乡镇、场、开发区严格按照在村委会公示(无异议)的建房户和公示的内容,由财政所备齐拨款所需的资料(实施方案、施工合同、资金拨付审批表一式五份),按审批程序到县财政局办理资金拨付手续,乡镇、场、开发区安居富民办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资金拨付到项目乡镇、场、开发区后,由项目乡镇、场、开发区的富民安居办提出书面申请并经政府主要领导签批同意后,按6:3:1的比例分期拨付到农户或建设工匠,即基础完工付60%;房屋主体完工、屋面处理完工、室内粉刷、吊顶完工、照明用电完工付30%;工程全部竣工经验收合格后,再拨付10%的资金。
7、严格报账程序和审批手续。报账过程中,项目乡镇、场、开发区按确定的建房农户登记造册(户主姓名、户型、建设面积、建筑结构、应补助的资金额度、扣除统一采购建材名称及价格、扣除承建方式及价格、实际发到户的资金额度、户主签字),并在村委会进行公示;每一笔资金的拨付都必须由乡政府安排财政所专门人员负责,由户主签字按手印确认后,按建设施工合同及时将资金拨付到建设工匠手中。项目乡镇、场、开发区按公示的名单和农户签字按手印确认的结果到县财政局办理报账相关手续。
8、补助资金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不得挤占挪用,不得擅自改变和扩大使用范围。
9、各项目乡镇、场、开发区要在村务公开栏上按资金到位和拨付实际情况,及时公布建房农户专户卡上补助资金的到位和支出情况,给群众一个明白。同时,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透明、有效。
10、县成立由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的安居富民工程资金管理使用监督小组,根据农户认可的专户卡和账目公布情况,加强对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和检查力度,要求每季度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查出的各类违规问题,从严处理,绝不姑息。
11、资金审计。由皮山县审计部门会同安徽省援建指挥部,对项目资金实行逐项审查,逐户审计,确保资金正确、合理,安全有效运行。如有违规,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责成乡政府将违规资金追回。
12、整合资金。由县人民政府按照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改厕、残疾人建房、沼气建设等各类政策性补助资金与国家及安徽省资金进行捆绑使用,用于安居富民工程,切实提高各类资金使用效益。
七、资金管理的主体、拨付程序
1、资金管理的主体:县财政局。
2、拨付的程序:项目乡镇、场、开发区向县安居富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请—县安居富民办根据进度和质量向分管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县领导提出资金拨付说明—分管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县领导根据县安居富民办提出的资金拨付说明签署同意拨付意见 —县财政局按《关于下拨2011年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补助资金的通知》的要求和领导批示将资金下达到乡镇、场、开发区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专户。
八、质量管理
1、严格按建设部门设计的建设施工图纸或借鉴和田地区及其他县市建设规划部门设计的施工图纸建设,新建、扩建的农户要全部完成平改坡、按要求安装彩色屋面瓦。
2、严格按照和田地区抗震安居工程质量技术要点的要求、皮山县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分部分项监督检查及验收登记表进行检查,实行“谁主管、谁检查、谁签字、谁承担责任”。
3、开工建设全面铺开后,从场地选择、基础开挖、砂石料配合比等,各部位、各环节层层把关,认真做好分部分项检查验收记录,每完成一项都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施工。出现质量问题,发现一处整改一处,问题严重的必须推倒重建,造成的损失由工程建设项目乡镇、场、开发区和施工方承担,不增加建房户的经济负担。
4、由县建设局和安居富民办负责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
九、工程验收
由发计委牵头组织验收
(一)内容及标准
1、规划合理。
(1)乡镇、场、开发区完成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工作。
(2)安居富民房建设符合规划要求。
2、任务完成。
(1)完成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目标任务,所建房屋数量、质量符合要求。
(2)新建和改扩建的安居房,全部安装防水屋面瓦,功能完善。
(3)安居富民房入住率达100%,没有空置房。
(4)拆除不符合村庄规划、庭院规划、影响村容村貌的危旧房。
(5)自建旧房留用,需经乡、村审批备案,进行加固维修,去除居住功能,不得居住。
(6)坚持整体推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整体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实施好安居房建设的同时,抓好农村庭院改造工作,因地制宜,发展林果、养殖、地毯编织特色种植等富民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3、质量达标。
(1)使用钢筋、水泥、木材、红砖、沙石等建材符合标准。
(2)建房户新建、扩建都有设计图纸并严格按图施工,不得随意变更图纸。
(3)基础开挖深度及轴线尺寸、地基土质、回填土等按设计要求施工,基础沉降均匀,无墙体裂缝。
(4)砌体工程符合要求。组砌方法正确,无直槎、通缝、瞎缝。
(5)砂浆标号符合要求,墙体拉结筋安装正确,上下圈梁构造柱符合标准。
(6)屋面、电路、门、窗安装符合标准。
(7)安居富民工程房屋建设全部为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功能注重突出节能保温和环保理念,所有新建、扩建的农户要全部完成平改坡、按要求安装彩色屋面瓦。清水墙面平整,勾缝均匀,抹灰墙面平整。
(8)外观质量符合要求。房屋檐口抹灰,门窗线条平直,墙面粉刷均匀。
(9)围墙要相对通透,高度掌握在1.8m左右。
(10)地坪整体平整美观,硬化、绿化面积恰当。
(11)葡萄架选用木材平整,纹理直,架子整齐,与地面连接稳固。
(12)花墙经济适用,美观。
4、村容整洁。
(1)“三区”划分明确,人畜彻底分离,庭院干净整洁。
(2)村庄道路建设规范,有条件的村庄道路铺油硬化。
(3)村庄基础设施基本功能较为完善。供水、供电、广播、电视、通讯覆盖率达100%。
(4)、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治理。“五清”(清垃圾、清路障、清渠道、清林带、清庭院),“五改”(改房、改院、改灶、改圈、改厕)工作全面完成。
5、档案齐全。
(1)项目乡镇、场、开发区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档案资料齐全,装订规范。
(2)项目乡镇、场、开发区的房屋普查鉴定资料和各类规划文书、质量管理机构、责任制度、各级组织领导机构资料齐全。
(3)项目乡镇、场、开发区的安居富民工程实施方案、工作安排、计划、总结、目标责任书齐全。
(4)项目乡镇、场、开发区的建房户“一户一方案、一户一档案”资料齐全,包括:皮山县农村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审批表、皮山县农村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备查表; 施工图;平面图;农户与工匠签订的承包合同;安居富民工程新建、扩大住房面积完善居住功能分部分项监督检查及验收登记表;项目乡镇、场、开发区自查验收表;县检查验收表;项目乡镇、场、开发区资金发放明白卡;旧房与新建房图片等。
(5)乡、村建房审批文件、质量管理日常监督检查记录、工程分部分项检查验收记录、竣工验收、全面验收等资料完整。
(6)补助资金和物资发放手续齐全。
6、管理规范。
(1)按时、准确上报进度及各类报表;信息上报及时,采用率高。
(2)各项管理有序,措施落实到位。
(3)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临时交办各项工作。
(二)验收程序。
1、提交验收申请报告。
由完成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任务的村以书面形式向所在乡镇提出验收申请,项目乡镇、场、开发区自验合格后向县安居富民办和县发计委提交书面验收申请,内容包括:项目乡镇、场、开发区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基本情况、村庄规划、工程质量、旧房拆除、资金管理、村容整洁等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变化和验收结论意见。申请报告应规范、完整、真实。
2、逐级进行验收。
项目乡镇、场、开发区验收村,县发计委根据项目乡镇、场、开发区提交的书面申请及时组织有关方面验收。
(三)验收的方法。
1、成熟一个验收一个。
对完成任务提出验收申请的项目乡镇、场、开发区,县发计委根据项目乡镇、场、开发区验收的申请及时对符合验收条件的采取逐村逐户的方式进行全面验收。要建立验收责任制度,严格执行验收标准,确保验收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2、落实验收检查覆盖面。
检查验收要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户验收,覆盖面达到100%。
3、采取听、看、查、访、改等方式进行验收。
工程验收中,逐级听取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的汇报,查阅档案资料,实地检查质量、数量,走访建房户,广泛听取群众对居民点规划建设、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反馈验收意见,提出明确的评价结果,即:合格、不合格。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主体方要认真进行整改,并按验收程序重新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的由验收组对验收情况形成验收意见,做出综合评价,被验收方对提出的整改意见要限期进行整改。
4、确定验收结果。
(1)验收完成后,分别由验收组和项目乡镇、场、开发区及验收组成员签章签名。
(2)验收要明确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评价结果。
(3)项目乡镇、场、开发区如对验收有异议可进行申诉。
(4)验收组对项目乡镇、场、开发区的申诉意见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并沟通,必要时可重新进行核对。如项目乡镇、场、开发区申诉意见是正确的,应予采纳。如申诉意见不正确,应予以说明。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对验收结果予以确定并签章。
十、项目运行管理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安居富民工程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1、县级领导对口联系乡镇、场、开发区,联系乡镇、场、开发区的县领导,要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指导、督促、落实好各自联系点富民安居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各乡镇、场开发区要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全面落实“一把手”工作责任制,要切实把安居富民工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安居富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将安居富民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并积极落实领导责任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有责任心、有事业心、有工作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办公室工作,发挥好协调、检查、督促作用,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记其功。
2、每个乡镇选择并明确一个村作为示范村,由安徽驻新疆援建指挥部进行重点指导,切实提高建设水平。“一村一规划”工作,由安徽驻新疆援建指挥部安排专家进行指导并帮助培养规划设计人才。
3、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全局意识,创新工作举措,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工程建设开绿灯,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要加强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监督工作,切实抓好工程质量和进度。要搞好宣传引导,充分调动起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筹集资金、投工投劳建设美好家园。县直各对口帮扶单位,要按照对口帮扶的具体要求,积极为联系村出主意、想办法,为全面推进联系村安居富民工程建设提供帮助、支持,主动与乡镇衔接。要根据联系村的实际,派出工作人员协助村里做好“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工作。县直各对口帮扶单位联系村富民安居工程任务完成情况与绩效考核、评先选优挂钩。
4、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转变思维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要扑下身子,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基层一线去,多与群众接触,坚持在一线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尊重群众和实践的创造,在一线主动服务,把困难和问题解决在一线,在一线检验成效,推动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和落实。
5、乡镇、场、开发区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按“一户一方案”的要求,选派足够的得力领导干部专职负责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对安居富民负总责,组织人员按行政村的现状,统一规划布局,按农户住房现状,逐户进行测量、测绘,并绘制规划建设平面图纸。乡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6、县安居富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全力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二)加大宣传力度,让安居富民这一“惠民”工程家喻户晓。
大力开展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投入,改善居住条件,尽快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广大群众是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主体,为使广大农牧民能够积极参与到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中来,使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广大群众把建设自己美好家园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正确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把“要我建房”变为“我要建房”。
1、各乡镇、场、开发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及实施安居富民工程的重要意义。
2、选择有条件的农户作为示范点,用实例引导周边建房户自觉投身于安居富民房的建设。
3、面对面地向群众宣传实施安居富民工程的重大意义,并倾听群众心声、征求群众意见,使农户满意放心。
4、发动村里的党员、青年团员、“三老人员”带头建设,并组织他们现身说法,用实例引导身边建房户投身于安居富民房建设,引导他们早建设、早受益。
(三)紧紧围绕“四个不落后、八项功能完善、增加群众收入”扎实有效开展工作。
1、保证面积。新建的每户住房面积原则上不小于80平方米;已建抗震安居房房屋面积不达标的,要在原有抗震房的基础上将面积扩建到 80平方米。
2、完善功能。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扩建后的安居房达到水、电、路、气、厨、厕、浴、热八项功能齐全。
3、保证质量。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抗震防漏的技术要求,采用砖混和砖木结构,分步分项实施建设,达到耐用长久、抗震防漏、节能保温目的。
4、培育产业。按照“安居促乐业、产业促增收”的思路,规划好农户产业发展,坚持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与农牧民增收相结合,强化产业带动的理念,从有利于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和发展生产的现实需要出发,因地制宜,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统筹考虑和推进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家庭手工业等,做到相互依托、相互配套、协调发展,形成产业链经济发展,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改貌为目标。
(四)组织当地农村工匠认真开展培训。
1、加大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2、加大对农村工匠的培训,特别是目前紧缺的建筑技术培训迫在眉睫,要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对青年农牧民进行钢筋绑扎、木工、砌筑等技术工程的培训,确保其有能力参与安居富民工程建设。
3、规划队伍的培训。县建设部门要在乡镇、场、开发区培训、培养一批专业规划人才队伍,提高规划设计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4、乡镇、场、开发区要整合辖区建设工匠,组建建筑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村组成立建筑队,不断壮大工程建设队伍。
5、乡镇、场、开发区和所属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有建设抗震安居房实际操作经验的工匠,组建施工队伍,并组织农村工匠按建筑节能房模式,由户主与承包的农村工匠签订建设合同(明确承包内容),按图施工,并在限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五)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
1、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一把手工程”责任制,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分解落实落实责任,坚持现有工作格局、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其他各项责任措施,确保安居富民工作组织到位,责任到位。
2、项目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村委会要按照县委的统一要求,严格按建设部门设计的施工图施工(按建筑节能抗震房模式)。在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后,从场地选择、基础开挖、砂石料配合比等,各部位、各环节层层把关,认真做好分部分项检查验收记录,每完成一项都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施工,出现质量问题,发现一处整改一处,问题严重的必须推倒重建,造成的损失由施工方和建设监管人员承担,不增加建房户的经济负担,并对工作中不按要求施工出现质量问题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特别是严格落实分部分项监督检查验收的各项要求,在日常督查中,将实地检查情况与分部分项监督检查表填写情况进行对照,杜绝草率施工、玩忽职守现象的发生,确保工程质量责任切实落实到位。
3、县建设局和安居富民办要加大对工程的督导指导力度,抓好工程规划、质量和进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六)推进新型建材使用和做好旧房维修。
1、在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中,大力倡导使用多孔节能保温砖。阔什塔格乡、克里阳乡、塔吉克乡、巴什兰干乡可列入整体使用多孔砖试点乡,其他乡镇、场、开发区也要积极推行多孔砖的使用,逐步淘汰粘土砖。
2、屋面瓦原则上使用双坡,凡是新建和改建的房屋按要求全部安装防水屋面瓦。
3、乡镇、场、开发区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进旧房维修方式和模式,扩建面积的农户,要组织农户对原抗震房进行节能和保温处理,特别是原笆子墙结构抗震房的节能和保温处理。
(七)全面做好建材储备工作。
1、抓好建材生产,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增加建材供应能力
2、抓好流通环节,为建材流通提供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确保流通渠道。
3、抓好建材质量监督,质量监督部门即要做到严把质量关,做到少收费、不收费,提供优质服务。
4、抓好价格管理,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建材价格的监督,根据市场需求有效稳控建材价格,防止紧缺建材价格暴涨。
5、充分利用冬季农闲时间组织建房户自备建材石子、砂子、木料、红砖、胶土等工作,安居富民工程建设所需的大宗建材,如:水泥、钢筋、屋面瓦和塑钢窗等,由政府采购办统一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