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必备最完整的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材料,包括总体思路、全文以及解读

时间:2019-05-13 10:1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必备最完整的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材料,包括总体思路、全文以及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必备最完整的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材料,包括总体思路、全文以及解读》。

第一篇: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必备最完整的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材料,包括总体思路、全文以及解读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

一、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阶段。‚十二五‛期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先行先试,全面提升,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本规划思路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福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个重大战略思想,结合海峡西岸优势,按照建设‚两个先行区‛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兼顾。5年多来,福建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福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海西建设的效果日益凸显。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1、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5年多来,福建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高于改革开放30年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左右,其中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万亿元,提前两年实现规划目标,预计到2010 年底,福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3万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已达到3万元,首次超过4000美元,提前两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规划目标。‚十一五‛前三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4%,早在2007年就提前实现财政总收入超1200亿元、基本实现地方级财政收入超700亿元的规划预期目标。2009年起,我省财政收入增幅可能趋缓。预计到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有望达到1800亿元。

2、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经济支撑有力,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前三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8∶48.7∶38.5调整为2008年的10.7∶50.0∶39.3,我省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化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龙头企业品牌主体作用更突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工业化进程加快,主导产业日益凸显,产业竞争力增强,信息化水平继续提高,软件产业增长强劲,创意产业开始起步,动漫游戏、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产品和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骨干软件企业。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建立了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成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 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发展势头良好,已建成一批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从2005年起,其产值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幅。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9.9%,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3、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力度加大,消费拉动有所增强,出口保持增长。在投资拉动方面,持续发挥重大项目建设的引擎和带动作用,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2008年底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270亿元,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6500亿元。重点 项目在巩固夯实农业水利基础、全面提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支撑体系持续壮大、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协调推进等五个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2839.6万千瓦,2009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2012年将突破3000公里,形成‚两纵四横‛主通道,到2015年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提前5年基本建成海西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铁路已形成4条进出省通道,正在加快建设快速干线铁路。温福铁路通车、福厦、龙厦、厦深、向莆等快速铁路正加快建设。2009年福建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超过3亿吨,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生产目标;厦门港有望进入亿吨港行列。福建省将依托福州港务集团、湄洲湾港口开发公司、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三大主体,分别加大力度,开发福州、湄洲湾、厦门三大港,建设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功能合理的现代化港区。机场建设取得新进展,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在消费拉动方面,我省认真贯彻、有效实施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并且呈现农村消费增长较快的特点。在出口贸易方面,福建外贸依存度已达63%,出口依存度为42%;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当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7%,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约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涉外税收约占全省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外经贸已经成长为福建的经济发展引擎。虽然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省外贸持续下滑。但在政府支持跨国采购,着力缓解外贸企业融资困难,完善运行预警监测机制,扶持重点企业和出口基地建设,促进闽台经贸合作的各项努力下,推动福建外贸持续稳定发展。2009年9月开始,福建外贸终于全面回暖,实现双位数增长。

4、闽港澳台合作不断拓展。我省认真落实中央促进两岸三地交流合作、惠及港澳台胞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出先行先试举措,提升交流,加强合作,促进产业对接,在金融业务、农林业合作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两岸口岸海上直航、旅游产业合作等 多方面取得新的成效,福建与香港、澳门、台湾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来自港台的外商投资仍然占据全省吸收外资的绝对主导地位,且主导地位不断加强。2008年,全省吸收港、台合同外资60.90亿美元,增长30.8%,占全省合同外资总额的比重达85.2%,较上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占据全省合同外资的绝对主导地位。其中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合同外资分别增长29.6%和38.3%,是福建省外资来源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合同外资唯一保持增长的两个地区;港、台实际到资26.19亿美元,增长35.6%,占全省实际到资总额的比重46.2%。

5、民生状况得到改善。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96元,实际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61.45元,实际增长10.8%。覆盖城乡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立了城乡贫困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动态调整机制的基本社会救助体系。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多层次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基本建立全省市、4 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免征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节能减排与生态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我省持续加强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工业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整治、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保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存在的问题

1、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还不够凸显。自从2004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以来,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创新,上下同心、开拓进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才得以气势如虹,全面推进。但纵观整个发展形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有着诸多有利条件,但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主体地位不够凸显、主体作用不够凸显、主体优势不够凸显、主体气势不够凸显,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提升思路显得尤为紧迫。《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这也明确指明了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发展道路。

2、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业结构提升有待加速。我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比重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份额低,产业结构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我省投资项目属于允许类的偏多,属于鼓励类的偏少,能源消费增幅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逐年走高,并高于经济增长,而资源利用率、能源自给率却 比较低,经济高速发展遇到了资源、能源等瓶颈约束。除此之外,福建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能源、冶金、重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所引起的高排放、高污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福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环境有待改善。近5年来,我省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试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度显著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仍很薄弱。主要表现在: R&D经费投入不足,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突出;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明专利总体上技术含量不高;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短缺,一线创新人才不能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合作不密切,企业难以及时获取所需要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完善,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较为淡薄。由于我省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大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进程,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竞争力。

4、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乡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尽管我省中心城市的实力这几年持续增强,但支撑能力仍较弱,中心城市规模仍较小,特别是沿海一线港口的枢纽作用,还有相当大的潜力没得到挖掘,对省内县域经济和周边省份相邻区的辐射、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仍不足;城市间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资源浪费等现象,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资金筹措落实难度大,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些领域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

5、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我省是无油、无气、少煤的能源十分短缺的省份,巨大的能源需求量, 能量来源的不确定性和能源运输等, 都大大增加能源供 应的严峻形势, 因而也突显了节能和减排的艰巨任务。近年来能源消费强度反弹,经济结构调整缓慢, 增长方式依然是粗放型, 对节能减排的许多措施还不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若处理不好, 能源与环境将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我省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 同时也是倡导低碳经济条件下建设绿色海西的长期战略任务,务必引起广泛共识, 并努力实现。

三、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 ‚十二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外向度较高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受国内外经贸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省的基础条件,我省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国际环境 ‚十二五‛时期,国际形势将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总的来看,需要把握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世界经济将面临重大调整。在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积极政策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预计‚十一五‛末期全球经济衰退将步入尾声,‚十二五‛初期可能逐渐进入全球经济周期的复苏期。发达国家将面临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科技创新和固定资产更新。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会加快向我国产业转移的步伐,同时也将追逼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步伐,‚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是,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尚未结束,‚十二五‛中期之前全球经济将面临一个中低速的增长环境;在增长方式上,以美国过度消费、中国等出口导向经济体过度生产为代表的增长方式面临调整。中国加大消费的拉动作用、降低对出口的依赖、调整部分产业的过剩产能是必然趋势。‚十二五‛时期福建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发挥比较优势,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竞争激烈。疲于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各国政府先后实施了诸多贸易壁垒措施,竞相保护本国重要产业,技术贸易壁垒和环保贸易壁垒明显增加并且应对难度加大。福建是出口大省,也是受技术贸易壁垒和环保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省份之一,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已经对我省出口造成严重冲击。中国的崛起必然招致西方大国的遏制,对此我们既要有思想准备,也要有积极的作为。‚十二五‛时期必须认真应对全球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理、有节地通过谈判协商妥善化解贸易摩擦,积极应诉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同时也应直面发达国家的技术指标和环保指标,积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和环保标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近几年世界各国对遏制温室效应的呼声日益高涨,尽管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之后,《哥本哈根协议》未能有法律约束力,但进入‚十二五‛之后终将成为硬约束。美国、法国等国家正准备征收碳税和碳关税,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增大,‚十二五‛时期必须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3、新兴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趋势。经过这次危机,发达国家传统的支柱产业,如房地产业、金融业,短期内不可能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传统产业面临加快升级的压力。为应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环境压力,发达国家将寻找新的替代产业,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奠定基础。新材料、新能源、绿色产业、创意产业等作为新兴产业将决定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十二五‛时期福建要在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4、国际市场体系面临深刻调整。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劳动力成本低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渐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低技术含量的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严峻竞争。‚十二五‛时期,福建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高劳 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将逐渐淡出福建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福建必须加快电子信息、光电、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物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继续加快。金融危机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迎来新的重组,带动区域内双向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2010年中国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建成,与东盟原6国率先实现零关税贸易。东盟是一片有5.7亿人口、4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区域,与东盟实现自由贸易对福建意义重大。福建在东盟有800多万侨胞,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财团。福建与东盟现有贸易额高于毗邻东盟的广西、云南,‚十二五‛时期福建必须重视发展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同时关注中日、中韩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的进展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二)国内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将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总的来看,需要适应五个转变。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转变的新要求。‚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国将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如果在‚十二五‛时期不能遏制原有趋势或出现转折性变化,到‚十三五‛时期五年时间将更加难以扭转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得可能不够‚全面‛。因此,要组织研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一揽子‛战略规划,包括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市场化改革、落实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战略规划。随着我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利益格局面临诸多新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亟待遏止,必须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

2、适应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国际金融危机造成我国的外部需求减弱,加上国内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全面加剧,以‚大进大出‛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增长模式必须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集约型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十二五‛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由生产主导型的增长方式逐步向消费主导型的增长方式转变,由投资和外需拉动为主逐步向内源驱动为主转变。要逐步改变福建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要在努力提高经济总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要积极引导消费,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要积极培育第三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未来十几年福建经济逐渐向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奠定基础。

3、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人民对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会显得更加迫切。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阶层的同时,也会给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带来新课题。‚十二五‛时期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对低收入居民在住房、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上的扶持,城乡之间、沿海山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要加快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建设模式和社会保障制度。

4、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将加快发展,在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格局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以小区域经济的开发开放促进大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快速发展,对福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有辐射,更具虹吸。国务院把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部署,福建省 是这一经济区的主体,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臵,应成为对台先行先试区域,成为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沿平台。要努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5、适应体制机制的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继续深化改革将触及到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对不同利益的诉求和矛盾可能进一步凸现,社会突发事件增多。城乡差别、收入差别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要特别关注城乡二元体制的转换,‚十二五‛时期要逐步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城镇化步伐,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要逐步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进城务工带来的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一系列问题。

(三)周边环境

1、与台、港、澳的关系更加密切。当前两岸关系已经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 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两岸即将签署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台湾各界对国务院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倍加关注。处于对台最前沿的福建承担更多的责任,面临更大的机遇。‚十二五‛期间闽台经济融合将不断加强,先进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对接,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港澳投资仍然是福建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福建将继续推动闽港、闽澳经济合作,尤其在金融、物流、会展、旅游及专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落实CEPA协议。

2、周边省市竞争发展压力增强。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先进地区的角逐挤压 以及中西部省份的竞相追赶下,我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后移,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尴尬境地。2008年我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十二位,被湖北、湖南赶超,与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等发达地区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省必须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福建经济才能继续保持在全国的前列,人均GDP到2012年才能达到或接近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四、‚十二五‛时期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及福建省委的实施意见,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消费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居民消费潜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富民强省。

2、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上来,依靠自主创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3、必须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推动资源要素配臵市场化,坚持节能降耗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各种问题,缩小山区、沿海发展差距,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动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臵效率。

6、必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积极扩大就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

(三)战略定位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务院《意见》赋予海西四大战略定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 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四)发展目标

1、科学合理设臵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依据,紧贴福建实际,按照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部署,充分对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并与‚十一五‛规划做好衔接。参照国家目前提出的‚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的大体设想,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了由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人民生活、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五个方面共计30个指标组成的我省‚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形成既符合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又能体现福建省情特色的比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指标。综合反映‚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增长情况,在这一类指标的设定上,我们选用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6项常用的、稳定的经济指标,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地方财力状况和经济的发展后劲进行了综合表述。

结构调整指标。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的改善状况,经济结构的优化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对其他子系统起着制约使用。由服务业增加值比重、R&D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4项指标组成。人民生活指标。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基本状况。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 费价格指数6项指标组成。

公共服务指标。综合反映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以及社保、就业的发展状况。由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登记失业率、信息化指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专利授权量、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8项指标组成。

资源环境指标。综合反映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由森林覆盖率、耕地保有量、单位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6项指标组成。

表一:‚十二五‛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指标类别

经济发展(6项)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GDP(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8日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

‚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前三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变化,妥善应对新挑战,牢牢抓住新机遇,全面落实新要求,加快推进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凸显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指标名称 具有重大意义。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为指导,根据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省委《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定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省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目 录

第一章 开创福建跨越发展新局面 〃〃〃〃〃〃〃〃〃〃〃〃〃 21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 21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 24

一、面临的机遇 〃〃〃〃〃〃〃〃〃〃〃〃〃〃〃〃〃〃 24

二、面对的挑战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要求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二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节 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四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章 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第一节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

一、电子信息 〃〃〃〃〃〃〃〃〃〃〃〃〃〃〃〃〃〃〃

二、装备制造 〃〃〃〃〃〃〃〃〃〃〃〃〃〃〃〃〃〃〃第二节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第四节 扶持发展大企业大集群 〃〃〃〃〃〃〃〃〃〃〃〃

26 26 27 28 30 30 32 33 35 〃〃〃〃〃〃〃〃〃 37 37 37 38 〃〃〃〃〃〃〃〃〃 39 43 44 第四章 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46 第一节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 46 第二节 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 〃〃〃〃〃〃〃〃〃〃〃〃〃 48 第三节 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 49 第四节 壮大提升城市服务经济 〃〃〃〃〃〃〃〃〃〃〃〃 51 第五节 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 〃〃〃〃〃〃〃〃〃〃〃〃〃第五章 拓展海洋开发新空间 〃〃〃〃〃〃〃〃〃〃〃〃〃〃〃第一节发展现代海洋经济 〃〃〃〃〃〃〃〃〃〃〃〃〃〃〃第二节推进海洋科技创新 〃〃〃〃〃〃〃〃〃〃〃〃〃〃〃第三节提高海洋管理能力 〃〃〃〃〃〃〃〃〃〃〃〃〃〃〃第六章 着力扩大内需 〃〃〃〃〃〃〃〃〃〃〃〃〃〃〃〃〃〃第一节 积极扩大和活跃消费需求 〃〃〃〃〃〃〃〃〃〃〃第二节 充分发挥投资带动作用 〃〃〃〃〃〃〃〃〃〃〃〃第三节 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 〃〃〃〃〃〃〃〃〃〃〃第七章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三节 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第四节 深入开展跨省区域合作 〃〃〃〃〃〃〃〃〃〃〃〃第八章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一节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节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第三节 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力 〃〃〃〃〃〃〃〃〃〃〃〃

54 54 55 56 57 57 59 60 61 61 66 68 69 70 73 74

〃〃〃〃〃〃〃〃〃〃第九章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 75 第一节 做大做强港口群 〃〃〃〃〃〃〃〃〃〃〃〃〃〃〃 75 第二节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77 第三节 打造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 〃〃〃〃〃〃〃〃〃〃 81 第四节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 83 第五节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第十章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第一节 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二节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第三节 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 〃〃〃〃〃〃〃〃〃〃〃〃〃第四节 深化闽港闽澳合作 〃〃〃〃〃〃〃〃〃〃〃〃〃〃第五节 充分发挥华侨华人作用 〃〃〃〃〃〃〃〃〃〃〃〃第十一章 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第一节 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 〃〃〃〃〃〃〃〃〃〃第二节 建设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 〃〃〃〃〃〃〃〃〃〃第三节 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 〃〃〃〃〃〃〃〃〃〃第十二章 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 〃〃〃〃〃〃〃〃〃第一节 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 第二节 高标准推进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 〃〃〃〃〃〃〃第三节 创新综合实验区体制机制 〃〃〃〃〃〃〃〃〃〃第十三章 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节 积极扩大就业促进创业 〃〃〃〃〃〃〃〃〃〃〃

88 88 89 91 92 93 95 95 97 99 101 101 102 104 105 105

〃〃〃〃〃〃

第三节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108 第五节 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 113 第十四章 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 114 第十五章 深入实施教育和人才强省战略 〃〃〃〃〃〃〃〃〃 119 第十六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124 第三节 打造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 第十七章 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 〃〃〃〃〃〃〃〃〃〃〃〃〃第十八章 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九章 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法治建设第二十章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 20

147

〃〃〃〃〃〃〃〃〃 〃〃〃〃〃〃〃〃〃第一章 开创福建跨越发展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我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贯彻国务院《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克服重大自然灾害不利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地位作用明显提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对福建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寄予新的期望,省委作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决策,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福建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实现比2005年翻一番,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2.7万亿元,超过1949—2005年的总和。城镇化率五年提高5.3个百分点,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产业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现代农业稳步发展,闽东南高优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沿海蓝色农业三大特色产业带初具规模;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有效实施,工业主导作用日益突出,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投产和开工,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总体规模居全国第4位。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超过250个,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强。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建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鼓励企业创新政策有效落实,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相继建成,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数字福建‛建设成效明显。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突破。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全省铁路在建和运营里程均突破2000公里,福建进入了双线快速运输的动车时代。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福州地铁1号线开工。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2400公里,90%以上县市已通或在建高速公路,‚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提前完成,在实现村村通基础上,向较大自然村延伸。海西港口群加快形成,吞吐能力突破3亿吨,厦门港步入亿吨港行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宁德、福清核电站建设全面铺开,一批火电、气电、风电等项目建成投产,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480万千瓦,提前建成电网500千伏大环网。通信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水利‚六千‛工程提前完成,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闽台交流合作持续拓展。先行先试政策有效实施,率先开通对台海上直航客滚航线、空中直航定期航班和直接通邮邮路,文化交 流日益密切,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闽台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五年累计吸引台资71.3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居全国首位,对台贸易额超过372.6亿美元。我省已有20家企业入岛投资,投资额列大陆各省份之首。海峡论坛、‚5•18‛、台交会等涉台经贸文化活动成效显著。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正式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整合组建投资、能源、交通、外贸、华侨实业五大集团,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不断完善。财税、投资、金融、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资本、土地、人才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民间投资领域扩大,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继续提高,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6%。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全方位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7亿美元,质量明显提高,对外贸易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出口总额比2005年翻一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闽港澳侨合作更加密切,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

——社会事业发展持续推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每万人口在校生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闻出版业总体规模进入全国前列,广播电视‚村村通‛提前实现,乡村、社区文化建设明显增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 富。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不断突破。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目标。污染综合整治取得实效,省控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实施在线监控。主要水系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保持优良。城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每个市县分别建成一座以上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连续实现年度耕地占补平衡。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达39个,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惠民举措逐项落实,率先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失业保险、劳务派遣新模式。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1万人,全社会创业活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增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5%、8.3%。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保健等新兴消费持续升温。‚平安福建‛建设持续深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稳定。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成为发展两大驱动力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宏观政策重要取向,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我省既面临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从国内外看,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 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来闽考察发表重要讲话,希望福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殷切希望,带来了难得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促进闽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互利共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科技创新孕育的新突破,有利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从省内看,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广阔的市场潜力、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奠定了持续繁荣的坚实物质基础。一批新兴发展区域和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基地加快培育,一批新型服务业态和消费热点加快涌现,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思路更加明确,社会更加和谐,民生更加改善,合力不断增强,推动跨越发展具备蓄势待发的巨大潜能和良好氛围。

二、面对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国内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重要性日益突出。国内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自然灾害影响加剧。国内区域竞相发展,态势强劲。所有这些问题对我省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 续的问题仍然突出,消费拉动较弱,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不大、层次较低、集聚度不高。山区与沿海差距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协调。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不够健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缺乏,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难度加大,政府职能转变有待加快。社会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因素更趋复杂。

总的来说,我省面临更加开放、与国际经贸联系更加紧密、受国内外影响更加明显的宏观环境,经济社会进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勇于先行先试,敢于改革创新,善于开放开拓,切实解决加快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开创具有时代特征和福建特色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认真落实省委《建议》,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全省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 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福建实际。加快转变是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福建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跨越发展是加快转变的必然结果,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在转变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促进转变,基本要求是:

——坚持先行先试和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加快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支撑,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强化科技与人才对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 点和落脚点,明确目标任务,加大推进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坚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省建设,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增强生态发展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坚持实施全方位大开放战略。把握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超过2.5万亿元,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6万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超过3623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2029亿元以上,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五年累计突破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7∶51∶4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2%。城镇化率达60.1%。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 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总人口控制在3801万人以内。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能力显著增强,年均实际利用外资8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9%以上。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0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21%,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继续优化。生态省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森林覆盖率继续位居全国首位,森林蓄积量达5.22亿立方米,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国家下达的指标;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

力争到2020年,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向更高更好目标迈进,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为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完善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闽东南高优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万吨以上。

一、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保障粮食安全,切实加强‚米袋子‛、‚菜篮子‛工程,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任务,强化粮食储备设施和副食品基地建设。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高标准建设旱涝保收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组织实施高优农林作物和养殖动物良种创新、高效种养技术创新、高值 农副产品加工创新和农村科技优先发展示范支撑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扎实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推动农业‚五新‛进村入户,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完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推动良种繁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优化提升四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十大特色农产品。园艺业重点发展茶叶、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林竹业重点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丰产竹林、珍贵树种、大径材、种苗与花卉、名特优经济林、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生物质原料林等,加快示范基地建设;畜牧业重点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快生猪生产,加快发展草食动物和禽业生产,推进蛋禽、肉兔、乳牛产业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肉牛、肉羊生产;水产业重点拓展浅海湾外和内陆大水面养殖,建设生态型健康养殖基地,发展深水海域底播养殖和以贝藻类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强化主要养殖品种原良种保种、选育以及苗种繁育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十大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85%以上。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延长

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基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力争全省60%以上农户参与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培育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鼓励争创知名品牌。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一批影响力大的品牌企业和农产品。力争形成15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率达到45%,大宗农产品优质率达到80%。

第二节 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要求,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面貌。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投入,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标准池塘、烟田基础设施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3。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继续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实现较大自然村通硬化公路。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快建设乡镇、村公交站点,增设农村客运线路,提高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因地制宜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完善农村

邮政服务,推进农村通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流通设施,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加强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建设布局,以中心村和农村社区为重点,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态修复和环境美化,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灾后重建,引导农民建设安全节能节地环保型住房。

二、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加快形成污染土壤修复机制。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开发应用适合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新技术,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户分类堆放、村庄集中收集、乡镇中转、县级处理为主的垃圾收集清运与处理体系。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深入开展‚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第三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持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同步。

一、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率,优化种养结构,拓展延伸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稳步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

二、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科普惠农工程,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就业信息引导,开展劳务输出对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力争达到200万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落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臵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标准,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推进扶贫开发。

四、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

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和收益权。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探索迁入城市定居的农民工承包地和宅基

地有偿退出机制。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

第四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一、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加快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配臵,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有序流转。推进水域滩涂使用权改革。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县乡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拓展和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支持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构建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实现农副产品无障碍流通。

完善覆盖全省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与平台。建立以省级为中心、市级为骨干、县级为依托,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强化从生产源头到餐桌消费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

三、创新农村工作机制。

创新服务‚三农‛长效机制,完善干部驻村任职、农村‚六大员‛、科技特派员等制度。稳步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整合乡村服务力量,加强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场所等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保障农民参与政治事务、公共管理和公益事业的合法权益。

专栏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关概念

1.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2.四大优势产业:园艺、林竹、畜牧、水产。

3.十大特色农产品:茶叶、花卉、蔬菜、水果、食用菌、笋竹、烤烟、中药材、畜禽、水产品。

4.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同时积极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工作,逐步实现管网通、沟渠通、道路通和集中收集垃圾、集中汇集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加快非规划林地造林、创建园林式乡村为抓手,以绿化促美化、促文明、促致富,推进全省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6.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以农户庭院为依托,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实施‚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等配套工程,实现农户‚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态无害化‛。

7.农民增收‚八大工程‛:粮食生产‚一稳两高‛、经济作物提升、畜牧水产健康养殖、林竹产业挖潜、农村服务拓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就业创业、扶贫开发到户。

8.农村‚六大员‛:确保每个建制村有农民技术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乡村医生、文化协管员。

第三章 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围绕构建产业群,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努力打造福建‚制造与创造‛的双重优势。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继续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提高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

一、电子信息

重点推进新型平板显示、计算机及外设、新一代网络及高端通讯

设备、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由加工组装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转化。以福厦沿海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强厦门光电显示、福州显示器件、厦漳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等国家级产业园区,壮大马尾物联网、泉州光伏、漳州和莆田光电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平潭综合实验区信息产业园,形成海西计算机和通信、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和光伏、物联网等千亿元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装备制造

重点推进船舶修造、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环保设备、飞机维修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轻纺、电线电缆、建材、冶金、石化等机电一体化产业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功率风机、港口机械等,推动基础装备、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技术提升,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竞争力强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加快建设省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开发新车型和新能源汽车,扎实推进福州汽车、厦门汽车、泉州轨道客车、漳州汽车汽配产业基地和龙岩、三明商用车基地等建设,加快建设竞争力强的汽车制造基地。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发展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游艇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加快建设船舶产业集中区,推进国家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推动兴化湾南岸、罗源湾南岸等装备制造业后备基地规划建设。

三、石油化工

坚持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引导炼油乙烯、重油裂解等龙头项目合理布局,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和加快建设;进一步延伸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其后加工、新型化工材料、新

型纺织原料等石化中下游产业,打造大石化产业链。做大做强湄洲湾和古雷石化产业基地,推进福建联合石化改扩建、中化(泉州)炼化、古雷炼化一体化、三都澳海西宁德工业区、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加工3000万吨以上炼油、200万吨以上乙烯生产能力,建设国内领先的大型石化基地。

第二节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新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17个领域,主攻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5个重点,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力争产值年均增长20%,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

一、推动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快规模化和集聚化,统筹技术开发、标准制定、市场运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物联网、生物工程、新医药、新型光电材料、功能稀土材料、新一代轻纺化工材料、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新一代生物质能、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智能化装备、专用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基地。以引进大项目、培育大基地为导向,发挥福州、厦门、泉州国家级和一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载体作用,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布局,吸引

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和基地集中。突出区域特色,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性相对集聚平台。发挥骨干企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专业化配套协调,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集群。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新兴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全面落实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栏4: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17个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薄膜场效应晶体显示(TFT-LCD)、新型显示器制造及配套的背光模组、触控屏、导电玻璃等,有机发光柔性显示(OLED)、电子书(E-paper)、背光源(FED)、三维图形(3D)等新一代显示器产业。

2.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产业:微波通信、移动通信系统、关键配套件、移动通信基站、直放站设备等;应用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核心网设备、接入设备、终端设备、测试仪器、面向三网融合应

用的终端产品等。

3.物联网产业:电子标签、传感器、智能识读机、智能卡、核心芯片等;视频监控终端、智能控制系统等安防监控产业。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4.生物工程产业: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工业催化、生物改性、生物转化等酶产品;高端生物保健食品、药品、生物基础材料、粮食作物、畜禽生物育种等。

5.新医药产业:活性蛋白、人源化治疗抗体、药用聚乙二醇(PEG)重组等;预防、诊断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器械;心脑血管、抗肿瘤、抗乙肝病毒、抗艾滋病等药物;治疗肿瘤、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的中成药。

新材料产业

6.新型光电材料:微电子、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柔性显示等材料及器件;晶体、有机导电、发光和光伏、光刻胶和高纯化学试剂等精细加工材料;封装材料、光纤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微电子互连材料、集成电路板材等。

7.功能稀土材料: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及稀土金属、合金;稀土磁性材料及稀土电机、稀土贮氢材料及应用产品、稀土荧光粉及照明器件、稀土功能助剂、稀土转换膜、超大磁致伸缩材料、稀土硫化物涂料及颜料等。

8.新一代轻纺化工材料:新型工程塑料、工程纤维、无纺布等;电子电工、汽车与机械、造纸与包装等各类特种用途的化工新材料;陶瓷纤维材料、氧化铝纤维、竹纤维、新型差别化纤维或功能化纤维

等。

新能源产业

9.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LED上游衬底材料、外延、芯片及大功率、模块化封装工艺研发;照明、背光源、屏幕显示产品等;太阳能级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发电系统。

10.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动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

11.新一代生物质能:生物质气化和液化系统设备、生物质液体燃料原料。

节能环保产业

12.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高效节能型电机、变压器、锅炉及电站锅炉、烧结机脱硫技术与装备、紫外C消毒、废水膜治理回用等;高效节能照明产品、节能电器;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及污泥资源化处理、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设备等。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3.智能化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钢铁、石化、建材、轻纺、食品、包装等行业智能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以及大型工程施工设备等。

14.专用装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太阳能等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维修,遥感及导航系统终端等。

海洋高新产业

15.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糖工程、蛋白工程、海洋生物毒素和海洋微生物高特异活性物等。

16.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上储油设施及海上钻井与海洋重型装

备制造。

17.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利用设施、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及深度利用等。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新产品开发,推进企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增强品牌创建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轻工。支持食品、制鞋、工艺美术、塑料等产业调整和振兴,加快发展绿色照明、包装等产业,鼓励沿海传统轻工产业向山区有序转移,支持优势品牌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或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着力培育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轻工业产业集群。

二、纺织。突出品牌服装带动面料发展,加快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等关键环节技术改造升级,发展高档服装面料;应用高性能新型纤维以及纺粘、水刺、针刺及复合非织造等新型技术,拓展产业用纺织品新领域;加快建成集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等为一体的我国纺织服装中心。推进湄洲湾大型粘胶纤维项目建设。加快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泉州、长乐等纺织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南平、三明、长汀等纺织产业集群。

三、冶金。科学开发省内金属矿资源,积极利用国内外矿产资源,推动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争取建设沿海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加快推进罗源湾、漳州等不锈钢项目,建设500万吨以上大型不锈钢生产基地;发展南平等铝制品生产加工;推进上杭铜业循环经济园和长汀稀土产业园建设,发展铜和稀土精深加工。

四、建材。重点发展新型节能节材的墙体材料、建筑陶瓷和节能节水高档卫生洁具、特种玻璃及深加工产品等,建设漳州光伏玻璃及新材料产业基地。提升泉州等石材、建筑陶瓷、水暖卫浴基地发展水平。加快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优化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扶持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协同处臵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产线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线的建设。

五、建筑。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调增资质、晋升等级,拓宽业务领域和范围,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拓展省外、境外市场。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施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动态监管,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六、林产。重点提升木竹加工、林产化工、制浆造纸、家具制造等发展水平,整合闽西北、闽东南林产业,形成若干林产业集群。推进林浆纸和林板一体化,加快建设临港大型浆纸项目,加快莆田木材加工区建设,形成全国重要的木材加工、贸易中心和进出口基地。

第四节 扶持发展大企业大集群

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劳动力素质高的现代产业集群,打造5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建成10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或基地。

一、培育大公司大集团。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总部经济,以福建为总部跨区域发展,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投入,盘活存量资产,通过参与国内外大企业

合作、嫁接央企、改制上市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快速扩张。支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技术加强改造、创新管理,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方式。鼓励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支持大型装备企业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企业加强工业产品设计和创新设计,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塑造区域品牌,培育国际名牌,力争到2015年中国驰名商标200件以上。

二、壮大重点产业集群(基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高协作配套能力、原材料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扩大发展规模。加快新增长区域和园区产业集聚,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带动配套、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标准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加速向专业园区集聚、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山区转移。

专栏5:重点产业集群(基地)

超千亿元产值产业集群(基地):

1、福州光电显示产业集群;

2、厦门光电产业集群;

3、厦门计算机及通信产业集群;

4、湄洲湾石化产业基地;

5、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基地;

6、福州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基地;

7、漳州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基地;

8、泉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9、长乐纺织化纤产业集群;

10、泉州体育用品产业集群。

500-1000亿元产值产业集群(基地):

1、漳州光伏玻璃及新材料产业基地;

2、福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3、厦门汽车及工程机

械产业集群;

4、龙岩工程机械及专用设备产业基地;

5、泉州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6、三明机械装备产业集群;

7、闽东电机电器产业集群;

8、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9、三明金属及深加工产业集群;

10、龙岩铜和稀土深加工产业基地;

11、莆田纺织鞋服产业集群;

12、漳州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13、泉州休闲食品产业集群;

14、泉州建陶及水暖器材产业集群;

15、莆田木材加工及浆纸产业集群;

16、南平林产加工及浆纸产业集群。

第四章 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研发创新和物流销售两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把旅游和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4%以上,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服务业就业比重达40%以上。

第一节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强旅游、文化、科技融合,构建大旅游格局,努力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到2015年,全省国内外旅游人数累计突破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600亿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

一、塑造海峡旅游品牌。突出‚海峡旅游‛主题,整合、保护、开发滨海、生态、文化、红色四大优势旅游资源,形成连线成片、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大旅游格局。树立培育大项目、塑造大品牌、形

成大产业的观念,加快建设四个十大精品旅游项目,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和海上旅游,精心培育旅游新业态,加快形成以厦门、福州、武夷山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旅游经济区域。优化提升武夷山、厦门鼓浪屿、泰宁丹霞、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国内知名品牌,完善丰富福建土楼、古田会址、漳州滨海火山、宁德世界地质公园、连城冠豸山等日趋成熟的品牌,培育壮大福州三坊七巷和温泉古都、泉州和漳州海丝文化、平潭海坛景区、东山生态旅游岛等新兴发展的品牌。

二、提升旅游设施开发水平。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旅游项目,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全面推进A级景区创建提升,建设一批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打造一批中国最佳城市旅游和中国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大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到2015年,实现重点旅游景区通高速公路,全省所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及A级景区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交通、旅游标识和游客服务体系。

三、大力拓展旅游市场。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努力拓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内市场和台港澳及日韩、东南亚等境外市场,精心策划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培育和壮大一批旅行社、旅游饭店等大中型骨干旅游企业,完善营销服务。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推进旅游信息化工程,提升旅游数字化水平,发展智能旅游。强化旅游宣传,借助电视、网络、平面等媒体平台和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全面提升海峡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推动香港(澳门)—台湾—厦门邮轮航线开通,实现两岸‚一程多站‛旅游,全力

打造海峡旅游共同市场。

专栏6:四个十大精品旅游项目

1.十大生态旅游精品:武夷山、泰宁、冠豸山、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永安桃源洞、福州鼓山、厦门园博苑、漳州花博园、仙游九鲤湖(九龙谷)、德化石牛山。

2.十大滨海旅游精品:鼓浪屿风景旅游、平潭岛国际旅游、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惠安崇武滨海旅游、东山生态旅游岛、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嵛山海岛生态旅游、英雄三岛(大嶝、小嶝和角屿)旅游、三都澳海上渔城旅游、环马祖澳旅游。

3.十大文化旅游精品:武夷山‚双世遗‛、福建土楼、泉州清源山(海上丝绸之路)、湄洲妈祖、宁化世界客家始祖文化园、三坊七巷文化历史街区、马尾船政文化、福州昙石山遗址、南安郑成功史迹文化旅游、福建茶文化。

4.十大红色旅游精品:上杭古田会议旧址、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龙岩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三明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漳州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闽北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闽东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旧址、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长汀红色‚小上海‛。

第二节 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

依托综合运输枢纽,运用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建设连接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力争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0%以上。

一、着力抓好现代物流载体建设。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48 货物集散地、综合运输枢纽和港口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厦门、福州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其他设区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等产业聚集区和纺织、煤炭、钢铁、重要矿产品、建材、粮食、水产等专业化及规模经营优势突出的地区,建设一批现代化专业物流中心、大型专业批发市场、配送中心,推进和完善‚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三级物流运作设施网络,大力发展甩挂运输、集装箱、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二、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央属物流企业品牌和网络优势,加强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央属物流企业的合作。引导物流企业采取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与省内外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大的物流企业集团,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占有率。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引导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大力推动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联动发展,在重点地区、重要产业集群和重要工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扶持一批第三方物流示范企业。

三、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全省性、区域性和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和物流信息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推广和运用,逐步实现物品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鼓励物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物流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积极开展现代物流业标准化试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物流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动物流企业在关键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和运作。

第三节 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推进闽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打造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力争到2015年金融业达全国中上水平,增加值200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一、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支持现有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合理增加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扩大地域覆盖面;大力吸引省外、境外各类金融机构来闽设点展业,升格分支机构;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组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扶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争取设立若干个注册地在我省的保险、证券等新的金融机构或地区总部。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金融控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支持兴业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发展。鼓励创办并规范发展法律、审计、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典当、证券投资咨询、保险经纪代理、专业理财服务。规范与促进民间金融发展。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金融现代化电子支付系统。

二、着力推进金融业务创新。积极支持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运作,创新银行贷款品种、担保方式,促进信贷规模稳定增长。加快鼓励个人消费、科技创新和绿色经济发展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银行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组合化的一揽子融资服务。有效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发行企业债券和资产证券化,力争直接融资比‚十一五‛末翻一番。推动信用保证保险发展、创新出口信保产品和服务发展,探索保险业介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途径,积极开发新的保险品种,拓宽保险资金应用渠道。支持产业投

第二篇:福建省冶金工业“十二五”规划

《福建省冶金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前三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冶金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推动冶金产业优化升级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加快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冶金产业,具有重大意义。本规划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和国家有关冶金行业发展要求编制。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截至2010年底,全省拥有规模以上冶金工业企业537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8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全行业从业人员10.49万人,资产总额约1200亿元。拥有主要产品生产能力:钢1100万吨、钢材2200万吨、生铁900万吨、铁矿石900万吨、铁合金30万吨、电解铝15万吨、铝材85万吨、钨及其化合物3.7万吨、细钨丝220亿米、稀土冶炼分离9000吨、黄金30吨。2010年全年完成主要产品产量:钢1086.88万吨、钢材1340.56万吨、生铁558.8万吨、铁矿石原矿890万吨、铁合金24.07万吨、电解铝10.65万吨、铝材79.74万吨、钨及化合物2.47万吨、钨细丝122.89亿米、黄金24.6吨、电解铜1.11万吨、铜材4.55万吨、稀土冶炼分离5800吨。“十一五”以来,我省冶金工业快速增长,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一批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厦钨保持其在世界钨业界的龙头地位,三钢集团、紫金集团连续多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010分别列为第321位和283位。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行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冶金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36亿元(规模以上,现价。以下同),比上年增长20.6%,“十一五”年均增长24.42%;钢产量年均增长23.24%,电解铝产量年均增长15.64%,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从基本空白到5800吨。2010年钨化合物、钨加工材、铝材、黄金产量分别保持在全国第二、第一、第八和第三的位置,其中钨产品出口全国第一,钨业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名列全国前茅,黄金业实现利润连续多年全国第二。

2、产品品种质量明显改善。三钢集团、厦钨、南铝、紫金集团等企业在产品和技术研发水平上已经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全省冶金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冷轧薄钢板、涂镀层钢板、IT产品铝型材、铝PS印刷版基、硬质合金、贮氢合金、太阳能级多晶硅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重从10%提高到30%以上。超细晶硬质合金棒材、双零铝箔等产品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

3、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快技术升级,全省冶金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大型化、自动化的中铝瑞闽公司铝板带生产线、厦门厦顺铝板带箔生产线、金鹭公司硬质合金还原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钢集团通过改造大型炼铁高炉、炼钢转炉替代了原有的中小型冶炼装备;全省钢铁企业轧钢生产全部实现连续轧制;南铝15万吨铝冶炼和加工生产线、长汀金龙稀土公司5000吨稀土冶炼分离生产线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太阳能级多晶硅研发技术取得进展,佳科太阳能硅公司等企业物理法冶炼多晶硅已达5N以上水平,并成功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制造。厦门市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厦门钨材料工业基地”,并在厦钨建立了国家钨材料技术中心。厦门金鹭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超细晶硬质合金工业化制造技术“紫钨原位还原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钢集团自主开发的“烧结机烟气选择性脱硫技术”获得2008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紫金集团“生物提铜新工艺工业应用研究”获中国有色工业协会2006科技进步一等奖;南铝成为国内唯一获得国家技术中心的国有铝型材企业。

4、改革重组步伐加快。我省三钢集团与鞍钢集团重组建设沿海大型钢铁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0年省政府与鞍钢集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重组方案已获国家工信部批准;宝钢重组福建德盛镍业公司、首钢重组福建凯西钢铁公司等已成功运作。省内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也明显加快,亿鑫钢铁公司、鑫海冶金公司与三金钢铁公司的联合重组等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福州福泰钢铁公司等企业的重组也在进行中。

5、淘汰落后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生铁26.42万吨、钢30万吨、铁合金1.1万吨、铅锌1.21万吨,关闭炼铁企业8家、炼钢企业2家、铁合金企业4家、铅锌冶炼企业5家,全面完成“十一五”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全省冶金行业装备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集中度不高,经济总量小,企业规模小。全省大中型冶金工业企业只占全部企业数的12%左右,户均产钢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钢产能超过500万吨的仅三钢集团1家,唯一的铝冶炼企业南铝公司产能仅15万吨。钢材和铝锭的自给率仅为67.2%和11.3%,冷轧薄板、中厚板、冷轧硅钢板、不锈钢板等附加值较高的钢铁产品大部分需靠省外采购或进口。二是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落后。除厦钨、三钢、南铝、紫金等少数企业设有专门部门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外,全省其它企业大多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三是资源缺口严重。冶炼生产所需的铁矿石、氧化铝、钨精矿、稀土矿、精煤、焦炭等主、辅原料大多依靠省外购入或进口解决。

二、发展环境

(一)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为我国冶金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的定位,赋予海西区先行先试政策,“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各部委出台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举措,央属企业、台资企业、民营企业加快在我省投资兴业,为我省冶金工业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冶金工业仍将处于发展机遇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将对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国内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年均7%的较高增长速度,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将消费大量的钢铁、有色金属产品,冶金工业仍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围绕钢材和有色金属产品市场、矿石资源、产业标准等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随着下游行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冶金产品的需求增速及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将形成巨大的挑战。受资源、能源,以及环境承载量的制约,我国冶金工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设备大型化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冶金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冶金工业生产新工艺的核心将是流程短、连续性强、能耗低、劳动生产率高和环境友好。发展绿色冶金工业,使之成为优质产品生产、社会废弃物消纳和能源高效转化的基地,是冶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区域及省内冶金市场需求分析《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0%以上的战略目标。当前,我省正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围绕构建产业集群、建设大项目、打造大基地等,需要大量的冶金产品保障支撑。福建省多数冶金产品供应不足,包括钢铁、铝、铜等还需大量从省外购入或进口解决。2010年全省钢材表观消费量约2100万吨(建筑材约1300万吨,生产用材800万吨),缺口约800万吨。建筑用材本省自产基本能满足需求,生产用材(冷轧薄板、不锈钢板、高合金钢等)主要从省外购进和进口解决;原铝消费量70多万吨,其中省内自产仅10万多吨,其余从省外购入或进口;铜消费量约为40万吨,基本从省外购入或进口解决;铅消费量10多万吨,大多从省外调入。预测到2015年全省钢材消费量3000万吨以上、铝120万吨、铝材50万吨、铜80万吨。省内钢材、铝、铜、铅、锌等冶金产品产量仍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缺口较大。此外,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的江西、广东两省,以及邻省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对冶金产品需求量大。2010年,三个省钢材净输入约3000万吨;我国台湾省每年也从我国大陆进口200万吨钢材。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优化布局、联合重组、淘汰落后、提升技术水平,推进沿海大型冶金工业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和提升大集群、大企业,延伸产业链的发展,实现冶金工业健康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当前冶金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着力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保关键品种,保市场稳定。同时,着眼长远,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推进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2、技术进步与淘汰落后相结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技术诊断提升,提高企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加强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

3、结构调整与企业重组相结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整合要素资源,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钢铁、有色金属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提高产业竞争力。

4、重点突破与整体发展相结合依托我省港口、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着力做大做强企业集团,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大型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比重,带动全省钢铁、有色金属产业整体发展,提高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自主开发与全球资源配置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有效控制与掌握资源开发与配置的主动权,确保产业安全。

(三)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到2015年,冶金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00亿元,年均增长18.8%。其中钢铁工业3000亿元,年均增长20.4%;有色工业1100亿元,年均增长14.9%。主要产品产量:铁矿石原矿1100万吨、生铁1500万吨、钢2000万吨、钢材3000万吨、铁合金100万吨、电解铝15万吨、铝材120万吨、钨及其化合物3万吨、硬质合金5000吨、细钨丝160亿米;电解铜20万吨、铜材25万吨、稀土冶炼分离1万吨、稀土材料(磁性、发光、储氢等)1.2万吨、黄金40吨。

2、企业结构目标。全省形成2-3个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重点钢铁企业产量占全省钢铁产量的比重从目前的65%提高到75%以上。

3、技术进步目标。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铝材高附加值产值比重从目前的25%提高到50%以上,重点钢铁企业400MPa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产量比重从目前的35%提高到70%,板卷材产量比重从目前的35%提高到70%。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4、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目标。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低于59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1.0千克以下,吨钢SO2排放量1.8千克以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7%以上,金属尾矿综合利用率20%以上。电解铝综合交流电耗13300千瓦时/吨,铜冶炼综合能耗330千克标煤/吨。冶金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四、主要任务

(一)发挥区位优势,优化区域布局

1、沿海地区。依托宁德港湾优势,推进我省三钢集团与鞍钢集团在宁德沿海组建大型联合钢铁企业,进一步提高全省钢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集中度。福州、漳州、宁德分别以宝钢德盛、福欣不锈钢为龙头,调整产品结构,完善产品系列,延伸产业链,加快不锈钢精深加工下游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最大的福州不锈钢产业基地;福州、厦门分别以中铝瑞闽、厦钨、厦顺为龙头,向铝、钨下游高端产品延伸。

2、内陆地区。主要依托三钢集团、紫金集团、南铝等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技术、品牌优势,带动本地区冶金工业发展。支持三钢集团通过淘汰落后、整合资源和调整结构,进一步做强做优;同时积极开展与鞍钢的合作重组工作,壮大企业实力;南平铝业公司进一步完善铝加工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铝材产品,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紫金集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金铜矿开采和铜冶炼项目建设,带动龙岩铜管、铜板带箔、铜杆、铜丝、高精度铜粉制品等铜产业发展,形成上杭铜加工产业集聚区。发挥厦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整合全省稀土资源,加快和推进长汀、三明稀土工业园的建设,加快下游产业发展,促进稀土资源有序开发。

(二)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

1、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重点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在钢铁行业推广高强度钢筋、汽车板、造船板、高磁感取向硅钢等应用技术,以及焦炉煤调湿、大型热电联产等技术;在有色行业推广铝冶炼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技术、铜冶炼氧气底吹技术、铅富氧底吹熔炼技术,以及烟气制酸新工艺、新技术开发等;在黄金行业推广应用难选冶金矿的生物氧化、原矿焙烧、加压氧化等选冶工艺技术。通过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工艺,提高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研发中心的建设,加快组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细冶炼技术和精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加快不锈钢、铜、镁等复合材料和稀土、新能源等新型功能材料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步伐,进一步延伸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海西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重点加强稀土永磁、发光、储氢、催化、抛光等材料及应用产品、稀土矿山绿色开采工艺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形成技术优势,为我省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结合承担的国家重点技术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重大专项课题,解决12项粉末材料、硬质合金、精密刀具、数控刀片、PVD涂层、CVD涂层生产设计方面的重大、系统技术课题,促进厦钨在这一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支持厦钨能源新材料研发分中心针对各种新型电池材料等开展研究,“十二五”期间建成一个各种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实验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基地。随着行业自主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我省冶金行业将促进一大批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

2、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技术诊断提升,提高企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产业升级。重点推进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做好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结合生产原料成份波动大、工艺复杂的特点,形成冶金生产各工序和全线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全面提高冶金工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推进冶金工业的现代化。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建设的应用,通过能源中心、通信网络、数据采集、及公辅设施硬件和软件建设、构建一个能源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涵盖电力系统、煤气系统、蒸汽系统、给排水等系统,带动冶金行业能源管理进入信息化时代,进一步实现能源介质的遥测、遥信、遥控,做到内部能源全流程管控一体化,不仅发挥生产流程的支撑保障作用,达到安全稳定,而且实现能源的经济平衡、优化高效,提高能源的回收和利用效率。

3、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在钢铁行业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脱硫、高炉工序系统工艺技术、铸轧一体化技术及综合能源管理技术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建设污水和废渣综合处理系统,提高“三废”的综合治理和利用水平,提高能源、资源回收利用率。加强和完善废钢铁综合利用,鼓励发展短流程炼钢。有色行业加快新技术的应用。铝冶炼积极应用“低温低电压节能技术”等电解工艺;铅锌冶炼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冶炼工艺和低浓度二氧化硫制酸工艺进行技术改造;铜冶炼项目建设采用国际先进的闪速炉工艺技术;6300千伏安及以上铁合金矿热炉采用低压动态无功补偿技术,推广应用正压反吸风布袋除尘装置。在有色行业积极推广废渣、赤泥等固体废弃物的应用,实现生产零排放。推广串级萃取分离法生产高纯稀土技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和电炉、63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炉。淘汰或关闭未按有关规定批准,无开采批准书的黄金矿山、无采矿许可证的钢铁和有色金属矿山采选项目以及稀土、钨矿及铅锌矿的采选、冶炼及加工(含硬质合金)项目。

(三)加快品种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链延伸钢铁工业 大力发展建筑用高强钢筋,金属加工用高线,机电、船舶、汽车以及其它装备制造业用的涂镀层钢板、工程用板、容器用板和船板、特殊要求的高级无缝钢管、冷轧薄板、冷轧硅钢板、不锈钢、冷轧不锈钢薄板带及特殊钢等产品,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有色工业 铜产业积极推进复合材料和电子工业用铜材、电解铜箔、铜带、铜管等品种的规模化生产,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新材料产业加快开发与应用步伐,重点发展粉体材料、合金材料、深加工制品、高纯金属以及稀土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和其它高科技功能材料,拓展新的市场领域;铝行业积极探索用于IT行业、交通运输、太阳能和散热器的高附加值工业型材、幕墙板基、塑带、涂层板、铝箔坯料、PS板基、空调箔、单零家用箔、药用箔,双零箔等市场规模品种的开发和应用。

(四)着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1、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赋予我省先行先试的有利时机,依托港口、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促进重点骨干企业与央企、省内企业的联合重组兼并,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吸引央属企业、台资企业以及战略投资者,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组建主业优势明显、产权明晰、技术力量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2、促进冶金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大型央企、境外有实力企业重组、合作。重点加快推进三钢集团与鞍钢集团、台资企业等在宁德沿海建设大型联合钢铁企业。推动重大钢铁、有色金属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布点建设。

3、鼓励有实力的铜、铝、黄金等企业以多种形式进行重组,实现规模化、集团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实施跨地区兼并重组、区域内重组和企业集团之间的重组,支持铝企业与煤炭、电力企业进行跨行业的重组。

(五)培育大型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快产业链延伸,推动集群(基地)发展,形成若干个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基地)。

1、重点产业集群福州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 打造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主要依托宝钢德盛、晟元冷轧等企业,开发高档次冷轧产品和吸引不锈钢下游冷轧、拉丝、管材、标准件、非标准件、厨具、装潢、不锈钢成套设备制造等深加工企业。到“十二五”末期,形成销售达1450亿元产业集群。其中不锈钢薄板400万吨,销售收入800亿元;下游制品加工产业销售收入350亿元。漳州金属深加工集群 依托首钢凯西钢铁公司、福欣不锈钢、漳州凯景钢铁公司、统一马口铁公司等企业,开发钢板(不锈钢板)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薄钢板(带)涂、镀生产及其应用产品的生产。预计到2015年,漳州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将形成薄钢板生产能力400万吨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成为福建省最大的钢板生产基地。上杭铜产业集群 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以25万吨铜冶炼为龙头,加快太阳铜业10万吨铜杆二期、建润电业二期技改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延伸铜产业链条,做大铜产业集群,打造铜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使上杭将成为福建乃至珠三角一个重要的铜材料供应基地、铜制品加工基地、铜技术开发基地、铜商品集散地。福州铝板带产业集群 以中铝瑞闽生产的印刷材料版基、铝箔坯料、合金板带材为基础,发展CTP版、包装箔、建筑装饰板、集装箱板等高附加值下游产品。将基地定位为我国东南地区高精铝板带材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以实现中国铝业“跨越式发展铝加工”的发展战略。到“十二五”末,铝板带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并以此为中间产品带动深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年销售额达到200亿元的产业集群。长汀稀土产业集群 利用我省的稀土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厦钨,统筹全省稀土资源的开发与经营,稀土资源的集中度达到90%以上。2011年底金龙公司稀土磁性材料生产线投产后,集群将形成2000吨稀土荧光粉、6000吨稀土磁性材料生产能力,实现80%的稀土冶炼分离产品自用(按价值计算)。同时积极开发背光源用荧光粉、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稀土永磁电机等高端产品。在5年内形成发光材料、储氢材料、永磁材料等稀土产业链,稀土精深加工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2、大型企业集团鞍钢(宁德)钢铁基地 打造我国东南沿海新兴钢铁基地。三钢、鞍钢通过联合重组,建设宁德1200万吨大型钢铁项目。项目采用我国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节能钢材和低碳钢铁生产流程,主要建设3800立方高炉、200吨转炉、130吨超高功率电炉、1880mm热连轧机组、1800mm冷连轧机组、大型H型钢、焊管轧机等,主要产品为高强及超高强热轧钢板、700Mpa及以上强度工程机械用钢、700Mpa及以上强度大梁钢、以及优质棒材、线材、无取向硅钢等。项目预计2015年建成,达产后年销售收入达6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钢铁企业和发展低碳工艺流程的绿色钢铁示范基地。三钢集团 紧紧围绕建材、制品材和板材“三分天下”的产品结构调整战略,面对区域市场,开发具有市场潜力和规模效益的产品,实现技术进步。到“十二五”末,集团钢产量突破800万吨,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最重要的钢铁生产技术研发基地。紫金集团 继续实施成功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形成以金为主,铜、铅锌、钨、铁等基本金属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十二五”末集团黄金产量28吨、电解铜2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厦钨集团 实施“以钨为主业,以钼和能源新材料为两翼”的战略规划。积极发展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等产业的突破,成为国内能源新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快整合全省稀土资源,建设和推进长汀、三明稀土工业园。到“十二五”末,实现钨加工产品8500吨,钼深加工产品1000吨,储氢、锂电池等能源新材料深加工产品16000吨规模,产值突破120亿元。宝钢德盛 在通过填平补齐改造形成18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二期200万吨不锈钢项目,最终形成400万吨不锈钢生产能力,产品定位为以304、304L、316、321为代表的300系列不锈钢和以BN系列不锈钢为主要产品品种,并同步发展横向配套产业。到“十二五”末,销售收入突破600亿元。南铝集团 在拥有15万吨电解铝-铝铸造-铝型材-铝材工程完整的铝产业链基础上,以铝型材产品为主、铝板带产品为辅,不断壮大和发展铝加工,通过外延扩张生产经营规模,通过新产品研发开拓市场,加快发展高附加值铝材产品,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到“十二五”末,工业型材占铝型材比重达60%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企业竞争力名列全国前列。

(六)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产业安全积极探索资源的多元保障,稳定资源供应渠道。我省所需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乌克兰等国家采购,数量约占总需求量的70%。钢铁行业加强与省内外铁矿石贸易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积极探索共同投资国外铁矿的途径;同时注重利用本省三明、龙岩、泉州等地和广东省、江西省等周边地区的铁矿资源,建立长期供应协议,进一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钨行业加强省外境外矿山资源开发和拓宽海外钨矿、废钨等进口渠道,满足钨冶炼对资源的要求。对钨、钼、稀土三种中国占优势的资源,建立必要的战略储备,保证生产和经营安全。省内加快马坑铁矿的开发利用,加强对共生矿、伴生矿资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水平,支持深部开采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矿产资源整合,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措施,将资源优先配置给重点骨干钢铁冶炼企业。严格按照行业准入条件,有序合理开发稀土、铅锌等资源。各资源所在地区制定辖区内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全面提升环保和安全系统的设防标准和水平,实现高效、规范、有序和持续稳定发展。推进有色金属废旧资源的回收,支持采用先进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工艺设备回收再生铜、铝、铅锌、钨等,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示范园区,促进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缓解我省金属材料不足的矛盾。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规划实施和产业发展引导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宣贯,落实规划的执行与监督。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制定相应工作任务和配套政策,创造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经常性评估检查,对规划实施的成果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反馈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规划实行调整。不断完善和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和实施手段,促进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冶金产业政策,组织实施钢铁、焦炭、铁合金、铅锌等准入条件,加强结构调整,控制总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促进行业优化升级。

(二)支持拓展冶金市场建立专业市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园等配套建设,促进建立集多品种生产、多商铺经营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多品种产品和较完善专业市场的产业链条聚集地。促进废钢、成品及其它相关物资的流通和交易,依托地域优势和生产企业,配套建立流通市场,以加快冶金产品和原料的流通交易,实现统一协调、统一配送,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以流通带动生产,提高我省的企业竞争力。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冶金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规模化发展,壮大冶金产业规模。在争取国家和省内各家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同时,加大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力度,优先支持重点冶金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再融资或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筹集发展资金;优先支持完成上市辅导的企业加快在主板、中小板或创业板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步伐;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建立和有效运作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贸易融资、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保单项下融资业务,支持企业出口。

(四)加大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推动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列入中央新增投资计划。整合省级有关部门支持企业发展方面的资金,重点用于以下方面:一是技术改造。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进行升级改造;二是技术创新。利用“6·18”等平台,推动科研技术项目对接,促进项目成果产业化,对省科技开发重大项目或行业技术创新重大项目,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三是节能减排。对节能、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工程以及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配套项目等给予财政补助,对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给予奖励。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财政补助政策,鼓励企业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四是鼓励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省级标准化工作专项经费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

(五)强化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落后产能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是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对列入国家规定的淘汰类和限制类的冶金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征收的差别电价全额返还企业所在地的设区市政府用于落后产能退出工作。二是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增加淘汰落后产能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额度,积极争取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补助专项资金,设立省级淘汰落后产能补助资金专项,各设区市相应设立补助配套资金专项。重点支持解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等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六)加强矿山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认真落实国家、省里关于开发整合和清理整顿矿山的有关文件要求,加强对现有矿山的监督与管理。支持省属冶金(矿山)企业开发黄金、铁矿石等金属矿产资源。根据国家和省矿产资源整合的有关规定,对采矿权设置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的采矿权人加大整合力度,对达不到省定最小开采规模、破坏浪费资源、污染破坏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的采矿权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动作、以优并劣、以大并小等措施予以整合。积极稳妥地实施跨区域合作,建立稀土等资源跨县(市、区)域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钢铁、有色金属企业“走出去”,利用国内外和省内外两个市场开发资源,加快实施金属矿产资源全球性战略,利用境外矿产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七)推动企业并购重组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妥善解决企业债权债务和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落实国家有关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土地管理政策。有关审批部门建立审批服务“绿色通道”,跟踪服务,督促检查。鼓励企业实行综合授信。对符合条件的兼并重组企业项目,省级财政资金给予优先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可设立企业兼并重组专项资金,支持本地区企业兼并重组。严格控制钢铁新增产能项目,原则上不再布新点,做大做强现有企业。

(八)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协调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反倾销诉讼,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加强信息发布,适时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项目核准、审批、生产、淘汰落后、污染排放、银行贷款情况等信息。切实强化信息沟通、共享和披露,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附:福建省冶金工业“十二五”重点冶金项目表。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的解读试题

“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的解读(共60题,共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

1.如何在扩大()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议题。[2分]

A消费 B投资 C内需 D出口

正确答案: B

2.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2分]

A结构性 B关键性 C主导性 D基础性 正确答案: A

3.实施()的房地产区间目标调控,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改进房地产行政调控,完善房地产调控绩效问责制度。[2分]

A统一化 B一致化 C标准化 D差别化

正确答案: D

4.我们已经迈入()阶段。[2分]

A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经济平稳发展 C“中国与世界的十年” D“中国的十年”

正确答案: D

5.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2分]

A基础能力建设 B职业能力竞争 C教育设施建设 D可持续的发展

正确答案: A

6.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我国要增强()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2分]

A军事实力 B文化软实力 C政治教育 D经济实力

正确答案: B

7.把()作为实现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全球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建立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基地。[2分]

A绿色产业 B战略性新兴产业 C现代服务业 D现代化工农业

正确答案: B

8.“十三五”时期,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需求,逐步形成以()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对形成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新常态”十分关键。[2分]

A战略性新兴产业 B绿色产业 C现代化工农业 D服务业 正确答案: D

9.防灾主要是指从源头上加强自然灾害()能力建设,掌握自然灾害发生信息,提高自然灾害的信息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2分]

A防灾抗灾 B应急反应 C监测预警 D积极防御

正确答案: C

10.“十三五”时期不含巨灾的因灾损失率要控制在1%以内,不含巨灾的因灾死亡率要控制在()人/百万人以内,农作物因灾损失面积有所下降。[2分]

A5 B10 C1 D2

正确答案: D

11.我国应以“共同责任,更大贡献”为指导方针,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在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勇于承担国际碳减排责任,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2分]

A国内社会稳定 B国际政治格局 C经济发展阶段 D未来发展规划

正确答案: C

12.以下中国有规律性的发展阶段不包括()。[2分]

A中国社会变迁阶段 B中国制度演变阶段 C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D中国生态环境演变 正确答案: B

13.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培训。[2分]

A长期性 B短期集中制 C阶段性 D劳动预备制

正确答案: D

14.依据(),基于我们的前期研究,前瞻性地提出2030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题、目标和发展趋势。[2分]

A我国现有的国情和发展状况 B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国际关系

C党中央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任务 D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正确答案: D

15.党的十八大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高度,从中华民族()长远需要出发,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标志着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分]

A复兴 B长久发展 C永续发展 D持续发展

正确答案: C

16.减灾重点加强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减少自然灾害的(),同时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应对自然灾害能力。[2分]

A不确定性 B破坏性 C伴生性 D脆弱性 正确答案: D

17.在过去的10年里,按照汇率法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大经济体。[2分]

A四 B三 C一 D二

正确答案: D

18.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增强()在国家创新决策体系中的话语权。[2分]

A企业家 B人民大众 C研究人员 D一线职工

正确答案: A

19.优化投资结构,在确保()的前提下,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投资,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2分]

A绿色产业投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需求 B现代服务业投资需求、公共事业投资需求 C现代服务业投资需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D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民生投资需求

正确答案: D

20.中国社会变迁共有()个阶段。[2分]

A二 B四 C三 D五

正确答案: C

2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现代化,这为防灾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创造了机会。[2分]

A国家治理能力 B国家治理意识

C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D国家治理体系

正确答案: C

22.加快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支持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机制。建立覆盖资源开采、消耗、污染排放及资源性产品进出口等环节的绿色税收体系。[2分]

A资源 B资金 C财政 D税收

正确答案: C

23.我国应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将防灾减灾纳入()、区域规划和空间规划。[2分]

A国家规划 B工业规划 C经济规划 D国防规划

正确答案: A

2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针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坚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2分]

A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B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C综合治理,预防为辅 D治理为主,预防为辅

正确答案: B

25.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的局面明显改善。[2分]

A减少逆差 B扩大逆差 C扩大顺差 D减少顺差

正确答案: B

26.我国也是世界上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十二五”期间占世界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达到70.8%,即便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我国排放水平也接近并超过发达国家,2013年首次超过()。[2分]

A德国 B美国 C欧盟 D日本

正确答案: C

27.针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特别是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的总方针。[2分]

A稳中求进 B五大发展 C四个全面 D坚持发展

正确答案: A

28.加快试点和实施“康居工程”,降低()家庭购置初步改善性质普通商品房成本。[2分]

A低收入 B高收入 C中等收入 D贫困

正确答案: C

29.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推动政府职能()转变。[2分]

A从家长式监管向开放式共创 B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 C从政策制定向过程参与 D从单一职能向多元化职能

正确答案: B

30.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精准扶持。[2分]

A平等 B集中 C分散 D分类

正确答案: D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

31.中部地区战略的内容:()。[2分]

A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 B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C着力保护好生态资源 D加快构建经济带

正确答案: ABD

32.中部地区崛起()。[2分]

A制定实施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B完善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C推动城镇化与产业支撑、人口集聚有机结合 D形成重要大数据整合战略支撑区

正确答案: AC

33.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增长。[2分]

A持续 B快速 C有序 D合理

正确答案: ACD

34.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2分]

A资源消耗 B生态效益 C环境损害 D环境污染

正确答案: AC

35.在考虑“十三五”时期的主题时需要把握两个方面()。[2分]

A与时俱进 B历史的继承性 C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D实事求是

正确答案: BC

36.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状有()。[2分]

A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B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C消费需求拉动能力逐步增长

D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农业基础不断巩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产业升级与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基本踏上科学发展轨道。

正确答案: ABCD

37.在()基础上,国家应加大财政性的教育投资,同时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这样不仅能够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也能够在短期内降低家庭负担、提高居民消费率,对短期和长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分]

A鼓励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教育活动 B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 C重新规划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D优化教育投资基础

正确答案: BD

38.针对以上目标,就要求立足于每个人的全面健康,以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为核心目标,以健康社会文化为纽带,()。[2分]

A开展健康风险管理 B完善健康保障体系 C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D发展健康服务业

正确答案: ABCD

39.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2分]

A文明家庭 B文明单位 C文明社会 D文明校园

正确答案: ABD

40.“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有()。[2分]

A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B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C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法治基础 D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正确答案: ABCD

三.判断题(共20题,共20分)

41.“十二五”时期,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进入下降减少转折期。[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42.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经济发展更加朝着绿色、低碳、循环、环保方面发展,资源节约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4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共同富裕”是从经济、社会、生态和国际四个维度对未来中国发展图景全方位、多角度的展望。[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44.优化创新组织体系,要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45.2030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题、目标和发展趋势时根据“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的。[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46.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高,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47.构建基于全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的循环经济体系,建立“投入—产出”型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48.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4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行了全面设计,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50.此外,同步推进与社会保障发展密切相关的配套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城乡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和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运营机制改革等。[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51.根据我们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经济总量将大大超过美国。[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52.对用于社会保障发展的财政资金,通过优化部门分配机制和预算科目设置方式,提高其城乡间配置均衡水平。[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53.总体来说,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初步实现向“新常态”过渡,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呈现出“新现象”和“新趋势”。[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54.到2030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题和核心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55.推进能源资源的绿色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以上,天然气比重达到10%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0%以内,发展清洁技术。[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56.201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2岁,比2010年提高了1.4岁。[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57.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建立标准统一、全国联网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力争实现全国范围内社会保障领取标准统一,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登记制度。[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58.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中国道路的本质,现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发展主题,是最大的发展任务但并不是最核心的发展目标。[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59.“十二五”时期的定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60.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要求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经济实惠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 此处为本试卷底部标志 =====================

第四篇:2016 广西公务员 “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的解读 考试 93分

“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的解读(共60题,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

1.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央应当(),积极鼓励地区开展联合协同治理,签订地方环境治理合作协议,为地区协同治理创造平台和机会。[2分] A统筹全局 B面面俱到 C管理地方 D放手地方

正确答案: C

2.“十三五”时期,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需求,逐步形成以()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对形成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新常态”十分关键。[2分] A战略性新兴产业 B绿色产业 C服务业

D现代化工农业

正确答案: C

3.美国十多年来至少犯的三大错误不包括()。[2分] A发动阿富汗战争 B发动伊拉克战争 C制造国际金融危机 D参与越南战争

正确答案: D

4.我国也是世界上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十二五”期间占世界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达到70.8%,即便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我国排放水平也接近并超过发达国家,2013年首次超过()。[2分] A欧盟 B美国 C日本 D德国

正确答案: A

5.优化投资结构,在确保()的前提下,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投资,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2分] A绿色产业投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需求 B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民生投资需求

C现代服务业投资需求、公共事业投资需求 D现代服务业投资需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正确答案: B

6.实施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加强防洪()节建设,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综合考虑供水、航运、防洪和生态保护功能。[2分] A整体工程 B薄弱环节 C系统工程 D重点环节

正确答案: B

7.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也将进一步倒逼市场进行自发调整,过剩落后产能和一批()的企业将会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被淘汰出局。[2分] A高污染高消耗 B低污染低消耗 C高污染低消耗 D低污染高消耗

正确答案: A

8.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把()放在首位。[2分] A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B社会效益

C文化产品的丰富 D经济效益

正确答案: B

9.我国国防实力进入世界第()阵营。[2分] A超级 B二 C一 D三 正确答案: B

10.推进水功能区分区管理,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以上。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综合防治。[2分] A75% B85% C90% D80%

正确答案: D

11.在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过程中,支持企业效仿标杆企业,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2分] A提高产品技术 B提升工艺装备 C提高能效环保水平D提高产品销售价格

正确答案: D

12.科学划定中心城区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转变。[2分] A缩小式 B提升式 C降低式

D内涵提升式 正确答案: D

13.在建设老年人口友好型健康服务体系中,应促进老年健康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巩固提升,养老健康服务市场深度、广度持续拓展。[2分] A老年服务业 B服务业

C老年健康服务业 D医疗服务业

正确答案: C

14.加快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财政支持与()挂钩机制。[2分] A生态保护成效 B绿化水平C生态质量 D生态总量

正确答案: A

15.我们将综合国力定义为:“一个国家通过有目的之行动追求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是其核心组成因素和物质基础。”[2分] A国家世界地位 B国家经济实力 C国家战略资源 D国家军事实力

正确答案: C

16.推进能源资源的绿色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以上,天然气比重达到10%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0%以内,发展清洁技术。[2分] A15% B20% C10% D25%

正确答案: A

17.()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支撑。[2分] A经济发展 B科技发展 C教育事业发展 D人才培养

正确答案: D

18.中国社会变迁共有()个阶段。[2分] A三 B四 C二 D五 正确答案: A

19.由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以及人口增长和人均收入增加而带来的新增资源需求抵消了部分效率方面改进的效果,()依然是未来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2分] A合理规划使用资源 B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开发新型能源

D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正确答案: B

20.防灾减灾是国家()的具体体现,将其上升为一种常态化的国家战略,打破传统部门分割、局部调控的救灾模式。[2分] A应急反应能力 B治理能力 C抗灾能力 D国防能力

正确答案: B

21.“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耗相对较小、()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2分] A环境污染相对较低 B可持续性相对较高 C发展前景相对较高 D附加值相对较高

正确答案: D

22.经济中高速平稳增长要求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以内。[2分] A5% B6% C4% D7%

正确答案: B

23.到2020年,我国要求实现人才资源总量达到()以上,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20%-25%,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分] A2亿 B2.5亿 C1亿 D1.5亿

正确答案: A

24.“十三五”防灾减灾要坚持四项原则,其中之一是要(),将防灾减灾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相结合,将防灾减灾战略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2分] A综合统筹,各个击破 B综合统筹,绿色发展 C地方统筹,各自为政 D综合统筹,协调推进

正确答案: D

25.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期阶段。[2分] A中 B后 C前 D末

正确答案: A

26.决胜“三大战役”不包括()。[2分] A“国防战役”,加强中国的军事实力,提高科技水平B向极端贫困宣战,到2020年消除国家贫困线人口

C向污染宣战,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彻底脱钩 D“创新战役”,为中国长期中高速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正确答案: A

27.加快沿边地区开放,把()建成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2分] A新疆 B辽宁 C内蒙古 D黑龙江

正确答案: A

28.由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以及人口增长和人均收入增加而带来的新增()抵消了部分效率方面改进的效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然是未来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2分] A物质需求 B能源需求 C资源需求 D精神需求

正确答案: B

29.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是()。[2分] A提高环境质量 B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 D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正确答案: A

30.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2分] A公益化、规范化 B规范化、均等化 C标准化、均等化 D标准化、规范化

正确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

31.提高住房保障水平()。[2分] A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

B将居住证持有人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C健全保障性住房运营准入管理机制 D统筹规划棚户区完善和安全设施建设

正确答案: AB

32.“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为()。[2分] A降低一切污染物指标数据

B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降至环境容量承载能力范围内 C实现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 D实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正确答案: BCD

33.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各级政府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缩小与户籍人口的差距。[2分] A公共资源服务 B义务教育 C公共就业服务 D公共卫生服务

正确答案: BCD

34.我国应大力推进“绿色工业革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2分] A从“加快发展”转向“科学发展” B从“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 C从“高碳发展”转向“低碳发展” D从“飞跃发展”转向“逐步发展”

正确答案: ABC

35.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央应当()。[2分] A统筹全局

B积极鼓励地区开展联合协同治理 C为地区协同治理创造平台和机会 D签订地方环境治理合作协议

正确答案: ABCD

36.()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分] A能源开发 B清洁能源技术 C节能技术

D能源再利用技术

正确答案: ABC

37.我国应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继续完善()的水资源调配体系,统筹推进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加水资源供给和储备能力。[2分] A南水北调 B东西互济 C东水西调 D河库联调

正确答案: ABD

38.“三大规律”、“三大发展”,是()。[2分] A源于马克思主义的

B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 C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 D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政治经济学

正确答案: ABCD

39.依托互联网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创新对接通道。推进()众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2分] A专业空间 B企业内部 C网络平台 D行政领域

正确答案: ABC

40.“十三五”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2分] A加快经济发展

B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D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正确答案: BCD

三.判断题(共20题,共20分)

41.进一步破除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分割、地区分割和身份分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42.第二个两个“一百年”目标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43.资源保护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44.十三五”时期,我国应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绿色、循环、环保发展为途径,重点转变以往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经济增长方式。[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45.2014年,城乡军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0%和33.6%,到了2020年,均降至30%一下,达到世界较富裕型(消费结构)国家水平。[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46.推进重庆“两江新区”、“长江经济带”、“陆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全方位的对外经济开放格局。[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47.促进老年健康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以健康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巩固提升,养老健康服务市场深度、广度持续拓展。[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48.以社会救助为主体层、社会保险为保底层,积极构建以企业(职业)年金等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层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突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救助功能,保障其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弱势群体发展的必要基础。[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49.除了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之外,还需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五大发动机”。[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50.正式通过了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22017个字)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5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机械化水平与发到国家水平持平。[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52.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设“内容+后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5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行了全面设计,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54.2013年每千人口全科医师数为0.11人,与规划目标(0.2)(人)仍有较大差距,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55.“十二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已经形成,总体战略更加完善。[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56.制定统一的老年福利事业法规,探索老年福利事业的公共资源与服务设施统筹机制,打破城镇公办养老福利院与农村敬老院城乡分割现状,实现养老社会化发展。[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57.我国目前已经度过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逐步进入经济平稳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不断趋向成熟。因此,从现在起至2030年,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稳定发展、增速不断放缓的战略保守期。[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B

58.“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将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59.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的十年”阶段,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各个跨国机构中都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不急如此,地缘政治环境也将对中国有利。[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60.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经济发展输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1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A

第五篇: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培训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培训

2014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请认准福建华图!为方便考生备考,福建华图为考生整理提供2014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供考生参考学习。>>>2014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常识判断指导第一,法律部分的固定性

常识判断里面的法律部分考题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何以见得?固定性主要体现在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的常识判断,法律部分的特点就是常考行政法、爱考“新”法。首先说爱考行政法,一般来说由于我们参加的是公务员考试,与公务员这种身份最为关系密切的就是行政法,所以爱考行政法,行政法里面爱考行政复议,可以说十考行政法,九考行政复议。再者说爱考新法。也就是说考前一年新修订或者新颁布的法律,往往会成为当年考试的热点和难点。

第二,政治部分的“重、大、热”

何谓政治部分的重、大、热?政治部分的重、大、热是指关注当前政治领域重要的、影响大的、民众关注热的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对于时事部分要有所选择的记忆,那么对于我们这次考试所确定的重点,不用说当然就是刚刚召开完的党的十八大和“两会”。这两个必然就是我们政治部分所谓的重、大、热。

第三,哲学部分的答题注意事项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部分,想必相关内容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在我们,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为各位考生指出做“马哲”题的几点注意事项。首先,应用排除法。排除法是做选择题,尤其是“马哲”选择题的不二法门。其次,不相关选项的及时排除。马哲题一般的出题模式是选择意义相关选项,因此在选项中有些表述是完全正确的,但意义却与题干不相关,倘若一时大意就会选错。所以针对“马哲”题,大家先用排除法直接排除错误表述项,接着用相关原则选择表述与题干表述最为密切的一项。

第四,经济、管理跟往年真题走

对于经济、管理的相关考察其实是整个常识判断中最难以揣摩的部分。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往年考过的真题有所掌握,以往年真题确定所考知识点,然后以往年所考的知识点为基础,以点带面,对常考内容重点把握,例如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2013年中央经济会议和“两会”中的相关方针政策。通过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也是能够抓住这一块的分数的。

第五,不要惧怕历史、科技、人文

对于历史、科技、人文知识的考察,考生切记不要有畏难情绪。考生经常会觉得这一块太多了,范围太广了,没办法复习。其实历史、科技、人文所考察都是很简单的内容,你只需要搜集相关材料,然后走马观花似的翻上几次就能有一个很好的效果。因此,对于这一块,尽管看起来东西很多,但复习起来其实就是那么容易,一点也不费事。

通过上述内容的梳理,相信考生们对“常识判断”部分的考情有了新的认识。只要各位考生能够按照上面所说的去学习和复习,常识判断部分的分值就会尽在掌握。最后,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

>>>2014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如何突出主题

首先要确立一条主线,围绕主题来阐述主题,所有的分论点都往这条主线上靠。文章要有主线,也即写作线索,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全文各个部分都要围绕这条主线来论述。论述湖泊保护就不要偏离到“生态环境保护”之外的“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湿地旅游”上去。写文章首先确立主题,之后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方面表达主题、论证主题,这就是文章主线。

确定好、表达好主线,文章才能脉络分明,观点明确,使表达的观点为阅卷者所理解。要说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就从头到尾一贯说什么、解决什么,前后一致,连贯到底。比如以宣传和发展红色文化来倡导核心价值观作为主题,以分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路解决问题为主线,那么所有的材料、所有的论述都要围绕这条主线,不说无关的话题,用具体实例、理论观点来体现主题、证明主题,这样才能保证不会偏题。

作文的基本章法应是:一线串几面,通过一条主线把几个方面的分论点串联起来,共同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假设今年的材料主题是“统筹城乡发展”,文章主线是变二元分离为城乡融合,那么分论点就要围绕着它,阐述怎样融合、从哪几方面推动融合,例如: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统筹城乡发展来融合;突破制度壁垒、转换农民身份、完善社保体系来融合;加快农业现代化,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来融合。以主线统领分论点,有效避免结构松散、论述空泛的问题,突出主题,实现立意。

假设材料的主题是教育改革,试题也要求以教育改革为中心写文章,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这个角度上,有一个“择校热”的问题,如何给降温“择校热”,固然是一个可行的小角度,但全文仅仅围绕这么一个细小的问题来论述,就难以扣中教育改革的主题,不符合题目的立意要求。只有联系教育改革的大背景,提出推进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解决校际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资源和需求过度向个别学校集中的问题,具体角度跟材料主题、题意要求就扣得上了,做到了具体切入角与材料背景、大主题的紧密吻合,不会有脱离材料、偏离题意的问题。

用题目规定的大主题来统领自己想到的小角度,时时处处呼应主题、写出代表主题的关键词,则文章应有的主题与实际写到的具体切入角就统一起来,立意上就站得住脚,高分也就能拿到手了。

那么主线、主题如何确立?这需要从总体上去把握试题要求和材料的含义。一个方法是注意看文章题和分析、对策等大题的核心提示。往往在核心提示中包含着主题。比如2011年省级以上考试题目中,对作文主题的提示为“弘扬黄河精神”,市地以下则出现了“失根”、“无根危机”等字样,与材料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作文的主题应从何入手,要解释黄河精神、解释失根危机,并从不同角度提出弘扬黄河精神、解决失根危机的对策。在具体论述中,时时、处处扣题,反复提到弘扬黄河精神与化解失根危机,这就能正确地确立主题和把握主线。

另一个找主题的方式就是看材料,查找出现频率最高、反复强调、来头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关键词。一般不是出现在材料首则,就是出现在最后一条材料,或是附录的政策文件节选中;不是由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就是文件或专家提出的。只要是材料的主题,一定会反复出现,所以抓材料中出现频率高、提出者地位最高(或文件层级最高)的观点性关键词,就可以把握材料主题,进而确立文章的总论点。

确立了总体论点之后,还要选定具体的破题角度即分论点。比如城市发展这个主题,从哪些角度来破题好呢?

首先,大主题与小角度应当统一,要把小角度、分论点统一在大主题、总论点的方向之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总论点是宏观层次,具体的分论点是微观层次的,把微观角度统一在宏观角度之下,把观点和内容往大主题的框架里装,从而获得恰当的角度。

其次,小角度、分论点不能偏离大主题,要以材料内容为根本。凡是符合材料主旨的具体观点、思路,可以有选择地挑出几个,在大主题的统领下组合起来,为论证大主题服务,如城市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要倡导开放包容心态,这些是材料中提出的具体观点,可以统一在发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现代城市这个主题下,整合起来、扩展开去,阐述如何推动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社会管理如何开放、文化建设如何包容,细化观点、细致论述,即可成为主线清晰、分论点合理的文章。

最后,要根据材料能够提供的观点、论据支持来决定选择什么角度。材料中有具体内容,能够展开发挥的,才可以作为分论点,如果材料中提到的思路太抽象,没法依据材料来发挥,就不能作为分论点。最好是宏观套微观,在宏观角度下提几个微观的合理观点,每一个观点都能在材料中找到具体的内容支持,用它们来阐释主题、证明主题,文章才能写得具体、充实。

下载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必备最完整的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材料,包括总体思路、全文以及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必备最完整的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材料,包括总体思路、全文以及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体会

    zz1ss1yy的福建省公务员考试体会参加过福建省2006年春季公务员考试后,我对公务员考试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次考试因为时间仓促,我报考了B类(只考行政)。考完后感觉考得不是很理想,......

    福建省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福建省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送审稿) 2011年5月 根据《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福建省《“十二五”期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规划......

    《十二五规划建议》总体框架解读

    《十二五规划建议》总体框架解读 商学院 公维才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2010年10月1......

    “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的解读范文大全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针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坚持( ),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2分]A. 预防为主......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选)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公平正义 Tag: 福建公务员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2-04-17 来源:福建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T | T | T 我要提问 2012年春季福建公务员考试考试还剩3天......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范文大全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法治建设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适应社会结构剧烈变动、......

    湖南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征求意见稿)

    湖南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征求意见稿) 作者:admin时间:10-11-30 点击: 637 一、湖南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主要成绩与问题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旅游业快速增长,......

    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

    泉州华图最新消息,2012福建省秋季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已经于8月16日出台,另外考试职位表将于8月17号出台,8月17号到24 号网络报名,笔试时间为9月15号,准考证打印时间为9月5至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