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有关情况的汇报)专题
阳谷县残疾人联合会
关于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有关情况的
汇 报
县人大各位领导:
首先,让我代表县残联执行理事会及全县残疾人向县人大的各位领导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在座的各位对残疾人事业及残疾人的关心和支持。下面,就我县一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下简称〈残疾人保障法〉)的贯彻实施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残疾人基本概况
我县共有残疾人约3.78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97%,涉及到全县近五分之一的家庭。其中,城镇残疾人口数为0.9267万人,约占残疾人总数的22.4%,农村残疾人口数为2.8533万人,约占全县残疾人总数的77.6%。其中,肢体残疾人数量约为12300人,听力残疾人数量约为7400人,言语残疾人数量约为1200人,视力残疾人数量约为2100人,智力残疾人数量约为3500人,精神残疾人数量约为3200人,多重残疾人数量约为4500人。近年来,我县通过结对帮扶、培训就业、政策保障、创业引导等多种途径和举措,不断提高残疾人生存质量,改善生存环境,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就业、康复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二、《残疾人保障法》实施情况
(一)扎实开展《残疾人保障法》宣传工作。我们对宣传残疾人保障法非常重视,将其列入了‚五.五‛普法宣传计划并认真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每年的助残日、聋人节、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采取电视讲话、宣传栏、咨询台、发放宣传材料以及残联网站等形式,开展了残疾人保障法的集中宣传活动。为了使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县残联在认真做好残疾人来信、来访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县司法局,利用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这个平台,为残疾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在今年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我们开展了由分管副理事长带队共计五人参加的法律咨询宣传队,在谷山路进行咨询和宣传,同时发放宣传单,解答残疾人提出的问题,活动期间共发放残疾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资料400多份,解答残疾人法律咨询200人次,为今后残疾人用法律效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打下坚实基础。
(二)残疾人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我们坚持组织健全与效能提升相结合,大力推进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全县18个乡镇、办事处充实调整了残联理事长,配齐了残疾人专职干事,847个村(社区)普遍建立健全了残疾人协会。全县上下形成了以县残联为主导、乡镇残联为骨干、村级(社区)残协为依托的残疾人组织网络,实现了‚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基层残疾人组织。
(三)加大就业工作力度,促使残疾人就业政策落实。为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就业工作环境和状况,我们加大了残疾人就业工 作力度,认真落实集中和分散安臵残疾人就业政策,从而提高了残疾人就业率,解决残疾人家庭的实际困难。
1、县残联严格执行国家分散按比例安臵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保障残疾人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就业权利。对于不能按比例安臵残疾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县残联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010年共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46万元,有效地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的开展。
2、进一步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一方面做好残疾人就业失业统计工作,对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都要登记在案;另一方面残联充分利用自身力量,多方联系我县及我县以外的企业,通过沟通协调为残疾人广开就业门路。通过这些措施尽最大限度使拥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都能得到充分就业。
3、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作用。我们以县职业中专为依托,加大了培训资金投入力度,2011年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拿出25万元,用于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扩大职业技能培训的范围和覆盖面,为更多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结合残疾人自身实际需要,以及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以实用技术为主,文化课程为辅。使他们尽快掌握一技之长,为今后就业、创业奠定基础。截止到9月份,共培训残疾学员50名,有效地促进了残疾人就业。
4、加大对残疾人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县残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我县部分优秀残疾人创办养殖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县残联在做好张秋孟楼养殖基地的基础上,今年把闫楼镇残疾人赵乐法的‚阳谷洪发养殖基地‛作为我县残疾人扶贫从业基地,首先帮助该基地协调镇政府做好地块的选址、租赁及资金扶持,以及鸭苗的供应与销售,在做好养殖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安臵6名残疾人就业。目前该基地建鸭棚四个,资金投入52万元,已实现利润20万元,发挥了养殖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为今后残疾人干事创业,发家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典型经验。
5、做好残疾人就业宣传工作,为残疾人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报纸以及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我县残疾人事业。二是在县电台开办了‚关爱残疾、关注民生‛残疾人专题栏目,积极宣传残疾人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三是宣传报道我县优秀残疾人创业的典型和事迹,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帮助残疾人就业。
(四)残疾人社会保障得到落实。为保障贫困残疾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县残联积极落实国家的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配合民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到去年12月底,已为符合条件的1066名低保重度残疾人,发放每人每月50元的生活补贴,累计发放资金223200元。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认真搞好残疾人生活补贴的筛查、审批上报工作,把符合条件的434名低保重度残疾人,纳入 2012年救助范围。到2012年我县将有1500名低保重度残疾人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今年8月,县残联认真落实好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优惠政策,积极配合县人社局,将我县55-60周岁重度残疾人463名纳入全省享受国家养老金范围,每人每月发放55元养老金。(比正常人提前五年享受每月55元的国家养老金)
(五)残疾人的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生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国家因此出台了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也享受到了越来越多实惠,使残疾人能和正常人一样共同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物质文化成果。为了进一步落实好这些政策,县残联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向上级争取,不断加大救助投入力度。2011年以来共投入资金30万,为全县3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了危房改造;投入资金近12万,为120多名患者免费实施了白内障摘除手术;投入2.68万元,为全县134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车主发放燃油补贴费;投入4.5万元为100名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和2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三个月的免费住院治疗。
今年助残日主题: 改善残疾人民生,保障残疾人权益。我们以本次助残日为契机,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为残疾人送温暖献爱心。深入县特殊教育学校、县职业中专、城镇贫困残疾职工和农村贫困残疾人家中,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入学、就业、就医、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今年助残日期间,县残联开展了‚爱心助我行‛轮 椅捐赠活动,积极争取4万元资金,免费为100名残疾人发放轮椅辆;同时开展了‚无障碍设施进家庭‛活动,投入资金1.5万元,为1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免费为80户聋人家庭安装了闪光门铃;在县特殊教育学校举行‚共享阳光爱在‘瞬’间•手机助残‛捐赠仪式,为全县180名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每人免费捐赠价值600元的手机和手机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大走访、大慰问,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广大残疾人心中,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推动了全县扶残助残、关心、关爱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存在的问题
我们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的不足。
(一)残疾人事业经费。残疾人事业经费是保障残疾人事业正常发展,保证残联工作正常运转,保证残疾人保障法得到贯彻落实的基础。由于我县残疾人事业经费始终未列入财政预算,影响了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人保障法的贯彻落实。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于没有残疾人事业经费,很多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到不到落实,致使残疾人教育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扶贫救助、康复等方面工作难以开展,这与加快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不相适应,与广大残疾人要求改善生产、生活状况的迫切愿望不相适应。
(二)执法环境有待优化。残疾人保障法是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基本法律,但不少干部群众对这部法律了解不够,对残疾人、残疾人事业的认识仍然只是传统的同情和怜悯,不能做到自觉依法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社会上歧视残疾人、损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部门和单位对发展残疾人事业认识不到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在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过程中不积极,不主动,拖欠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残疾人对残疾人保障法了解不多,不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残疾人康复工作还有较大差距。最近几年,康复事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这项工作的社会覆盖面仍然偏小,与全县残疾人的康复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四)在教育就业培训方面,工作覆盖面太低,与广大残疾人迫切愿望还有一定的距离。搞好培训是保证残疾人正常就业,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的保障,也是保障其生存权利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们为使更多的残疾人就业,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方面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使他们尽早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通过多方企业联系为我县残疾人广开就业门路,近年来,虽然培训残疾学员400余名,但是这与我县残疾人的庞大数量以及他们的需要,还远远不够。
(五)特殊教育工作比较薄弱。在全县残疾人群中,聋哑儿、智障儿近2000人。目前,全县仅有一处政府设臵的特殊教育学校,在特殊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教学设施落后、课程设臵不科学、职业技能教育难以开展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殊教育的质量,以致不能有效地提高残疾人的劳动技能,使残疾人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
(六)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比较落后。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工作力度不大。如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较低,仅在城区部分主要人行街道上铺设了盲道和坡道,有的还很不规范,标准较低;各类主要公共场合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到位,为残疾人服务的功能比较弱。残疾人无障碍信息交流还处于空白状态。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利用每年的“全国助残日”活动,扎实做好《残疾人保障法》贯彻落实工作。按照每年助残日活动主题,为残疾人解决一至二个问题。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以及县残工委成员单位工作联系,运用社会化工作方式来协调处理残疾人的重大问题。主动争取县人大常委会的支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执法大检查,就残疾人教育、劳动、卫生、民政、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涉及残疾人工作的问题作为执法检查重点,使我县贯彻《残疾人保障法》工作既突出重点,又深入扎实。
(二)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促进我县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千方百计增加残疾人收入,把发展残疾人经济、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点,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收入的差距,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呼吁社会各界在人、财、物等方面对残疾人事业给予必要的倾斜,在社会保障、医疗统筹、扶贫解困等工作中为残疾人创造一个宽松环境,使残疾人与健全人一道共同迈向小康社会。
(三)发展残疾人文体事业,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基层残疾人文化生活,按基层残联‚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要求,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
人大督政,政府行政,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谋政。我们将会以此次执法检查为契机,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对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整改落实,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以推动和促进我县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阳谷,建设‚经济强县、文化强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再次感谢县人大常委会对阳谷县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2008年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工作总结
2008年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工作总结
作者:鹤峰县教„
文章来源:基教股
点击数:2472
更新时间:2008-12-9
自2008年7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以来,我局积极依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深入家庭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全面细致地掌握我县残疾少年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困难。在通过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制定残疾少年儿童的特殊教育计划,达到使残疾儿童特殊群体最终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为理念的工作目标。
根据2008年9月对本县0—17岁被调查的残疾少年儿童有97名。按残疾分类统计分析:视力残疾少年儿童6名、听语残疾少年儿童16名、智力残疾少年儿童75名。
根据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县政府在努力构建现代化基础教育新体系的过程中提出要为本县居民子女提供“优质教育、充分教育”。为实现这一庄严承诺,我县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和关心特殊教育,由副县长具体分管此项工作,把发展特殊教育列入政府的“实事”项目。
县教育局不仅积极地进行普通教育的改革,而且十分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已纳入我县教育发展的主渠道,成为我县创“人们满意教育县”的重要抓手,并成为体现“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县教育局将特殊教育切实纳入本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轨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检查。县教育局由副局长分管我县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工作,由局基教股具体负责相关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对我县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使我县的残疾少儿随班就读工作逐步迈向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和制度化。
“十五”期间,我县的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形式、教育内涵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更好的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在深入调查、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我县的特殊教育“十一五”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赶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教育水准为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教育法规为基础、以社会参与为保障,以课程教材改革为突破口,确保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残疾儿童受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儿童回归社会主流。并从
1、加强宣传,转变教育观念。
2、加大力度,提高教育水平
3、增加投入,保证办学质量
4、积极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5、强化研究,更新教育模式
6、社会参与,形成支持网络等6个方面进行符合县情的规划。使每一位残疾儿童都能得到机会均等的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按照《残疾人保障法》
第二十三条规定:“残疾人教育应当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我县积极为残障儿童提供优质服务,帮残疾儿童家长联系州内特教学校,尽力让残障儿童随班就读,为进入学校学习有困难的残疾少儿送教上门。
《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并为其学习提供便利和帮助。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 目前,我县中小幼单位有随班就读学生人数56人,全县共有86所学校,(其中幼儿园16所;小学55所;中学15所)开展随班就读工作,随班就读对象也从智力残疾扩展到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情绪行为障碍、肢残等六类对象。通过努力,特殊教育的发展已纳入我县教育发展的主渠道,成为我县创“人们满意教育县”的重要抓手。
为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我县积极创造条件,对由于脑瘫、肢残等无法行动身体条件不能到学校的少年儿童,以 “送教上门”的特殊教育方式,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对37名适龄需送教的残疾少年儿童,我局采用划块指定学校选派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上门送教,这37名残疾儿童牵涉到全县35所学校。通过几年的实践,“送教上门”这项工作已纳入了学校团支部工作、德育工作和少先队活动之中。使普通学校的教师在送教上门工作中探索与特殊学生及家长沟通、指导康复训练、个别教育等特殊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助残意识,提高特殊教育的能力。据统计,我县残障儿童送教上门率达100%。
随着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我县教育系统18年的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和助残活动已向制度化、网络化、信息化方面发展,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我县的残障儿童少年入学率已达97.5%以上,送教上门人数达100%。随着我区特殊教育的发展,6名智障学生就读于州内兄弟县市的特教学校。6名残障学生在普校随班就读。残障学生若能考取高中或大学,我县鼓励其继续发展。目前,我县有11名脑瘫、肢残、听障和视障等18岁以上的青年继续在一些大专院校深造。为此,基本形成了我县全方位的特殊教育新格局。随着“全国助残日”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学校师生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了扶残助残风气的进一步形成,增强了人们的扶残助残意识,从而让全社会更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将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我区十分重视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在投入政策上给予充分的倾斜,保证特殊教育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我局在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合法权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我县还没有开办特教学校,在资金保障方面还有大的空间,为残疾少儿服务还不是很周到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发扬成绩,克服困难,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为法律依据,将我县教育系统的助残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篇: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汇报
平昌县残疾人联合会
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情况汇报
平昌县人大常委会:
为切实保障残疾人权利,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步入法治化轨道,根据要求,结合平昌实际,现将平昌县残联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情况汇报如下。
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一是利用电视、电话、广告、展板、微信、微博、网络平台和“全国助残日”“国家残疾人日”“爱耳日”“爱眼日”等重大节日宣传残疾人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印发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读本10000本、《企业用工登记流程服务指南》2000份、《残疾人证办理服务指南》5000份、《居家无障碍改造服务指南》2000份、《助残志愿者申请服务指南》2000份。三是进一步规范了残疾人证办理流程(平残工委„2016‟1号)。
二、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一是在驷马镇天生村、元峰村、当先村,元山镇中岭村、通木村建立五个爱心医疗救助康复示范站,投入资金10万余元,购置实用性强、更加有利于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的各种器材30余件,为残疾人就近开展康复训练提供了便利。二是认真组织实施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各镇(乡)残联对0-6岁残
疾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共筛查康复对象23名,县残联及时将患儿资料规范建档,完成上报,同时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以及定点康复机构的联络对接,组织患儿到指定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与训练,共组织18名康复对象到相关专业机构接受康复治疗与训练。三是开展康复手术和训练。对18名适合手术的脑瘫儿进行了手术,对不适合条件做手术的35名脑瘫患儿进行配备辅助器具和给予康复训练费用补助。四是开展肢体矫形和假肢安装康复工作。截止目前,县残联共发放残疾人辅具1846件;白内障复明手术1200余例,肢体矫形和假肢安装康复70余例,补助资金200余万元。
三、积极帮助残疾人就业
一是调查了解残疾青少年就业创业需求,通过企业用工信息分享、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等形式,帮助残疾青少年找准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创业规划;二是集中开展就业创业知识辅导、职业技能培训和手续办理等服务,帮助残疾青少年提升职业技能,享受就业创业平等机会。三是积极开展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工作。截止目前,全县举办残疾人技术培训班三十五期,培训农村实用技术残疾人4000余人,技能就业和安置残疾人就业157人。
四、精准助力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
以推进残疾人精准扶贫“四大体系”构建和“十大工程”建设为载体,探索形成了“确权入股”、“合伙创业”、“专业合作社”、“互助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金融扶持创业”六种残疾人产业扶贫新模式,为加快实现残疾人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目前,全县有1560户残疾人通过“八权一股”
实现资源变资本入股分红(土地、山林等入股产业),流转土地共4563亩,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元山镇中岭村王从统等人合伙创业,按照“公司+基地”的养殖模式,与温氏集团采取“六统一零风险”方式发展生猪养殖,年出栏生猪可达8000余头,共安置残疾人就业7人;驷马镇元丰村王发家等人通过“金融扶持创业”的方式,成立养鱼互助合作社,年收入4余万元,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余元;石垭乡五桐梁村12名专业大户成立雨蒙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安置25名残疾人就业,人均年收入提高4000余元;双鹿昶享养殖基地(养鸡)付兵创建的“基地+农户 ”的扶贫模式辐射带动巴中市内残疾人就业和创业。
五、组织实施残疾人无障碍环境改造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是一项惠民工程,是让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的民心工程。根据省、市民生工程、民生大事及自选民生实事目标要求,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32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投入资金80余万元。
六、大力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残疾人文化生活,在乡(镇)、村(社区)建立了农家书屋,为残疾人开展“读书活动”提供了便捷条件。二是通过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了残疾人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站。三是开展康复(健身)进家庭活动,让残疾人现场观摩,积极参与健身、棋类、体育等项目。四是开展文化、体育辅导。残联定期或不定期邀请辅导老师对残疾人健身操、乒乓、羽毛球等进行辅导,进一步丰富了全县残疾人的文化体育生活。五是组织、培训并积极参加四川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和第三届特奥会,获得金牌三枚、银牌四枚、铜牌一枚。六是宣传工作特色鲜明。中央电视台(13套)、四川电视台综合频道、巴中日报
等媒体多次报道平昌县残疾人工作。
七、严格执行残保金征收、管理、使用
残保金是政府性基金,实行预算管理,委托地税局和财政局代征代收,收入按级次全部缴入国库。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二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居家灵活就业直补、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两项代缴”(养老、医疗)等政策性支出;二是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或个体经营;三是奖励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先进单位和和人;四是适当补助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经费开支;五是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六是补贴用于残疾人托养、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状况监测等费用;七是补贴用于贫困残疾人康复的个人补助和政府举办的康复机构能力建设费用;八是安排用于残疾人康复就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体育锻炼和比赛等项目费用。
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生活状况改善迟缓
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对残疾人偏见、歧视仍普遍存在,残疾人就业创业机会难度大、就业率低;全县残疾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较大,贫困面大,贫困度高,残疾人基本生活与健全人的差距较大,使得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仍然面临许多困难。
二、残疾人康复面较小
我县目前共有各类残疾人7万余人,其中仅有0.5万余人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距“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相差甚远,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三、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机制欠缺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事业的社会氛围还没真正形成,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需要解决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残疾人队伍建设。按《残疾人保障法》总则第三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城乡基层群众性组织应当配备专(兼)职人员做好残疾人服务工作之规定,加之精准扶贫工作中残疾人是弱势中的弱势,难点中的难点,民生事项和服务工作越来越多,由于残联编制有限,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乡镇残联仅驷马、江口镇和同州办事处有专职人员从事残疾人工作,其余均为兼职理事长。建议:一是给县残联增加事业编制,二是为乡镇配备专职残联理事长或专职残联工作者。
2、建议将残疾人民生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根据《巴中市残疾人精准扶贫办法》(巴府办„2016‟10号)文件第二十六条“财政部门将残疾人康复训练补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按辖区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1.00元的标准预算康复专项经费” 规定,建议将残疾人康复训练补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对残疾人的相关扶持、支持力度加大,出台关心、帮助、支持的系列措施。
平昌县残疾人联合会 2016年6月24日
第四篇:残疾人保障法
《残疾人保障法》对于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作了如下规定: 第十八条 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并根据实际情况减免杂费。
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
第十九条
残疾人教育,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按照下列要求实施:
(一)在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身心补偿和职业技术教育;
(二)依据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
(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入学和在校年龄,可以有适度弹性。
第二十条
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第二十一条
国家举办残疾人教育机构,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损资助学。
第二十二条
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
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高等院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拒绝招收的,当事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
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
第二十三条
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班、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家庭,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
初级中等以下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教育斑,对不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高级中等以上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的教育班和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施高级中等以上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第二十四条
政府有关部门、残疾人所在单位和社会应当对残疾人开展扫除文盲、职业掊训和其他成人教育,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
第二十五条
国家有计划地举办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在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特殊教育班(部),培养、培训特殊教育师资。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者讲授有关内容,使普通教师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
特殊教育教师和手语翻译,享受特殊教育津贴。
第二十六条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盲文、手语的研究和应用,特殊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特殊教育教学用具及其他辅助用品的研制、生产和供应。
第五篇:残疾人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宗旨与依据]
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定义〃类别〃标准]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残疾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条[权利保护]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
第四条[特别扶助]
国家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
第五条[特别保障]
国家和社会对伤残军人、因公致残人员以及其他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残的人员实行特别保障,给予优待和抚恤。
第六条[政府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加强领导,综合协调,采取措施,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采取组织措施,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采取组织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具体机构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密切联系残疾人,听取残疾人的意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残疾人工作。
第七条[社会责任]
全社会应当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 8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基层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
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应当履行光荣职责,努力为残疾人服务。
第八条[残疾人联合会职责]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
残疾人联合会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九条[扶养人、监护人、亲属责任]
残疾人的法定扶养人必须对残疾人履行扶养义务。
残疾人的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职责,维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残疾人的亲属、监护人应当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增强自立能力。
禁止虐待和遗弃残疾人。
第十条[残疾人义务]
残疾人必须遵守法律,履行应尽的义务,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残疾人应当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第十一条[残疾预防]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残疾人预防工作,加强对残疾预防工作的领导,宣传、普及优生优育和预防残疾的知识,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中毒、事故、灾害、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制定 法律、法规,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采取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第十二条[奖励]
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残疾人,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 康 复
第十三条[职责]
国家和社会采取康复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十四条[指导原则]
康复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 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
第十五条[组织实施]
政府和有关部门有计划地在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室),举办必要的专门康复机构,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科学研究、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指导城乡社区服务网、医疗预防保健网、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残疾人教育机构、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应当创造条件,开展康复训练活动。
/ 8
残疾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志愿工作者及亲属的帮助下,应当努力进行功能、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的训练。
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分阶段确定康复重点项目,制定计划,组织力量实施。
第十六条[人员培养]
医学院校和其他有关院校应当有计划地开设康复课程、设置康复专业,培养各类康复专业人才。
国家和社会采取多种形式对从事康复工作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向残疾人、残疾人亲属、有关工作人员和志愿工作者普及康复知识,传授康复方法。
第十七条[器具]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康复器械、生活自助具、特殊用品和其他辅助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维修服务
第三章 教 育
第十八条[职责]
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并根据实际情况减免杂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
第十九条[依特性施教]
残疾人教育,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按照下列要求实施:
(一)在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身心补偿和职业技术教育;
(二)依据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
(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入学和在校年龄,可以有适度弹性。
第二十条[发展方针]
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第二十一条[办学渠道]
国家举办残疾人教育机构,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捐资助学。
第二十二条[普通教育方式]
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
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高等院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拒绝招收的,当事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
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
/ 8
第二十三条[特殊教育方式]
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班、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残疾儿 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家庭,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
初级中等以下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教育班,对不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高级中等以上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教育班和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施高级中等以上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第二十四条[成人教育]
政府有关部门、残疾人所在单位和社会应当对残疾人开展扫除文盲、职业培训和其他成人教育,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
第二十五条[师资]
国家有计划地举办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在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特殊教育班(部),培养、培训特殊教育师资。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者讲授有关内容,使普通教师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
特殊教育教师和手语翻译,享受特殊教育津贴。
第二十六条[辅助手段]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盲文、手语的研究和应用,特殊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特殊教育教学用具及其他辅助用品的研制、生产和供应。
第四章 劳动就业
第二十七条[职责]
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第二十八条[指导方针]
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使残疾人劳动就业逐步普及、稳定、合理。
第二十九条[集中安排]
国家和社会举办残疾人福利企业、工疗机构、按摩医疗机构和其他福利企业事业组织,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三十条[分散安排]
国家推动各单位吸收残疾人就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组织、指导工作。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具体比例。
第三十一条[自谋职业]
政府有关部门鼓励、帮助残疾人自愿组织起来从业或者个体开业。
第三十二条[农村劳动]
/ 8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
第三十三条[优惠与扶持]
国家对残疾人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残疾人个体劳动者,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的产品,优先安排残疾人福利企业生产,并逐步确定某些产品由残疾人福利企业专产。
政府有关部门下达职工招用、聘用指标时,应当确定一定数额用于残疾人。
对于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并在场地、信贷等方面给予照顾。
对于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三十四条[保护]
国家保护残疾人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在职工的招用、聘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劳动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
对于国家分配的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残疾毕业生,有关单位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接收;拒绝接收的,当事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单位接收。
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为残疾职工提供适应其特点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第三十五条[职工培训]
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对残疾职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
第五章 文化生活
第三十六条[职责]
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三十七条[指导原则]
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应当面向基层,融于社会公共文化生活,适应各类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使残疾人广泛参与。
第三十八条[措施]
国家和社会采取下列措施,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图书等形式,反映残疾人生活,为残疾人服务;
(二)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聋人读物、弱智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开办电视手语节目,在部分影视作品中增加字幕、解说;
(三)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举办特殊艺术演出和特殊体
/ 8
育运动会,参加重大国际性比赛和交流;
(四)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顾。有计划地兴办残疾人活动场所。
第三十九条[鼓励创造]
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进行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和其他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劳动
第六章 福 利
第四十条[职责]
国家和社会采取扶助、救济和其他福利措施,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
第四十一条[救济与供养]
国家和社会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通过多种渠道给予救济、补助。
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按照规定予以供养、救济。
第四十二条[保险]
残疾人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残疾人家庭,应当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
第四十三条[福利安养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举办福利院和其他安置收养机构,按照规定安置收养残疾人,并逐步改善其生活。
第四十四条[特别照顾]
公共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
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给予方便和照顾;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准予免费携带。
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
县级和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减免农村残疾人的义务工、公益事业费和其他社会负担。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对残疾人的其他照顾和扶助。
第七章 环 境
第四十五条[职责]
国家和社会逐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第四十六条[无障碍设施]
国家和社会逐步实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采取无障碍措施。
第四十七条[理解与互助]
国家和社会促进残疾人与其他公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宣传残疾人事业和扶助残疾人的事迹,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倡导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风尚。
第四十八条[助残日]
/ 8
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申诉与起诉]
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十条[行政责任]
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损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或者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一条[民事责任]
侵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行政处罚与刑事责任]
利用残疾人的残疾,侵犯其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从重处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残疾人,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五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处罚。
虐待残疾人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处罚;情节恶劣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对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残疾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或者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残疾人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奸淫因智力残疾或者精神残疾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残疾人的,以强奸论,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条例与地方法规]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本法制定有关条例,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
第五十四条[生效时间]
本法自1991年5月15日起施行
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美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数学,如果正确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美。”的确,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数学美的魅力,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异的美的世界。数学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美具有简洁性
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规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 例如:公式S=Vt揭示了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简洁、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又能领悟它所揭示的深刻内涵,C=2πR
S=πR7 / 8
把几何图形和数量之间的深刻联系,用公式来表示,体现了数学美的简洁性。
二、数学美具有趣味性
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益智游戏—七巧板,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拼出的图案生动有趣,在许多国家广为流传,还有幻方游戏、推二十四点游戏等等,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三、数学美具有和谐性
自古希腊以来,黄金分割备受人们关注,它被视为最美丽和谐的几何比例。雅典的帕德嫰神庙因为采用了黄金分割的原理设计而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建筑之一;在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在接近于画面的黄金分割处,会显得更加协调悦目;主持人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处,视觉和音响效果最好。黄金分割及其有关应用已经成为数学中和谐美的典范。
四、数学美具有感官性
感官性的美是指事物的美直接作用到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美好的感觉,是具体的,能够被人的感官直接把握的。例如中学数学几何中的垂线给人以稳定感和均衡感;直线给人以平静安宁感;斜线具有明显的运动感和不稳定感;曲线则因改变了直线的呆板、单调而又变化均匀被人们喜爱,反映给人的是柔和、轻盈、流畅、优雅的感觉;三角形给人的稳定感和四边形给人的不稳定感。
五、数学美具有对称性
数学的对称美分为两种,一种是体现在数(式)的结构上的对称性美,例如加法的交换律a+b=b+a 乘法的交换律ab=ba,a与b的位置具有对称关系,但又是可以变化,整个式子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另一种是图形的对称性美,图形的对称是指组成图形的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整体之间的一种统一和谐关系。例如,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些图形匀称美观,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采用这个原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六、数学美具有创造性
数学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数字(0—9),但是通过一些数学符号的作用,则创造了能够表达世界几乎所有的数量关系,例如由于小数点和分数线的作用,使数的范围由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引入“√”后,数的范围又由有理数扩展到无理数。数的不断创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解决了实践活动中存在的许多数量问题,推动了边缘学科的发展,这种创造性是非常伟大而又现实的。千姿百态的几何图形,如许多国家的国旗,公司的标志,布料的花纹是由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拼凑、延伸等方法得到的。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过“能够做出数学发现的,是具有感觉数学中的秩序、和谐、对称、整齐和神秘美等能力的人,而且只限于这种人。”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仅能感受到数学美,还要成为发现数学美、认识数学美、研究数学美的人。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