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事迹

时间:2019-05-13 10:2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事迹》。

第一篇:“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事迹

“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事迹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事迹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2008年,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福,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新华网贵阳5月1日电(“中国网事”记者王橙澄、潘林青)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守候乡村的“天使”

【网民评价】“雾里看花66”说:“一个80后女青年,坚守在最基层从医,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农村最需要这样的医务人员。”

【钟晶语录】“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2008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01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农家的“贴心人”

【网民评价】“刘铭佳”说:二十几岁正是一个姑娘美好的年纪,她却为了病人长期在偏远山区工作,用青春去挽救生命,这非常值得尊敬。

【钟晶语录】“不是农民去城里当企业家才是成功,城里人到农村来工作得到村民尊敬也是一种成功”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的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最美的幸福,幸福的美丽

【网民评价】“jjzz”说:从省城跑到穷乡僻壤当医生,不为名不为利,扪心自问,我做不到。但有机会,我也想去拜访这位“美丽天使”,看能否帮她和村民做点什么。

【钟晶语录】“幸福要用心体会,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也不在于夫妻分分秒秒都在一起。”

钟晶在病人面前沉稳干练,私底下也是个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喜欢吃零食、逛街、跳舞、看电影……

但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脚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还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我怪她不找我们帮忙,她却说能坚持就不麻烦大家。”

钟晶也试着从贵阳请了3位医生来帮忙,长的呆了3个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无法忍受乡村的艰苦而离开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朋友们都劝她离开,也有机会调到兴义市工作,和丈夫团聚。但乡亲们听说她可能离开时,纷纷跑来打听:“钟医生你要走了吗?”“我们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这样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钟晶说。

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后,被感动的网民,称赞她是值得学习的“美丽天使”。钟晶听后笑着说:“和那些更偏远的乡村医生相比,我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起码油盐酱醋俱全。”

而在丈夫龙瑞见眼中,钟晶就像“矿泉水”一样简单纯净,“善良宽容,不计得失,凡事总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钟晶有四个家:贵阳市父母家、兴义市丈夫家、女儿所在的奶奶家,以及卫生室这个家。她对女儿和父母心怀愧疚,只能靠电话沟通,夫妻俩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规规的吃顿饭。

但钟晶说自己并不后悔,她和丈夫都觉得,有时一个眼神、一句关怀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会干下去,直到更优秀的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钟晶说。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网易微博 3

第二篇: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美乡村医生

2012年12月14日3时许,江苏省丰县赵庄这个苏北贫困乡村,发生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造成七死六重伤的交通惨剧。事发原因为一名喝酒过量人员昏迷不醒,由其子由大刘集送至镇卫生院,在拨打120,救护车尚未赶到期间(事发乡村,救护车辆路途较远),病人发生严重生命衰退迹象,其子为争取抢救时间,用自家车辆紧急送患者去医院抢救,大刘集村卫生院医生惠春玲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放下即将到家的儿子(在外借读),随车监护生命危在旦夕的病人,岂料途中发生意外交通事故,惠医生被抛出车外,当场死亡,献出了她年仅40岁的宝贵生命。

惠春玲在当地乡村卫生院行医近20年,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自响应国家医疗下基层号召,回乡创办乡村卫生院以来,为当地无数患者解除病痛,受到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并先后当选人代代表,妇联干事等职,多次受到卫生系统表彰。

村里年长者卧床,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惠大夫都亲自上门,为长者扎针服药,定时为长者进行身体检查,有些留守老人身边无人照料,惠某不仅送针送药还要送饭洗衣,村里好多留守老人都亲切的叫她“惠妮儿”(当地一种比喻女儿的称呼)......村里小孩子发高烧,半夜送至卫生院,看着孩子退烧平稳后,推着三轮车(有棚)冒着大雨把孩子送回家......邻村一年轻人因事故至骨折,经医院确诊无法治疗,惠大夫央求其父(中医针灸、接骨传承人,师从苏州名师)历尽两月,遍寻产地药材,为其配制秘制膏药,使其重新站了起来......因地处偏僻,离县里医院较远,好多乡亲因不熟悉县里路程、县医院的科室、挂号过程等,惠大夫不放心,都是亲自把乡亲们送到县医院,陪着乡亲们看完病,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城里父亲的家中,看望一下自己的老人,听母亲唠叨一下“别累坏了”..............“惠妮儿”“惠大姐”“惠姨”“惠大夫”“小惠”这个被当地乡亲用无数次亲人般的称谓叫唤过,善良而美丽的白衣天使,这次再也没能回到儿子殷切盼望她的家中...一次次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成就了万家的健康幸福,而她确用朴实的双手,承托着病人,陨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谨以此献给在车祸中丧生的白衣天使惠春玲

愿救死扶伤,大爱无疆------逝者安息

第三篇:钟晶:“最美乡村女医生”的坚守|青春建功十三五

钟晶:“最美乡村女医生”的坚守|青春建功十三五

◎本刊记者 陈晰

“80后”布依族姑娘钟晶是贵州省黔西南州龙河村卫生室的一位乡村医生。生在贵阳、长在贵阳的她,却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心换心,在需要我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是钟晶在贵州黔西南偏远乡村当村医的8年里,扎扎实实干出来的真实感受。

从城市到山村

钟晶原本在贵阳市的一家医院工作,在几次前往丈夫工作的贞丰县龙场镇探亲时,她亲眼见到了农村群众看病的艰难。贞丰县龙河村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区,9个组765户2967人,其中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5%。长期的山地封闭让当地群众卫生防病知识缺乏。村民中风湿病、儿科病高发,日常的伤风感冒都有可能为村民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其中,40%左右的妇女患有妇科疾病,但却从不接受检查治疗。

让钟晶记忆深刻的是一位40多岁、家住小屯的村民,她每天5点钟起床从家出发,用3个小时,走10多公里山路到镇上看病,还要长途跋涉返回去忙农活。

她还曾目睹当地一个结婚几年的妇女,因为一个简单的妇科炎症导致生育受阻,最后家庭破裂的情景。

这些对钟晶的触动很大,让她产生了到龙场去开卫生室的想法。

把想法付诸行动是在2008年冬天。钟晶把幼小的女儿托付给远在重庆的婆婆,径直到了龙场镇龙河村,并拿出自己的2万多元积蓄建起了诊所。

诊所开张时,当地很多老百姓并不相信这个刚满25岁的女娃娃能治好病。卫生室一度门庭冷落,这也让钟晶困惑和苦恼过。但她慢慢想通了:建立信任需要时间,要慢慢来。对偶尔来咨询病情的患者,她就先配一天的药给病人,如果没有效果就不收钱。一有时间,她还走进乡亲家里,给他们讲解防病知识,教他们如何预防妇科病、风湿病等当地的常见病。

在钟晶的努力下,卫生室变得越来越热闹。钟医生“看病态度好、价格低、有效果才收钱”的口碑也在村民中传开了。龙河村卫生室越来越出名,一传十,十传百,很多患者慕名而来。

留下,因为这里需要我 2009年初,卫生室已颇有起色时,丈夫调往黔西南州委工作,她也面对一个抉择:自己是走还是留?想一想那些小病跑远路、花高费、乱吃药的乡亲,钟晶决定留下来。

仅仅60平方米的房间,摆放着理疗仪、治疗仪,还按照大医院标准进行垃圾分类,钟晶的卫生所成为龙场镇最正规、最专业的一家。每天早上7点左右,钟晶的诊所就开门接诊了。病人多时一天要看上百人,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夜里如果有人生了急病,在楼下喊,她也会再起来接诊。

对乡亲们来说,有这样一位医术精湛,又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为他们免除了许多病痛之苦。家住新童村新元二组的龙昌云,是一位到集市上卖水果的小贩。他被严重的风湿病困扰多年,到大医院求诊,各种偏方也试了不少,药费花了上万元也没治好。没想到,到钟晶这里来吃了几付中药,折磨他多年的风湿病再也没有犯过。

后来,龙昌云卖水果的时候听说谁有风湿病,就建议他们到钟医生这里来看,并且还利用自己走街串巷的便利,帮助钟晶带药给各个村的患者,为了降低群众看病的费用,钟晶想了不少办法。她将整盒的药分开,根据病情配药。经济困难的患者,钱不够也可以赊账。老乡的一些疑难杂症,她会根据家传的办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知识和实践,中西并用,而中药材也尽量自己动手制作。

在卫生室给人看病之余,钟晶也会抽出时间去看望村里留守的老人们。在龙河村的小路上,村民常常看见娇小的钟晶背着瘫痪的老人到诊所定期检查、治疗。她走村串寨,为全村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谁家大人打工去了,小孩有病;谁家老人留守在家,需要什么药,钟晶心里都一清二楚。

每逢感冒流行的季节,钟晶会买一些板蓝根等预防药品,挨家挨户送药、问病。逢年过节,她还会购买一些药品和棉鞋、棉被等御寒物品,送去给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

钟晶还自掏腰包,为卫生室购置了治疗风湿、关节痛的保健器材,让村民们免费使用。“很多老乡用了以后说有效果,我感到特别高兴。”钟晶说。

由于开的都是低价药,有时还免费送药,刚开始的两年,钟晶的丈夫每个月都要拿工资来贴补卫生室的费用。早在贵阳工作的时候,钟晶就是一位知名的白癜风专家。到了龙河村之后,仍然有全国各地的患者辗转找到她治疗白癜风。这一部分的收入,钟晶也用来补贴给了卫生室。

卫生室的“学讲创扶”

以前,在城市里长大的钟晶也和很多年轻的女孩子一样,爱逛街、购物、看电影。但是来到了龙河村卫生室,这些都没有了。每天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时髦的衣服。村里也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洗澡。

最不适应的是晚上,钟晶说,晚上七八点,是城里最热闹的时候,但是在农村就已经漆黑一片,家家户户都关门睡觉了。“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晚上把门关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发呆。”钟晶说。对家人的思念更是难熬。她和丈夫只能周末尽量抽空见面,与父母和孩子更是每年春节才能见上一回。起初,在龙河村工作的消息,钟晶还是瞒着父母的。她只告诉父母自己和同学去外地做药品生意。直到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了钟晶的事迹报道,他们才知道,原来女儿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

开始,母亲在心疼之余,也担心她能不能吃得了这份苦。但是慢慢地,母亲也理解了她的选择。并且看着女儿从娇生惯养的“小公主”,蜕变为一位成熟、坚强、干练的女性,成为村民们的健康“守护神”。

近年来,钟晶也收获了很多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道德模范、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并在网上被亲切地称为“最美乡村医生”。

这些荣誉让她有机会走出山村,去见到更广阔的世界。到北京参加活动,听到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钟晶深受感动。她想,能不能把他们的故事带到村里去,让村民们听一听?在外地培训的时候,她也想到,村民经常跟她说庄稼受到病虫害,收成不好,能不能也让他们有培训的机会?

抱着这样的想法,现在,钟晶不仅仅是为乡亲们看病,她还在卫生室办起了“学、讲、创、扶”活动。定期邀请全国的道德模范到村里来为乡亲们做讲座;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来为乡亲们讲一些农业种植技术和知识;还为年轻人举办一些创业讲座,扶贫讲座,介绍政府的相关政策;在她的努力下,当地和天猫合作,把一些特色产品如手工刺绣,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

钟晶在龙河村的坚持,在很多人看来是伟大的,而这种伟大,又蕴含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的八年,她无怨无悔。她说,因为这里有她热爱的人们,有她青春的印记。

(原载《中华儿女》杂志2016年第16期总第431期。如转载请注明微信ZHRN1988)

第四篇:最美女医生

最美女医生

篇一:乡村最美女医生 最美乡村女医生

作者:王少鲜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最美的司机吴斌,最美的战士高铁成,最美的教师张莉莉„„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

现在,让我们去感受一名普通乡村医生的美,她是百姓心中最美的乡村医生。

郝玉龙,中国共产党员,纳林庙村卫生室医生,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镇纳林庙村妇女主任。

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真实的身影,奉献在乡村医疗事业30余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她的医术救治着百姓,用她的爱心温暖着村民,用她的美德感染着周围人。

十几年前,纳林庙村还是一个落后的小山村,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医疗条件差,即便是在那样的条件下,郝医生依然以一颗赤诚的心坚守着那份事业。无论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赤日炎炎、冰冻三尺,只要有百姓到她家里请求出诊,她便毫不犹豫地背起医疗箱随同前往。

生病的人不逢时间更不逢天气,郝医生出诊也不会因时间或天气而改变。有一次,邻居家的刘奶奶半夜口吐白沫,儿子到郝医生家里请求出诊,郝医生得知情况后,雷厉风行,背起医疗箱就走。恰逢深秋季节,凉风渐寒,三

更天,还下着雨,郝医生就这样随病人的家属顶着风冒着雨行走在漆黑的夜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赶到了刘奶奶家。后来的日子,刘奶奶逢人就说她的命是善良的郝医生给的。

就这样,因为心怀百姓疾苦,山间的蜿蜒小路上有过她的背影,泥泞的雨后河滩间留过她的脚印;寒冬酷暑里有过她的行走,三更半夜里留过她的足迹;尽管有些步履艰难,但她依然行走匆匆,一心赴救。她说:“只要我早到一分钟,哪怕是一秒钟,就可以早些缓解病人的病痛。”那个时候,背着医疗箱的她常常是行走穿梭在山间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人们都说,郝医生年纪轻轻地,何必吃这些苦呢?

也就是在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里,郝医生度过了她最美丽、最阳光的青春年华。她把自己的年轻岁月献给了贫瘠落后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她把自己的青春魅力献给了乡村的平民百姓,她是无上光荣的,她是乡村百姓心中的白衣天使,她是病痛患者心中最美的女神!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日子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有一些和郝医生曾经一起行医的乡村医生已经去了城里,唯有郝医生还坚守着这座大山,守护乡村的平民百姓。她说,乡村医疗条件不好,乡亲们看病难,她要尽力改变这样的现状。后来,她用自己的积蓄办起了村卫

生室。她希望乡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更好的改变乡亲们的体魄,为乡亲们驱逐小病,防止大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投身美好的生活建设,才能改变乡村的落后面貌。这也是她选择继续坚守在这里当乡村医生的唯一原因,多么崇高的理想,多么无私的追求!这就是我们最美的乡村女医生!

乡亲们推选医德高尚、美名远扬的郝玉龙医生为纳林庙村妇女主任,身为妇女主任的她,并没有就此忘记救病为民,而是再接再厉,服务百姓的同时,开好自己的卫生室,为人民解除病痛。这是她一生不变的信念!

二零一一年的除夕,当烟花爆竹响起的时候,郝医生全家围坐桌前,正准备吃团圆饭时,来了一对年轻夫妻,领着一个病痛中的小孩,没等夫妻二人开口请求,郝医生就急忙为孩子做检查,郝医生边耐心检查,边安慰年轻的夫妻不要着急。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郝医生不会因为在这样盛大的节日里被病人打扰而满腹怨言。相反,她还要细心和病人沟通,缓解病人原有的心理压力。这样的医生,能不让百姓肃然起敬吗? 放弃和家人一起过节而去就诊,留孤寡老人在家中治疗,免费为贫困百姓治病开药„„ 一个普通医生应该做到的,她都做到了,为病人、为百姓,她奉献着自己,却点亮了他人。

她,就是最美的乡村女医生——郝玉龙!

篇二:学习禹城“最美女医生”刘秀丽心得体会

学习禹城“最美女医生”刘秀丽心得体会

庆云县人民医院

禹城市中医院急诊科大夫刘秀丽街头抢救发病老人、被热心网友誉为“最美女医生”的事迹被众多媒体报道,迅速传遍全国,感动国人。近日,我院在全院干部职工中掀起了“学习刘秀丽,创建二级医院”的热潮。

2012年6月下午,刘秀丽如平时一样骑着电动车去上班,途经行政街交叉路口时,看到不远处围着一群人,地上躺着一位意识不清的老人,出于职业习惯,她立即意识到老人健康出了问题,于是放下车子,毫不犹豫地挤进人群,动作麻利地为病人实行了一系列抢救措施:指刺人中促其清醒、帮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口鼻呕吐物防止窒息„„在一系列有条不紊的施救措施后,老人意识逐渐清醒,此时120救护车也赶到现场,看着老人被抬上救护车,刘医生却悄然离开了人群。

当她的事迹“走红”网络,记者采访时,她的一番话更令我们肃然起敬。“当时什么也没想,救人是第一位的,每个医生都会这样做。”“后来有人问我,当街救人难道不怕被赖上吗?我觉得不会,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救人是医生的基本素质,甚至是一种习惯。”“如果再碰上这样的事,我还会这样做。”在她眼中,作为一名医生,医术很重要,医德更重要,每个医生都应该有仁爱之心。刘秀丽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

样做的,从医12年来,她始终把治愈病人当作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她始终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忘我工作、克己奉公、乐于奉献。不仅为病人看病,还满足病人一些生活上的需求,为了病人她每天忙碌在医院,甚至不能照顾自己10岁的儿子,真正做到了“舍小家、顾大家”。

“最美女医生”刘秀丽的先进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带来最真实的感动。感动之后更多的是激励,她的事迹始终鼓舞着我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力争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作为一名临床工作的护士,我立志以刘秀丽同志为榜样,爱岗敬业、团结奉献、脚踏实地、认真谨慎、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刻苦奋进,不断地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护理操作技能,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到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学习她无私奉献、敬爱生命的高尚情怀,在平时的医疗护理工作中,我要像她那样,时刻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第一位,把病人当亲人、当朋友,用自己的爱心和医术为患者精心诊治,坚定不移地做捍卫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忠诚卫士。学习她心胸开阔、百折不挠、保持激情、追求卓越,用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以豁达的思想憧憬未来。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把“感恩心待人,责任心做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宗旨,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我要像刘秀丽一样吃得苦、耐得劳,认认真真办好每一件事、细致地为病人做好每一项治疗护理工作,用真心换真心,耐心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篇三:女医生事迹材料

用美丽的坚守抒写大爱青春

开栏的话:为进一步加强全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xxxx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颂扬“最美精神”,争做“最美金州人”的浓厚氛围,构筑“精神高地”,州委宣传部、州文明办、州外宣办、州总工会、团州委、州妇联联合举办“贵人善行——颂最美精神 做最美金州人”主题活动,活动时间从今年9月至2013年8月。

10月29日,xxxx电视台演播大厅,xxxx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主办的“道德之光·xxxx骄傲”第三届xxxx省道德模范颁奖晚会隆重举行。

5年前从条件优越的省城xxxx到xxxx县xxxx镇xxxx村创办村卫生室,xxxx独自坚守,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她把自己当老百姓的“贴心人”,老百姓把她当自己的“家里人”。

xxxx生于xxxx年10月,xxxx市xxxx区人,是个布依族姑娘。

xxxx县xxxx村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区,9个组765户2967人,其中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5%。长期的封闭让当地群众卫生防病知识缺乏,村民中风湿病、儿科病高发,日常的伤风感冒也成为村民健康的大敌。在当地,40%左右的妇女患有妇科疾病,但由于村里缺少女性妇科医生,她们从不接受检查治疗。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产生了到xxxx去开卫生室的想法,既能够和爱人在一起,又可以帮群众治病。

xxxx把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一下急了,说道:“城里工作好好的,你从小被娇惯惯了,去乡下谁来照顾你?家里的孩子、老人怎么办?”

xxxx为母亲解释:“山村缺医少药,老百姓实在太苦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让乡亲们过得好一点。

诊所开张时,xxxx刚满25岁。当地很多老百姓都不相信这个娇小的年轻女医生能治病。那段日子,她也十分苦恼。

见到有群众看完病,不拿药。xxxx琢磨,可能是病人担心自己的药没有效果。

很快,xxxx医生看病态度好、价格低、有效果才收钱的传言在老乡中传开了。

“要让群众相信自己,自己首先得信任别人。”xxxx说。

2009年初,xxxx的卫生室颇有起色时,丈夫调往兴义工作,给她带来了新的难题:“自己是走还是留?”

村民们听说xxxx可能要走,纷纷挽留。“xxxx医生,你走了,以后我找谁看病?”“你一个人的时候,要是孤独、害怕,就来我家吧。

每天早上7点20分,xxxx就起床开门了,略作准备,就开始为群众看病。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

xxxx不仅妇科病看得好,她治疗风湿病的秘方,也被当地和周边地区的村民认可。家住新童村新元二组的龙昌云,在街上做水果生意被风湿病困扰多年。龙昌云说,偏方、大医院的药都试过,药费花了上万元,可是没有效果。

为了降低群众看病的费用,xxxx想了不少办法。

xxxx白天在卫生室给人看病,晚上时不时地带着药到村里去看看留守的老人们。通过走村串寨,xxxx为全村村民建了健康档案。

在xxxx村卫生室,条件无疑是艰苦的。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

对女儿、丈夫的思念更是让她牵肠挂肚。在村里,xxxx天天和乡亲们见面,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与丈夫见面,每年春节才与父母和孩子见上一回。“我很想念家人,不能照顾孩子和丈夫,不能孝敬父母,我也充满了内疚。

虽然是个典型的80后,是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

村民们都把xxxx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

“我会干下去,直到更优秀的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xxxx说,“在这里我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这里有更多的人需要我,不仅要坚守,还要努力,争取让卫生室能更好地为农村患者服务。

xxxx的先进事迹不仅被全国上百家主流媒体、数以百计的网站刊播和转载,还入选了全国重大典型题材和全省重大典型题材。同时,xxxx当选“中国网事·感动2011”10大网络人物,成为“道德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典范。今年2月,她被评选为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中国好人”,获得了xxxx省十佳乡村医生称号。

第五篇:2013最美乡村教师事迹

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最美乡村教师”主要事迹

1、阿力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少来探望,执教16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为了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23835平方公里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多次遇险。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16年来她用坏了5部收音机。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执教16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300多名中专生,50多名大学生。

2、仲威平(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工农乡兰河小学):

16年来,为了14名肢残、智障、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在偏僻乡村教学。她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家庭困难孩子都能上学。16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20公里山路,她骑坏了8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14个孩子,5个考上名牌大学、1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村长,其中小儿麻痹症的孩子目前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16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118名孩子成才,20多名考上大学、大专。

3、格桑德吉(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为了劝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在格桑德吉老师十二年如一日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12年来,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4、廖乐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长教村百江德兴堂):

2001年,做了一辈子教师的马来西亚华侨廖乐年退休了,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乡免费教孩子们英语,一干就是十二年。廖乐年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动员招生,教学生不收学费,免费供孩子吃住,村民们不理解,称为他为“颠鬼”、“疯子”。为了让村民们接受自己,他学习中文和客家话;为了让路途远的孩子能免费住宿,他翻修了祖父留下的祠堂……。十几年下来廖乐年的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而且他教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突出,好多孩子考了六级、八级。现在每年还不断有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廖乐年在教他们英语的同时,也不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要求所教过的学生将来有能力时每个人也要资助两个孩子,让爱心和梦想传递下去。

5、廖占富、张兴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碧溪乡火天岗村小学、石庙村小学):

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四川凉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一人撑起一座学校,让大巴山深处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当年,高中毕业的张兴琼在村长父亲的劝说下,当上了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干了8年。8年后,村长父亲为了留住乡上派来的临村代课老师廖占富,撮合两人成婚。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三年前,丈夫被派到对面山头小学,在一间废弃寺庙里教14个山村孩子。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此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

6、吉思妞(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气象路云南怒江特殊教育学校):

16年前,吉思妞是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百姓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

7、王金花(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

在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有位30年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女“艄公”王金花,她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好母亲”。从1997年转正开始,王金花每月有450元的工资收入。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她自设奖助学金,每月拿出工资的一半放到里边。她教过的学生几乎都得到过她的资助和奖励,少则50元,多则千余元。

8、杨元松(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

在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他注重培养有梦想的孩子,经常带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机会。在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不善交流,就鼓励孩子们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开心扉,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作。看到山村出现的辍学打工潮,孩子宁愿为打工荒废学业,杨元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日记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为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就感。26个留守孩子、220篇孩子的日记、12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21幅象征孩子梦想的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高兴的杨元松挨家上门给孩子送稿费,他要让这些乡村长大的孩子知道,人的未来不只打工一条路。

9、刘坤贤(重庆市巫溪县高楼乡新田村小学):

刘坤贤是一位28年如一日,义无返顾、扎根山村的土家族老师。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家养猪,为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为了让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贤考虑到有19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四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10、潘立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乡上丰中心学校南源村吴家坦教学点):

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开始在吴家山教学点任教,一个人一干就是37年。他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吴家山教学点地处歙县北部高山地区,交通闭塞。为了方便山里低龄孩子就学,教育部门只得就地设置教学点。在教学点,潘立华是老师,负责所有不同年龄孩子的教学;潘立华是校长,负责教学点的所有事务;潘立华是保育员,每天要给孩子们热好各自带的饭菜,农忙季节或者天气不好时,他还要把孩子们送回家;潘立华还是安全员,坚持每日10分钟安全教育,下课学生活动的场地有安全隐患,他总站在高坝前以防学生发生意外。

11、“会泽七子”(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的7名80后教师):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位于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崖上。学校一共有127个孩子,8名教师。除了一位五十几岁的老教师外,其余七位都是“80后”。他们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养育他们的大山,各显身手,给孩子们带来知识文化,并把山外的世界带给这些孩子们。在里条件艰苦,他们每个老师都都身兼数职,有的兼任食堂管理员,有的兼任采购员、记帐员。雨天山路泥泞,他们去集市买菜的破面包车经常陷在污泥里,这些年轻人们就扛上铁锹,集体去修山路。平时这七位“80后”吃住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被当地人称为“会泽七子”。

下载“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记录一位八零后的乡村女医生,一直坚守在深山之中,在这艰苦条件下,用自己精湛的医术贴心为村民们尽心服务。以下这篇来自资料下载网整理的2014最美乡村医......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

    用 热 血 谱 写 爱 南昌县蒋巷中学 李业军 九七年我大学毕业,怀着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热爱,我谢绝了在南昌市实习时学校校长诚挚的挽留,拒绝了叔父给我找公务员工作的好意,放弃了父......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之二

    细腻无私的爱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有一颗爱心,因为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细腻的,是无私的。同学和同学是张老师先后教过的两个孤儿学生,在他们......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之一

    最美乡村教师评选事迹材料平平淡淡才是真——记老师十数年坚守一线,在学校乐于奉献,对生活积极达观,待学生大爱无边。他用自己的方式教育着学生,他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学生,他用自......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医德高尚乐于助人 “为学习知识而去,为服务社会而来”的欧阳福佳,男,30岁,2009年7月毕业于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2012年加入了农村基层医疗卫......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之三

    不拘一格育英才 教学成绩对于每个老师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对于老师也不例外。十数年来,他总是在为教学,为教育不同的学生,为让更多的孩子考取更好的成绩而做着不懈地努力。等同学......

    最美乡村医生个人事迹

    我的行医经历 我叫陈德成,1952年出生,今年62岁。下面简单介绍我的主要经历: 1972年去村卫生室工作。 1973年到乡卫生院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内科外科等相关知识。 1977年去卫校学习......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简介

    事迹简介 女,51岁,1984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三十年来,她一直坚守着个人品质上的诚实正直、善良无私、见义勇为,工作事业上的刻苦钻研、踏实肯干、默默奉献,像小草那样平凡而无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