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美乡村教师个人事迹
用青春诠释奉献的真谛 青春是一个洋溢的词语,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词语,志愿者是一个高尚的词语。但三个词语同时落在许昌女孩朱亚南一个人的身上,却是一个沉重的概念。只有敢于担当的人才能真正挑起这个沉重的担子。许昌女孩朱亚南真正的挑起了这个担子。
她来自 xxx,今年 xx 岁,2009 年 6 月份。来到了 xxx小学开始了自己的特岗教师之旅。母亲陪伴而来,看着破破烂烂的教室,都心疼的让她回去,她却咬咬牙坚持留下来。这一坚持就是三年。三年时期已到,又做出一个新的决定:留下来!可留下来,受到的家人的阻止。从内心来说,她放不下牙牙学语的女儿;放不下担心她、爱护她的老公,放不下年迈的父母;但她更不忍心丢下山区的孩子!她要留下来,要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到洛宁这片热土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得到了回报。在 2009 年全县英语统考中她所担任的课程获得了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这是这群孩子送给她的第一份礼物。留下来,她骄傲!2010 年“我的特岗生活”演讲比赛中获得优秀奖。2010 年优质课赛讲中获得全镇小学英语二等奖。2012 优质课赛讲获得县语文组二等奖。
任教六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班里的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她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对他们嘘寒问
暖,学生犯错了,她与之谈心,学生有难了,帮助他们解决。她说要微笑着,欣赏学生。做慧眼的伯乐,给其成功感;微笑着,鼓励学生,做其成长的帮手,助其信心感;微笑着,宽容学生,做大肚的弥勒,育其自责感。课下她是学生的朋友,和她们一块玩,和她们沟通,交流。几年来,她的班级中从未流失过一名学生。在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她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和业务水平更是刻苦钻研,努力提高,并大胆尝试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她认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能力、赤诚的爱心;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一种不计个人得失、甘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无私精神。
在短短几年教书生涯中,虽然辛苦,虽然清贫,虽然也有过急躁,彷徨,甚至想放弃,但人是懂感情的,一往情深精诚所至,一心一意顽石开,爱心所至,情感所至,必将春风化雨暖人心。
她的爱人是一位驻守北京的军人,一年只有一次探亲假,夫妻俩聚少离多,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她孝敬公婆,照顾孩子,毫无怨言;为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她以校为家,工作认真,兢兢业业;作为一名军人妻子,她克服和战胜了生活、工作中常人难以想象的无数困难,尽到妻子、母亲的责任,履行作为女儿和媳妇照顾老人的义务。
苦难,是滋养美丽心灵的沃土;平凡,是孕育伟大灵魂的 胎盘。生命就像一条涓涓而流的小溪,只有在寂寞的山涧和幽谷默默地流淌,只有在寂静与喧闹间依然不改自己的方向,最后才能百川到海,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汪洋。
她是一名教师,她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诠释了教师职业的光荣;她是一名军人妻子,她用自己的任劳任怨,传着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她用青春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她用青春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并决定留在偏远小镇教书一辈子。她现在选择的不只是用青春,而是用一生来诠释教育的真谛,诠释奉献的真谛。
第二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
用 热 血 谱 写 爱
南昌县蒋巷中学 李业军
九七年我大学毕业,怀着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热爱,我谢绝了在南昌市实习时学校校长诚挚的挽留,拒绝了叔父给我找公务员工作的好意,放弃了父母托人给找好的省城农行的高薪待遇。在时任校长的殷切期盼中,我毅然回到了养育我二十多年的故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怀着对家乡亲人的不舍,怀着对故乡的热爱,怀着对母校教育事业的一颗狂热之心,我踏进了母校―――蒋巷中学的大门,走上了教师的讲台。
刚到学校,时任校长兼恩师李小全同志就对我委以重任,当时学校分“快慢”班。初一(2)班是全校最差的一个班,全班80多人,全是刺头,前任班主任由于无法管理班级而不得不辞去班主任一职。学校无人敢接,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想都没多想就把这个班给接了下来。有一个老教师曾戏谑地说:“小伙子,这个班接不得,接了你要打被子睡在这个班上了。”对此我只是淡然一笑。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总是残酷的,由于前任班主任管理松散,再加上班上问题学生又多,全班80多人上课真正用心去听讲的人却没有几个,老师像泄了气的皮球―――蔫不拉几的。在第一节班会课上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求学经历教育他们好好读书,长大后好要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又多次找到任课教师沟通,希望能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这一理想的举动不但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连任课老师们也群起而攻之,老师们甚至嘲笑我不懂事,说我是三分钟热情,维持不了几天。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对学生摸底工作―――家访了,为了全面了解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我跑遍了蒋巷镇几乎所有的行政自然村。由于农村中学很少有老师愿意家访,有的家长误认为家访就是告学生的状,有的学生还没等我到他家门口,就拖着我,不让我到他家去,有的学生甚至怕我到他家去告状,还用石头砸我的玻璃窗户,我只好苦口婆心地向学生作耐心的解释,久而久之,学生不但不怕家访,还很乐意我到他家去。
由于刚到学校缺少教学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很多举动和老教师们格格不入,有时甚至还会遭到老教师们的嘲笑与非难,但我对这些都不予理会,依然坚持着用爱心去谱写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我甚至还把我们班上最调的两个李姓学生请到家里(说家,其实也就是八九平面的一间宿舍)和我一起住,晚上我备课时就监督他们做作业温习功课,等到他们学习累了就和他们聊聊班上学生的学习纪律情况,没几天全班同学就知道班上所有的事情都逃不掉“老班”的耳目,从此在学习上和我再也没有什么秘密了。班上刘琥同学的父亲在蒋巷供电所工作经常要到外面去抢修线路,母亲又犯有精神病,吃饭经常是有一餐没一顿的,我就干脆把他带到食堂和自己一起吃饭。通过和学生心和心的接触,学生渐渐地接纳了我,班上的学习风气也不断地在改变,老师们教学也更轻松有劲了,有的老教师甚至开始刮目相看了。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奇迹终于降临到这个班上,全校最差的一个班,有两科成绩居然超过了快班,校长也大会小会地表扬我。
从此我便和班主任结下了不解之缘,重复着这平凡而又伟大的工 作。2001年我带高三毕业班,国庆节期间我和爱人结婚,由于担心学生放松学习,婚后的第二天我便放弃了休假上课,爱人戏谑地说,你是要学生还是要我,我无奈地说,没办法,高三学生的功课不能拉下,班级管理更不能松懈,等放了假我一定好好陪你。
2011年10月我所带的高三(5)班学生刘茂琦同学在紧张的考过程中被查出患有“脑瘤”,刘茂琦同学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学生。早在八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就因肺癌去世,9岁时父亲又因重病离开了人世,家里可谓是一贫如洗,只好由叔父抚养。但由于祸不单行,叔叔又患上了血吸虫病,一家早就被债务缠身。听到这种情况后我主动向学校领导反映,并及时和新闻媒体取得联系,发动学生进行捐款,先后募得善款十多万元,现在这个学生已顺利进行了第一期手术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这里我希望刘茂琦同学能继续同病魔作斗争,完成自己的学业。
农村的教学生活是清苦的,记得我刚到学校上班的时候,学校由于住房紧张,就把我们和有家室的老师搭住在一起,有时甚至和两三个单身教师搭住在另一个有房子的教师家里。5年的时间我先后搬了7次“家”,最惨的一次是住在学校废弃的办公楼里,那可是50年代的建筑,一到夏天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连人都快发酶了,有一位和我同住一起的同事所有的书都发了黑。有时午睡睡得正香突然会从外面抛来一把土,让你满头是沙子,结婚后才搬到一间学生宿舍单住,为此爱人强烈要求我调往县城重点中学,都被我以种种理由拒绝。有人说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平凡琐碎,而正是这无数个平凡琐碎的工作才成就了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天朝六晚九的日子―――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九点到家,每天和学生打成一片,却无暇去管自己的孩子。十七年的班主任生涯,十七年的坚持不懈,正是这份对工作的狂热,甚至连婚假都顾不及休的平凡,才有了今天这个最美的乡村教师候选人。我用十七年的青春先后送走了六届初高中毕业生(其中一届复读毕业生),许多毕业后的学生每逢节假日都会送来最诚挚的祝福。
当一名老师我无怨无悔,当一位农村中学的教师我更是觉得幸福无比,其实教育就是一个字―――“爱”,只要我们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必然会收获学生对我们无限的爱。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奉行的教育理念。
第三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简介
2013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名单揭晓
9月9日,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揭晓了最美乡村教师名单。颁奖典礼将于9月1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科教频道首播,并在多个频道重播。
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和推选,阿力太(新疆)、仲威平(黑龙江)、格桑德吉(西藏)、廖乐年(广东)、廖占富与张兴琼(四川)、吉思妞(云南)、王金花(海南)、杨元松(贵州)、刘坤贤(重庆)、潘立华(安徽)等获得“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唐文汉等19名乡村教师被推选为活动“特别关注乡村教师”。
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最美乡村教师”主要事迹:
1、阿力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少来探望,执教16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为了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23835平方公里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多次遇险。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16年来她用坏了5部收音机。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执教16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300多名中专生,50多名大学生。
2、仲威平(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工农乡兰河小学):
16年来,为了14名肢残、智障、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在偏僻乡村教学。她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家庭困难孩子都能上学。16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20公里山路,她骑坏了8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14个孩子,5个考上名牌大学、1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村长,其中小儿麻痹症的孩子目前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16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118名孩子成才,20多名考上大学、大专。
3、格桑德吉(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为了劝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在格桑德吉老师十二年如一日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12年来,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4、廖乐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长教村百江德兴堂)
2001年,做了一辈子教师的马来西亚华侨廖乐年退休了,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乡免费教孩子们英语,一干就是十二年。廖乐年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动员招生,教学生不收学费,免费供孩子吃住,村民们不理解,称为他为“颠鬼”、“疯子”。为了让村民们接受自己,他学习中文和客家话;为了让路途远的孩子能免费住宿,他翻修了祖父留下的祠堂„„。十几年下来廖乐年的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而且他教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突出,好多孩子考了六级、八级。现在每年还不断有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廖乐年在教他们英语的同时,也不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要求所教过的学生将来有能力时每个人也要资助两个孩子,让爱心和梦想传递下去。
5、廖占富、张兴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碧溪乡火天岗村小学、石庙村小学)
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四川凉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一人撑起一座学校,让大巴山深处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当年,高中毕业的张兴琼在村长父亲的劝说下,当上了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干了8年。8年后,村长父亲为了留住乡上派来的临村代课老师廖占富,撮合两人成婚。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三年前,丈夫被派到对面山头小学,在一间废弃寺庙里教14个山村孩子。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此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
6、吉思妞(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气象路云南怒江特殊教育学校)
16年前,吉思妞是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百姓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
7、王金花(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
在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有位30年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女“艄公”王金花,她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好母亲”。从1997年转正开始,王金花每月有450元的工资收入。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她自设奖助学金,每月拿出工资的一半放到里边。她教过的学生几乎都得到过她的资助和奖励,少则50元,多则千余元。
8、杨元松(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
在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他注重培养有梦想的孩子,经常带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机会。在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不善交流,就鼓励孩子们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开心扉,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作。看到山村出现的辍学打工潮,孩子宁愿为打工荒废学业,杨元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日记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为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就感。26个留守孩子、220篇孩子的日记、12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21幅象征孩子梦想的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高兴的杨元松挨家上门给孩子送稿费,他要让这些乡村长大的孩子知道,人的未来不只打工一条路。
9、刘坤贤(重庆市巫溪县高楼乡新田村小学):
刘坤贤是一位28年如一日,义无返顾、扎根山村的土家族老师。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家养猪,为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为了让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贤考虑到有19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四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10、潘立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乡上丰中心学校南源村吴家坦教学点):
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开始在吴家山教学点任教,一个人一干就是37年。他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吴家山教学点地处歙县北部高山地区,交通闭塞。为了方便山里低龄孩子就学,教育部门只得就地设置教学点。在教学点,潘立华是老师,负责所有不同年龄孩子的教学;潘立华是校长,负责教学点的所有事务;潘立华是保育员,每天要给孩子们热好各自带的饭菜,农忙季节或者天气不好时,他还要把孩子们送回家;潘立华还是安全员,坚持每日10分钟安全教育,下课学生活动的场地有安全隐患,他总站在高坝前以防学生发生意外。
11、“会泽七子”(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的7名80后教师):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位于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崖上。学校一共有127个孩子,8名教师。除了一位五十几岁的老教师外,其余七位都是“80后”。他们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养育他们的大山,各显身手,给孩子们带来知识文化,并把山外的世界带给这些孩子们。在里条件艰苦,他们每个老师都都身兼数职,有的兼任食堂管理员,有的兼任采购员、记帐员。雨天山路泥泞,他们去集市买菜的破面包车经常陷在污泥里,这些年轻人们就扛上铁锹,集体去修山路。平时这七位“80后”吃住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被当地人称为“会泽七子”。
第四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简介
事迹简介
女,51岁,1984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三十年来,她一直坚守着个人品质上的诚实正直、善良无私、见义勇为,工作事业上的刻苦钻研、踏实肯干、默默奉献,像小草那样平凡而无悔,为了教育百花园的万紫千红、蓬勃生机而倾尽全力。
走上教师岗位,她就把自己奉献给了教育。从此,她变得坚强,变得不屈,变成了同事们眼中的“拼命三郎”。上班路上出事故,她头上碰出一个快一寸长的口子,为了不影响上课,用药棉擦一擦,就照常上课,直到晚上回家;做手术刚刚出院,就带领学生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劳动,险些晕倒;周日头部做了个手术,周一按时走进了课堂;……一桩桩、一件件类似的“傻事”,在她身上经常出现,为了那一份责任,她总是忘了自己。
她生性善良,宅心仁厚。从参加工作至今,每年,只要班里有生活贫困的孩子,她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她总是以学校的名义,给他们钱物上的接济。
她淡泊名利。每年每期,她担当的都是学校最重的课。但是对于人们热衷追捧的名誉和利益,她总是淡然处之,从没为此动过心思。
她勤奋好学,不但是学校英语教学上的业务主力,还是个热心人,经常辅导年轻教师。历年来,在优质课大赛中,她多次获得镇级、市级、省级奖项,还获得过洛阳市业务标兵、洛阳市英语优秀教师奖、伯乐奖等等。
虽然心比天高,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不服输的脾气和连年负重的身心,她这两年的身体状况日渐不佳。但她仍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她说:“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就应该践行那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
贺红莲,人如其名。她就像一朵怒放的莲花,给校园平添了几分秀色。她用博大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谱写了一曲当代教师的赞歌。
慈母情怀演绎深厚师生情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贺红莲说,我虽然不是神,但我要把爱学生当做教师生涯的起点,把关心学生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修课。
炎炎夏日,贺红莲拿来自家的电风扇,给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带来凉风;她在自己家里熬好绿豆汤,端到教室,给学生们送去清凉。酷寒严冬,她做好午饭,请来家远的学生,让他们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她打好豆浆送到班里,让孩子们喝上一小碗,暖和暖和受冻的身子。秋冬交替时节,天干物燥,她每天烧好开水,送到学生们手中,为的是让他们去火消热,健康无恙。
老师们记得,近几年来。每逢周二的中午,贺老师家的电脑都会准时打开,连上网线,插上摄像头。一个男孩坐在电脑前,笑逐颜开。他对着屏幕说着什么,并不时发出纯真的笑声。对贺老师来说,这个叫王亚飞的学生能这样谈笑风生,那真是莫大的安慰!要知道,这个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曾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对学习兴趣不大。而今,贺老师让他每周与父母通过网络见面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王亚飞爱说了,爱笑了,爱学习了。这怎能不让贺老师倍感欣慰!
一位叫心静的女生记得,她患重度便干症需要悉心照料时,贺老师像慈母一样,不仅让她住在老师家里,每餐调理饮食,而且不嫌脏累,每晚都用克塞露给她灌肠。多少次,看着被自己弄脏的被褥面露尴尬时,贺老师总是摸着她的头,说:“傻孩子,没事的,洗洗就好了。”就这样,直到病好,贺老师才放心让该生回家去住。
学生贺玉成的家长记得,在贺玉成遭遇车祸而昏迷的一个多月里,贺老师先后十几次到医院和距学校七里之遥的家里看望。多少次,贺老师坐在床头轻声呼唤;多少次,贺老师和昏迷的孩子倾心相谈。为解家里的燃眉之急,贺老师还带头捐款,并发动全班学生捐资近千元。当贺玉成在众人的期盼中醒来却严重失忆后,贺老师又买来故事书、音乐光盘等,指导家长通过讲故事、播放音乐,以唤醒孩子的记忆。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母亲胜似母亲。贺红莲把无限的爱与关心送给了她的学生。她像一枚红烛,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她如一朵红莲,把美丽和馨香献给了周围的人;她似一场甘露,滋润着校园里的一颗颗幼苗!
钢铁意志铸就校园不倒神话
对于一个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的老师来说,让她离开教室、离开学生,无疑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20XX年9月,贺红莲不慎摔倒造成膝关节髌骨骨折,作为八年级(2)班的班主任,她实在不忍心丢下班里的57个孩子。
躺床治疗的一个多月里,贺老师每天都在关注着班里的学生。她把班干部会议放在家里召开,及时了解学生动态,精心布置班级工作,每周两次,雷打不动。她还把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请到家中,给他们谈心、补课、辅导作业„„
那段时间里,贺老师家的窗口成了瞭望台,窗台下的沙发成了她的工作台。课后,不少学生习惯性地跑到贺老师家的窗口,看望的,问候的,请假的,借钱的,借针线包的„„不一而足。而这时候,也是贺老师一天最为快乐的时候。对她来说,每天能看到孩子们,乃是她最大的幸福!
为了这种幸福,贺老师不知忍受了多少疼痛的折磨,不知暗自留下了多少泪水。有一次,因为电脑椅滑动,贺老师支撑不住摔倒在地板上,她无法站起,无法挪动,只能躺在地板上默默垂泪,直到丈夫回来,才把她抱到沙发上。面对丈夫心疼的埋怨,贺老师只是歉意地笑笑。说实在的,对丈夫,她充满歉疚。自己卧病在床,什么都不能做,丈夫既要到邻村的杨庄小学上课,下班后还要照顾孩子,照顾她,已经够累的了。她也想安静地躺着,静静地休养;她也想少给丈夫“添乱”啊!然而,让她离开窗口,离开“阵地”,无疑是要掏空她的心!一天看不得自己的学生,贺老师的心里都空落落的。她离不开学生啊!
在家休养了一个多月,贺老师实在呆不下住了。她不顾医生“保护不好会落下后遗症”的告诫,不顾自己即使拄着双拐也依然走动艰难的右腿,毅然走上了二楼的教室,站在了班级的讲台上。
为锻炼自己,也为了激励学生,贺老师拒绝了学校领导把她的班级调到一楼的想法,也拒绝了好心同事替她上晚自习的建议,硬是用坚韧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在校园,在讲台,在通向教室和宿舍的一级级台阶上,留下了不倒的雕像。这雕像,深深地刻在全校师生心中,更深深感动了贺老师班里的学生们。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贺老师正是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学生。学生们说,有这样的老师做榜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奋发上进呢!
第五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观后感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孙彦峰
为您,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您给了我们无数人良知,给了我们更多人精神支柱,是您打动了我们,是您让我们知道什么叫付出与坚守。
他从18岁便与大山呆在一起,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双手砍出一条五公里长的山路。正如白岩松所说,在这大山里,路不是人多了走出来的,而是徐老师用双手砍出来的。由于山林茂密,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又要把路两边修整一次。他砍出的何止是路,何止是一条大山便道,而是一条让山村孩子走出大山,奔向知识乐园的阳光大道。
路虽不宽,路虽不平整,雨天充满泥泞,但却让孩子们在上面走着舒心,让家长们放心,让老师他的心灵得到慰藉。
白龙马与他为伴,帮助他托起孩子们的书本、学校的建材,帮助他接送风雨泥泞中艰难行走的孩子。为了孩子,他断了两棵肋骨,白龙马失去了左眼。但我们的老师却不愿意医治,他放心不下孩子,他说:他走了,孩子们怎么办,谁来替代他教授孩子。
泥泞的山路,风雨飘摇,马儿托着孩子,他紧紧拽住缰绳,马儿使尽全身力气,四足使劲,爬行山间丛林,拽住缰绳的双手,一刻也没有松动,揪紧的心,在雨水泥泞的搅拌中更加坚韧。
他用喝酒的方式,请回了自己的弟子,跟随了他二十年,是他“害”了弟子,让弟子同他一道守住大山,守住这群草丛中嬉戏的大山孩子。但也是他教化了他的弟子,心甘情愿跟他一起,背付大山的重托,让
孩子们的明天有了希望,让深在原始丛林的人们也能听到朗朗书声,让他们感知人民教师的崇高理想和着高尚的情操。
他感化了他的学生,他用行动教育了他的孩子,让他们坚韧不拔,让他们在风雨交加的路途走得更加执着。
他密林深处孩子的领路人,用自己的艰辛托起孩子们的希望,用自己的情怀让大山深处的教学有了明天。
作为教育人,第一次聆听这样的事迹,第一次为有这样的教育人而感动,是他这样一群老师托起祖国的教育,教会了大山深处孩子做人做事,让他们知晓了感恩,让他们的生活背靠大山也感之幸福。
从小学到大学,每位教师在我心中都记忆深刻,虽然他们谈不上给过我什么温暖,但他们教授我知识,让我有了今天。
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任劳任怨的老师,他几十年如一地坚守在大山深处,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大山深处的孩子带去知识。无怨无悔,几十年的坚守,青春留守在了大山,心血洒在了大山,但把一代代的山里孩子培养成了有用人才。
一天的坚守不难,一年的坚守也不难,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却很难很难。
我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老师,神圣的职业,他给予孩子知识,他引导孩子走向成熟,飞向世界,而他却守候在三尽讲台,呼吸着粉笔灰粉奉献了一生。
当看完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我不止一次为之感动。多么纯朴的心灵,多么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一次次无地自容,今天的我或许
有些对不起所获报酬,更对不起那些还坚守在边远山区培养孩子成才的老师,他们所处的环境是那样恶劣,但他们却毫不动摇,几十年如一地坚守,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人生,而我自己呢,又有多少时日想过如此。心有愧,行动更加有愧。
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有些麻木了,躺在不知所事的日子里寻求着生存的机会,萧条的过着撞钟一样的日子,浪费着自己的生命,把付出与收获、名利与爵位看得太重,总想用高官厚禄武装自己,而我们的最美老师,他们的收获与付出是那样的不对称,但他们却没有为此而放弃坚守,而我们呢,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胸怀,又有多少人有如此的毅力而坚守过。
我虽一无所有,我虽有怨有恨,但我求让自己永远处有良知,我虽没有老师们的那种精神,但我却希望我能够做好我该做的事,或许这也是我所想得到的心灵安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