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材料作文“美主要看气质”
2016材料作文“美主要看气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最近,一位女歌手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吃汉堡包的个人图片,在与网友互动时自认为自己“美”在“主要看气质”,一时引来无数人围观和评论,网民立场各异,众说纷纭。比如相关的评论有:
@随风飘:总比看脸好,进步了。
@一粒小虫:非常无聊。就是换种方式秀自拍,不觉得美在那。@时尚风:还是广告说得好:品质引领生活。@小草:我满身都是绿,难道不美吗?
@飞鸿一瞥:全凭一张图片,就摸得着看得见人的气质了吗? 女歌手的一句话,引发了那么多的议论,值得深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指导:
我们先概况此作文材料大意:女歌手认为“美主要看气质”(关键句),对此(美主要看气质),不同的网友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然后,我们从材料大意中提取核心内容立意与作文:
1、应该围绕女明星认为“美主要看气质”这个观点(或这件事)来谈论;
2、网友们的各种观点,是命题者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立意,我们可以选择其一作为观点来作文,也可以抛开参考立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是在女明星认为“美主要看气质”这个观点或这件事的限定内去立意,就是切合题意的。相反,一些同学抛开材料主体内容限制,仅抓住材料“引发了那么多议论”这句话,立意为“言论自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之类,都是错误的。
气质源自内心,不溢于外表(观点型标题 50分)
材料中的女歌手发了吃汉堡包的个人照片后,认为美在“主要看气质”。对此,我深表疑惑,难道气质从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看出了?我认为,气质源于内心,不溢于外表。(开篇简括材料,提出观点)
气质,指一个人整体上的一种魅力,是言不清摸不着的。气质并不是单从外表就能表现的,它是通过人的一言一行而散发出来的。如今网络上经常会“蹦”出一些网红,她们因为身材、样貌而蹿红,但她们的出现往往又只是“一刹花火”,这就是因为她们缺少了那一份从内心散发的气质,仅依靠外表夺取关注是绝对行不通的。相反,从内心散发出来的气质,胜过了一切外表的装饰。我们国家央视著名主持人杨澜以她具有亲和力的主持风格以及高雅的举止被评为“世界魅力女性”之一。她着装简朴,从不刻意去装扮,而是顺其自然。可见,气质源于内心,不溢于外表。材料中女歌手认为吃汉堡“美在气质”,实在是对“气质”一词的亵渎啊。(“气质”是什么,对比分析,回扣材料)
气质是要一点一滴地形成的,它绝不等同于外貌。澳洲著名励志演讲师尼克.胡哲天生缺失四肢,他只有短小的上身,但凭着一点一滴的努力以及强大的意志力,他学会了游泳、打高尔夫、骑马......本遭人歧视的他获得了几百万人的拥抱以及深爱他的美丽妻子。尼克.胡哲虽外表丑陋,但他的气质过人。他说过:“即使现在你拿千百万来引诱我,我也绝不会作任何考虑去长出手脚。是挫折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有魅力的我。”确实,气质绝不仅靠外表就可以看出。它源于内心,再逐渐散发。(“气质”要点滴形成,与外表不同。理论分析少,多是举例子,故而析理较浅)
纵观当下,小鲜肉、小花旦在荧幕上层出不穷,并受到了热捧,众粉丝称之“气质非凡”。但此处的气质真为真正意义上的气质吗?一些明星的教养实在有待提高。“柯震东吸毒事件”、“高晓松醉驾”、“英国女星当街与粉丝对骂”......这些事件的出现与他们自称的“有气质”是否大相径庭了呢?颜值社会要不得啊!(当下一些明星有的是颜值,而非“气质”。理论分析稍欠)
让气质与外貌齐绽放。女星赵丽颖长相漂亮,但从不高高在上,她不忘初心,努力做一个演员。纵使她已经很红了,但她依旧是“拼命三妹”。她用努力给粉丝带来正能量,真不愧为气质美女。正如她言:“我的努力配得上我的运气。”相比女歌手那略显肤浅的配图自赞,赵丽颖才是真正的“气质美女”。(让气质与外貌绽放。也是单纯举例,缺乏理论分析)
气质源于内心,不只溢于外表。愿我们都不要陷入与材料中女歌手一样的误区,错把外表当气质。(回扣主题,回扣材料,简洁结尾)
追求内在美
(观点型标题 50分)
女歌手在微博上发一张吃汉堡的个人图片,并自认为自己美在于气质。这样的照片真的表现一个人的内在美吗?显然单纯一张照片并不能说明一切。我认为我们应该去追求内在美,而不是发一张照片就自论自己气质美。(开篇简括材料,提出观点)
内在美即为精神之美,灵魂之美。内在美不表现在外表,一个人的外表美并不代表着它的内心就美,以貌取人的观念是审美的大忌。一个人的内在美变现于他的精神之丰满,灵魂的高贵。一个人内在美可以胜在千万偌于外在美。曾被认为是完美教父的马兰.波龙度,不也是最终因为各种不好的行为而沉落了吗?美在外表,只能说其天生丽质,不能判断其内在一定美。女歌星一张吃汉堡的照片就自以为是美在气质,这种说法不但可笑,而且荒谬。(“内在美”是什么,对比分析,回扣材料。这段理论分析很充分)
内在美需要我们去追求,追求内在方能使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内心美才是品质之美,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追求内在美,他的心灵才能不断得到净化,他的精神才能不断得到完善,这样他才能达到美之境界。外表美丽,内心充满污秽,那么这个人依旧丑陋;外表普通,但精神品质高,那么这个人也会被认为魅力。东施效颦,最终换来的不是赞赏而是嘲笑。如果只是去模仿他人的外在美而不去学习他人的内在美,那么最终也只能是一个精神空虚的外壳,内心依旧得不到提升,也就无法达到另一个境界。(追求“内在美”的重要意义。这段说理非常充分)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人都只是注重于物质的美,外在的美,而不去注重内在美的培养。多数人都认为外在美很重要,并想尽千方百计去使自己变得更加漂亮,整容,各种化妆品的使用,认识变得美丽了,但是内在却非常污秽。一些明星在平时不也变现得很有气质吗?但是他们在背后却干着一些令人反感的活动,这样的没真的美?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往往是根据一个人的外在而不是内在去判定一个人是否美,这些值得我们去深思。材料中的女歌星以自己的一张照片就自以为自己气质美,岂不是很荒谬?(批判现实,回扣材料)追去内在美,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他的思想才会得以提升,那他的人生才不会止于追求外在的美丽,才能够达到精神美的内在美的境界。毕淑敏有言:“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女人,血管里恐怕都是水。”外在美不会有永恒的保存,我们终会有老去的那一天;但是内在美可以伴随着我们一生,即使老去,精神依然丰满,灵魂亦然高贵,这样的美不是更加美吗?追求内在美需要的是我们的修养,我们的精神,甚至与我们的灵魂的高贵。(怎么办。这段援引名言,在说理上也下了重笔)因此,我们都应该追求内在美,不要像女歌星那样凭借一张照片就自认为气质美。(回扣主题,回扣材料,简洁结尾)美的气质表现于内在美(观点型标题 50分)
最近,一位女歌手在微博发了一张吃汉堡包的个人图片,在于网友互动时自认为自己“美”在“主要看气质”,一时引来无数人围观和评论。有网友认为这是品质引领生活。也有人认为这位是一种进步,因为审美不再注重于外表。而我则认为,全凭一张图片,并非能看得见人的气质。俞敏洪先生说过:“人的气质表现于内在美而并非外在美。它美在其精神上的升华,而并非物质上的奢华。”这一语就道出了人的气质美的前馈则。由此可见,美的气质表现在内在美。(对原材料的复述而非简括,使得整段太长,其实对原材料只需如此概括:“对材料中女歌手美主要看气质的观点,我认为„„”)
气质,是人整体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所在,它似正散发光彩的珍珠宝石,引人注目。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它的美赛似三月阳春,胜似闪烁霓虹,由此被人们关注着、重视着。(“气质”是什么。但抒情化的比喻,对剖析“气质”是什么有害无益,无法真正揭示“气质”的本质,这是很虚的写法)
美的气质表现在内在美并非苟且胡说。华罗庚说过:“如果一个华丽的外表下是一颗丑恶的心,那么这个人无论长得如何国色天香,美丽冻人,也会让人厌恶。”此语就向我们昭示了内在美的魅力所在。生活中。人们总是追求外表美,崇拜那些“一夜尽人皆知”的大牌明星,赞美那些倾国倾城、天生丽质的帅哥、美女。看人光看脸而忽略其内涵。这看似人之常情,有几分认可的道理,实则谬论。一个人的内在美理应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地方。由此才不会让内在美这个美丽之凤在人间散尽,才会让真、善、美永存于人间。抱起悦悦的陈贤妹,扶起重伤者的刁娜,为乘客着想的司机吴斌等等他们所举所动在当今社会就引起了很多的震撼。人们纷纷投议应向这些人学习他们的可贵的品质。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为人所抬举?是他们的内在美,使他们美的气质。倘若没有这种可贵的气质还能取得一模一样的结果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这就像一把金钥匙,能开启成功的大门。所谓“内在美促进外在美”此乃真理也。(段幅很长,但内容充实。可以把它分为两段,使之层次更分明)
注重内在美的培养不可小觑,可为何当下社会有诸多人自然而然地让自己滑向了丑恶的一端?于我们个人,是没清楚美的气质是什么,受众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变得追名逐利,趋向于个人利益化。于社会上旁人的议论也对人起了一个错误的导向盘。有则新闻报道说。一对情侣逛街,男的出了车祸,儿女的却赶快拿出手机拍照,并把照片上传空间,表示男朋友出车祸了,自己很伤心,而并非及时打电话去救济。这是如此的令人心寒啊!真是时代的悲哀!于中国的教育,总把学生的成绩看得至高无上,而忽略了他们气质方面的培养,又是一大错失。(反观现实,分析原因,车祸的例子很牵强)
要想摆脱这些现象的发生,必须对症下药。于个人,认识到内在美的重要性。于社会,教育亦要重视内在美的培养,气质比其他事情更重要······(提出解决之法,但非常笼统)故曰:美的气质表现于内在美。(回扣主题,简单结尾。此处应该回扣材料)
美在何处
(提问型标题 50分)余秋雨曾在《废墟》中写道:“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在当下,没有皱纹的人比比皆是,无谓可怕不可怕了。人们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美颜”“美图”各种横空出世的拍照神器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令我们产生了男子个个貌若潘安,女子个个堪比西施的审美疲劳。(援引余秋雨名言,揭示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为下文张本)
在看脸的时代还没结束之际,一张女歌手吃汉堡包的“主要看气质”的图片却火了起来。女歌手认为自己“美”,“美”在气质而不在脸,对此,不乏口诛笔伐者,也不缺粉丝们进入一个看“气质”的时代。(简括材料)然而,笔者却不认为女歌手美。凭一张图片,还是一张经过美颜的图片就可以判定一个人的气质有无吗?女歌手这一动作无非是喧哗取众罢了。而众网友们的评论也只是反应个人价值观念取向而已。(提出观点。这三段写得很自然,但就考场议论文而言,入题太慢,比不上前三篇开篇点题式的写法)
“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如是评论杨绛的。杨绛,这位百岁老人,在相继送走丈夫与女儿后,仍着力编写《我们仨》以及整理钱钟书的著作,她的《走在人生边上》更是激励影响了千万人,而这位才女却从不认为自己美,但她令人通过文字便能触摸到她的美,感受她的气质。她没有如女歌手般利用社交圈喧哗取众,她默默的积淀着。杨绛是美的,她美在不图浮华,她美在与生俱来的气质。(举例,析例。)“你是风,你是爱,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位倾倒众生的才女林徽因如是吟唱。林徽因,这位倾城绝世的才女,与丈夫梁思成潜心研究中国建筑学,她默默支持丈夫事业,投身于建筑的保护。她是美的,她美在由内到外散发的气质,这才令得徐志摩对其一世不忘,金岳霖穷其一生的伴随以及梁思成的不离不弃。(举例,析例。)古语曾言:“美,于心也。”真正的美,不是在于你发的自拍有多好看,你的附文有多精彩。在如今“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的年代,我们更要重新树立自己正确的审美观,如古代诸葛亮的妻子黄硕,虽其貌不扬,但她却是诸葛亮的贤内助,为诸葛亮出谋划策,她样虽不美,但她却也是美,美于心,美于情。又如今日浮出众人眼前的小江老师——江一燕,她样貌清纯,却从不在社交圈喧哗取众,而是默默地八年如一日地去支教。江一燕也是美的,她不仅美在样貌,更是美于心,美于气质。(什么是真正的美,举例分析。)
反观女歌手之做法,也许有人会认为她美,但绝不是如她所言美在“气质”,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所散发的,与其在社交圈喧哗取众,还不如“退而结网”,让真正的美表现在众人眼前。(回扣材料,提出解决之法。这个结尾很自然。就整篇而言,论据丰富,但说理欠缺,未有层次推进得之清晰思路)
二、“就理论事”议论文技巧
上学期油市一模前我曾提出“就理论事”的议论文技巧,并写了一篇《还有诗和远方》的下水作文。后来我反思,“就理论事”是没有错的,但那篇下水作文则并不能表现“就理论事”这一议论文技巧,而仅是一篇以堆砌事例为能事而不是专注于通透说理的低档议论文。“就理论事”,先要准确立意,得出一个明确的道理(观点),然后对此道理(观点)层层剖析,并且在剖析过程中不断回扣题目材料、分析题目材料。论证时,每一层次的理论分析,必须是充分的,然后才是举例分析。只有把道理讲通,举例论证才获得真正的说服力。单纯堆砌例子的议论文,是没有议论思维的低劣议论文。“理直气壮”,我们一旦把每一层的道理论透,接着的举例论证便自然、简捷、契合了。上面的四篇考场作文,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段落符合“就理论事”的技巧。下面,我想通过两篇《还有诗和远方》的比较,来展示“就理论事”议论文技巧。修改版的《还有诗和远方》,也有许多缺点,但它比原文更符合“就理论事”议论文技巧。
还有诗和远方(寓意型标题)
①顾少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十字辞职信,使我想起高晓松的名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是吧,我们应该还有诗和远方。(简括材料,援引名言,开篇点题)
②诗和远方,意即诗意与梦想。顾少强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含意正是对诗意与梦想的追求。十余年的中学教师生活,令她那颗渴望诗意与梦想的心灵渐生“苟且”的厌倦感,于是她随性而为,“说走就走”去潇洒看世界。她的这一番举动,实在令陷于“苟且”而欲逃不能的我等俗众羡慕神往。(结合观点分析材料)
③还有诗和远方,生命才丰盈与完满。物质化的现实使我们很好地生存,精神化的诗意与梦想,却使我们美好地生活。缺失诗与梦的生命,必然是畸形而枯涩的。萧伯纳在《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中,无情地奚落那种缺乏诗和远方的生活:“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块土,一只猪。”相反,若人生还有诗和远方,则生命会变得丰盈而完满。切格瓦拉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他是革命者,还在于他是富于诗意与梦想者。他爱好文学、旅游、摄影、雪茄和手表,他有浪漫的革命梦想。这一切,使他虽死而生命丰盈与完满。这种丰盈与完满的生命,不正是顾少强“想去看看”的诗意和梦想吗?(第一层:为什么;诗和远方的重要性。)
④诗和远方如此美丽。可是,在物质化的现实中被挤压而苦苦挣扎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超脱现实而勇敢去追求诗意和梦想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一个诗梦零落的物质化社会,无数人熄灭了诗与梦,而甘于“眼前的苟且”。当“拜金女”盛行,当《小时代》受热捧,“蚁族”和“蜗居”们很难不放弃他们的诗和远方。也正因此,当顾少强的十字宣言出现,曾经心怀诗和梦的我们,才会如此受感动和被感染,一些人甚至学她“说走就走”去旅行。(第二层:为什么;诗和远方在物质化现实里凋零的原因)
⑤只是,诗和远方,真的只有“去看看”才能觅得吗?我们是否存在一种“远方才有风景”的审美误区?“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会不会是一种看似洒脱的非理性呢?顾少强辞职后违背“不代言”的承诺,终于为旅游公司代言,这是不是对其追寻诗和梦的自我否定与更正呢?(过渡段。对诗与远方提出质疑,以便推出深化、升华主题的下一段)
⑥我想,更深刻的诗和远方,不在别处,而在当下。珍视当下,于当下觅见诗意与梦想,才是生命丰盈与完满的真谛。生命是渺小而物质的,但身为万物灵长的我们,却可以从珍视当下中创造伟大与诗梦。日本影片《入殓师》中的小林,尽管职业卑微且龌龊,可他在给每一位死者化妆时,倾注慈爱与敬意,从而使阴森恐怖的死亡充满温情和诗梦之美。林语堂在《人生的乐趣》中,列举李渔《闲情偶寄》里写柳蝉、写衣饰、写午睡的文字,赞美中国传统生活的诗意和梦想之美。李渔这些文字写的都是当下平凡的小事物,但因为珍视当下,我们便从中发见了诗和梦。与顾少强“说走就走”的寻觅诗梦之举相比,这些于珍视当下而觅见的诗和远方,不是更切实、更深刻吗?(第三层:推高主题,剖析诗与远方的深刻含义)⑦于珍视当下中觅见诗和远方,我们的生命将不再“苟且”而变得丰盈与完满,我们将获得远比顾少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深刻的生命憬悟!(回扣主题、材料,简洁结尾)
第二篇:2017年高考材料作文——美主要看气质
2017年高考材料作文“美主要看气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最近,一位女歌手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吃汉堡包的个人图片,在与网友互动时自认为自己“美”在“主要看气质”,一时引来无数人围观和评论,网民立场各异,众说纷纭。比如相关的评论有: @随风飘:总比看脸好,进步了。
@一粒小虫:非常无聊。就是换种方式秀自拍,不觉得美在那。@时尚风:还是广告说得好:品质引领生活。@小草:我满身都是绿,难道不美吗?
@飞鸿一瞥:全凭一张图片,就摸得着看得见人的气质了吗? 女歌手的一句话,引发了那么多的议论,值得深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指导:
我们先概况此作文材料大意:女歌手认为“美主要看气质”(关键句),对此(美主要看气质),不同的网友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然后,我们从材料大意中提取核心内容立意与作文:
1、应该围绕女明星认为“美主要看气质”这个观点(或这件事)来谈论;
2、网友们的各种观点,是命题者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立意,我们可以选择其一作为观点来作文,也可以抛开参考立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是在女明星认为“美主要看气质”这个观点或这件事的限定内去立意,就是切合题意的。相反,一些同学抛开材料主体内容限制,仅抓住材料“引发了那么多议论”这句话,立意为“言论自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之类,都是错误的。
范文
1、气质源自内心,不溢于外表(观点型标题
50分)
材料中的女歌手发了吃汉堡包的个人照片后,认为美在“主要看气质”。对此,我深表疑惑,难道气质从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看出了?我认为,气质源于内心,不溢于外表。(开篇简括材料,提出观点)
气质,指一个人整体上的一种魅力,是言不清摸不着的。气质并不是单从外表就能表现的,它是通过人的一言一行而散发出来的。如今网络上经常会“蹦”出一些网红,她们因为身材、样貌而蹿红,但她们的出现往往又只是“一刹花火”,这就是因为她们缺少了那一份从内心散发的气质,仅依靠外表夺取关注是绝对行不通的。相反,从内心散发出来的气质,胜过了一切外表的装饰。我们国家央视著名主持人杨澜以她具有亲和力的主持风格以及高雅的举止被评为“世界魅力女性”之一。她着装简朴,从不刻意去装扮,而是顺其自然。可见,气质源于内心,不溢于外表。材料中女歌手认为吃汉堡“美在气质”,实在是对“气质”一词的亵渎啊。(“气质”是什么,对比分析,回扣材料)
气质是要一点一滴地形成的,它绝不等同于外貌。澳洲著名励志演讲师尼克.胡哲天生缺失四肢,他只有短小的上身,但凭着一点一滴的努力以及强大的意志力,他学会了游泳、打高尔夫、骑马......本遭人歧视的他获得了几百万人的拥抱以及深爱他的美丽妻子。尼克.胡哲虽外表丑陋,但他的气质过人。他说过:“即使现在你拿千百万来引诱我,我也绝不会作任何考虑去长出手脚。是挫折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有魅力的我。”确实,气质绝不仅靠外表就可以看出。它源于内心,再逐渐散发。(“气质”要点滴形成,与外表不同。理论分析少,多是举例子,故而析理较浅)
纵观当下,小鲜肉、小花旦在荧幕上层出不穷,并受到了热捧,众粉丝称之“气质非凡”。但此处的气质真为真正意义上的气质吗?一些明星的教养实在有待提高。“柯震东吸毒事件”、“高晓松醉驾”、“英国女星当街与粉丝对骂”......这些事件的出现与他们自称的“有气质”是否大相径庭了呢?颜值社会要不得啊!(当下一些明星有的是颜值,而非“气质”。理论分析稍欠)
让气质与外貌齐绽放。女星赵丽颖长相漂亮,但从不高高在上,她不忘初心,努力做一个演员。纵使她已经很红了,但她依旧是“拼命三妹”。她用努力给粉丝带来正能量,真不愧为气质美女。正如她言:“我的努力配得上我的运气。”相比女歌手那略显肤浅的配图自赞,赵丽颖才是真正的“气质美女”。(让气质与外貌绽放。也是单纯举例,缺乏理论分析)
气质源于内心,不只溢于外表。愿我们都不要陷入与材料中女歌手一样的误区,错把外表当气质。(回扣主题,回扣材料,简洁结尾)
2、追求内在美(观点型标题 50分)
女歌手在微博上发一张吃汉堡的个人图片,并自认为自己美在于气质。这样的照片真的表现一个人的内在美吗?显然单纯一张照片并不能说明一切。我认为我们应该去追求内在美,而不是发一张照片就自论自己气质美。(开篇简括材料,提出观点)
内在美即为精神之美,灵魂之美。内在美不表现在外表,一个人的外表美并不代表着它的内心就美,以貌取人的观念是审美的大忌。一个人的内在美表现于他的精神之丰满,灵魂之高贵。曾被认为是完美教父的美国影星马兰·白龙度,不也是最终因为各种不好的行为而沉落了吗?美在外表,只能说其天生丽质,不能判断其内在一定美。女歌星一张吃汉堡的照片就自以为是美在气质,这种说法不但可笑,而且荒谬。(“内在美”是什么,对比分析,回扣材料。这段理论分析很充分)
内在美需要我们去追求,追求内在方能使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内心美才是品质之美,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追求内在美,他的心灵才能不断得到净化,他的精神才能不断得到完善,这样他才能达到美之境界。外表美丽,内心充满污秽,那么这个人依旧丑陋;外表普通,但精神品质高,那么这个人也会被认为魅力。东施效颦,最终换来的不是赞赏而是嘲笑。如果只去模仿他人的外在美而不去学习他人的内在美,那么最终也只能是一个精神空虚的外壳,内心依旧得不到提升,也就无法达到另一个境界。(追求“内在美”的重要意义。这段说理非常充分)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人都只是注重于物质的美,外在的美,而不去注重内在美的培养。多数人都认为外在美很重要,并想尽千方百计去使自己变得更加漂亮,整容,各种化妆品的使用,外表变得美丽了,但是内在却非常污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往往是根据外在而不是内在去判定一个人是否美,这些值得我们去深思。材料中的女歌星以自己的一张照片就自以为自己气质美,岂不是很荒谬?(批判现实,回扣材料)
追求内在美,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他的思想才会得以提升。毕淑敏有言:“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女人,血管里恐怕都是水。”外在美不会有永恒的保存,我们终会有老去的那一天;但是内在美可以伴随着我们一生,即使老去,精神依然丰满,灵魂亦然高贵,这样的美不是更加美吗?追求内在美需要的是我们的修养,我们的精神,甚至于我们高贵的灵魂。(怎么办。这段援引名言,在说理上也下了重笔)
因此,我们都应该追求内在美,不要像女歌星那样凭借一张照片就自认为气质美。(回扣主题,回扣材料,简洁结尾)
美在何处(提问型标题
50分)
余秋雨曾在《废墟》中写道:“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在当下,没有皱纹的人比比皆是,无谓可怕不可怕了。人们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美颜”“美图”各种横空出世的拍照神器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令我们产生了男子个个貌若潘安,女子个个堪比西施的审美疲劳。(援引余秋雨名言,揭示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为下文张本)
在看脸的时代还没结束之际,一张女歌手吃汉堡包的“主要看气质”的图片却火了起来。女歌手认为自己“美”,“美”在气质而不在脸,对此,不乏口诛笔伐者,也不缺粉丝们进入一个看“气质”的时代。(简括材料)
然而,笔者却不认为女歌手美。凭一张图片,还是一张经过美颜的图片就可以判定一个人的气质有无吗?女歌手这一动作无非是哗众取宠罢了。而众网友们的评论也只是反应个人价值观念取向而已。(提出观点。这三段写得很自然,但就考场议论文而言,入题太慢,比不上前二篇开篇点题式的写法)
“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如是评论杨绛的。杨绛,这位百岁老人,在相继送走丈夫与女儿后,仍着力编写《我们仨》以及整理钱钟书的著作,她的《走在人生边上》更是激励影响了千万人,而这位才女却从不认为自己美,但通过文字便会使人触摸到她的美,感受她的气质。她没有如女歌手般利用社交圈哗众取宠,她只是默默地积淀着。杨绛是美的,她美在不图浮华,她美在与生俱来的气质。(举例,析例。)“你是风,你是爱,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位倾倒众生的才女林徽因如是吟唱。林徽因,这位倾城绝世的才女,与丈夫梁思成潜心研究中国建筑学,她默默支持丈夫事业,投身于建筑的保护。她是美的,她美在由内到外散发的气质,这才令得徐志摩对其一世不忘,金岳霖对她穷其一生的伴随以及梁思成的不离不弃。(举例,析例。)
古语曾言:“美,于心也。”真正的美,不是在于你发的自拍有多好看,你的附文有多精彩。在如今“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的年代,我们更要重新树立自己正确的审美观,如古代诸葛亮的妻子黄硕,虽其貌不扬,但她却是诸葛亮的贤内助,为诸葛亮出谋划策,她外表虽不美,但那却也是真正的美,只因她美于心,美于情。又如今日浮出众人眼前的小江老师——江一燕,她样貌清纯,却从不把这当作哗众取宠的资本,而是默默地八年如一日地去支教。江一燕也是美的,她不仅美在样貌,更是美于心,美于气质。(什么是真正的美,举例分析。)
反观女歌手之做法,也许有人会认为她美,但绝不是如她所言美在“气质”,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所散发的,与其在社交圈哗众取宠,还不如“退而结网”,让真正的美表现在众人眼前。(回扣材料,提出解决之法。这个结尾很自然。就整篇而言,论据丰富,但说理欠缺,未有层次推进得之清晰思路)
第三篇:“美主要看气质”优秀作文及点评
“美主要看气质”优秀作文及点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最近,一位女歌手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吃汉堡包的个人图片,在与网友互动时自认为自己“美”在“主要看气质”,一时引来无数人围观和评论,网民立场各异,众说纷纭。比如相关的评论有:
@随风飘:总比看脸好,进步了。
@一粒小虫:非常无聊。就是换种方式秀自拍,不觉得美在那。@时尚风:还是广告说得好:品质引领生活。@小草:我满身都是绿,难道不美吗?
@飞鸿一瞥:全凭一张图片,就摸得着看得见人的气质了吗? 女歌手的一句话,引发了那么多的议论,值得深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指导:
我们先概况此作文材料大意:女歌手认为“美主要看气质”(关键句),对此(美主要看气质),不同的网友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然后,我们从材料大意中提取核心内容立意与作文:
1、应该围绕女明星认为“美主要看气质”这个观点(或这件事)来谈论;
2、网友们的各种观点,是命题者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立意,我们可以选择其一作为观点来作文,也可以抛开参考立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是在女明星认为“美主要看气质”这个观点或这件事的限定内去立意,就是切合题意的。相反,一些同学抛开材料主体内容限制,仅抓住材料“引发了那么多议论”这句话,立意为“言论自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之类,都是错误的。
(一)气质源自内心,不溢于外表(观点型标题
50分)
材料中的女歌手发了吃汉堡包的个人照片后,认为美在“主要看气质”。对此,我深表疑惑,难道气质从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看出了?我认为,气质源于内心,不溢于外表。(开篇简括材料,提出观点)
气质,指一个人整体上的一种魅力,是言不清摸不着的。气质并不是单从外表就能表现的,它是通过人的一言一行而散发出来的。如今网络上经常会“蹦”出一些网红,她们因为身材、样貌而蹿红,但她们的出现往往又只是“一刹花火”,这就是因为她们缺少了那一份从内心散发的气质,仅依靠外表夺取关注是绝对行不通的。相反,从内心散发出来的气质,胜过了一切外表的装饰。我们国家央视著名主持人杨澜以她具有亲和力的主持风格以及高雅的举止被评为“世界魅力女性”之一。她着装简朴,从不刻意去装扮,而是顺其自然。可见,气质源于内心,不溢于外表。材料中女歌手认为吃汉堡“美在气质”,实在是对“气质”一词的亵渎啊。(“气质”是什么,对比分析,回扣材料)
气质是要一点一滴地形成的,它绝不等同于外貌。澳洲著名励志演讲师尼克.胡哲天生缺失四肢,他只有短小的上身,但凭着一点一滴的努力以及强大的意志力,他学会了游泳、打高尔夫、骑马......本遭人歧视的他获得了几百万人的拥抱以及深爱他的美丽妻子。尼克.胡哲虽外表丑陋,但他的气质过人。他说过:“即使现在你拿千百万来引诱我,我也绝不会作任何考虑去长出手脚。是挫折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有魅力的我。”确实,气质绝不仅靠外表就可以看出。它源于内心,再逐渐散发。(“气质”要点滴形成,与外表不同。理论分析少,多是举例子,故而析理较浅)
纵观当下,小鲜肉、小花旦在荧幕上层出不穷,并受到了热捧,众粉丝称之“气质非凡”。但此处的气质真为真正意义上的气质吗?一些明星的教养实在有待提高。“柯震东吸毒事件”、“高晓松醉驾”、“英国女星当街与粉丝对骂”......这些事件的出现与他们自称的“有气质”是否大相径庭了呢?颜值社会要不得啊!(当下一些明星有的是颜值,而非“气质”。理论分析稍欠)
让气质与外貌齐绽放。女星赵丽颖长相漂亮,但从不高高在上,她不忘初心,努力做一个演员。纵使她已经很红了,但她依旧是“拼命三妹”。她用努力给粉丝带来正能量,真不愧为气质美女。正如她言:“我的努力配得上我的运气。”相比女歌手那略显肤浅的配图自赞,赵丽颖才是真正的“气质美女”。(让气质与外貌绽放。也是单纯举例,缺乏理论分析)气质源于内心,不只溢于外表。愿我们都不要陷入与材料中女歌手一样的误区,错把外表当气质。(回扣主题,回扣材料,简洁结尾)
(二)追求内在美(观点型标题
50分)
女歌手在微博上发一张吃汉堡的个人图片,并自认为自己美在于气质。这样的照片真的表现一个人的内在美吗?显然单纯一张照片并不能说明一切。我认为我们应该去追求内在美,而不是发一张照片就自论自己气质美。(开篇简括材料,提出观点)
内在美即为精神之美,灵魂之美。内在美不表现在外表,一个人的外表美并不代表着它的内心就美,以貌取人的观念是审美的大忌。一个人的内在美变现于他的精神之丰满,灵魂的高贵。一个人内在美可以胜在千万偌于外在美。曾被认为是完美教父的马兰.波龙度,不也是最终因为各种不好的行为而沉落了吗?美在外表,只能说其天生丽质,不能判断其内在一定美。女歌星一张吃汉堡的照片就自以为是美在气质,这种说法不但可笑,而且荒谬。(“内在美”是什么,对比分析,回扣材料。这段理论分析很充分)
内在美需要我们去追求,追求内在方能使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内心美才是品质之美,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追求内在美,他的心灵才能不断得到净化,他的精神才能不断得到完善,这样他才能达到美之境界。外表美丽,内心充满污秽,那么这个人依旧丑陋;外表普通,但精神品质高,那么这个人也会被认为魅力。东施效颦,最终换来的不是赞赏而是嘲笑。如果只是去模仿他人的外在美而不去学习他人的内在美,那么最终也只能是一个精神空虚的外壳,内心依旧得不到提升,也就无法达到另一个境界。(追求“内在美”的重要意义。这段说理非常充分)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人都只是注重于物质的美,外在的美,而不去注重内在美的培养。多数人都认为外在美很重要,并想尽千方百计去使自己变得更加漂亮,整容,各种化妆品的使用,认识变得美丽了,但是内在却非常污秽。一些明星在平时不也变现得很有气质吗?但是他们在背后却干着一些令人反感的活动,这样的没真的美?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往往是根据一个人的外在而不是内在去判定一个人是否美,这些值得我们去深思。材料中的女歌星以自己的一张照片就自以为自己气质美,岂不是很荒谬?(批判现实,回扣材料)
追去内在美,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他的思想才会得以提升,那他的人生才不会止于追求外在的美丽,才能够达到精神美的内在美的境界。毕淑敏有言:“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女人,血管里恐怕都是水。”外在美不会有永恒的保存,我们终会有老去的那一天;但是内在美可以伴随着我们一生,即使老去,精神依然丰满,灵魂亦然高贵,这样的美不是更加美吗?追求内在美需要的是我们的修养,我们的精神,甚至与我们的灵魂的高贵。(怎么办。这段援引名言,在说理上也下了重笔)
因此,我们都应该追求内在美,不要像女歌星那样凭借一张照片就自认为气质美。(回扣主题,回扣材料,简洁结尾)
(三)美的气质表现于内在美(观点型标题
50分)
最近,一位女歌手在微博发了一张吃汉堡包的个人图片,在于网友互动时自认为自己“美”在“主要看气质”,一时引来无数人围观和评论。有网友认为这是品质引领生活。也有人认为这位是一种进步,因为审美不再注重于外表。而我则认为,全凭一张图片,并非能看得见人的气质。俞敏洪先生说过:“人的气质表现于内在美而并非外在美。它美在其精神上的升华,而并非物质上的奢华。”这一语就道出了人的气质美的前馈则。由此可见,美的气质表现在内在美。(对原材料的复述而非简括,使得整段太长,其实对原材料只需如此概括:“对材料中女歌手美主要看气质的观点,我认为„„”)
气质,是人整体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所在,它似正散发光彩的珍珠宝石,引人注目。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它的美赛似三月阳春,胜似闪烁霓虹,由此被人们关注着、重视着。(“气质”是什么。但抒情化的比喻,对剖析“气质”是什么有害无益,无法真正揭示“气质”的本质,这是很虚的写法)
美的气质表现在内在美并非苟且胡说。华罗庚说过:“如果一个华丽的外表下是一颗丑恶的心,那么这个人无论长得如何国色天香,美丽冻人,也会让人厌恶。”此语就向我们昭示了内在美的魅力所在。生活中。人们总是追求外表美,崇拜那些“一夜尽人皆知”的大牌明星,赞美那些倾国倾城、天生丽质的帅哥、美女。看人光看脸而忽略其内涵。这看似人之常情,有几分认可的道理,实则谬论。一个人的内在美理应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地方。由此才不会让内在美这个美丽之凤在人间散尽,才会让真、善、美永存于人间。抱起悦悦的陈贤妹,扶起重伤者的刁娜,为乘客着想的司机吴斌等等他们所举所动在当今社会就引起了很多的震撼。人们纷纷投议应向这些人学习他们的可贵的品质。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为人所抬举?是他们的内在美,使他们美的气质。倘若没有这种可贵的气质还能取得一模一样的结果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这就像一把金钥匙,能开启成功的大门。所谓“内在美促进外在美”此乃真理也。(段幅很长,但内容充实。可以把它分为两段,使之层次更分明)
注重内在美的培养不可小觑,可为何当下社会有诸多人自然而然地让自己滑向了丑恶的一端?于我们个人,是没清楚美的气质是什么,受众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变得追名逐利,趋向于个人利益化。于社会上旁人的议论也对人起了一个错误的导向盘。有则新闻报道说。一对情侣逛街,男的出了车祸,儿女的却赶快拿出手机拍照,并把照片上传空间,表示男朋友出车祸了,自己很伤心,而并非及时打电话去救济。这是如此的令人心寒啊!真是时代的悲哀!于中国的教育,总把学生的成绩看得至高无上,而忽略了他们气质方面的培养,又是一大错失。(反观现实,分析原因,车祸的例子很牵强)
要想摆脱这些现象的发生,必须对症下药。于个人,认识到内在美的重要性。于社会,教育亦要重视内在美的培养,气质比其他事情更重要······(提出解决之法,但非常笼统)
故曰:美的气质表现于内在美。(回扣主题,简单结尾。此处应该回扣材料)
(四)美在何处(提问型标题
50分)
余秋雨曾在《废墟》中写道:“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在当下,没有皱纹的人比比皆是,无谓可怕不可怕了。人们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美颜”“美图”各种横空出世的拍照神器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令我们产生了男子个个貌若潘安,女子个个堪比西施的审美疲劳。(援引余秋雨名言,揭示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为下文张本)
在看脸的时代还没结束之际,一张女歌手吃汉堡包的“主要看气质”的图片却火了起来。女歌手认为自己“美”,“美”在气质而不在脸,对此,不乏口诛笔伐者,也不缺粉丝们进入一个看“气质”的时代。(简括材料)
然而,笔者却不认为女歌手美。凭一张图片,还是一张经过美颜的图片就可以判定一个人的气质有无吗?女歌手这一动作无非是喧哗取众罢了。而众网友们的评论也只是反应个人价值观念取向而已。(提出观点。这三段写得很自然,但就考场议论文而言,入题太慢,比不上前三篇开篇点题式的写法)
“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如是评论杨绛的。杨绛,这位百岁老人,在相继送走丈夫与女儿后,仍着力编写《我们仨》以及整理钱钟书的著作,她的《走在人生边上》更是激励影响了千万人,而这位才女却从不认为自己美,但她令人通过文字便能触摸到她的美,感受她的气质。她没有如女歌手般利用社交圈喧哗取众,她默默的积淀着。杨绛是美的,她美在不图浮华,她美在与生俱来的气质。(举例,析例。)
“你是风,你是爱,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位倾倒众生的才女林徽因如是吟唱。林徽因,这位倾城绝世的才女,与丈夫梁思成潜心研究中国建筑学,她默默支持丈夫事业,投身于建筑的保护。她是美的,她美在由内到外散发的气质,这才令得徐志摩对其一世不忘,金岳霖穷其一生的伴随以及梁思成的不离不弃。(举例,析例。)
古语曾言:“美,于心也。”真正的美,不是在于你发的自拍有多好看,你的附文有多精彩。在如今“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的年代,我们更要重新树立自己正确的审美观,如古代诸葛亮的妻子黄硕,虽其貌不扬,但她却是诸葛亮的贤内助,为诸葛亮出谋划策,她样虽不美,但她却也是美,美于心,美于情。又如今日浮出众人眼前的小江老师——江一燕,她样貌清纯,却从不在社交圈喧哗取众,而是默默地八年如一日地去支教。江一燕也是美的,她不仅美在样貌,更是美于心,美于气质。(什么是真正的美,举例分析。)
反观女歌手之做法,也许有人会认为她美,但绝不是如她所言美在“气质”,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所散发的,与其在社交圈喧哗取众,还不如“退而结网”,让真正的美表现在众人眼前。(回扣材料,提出解决之法。这个结尾很自然。就整篇而言,论据丰富,但说理欠缺,未有层次推进得之清晰思路)
二、“就理论事”议论文技巧
上学期油市一模前我曾提出“就理论事”的议论文技巧,并写了一篇《还有诗和远方》的下水作文。后来我反思,“就理论事”是没有错的,但那篇下水作文则并不能表现“就理论事”这一议论文技巧,而仅是一篇以堆砌事例为能事而不是专注于通透说理的低档议论文。“就理论事”,先要准确立意,得出一个明确的道理(观点),然后对此道理(观点)层层剖析,并且在剖析过程中不断回扣题目材料、分析题目材料。论证时,每一层次的理论分析,必须是充分的,然后才是举例分析。只有把道理讲通,举例论证才获得真正的说服力。单纯堆砌例子的议论文,是没有议论思维的低劣议论文。“理直气壮”,我们一旦把每一层的道理论透,接着的举例论证便自然、简捷、契合了。上面的四篇考场作文,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段落符合“就理论事”的技巧。下面,我想通过两篇《还有诗和远方》的比较,来展示“就理论事”议论文技巧。修改版的《还有诗和远方》,也有许多缺点,但它比原文更符合“就理论事”议论文技巧。
还有诗和远方(寓意型标题)
①顾少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十字辞职信,使我想起高晓松的名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是吧,我们应该还有诗和远方。(简括材料,援引名言,开篇点题)
②诗和远方,意即诗意与梦想。顾少强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含意正是对诗意与梦想的追求。十余年的中学教师生活,令她那颗渴望诗意与梦想的心灵渐生“苟且”的厌倦感,于是她随性而为,“说走就走”去潇洒看世界。她的这一番举动,实在令陷于“苟且”而欲逃不能的我等俗众羡慕神往。(结合观点分析材料)
③还有诗和远方,生命才丰盈与完满。物质化的现实使我们很好地生存,精神化的诗意与梦想,却使我们美好地生活。缺失诗与梦的生命,必然是畸形而枯涩的。萧伯纳在《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中,无情地奚落那种缺乏诗和远方的生活:“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块土,一只猪。”相反,若人生还有诗和远方,则生命会变得丰盈而完满。切格瓦拉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他是革命者,还在于他是富于诗意与梦想者。他爱好文学、旅游、摄影、雪茄和手表,他有浪漫的革命梦想。这一切,使他虽死而生命丰盈与完满。这种丰盈与完满的生命,不正是顾少强“想去看看”的诗意和梦想吗?(第一层:为什么;诗和远方的重要性。)
④诗和远方如此美丽。可是,在物质化的现实中被挤压而苦苦挣扎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超脱现实而勇敢去追求诗意和梦想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一个诗梦零落的物质化社会,无数人熄灭了诗与梦,而甘于“眼前的苟且”。当“拜金女”盛行,当《小时代》受热捧,“蚁族”和“蜗居”们很难不放弃他们的诗和远方。也正因此,当顾少强的十字宣言出现,曾经心怀诗和梦的我们,才会如此受感动和被感染,一些人甚至学她“说走就走”去旅行。(第二层:为什么;诗和远方在物质化现实里凋零的原因)
⑤只是,诗和远方,真的只有“去看看”才能觅得吗?我们是否存在一种“远方才有风景”的审美误区?“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会不会是一种看似洒脱的非理性呢?顾少强辞职后违背“不代言”的承诺,终于为旅游公司代言,这是不是对其追寻诗和梦的自我否定与更正呢?(过渡段。对诗与远方提出质疑,以便推出深化、升华主题的下一段)
⑥我想,更深刻的诗和远方,不在别处,而在当下。珍视当下,于当下觅见诗意与梦想,才是生命丰盈与完满的真谛。生命是渺小而物质的,但身为万物灵长的我们,却可以从珍视当下中创造伟大与诗梦。日本影片《入殓师》中的小林,尽管职业卑微且龌龊,可他在给每一位死者化妆时,倾注慈爱与敬意,从而使阴森恐怖的死亡充满温情和诗梦之美。林语堂在《人生的乐趣》中,列举李渔《闲情偶寄》里写柳蝉、写衣饰、写午睡的文字,赞美中国传统生活的诗意和梦想之美。李渔这些文字写的都是当下平凡的小事物,但因为珍视当下,我们便从中发见了诗和梦。与顾少强“说走就走”的寻觅诗梦之举相比,这些于珍视当下而觅见的诗和远方,不是更切实、更深刻吗?(第三层:推高主题,剖析诗与远方的深刻含义)
⑦于珍视当下中觅见诗和远方,我们的生命将不再“苟且”而变得丰盈与完满,我们将获得远比顾少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深刻的生命憬悟!(回扣主题、材料,简洁结尾)
第四篇:人文气质成就大学之美大学之用
人文气质成就大学之美大学之用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写道:“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我们认为,这种信仰就是指要认识、坚守和弘扬大学的人文气质,让其重归大学精神的本位。
大学功能如何实现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实无论哪一个功能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文气质。这种精神和气质可以概括为在自由的思考与平等的交流中培养人才,在宽松的氛围与激励的气息中研究学问,在独立自主和人文关怀中服务社会。
大学要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去培养学生,用自己的人文气质去塑造学生。青年学生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从心理角度都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为此,大学要想办法创造一种适合年轻人特点的学习环境,要在他们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加速器”的作用。厦门大学的做法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培养原则,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如实行三学期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学生自由选专业及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都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学生创造“海阔天高”的成长成才环境。学校还积极营造一种自由思考、平等交流的氛围,让青年学生无拘无束地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定期举办“校长有约早餐会”、“名师下午茶”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院建设咖啡厅,都是力求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温馨的环境氛围,让师生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探讨学术、探讨生活、探讨人生。
大学要努力营造合理流动、有序竞争、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科研的花朵在一种最为适宜的土壤中开放。那么,“适宜的土壤”是什么?我们的理解是,大学有没有包含着对人才的渴望、对人才的尊重和对人才的理解的文化。其中对人才的渴望即为“招贤”,对人才的尊重即为“礼贤”,对人才的理解即为“用贤”。三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厦门大学在90年办学里程中,一直用“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开放办学胸襟,广纳四海贤才。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打造“平安、文明、绿色、和谐”校园,不断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努力为人才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和创业环境。积极制定和完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努力营造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文化氛围。
大学要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但是大学履行这种职责必须是自主而独立的,不能放弃大学的自主权利和学术自由,不能抛弃大学的担当意识。大学必须要用一种人文关怀的情怀关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在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福建省第
一位党支部书记、厦大学生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这“四种精神”是厦门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秉承传统精神,厦门大学积极投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加强组织协调,主动出击,强化运作,面向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积极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应有贡献。大学发展何以延续
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校,凭借自己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精神、治学风格等人文气质,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还可以在丰富社会文化内涵、浓郁文化氛围、塑造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创新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应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广大,并向社会广泛传播,从而形成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辐射源,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支撑。这既是现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其必须履行的义务。
自1088年西方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诞生以来,现代大学已走过了9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大学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凝聚自己的理念,形成自己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人文气质。在这里,人们可以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学问,提自己的观点;用一种怀疑明辨的眼光去听、去想、去问;怀着
一种责任、一种关怀的秉性走入社会,服务国家、民族和人类。正是这种气质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社会的支持,成为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如果大学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它继续存在的理由。
享誉当今世界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早在12世纪、13世纪就已经出现,然而由于固守传统、因循守旧,到19世纪中期,牛津和剑桥仍然还是以培养牧师、僧侣等各种神职人员为主,单纯服务于基督教会的教育机构,而那种大学应有的社会责任、关怀胸怀等人文精神却被忽略。这种办学理念和模式严重限制了英国大学自身的发展空间,导致两所高校在建立六七个世纪后,仍不过只是默默无闻的神学培训机构而已。而同期,以洪堡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则革新办学理念,开始了以振兴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教育改革,德国大学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并使德国逐步成为当时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直到19世纪末期,英国才开始进行类似的大学理念改革,牛津、剑桥等大学开始确立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理念和方向,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级的著名高校。
建校伊始,厦门大学就将人文气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和方向,不断强化和提升学校整体的人文气质。当年,在建校选址时,校主陈嘉庚先生就以独特的眼光,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演武场定为厦大校址,此地依山傍海,与千年古刹南普陀寺为邻。在这种环境下,民族精神、山的胸怀、海的智慧以及那种脱俗、宁
静的气质便会自然而成。漫步在校园中,当你赞叹这所大学的美丽时,也会对那些熔铸中西、古今文化特点,并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词语命名的嘉庚风格建筑群,如群贤楼、映雪楼、囊萤楼等,产生一种文化震撼,因为通过这些“石头(或木头)写成的史书”,你可以感受到了厦大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和文脉。厦门大学是美的,这个美不仅在于自然环境美,还在于建校90年来所凝聚和形成的人文气质美。如以校主陈嘉庚先生“爱国、爱校、自强”为代表的嘉庚文化,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为特点的校园文化,以免费米饭、免费校园网和免费矿泉水为代表的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人性化关怀的大爱文化等,都是厦门大学在塑造人文气质办学理念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实践,也是学校今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
第五篇:《中国人的气质》(美)阿瑟史密斯范文
《中国人的气质》(美)阿瑟·史密斯
中国人的气质
作者:(美)阿瑟·史密斯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导言(1)知情者出面作证,人们总是希望他所说的都是真话,不掺任何水分。
许多接触过中国人的知情者,虽然能说出一些真实的东西,但是很少有人能抛却个人情感,如实地叙述,更不用指望他们讲出全部事实。任何一个人,无论他多么博学,都不可能了解中国人的全部真情。所以,本书里的观点,必须坦然面对来自三个不同方面的异议。
首先,有一种观点说,如果谁试图把他所知道的有关中国人的特性如实地转述给其他人,那么他将白费力气。1857至1858年期间,伦敦《泰晤士报》的乔治·温格罗夫·库克先生,是一位专门采访中国的记者,他可以像当时所有到中国去的作家一样,有机会观察各种环境下的中国人,并且能够借助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的观察,获得对中国人全面、正确的理解。然而,库克先生在他书信集的前言中,对他描述中国人特性的失败表示了歉意。“在这些书信里,有一个重大的疏忽,就是关于中国人特性的文章,我写得不够精彩。没有一个题目能有这样的诱惑力,没有一个题目能有这样让人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巧的假设,深刻的概括,自信的断言,都可以在其中充分展示。所有的批评家,肯定会断然地蔑视我,因为我没能利用这样的机会,总结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事实上,我写过几位中华民族中很出色的人物,然而不幸的是,就在我写这些文章的同时,他们曾有过的言行的粗俗,与我的初衷相违背,为了真实起见,我连续烧了好几封长信。而且,我常和最著名的汉学家谈论这种事,发现他们和我一样,很难形成对中国人特性的整体概念。当然,只有那些真正了解中国人的汉学家,才能遇到这种困难;一个八面玲珑的作家,对所写的主题可能一无所知,却可以轻易地写出一篇辞藻华丽的文章,以两个客观事实、头头是道地加以分析论述。某一天,或许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必要的知识,对中国人的矛盾心理,能够做出全面、准确的分析。目前,我避免严格的定性,用中国人具有的特殊品性去描述中国人。”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人已经使自己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可以看出,中国人是不能被征服的;也可以感觉到,他们又不是易被理解的。要想真正地了解中国人,除了在中国,任何其他国家的人都不可能做到。因此,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是一个根本无法理解的矛盾体。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与中国已经交往了几百年,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认识其他复杂现象的秘密那样,真正认识中国这个民族。
其次,一个更为严重的反对意见,是我不具备写这本书的资格。就算一个人在中国生活了22年,也并不能保证他有能力写书论述中国人的特性,正如一个人在银矿工作了22年,并不足以证明他能写一篇关于冶金学或复本位制的论文。
中国幅员辽阔,一个人只是在其中几个省居住,考察过的省份不到它的一半,当然没有资格对整个国家作出概括。需要声明的是,这些文章最初只是为上海的《华北每日新闻》写的,并没想过要更广泛地传播。然而,一些论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都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我才应邀把这些文章汇编成册。
第三点异议,是一些人提出的,认为阐发的部分观点,尤其是涉及中国人伦理特性的看法,很容易让人误解,作出错误的判断。
然而,人的印象不可能像统计数字那样,可以做到分毫不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种印象就像是相片的底版,没有哪两张是相同的,可是每张都可以真实地映现一些图像,是其他底版无法呈现的。相片的底版不同,透镜不同,显影剂又不同,其结果当然也不可能相同。
对中国的了解,我远不如那些久居中国的人,但是,他们与我的观点实质上是一致的;另外一些人的看法也理应同样受到尊重,他们认为,在某些部位增加一些明亮的色彩,可以使过于单调的画面更为逼真。考虑到这些正确的意见,我对原文作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然而,由于出版的急迫,原本讨论中国人的特性有三分之一被省略了,只保留了最重要的部分,并新写了“知足常乐”一章。
要想拒绝赞美中国人所具有并表现出来的优点,我想不到任何理由;同时,又存在着另外一种危险,即屈从于既定的思维框架,给予中国人超过实际道德品行的高度评价——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并不亚于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由此,我们联想到威廉撒克里(1811—1861,英国小说家),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在他的小说里,好人总是愚蠢的,坏人却是聪明的。
对于这个问题,这位伟大的讽刺家回答说,他有眼无心,没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有一幅橡树的木刻画,要求观察者从中分辨出一个画面——拿破仑在圣·海伦娜岛的侧身像,抱臂低头站着的样子。但是,长时间注视之后,往往一无所获,似乎其中有什么差错,而一经人指点,就会感到,在画面中看不出拿破仑是不可能的。
同样的道理,许多事情在中国每一次出现,人们往往视而不见,而一旦看出,就难以忘却。
读者需要注意,正像一个限制性的从句不能取代概括性的主句一样,不要以为本书的文章概括的是整个中国,也不要以为是外国人观察和体验的全面荟萃。这些文章仅仅是一个观察者所得印象的记录,是许多“中国人特性”中的一小部分。它们不是一幅中国民众的肖像画,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见闻,用炭笔勾勒的一些民族特性的素描。图像仅仅是由单线构成,无数单线交织在一起,才形成了完整的白色光幅。它们是来自作者和其他各种各样的人的个别经验的汇集,是一种归纳研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论题得到了如此广泛的例证。
梅多斯先生,众多研究中国和中国人的作家中最富哲理性的一位,他认为,一个人对外国民族特性有了正确的看法,并想把它告诉他人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笔记交给他,让他细读。这些笔记详细地记录了引人注目的大量事件,特别是那些非常事件,并且还附有当地人对该事件的看法、说明。
一般性的结论都是从大量的事例中推出的。这些结论可以被怀疑或否定,但是所列举的事例却不能搁置一边,因为它们是绝对真实的。任何关于中国人特性的理论,最终都要参照这些事例。
试图拿中国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属于日耳曼民族,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一支,5世纪和6世纪居住在英国)进行比较,那是非常困难的。显然,许多看起来是中国人“特性”的东西,纯然是东方人的特性。至于对与否,读者在看到这样的情况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作出自己的判断。
导言(2)
很多人认为,在当今,我们与中国人的交往中,要想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有三条途径:研究他们的小说、民谣和戏剧。无疑,这些知识来源是有其价值的,但是似乎还存在第四条途径,比前三者加起来还要有价值,那就是在中国人的家里研究中国人的生活,不过这个来源并不像所有研究中国和中国人的作家开放。就像对于一个区域的地形,在农村比在城市更容易弄清楚一样,在农村更容易了解人们的特性。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城市住上10年,关于中国人家庭生活的知识,可能还不如在农村住上12个月获得的多。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乡村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而本书就是以中国农村为立足点写成的。
这些文章的写作,目的并不是表达一个传教士的观点,而是以一个没有任何偏见的观察者的角度,如实报告其所见所闻。由于这个缘故,本书没有作出中国人的特性可以由基督教进行改善的假定。并不猜想中国人是否需要基督教,但是,假如他们的特性中存在严重的缺陷,那么,如何去纠正这些缺陷,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前所述,“中国问题”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完全有理由认为,在20世纪,这一问题会变得更为紧迫。任何一个希望人类美好的人,对于如何改善人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的问题,都充满了兴趣。如果我们得到的这些结论是正确的话,那么,将会得到曾被忽视的一系列论据的支持;如果这些结论是错误的话,无论得到怎样的支持,都将不能成立。
埃尔金勋爵对上海商界的答问,虽然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是他的话至今仍然是正确、恰当的。他说道:“当阻挡这个国家的障碍被搬开,可以自由进入的时候,西方基督教的文化将发现它面对的不是野蛮,而是一个在许多方面存在衰退和缺陷的古老文明,不过,在其他方面,又不得不让我们同情和尊敬。在即将出现的竞争中,在这个有着怀疑态度而又聪敏的民族中,基督教文化要想找到立足之地,所凭借的方式,就是宣传进入天堂的信仰比不离尘世的信仰相比,在公共和个人的道义上,能得到更好的保证。”
保全面子
看到“面子”这个词,就会感到用它来描述中国人的一种“特性”,再没有比这更贴切的了。在中国,“面子”这个词,并不单指人的脸,它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所包含的意义,超出了我们所能描述或理解的范围。
哪怕是部分理解“面子”的含义,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有非常强烈的做戏的本能。戏剧可以说是唯一的全国性的娱乐活动。像英国人爱好体育、西班牙人爱好斗牛一样,中国人对戏剧充满了热情。只要稍加煽动,他们就会摆出演戏的姿势,或鞠躬行礼,或下跪叩拜,像模像样地扮演起某出戏中的某个角色。这在西方人看来,有些滑稽和可笑。
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也是很戏剧化的。比如说某个人被人误解,在他要澄清事实时,即使只有两三个人在场,他也会大声地说:“我是当着你们的面说的,你们都在场。”给人一种面对众人的感觉。如果事情解决了,他会很骄傲地下了舞台;如果没有得到解决,他会觉得自己没脸面下台。其实仔细想来,就会发现这些与事实毫无关系,只是形式的问题。
在一场戏中,要想获得喝彩声,只要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说出一句漂亮话。我们不需要去探询幕后是什么样子的,看尽世上所有好戏岂不更好。“面子”,是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依照戏剧化的样式行动获得的。也就是说,在他们投入剧情时,或不理、或小看、或喝倒彩,都是让他们很“丢面子”的事。
“面子”所包含的意思,人们在正确理解之后就会发现,这个词本身就是一把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特性之锁的钥匙。
附带说一下,就怎样做到有“面子”,这其中的方法和学问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理解力之外。西方人常常误入事实领域,而忘记了中国人生活中戏剧化的因素。对西方人来说,中国人的“面子”就像戒律一样,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潜在力量。不同的是,它没有规则,视具体情况而反复无常,或取消或变动。从这个角度讲,必须承认中国人和西方人存在着差异,对同样的事情决不可能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
在调节村庄间无休无止的争吵时,“面子”的平衡问题是“和事佬”。首先、必需认真考虑的,就像过去欧洲的政治家考虑力量均衡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一个东方人来说,要想公正地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即使从道理上来讲,他们抱有这种愿望,但实际上只能是按比例对“面子”进行分配。在诉讼的裁决中,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其结果多以不分胜负而不了了之。
送人一份丰厚的礼物,算是“给他面子”。但是如果礼物是个人送的,受礼人应该只接受一部分,全部接受或统统拒绝的情况是很少见或者说从来没有的。一些人渴望保住面子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自己犯错受到了指责,也算是“丢面子”,为了挽回,不管证据有多么的充分,也要一概否认。
比如,网球不见了,有证据显示是被一位苦力捡到了,可当找到他时,他很生气地予以否认,然后走到丢球的地方,很快发现球就在地上(事实上,球是从他的长袖里掉出来的),并且理直气壮地说:“看,这是你‘丢’的球。”
侍女把客人的铅笔刀藏在她主人的房子里,以后在桌布下面发现了,她会说是她找到的而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都保住了“面子”。
一个仆人不小心弄丢了主人的一件东西,他知道自己必须要赔偿的,或者从工钱中扣除相当的数目,于是他提出辞职,并故作清高地说:“用来赔偿那银匙子的钱,我不要了。”这样,他的面子没有受到损伤。
一个人明知道有笔债款没有办法收回来,但还是找到欠债人,严厉地威胁恐吓一番,以此表明他胸中有数。虽然他没有要到钱,但是他保住了“面子”,这样才能保证将来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一个仆人失职,或者拒绝履行他分内的职责,当他确定主人决定辞退他时,他会故意再次犯错,并主动提出辞职,保住他的“面子”。
对我们来说,宁可死了也要保住面子,似乎是很不值得的,但是我们听说,中国的地方官在被杀头时,准许穿着官服是一种特殊的恩惠,并以此来保住他的“面子”!
节俭持家(1)
“节俭”这个词,表示着持家的原则,尤其是指家庭的收支关系。按照我们的理解,节俭表现在三个方面:控制花销,杜绝浪费,以这样的方式来调节用度,少花钱、多办事。从这个方面来衡量,中国人都是节俭的能手。
中国人的饮食相当简单,这是旅行者对中国最初的印象之一。众多的人口,似乎全依赖于几种食物为生,像稻米、各种豆子或豆制品、谷子、青菜和鱼。这些食品,再加上其他一些很少的东西,就是亿万人的主要食物,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有特殊的事情,才加一点儿肉。
现在,很多人注意到了,西方世界在想方设法地为贫穷地人提供物美价廉的食品,但也不能不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中国平常的年景里,每个成年人花不到两分钱就可以得到足够一天的食物。即使在灾荒的年月,成千上万的人更是只靠每天不到一分半的生活费来维持生命。这表明了中国人的烹饪技术达到了高水平。
虽然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人的食物量少、粗糙、乏味甚至倒胃口,但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在饮食方面,是一流的烹调大师。在这一点上,温格洛夫·库克先生把中国人排在法国人之下,英国人(包括美国人)之上。我们不敢像库克先生那么确定,中国人排在哪个国家之下,但他们在一些国家之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前所述,中国人的食物种类很少,但是即使从生理学家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即中国人对主食的选择非常高明。他们的烹调技术精湛,食物原料非常简单,但制成品却花样、品种繁多,就算是对中国烹饪术一无所知的人,这点也是有所耳闻的。
另外有一个事实,我们很少注意到却极有意义,就是中国人在做饭时很少浪费,所有的东西都尽可能地物尽其用。普通的中国家庭,饭后的剩饭菜都会留着下次用,除了很不值钱的之外。看一看中国人的狗和猫的身体状况,就足以说明这个事实了。这些动物挣扎在“死亡线上”,靠着人们提供的剩饭菜,艰难地“活着”。
新兴国家中的人们的浪费,是众所周知的。像美国这样生活富裕的国家,每天浪费的东西,能够支持6000万亚洲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这点我们无须怀疑。我们希望这些剩余的东西能把更多的人养胖,而不是浪费掉。就像许多中国人“吃饱”后,仍把剩余的饭菜收起来留到下次用一样,甚至茶杯里的剩茶也要倒回茶壶里,下次热过了再接着喝。
还有一个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对吃的东西过于讲究。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不能吃的东西,什么东西迟早都会成为他们的网中之鱼。
在中国的北方,干活时普遍使用马、骡、牛和驴,有的地区还用骆驼。无疑,我们下面叙述的事实,在读者看来显然过于节俭了——牲畜死亡后,无论是死于意外,还是老死、病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