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课)消防官兵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怎样坚持党的领导
消防官兵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怎样坚持党的领导(党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 课 人:
教学目的:通过教育,使官兵正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关系,深刻认识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之重要性,坚定官兵跟党走的信念,不断提高官兵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实践能力。
授课要点:消防官兵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怎样坚持党的领导。
授课内容: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体到消防部队广大官兵,就要切实增强党性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一、提高鉴别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消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
消防工作是政法工作的一部分,政法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消防工作同样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日益巩固,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思想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在所难免,司法、行政意识形态领域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消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否则,工作就会迷失方向。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消防工作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官兵的头脑。广大官兵要清楚地知道,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才是消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障,这是落实党对消防工作领导的思想保证。从而自觉把它贯彻到实际工作当中,自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宣传党领导消防工作取得的成就,宣传消防官兵的英勇事迹。
消防部队各级领导和广大官兵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坚决反对那些打着依法治国和“司法独立”幌子否定党的领导、打着改革旗号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利用个案炒作诋毁党和政府形象的错误言行,提高鉴别力,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二、提高执行力,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
“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章第十条第一款)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之一。部队基层党组织接受党委的领导,党员官兵个人接受党组织的领导,从根本上说,这是由党的组织原则决定的。我们党的组织是通过各级组织间的一定联系来体现和维护的,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就是维护党的统一性,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现党的团结和统一。
(一)努力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 部队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广大官兵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和含义,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这就要求,部队各级党组织既不能仅当“收发室”,照搬照转上级的指示,也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客观实际,自觉认真、积极主动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议、决定不折不扣地贯彻到部队建设中,落实到各项消防执法活动中。
(二)自觉服从党对消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消防法》第三条中就指出“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可见,消防部队接受党的领导,与接受各级地方党委的领导是一致的。党的领导是从党与消防部队的整体关系来说的,而地方党委领导则是指消防部队与各级地方党委的关系。一是牢固树立服从各级党委领导的观念。自觉服从党委领导,首先要求消防官兵牢固树立服从党委领导的观念,从思想上明确接受党委领导与接受党的领导是一致的。消防部队要经常向地方各级党委领导汇报工作和部队建设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当好地方党委的参谋,贯彻执行各个时期地方党委对消防工作的指示,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协调好与各部门的关系,发挥职能作用。对于涉及方针、政策的问题以及重大事件、重大举措,必须及时向各级党委请示、报告。反对任何削弱和破坏党委领导的倾向,绝对不允许把消防部队凌驾于地方党委之上。二是自觉接受各级地方党委的领导。消防部队既要受地方各级党委的领导,又要受公安机关党委的领导,同时还要服从部队上级党委的领导。各级消防部队要及时向公安机关和政府部门及部队上级党委反映情况,请示报告,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服从领导与积极工作是一致的,凡属于消防部队职责范围内的日常工作,属于消防官兵个人的具体任务,都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
(三)坚决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消防部队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完成的每一项任务,都是与党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的。服从党的领导,就要在行动上听从党的指挥,党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党交给什么任务就要完成什么任务,每个人都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听党的话、让党放心的革命战士。
三、提高凝聚力,切实增强消防官兵党性观念
共产党员的党性,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观念,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修课,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增强党性观念对广大消防官兵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永远终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法律。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必须头脑清醒、态度鲜明、立场坚定、行动自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动摇。广大党员官兵要时时处处事事都以党性原则来检查对照自己,反省修正自己,要将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贯穿于本职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切实增强党性观念,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四、提高示范力,积极发挥消防部队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强而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具体组织者和承担者,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如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搞不好,加强党的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部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针、方法、制度和原则,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上,随着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以及官兵成分的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单靠过去的经验和办法,难以很好地回答和解决。为此,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在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改革创新,建强领导班子,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广大党员官兵要不断增强党员意识,时刻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消防部队的一员,更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不仅自己要模范遵守法律,更要严格遵守党章;不仅自己要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要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立足岗位、奋发有为,坚决完成好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综上所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必须理直气壮地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新的胜利,才能确保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才能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在本章课程结束前,用四句话与全体官兵共勉:
党的领导是根本,执法为民是关键,胸怀大局是前提,立足本职是基础。
思考与讨论:
1.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篇: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民主制度主要有: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一国两
制”等。这些民主制度涵盖了我国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阶层人士,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符合我国国情、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民主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主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如此关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足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发展
政党及其制度作为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领域,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由于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所选择的政党制度也不同。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今世界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深深地植根于中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它孕育于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于建国前夕,确立于建国之初,蓬勃发展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产生至今大抵经历了六个阶段。一是雏形阶段。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共同驱逐日本侵略者、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民主革命和人民解放斗争中,建立了团结合作的亲密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确立了在全国人民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在自己长期的政治实践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共产党的同盟者和合作者。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作为一种制度形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具备了雏形的意义。二是形成阶段。1948年中共“五一”口号发出后,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各社会贤达的积极响应。在新政协的筹备和召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协商讨论,体现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基本精神。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正式形成。三是确立阶段。新中国建立后,针对部分民主党派自己提出的存留、解散问题和统一战线中其他一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并初步确定了中共同民主党派的关系原则。1956年第六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以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适时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完全确立。四是相对成熟和规范阶段。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后,为推动其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中共中央通过协商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实施的原则、内容和形式。因此,这一文件意味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相对成熟和规范。五是宪法化阶段。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四条修正案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这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自此以后被纳入我国根本大法的框架体系。六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000年12月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是中共十六大明确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结合起来,标志着这一制度在新世纪、新阶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多党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多党合作制度有着特殊的优势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能将各种不同的政治资源、利益和需求联结起来,共同应对来自于国内或国际的各种复杂而多维的挑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建的政党,它的组织网络遍布于整个中国社会,古老的中国从未达到过如此高的统一程度和政治社会化程度。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也都存在着相应的组织结构,自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能够较大程度地实现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
2、能有效开发、掌握和利用各种政治资源。目前中国共产党的7300多万党员、各民主党派100多万成员以及各政党自身所联系的社会群众,是我国巨大的政治资源,而各政党的组织结构,形成了开发、掌握和利用这一政治资源的有效体制,成为我国合理
配置政治资源的最佳途径。
3、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形成了这一制度结构的多元性和核心的一元性显著特征。具有吸纳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政治的能力,容纳众多党派参与国家事务和政权,整合并消解派别政治,为社会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和途径,保证了各阶层、群体和政党参与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了现代政治体系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使政策输出反映社会的要求。既避免了“一党制”无视社会意愿脱离社会的弊端,也避免了“多党制”可能造成的政治上的不稳定现象。使各阶级各阶层围绕共同目标群策群力,促进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性。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抽象法理变为现实,强化了宪法权威,有效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增强社会的法制观念。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所在。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需要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政党制度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必须不断地巩固、健全和发展,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怎样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政治原则。在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民主进程的推进,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其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等。这些政治文明的成果既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合乎中国国情。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还需要切实改革和完善中共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的作用。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已明确意识到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一项政治要求提到全党的重要工作中。这是中共“与时俱进”的又一鲜明体现,使我们看到了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为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所作出的努力,看到了中共对自身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深刻反思和坚定的变革决心。我们坚信,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共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将更加合理科学,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
2、要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反映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本质要求。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所组成政治联盟,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特点。民主党派的进步性,集中体现在接受共产党领导和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个方面;而民主党派的广泛性,则体现了他们能够反映社会多个层面,特别是各自所代表的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利益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正是能够使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在体现其先进性本质要求的同时,能够代表和反映多层面,特别是各个民主党派所代表的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利益和要求,从而保证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此,在多党合作中,要充分体现出民主党派进步性广泛性的优势和特点,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防止这一制度流于形式。
3、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目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实行民主监督的方式多种多样,效果也非常明显,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变革的压力,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较之改革开放以前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但还远远不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等所带来的相应变化,要求民主党派必须更自觉地增强参政党意识,更充分地实现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更切实地参政议政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社会力量,否则就难以真正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是人民民主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要从制度上保证各民主党派能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对共产党的领导权力实施有效监督。
4、要加强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工作。合作共事是多党合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共事,才有合作。目前,我国的干部结构,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结构,民主党派成员参政的人数很少,和多党合作的要求不甚适应。因此,要为民主党派干部进入参政议政岗位提供更多的台阶和舞台,并且使这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要使参与各项特约工作的民主党派成员有所事事,在认识上对民主党派成员应一视同仁,切忌偏见。
5、民主党派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对于增强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主党派只有进一步加强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所代表阶层的实际联系,增强其利益代表和聚合能力,通过自己的成熟发展切实巩固和维护已有的政治地位,才能在中共提供的宽松自由的参政空间中很好地运用其政治权利并发挥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亲密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自身发展却因数次政治运动而受到一定影响。目前,与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相比,民主党派的组织队伍建设、参政党意识、利益表达功能乃至成员的整体素质等都还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或提高。现在全国人民已经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征程,新的伟大事业要求民主党派更活跃地加入到社会政治活动中,更充分地体现表达与利益聚合的政党功能。各民主党派要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中来,并切实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之所以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因为这一制度适合我国国情,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团结、祖国统一,能够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关键在坚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只有对制度的不断完善,才能有助于制度自身的巩固和人们对它的坚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主要依靠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发挥,同时也应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这样才能做到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使之真正有效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第三篇: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应作到“五个坚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民主与法制的日臻完善,依法治国不置可否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司法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维护着司法的正确统一实施,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角色,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如何找寻着力点和切入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即作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
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做好检察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在具体检察工作中就是要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为经济建设保好驾、护好航,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要按照高检院和省检院的要求,认真落实查办职务犯罪大要案请示报告制度,将检察工作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保证党的主张和对国家事务领导意图的实现。
二、坚持宪法、法律至上,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自古以来,“法”是神圣不容侵犯和亵渎的。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其性质和地位决定了是宪法、法律的捍卫者和忠实实践者,因此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和绝对权威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综观中国的近代史,以身试法者不乏其人,远有清朝大贪官和砷、近有改革开放时期的省部级干部成克杰、陈希同、胡长青、慕绥新等,他们之所以陷入犯罪的泥潭,走向毁灭,主要与个人将手中的权力高阁于法律之上,任意妄为,有着必然联系。在工作实践中,检察机关要敢于站出来,同一切违背或凌驾于宪法和法律的人较真拼狠,不论其权有多高位有多重,不论事大事小,始终作到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不为权势所屈服,不为权势所压倒,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坚持素质强检、提高执法水平
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就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清正廉洁的检察队伍,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队伍的素质:一是加强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利观,要通过不同形式的专项教育和整顿,让每个干警清楚检察权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用来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用来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服务,绝不能用来为个人谋取私利,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公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切实加强和改进司法作风,克服态度粗暴、方法简单的做法,做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位为民正、情为民系,运用人民赋予的司法权为人民伸张正义、维护稳定。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培养专业型司法人才。要走精兵之路,大力倡导求实的学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干警参加高学历的法律专业的再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知识积累和储备,采取上挂、下派、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案件研讨、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干警业务能力培训,通过多头并举、多管齐下,提高检察干警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三是加强拒腐防变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要认真贯彻落实高检院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积极引导检察干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常修为检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过好权力关、地位关、金钱关、美色关,始终作到慎警、慎微、慎独、慎交。
四、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治学态度,主张“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赋予其辩正唯物主义的深刻含义,使之成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根本原则。实事求是的思想不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适用,在法律工作中也同样适用,我们在办理各类刑事案件和职务犯罪案件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案件事实不夸大、不缩小,不放纵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归根结底就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坚持实事求是是我们每一个执法者应具的道德底线和品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说情,会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甚至会面对人身攻击和来自不同层次的威胁,这就要求我们执法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畏威逼、不为利诱,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法认真办理每一案,取信于民,增强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保障人权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保障中国公民享受人权和基本自由的重要原则之一。2004年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明确下来,成为我国法制史上人权保障发展的里程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强调指出:“检察机关要认真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按照宪法原则,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同时,强化保障人权的观念和措施”。主要作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依法维护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要坚持以“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的刑事诉讼原则,平等地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作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依法、客观公正。二是加大反腐力度,严肃查办侵犯人权的犯罪。要加大对侵犯人权案件的查办力度,积极防范以公权侵犯私权行为的发生。认真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人权的案件,重点查办非法拘禁、非法搜查、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破坏选举,以及渎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案件,严格执法,敢于碰硬,无论其发生在什么领域和部门,无论涉及到什么人,都要坚决查办,依法追究,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三是依法、文明办案,体现人性化办案理念。要严格遵守《刑法》、《刑事诉讼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高检院的相关规定,规范执法行为,坚决杜绝刑讯逼供、严禁超期羁押、变相超期羁押,注意保护人权,作到用法律震慑犯罪,用政策开启心灵,用平等相待感化,在采取拘留、逮捕、搜查等强制措施过程中,尊重无罪人员的地位,保障其合法权益,要避免未成年子女等家人在场,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第四篇:大学生上党课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您好!
今天晚上学习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见解。
党十七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是党的十五大在提出“依法治国”之后,民主法治建设领域的具有战略号召力的新概念。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法治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给新时期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内涵真正地深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内化为个人的心理意识和言论行为,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公民行为和党对法治建设领导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从而协调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面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是统一共产党的领导,统一人民做主,统一依法治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监督社会法治,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律;依法治国,将社会主义法治同社会生活相结合,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助我国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公平要做到公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要学会用法治来维护自己,执法人员要公正,不徇私枉法。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必须确立法律,人民生活准则的观念;必须为辅宪法的权威;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尊严;要提高执法部门的共信力;执法人员必须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法律是神圣的,不容亵渎。
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尺度是自由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要依法维护我们的权利,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人人平等等。
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是法律监督。社会是一个团体,社会主义法治需要我们相互监督,相互协调。
立法、执法、司法机关是法治建设的主要实践者,在法治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治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无论是法律权威的树立、法律情感的培养还是法律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于法治实践。事实证明,如果一边进行普法宣传教育,要求学法守法,树立法律的权威,一边却在不断发生执法、司法人员执法违法,徇私枉法、假公济私,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必将会大大削弱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助长蔑视法律情结的形成。当前非正常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增多,一方面是因为执法中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公民无法通过诉讼等正常途径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导致一部分公民选择了通过非正常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来制造事端,扩大影响,以引起相关领导或部门的重视,从而得以解决。相反,如果执法、司法人员严格、公正地执行法律,切实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良好秩序,公民就会切身体验到法治的价值,从而激发公民对法治产生现实的渴望和需求,促使公民参与意识与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为此,必须加强立法、执法、司法机关的教育和监督。通过教育,使立法、执法、司法机关的人员牢固树立法治理念,真正做到立法为民、执法为民、司法为民,做到服务大局、服务全局,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法机关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通过完善立法程序,增加立法透明度,给人民群众知情权,来提高立法质量。同时,随着形势发展,要及时对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将法律法规中个别条款已经不适用或者与上位法冲突,法律法规本身仍需执行的,要及时进行修改;对与上位法完全冲突或者已经不适用的法律法规要及时废止,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方法律体系,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在行政管理中,要明确政府职能、管理规则,保证行政管理权力运作是透明、高效、便民的。能够严格依法行政,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管理好社会事务。坚决杜绝执法违法,徇私枉法、假公济私,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发生。司法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要完善司法救助制度,让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确保有理有据的当事人能够赢得官司,让打赢官司且具备执行条件的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从而维护司法权威、维护国家法律权威。总之,要加强对立法、执法、司法机关的教育和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通过示范公权力的依法运行,创造法治氛围,营造法治环境。
民是法治建设最广泛的参与者和推进者,在法治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普法教育,培育公民积极的法治意识。法治精神作为一种法律观念体系,其形成必须依赖于系统的理论灌输。普法教育作为理论灌输的重要途径,对于培育、弘扬法治精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普法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偏重法律条文的灌输,二是单纯的法制宣传。
现代法治国家、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备,数量也越来越多,总量非常之大,就算是专业的法律人员,也很难将所有的法律法规悉数记住,更别说是老百姓。因此,普“法”普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法律、法规条文,而要更重视普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和法治文化。其价值在于倡导法治精神,以确认法律的权威性和至上性,确认社会运行主要靠法律制度来规范与调节、培植法律信仰为核心,因此,要把法治精神作为现代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公民形成“法律至上”的态度和意识,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以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引导公民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相对如何引导公民用法来说难度要大得多,而市政法委自2006年起组织全市政法机关开展的“证据维权”宣传教育活动,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对社会公众宣传证据意识,宣传有关证据搜集、证据固定、证据形式、证据运用、证据证明等证据制度的有关法律知识,宣传程序公正与法律真实的重要意义,使当事人明白如何正确看待证据并运用证据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和改进普法教育工作。一是普法教育要根据当前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利益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等深刻变化的新情况,积极推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积极探索和创新普法教育的形式,构建新闻媒体、信息网络与声像、文字相结合的法律传播体系,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在普法教育方面的辐射作用,加大覆盖面和渗透力。二是要从培育公民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为目标,促进公民意识的普遍树立,全体公民崇尚法治权威、依法办事习惯的真正形成,从而为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良好的土壤。在教育中要更多地强调“权利”、“民主”等观念,最大程度地满足公民对秩序、安全、平等、正义、幸福等法治精神价值的需要,使普法教育贴近公民的生活,融入公民的内在性需要。使普通公民真正感到法律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助与指南,进而塑造公民积极的法治精神。
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生力军,我们要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我们的一言一行大家树立榜样。
第五篇:基层法院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服务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年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和一项十分重大的工作。
基层人民法院处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最前沿,担负着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调节处理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审判实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基层人民法院要找准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着力点,通过发挥职能作用,为农村、农民和农业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扎扎实实的推进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应当作为人民法院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服务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人民法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服务大局的法治理念
人民法院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服从服务于党委中心工作的大局观念,依法维护和实现好党委的工作意图,与党委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统一,紧跟党委的工作思路。没有大局理念就背离了党的领导,没有大局理念就背离法院工作的根本宗旨,没有大局理念就不会使审判工作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没有大局理念就背离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也是对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人民法官有效履行职责的客观要求。法院工作做得好不好、成效大不大,不能单纯看办案数量,最终要看维护改革发展稳定,保障和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成效。要引导广大法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审判工作融入大局,围绕大局,顾全大局,服务大局办理好每一起案件,不断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服务大局就是要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要充分发挥民商事审判职能,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保护农民利益,妥善处理好各种债务纠纷以及邻里、宅基地、婚姻、赡养、土地承包、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运输、购销等方面的矛盾;围绕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审理好涉及农村供水、供电、道路、电信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等方面的案件,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妥善处理好涉农经济纠纷案件。
服务大局就是要服务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大局。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就没有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没有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保障。保持稳定,就要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特别要加大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犯罪,对利用职权截留、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等领域的犯罪,对农村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对“两抢一盗”严重危害农村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对反动邪教组织、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打击的力度,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
服务大局就是要发挥好行政审判的职能作用,处理好行政机关与农民群众因行政管理而产生的矛盾纠纷。行政审判要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的原则,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官民和谐。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存在不敢告、不愿告、不会告的现象,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要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把审判的过程变为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宣传法律知识的过程,通过审判,依法支持行政机关合法有效的行政行为,依法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正当的诉讼请求,实现审判的社会效果,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同时,还要利用新闻媒体、以案讲法、法律咨询等形式,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要发挥好行政审判对规范行政执法的监督和促进作用,人民法院要积极为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做好案件回访工作,为建设和谐的官民关系,建立和谐的行政管理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人民法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司法为民的法治理念
坚持司法为民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审判工作中的集中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法院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客观要求。坚持司法为民是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措施。
1、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司法为民的理念,必须认真落实“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
要坚持秉公执法。司法行为既要遵守实体法,又要遵守程序法;法官既要有全面丰富的法律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要敢于顶住压力,坚持原则,做到不为权势左右,不为利益诱惑,不为人情所动。要坚持公正与效率并重,提倡优质办案,强调高效司法,降低办案成本,整合司法资源,推行司法改革,提高办案效率。要坚持文明司法。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法官举止要文明,语言要规范,仪容要整洁,服务要热情,要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说,认真解答当事人的咨询,主动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指导。要坚持清正廉洁,人民法官必须确保清正廉洁,确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八小时以内严格要求,八小时以外严格自律,工作上高标准要求,生活上防微杜渐,经得住各种诱惑,清清白白做人,尽心尽力服务,扎扎实实工作。
2、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司法为民的理念,必须在优化诉讼环境上下功夫。
人民法院要积极推行便民诉讼措施,降低诉讼门槛,努力使司法活动更具便利性,更赋亲和力。一是要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导诉制度、诉讼风险告知制度、繁简分流制度和小额诉讼速裁制度等,努力实现诉讼便民化、快捷化。同时从方便群众诉讼为出发点,积极开展电话立案、预约立案、上门立案,提高诉讼效率,方便群众诉讼。二是要在保护弱势群体上下功夫。严格执行最高院关于司法救助的规定,对追讨工资、工伤抚恤、赡养、抚育等14类诉讼案件,要认真执行给予减、缓、免收诉讼费的有关规定,保障符合司法救助的农村群众获得司法救济的机会,对相对弱势一方给予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让有理无钱的农民群众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三是要在推行巡回办案上下功夫。大力推行“法庭到村组,法官进农家”巡回办案活动,设立巡回办案点。针对农村特点,实行弹性工作制,通过设立流动法庭,不断拉伸服务半径,实现由“以法庭为中心”向“以农民为中心”的转变,缩短法庭与农村的地理距离,拉近法官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四是要在处理涉诉信访、申诉上下功夫。积极开展院长下乡接访活动,每月由院长带领相关庭室人员到乡镇接访,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为主动,认真处理农民群众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同时建立判后答疑机制,真正做到在思想观念上“亲民”,在工作措施上“便民”,在实际效果上“利民”。
3、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司法为民理念,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
打铁须得自身硬。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业务素质,就很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审判工作的要求,就很难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到审判工作中去,就很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引导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司法、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努力培养法官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明确法院工作为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服务的工作思路,提倡亲民爱民、求真务实、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使广大法官精神面貌有新变化,思想境界有新提高,各项工作有新进展。其次要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深入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大兴学习调研之风。以集中学习《法官行为规范》为契机,全面实行“岗位大练兵”,贯穿从立案到执行整个司法活动的全过程,把庭审观摩、案件分析、文书制作、案卷评查、专题研讨、业务竞赛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评选“办案能手”、“调研标兵”、“执行能手”等活动,营造“比审判质量、比办案效率、比工作作风、比贡献大小”的浓厚氛围,全面提高法官认定事实、分析证据、适用法律、驾驭庭审、精心制作裁判文书和依法执行生效判决的能力。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人民法院八条禁令”。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保持职业操守。要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制止,做到防微杜渐,确保工作人员队伍不出现任何问题。
三、人民法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
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是对司法机关的基本政治要求,是司法机关正确行使职权的根本保障。我国的司法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由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行民主政治,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和经济利益,在这一过程中,人民法院要发挥好国家机器的职能作用。离开了党的领导,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光是无法做到的,人民法院也失去了服务的对象和工作的方向,更谈不上完成法律赋予的历史使命。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才能保证人民法院全面发挥好化解矛盾纠纷、打击预防犯罪、维护公平正义、服务改革发展的职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是一致的。党领导全体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也带领人民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已成为党领导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方针,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根本保证。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首先要加强党在政治上的领导。
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法院工作,加强对广大工作人员的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教育,用积极的、正面的东西武装广大工作人员的头脑,使大家学会善于用正确的观点、方法研究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解决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要加强党在思想上的领导。切实增强广大法官的党性观念,真正做到忠于党的事业、忠于法律和正义、忠于人民的利益。工作中要模范遵守法律,严格遵守党章,切实树立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岗位,奋发有为,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做好本职工作。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还要加强党在组织上的领导。首先要服从党委对领导班子的调整和任用,维护和支持党委的组织决定,发挥好班子内部每个成员的特长和积极性,遇事班子成员之间要多协商、多沟通,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其次,要围绕新形势提出的新任务,搞好法院内部的机构设置和责任分工,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按照新农村建设对法院工作的具体要求,全面兼顾,突出重点,分解任务,抓好落实,要善于发现人,善于使用人,尽快培养出能适应工作需要的法官人才队伍,搞好中层班子的人员选配和调整,使法院工作增强活力,增加后劲,稳步发展。
总之,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服务新农村建设,对法院工作是一个新的尝试,赋予了新的使命,而且也是我们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面对这一全新的工作,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工作方法和路子,认真总结和借鉴好的工作经验,弥补工作之不足,按照各级党委和上级法院的工作部署及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逐步深入地搞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职尽责地做好法院工作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服务新农村建设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