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末考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必考材料

时间:2019-05-13 10:1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期末考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必考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期末考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必考材料》。

第一篇:大学期末考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必考材料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在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都有变化的大学中首先要认识大学生活的新特点。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过集体生活也要独立: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实力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培养优良的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树立远大的理想。

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

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

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方法: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注重学习和掌握高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注重联系实际 注重行知统一。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解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重要意义;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方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4.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

理想;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5,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 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

6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1)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需躬行。(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要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重要条件)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根本途径)

7什么是爱国主义?如何理解其科学内涵及优良传统? 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他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同仇敌忾,抵御外侮。

8.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那些内容?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用户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0.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内涵: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11.什么是时代精神?内涵是什么?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内涵:改革创新是核心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12.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就要自觉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反分裂国家法》(3)增强国防观念(4)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13.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人生价值?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价值:一种特殊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14.人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 本质: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5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关系: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端正:人生须认真 人生当务实 人生应乐观

人生要进取

16.对人生价值评价要坚持那几方面的统一? 能力有大小和贡献需尽力相统一 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17.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是什么?(1)社会条件

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2)个人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18.什么是健康?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一般说来,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为身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

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一个人自觉地调试心理,保持心理健康,能够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

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合理调控情绪。

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9.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障。

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20.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a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b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

c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应自觉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d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贡献)

2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由道德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不利于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2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义胜私欲;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后…;先义后利)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23.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③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④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A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B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矛盾时,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应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利益做出牺牲。

C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24.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荣辱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5.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①大学生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

②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成为高素质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③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 ④向道德模范学习

26.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建设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生产场所与生活领域交叉重合的情况,使公共秩序的状况对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有序的公共生活不仅有利于日常生活的和谐,也会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保障。)

27.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基本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主要内容: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28.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不少问题,已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危害,影响到一些大学生的生活,个别大学生甚至误入歧途。由此可见,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有利于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个人品德的培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29.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指导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教育作用

30.简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治安管理处罚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该法包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附则,共6章91条。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主要内容(1)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章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细分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妨害社会管理”共4类,110多种行为。(2)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外国人适用)等。

(3)治安管理处罚程序。(4)听证程序和救济程序。(5)治安管理处罚的执法监督。

31.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基本要求: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32.《劳动法》和《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劳》: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原则

3.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原则 4.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原则 《公》: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 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 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4.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33.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34.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什么? 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35.简述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及关于结婚的相关规定。a婚姻自由b一夫一妻c男女平等d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e实行计划生育f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36.简述法律的一般含义及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A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B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37.什么是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及法律适用?

A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B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C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D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38.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五)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六)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39.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A结构上的相关关系。对立统一。B总量上的等值关系。1,一个社会的法律权利总量和法律义务总量是相等的2,具体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互相包含。权力的范围是义务的界限,反之亦然。C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义务是特有约束机制,帮助建立社会秩序,权力是激励机制和利益导向,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

40.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它的特征是什么?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特征: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P171-172)41.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A学习法律知识 b掌握法律方法 c参与法律实践 d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e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f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42.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特征:a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诸如国家性质、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上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

原则:a党的领导 b人民主权 c公民权利 d法制原则 e民主集中制原则 43.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哪些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六)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44.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力: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

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义务(计划生育、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赡养扶住父母等)

45.什么是民法?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力滥用 46.简述我国民事权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民事权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可分为财产权和非财产权两大类。

A物权(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B债权(债权人得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或不特定行为的权利)C知识产权(创造性智力成果的完成人或工商业标志的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

D继承权(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取得或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E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47.简述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我国合同法对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违约责任以及主要合同种类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合同由当事人约定,内容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办法。合同的订立,是当事人各方通过平等协商,依法就合同内容达成意思表示一致的过程。(方式为要约、承诺)订立合同时民事法律行为。

48.什么是刑法?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原则:一是罪刑法定原则。二是罪刑相当原则。三是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49.什么是犯罪?犯罪构成包括哪些要件?

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50.什么是正当防卫?什么是紧急避险?其成立条件分别是什么?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的行为,造成损害的。

第二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 关于考试说明

考试题型共有以下几种:

1.单选

共20小题

2.多选

共15小题

3.简答

共4小题

5.论述

共1小题

6.案例分析

共2小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称为(C)

A幻想

B空想

C理想

D信念

2.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称为(B)

A理想

B信念

C信仰

D空想 3. 信念是人的(C)

A认知、情感和理想的统一

B 认知、态度和意志的统一

C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

D 态度、情感和理想的统一

4.下列对信念的理解中,正确的是(D)A 信念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 B信念表达的是一种真诚信服的态度 C 信念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D 信念体现的是人们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5.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C或D)(我更偏重C)

A理想就是现实

B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能变为现实 C 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现实的未来

D 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6.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赞扬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人民英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时候,指出:“所有的这些人都是具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理想,有些人家也可以不要,有些人官也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可见,崇高理想是(D)

A 人们的主观一只和想当然

B 不需要客观根据的随心所欲的想象 C 不必通过艰苦努力就能展现出来的现实

D 激励人们战胜邪恶和腐朽,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力量源泉

7.科学的人生观是(C)

A 自私自利的人生观

B及时享乐的人生观 C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D合理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8.马克思说过,真正现实人的存在,就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这说明(C或D)(该题争议很大)

A 人的价值就是人自身的存在B人可以有受限制地制造

C 人生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D 人与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你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嫩得到实现和表现

9.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和经济条件比较差的人交往,前者不能带有种优越感看不起后者,后者也不能带有一种自卑感,感到低人一头。这是人际交往中(A)

A平等原则的要求

B 互助原则的要求 C 功利原则的要求

D谦让原则的要求 10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主人。这种群众史反映到人生观上必然是(A)A为人民服务

B 为个人谋福利

C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11 我们应当确立的高尚人生目的是(C)

A 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 B金钱拜物的人生目的

C 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人生目标

D 为个人和全家求温饱的人生目的 下列有关人生价值评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 个人的能力越强,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 B 个人的行为动机越高尚,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 C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多,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 D 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满足越多,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对人活着的意义理解也不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D)

A 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B 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 C 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 D 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14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是(B)A人生观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C具有唯心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一定是不正确的 D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一定是正确的 15 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C)

A 民法法则

B 生活习惯

C 社会公德

D 职业道德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A)

A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B 心理现象

C 经济现象 D 政治现象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D)

A 爱国主义

B 团结友善

C 勤俭自强

D 诚实守信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D)

A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B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C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D 讲求中庸之道,注重人际和谐

19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C)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

A 整体主义

B 个人主义

C 集体主义

D 先公后私 20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D)

A 慎独

B 勤劳勇敢

C 艰苦朴素

D 为人民服务 2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样做的母的是(C)

A 反对一切形式的个人利益

B 维护个人所属的小团体或单位的特殊利益 C 在现实中追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和谐发展

D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就必然要个人做出牺牲 个人能否按道德要求去做,关键在于(C)A 社会舆论

B 传统习惯

C 内心信念

D 评价方式 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的发挥离不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体要(A)

A 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B 为个人作出无条件的牺牲

C 反对任何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

D 束缚个人,限制“个性”的发展 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通常是(B)

A 民主政治状况

B 社会道德风尚

C 对外开放程度

D 经济发展速度 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价值取向是(D)

A 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B 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C 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D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管时,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说的是个人在进行自我进修时,应该(D)A 学习榜样,积极进取

B 虚心求教,勤于积累

C 闭门造车,坐而论道

D 坚持“慎独”,纯洁品质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B)

A 不适合提倡

B 应当在全社会认真倡导

C 不经提倡人们都能做到

D 只应在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中间提倡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C)A 个人主义

B 民族主义

C 集体主义

D 合理利己主义 个人的言行合乎社会的要求和礼节的规定,尊老爱幼,孝亲敬长,说话和气,以礼待人,服饰朴素大方,举止端庄文雅。这是良好道德品质中(A)A 文明礼貌的体现

B 正直无私的体现 C 谦虚谨慎的体现

D 敬业好学的体现 30 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改造自我,教育自己,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的道德实践活动,称为(A)

A 道德修养

B 道德构建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认知

31下列选项中,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的是(B)

A 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B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C 人人为自己,上帝是大家

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和社会劳动成果;不奢侈浪费,节约资源和能源。这是个人良好道德品质基本范畴中(A)

A 勤劳节俭的体现

B 勇于进取的体现 C 敬业好学的体现

D 诚实守信的体现

“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属于(C)

A 民法规则

B 生活习惯

C 社会公德

D 职业道德

“真正的爱情就是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这表明了爱情的(A)

A 纯洁严肃性

B平等互爱性

C 专一排他性

D 强烈持久性 35 道德提倡(D)

A 必须怎样

B 可以怎样

C 不准怎样

D 应当怎样

道德修养最根本的方法是(D)

A 立志

B 学习

C 内省

D 实践

在人际交往中,宽容是一种(C)

A 忍让

B 软弱

C 教养

D 妥协

爱科学是指(D)

A 人类知识的总汇

B 揭示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

C 第一生产力

D 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

一个人进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审美等自我修养所达到的实践水平或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我生命和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调整和控制,达到的总体的精神状况和修养程度。指的是人生修养的(C)

A 功利

B 层次

C 境界

D 途径

维护公共程序的基本手段是(D)

A 法律

B 道德

C 风俗

D 法律、道德、风俗、宗教教规、礼仪等 41 社会公德涵盖了(D)之间的关系

A 人与人

B 人与社会

C 人与自然

D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42 下列哪项不属于治安管理处罚(D)A 警告

B 罚款

C 拘留

D 逮捕

集会、游行、示威时,由(A)维持交通程序和社会程序。

A 人民警察

B 治安联防员

C 集会、游行、示威者

D 经过的单位

从业者步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是(A)

A 诚实守信

B 办事公道

C 奉献社会

D 服务群众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要求是(D)

A 爱岗敬业

B 办事公道

C 服务群众

D 奉献社会

下列不属于爱情的基本要素的是(B)

A 性爱

B 情感

C 理想

D 责任

下列社会关系不能构成家庭的是(D)

A 婚姻关系

B 血缘关系

C 收养关系

D 亲戚关系

家庭关系的核心是(C)

A 父子关系

B 兄弟关系

C 夫妻关系

D 婆媳关系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是(A)

A 爱岗敬业

B 诚实守信

C 办事公道

D 服务群众

属于职业生活中的法律是(A)

A 《劳动法》

B 《民法》

C 《刑法》

D 《婚姻法》 51 我国第一部关于干部认识管理总章程性质的法律是(D)

A 法官法

B 人民警察法

C 劳动法

D 公务员法

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关系是(B)

A 婆媳关系

B 同事关系

C 夫妻关系

D 父子关系

法律主要表现的是(B)的意志。

A 全民的B 统治阶级的C 政党的D 整个社会的

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C)所决定的。

A 意志

B 思想

C 物质生活条件

D 上层建筑

在我国的执法机关包括有(C)

A 审判机关

B 检察机关

C 各级人民政府

D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构是(B)

A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B 检察机关

C 监察机关

D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是在(D)A 1982年宪法

B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党的十三大

D 党的十五大 58 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B)

A 党中央

B 广大人民群众

C 国务院

D 全国人大

我国依法治国的标准是(A)

A宪法和法律

B 社会道德

C 社会习惯

D 风俗和礼仪 60 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C)

A 统治阶级的意志

B 经济斗争状况

C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 历史传统 61 法存在于(B)

A资本主义社会

B 整个阶级社会

C 整个人类社会

D 原始社会

列行为中,只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而未违反社会主义法律的行为是(C)

A 故意杀人

B 倒卖车票,数额巨大的

C 对最亲密的朋友撒谎

D 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他人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D)的产物

A 商品经济

B 农民运动

C 阶级斗争

D 资产阶级革命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A)行使

A 公安机关

B 人民法院

C 人民检察院

D 人民检察院

行政行为是指国家机关的(D)

A 政治行为

B 内部行为

C 民事行为 D 对其外部行使公共权力并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66 不是行政行为的有(C)

A 行政强制措施

B 征税

C 行政机关进行的民事行为

D 制定规章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D)

A 始于10周岁,终于死亡

B 始于16周岁,终于60周岁

C 始于18周岁,终于65周岁

D 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法是(D)

A 奴隶制的法

B 封建制的法

C 资本主义的法

D 社会主义的法

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C)

A 宪法

B 法律

C 行政法规

D 行政规章 70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C)

A 从旧原则

B 从新原则

C 从旧兼从轻原则

D 从新兼从轻原则

甲、乙两人到某鱼塘钓鱼,鱼塘主人丙因常有人来偷鱼而结怨已久。一见甲、乙二人,便拿起一把鱼叉向甲面部刺去,乙见状抓起一块石头向丙扔去,致丙重伤。乙的行为属于(A)

A 正当防卫

B 紧急避险

C 防卫过当

D 故意伤害

72某甲欲杀乙,举刀来到乙门口,信念发生动摇,害怕承担刑事责任,遂放弃了犯罪,但事实上,乙那天根本不在家。甲的行为属于(A)

A 犯罪中止

B 犯罪未遂

C 犯罪预备 7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何时生效实施的(C)

A 2005年8月1日

B 2005年3月1日 C 2006年3月1日

D 2006年8月1日 74 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最长不超过(C)A 10天

B 15天

C 20天

D 25天 75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A 公民可以在其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组织、参加当地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 B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组织或参加违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责、义务的集会、游行、示威

C 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名义组织或参加集会、游行、示威,必须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

D 以企业事业组织的名义组织或参加集会、游行、示威,不必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

法律的外在影响力通过(D)来建立和维护 A 国家性

B 义务性

C 责任性

D 强制性

根据《中华人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男女结婚的法定年龄为(B)

A 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 B 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C 男不得早于18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D 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22周岁

二、多选 养成优良学风,应在(ABCD)上下功夫。A 勤奋

B 严谨

C 求实

D 创新 当今大学生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为(ABCD)

A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B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C 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D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ABCD)A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B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C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 社会主义荣辱观 理想信念能(ABC)

A 指引人生奋斗的目标

B 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

C 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下列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E)

A 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B 理想等同于现实,又立即可以实现的 C 理想的生命力表现为对现实的肯定和接受 D 现实总是美好的,而理想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E 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这个转化是有条件的,需要经历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有(ABCD)

A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B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C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D 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ABCD)A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B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C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D 爱国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在竞争与合作中,处理好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正确态度有(ACE)

A 要会欣赏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

B 一切都是以是否有利于自己私利的实现为转移,完全不考虑他人

C 能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考虑,想想别人的难处和利益,理想和宽恕别人

D 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

E 要会理解和谅解别人,对于竞争与合作中发生的分歧和误会,不心存怨恨 人生目的在于人生观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ABC)A 人生的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B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C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D 用怎样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10 人生价值的评价应坚持(ABCD)

A 能力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B 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C 自我完善与奉献社会相统一

D 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端正人生态度应该(ABCD)

A 应该认真

B 应该务实

C 应该乐观

D 应该进取 当前我存在错误的人生观主要有(ABC)A 拜金主义人生观

B 享乐主义人生观 C 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

D 禁欲主义人生观 13 保持心理健康途径和主要方法有(ABCD)A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B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C 合理控制情绪

D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人生观对人生的意义表现为(ABCDE)A 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 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 C 决定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性质和水平D 把握人生方向 E 抉择人生道路 中国革命道路传统的基本内容是(ABCDE)A 追求真理的精神

B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C 艰苦奋斗的精神

D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 E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16 社会公德的内容有(ABCDE)

A 遵纪守法

B 保护环境

C 文明礼貌

D 爱护公物

E 助人为乐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有(ABCDE)A 爱国守法

B 明礼诚信

C 勤俭自强

D 敬业奉献

E 团结友善 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要求是(ACD)

A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B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顾个人利益,只顾集体利益 C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D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19 下列哪些行为有利于培养社会公德(ABD)A 参加志愿服务

B 参与防艾宣传活动

C 做家务

D 做义工 治安管理处罚分为(ABC)

A 警告

B 罚款

C 拘留

D 逮捕 21 治安管理处罚应遵循哪些原则(ABCD)A 适当原则

B 公开、公正原则 C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D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社会公德包括(AB)

A 网络道德

B 环境道德

C 家庭美德

D 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的共同特性有(ABC)A 鲜明的职业性

B 明确的规范性

C 调节的有限性

D 调控的纪律性 爱岗敬业所表达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ACD)A 干一行,爱一行

B 不谋私利,不徇私情 C 精益求精,尽职尽责

D 以辛勤劳动为荣 25《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业务有(ABD)A 完成劳动任务

B 提高职业技能

C 参与民主管理

D 遵守劳动纪律 近年我国确定的就业方针是(ABC)A 劳动者自主就业

B 市场调节就业

C 政府促进就业

D 双向选择就业 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ABCD)

A 尊老爱幼

B平等男女

C 勤俭持家

D 邻里团结 社会公德的内容有(ABCDE)

A遵纪守法

B 保护环境

C 文明礼貌

D 爱护公物

E 助人为乐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有(ABCDE)A 爱国守法

B 明礼诚信

C 勤俭自强

D 敬业奉献

E 团结友善 法律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ABC)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A 制定

B 补充

C 废止

D 认可 31 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最本质的重要特征是(BCD)

A 法律具有规范性

B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 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D 法律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法律的历史类型中有(ABCE)

A 奴隶制法

B 资本主义法

C 封建制法

D 宪法

E 社会主义法 33 宪法是(ABCD)

A 国家的根本法

B 人权的根本保障书

C 规范和配置国家权力的总体方案

D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产物

按照我国宪法规定,下面情况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的是(CD)

A 遵守宪法和法律

B 获得物资帮助权

C 劳动

D 受教育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ABCD)

A 国家的利益

B 社会的利益

C 集体的利益

D 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ABCDE)

A 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B 以违反法律并受法律追究为前提

C 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D 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

E 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 37 行政法的特征有(ABCD)

A 没有统一的法典

B 其内容复杂、广泛 C 法律规范集实体与程序规范

D 内容变动性大

我国对一些特殊的职业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下列哪些属于此范围之内(ABCD)

A 公务员法

B 律师法

C 法官法

D 人民警察法

国家安全的支柱和核心是(AB)

A 政治安全

B 国防安全

C 科技安全

D 文化安全

E 生态安全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有(ABC)A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C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D 活动时间的有限性 41 治安管理处罚应遵守哪些原则(ABCD)A 适当原则

B 公开、公正原则 C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D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三、简答题

1.行人通过路口或横过道路的法律法规是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P123有详细答案)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是什么?

答: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哪些? 答: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4.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男女平等。

5.试述法律法规的作用。

答: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6.父母子女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答:父母对子女间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和监护人。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即经济上的必要帮助和精神的关心照顾,这种义务是无条件的。父母与子女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7.试述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条件。

答: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8.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答: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9.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10.“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加粗的是我有印象做过的,下同)

四、论述题

1.结合本人的实际,试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答:(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展自己的能动作用。2.结合本人的实际,谈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答:因为为人民服务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者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社会注意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3.结合本人的实际,谈谈如何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答:要自觉地维护同学之间的和睦团结,自觉地做到在名利面前让一步,在工作和困难面前抢一步,尊重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同时,必须坚守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以原则促和谐,要明确是非标准,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1: 某甲等6人是大学在校生,共同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某日中午,午休的甲听到房中有动静,起身后发现一个人影夺门而出,甲意识到这是小偷,遂边追边打电话叫来其它5名同学,6人在加油站附近将小偷抓住,并对其进行殴打和询问。小偷承认不久前曾在他们的住处偷过两部手机,同意筹款3000元赔偿。经联系,小偷的母亲同意第二天到学校,双方协商破裂,6名学生和小偷的母亲共同向警方报案。请你回答:某甲等人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1)某甲等人的行为不正确。

(2)某甲等人将入室盗窃的小偷抓住后,没有扭送公安机关,而是擅自将其看管一天一夜,属于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非依法不能剥夺。某甲等人的行为已经构成非法拘禁罪。案例2:

16岁的彭某和她的同学在某中学的组织下参加了电视台举办的“快乐老家”节目。参加活动前,学校让每位学生交了25元活动费,学校还规定,如果中了奖由学校统一安排。活动中,彭某成为幸运观众,并摸到了6800元大奖,但学校说按照事先约定,大奖应由学校统一安排。

请你回答:彭某有权拥有奖金吗?学校这样做合法吗?

答:(1)本案中,彭某交了25元活动费,并成为幸运观众自己摸到了6800元的大奖,彭某是该大奖的合法所有权人。学校让其交出该6800元奖金,侵犯了彭某的财产权。

(2)因彭某16岁,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该协议未经过彭某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属无效协议。所以学校所依据的与彭某事先就奖品的归属达成的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案例3:

赵某(女)去某美容院做皮肤护理,护理中,双眼疼痛,美容师给她滴了眼药水,结果疼痛更厉害。赵某当日住院治疗。医院诊断为:左眼角膜上皮损失,两眼皮云片状脱落;为化学剂烧伤。经住院16天,左、右眼视力分别恢复为0.2和0.3.赵某出示其美容前一天的体检表,显示其两眼受伤前视力都是1.5.请你回答:(1)美容院的行为侵犯了赵某的什么权利?

(2)赵某请求美容院赔偿,她应该依据什么法律?(3)美容院应赔偿赵某的哪些损失? 答:(1)身体权和健康权。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通则》。(3)治疗费,护理费,配眼镜的费用及误工费等。案例4:

甲的丈夫于2004年8月27日因病逝世,甲受此刺激患上精神分裂症。甲的丈夫生前曾于2002年9月24日借给乙5000元钱,之后一直未向乙讨回。甲经过多方治疗,病情有所好转,遂于2006年11月向乙请求返还欠款。乙以此事已过4年,超出诉讼时效为由拒绝返还。双方争执至法院。

请你回答:甲的诉讼时效是否已过?为什么? 答:甲的诉讼时效未过,存在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1)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的发生而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2)

甲的丈夫于2002年9月24日借给乙钱,诉讼时效至2004年9月24日止。但甲的丈夫于2004年8月27日死亡,甲同时患上精神分裂症,无法主张权利。因此诉讼时效在2004年8月27日中止,当甲病情好转后,甲有权主张权利。

第三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育人”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思想道德修养—“德”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它包括了:

1、适应转变,确定目标!

“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 “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等 这些都是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的正确渠道!

2、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

3、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4、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

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法律基础—“法”

现在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在价值导向的全过程中。

首先,从价值形成过程看,法律是这样促进道德建设的:法律通过确认或吸收道义标准,使之成为法定标准而直接促进道德目标;或者借助于自身机制和内在准则,以间接方式促进道德目标。我们在高校道德与法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法律观念是相重合的。法律是维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最低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法律构成的基础,而且在很多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法律规范。在这一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一脉相承,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趋于融合。

其次,从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律精神需要道德观念在价值内容上进行不断充实,才能满足司法审判的需求,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道德是立法的基础并引导着法律进步和发展。但要注意的是,道德与法律的融合,必须立足于二者价值内容上的相互交融和区别。既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合一,不分彼此;也不能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完全隔离开来。而应该充分发挥德与法的同质同向性,在二者的价值内容上以道德融入法律的指导性和先进性,引导和推进法律的完善与发展。现代法律精神首先应确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在二者价值内容上的融合上,把理想的道德通过立法表现为宪法中的原则性、指导性和倡导性规范,从宪法这一根本法角度来确认和宣告理想道德的地位、性质和目标;同时,通过道德的导入来完善法律的形式和实质内容,完成理想道德从应然到实然的跃进。

再次,中国古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思想与行为,就是法与德在价值内容上的融合。理想道德所主张和倡导的价值观,往往会融合为法律价值所追求的内容。

最后,现代法律精神不仅表现于外在的司法审判制度的运行,而且更代表了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评判。现代法律精神主导下的法院公平审判是以法律和诉讼制度来扶植正气、压制邪气,使社会公众切身感受到国家法律以具体审判活动的形式对高尚道德的推崇和推行,从而弘扬理想道德观念。

三、“德”与“法”的结合第一,从国家战略高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而且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道德与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道德与法律的产生到德与法融合治国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这种“德与法融合”的治国理念体现出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长期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二者相融相长,相得益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求我们将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通过加强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来保障其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先进的道德精神来引导社会成员遵循法律义务,自觉养成守法习惯。

第二,从人才培养高度看,在教育理念上奉行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在调整、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律着重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并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最低要求;道德侧重从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思想意识进行规范,侧重于人们的义务而不是权利,它不同于法律,法律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实施,而道德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有着内在的不可分性,把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德与法两种作用,融两种作用于一体,对于实现人的道德追求、塑造高尚人格、约束人的不良陋习、规范人的文明行为方式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高度看,将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对于学科建设和创新课程体系,整合知识结构,以科学的理论架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效性有着积极意义。从德法认知与社会德行现象的关系看,一种社会德行现象的出现,往往包含着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诱发原因,仅仅从任何一个方面着手解决都会遇到困难,因此,只有将二者相融合起来,综合考虑,发挥两种手段各自效果优势,互相辅佐,问题才可能解决得比较圆满。

总上所言:“德“育人心,“法”育人品!在当今社会里,只有“德”“法”兼容,才能共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者缺一不可,为自己树立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在社会上要讲道德明法律;作为大学生要讲诚信,要努力钻研;感恩家人;自我反省,学会做人,做事。

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2级期末考试复习题

2012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

1、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2、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3、简述道德和法律的联系和区别。

4、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5、简述大学与大学精神。

6、结合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才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7、为什么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8、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9、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10、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为什么要更加强调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

1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当前我们应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2、人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13、简述“三观”与“四德”,并辨析世界观与人生观之间的关系。

14、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1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6、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17、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18、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19、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谈谈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20、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22、为什么说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结合中国传统道德资源和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求,道德修养可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23、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什么特征?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24、简述社会公德的特点及其主要内容。大学生应如何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25、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有何意义?大学生应如何遵守?

26、结合现实谈谈大学生在择业和创业问题上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27、简述恋爱中的道德要求。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如何妥善处理大学时代的恋爱问题?

28、简述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9、简述结婚的条件、法定程序及离婚的原则和具体方式的内容。

30、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法的一般含义?

3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32、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哪些国家机构享有立法权,立法的法定程序有哪些环节?

33、如何理解“法治”与“法制”?什么是依法治国?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34、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现需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我们需要树立哪些法治观念?

35、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36、如何理解传统的和新的国家安全观?我们有哪些履行国家安全的义务?

37、我国宪法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

38、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的国家制度有哪些?

39、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40、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有哪些?

41、民法的概念是什么?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哪些?如何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

42、根据我国民事主体制度,自然人的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如何规定的?法人成立的法律要件有哪些?

43、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成立要件是什么?

44、什么是财产所有权?它的特征和取得方式有哪些?如何理解财产所有权的四项权能?

45、什么是民法中的债和债权?债权的法律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债的发生依据?

46、什么是继承权?我国法律规定的继承方式有哪两种?如何理解?

46、什么是法律的执行?

47、怎样理解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48、按照《刑法》规定,犯罪构成包括哪几个方面,具体是如何规定的?

49、排除犯罪的两种事由在《刑法》中是如何明文规定的? 50、故意犯罪的三种未完成状态分别是怎样的?

51、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包括哪些?

第五篇: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一、人生观

1、人生与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的观点和总的看法。

1)

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

Ø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之间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认识人的本质,需要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性论。

2)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而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a)

人生目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其作用在于: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b)

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人生观和人生态度相互影响

c)

人生价值是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Ÿ

人生价值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Ÿ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d)

人生态度、目的和价值的关系:人生目的决定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3)

人生观和世界观

a)

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重要作用。

2、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成的,离开了个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社会成员素质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人生态度: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2、人生态度:

1)

人生需认真: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清醒地看待生活,积极地面对生活。

2)

人生当务实:从人生地实际出发,以科学地态度看待人生,以舞是地精神创造人生。

3)

人生应乐观: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

4)

人生要进取: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3、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1)

正确评价人生价值:坚持能力有大小和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和贡献社会相统一。

2)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要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三、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如何转变为现实)

1、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1)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意味着人总体上生活得美好;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2)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首先,不要拘泥于个人利益的得失,个人利益的的是只能部分地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小,在奉献社会中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其次,不要满足于一是的得;再次,不要惧怕一时得失

3)

树立正确得苦乐观: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

树立正确得顺逆观:善于利用顺境,勇于证是逆境和战胜逆境

5)

梳理正确的生死观: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性应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努力使自己的生命绽放人生应有的光彩。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价值是无限的,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却能增加生命的高度,大学生应服务任命,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6)

梳理正确的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融入问题的总的看法。坚持八荣八耻。

2、反对错误的人生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3、成就出彩人生:与历史通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1、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

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a)

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b)

特征:超越性:产生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是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实践性: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实现;时代性:受时代条件制约,虽时代发展而发展。

2)

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a)

含义:信念同理想一样,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一只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b)

特征:执着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多样性:不同的信念,不同层次的信念,科学的和盲目的信念

3)

理想和信念的关系: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是理想实现的保障。而折是母标和追求、向往的关系。

2、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1)

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2)

理想信念提供前进的动力

3)

理性信念提高精神境界:衡量人们精神境界高下的重要标尺,同时又能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精神境界

二、崇高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特共同理想

1、为什么要信马克思:

1)

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原理是科学真理,以人类解放为己任。

2)

马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的解释世界,还要积极的改变世界。

3)

马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发展完善

Ø

背弃马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马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习和掌握马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梳理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以科学的信念指引人生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2、中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

地位:共同理想将国家、民族和个人紧密联系,把各个阶层、群体的共同愿望集中到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

2)

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

中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和中特主义道路,中特主义制度和中特主义文化相结合的。

4)

中共的领导是中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是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

1)

共产主义是现实运动和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共产主义是飘渺的理想”是错的2)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辛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代人的艰辛努力。

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a)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b)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指引我们前进、发展和完善中特共同理想的前进动力;

c)

大学生要增强中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做远大理想和中特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1、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1)

辩证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理想和现实是应然和实然的关系,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也包含由理想转变为

现实的条件。一定条件下,现实必然要转变为理想;一定条件下,理想也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2)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1)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追求个人理想的实践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正确的个人理想从根本上说是由正确的社会理想规定的,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个人理想从属于社会理想。

2)

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建立在众人的个人理想之上

3、为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民族精神

1、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

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独到理解

2)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3)

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

4)

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5)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重视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2、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1)

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事件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我i潍坊市、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

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事件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b)

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2)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

时代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时代精神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Ø

感动中国的先进典型、先进事例,道德楷模等等,都是中国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的价值追求、职业品格、科学精神、英雄情怀,都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呈现出来的崭新精神风貌和高尚精神品格,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b)

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改革是破除社会障碍,技法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也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a)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都曾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都必将融入民族精神

b)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赋予中国

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

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中国精神既具有鲜明的民族

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3、中国精神的重要作用

1)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精神引领,凝聚力量)

2)

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中创新的内涵)

3)

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四个自信)

二、核心: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1)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

爱自己的国家政权

2、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1)

坚持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2)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4)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3、做忠诚的爱国者(怎么做)

1)

维护祖国统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Ÿ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

Ÿ

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Ÿ

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Ÿ

反对“台独”分裂图谋:《反分裂国家法》

2)

促进民族团结:认清藏独疆独的险恶用心,不信谣不传谣

3)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管(内外,国土国民,传统非传统,发展安全);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三、改革创新时代精神

1、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古代、近代、建国后,正反面举例

2、改革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原因):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3、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如何创新):

1)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Ÿ

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使命感);

Ÿ

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质疑定论,打破……,开拓……);

Ÿ

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2)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Ÿ

夯实创新基础(专业知识的积淀和积累,前人成果)

Ÿ

培养创新思维(不同于收旧思维,求异,不落窠臼,发现问题,异想天开。

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新)

投身创新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

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2)

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主义指导思想、中特社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

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时间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和思想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建设中特社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c)

推进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凝聚精神力量,形成精神纽带,弘扬中国精神,坚持中国道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中特社会主义在精神层面的体现,有利于坚持价值立场,坚持四个自信,为社会提供有序运行、良性发展的价值准

则,保证中特社想正确方向前进,是中特社的铸魂工程。

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建设的重点。当今世界,文化成为综合国力……,国际对中国的理解,中华文化影响力,国际形象,意识形态的竞争力话语权主动权,打破西方垄断。

3)

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共同的额价值目标,凝聚社会的纽带,凝聚社会共识,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二、坚定价值观自信

1、价值观自信的地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

2、鉴定价值观自信的理由: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Ø

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弘扬时代精神,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核心价值观同我们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我们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具有建时的现实基础,即,中特社建设实践。

Ø

中特社实践是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依据。价值观建设要立足于伟大实践,同当代的时代主题相适应。

Ø

价值观的反作用:促进我国额度改革发展稳定,对我国综合国力、民生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高又重要作用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

a)

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制度,并在不断完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特社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最先进制度的本质规定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代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

b)

人民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阴道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

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c)

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实现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前提和制度保障,使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真切、具体和广泛的现实。

3、坚持价值观自信怎么做:

Ÿ

充分认识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及其及其在中华民族实现自己梦想的奋斗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自觉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我们接力前行;

Ÿ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马主义辩证分析各种错误价值观的实质,增强低于错误价值观侵蚀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价值共识。

Ÿ

在发展的进程中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不能数典忘祖,不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更不收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三、做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1、大学生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2、扣好人生的扣子(把握好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由易到

难,由近到远,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为日常行为的准则。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

3、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明辨以正心,笃实以为功。勤学,勤奋学习;修德,培养道德;明辨:明辨是非,知其黑守其白,辨明善恶美丑;笃实:

立足时间,迈稳步子,久久为功。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1、什么是道德:

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一行阶段的必然产物。

1)

道德的起源: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或者精神生活的过程。

a)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劳动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道德根植于社会分工和逐渐确定下来的社会关系

b)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社会分工导致利益冲突,需要道德加以规范,道德陈盛于条节社会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的需要。

c)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人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一是奥自我和他人的不同利益关系,才得以产生道德。

Ø

马主义道德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而全面地论述了道德的起源问题,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2)

道德的本质:

a)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Ÿ

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Ÿ

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Ÿ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反映一定阶级的利

益;同时也有普遍性,即不同阶级的到的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

Ÿ

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的独立性:既表现为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能动的反作用。

b)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c)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本质上知行合一的精神。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

道德的功能:

a)

认识功能:反映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从道德关系从中揭示社会道德发展的趋势,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指南,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选择建立在明辨善恶的基础上。

b)

规范功能: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人们崇德向善。

c)

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使个人、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d)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等

2)

道德的作用

a)

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b)

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重大的影响

c)

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d)

是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e)

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Ø

反对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

Ø

注意道德作用的多种性质

3、道德的发展变化

五种社会,五种道德。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共产主义道德。每个社会都有于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以及不同阶级和不同人群的道德。

Ø

总趋势:曲折向上,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Ø

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所用越来越重要,积极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范围不断扩大,手段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Ø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新型道德,是对人类传统道德的批判和继承,并随着社会进步和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

二、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1、中华传统美德:

1)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重视整体利益,强调奉献责任;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强调道德修养,注重到的践履。

2)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去粗存精,结合现代生活赋予时代内

涵,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b)

用中华传统美德字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c)

反对错误思潮:复古论和虚无论(历史虚无主义)

2、中国革命道德

1)

革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略

2)

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a)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b)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d)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e)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3)

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1)

人类道德的多样性

2)

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3)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鉴别,批判利用。

三、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1)

核心:为人民服务

a)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每个劳动者同时都在为自己、他人和社会服务

b)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通过对他人的服务实现市场主体的利益

c)

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病废高不可攀远不可及。

2)

原则:集体主义

a)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几种主体不可分,几种利益不可分,故几种道德不可分。

b)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样说既是为了维护国家社会的共同利益,也是未来维护个人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c)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和集体主义不矛盾,而且是集体主义的应有之义。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而不是任何性质的个人利益。

Ø

为什么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讲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因为集体主义有助于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有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Ø

集体主义的三个层次的要求:

最高层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共产党员、先进分子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

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

2、社会公德

1)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a)

公共生活:相对于私生活而言的,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开放性和透明性

b)

公共生活的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c)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a)

文明礼貌

b)

助人为乐

c)

爱护公物

d)

保护环境

e)

遵纪守法

3)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加强网络道德自律、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3、职业道德

1)

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a)

职业:职业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所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依次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职业生活则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务,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生活方式。

b)

劳动:劳动创造了任何社会,是劳动者的权利也是义务,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最美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无高低贵贱之分。

2)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最能为人类而工作)、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的充分的择业准备(素质、技能)、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4)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怎么做)

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4、家庭美德

1)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2)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a)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Ÿ

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b)

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Ÿ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3)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Ÿ

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Ÿ

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Ÿ

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Ÿ

不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

Ÿ

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Ÿ

此外,还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Ø

在校大学生符合婚姻法规定条件,且双方都有成家的强烈愿望,可以结婚。但是也要对结婚成家持谨慎、理性的态度。

5、个人品德

1)

个人品德及其作用: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Ÿ

作用:对道德和法律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2)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

3)

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Ÿ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正确认识

Ÿ

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分辨何为真善美,何为假丑恶

Ÿ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实际行动,规范坚守四、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如何实践)

1、向道德模范学习

2、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3、引领社会风尚: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Ø

具体要求: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1、法律的含义:

1)

法律的定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应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两种方式,一是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二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寄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

3)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人口。四种社会形态,四种性质的法律

4)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性,统治阶级自己也要遵守,只有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才是法律。

2、法律的历史发展: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和消亡而产生和消亡。四种社会,四种法律,前三种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上的剥削阶级类型法律,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制度。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本质:中特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1、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人民性的统一。党的领导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在社会主义法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中共的领导地

位。党的领导体现在党领导人民制定、实施法律,自身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2、科学性和先进性:坚持马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尊重和反映社会发展规

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立法水平。

3、中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法的社会作用从法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的目的来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我国法律的社会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

1、法律制定: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2、法律执行:广义上,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

动,也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3、法律适用: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4、法律遵守: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权利,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意味着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宪法:国家根本法

弦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当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1、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1)

1949,共同纲领

2)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1982-12-04,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4)

2018年一月,党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修宪建议,3月,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

Ø

宪法建设史的结论: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出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只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

2、我国宪法的地位:

1)

国家的根本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2)

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

3)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体政体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3、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

党的领导

2)

人民主权

3)

尊重和保障人权

4)

社会主义法治

5)

民主集中制

4、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1)

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2)

基本政治制度(3个)

3)

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

(二)我国法律的实体部门

1、宪法相关法:与宪法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的法律规范

2、民法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商法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3、行政法: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驶和对行政权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行政机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4、经济法: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施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不是调整平等市场主体之间的民事商事关系,而是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旨在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导致的弊

端。

5、社会法: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平等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的原则。

6、刑法:规定犯罪和刑罚的相关法律规范,通过规范国家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1、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2、非诉讼程序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和引渡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建设中特社法制体系的重大意义:

1、中特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二)建设中特社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1、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立法先行,提高立法效率,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

2、高效的法制实施体系:宪法、政府、司法、公民

3、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宪法实施和监督、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多种监督方式、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4、有利的法制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人才保障、物质保障、法制意识和精神保障

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1、科学立法

2、严格执法

3、公正司法

4、全民守法

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

(一)坚持中共领导:坚持中共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是一句空话,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能够保证人民广泛参与的各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法制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体现人民意志,保证人民充分发表意见,保障人民的程序性权利;用法律保障人民的权利,人民维护法律权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要求:要求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等,平等地享受公民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一方面要求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要求非歧视,无差别地保护合法权利;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意义:充分地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鲜明的反对法外特权,法外开恩,对掌握公权力的人进行制约;鲜明的反对法律适用上的各种歧视;要求人人都严格的依法办事,充分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的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两者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法治约束外在行为,德治约束内在精神世界;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民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法律是最低底线,道德是最高要求;道德更广,法律更窄。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4、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同时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制度支撑。三是用法制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的问题,加强相关立法工作。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立足国情,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法治中国,需要从实际出发,同完善和发展中特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相适应。

2、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话语体系

3、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坚持走中特社会主义法制道路,必须借鉴和学习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五、培养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1、法治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法治思维是指以法制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

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2)

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3)

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4)

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属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2、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区别:

1)

在依据上,法治思维人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任职思维的本质是主张权大于法、人高于法。

2)

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来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任职思维模式规则的普遍性,按照个人一枝和感情进行治理,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3)

价值上,法治思维强敌哦集中社会大众的一枝来进行决策和判断,任职思维则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

4)

标准上,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分水岭在于最高权力究尽是在法律还是个人。

3、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

法律至上: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

2)

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

3)

公平正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其他利益在全体成员之间合理、公平的分配和占有、4)

权利保障: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5)

正当程序: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二)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1、法律权威的含义: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法律是否有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

2、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3、组别那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三)怎样培养法治思维: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

六、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法律权利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特点是:一是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都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而空谈权利的实现;二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存在差异,同样一种权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不同的国家法律中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三是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四是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2、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法律义务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的法律手段。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作为,即义务人实施积极的行为;另一种是不作为,是指义务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法律义务的特点:第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法律义务律性的方式和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第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第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第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3、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1)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的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依据

2)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

3)

最后,有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4)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具体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和以无的具体设定上平等,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权利人按照权利的内容行使权利,义务人按照法律的要求承担义务。)在法律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实际上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5)

大学生要正确把握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要求,既珍惜自己的权利又尊重他人的权利,既善于行使权利又善于履行义务。

(二)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是体现权利正当性和保障权利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

1、我国宪法规定的法定权利:政治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表达权,民主管理

权),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财产权利(私有财产权,继承权),社会经济权力(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宗教信仰和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教育权利等,文化权利有个人的文化权利和集体的文化权利之分。)

2、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1)

权利行使的目的:不得违反立法意图和精神

2)

权利行使的限度:法律规定的限度

3)

权利行使的方式: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行为方式

4)

权利行使的程序:程序正当原则,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

(三)履行法律义务:

1、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荣誉、利益与安全;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2、违反法定义务应承担的责任: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补偿性,刑事责任指因犯罪行为必须承担否定性法律后果

下载大学期末考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必考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期末考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必考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9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大纲

    【2009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大纲】 绪论 1。大学生应树立的学习理念?P3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2 )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4)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韩德培 韩德培(1911年2月——2009年5月29日),江苏如皋人,生前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练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练习(一)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370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小组感想从学习这门课以来,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以前看着别的同学上台讲课,很羡慕。现在终于可以上台讲课了,很激动。 我们小组是分工进行的,这样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题型 一、材料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在一场关于“网络技术是否促进人类道德发展”的辩论赛中,正方一辩陈词认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堂观看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课后写读后感,字数1000字以上,题目、题材不限。感动中国已十年 感动中国节目已经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十年之中产生了一百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