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时间:2019-05-13 10:4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第一篇: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申报表分为整体绩效目标申报表、区域绩效目标申报表和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3张报表,分别在设定专项转移支付整体绩效目标、区域绩效目标和项目绩效目标时填报,作为编制和分配专项转移支付预算、开展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一、整体绩效目标申报表

(一)基本信息

1.年度:填写编制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所属年份。2.专项名称:填写某项专项转移支付全称。

3.中央主管部门:填写负责某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工作的中央部门全称。

4.专项实施期:填写某项专项转移支付在新设立时或实施一定期限重新立项时,所确定的计划实施期限,如20××年-20××年。

5.实施期金额:填写某项专项转移支付的实施期资金总额,包括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事项中地方财政分担部分等。其中,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事项中的地方财政分担部分应根据确定的分担标准或比例测算。金额以万元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两位(下同)。

6.年度金额:填写某项专项转移支付的年度资金总额,包 括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事项中地方财政分担部分等。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描述某项专项转移支付的全部资金在一定期限内预期达到的总体产出和效果。

1.实施期目标:概括描述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在确定的实施期内预期达到的总体产出和效果。在新设或重新设立时填写,确定后,一般不再变动。

2.年度目标:概括描述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在本年度内预期达到的产出和效果。

(三)绩效指标

绩效指标按实施期指标和年度指标分别填列,其中,实施期指标是对实施期目标的细化和量化,年度指标是对年度目标的细化和量化。

绩效指标一般包括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三类一级指标,每一类一级指标细分为若干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分别设定具体的指标值。指标值应尽量细化、量化,可量化的用数值描述,不可量化的以定性描述。

1.产出指标:反映根据既定目标,相关预算资金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情况。可进一步细分为:

(1)数量指标,反映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数量,如“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人数”、“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户数”等;

(2)质量指标,反映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达到的标准、水平和效果,如“培训合格率”、“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验收通 过率”等;

(3)时效指标,反映预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及时程度和效率情况,如“培训完成时间”、“补贴发放时间”等;

(4)成本指标,反映预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所需成本的控制情况,如“人均培训成本”、“和社会平均成本的比较”等。

2.效益指标:反映与既定绩效目标相关的、前述相关产出所带来的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可进一步细分为:

(1)经济效益指标,反映相关产出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效果,如“促进农民增收率或增收额”、“采用先进技术带来的实际收入增长率”等;

(2)社会效益指标,反映相关产出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效果,如“带动就业增长率”、“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改善情况”等;

(3)生态效益指标,反映相关产出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效果,如“空气质量优良率”、“万元GDP能耗下降率”等;

(4)可持续影响指标,反映相关产出带来影响的可持续期限,如“项目持续发挥作用的期限”、“对本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

3.满意度指标:属于预期效果的内容,反映服务对象或受益人对相关产出及其影响的认可程度,可根据实际细化为具体指标,如“参加培训人员的满意度”、“基层群众对××工作的满意度”、“社会公众投诉率/投诉次数”等。

4.实际操作中其他绩效指标的具体内容,可根据需要在上述指标中或在上述指标之外另行补充。

二、区域绩效目标申报表

(一)基本信息

1.年度:填写编制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所属年份。2.专项名称:填写某项专项转移支付全称。

3.中央主管部门:填写负责某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工作的中央部门全称。

4.专项实施期:填写某项专项转移支付在设立时所确定的实施期限。

5.省级财政部门:填写负责本省级行政区域内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工作的省级财政部门全称。

6.省级主管部门:填写负责本省级行政区域内某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工作的省级主管部门全称。

7.实施期金额:填写本省级行政区域内专项转移支付的实施期资金总额,包括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事项中本地区财政分担部分等。

8.年度金额:填写本省级行政区域内专项转移支付的年度资金总额,包括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事项中本地区财政分担部分等。

(二)总体目标

描述某省级行政区域内的某个专项转移支付全部资金在一定期限内预期达到的总体产出和效果,按实施期目标和年度目标分别填列,具体可参照“整体绩效目标申报表”的有关说明。

(三)绩效指标 绩效指标是对区域总体目标的细化和量化,按实施期指标和年度指标分别填列,具体可参照“整体绩效目标申报表”的有关说明。

三、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

(一)基本信息

1.年度:填写编制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所属年份。2.项目名称:填写所申请的具体项目全称。3.所属专项:填写所申请的专项转移支付全称。4.中央主管部门:填写负责某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工作的中央部门全称。

5.省级财政部门:填写负责本省级行政区域内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工作的省级财政部门全称。

6.省级主管部门:填写负责本省级行政区域内某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工作的省级主管部门全称。

7.具体实施单位:填写项目实施单位全称。

8.年度金额:填写本项目的年度资金总额,包括向财政部门申请的财政资金、具体实施单位用于本项目的自筹资金等其他资金。

(二)总体目标

描述通过专项转移支付预算安排的具体项目资金在本年度内预期达到的产出和效果,具体可参照“整体绩效目标申报表”的有关说明。

(三)绩效指标

绩效指标是对项目总体目标的细化和量化,具体可参照“整 体绩效目标申报表”的有关说明。

以上内容为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设定的基本框架,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设定绩效目标时,可结合本专项的特点制定具体的个性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填报具体指标。

第二篇:预算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预算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一)部门整体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申报表

1、:填写编制部门预算所属的年份。如2015年编制2016年部门预算,填写“2016年”。

2、单位名称:按照规范填写预算部门全称。

3、预算绩效管理联络员:一般应由预算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牵头科室负责人担任。

4、单位职能:简要描述本单位的主要职能职责。

5、单位收入预算:填写部门收入预算资金总额,并按收入来源分别填写。

6、单位支出预算:填写部门支出预算资金总额,按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分别填写,并将其中的“三公经费预算”单独列出。

7、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预算单位根据本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要求及本部门发展规划,描述内单位使用预算资金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根据计划预期实现的主要工作任务目标,依次填报目标

1、目标

2、目标3等内容。

8、部门整体支出绩效指标:是对“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的细化和量化,主要填报单位预期实现的多个目标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两方面内容。

产出指标:反映部门根据既定目标计划完成的产品和服务情况,包括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等指标。

效益指标:反映与既定绩效目标相关的、部门整体支出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和影响,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等。

实际操作中确定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指标具体内容,各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上述指标中选取或做另行补充。

9、其他说明的问题:反映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申请中其他需补充说明的内容。

(二)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申报表

1、:填写编制部门预算所属的年份或申请使用项目资金的年份。如2015年编制2016年部门预算,填写“2016年”;2016年执行中申请本使用项目资金,则填写“2016年”。

2、项目名称:按规范的项目名称内容填报,如属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需与部门预算编制软件中项目名称一致。

3、项目属性:分为新增项目和延续项目,在选项前的“□”中划“√”。新增项目是指本新增的需列入本(预算)安排的项目;延续项目是指以前(预算)批准的、在本(预算中)继续安排的项目。

4、主管部门:填写项目主管部门全称。

5、项目起止时间:填写项目整体实施计划开始时间和计划完成时间,可跨。

6、项目类型:分为基本建设类、行政事业类和其他专项类,根据项目类型在选项前的“□”中划“√”。

7、项目概况:简要描述项目的内容、目的、范围、期限等基本情况。

8、项目立项依据:填写项目立项文件名和文件号,同时提供相应的纸质资料作为附件。

9、项目资金申请:填写项目资金总额,并按资金来源分别填写。

10、支出明细预算:列出项目各项支出内容,列明每项支出内容的上安排资金、本申请资金金额、测算依据及说明。

11、单位已有的(或拟订的)保证项目实施的制度、措施:为确保项目实施而制定的制度和措施,如资金管理办法等。

12、项目绩效目标:

长期目标:描述项目在整个计划期内的总体产出和效果(延续项目),主要采用定性描述,但不可缺少定量描述。

目标:根据项目规划,描述项目在本应完成的任务目标,主要采用定性描述,但不可缺少定量描述。

14、项目绩效指标:是对项目绩效目标的细化和量化。单位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从表中所给参考的方面或其他方面,设定绩效指标,要尽可能量化测算。其中,产出指标为必填项;效益指标可根据项目资金特点选填;单位可根据项目资金特点自行设计个性绩效指标。

产出指标:反映预算部门根据既定目标计划完成的产品和服务情况。可进一步细分为:数量指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完成的产品或服务数量;质量指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达到的标准、水平和效果;时效指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及时程度和效率情况;成本指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所需成本,分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等。

效益指标:反映与既定绩效目标相关的、财政支出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等。

(1)指标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细分的绩效指标确定为具体内容。

(2)指标值:对指标内容确定具体值,其中,可量化的用数值描述,不可量化的以定性描述。

(3)备注:其他说明事项。

15、其他说明的问题:反映项目绩效目标申请中其他需补充说明的内容。

第三篇: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范文

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填写所属年份或申请使用资金的年份。如:2013年编报2014年部门预算,填写“2014年”。

(二)填报单位(盖章):按照规范填写单位全称(书面材料应加盖单位公章)。

(三)单位负责人:指实施项目单位负责人(书面材料应由单位负责人签名)。

(四)填报人:指具体负责填报的人员。

(五)项目名称:按规范的项目名称内容填报,应确保与部门预算上报的项目名称一致。

(六)项目属性:分为新增项目和延续项目,在选项“□”中划“√”。1.新增项目:指本年新增的,以往未曾发生的项目。2.延续项目:指往年未完成,本年继续进行的跨项目。

(七)主管部门:填写项目主管部门(一级单位)全称。

(八)主管部门编码:按各级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码填列。

(九)项目实施单位:填写项目用款单位。

(十)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用款单位负责人。

(十一)联系电话:指项目联系人的办公电话或手机。

(十二)项目资金申请:填写项目资金总额,并按资金来源不同分别填写,包括财政拨款(中央、省、市、县分开填)、自有资金、其他等。其中“其他”项,请注明具体来源。

(十三)单位职能概述:简要描述预算单位的职能。

(十四)项目概况:简要描述项目的内容、目的、范围、期限等基本情况。

(十五)项目立项情况:分别描述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申报的可行性、项目申报的必要性等。

1.项目立项依据:即依据是什么,比如文件、决定等;2.项目申报可行性:根据项目特点,有什么好的条件; 3.项目申报必要性:为什么要实施,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十六)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指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从项目开始到完成期间在各个阶段分别填列完成项目所要实施的内容。分别填写计划开始时间和计划完成时间。

二、项目绩效目标

(十七)项目总体绩效目标(长期目标):描述项目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计划达到的产出和效果。可采用定性描述。

(十八)项目绩效目标(定量目标):采用定量方法描述,从投入、产出和效益三个方面对项目绩效目标进行细化和量化。绩效内容:绩效内容是用来设置评价指标、回答评价内容的一种工具,一项绩效内容可能包括多个具体内容。如“产出”中的数量目标可以包括“目标1”、“目标2”、“目标3”等。绩效目标值:对绩效内容确定具体值,其中,可量化的用数值描述,不可量化的以定性描述。如绩效目标内容中设定的目标1是“入学率”,基准数据中则说明当地目前的平均入学率是多少,绩效目标值就要说明通过今年工作的开展,该专项资金的支出,入学率要提高到多少。

(1)投入指标:反映预算部门为完成既定目标计划,提供既定的产品和服务而预计投入的各种资源。可细分为:

时效目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及时程度和效率情况; 成本目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所需成本,包括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其他资源投入目标,反映计划用于项目实施的其他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实物资源和专业技能资源等。

(2)产出目标(任务目标):反映预算部门根据既定目标计划完成的产品和服务情况。可进一步细分为:

数量目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完成的产品或服务数量;比如任务量是多少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产量是多少斤等。(绩效内容“培训人员数”,绩效目标值“500人”)质量目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达到的标准、水平和效果;比如实施后要达到的要求、标准等。(绩效内容“培训合格率”,绩效目标值“达到85%以上”)时效目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及时程度和效率情况;比如要完成工作的时间。(绩效内容“第一批培训计划”,绩效目标值“5月份之前完成”)成本目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所需成本,分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等。比如:单价*数量=成本(总价)。

(3)效益指标:反映与既定绩效目标相关的、财政支出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包括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环境效益目标、可持续影响目标等。

经济效益:项目完成后实现的涉及经济方面的具体效益指标及指标值;(绩效内容“成本节省率”,绩效目标值“达到20%以上”)社会效益:项目完成后实现的涉及社会方面的具体效益指标及指标值;(绩效内容“新生儿成活率”,绩效目标值“提升到98%以上”)环境效益:项目完成后实现的涉及环境方面的具体效益指标及指标值;(绩效内容“空气质量指数”,绩效目标值“全年一级标准天数200天以上”)可持续影响指标:项目完成后实现的涉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效益指标及指标值;(绩效内容“能源消耗水平”,绩效目标值“降低20%以上”)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目标:反映服务对象对财政支出效果的满意程度。(绩效内容“受训人员满意度”,绩效目标值“达到90%以上”)(4)实际操作中确定的绩效指标具体内容,可由各部门根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需要,在上述指标中选取或做另行补充。

(十九)其他说明的问题:单位已有或拟订的保证项目实施的各种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项目绩效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预警机制及配套措施等;对不可预见性、项目重复投资、项目实施可能面临的困难等情况进行分析和说明。

第四篇:《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

一、项目基本情况

1、填报单位(盖章):加盖具体填报单位公章。

2、项目名称:按规范的项目名称内容填报。

3、项目属性:分为新增项目和延续项目。

4、主管部门:填写项目主管部门(一级预算单位)全称。

5、主管部门编码:按各级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码填列。

6、项目单位:填写项目用款单位。

7、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用款单位负责人。

8、联系电话:填写项目用款单位负责人联系电话。

9、项目起止时间:填写项目整体实施计划开始时间和计划完成时间。

10、项目资金申请:填写项目资金总额,并按资金来源不同分别填写。其中:财政拨款,填写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自有资金,填写单位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性收入资金和经营性收入资金;其他,填写除上述两种资金以外的其他资金,如借款等。

11、项目概况:简要描述项目的内容、目的、范围等基本情况。

12、项目立项情况:分别描述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申报的可行性、项目申报的必要性等。

13、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描述本项目实施的进度,根据具体细化的实施内容,分别填写计划开始时间和计划完成时间。

二、项目绩效目标

项目绩效目标:描述实施项目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

1、长期目标:概括描述项目整个计划期内的总体产出和效果(延续项目)。

2、目标:概括描述项目在本所计划达到的产出和效果。

三、长期绩效指标

长期绩效指标是对项目长期绩效目标的细化和量化,一般包括:

1、产出指标:反映项目单位根据既定目标计划完成的产品和服务情况。可进一步细分为:数量指标,反映项目单位计划完成的产品或服务数量;质量指标,反映项目单位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达到的标准、水平和效果;时效指标,反映项目单位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及时程度和效率情况;成本指标,反映项目单位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所需成本,分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等。

(1)指标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细分的绩效指标确定为具体内容。

(2)指标值:对指标内容确定具体值,其中,可量化的用数值描述,不可量化的以定性描述。

(3)备注:其他说明事项。

2、效益指标:反映与既定绩效目标相关的、项目支出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和影响,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及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等。

“指标内容”、“指标值”、“备注” 栏填写参照“产出指标”中的相应内容。

3、实际操作中确定的长期绩效指标具体内容,可由各地区、各单位根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需要,在上述指标中选取或做另行补充。

四、绩效指标

绩效指标是对项目绩效目标的细化和量化,具体内容填写参照“长期绩效指标”。

五、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反映项目绩效目标申请中其他需补充说明的内容。

第五篇: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

《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

2012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

(总体目标)

第一条 为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央财政设立均衡性转移支付。

(基本定义)

第二条 均衡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补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第三条 按照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省以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由各省制定。

(规模的确定)

第四条 中央财政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均衡性转移支付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1]37号)规定,当年中央财政因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增加的收入。

(二)中央财政另外安排的预算资金。

(分配原则)

第五条 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平公正。选取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采用统一规范的方式分配转移支付资金。

(二)公开透明。转移支付测算办法广泛征求地方意见,测算过程和分配结果公开。

(三)适度激励。对省级财政推进省以下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显著的地区给予适当奖励。

(执行部门职责)

第六条 均衡性转移支付测算及下达由财政部门负责。财政部门应根据客观情况变化及各方意见,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并负责相关政策宣传与数据等信息的公开,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机构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测算资料)

第七条 转移支付测算所需资料原则上来源于统计年鉴等公开资料,确有需要的可采用相关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

地方政府有权要求核对测算资料。

(分配办法)

第八条 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选取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考虑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海拔、温度、少数民族等成本差异,结合各地实际财政收支情况,按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差额及转移支付系数计算确定,并考虑增幅控制调整和奖励情况。用公式表示为:

某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该地区标准财政支出-该地区标准财政收入)×该地区转移支付系数+增幅控制调整+奖励资金

凡标准财政收入大于或等于标准财政支出的地区,不纳入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范围。

(标准财政收入测算)

第九条 标准财政收入的确定。标准财政收入分省计算。各省的标准财政收入由地方标准财政收入、中央对地方返还及补助(扣除地方上解)、计划单列市上解收入等构成。

地方标准财政收入主要根据相关税种的税基和税率计算,个别税种根据实际收入适当调整。中央对地方返还及补助收入按照决算数确定,主要项目包括:“两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公路养路费等“六费”基数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不包括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等)、专项转移支付(不包括抗震救灾专项转移支付等),各地区对中央的体制上解、专项上解等。计划单列市上解省收入按照计划单列市上解省级收入决算数计算。

(一)增值税标准财政收入(地方分享25%部分)

税基采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制造业、采掘业、电力燃气水资源供应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增加值,税率采用全国平均有效税率。考虑部分低税率行业税基无法获取等因素,标准财政收入根据实际收入适当调整。

(二)营业税标准财政收入

按照税目分别计算。其中,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销售不动产和公路运输等应税品目的税基采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营业收入、销售额等,税率按照全国平均有效税率计算确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交通运输业(不含公路运输)、其他服务业(不含住宿和餐饮业)和转让无形资产等应税品目的营业税按照实际收入计算。

(三)城市维护建设税标准财政收入

税基采用消费税实际收入、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标准财政收入之和,税率按照各地实际有效税率计算确定。其中,各地实际有效税率根据各地区城市维护建设税实际收入对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实际收入之和的比例确定。

(四)企业所得税标准财政收入(地方分享40%部分)

采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企业利润作为代理税基,税率按照全国平均有效税率计算确定。考虑企业利润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等企业所得税税基有一定差异,标准财政收入根据实际收入适当调整。

(五)个人所得税标准财政收入(地方分享40%部分)

按照税目分别计算。其中,工资薪金所得税税基采用国家统计局提供各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各地区就业人数、各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税率按照全国平均有效税率分类计算确定;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税基采用国家工商局提供个体工商业户营业收入,税率按照全国平均有效税率分类计算确定;其他个人所得税及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按照实际收入计算。

(六)契税标准财政收入

税基采用国家统计局提供商品房销售额和实际土地出让利润,税率按照全国平均有效税率计算确定。标准财政收入根据实际收入适当调整。

(七)耕地占用税标准财政收入

税基采用国家统计局提供当年耕地占用量,税率按照全国平均有效税率计算确定。标准财政收入根据实际收入适当调整。

(八)据实计算收入

税收收入中资源税、印花税、烟叶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非税收入中的罚没收入、排污费收入、其他收入按照实际收入计算。非税收入中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按实际收入的一定比例计算。

(标准财政支出测算)

第十条 标准财政支出的确定。标准财政支出原则根据省、市、县(含乡镇级。下同)三个行政级次分级,并按政府收支功能分类中“类级科目”分项测算。计算标准财政支出时,选取各地总人口、学生数等与该项支出直接相关的指标为主要因素,按照客观因素乘以单位因素平均支出计算,并根据海拔、人口密度、温度、地表状况、运输距离、少数民族、地方病等影响财政支出的客观因素确定各地成本差异系数。考虑到各地市辖区、市本级支出责任划分的差异,部分支出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市辖区、市本级等人均支出标准。

(一)一般公共服务标准财政支出

一般公共服务标准财政支出=∑i(∑j各级次总人口×该级次人均支出标准×支出成本差异系数)

i=省本级、地市本级(省会城市、其他城市分别计算。下同)、县级(县市旗、市辖区分别计算。下同)。

j=0,1,2,…该级次行政单位个数。

总人口=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折算比例

其中:外来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如果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外来人口为零。折算比例根据外来人口人均财政支出与户籍人口财政支出之比计算确定。

人均支出标准=该级次一般公共服务全国总支出÷该级次全国总人口

支出成本差异系数=(人口规模系数×0.85+面积系数×0.15)×{艰苦边远系数×人员经费占该项支出比重+温度系数×取暖费占该项支出比重+海拔系数×运距系数×燃油费占该项支出比重+路况系数×车辆维修费占该项支出比重+[1-(人员经费占比+取暖费占比+燃油费占比+车辆维修费占比)]}×供养率差异系数×民族系数×直辖市差异系数

其中:人口规模系数、面积系数、温度系数分别根据人口、面积、温度分档,系数=该档内人均财政支出÷全国平均人均财政支出,并适当平滑。

艰苦边远系数=该地区工资津补贴总额÷全国平均工资津补贴总额,不包括地方津补贴部分。

海拔系数按照海拔分档,各档海拔系数根据燃油消耗差异情况计算确定。

运距系数=该地区省地运距及地县运距÷全国平均省地运距及地县运距。

路况系数根据公路等级及车辆研究所提供相关系数确定。

直辖市差异系数根据直辖市县区人均支出与其余县区平均水平的差异情况确定。

供养率差异系数按照各地财政供养率分档,根据各档财政供养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情况计算确定。

(二)公共安全标准财政支出

公共安全标准财政支出=∑i(∑j各级次总人口×该级次人均支出标准×支出成本差异系数)

i=省本级、地市本级、县级。

j=0,1,2,…该级次行政单位个数。

总人口=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折算比例

其中:外来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如果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外来人口为零。折算比例根据外来人口人均财政支出与户籍人口财政支出之比计算确定。

人均支出标准=该级次公共安全全国总支出÷该级次全国总人口

公共安全支出成本差异系数比照一般公共服务标准支出成本差异系数测算办法计算确定。

(三)教育标准财政支出

教育标准财政支出=∑i(∑j学生数×该级次生均支出标准×支出成本差异系数)

i=省本级、地市本级、县级。

j=0,1,2,…该级次行政单位个数。

生均支出标准=该级次教育全国总支出÷全国总学生数

教育支出成本差异系数比照一般公共服务标准支出成本差异系数测算办法计算确定。

(四)文化体育与传媒标准财政支出

文化体育与传媒标准财政支出=∑i(∑j各级次总人口×该级次人均支出标准×支出成本差异系数)

i=省本级、地市本级、县级。

j=0,1,2,…该级次行政单位个数。

总人口=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折算比例

其中:外来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如果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外来人口为零。折算比例根据外来人口人均财政支出与户籍人口财政支出之比计算确定。

人均支出标准=该级次文体体育传媒全国总支出÷该级次全国总人口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成本差异系数比照一般公共服务标准支出成本差异系数测算办法计算确定,不再考虑供养率差异系数。

(五)医疗卫生标准财政支出

医疗卫生标准财政支出=∑i(∑j各级次总人口×该级次人均支出标准(不含新农合)×支出成本差异系数)+参加新农合人数×财政人均补贴标准

i=省本级、地市本级、县级。

j=0,1,2,…该级次行政单位个数。

总人口=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折算比例

其中:外来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如果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外来人口为零。折算比例根据外来人口人均财政支出与户籍人口财政支出之比计算确定。

人均支出标准=该级次医疗卫生全国总支出(剔除据实计算和新农合部分)÷该级次全国总人口

医疗卫生支出成本差异系数=(人口规模系数×0.85+面积系数×0.15)×{艰苦边远系数×人员经费占该项支出比重+温度系数×取暖费占该项支出比重+海拔系数×运距系数×燃油费占该项支出比重+路况系数×车辆维修费占该项支出比重+[1-(人员经费占比+取暖费占比+燃油费占比+车辆维修费占比)]}×民族系数×直辖市差异系数×人均寿命系数×地方病系数

人均寿命系数根据各地人均寿命情况分档,各档人均寿命差异系数根据各地人均寿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情况确定。

地方病系数根据地方病发生情况,及实际支出水平计算确定。

(六)环境保护标准财政支出

环境保护类下,除污染防治外,均据实计算。

污染防治标准财政支出=∑i(∑j(环境保护实际支出-污染防治实际支出+单位cod排放污染防治费用×cod排放量×70%+单位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费用×二氧化硫排放量×30%))

单位cod排放污染防治费用=该级次污染防治费用/该级次cod排放总量

单位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费用=该级次污染防治费用/该级次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i=省本级、地市本级、县级。

j=0,1,2,…该级次行政单位个数。

(七)城乡社区事务标准财政支出

城乡社区事务标准财政支出=∑i(∑j((单位建成区面积城乡社区支出×建成区面积×80%+人均支出标准×人口数×人口规模系数×20%)×0.5+实际支出×0.5))

单位建成区面积城乡社区支出=该级次城乡社区全国总支出÷该级次全国建成区总面积

人均支出标准=该级次城乡社区全国总支出÷该级次全国总人口

其中,市本级(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人口数指户籍人口,县旗市和市辖区人口数指城区人口。

(八)农业标准财政支出

农业标准财政支出=max(∑i(∑j((农村人口×人均农业支出标准×20%+∑j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农业支出标准×40%+∑j粮棉油总产量×单位产量农业支出标准×40%)×干旱系数)),实际支出)

i=省本级、地市本级、县级。

j=0,1,2,…该级次行政单位个数。

人均农业支出标准=该级次农业全国总支出÷该级次全国农村总人口

单位面积农业支出标准=该级次农业全国总支出÷该级次全国农业面积

单位产量农业支出标准=该级次农业全国总支出÷该级次全国农业产量

干旱系数根据各省降雨量分档确定。

(九)林业标准财政支出

林业标准财政支出=max(∑i(∑j((林地面积×单位面积林业支出标准)×20%+∑j实际支出×80%)×干旱系数)),实际支出)

i=省本级、地市本级、县级。

j=0,1,2,…该级次行政单位个数。

单位面积林业支出标准=全国林业总支出÷(全国林地面积+全国草地面积×50%)

干旱系数根据各省降雨量分档确定。

(十)水利标准财政支出

水利标准财政支出以省为单位测算。

水利标准财政支出=据实计算支出+标准化测算支出

据实计算支出包括“水利”款下的功能分类中“防汛支出”、“抗旱支出”、“小型农田水利支出”、“水利建设”,其余支出项目采用标准化测算。

标准化测算支出=(堤防长度×单位堤防长度支出标准×40%+已建成水库总库容×单位库容支出标准×30%+有效灌溉面积×单位灌溉支出标准×30%)×干旱系数

单位堤防长度支出标准=全国水利支出÷全国堤防长度

单位库容支出标准=全国水利支出÷全国已建成水库总库容

有效灌溉面积=全国水利支出÷全国有效灌溉面积。

干旱系数根据各地降雨量分档确定。

(十一)交通运输标准财政支出

交通运输标准财政支出以省为单位,分直辖市和其他地区两类分别测算计算。

交通运输标准财政支出=(公路里程×每公里交通支出×30%+常住人口×人均交通支出×20%+县个数×县均交通支出×10%+民用汽车拥有量×车均交通支出×10%+面积×单位面积交通支出×30%)×地表起伏度系数。

地表起伏度系数,按照地表起伏度分类,并根据支出情况确定。其中地表起伏度根据海拔高度、海拔相对高差、地表坡度和地表面积指数合成。

(十二)社会保障和就业标准财政支出

社会保障和就业标准财政支出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采用标准化测算,其余据实计算。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支出=城市低保人数×城市人均支出标准

人均支出标准=全国城市低保支出÷全国城市低保人数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测算办法与城市相同,采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相关人数和标准。

(十三)住房保障标准支出

保障性住房支出分省测算。

某地住房保障标准支出=(该地保障住房任务量×保障住房单位支出标准+各类棚户区改造任务量×棚户区改造单位支出标准+农村危房改造任务量×农村危房改造单位支出标准)

保障住房单位支出标准=地方保障住房支出总额÷地方保障住房任务总量。

棚户区改造单位支出标准=地方棚户区改造支出总额÷地方棚户区改造任务总量。

农村危房改造单位支出标准=地方农村危房改造支出总额÷地方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总量。

(十四)人口较少少数民族特殊支出

考虑到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人数暂没有分县数据,全省统一测算。

人口较少少数民族特殊支出=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人数×县级单位人均支出标准×0.3

县级单位人均支出标准=县级单位标准支出÷县级单位总人口

各省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人数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基础上,考虑2000-2009年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增长率推算。

(十五)特殊支出

对按照统一公式测算难以体现、确需地方承担的宗教特殊支出、海域管理支出等特殊支出,根据相关因素或者地方实际支出确定。

(十六)据实测算的相关支出

对于难以选取客观因素、各地政策差异较大、保障力度较好的外交、国防、科学技术、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地方对口支援、其他支出等支出据实计算。

第十一条 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的确定

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按照均衡性转移支付总额、各地区标准财政收支差额以及各地区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确定。其中,困难程度系数根据地方“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支出占标准财政收入比重及缺口率计算确定。

困难程度系数=标准化处理后(“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支出÷地方标准财政收入)×50%+标准化处理后(标准收支缺口÷标准支出)×50%

标准化处理=(某指标-指标均值)÷指标标准差

指标均值

指标标准差:

(增幅控制机制)

第十二条 为保障各地财政运行的稳定性,以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平均增长率为基准,对超过或者低于基准增长率一定幅度的地方适当调增或者调减转移支付额。

(激励机制)

第十三条 为促进省以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省对下均等化努力程度前5位的地区,按照当年测算该地区转移支付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省对下均等化努力程度=标准化处理后(上年省以下人均支出差异系数-省以下人均支出差异系数)×50%+标准化处理后(省以下人均支出差异系数)×50%

标准化处理办法参照第十一条相关内容。

(测算下达时间)

第十四条 中央财政每年6月30日前按预算安排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总额,及上年清算转移支付额测算下达当年均衡性转移支付;9月30日前,结合所得税完成情况,将所得税当年预计部分下达地方,并按已经下达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数告知地方次年均衡性转移支付;预算终了,根据所得税实际完成情况清算当年转移支付,并将余额纳入次年均衡性转移支付总额。

(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 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对下财政体制、辖区内财力分布等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保障县级政府履行职能的基本财力需求。基层财政部门要将上级下达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推进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

下载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