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邹碧华院长引发的思考
由邹碧华院长引发的思考
时光真的是飞逝,转眼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已经过世一月有余了。这一个多月以来,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12月11日一早,我如往常一样打开网页浏览新闻,一条“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同志突发急病不幸去世”的消息赫然以黑体字标注,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可能,这肯定是一条伪新闻”。然后我又重新确定了一下我浏览的网页是搜狐网,心里“咯噔”一下:这么大的网站,难道会发布假新闻?打开新闻链接后,我仔细读过后,才逐渐意识到这大概是真的。随后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这怎么可能?这么好的人,怎么可能说走就走?老天爷呀,你是怎么想的?不是都说你是很公平的吗?至少是相对公平呀!你怎么忍心收走这样一个杰出人才?不是都说好人一生平安吗?可是为什么遭遇此不测的偏偏是他?老天爷,如果你觉得他太累了,你可以“给他点颜色看看”,或是卧病在床,或是药不离身,只要他还可以发挥自己的能量,他的家人、同事和朋友也会心满意足的。可是你为什么偏偏选择这样一种万分残忍的方式来对待他?连一点遗言都没来得及留,连一句告别的话都无法对家人说,连一句嘱托都没有给同事。这真的很残忍!
我只是偌大个中国无数个基层法院里的一名综合部门的普通干警,邹院长这一生都不曾知晓我,但是邹院长在我心里始终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师长。认识邹院长,了解邹院长,始于三年前我们这个地区高院邀请邹院长来做一个名为《心理学在审判工作中的应用》的讲座。当时邹院长只是在高院面对高院干警进行了授课,我们这些基层法院,是等到高院将讲座制作成光盘下发后才有机会聆听的。
彼时我正在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之前也经常观看北京电视台的《幸福秀》节目和天津电视台的《有一说一》节目。我个人认为这两个节目对法院的调解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一名律师、一名主持人和若干名心理咨询师一起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对矛盾双方进行心理和法律层面的调解,彼此的配合、各方面的沟通、语言的技 巧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邹院长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来给我们讲解如何运用心理学的技术来进行诉前、诉中和诉后的调解工作。这正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当时真有种久旱如甘露的感觉。他那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给人以启发和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他解决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来,邹院长不仅仅运用法律知识为当事人释法,用心理学技术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树立正确的理念,邹院长还有很大程度是在运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来解决双方的纷争,且不同的案例各有不同。这些很值得法院系统的同仁学习、研修。听罢讲座,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邹院长不仅是法律博士,而且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加上他那精彩的讲座,佩服之情油然而生。当时就很希望今生能有机会结识这样的高手,如果我能够在讲座的现场该多好,我可以找他索取讲座的相关资料,他说过他的资料可以任意公开,可是我找遍高院的相关部门都没有得到,深感遗憾,邹院长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远万里来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可是当时的会场却没有应有的高潮,索取资料和提问几近为零。如果今生能够和这样的高手交流,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我曾暗想:今生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当面向邹院长讨教心理学和法律交叉学科在理论上和实务上的问题。这貌似是个奢望,但也许会成为现实。那将是我的荣幸!可是,现在„„看到有怀念邹院长的文章作者说和邹院长是忘年交,我真的从心里羡慕。一个人如果一生能够结交到一个这样的忘年交,实属永生的幸事!终身受益。
自此,我一直认为邹院长是全国范围内法律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带头人。只这一条就足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出乎意料的是,自他过世后,他的家人、同事、同学、友人等在总结他一生的成就时几乎根本就没提及过这方面,查阅大量资料才知道,原来这仅仅是他研究的一个很小的方向。现在我来汇总一下媒体报道的邹院长的成就:
1.著作《要件审判九步法》,法律出版社,第1版(2010年9月1日),被最高法院推荐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
2.2010年,邹碧华时任长宁区法院院长,长宁法院出台了《法 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引发了律师界的振动。两年后,邹院长的博文《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亦引起很大反响。
3.邹院长去世的前一天,由他主导推动的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4.著作《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5.指导或参与审理了上海社保基金追索案等一大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6.当前全国司法改革的操盘手。
7.著作:《证券民事赔偿司法解释的展开与评述》(副主编、作者),法律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副主编、作者)法律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副主编、作者)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
《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副主编、作者)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三版。
《合同法学》(副主编、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合同解释论》(个人专著,法律出版社即出)。
《法庭上的心理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14年4月第2版。8.论文:
《国企改制中劳动关系之司法认定初探》,载《中国劳动》2004年8期,并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法研究会2004年度优秀论文。
《论归一性股权转让协议之效力》,载于《法学》2005年10月。《事实劳动关系之司法认定初探》,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前沿》2005年第2期。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待证据规则》一文,载于《法律适用》2006年1月。
9.社会兼职: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 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0.学习经历
1984年—1988年在北京大学经济法系就读,1993年通过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系硕士生考试。
1999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1.工作经历
1988年,进入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庭,从事书记员工作。1993年,成为助理审判员。
2001年,成为审判员,并调至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工作。2002年,担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助理,2003年担任研究室副主任。
2003年10月,担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主持工作。2005年6月,担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2008年7月,任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2012年10月,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在上海高级人民法院任职期间曾赴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
一个人仅仅用了47年的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以上这么多事项,这是怎样的人才?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自己的亲人、同事、同学、朋友。
纵览以上业绩和经历,我心中有很多疑问。邹师本科毕业即就业,而且属于完全没有后门的一类。和夫人相比,他的职业上升速度是比较慢的了,这是体制决定的,但在体制内,这个速度已经算是快的了。但关键是邹师没有后门却能有如此成绩,这在体制内实属不易。一方面他的才华出众,另一方面至少他遇到了赏识他的领导。在职期间邹师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而且是北大的,是外地的,是全日制的还是脱产的?是公费还是自费?无论如何都很让人羡慕。无疑,邹师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期间的困难和艰苦可想而知,邹师绝非社 会上那些花钱买文凭的大老板。这是他今生的骄傲!可是作为体制内的人,我深知没有后门,想公费全日制学习是绝对不可能的,然自费非全日制阻力也是相当大的。每天无数的工作压得人难以喘息,其中大部分是事务性的,堂堂的法院在西方本是很权威的部门,可是在中国,不知道为什么,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很多部门的通知:区级的、市级的、政法委的、组织部的、人大的、政协的、财政局的、建委的„„总之这个局那个委,一个通知的背后就要有很多人在忙才能完成被要求的工作。还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如果人到中年还有沉重的家庭负担,想在职学习,混文凭或许尚可,想学出成绩来真的很难。用邹师的话讲:大家的智慧聚到一起都会暴表的。但是有几个人能够有邹师这样的学习机会,能够没有顾虑的一心做学问呢?另一方面,邹师是不是也是被这种行政化累倒的?司法改革能够去行政化吗?在我国,这个级别的领导往往都是事务缠身,但像邹师这样不想、不愿丢掉自己的专业实属不多。如今,北大清华的学子能够留在国内的越来越少,如果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趋势将会愈演愈烈,那将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人才会突然被老天爷“收走”。其实邹院长早就意识到身体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法院工作者,他曾强调过法官一定要注意身体,他所在的长宁法院已经有多位法官被查出癌症了。可是他为什么就认定自己是铁打的呢?他是专攻经济法的,假如他专攻医疗诉讼,是否就会运用自己因工作而了解到的医学知识来调整自己?
能够仅仅用47年的生命取得如此多的成就证明邹院长是一个分外珍惜时间,巧妙利用时间,善于进行时间管理的人。这绝对是大家应该学习的。但是为什么已经如此珍惜时间了,还要长期熬夜?即使熬夜,为何不愿保证晚上11点-凌晨2点的睡眠?哪怕早些起床?那是确保身体健康最重要的睡眠时间呀。其实突发急病的前几日已经有一些征兆了,可是怎么都没有人督促提醒一下邹师去就医呢?唉,一切晚矣。或许这样的人都会很拧,不会在意他人善意的劝告,只想尽 可能多做一些事情。纵使再不信命,也应该在本历年小心行事的。如今,连总书记都号召全国人民不要熬夜了。
从时间上看,邹院长是在当天下午两点左右出现不适症状的,到17:20,这期间共有三个多小时。他身旁只有一名司机,假如司机可以进行简单的急救或者就近买到急救药,就可以争取到时间。这就是我们国家教育的悲哀了。都说西方国家从幼儿园、小学就有急救、抢险等多方面的知识培训。可是中国教育在这方面几近空白,成年人都无从知晓,何况小学生?(这里绝对没有责备司机的意思,只是在对比国内外教育)
假如邹师生活在美国,12月10日那天下午会发生什么?当他病发的时候,他身边的任何人大概都会先采取急救措施,也许是急救药,也许是其他什么措施,总之一定会有。然后及时送往医院。从事发地到瑞金医院好像并不太远,而且时间为下午两点多,马路上应该也不会堵车。刚好邹师有车,这要比打120快。大约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医院。到达医院后至晚上五点还有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作为外行的我认为三个小时挽救这样的突发心脏病患者应该问题不大,但大夫的每个动作都要迅速。
可是司机师傅下车后要自己找平板车,在不停的呼人帮忙时才陆续有人过来;司机师傅之后无法帮忙抢救,而是必须排队挂号缴费;把患者推进医院后还要按部就班的进行一系列检查:心电图、验血等;当发现患者情况万分危急时刻,大夫居然还要求司机师傅在准备抢救手术的告知书上签字,可是作为患者的非直系亲属,作为医学行业的门外汉,司机师傅肯定是要慎重地询问:不切器官是否可以,当得到确定的否定回答后赶忙签字„„这一系列的动作在国人看来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西方的普通人是不是都能轻易发现问题所在?三个小时里邹师究竟是否被急救了呢?还是当推进手术室准备急救时已无法挽回?
假如在西方,车辆达到医院后即有医务人员接应;事发时患者如果未能被进行急救,进入医院后医务人员先采取急救措施,待病情缓 解后再进行必要的检查;医务人员可以先抢救后要求患者家属缴费,毕竟救人要紧;验血的血样不需要不熟悉环境的患者家属送检;当发现患者必须切除气管以进行抢救时大夫即刻进行手术,而非让患者家属签字;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医生会凭借自身的医学知识,在未来得及进行术前检查的情况下,冒着风险,进行抢救手术,那么也许邹师现在正在神采飞扬地为我们授课呢。这之中的若干个环节,哪怕有一个不是现实发生的那样,也许结局都会不一样。可是偏偏每个环节都发生的貌似那么的顺理成章,且这是在堂堂的大上海呀。真的好悲哀!
不切气管就根本谈不上抢救,切除气管就一定要有家属签字才能进行,这是何等的逻辑?这确是中国医学界亘古不变的规则。早就看到过有关资料,在发达的西方社会,无论患者需要进行何种手术,签字的永远是主刀医生,而非家属。主刀医生拥有全面的医学知识,他应当而且必须为患者手术全面负责。而在中国,作为医学门外汉的患者家属,手术前的签字是理所当然的,这很荒唐。“不切气管就根本谈不上抢救,切除气管就一定要有家属签字才能进行”,哪个家属听到这句话都会签字,但这会耽误很宝贵的抢救时间。中国的这种制度完全是医院推脱责任的措施。与邹师在工作中的勇于担当形成鲜明的对比。
自从邹师突然离世,我发现自己越发地爱看法院报了,每一篇怀念邹师的文章我都不允许自己错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邹师的整个人生逐渐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样我就特别希望了解他的家庭,好像追星一样,了解一个人的家庭会让我们对他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于是我搜遍整个互联网,也没有找到丝毫的线索,至此我深深感到他的家人是多么的低调,没有借此机会为组织增添一丝麻烦。这也让我很失望,少了一个“追星”的渠道。然而,终于有一天我等到了,就在我生日那天的法院报上,整版刊登了记者采访院长夫人的文章,这让我很感动,感动于院长夫人介绍的有关院长的点点滴滴。亦让我很感激,感激院长夫人能够强忍着悲痛,接受记者采访,从而给公众一 个再学习的机会;感激逸风上传了一张邹院长书房的照片,让我们大开眼界,学者型法官是怎样练就的?更感谢这样一位北大学子愿意为国效力,为祖国的司法界点亮一盏灯。
综合大家对邹师的回忆,我了解到:首先邹师是一个相当聪慧的人:从他教弟弟学习方法,从他追女朋友的方法,从他应聘上海高院时巧妙地回答问题,从他撰写的诸多著作和论文中和解决的案例中都可以看出,他在解决问题时总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巧妙地完成目标,不单单是专业知识,还有一种“巧”劲儿。第二,邹师是一个分外珍惜时间,巧妙利用时间,善于进行时间管理的人。第三,邹师是个格外爱读书的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家是以色列。中国却是个考试高手云集的国家,邹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了国人的这一常规,他不单是考试高手,他更是知识渊博、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高手,他是学术和口碑都极好的人。第四,邹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得以能够向很多同行传道授业解惑,和同行交换思想,得以提升。第四,邹师还是一个爱好广泛,很有生活情趣的人:美术、体育、音乐、电影、唱歌、摄影、书法、吉他、文学„„都是他的最爱。第五,邹师是一个特别平易近人的人,他全身心地善待妻子、儿子、父母、兄弟、同学、老师、学生、同事,以及每一位经过他生命历程的人。他如此日理万机,还可以抽出时间参加外地的同学聚会,聚会也罢,他居然还会抽出时间写下同学聚会后的感想,其中写道:“如果人生可以重新开始,我仍然会选择跟大家同学,会更加珍惜我们在一起同窗的日子,会设法参加每一次同学聚会,会很认真地去做好以前没有为同学们做好的事情„„”。这感情真真挚,真令人羡慕。如今的大学,马加爵、林森浩事件一个接一个,大学宿舍的学子大多成了“低头族”,白领族的朋友圈里成百的朋友,却找不到可以出来喝茶聊天、进行思想交换的真挚友人。总之,邹师具有渊博的法学知识、高超的领导艺术、深厚的人文情怀、强烈的群众意识,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
我清楚的记得多年前曾在法院报上看到过一篇关于美国法院考 察的文章,文章说作者穿着借来的法袍坐在美国法院的审判席上观摩美国法院开庭。开庭之前,美国法官征求双方律师,是否同意中国的法官同行穿上法袍来观摩庭审,两位律师毕恭毕敬地回答“没有问题,法官大人”,并向作者表示“欢迎你,中国的法官大人”。等到开庭进行到一半时,双方律师的火药味上升,法官招招手将两位律师叫上前轻轻说话,作者凑过去一听,原来法官在提醒律师注意法庭上的形象。开庭结束后,法官告诉作者,法官不可以在法庭上当着当事人的面批评律师,因为法官和律师是一个法律共同体,应该给予律师起码的尊重。原来这位作者就是邹碧华,对,我记得作者是叫什么华的,原来是他!这段描述当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与中国的现状有着鲜明的对比,而且以前去国外考察的文章大多停留在国外的建筑和待人接物方面,鲜有实质性内容。但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感悟到很多东西,对比我国法庭,深感中国的法院工作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关键在理念。这段经历也是邹碧华院长不止一次地和妻子提起过的。也正是基于这段经历带给他的感悟,邹院长后来在长宁法院写下了《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为此,得到了广大律师的共鸣。原本法律共同体这个概念可以在邹院长的力挺下,深远地走下去,现在我担心这条路会走得很慢很慢。因为改革的路会有很多坎坷,除了邹院长,还有谁可以那样见多识广、主抓、力挺、有条不紊的具体指导这项工作?实践证明,组织上安排邹碧华前往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研究员,对美国联邦法院内部机构设置及法官助理制度进行专题研究,是英明正确的。
如今,邹院长不在了,邹院长留下了大量的工作资料(电脑中的和书面的),是否会有专人来整理,为国家所用?他的书房,当然属于他的家人,我在想,如果有人能够把邹院长书房里的书籍都读过,应该也会有非凡的成绩吧。
邹院长才刚刚离世不久,2015年1月5日,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正式启用,这是邹院长提出并推动实施的;2015年元月,最高 法院发布文件,废除许多不合理的法院考核指标,包括邹院长一直反对的导致诸多法院不敢在年底立案的结案率;上海启动的司法改革正在步步推进,这是他生前主抓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还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和法院开始关注如何促进法律共同体的良性互动。等等工作都是邹院长关注并为之奋斗的,可是这些成果他都无法看到了。这是怎样的悲凉?
未来,司法改革是正在且必须进行的,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亦会逐渐发展壮大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关注、研究法律共同体这个概念了,今后律师行业应该会有一个较好的从业环境,但需要社会各界的观念转变,良好而有效的制度做保障,这应该成为司法改革的一部分。邹师如果能够拥有常规的寿命,应该是可以看到司法改革和法律共同体在我国发展到一个相对满意的阶段的,如果有这个发展速度,邹师在九泉之下当是心满意足了。还有,心理学在审判工作中的应用近年来愈发得到关注,但具体的发展和延伸还需要法院系统多加研究和实践。
邹师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正值上海法院系统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的活动,是仅仅学习一个阶段,还是能够通过学习把邹师的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永远传承和发展下去,这取决于我们的决心和执行力。我考虑有些事情是不是后人可以做一下:一是全国很多地区、企业、法院等地方都曾得到邹师的讲座指导,哪位人士或组织机构可以尽可能多的搜集到这些讲座资料,将其整理归集,结集出版也好,发行光盘也好,总之,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尽可能的保留、传播给更多的人,给更多的法律人留下研究的资料,因为他的课不单单是理论传播,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研究、发展的空间,这样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的法律工作。二是邹师的爱好不仅广泛,而且每一个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实在令人钦佩。他曾经给亲人、同事、朋友、学生等各界人士都推荐过很多书单、推荐电影、音乐、画作等,无论哪位手里有就都拿出来给大家共享吧,经过老师筛选过的推荐作品一定有其优秀的方面,资源共享,传承精神。三是普及急救知识是不容忽 视的。自汶川地震和上海静安大火后,很多中小学校已经开始进行防震防火方面的培训,然急救知识始终未被提上日程来。普及急救知识固然困难重重,但这确是挽救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这不仅要从娃娃抓起,成年人的普及亦不容忽视。只要国家财政支持,爱心人士捐资等等,社区、医院、群众自发等多种形式,每个人都要把学到的急救知识做到位才能起到关键作用。毕竟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掌握这项技能,于己于人都大有裨益。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亦再一次证明其重要性。
社会各界对邹师的怀念、哀悼是自发的,形成的“邹碧华现象”是自发的。我,一个邹师不曾知晓的法院工作者,从未为逝去的人留下如此多的泪水。谨以此文怀念邹师。
相关书籍:
《从专业思维、管理思维到领导思维——我的成长历程》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第二篇:邹碧华事迹材料
篇一: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
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做党和人民的好公仆
邹碧华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人民法官的誓言做了最好的诠释。他是人民法官的优秀代表,对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司法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致力司法改革,为法官职业树立了一把标尺,也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
邹碧华同志满怀为法律献身的精神,不管是当书记员,还是当庭长,还是升任上海高院副院长,他都尽心尽职,爱岗敬业,他无怨无悔,艰苦奋斗,给人民法院的改革与审判事业交出了满意答卷。2014年,司法改革的大幕拉开,邹碧华作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带领着司改团队,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开会、加班、汇报成为常态。他认为,改革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每次能有一点点进步就是成功,因此面对改革中的反复磋商、针锋相对、妥协共识,他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面对争议和质疑,他坚定的表示,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9日上午,高院党组会议;下午,司法改革座谈会。“邹碧华从下午2点一直讲到5点。”张新说。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上海成为司法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相关改革方案全国瞩目。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何为全国司改担当探路先锋,邹碧华深感重任在肩、时不我待。谈到司法改革,邹碧华总是充满激情。周日华东政法大学司法学论坛、半个月前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他积极介绍上海司改进程,谈司法公开,谈审判流程信息化??“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张新说:“他确实累了,调整了作息,晚上1点就睡下,比平时提前了一小时。”当年在长宁区,邹碧华做了件“前卫”的事儿——压缩会议室,给每个法官一间独立办公室,为了“维护法官的职业尊荣”。长宁区法院曾俊怡法官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法官分类管理,他那时已有思考。”他家的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指引。他简直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推动法院的改革。如果不是亲自到他工作的现场看看,是无法体会以邹碧华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他真的是用生命为法院的改革前行助力加油。改革这份事业那么艰苦,他47岁的黄金年龄去世,他为法院、为司改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他是法院的英雄、法官的骄傲。他在以一种强有力的正能量,感动中国!邹碧华同志是审判业务行家,管理专家,授课导师学者,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著书写诗,样样精彩。邹碧华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用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依然在我们心头传诵,激励广大法官为中国的审判事业和改革之路奉献出更多的热情与力量。
学习邹碧华,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忠于我们的事业。做好自己的事,并把这点事做到极致、尽心尽力。做管理工作的,就是要考虑如何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把上级的精神和指标落实好,做基层工作的,就是如何办好每一件事,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所以,学习邹碧华,主要学习他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和改革先锋的情怀。就是要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015年3月10日篇二:邹碧华先进事迹材料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邹碧华,男,1967年1月生,江西奉新人,汉族,高级法官,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曾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务。
2014年12月10日下午,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2015年1月24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共上海市委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邹碧华同志“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走了,可华夏大地回响着他厚厚实实、铿锵有力的步履声。
邹碧华用心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47个春秋璀璨夺目。“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凡接触过邹碧华的人都听到过,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也都听到了„„如今,一浪高过一浪的追念里,更声声回荡着这句生命誓言!上海的夜空不会忘记邹碧华办公室经常亮着的灯光;作为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深深地明白不仅要率先、带领好自己的团队,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时代先驱者的使命,所以他有做不完的工作。众所周知,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攻坚期,中国的法治建设、司法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如何引领、支撑司法改革,如何在新技术云涌的时代与时俱进„„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好学、善用———才能改变世界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这是一项既没有先例可循,又必须履新适时、知难创新的开拓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以及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方方面面。
邹碧华是杰出的,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终于在他生命的事业中绽放出6朵光彩夺目的绚丽之花:“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璀璨耀眼!这被大家一致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14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还提出“要依托信息科技打造公正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为了这些目标,邹碧华日日夜夜为之努力着、奋斗着。
还在长宁法院当院长时,作为一名正牌文科生的邹碧华对信息科技接触并不多,甚至对许多信息化术语都是陌生的。邹碧华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化法院院长,首先要学会运用信息化思维,并以信息化促进管理可视化,从而以信息化的综合运用引领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邹碧华常说:“信息化的大趋势,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已扑面而来,深深改变着我们身处的时代。作为一名现代法官,不懂得应用信息化手段办案是落伍的,作为大都市的法院,不开发或没有能力应用最新科技服务进行审判实践,将无法与世界接轨。”怎么办?不懂就学!这是邹碧华一贯的人生和事业态度。那以后,他如饥似渴抓紧点滴时间学习最新信息技术。上下班途中,邹碧华的公文包里常常放着沉甸甸的书籍;休假的时候,他更是集中时间研究平时积累下的“信息化难题”,前前后后仅大数据专题,他就啃完了近50本书籍。记得有次出差到北京,因天气原因飞机晚点5个多小时,其他同志都带着焦虑和不耐烦的心情,或聊天或打牌喝茶消磨时间。可邹碧华却有滋有味地阅读着有关互联网的书。由于聚精会神,后来航班起飞时他还差点误了登机。还有,邹碧华的“快学”捷径就是虚心向各方面专家请教。这里有交大和it公司的大数据领域专家,有华为公司云计算技术能人,以及电信公司it智能化方面的主管等;他潜心学习、认真研讨,并常常与上海高院信息处的同志一起切磋、商讨到深夜„„
学以致用,在邹碧华身上体现的得淋漓尽致,他还常常现学现用。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软件时,他专心研究大数据技术和案例,同时请来通信运营商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医院电子病历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及银行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等来高院实讲案例、传授经验,并要求信息处的相关同志一起参加学习讨论,研究法院如何运用大数据为法院办案服务;开发干警“一键通”办公软件时,他率领大家细心研讨出一整套广受欢迎的可视化技术方案;搞三年规划预算时,更提出了“专门研究云技术构架与法院审判业务应用”的大构想。因为好学、善学,邹碧华很快从门外汉成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领导。
每次兄弟法院来学习交流信息化工作,他都当作是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总会精心准备好ppt内容,小到每一张图表都会亲自设计。他能将管理学理论与法院信息化建设完美融合并充分展现出来,他对法院信息化的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总是赢得来宾们热烈掌声,称赞声不绝于耳,最常听到的评价是“叹为观止”、“依靠信息化手段对审判业务管理精细化到如此地步实在是让人折服”,“这真的踩到了管理的要害上,是真正的信息化对审判业务的管理”。经常有来宾在他演讲结束后,悄悄地问:你们邹院长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吧?当得知他是法学出身,是一名法学博士的时候,提问者惊讶的表情溢于言表。除了自己学习,他特别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习惯,还抽出专门时间给信息处同志培训,指导大家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开展信息化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层次与水平。创新、完美———才能改变世界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邹碧华同志的座右铭。他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性的思维,热衷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法院工作和管理中的现实难题,希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规范的审判程序和审判体系,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办案模式,打造出公正高效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
为解决司法公开难题,他亲自指导了上海高院互联网站改版,网站版面设计前后修改12次,并在最高法院三大司法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构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12368诉讼服务、律师服务等“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打造出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的司法公开与服务体系,向社会公开了65个方面830个信息项,并通过12368短信主动向案件相关当事人推送53个重要节点信息。他还亲自主导推出了“互联网上律师服务平台”。他认为,法官与律师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追求公平正义和维护法律尊严的目标是一致的,因篇三: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邹碧华,男,1967年1月生,江西奉新人,汉族,高级法官,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曾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务。2014年12月10日下午,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1] 2015年1月24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共上海市委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邹碧华同志“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走了,可华夏大地回响着他厚厚实实、铿锵有力的步履声。
邹碧华用心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47个春秋璀璨夺目。“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凡接触过邹碧华的人都听到过,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也都听到了??如今,一浪高过一浪的追念里,更声声回荡着这句生命誓言!
上海的夜空不会忘记邹碧华办公室经常亮着的灯光。作为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深深地明白不仅要带领好自己的团队,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时代先驱者的使命,所以他有做不完的工作。众所周知,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攻坚期,中国的法治建设、司法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如何引领、支撑司法改革,如何在新技术云涌的时代与时俱进??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好学、善用――才能改变世界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这是一项既没有先例可循,又必须履新适时、知难创新的开拓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以及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方方面面。
邹碧华是杰出的,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终于在他生命的事业中绽放出6朵光彩夺目的绚丽之花:“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璀璨耀眼!这被大家一致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14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还提出“要依托信息科技打造公正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为了这些目标,邹碧华日日夜夜为之努力着、奋斗着。
还在长宁法院当院长时,作为一名正牌文科生的邹碧华对信息科技接触并不多,甚至对许多信息化术语都是陌生的。邹碧华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化法院院长,首先要学会运用信息化思维,并以信息化促进管理可视化,从而以信息化的综合运用引领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邹碧华常说:“信息化的大趋势,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已扑面而来,深深改变着我们身处的时代。作为一名现代法官,不懂得应用信息化手段办案是落伍的,作为大都市的法院,不开发或没有能力应用最新科技服务进行审判实践,将无法与世界接轨。”怎么办?不懂就学!这是邹碧华一贯的人生和事业态度。那以后,他如饥似渴抓紧点滴时间学习最新信息技术。上下班途中,邹碧华的公文包里常常放着沉甸甸的书籍;休假的时候,他更是集中时间研究平时积累下的“信息化难题”,前前后后仅大数据专题,他就啃完了近50本书籍。记得有次出差到北京,因天气原因飞机晚点5个多小时,其他同志都带着焦虑和不耐烦的心情,或聊天或打牌喝茶消磨时间。可邹碧华却有滋有味地阅读着有关互联网的书。由于聚精会神,后来航班起飞时他还差点误了登机。还有,邹碧华的“快学”捷径就是虚心向各方面专家请教。这里有交大和it公司的大数据领域专家,有华为公司云计算技术能人,以及电信公司it智能化方面的主管等;他潜心学习、认真研讨,并常常与上海高院信息处的同志一起切磋、商讨到深夜?? 学以致用,在邹碧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常常现学现用。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软件时,他专心研究大数据技术和案例,同时请来通信运营商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医院电子病历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及银行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等来高院讲述案例、传授经验,并要求信息处的相关同志一起参加学习讨论,研究法院如何运用大数据为法院办案服务;开发干警“一键通”办公软件时,他率领大家细心研讨出一整套广受欢迎的可视化技术方案;搞三年规划预算时,更提出了“专门研究云技术构架与法院审判业务应用”的大构想。因为好学、善学,邹碧华很快从门外汉成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领导。
每次兄弟法院来学习交流信息化工作,他都当作是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总会精心准备好ppt内容,小到每一张图表都会亲自设计。他能将管理学理论与法院信息化建设完美融合并充分展现出来,他对法院信息化的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总是赢得来宾们热烈掌声,称赞声不绝于耳,最常听到的评价是“叹为观止”、“依靠信息化手段对审判业务管理精细化到如此地步实在是让人折服”,“这真的踩到了管理的要害上,是真正的信息化对审判业务的管理”。经常有来宾在他演讲结束后,悄悄地问:你们邹院长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吧?当得知他是法学出身,是一名法学博士的时候,提问者惊讶的表情溢于言表。除了自己学习,他特别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习惯,还抽出专门时间给信息处同志培训,指导大家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开展信息化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层次与水平。
创新、完美――才能改变世界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邹碧华同志的座右铭。他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性的思维,热衷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法院工作和管理中的现实难题,希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规范的审判程序和审判体系,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办案模式,打造出公正高效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他主导开发的“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在国内法院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裁判文书进行智能评查,将法官办案的最后一道工序―――撰写判决书―――再智能化检查一遍,看是否存在人工不易查出的逻辑推理及论述严谨性问题,看是否存在如诉讼请求和判决主文等“六个不一致”的问题,对案件裁判文书质量把关、辅助法官结案的论述说理等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深受办案法官的欢迎。
他主导推进“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了舞台。他还将案件大数据、案件权重测算法与工作量可视化展示等方法与手段运用到了司法改革之中,并被人称为“法律系统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如他研究的“案件权重计算理论”彻底破解了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对不同案由、不同类型案件审理难易程度与科学评估法官办案工作量的难题,将案件权重系数分为对一般案件的一般权重系数、特殊典型案件的固定权重系数和案件特殊因素的浮动权重系数,为科学评价办案工作量,法院司法改革科学确定人员分类员额、岗位配比、法官人力资源办案占比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主导“信息中心设计”时,仅信息中心装饰设计方案,就修改了不下11稿,该中心的家具方案、位置安排、颜色搭配、灯光类型、电脑屏式样等,他都亲自把关,认真研究,并要求看实物样品、作对比分析等。这些足以感受到他的细微、严谨与完美。
勤奋、敬业――才能改变世界
“勤奋是可以感动人和带动人的”,他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他的日历里几乎没有节假日,他说是“5加2,白加黑,24小时工作制”。因为白天要开会或出差,研究信息化工作基本都是在下班后或者周末,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始终坚持标准,注重细节,按照法院工作的发展和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不尊重用户体验,不突出个性化服务,没有粘合度,这样的软件是没有市场的”。他要求上海高院开发的每一个软件都要具备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特征。为搞好软件系统开发,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个信息化系统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大到软件的界面是否人性化、系统构造是否合理、用户体验是否良好等内容他都亲自把关,小到文本框的字体用什么颜色,下拉列表的内容是否对齐等细节他都能注意到,一个信息系统从开发到发布往往要修改10多次。一次到基层法院调研,大家突然找不到邹院长了,仔细一找,他正趴在某法官的办公桌上体验新开发的系统,随身带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上面记录着基层法官提出的种种改进意见。他曾说“群众的投诉是我们的黄金资源”,为此,他特别重视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每一条意见建议,要求信息技术部门及时处理并反馈情况。高院信息指挥中心改造时,他亲自把关,设计图纸前后修改11稿,施工时,为考查施工质量,他亲自爬上楼梯确定通风口及各种管道设施是否按设计施工,他的敬业程度让施工人员都大吃一惊。他还结合自己深厚的法学功底和扎实的管理能力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了他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一次他晚饭后散步时迸发出灵感,想到用一张思维导图把“办公办案一键通”软件的功能与各部分之间相互的关联清晰地表述出来,他立刻将想法付诸实践,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在办公室把图做了出来,使软件开发人员茅塞顿开,极大地推进了软件开发进程。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时,专业技术人员不懂法律理解不了他说的很多思路框架和专业术语,他就利用周末空余时间为他们讲解系统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这样的讲解沟通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在系统开发的8个月里,只要没有公务安排他准是一头扎进该项目中。正如他家属所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献给了司法系统。
第三篇:《邹碧华》观后感
忠诚干净,勇于担当
——观看《邹碧华》有感于兴媛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批示精神,2018年5月24日,我参加了院党委组织的的集中观看电影《邹碧华》,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影片真实生动地描述了被誉为“时代楷模”的人民法官邹碧华的感人事迹,从多方面对邹碧华的理想追求、奉献精神和改革实践作了生动的艺术诠释,精心塑造了一位为司法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法制建设“燃灯者”的银幕形象,邹碧华法官践行了一个优秀中共党员的本色,践行了一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干部的风骨,践行了一个真抓实干、惩凶扬善法官的气度。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他始终甘于奉献、充满激情,他勇于承担重任,工作精益求精,办事雷厉风行作风细致入微,从不抱怨、计较个人得失。他鞠躬尽瘁,最终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法事业上,用生命诠释了“燃灯者”。
作为一个党员,一个电力工作者,我需要从邹碧华同志身上学习的东西很多,不仅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的精神,还要学习他为了理想勇于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有人说,如果你是为了钱而工作,那你只有在发工资的那一天才开心;而如果你是为了理想而工作,那你每一天都会很开心。
邹碧华无疑是一位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的共产党员,他以高标准、严要求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影响他人、鼓励他人,同时也影响了作为党员的我,更应该做好事情,勇为模范,敢为人先。
虽然行业不同,但是邹碧华的精神与“责任蒙电”的精神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理想勇于承担、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坚定了我们为了电力事业更好的发展这个初心,我们需要秉承这种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建设“全新责任蒙电”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久在平凡的岗位,即为不平凡;做好简单的事情,即为不简单;接受日常的挑战,即为不服输。邹碧华身上体现出来的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应该是我们行动上的指南针,同时,更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深化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与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做好本职工作。我要认真学习公司及我院两会精神,将两会精神落实到自已的本职工作中,为院领导和各部门做好服务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传承“创业、奉献、创新、卓越”的经研精神,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的忠诚担当,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已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第四篇:邹碧华观后感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
今日,2018年5月19日,一部电影《邹碧华》让我了解了一个鲜活的人物——邹碧华。邹碧华,上海高院的副院长,北大别业的博士生,人民的好法官,全国优秀党员、敢于 担当的好干部,一位把改革当做猪拱地一样一步一步往前拱的共产党人。
2018年5月19日上午,在教育局党组的领导下,我们在星空影院观看了电影《邹碧华》,这是一次特殊的党课。观影之前,心里也特犯嘀咕,邹碧华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值得我们兴师动众的组织这么多的人来学习。观影后,感触颇多,情动之处更是泪流不止。
电影刚开始讲的是受访群众围堵大门的故事,那是他刚到高院上班遇到的第一件大事情,未到之前就被提前告知回避。但一心为人民服务的邹碧华并没有逃避,选择了对话,直面解决,还批评教育了一直在身边抱怨的康达,让其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且要给不了解法律的百姓普及法律知识。
后来,邹碧华只身前往事故现场,做起走访调研,当他用手语和同样也是受害人老伯交流的时候,那种亲切感让屏幕之外的人深深感动,尤其是那句:“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此时,要多读书,却又找这找那的理由没有时间去看,想想邹碧华,想想老师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还是有的”,心里羞无比愧,我们也该随时给自己充充电了。
感谢《邹碧华》。一部《邹碧华》让我再次感受了敬业的力量,一部《邹碧华》使我又一次懂得了尊重的魅力,一部《邹碧华》更令我明白了大局的含意。邹碧华用47年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忠诚,使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有最起码的信仰。
习总书记号召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邹碧华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信念,坚守法制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观影结束后,从影院回家,心里一直是沉甸甸的,多好的一个人呐!怎么说没有就没了呢?年仅47岁,如果多活十岁,不知还要为国家做多大的贡献呢,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邹碧华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人,我们也要铭记,我们的身体是自己的,也是国家的,只要我们心中有党、心中有人民,我们在干好工作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身体,这样,我们才能为党、为国家和为人民继续工作。
第五篇:邹碧华观后感
向法治“燃灯者”致敬 —————观《邹碧华》有感
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作为一名司法改革和法制建设的“燃灯者”,敢啃硬骨头,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我是含着热泪看完了这部电影的,有对邹碧华这么一个年轻的好干部就这样离开了人民的惋惜,有对他积劳成疾的心疼,心中更升腾起对这位好党员的敬畏之情。这部电影也让我学到了很多邹碧华身上的可贵精神。
有知识,才更有力量。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镜头,就是邹碧华的书房和办公室,书架上码的整整齐齐的全是书,桌上堆着厚厚的卷宗,可见这位法学博士平时就埋在书堆里读书看报,研究案卷。渊博的知识使他在各大高校的演讲深受欢迎;在与聋哑上访群众交流时,邹院长用手语跟其交流,瞬间拉近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当他用手语和老人家说:你有母亲,我理解,我也有母亲,你相信我。。使得当事人当即潸然;在为康达过生日时,同事们要求邹院长表演节目,他为大家朗诵特蕾莎修女所作的《无论如何》,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在司法改革战场上疲倦了的战士们加油打气,效果显著。邹院长能够将自己的工作做的如此出色,能够在司法改革的道路上勇啃硬骨头,与他丰富的知识积累分不开。由于他的博学,他平时多读书爱学习爱钻研的好习惯,使他来到新单位,很快得到同事们的拥戴与敬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这让我更加相信了那句话:知识就是力量,有知识,才更有力量!看完电影,又一次燃起了我读书看报学习的热情,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变得更有力量。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汲取知识,补充能量。生活中多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拓宽我们的视野,从书本中获取更多精神食粮。工作中多读书多学习,能够丰富自身业务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在遇到困难棘手的问题时,才能够更从容的去面对。
有信仰,才能攻坚克难出业绩。邹碧华想要组建一支精英的法官队伍,决心进行司法改革,但是,改革势必牵涉人,会牵涉到利益分割等很多复杂的问题,在这场改革中,涉及切身利益的人怎么办?有老法官说,我们办案几十年,如果让我们考试上岗,怎么考得过年轻人,难道办了几十年案子的人就不再是法官了?有年轻法官说,我们就是因为优秀,才从基层办案的业务岗位,被调到高院的行政岗位,这样我们就当不了法官了?这些矛盾这些复杂问题,曾使得邹碧华一度愁眉不展,夜不能寐。但是他从未放弃,一切源于他对于法律的信仰,对法官职业的深爱,对法律事业的执念,也是怀揣着让社会发展不断向前,让民众的生活不断改善的信仰,使他像小猪一样,一点一点攻克司法改革这座堡垒。已是深夜,他还要在岗位上加班,不肯回家休息,后来受跳水运动员的3.1难度系数的启发,独创了案件评估系统,可以公平评定办案量分数,取得了司法改革的阶段性胜利。信仰不是一朝形成的,也不会一夕剥夺。人类需要信仰来为自己确立价值目标:或塑造完美的英雄,或营造美好的“来世”。人终究是要有信仰的,为了信仰,我们可以牺牲小我,成全大局,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以此,人类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念,确立前进的方向。邹碧华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是认认真真将工作中自己分内的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做好。有信仰使我的生活有目标,使我的生命有价值,使我生活的更幸福。这份信仰为我指明了方向,使我在遇到困难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部电影教会我要永不止步地学习钻研,教会我要为信仰努力奋斗,教我要把人民的困难时刻放心上,但整部电影的泪点都在邹碧华因积劳成疾倒下的那一刻,这也引发我的思考,如果邹院长不过度透支自己身体,是不是现在还活在我们身边,还可以为我们做更多事,法治燃灯者是不是还能照亮祖国更多的地方?勤劳的中国人民,应该注意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在燃烧自己的时候也记得给自己添点油加点蜡。邹碧华离开了,但邹碧华精神永在,他已成为法律工作者们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