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媒体、专家对G20杭州峰会的观点与评论综述
国外媒体、专家对G20杭州峰会的观点与评论综述
编者按:9月5日,G20杭州峰会闭幕。此番G20峰会,中国同各方一同为世界经济开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以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东营中支对国外媒体、专家对此次G20峰会的观点和评论进行了整理综述。现报上,供参阅。
一、“中国方案”在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G20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表示,G20杭州峰会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此次峰会的重要印记,她特别指出“包容增长”、“使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促进贸易增长”、“创新增长方式”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巴西总统特梅尔认为,中国长期将经济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为全球提供了有益经验。本次峰会把“中国榜样”带给更多国家,正处于恢复期的巴西经济需要中国经验。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表示,G20能够为中国在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方面带来活力,世界经济也会因此受益。土耳其驻华大使阿里·穆拉特·埃尔索伊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复苏乏力。作为全球首要的经济论坛,G20应该继续证明其应对全球挑战的领导作用。杭州峰会将给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带来全新动力。”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院院长肖逸夫教授表示,看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肖逸夫高度评价了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为G20峰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大学商学院主任阿德里安
(Adrian de Leon Arias)认为:习主席的讲话表明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他进一步认为,中国已经开始了一个转变的过程,但是中国的转变需要国际合作,如果全员合作,中国社会会少一些痛苦,所有人都会受益。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研究员、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Alex He博士认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通过首次参与G20峰会,共同抗击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开始实质性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此后中国继续对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促进全球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中国也因此成为了G20这个全球经济治理首要论坛的核心成员,进入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心舞台。
二、峰会释放改革与开放信号
(一)推动结构化改革是走出经济疲软的共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表示,结构性改革也不能停留在口头,要付出实际行动。经合组织(OECD)秘书长古里亚称,全球各大央行刺激经济的能力已经接近其极限,在缺乏“突破性、协作性”政策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增长有可能继续疲弱。此背景下,结构性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而主导和推动结构性改革者,正是中国财政部与经合组织。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院院长肖逸夫教授表示,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并不是遇到了危机,而是有序可控的。经济增长依靠粗放型的经济模式,这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创新型经济已经刻不容缓。在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但更具有可持续性。应该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是个好事儿,说明中国经济正朝着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二)走出经济疲软必须破解贸易保护主义难题。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认为,在日新月异的世界,走保护主义“回头路”只会导致更加贫穷。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提出,对否定全球化、推行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这股“逆流”,政府和工商界应当“全力抵制”。前英国驻华大使馆政治官员,国际政治评论员蒂姆·柯拉德(Tim Collard)认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应努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这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聚焦贸易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并说明全球贸易融资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色列应用科学大学传媒学院以华传媒中心主任裴则男表示,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是当今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习主席谈到,贸易保护主义如同饮鸩止渴,其不利影响深远,20国集团必须避免以邻为壑,做到知行合一,拿出实际行动来,不能成为清谈馆。如果G20国家能够在鼓励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举措上达成共识,并真正落实协议,那么这将是此次峰会的一项重要成果,也将是避免全球经济陷入危机的关键一步。
三、包容性增长应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方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表示,提振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一是要使政策协调一致,二是要保证发展成果能够被广泛共享,使增长更具包容性。有更多的增长是G20的共识,而且增长必须更具有包容性。G20同意充分利用各种政策杠杆,包括货币、财政和结构性的政策。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认为,包容性的全球化应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世界经济增长应给每个国家带来发展,增加每个人的福祉。亚洲问题专家、埃
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国学教授纳赛尔(Nasser Abdel-Aal)表示,中国在G20杭州峰会上传达的信息受到每个人的欢迎,中国对世界未来的愿景由只关注中国自身的发展转向在谋求本国发展时也兼顾其他国家的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政策和理念。新加坡隆道研究院首席执行官许振义(Koh Chin Yee)表示,此次G20杭州峰会中国表示将坚定不移地坚持与其他国家扩大合作的政策,坚持寻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将继续奉行更全面、更深入、更互惠的开放政策。
第二篇:论对G20杭州峰会主题的认识
论对G20杭州峰会主题的认识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作为世界最高规格和参与国家最多的领导人峰会已在中国杭州市成功召开。对于杭州、中国和世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不仅涉及主办地杭州,更涉及东道主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的发展,特别在世界经济步入困境,政治局面割裂,军事对抗严重之时,其对世界未来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中国把2016年G20杭州峰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其目的正是要结合世界经济形势,回应各国发展需求,既治标以求眼下稳增长,又治本以谋长远添动力,即浅谈一下对这次G20峰会主题的认识。
杭州峰会首次将创新纳入G20议程并作为第一主题,纵观全球贸易经济增长已经连续4年低于3%,而在今年的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7%。我认为正是上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提供动能接近了尾声。使得世界经济整体动力不足。所以国家需要的是“体制,机制,科技”变革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本次会议更是首次把“创新”纳入会议议程并作为第一主题。重在推进改革创新,开辟和抓住新机遇,提升世界经济增长潜力;实现经济恢复性增长。首先,要重振贸易和投资。G20各成员应积极减少对贸易决策的直接干预,改善贸易环境,使贸易活动更多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同时,各成员应积极加强政策协调,共同探索制定非约束下的全球投资指导框架,解决全球投资体系“碎片化”问题。其次,要建立理念、制度、科技与产业联动的创新体系。各成员要创新发展理念,勇于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技活动的全面创新,促进科技与产业联动创新。峰会上,各成员将就制定《G20创新增长蓝图》达成共识,出台《G20创新行动计划》,并在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领域制定具体行动计划,这与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中国不久前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25强,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中的“领头羊”。同世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与融合发展,也将为中国经济创新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实体经济电子数据化”“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业态与世界同步前进,也将为中国老百姓带来更多便捷和实惠。
二是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提振世界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当前悲观预期笼罩世界经济,唱空中国经济的负面声音随之增多,“危机论”、“崩溃论”、“拖累论”等论调不绝于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G20杭州峰会适逢其时,为外界了解中国经济现状,把握未来发展前景搭建了有效平台。各国领导人及各界代表将通过聆听中国领导人的权威阐释,同中国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实地考察中国产业发展现状,见证中国经济蓬勃向上的势头,感受未来发展强劲有力的脉搏。
三是实现包容联动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挥其对增长的推动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营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有利环境。首先,缩小南北差距,G20应当提升南北问题在议程中的地位,把支持集团中欠发达国家作为促进经济平衡的重要突破点,帮助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G20应当积极努力融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基础设施投资、粮食安全、税收、普惠金融、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帮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融于全球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其次,G20中的发达国家应当向落后国家提供财力支持,帮助落后国家有效处理国际债务,恢复其对外的财政生存能力。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贸易增速放缓,保护主义、排外主义抬头,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风险。近来,中国企业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投资遇阻。本次峰会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确立为四大重点议题之一,呼吁G20成员发挥全球贸易大国作用,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并采取制定《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等具体举措。这将有助于构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有利于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也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
四是推动包容发展,力求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贫困,增强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声音,实现共同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乏力,风险和不确定性突出,暴露出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失灵失效的现实。各方日益认识到,改革完善现有治理机制,增强发展中国家发言权和代表性,进而凝聚最广泛的国际共识刻不容缓。杭州峰会上,中国将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发起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关注减贫、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并重启沉寂多年的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等。这将充分彰显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领导力,带动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发展,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总体来看,中国主办G20杭州峰会的总体思路与其“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国际经济合作和G20自身机制转型的共同需要。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也是抓住了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的最关键问题,提出了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中国主张”。主办G20杭州峰会是中国理念、中国主张的一次重要实践,不但有助于世界经济早日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对于杭州、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举世瞩目。
第三篇:习近平对G20杭州峰会总结表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对G20杭州峰会总结表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对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总结表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大力弘扬主人翁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对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总结表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这是在党中央领导下,筹委会和各有关部门、地方统一思想、各司其职、精心组织的结果。谈判协调有力有效,会议安排严谨有序,安全保障严密稳妥,新闻宣传有声有色,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后勤保障全面可靠,使杭州峰会落实了“西湖风光、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的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在二十国集团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要做好后续工作,落实会议成果,放大会议效应,更好促进各项有关工作。
习近平指出,对为杭州峰会成功作出贡献的人员,要进行表彰。外交、财经、安保、宣传、文艺、交通、质检、卫生、气象、后勤等部门要做好总结和表彰工作。浙江省及杭州市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广大市民识大体、顾大局,真情奉献,自愿服务,为杭州峰会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值得充分肯定,要把表彰工作做好。我们不仅要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而且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广大干部群众表现出来的主人翁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使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浙江省总结表彰大会20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会上宣读了习近平重要指示。会议总结了峰会服务保障工作成功经验,表彰了为峰会服务保障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浙江省及杭州市有关负责同志,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代表和个人,各界代表2000余人参加表彰大会。
第四篇:国家领导人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观点
相关领导人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观点
中国经济时报:
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通过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科学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传播主流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总书记要求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这是手段创新。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新闻和宣传领域创新的最终目标:“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个要求相当全面且与时俱进。现在是以网络传播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单向、平面的传播体系已经过时,如果我国的传媒体系不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不可能在国际社会拥有话语权。竞争力来自技术上的先进手段,但更来自公信力,只拥有先进技术的传播体系不一定能够赢得话语权。所以,总书记关于新型媒体集团的定语排列了四个: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四者缺一不可。
同时,总书记还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管理问题,即“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目标提出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同行的经验,有步骤、有计划地协调发展,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大局利益的关系,防止一哄而起,都是极为重要的管理措施。
总书记提出的融合路径是:“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一体发展”,而不是在原来传统媒体基础上的叠加,也不是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的并行,而要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和传播体系。这个思路需要深刻领会,才可能实施好《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义之一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这是做好新闻和宣传工作的科学前提。总书记在提出“现代传播体系”这一奋斗目标时,强调要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前者是对马克思相关论述的直接继承,而遵循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则是在新媒体形势下对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进一步要求。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是什么?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话题,也是实施“现代传播体系”必须要搞清楚的认识前提。
总书记的讲话和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出的消息,在各大媒体的第一反应不是他强调的形成“现代传播体系”,也不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而是“传媒股利好上涨”、中央圈定“新型媒体集团”谁将入围?是利益而非对于国家新闻传播业整体发展的战略思考。如果把心思放在这上面,忽略了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公信力等体现为软实力的内涵,可能路子会走偏。
纵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历程,便会看到一条发展线索:坚持新闻和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与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应该是一致的,坚持党性原则需建立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之上。总书记在提出新闻和宣传领域伟大战略目标之时,强调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慧聪广电网:
1、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推动融合发展要做到三个转变
关于媒体发展,舆论界有两个“不可能”的观点:其一认为一种媒体要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体几乎不可能;其二认为在传统媒体上成长出新兴媒体几乎不可能。对这两个“不可能”,要辩证地看,增强信心和勇气,拿出智慧和办法,坚信第一个“不可能”,打破第二个“不可能”,真抓实干、奋起直追,趋利避害、走向未来,绝不能满足现状、坐等未来。
改革,是坚持和发展的有机统一。在文化领域,有些东西是必须要改的,不改就不足以图存、不足以发展、不足以创新;但有些东西则是根本性的、制度性的、基础性的,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具体到融合发展,我们既要继续保持固有的优势,又要坚决改变那些不适应形势的东西。我们要继续保持体制优势、内容优势、队伍优势,当然,保持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坚持的前提下改进、创新、提高,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甚至改掉。
转变观念思维。简言之,就是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不是传统编书、印书、发书的思维,更不是要书号、分书号、卖书号的思维,而是在互联网新技术发展条件下,对出版业的市场、用户、销售、产品、生产、企业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义的全新思维。综合各方面的观点,互联网思维主要包括用户思维、极致思维、简约思维、换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就必须要打破思维定势,打破行为惯性,打破路径依赖,按照全新的理念来谋划出版的生产经营服务。
转变生产经营。在融合发展条件下,出版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这样四句话:用户为上、内容为本、产品为体、服务为王。其中用户是第一位的问题,争夺用户是关键所在。要从面向读者变为抓住用户,从内容生产变为服务提供,收集用户信息,关注用户体验,注重与用户交流互动,满足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转变体制机制。观念思维和生产经营的转变,必然要求出版业的生产流程、平台建设、内容管理等随之转变,要求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组织架构、资本构成等随之转变,要求人力配臵、人才选拔、劳动分工、收入分配等随之转变。
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既是“大孩子”的游戏,也是“小孩子”的游戏。所谓“大孩子”的游戏,就是融合发展投入量大、投资期长,大企业在这方面更有实力和优势。所谓“小孩子”的游戏,就是要看到在互联网世界里很多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起家的,最后玩出了大平台,因为互联网时代为人们创新创造创业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新技术大企业可以用、小企业也可以用,不存在要不要融合的问题,而是怎样融合的问题。对小企业来说,关键是要选好点、选准路,把自己擅长的领域做专、做精、做深、做优,做到别人难以代替,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甚至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进:3到5年媒体融合须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持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强化主流媒体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对新媒体新业务的管理,始终以依法科学有效的管理规范传播秩序、促进健康发展
中央明确要求,融合发展要用1到2年时间打下坚实基础、迈出实质性步伐,用3到5年时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下一步,我们要紧密结合广播影视实际,认真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进一步推动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广电媒体既是党的喉舌和极其重要的舆论工具,又是影响广泛的大众传媒,推进广电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涉及媒体变革的方方面面,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必须始终坚守媒体属性、牢牢把握正确方向。要真正把正确导向贯穿到媒体融合发展各环节、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内容、流程、渠道、技术、终端等各方面都不出问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节目评价标准体系,切实加强节目收视率调查管理,坚决克服“唯收视率”、“唯点击率”倾向。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电台电视台由政府开办,频道频率属国家专有专用资源,在融合发展中要防止将频道频率进行公司化、企业化经营,更不得将其整体打包上市。
融合发展是一次整体性、系统性的变革,关系媒体的使命担当与未来发展,加强顶层设计至关重要。推进融合发展还要抓住重点,找准突破口,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要着力在节目内容建设上、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上、在融合业务开发上取得突破。同时,融合发展是整个媒体业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放在重中之重,加强资源整合,完善体制机制,扩大投融资。
加快推进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坚持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强化主流媒体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对新媒体新业务的管理,始终以依法科学有效的管理规范传播秩序、促进健康发展。
严格导向管理。采取措施,坚决清除网上有害视听节目。针对新兴媒体节目制作传播的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强化节目内容审核流程管理,坚持先审后播,严把审核播出关,确保不出问题。积极探索对网上网下、不同业态实施科学有效管理的新手段新途径新办法,确保面向大众的传播遵循统一的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对于电台电视台和网络播出影视剧,包括境外影视剧,实行同一尺度、同一标准。
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的管理。紧跟新兴媒体技术、业务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监管体系建设,做到业务发展到哪里,监管就跟进到哪里。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电视管理,巩固集中整治成果,狠抓各项政策落实,确保电视屏绿色安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IPTV等的管理。
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把推动融合发展与优化资源配臵、优化结构布局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切实解决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等问题,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要切实加强版权保护,依法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3、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蔡名照:媒体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关键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关键是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传统媒体要从全社全台范围内切实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推动内容、技术、平台、渠道、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业务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必然选择,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媒体融合发展工作已经迈出步伐,开局良好。我们认识到,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既有紧迫性,又有复杂性,更具挑战性,必须牢牢抓住一些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力求突破。
加强内容建设,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是“硬通货”,是核心竞争力。要通过融合发展,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原创、权威报道、深度解读、言论评论等优势向新兴媒体延伸,发挥舆论引领作用。要顺应新兴媒体微传播、快传播特点,以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形式多样的信息,在传播中抢得先机,覆盖多终端。要强化用户意识,明确目标用户,注重用户体验,完善服务手段,打通与用户连接的“最后一公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信息需求,实现精准传播、有效传播。
强化技术支撑,用新技术新产品引领和推动融合发展。内容优势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才能凸显。传统媒体要把技术摆在突出位臵,强化技术思维,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把握好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4G等新技术发展趋势,力争在信息数据库建设、数据新闻生产、移动客户端建设、多媒体直播和微视频业务拓展,以及提升微博微信账号吸引力影响力等方面,尽快迈上新台阶。有实力的媒体要加大新技术研发攻关力度,争取推出业内领先的创新型产品,努力达到“单点极致”的效果,切实以先进技术驱动转型升级。
既做增量又改存量,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机制。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关键是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传统媒体要从全社全台范围内切实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推动内容、技术、平台、渠道、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业务优势互补、一体发展。要对原有采编流程进行数字化、集约化改造,形成前端一次多媒体采集,中端多次融合集成加工,后端向各类平台、终端适配分发的新型采编流程。媒体内各相关部门,都应成为这个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融合、紧密协同。要很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融合发展路径,创新融合发展的融资政策,为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保证。综合实力强的媒体,要着眼建立现代传播体系,发展新业态、开辟新渠道、进军新领域,实现立体传播、多元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看到,融合发展的进程,要靠一个个项目来推动。要统筹规划、科学立项,优选一批符合传媒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项目要着眼于扩大传播覆盖和市场份额,设计好盈利模式,不断提高自我造血功能。而新媒体人才稀缺,是传统媒体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突破人才瓶颈,走出人才困境,建立高效实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2014年04月23日06:53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一、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从媒体发展格局看,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青年一代更是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从舆论生态变化看,新兴媒体话题设臵、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挑战。从意识形态领域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可以说,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刻不容缓,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加快融合发展进程,这是我们应当肩负起的历史责任。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比如在融合发展的条件下此长彼长的态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媒体建设新兴媒体,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动发展,三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现在正进入第三个阶段。目前,很多媒体都开始了融合发展的探索,也有不少亮点。在今年全国两会宣传报道中,中央主要媒体加强互动融合,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立体化、互动式、全天候传播两会信息,发出主流声音,成为融合发展的一次大探索。同时也要看到,融合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跟不上、不适应、不到位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规划,制定总体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在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按照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规范管理、确保导向的要求,以中央主要媒体为龙头,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把正确导向贯穿到融合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使融合后的媒体继续成为主流媒体,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努力形成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观念和认识
观念引领行动,认识推动实践。总的来说,我们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看得越来越清楚,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滞后认识和观念偏差。有的满足现状,患得患失,担心打破原有格局,认为融合发展多此一举、没有必要,不搞融合发展也还能活;有的存在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对融合发展缺乏信心,不愿试不愿闯,坐等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还有的存在惯性思维,用办传统媒体的方法来对待融合发展,拿出的方案、提出的措施往往不对路。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挪动屁股、更新观念,没有跳出传统媒体的本位和思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新认识。
一是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一体化发展,是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现在,传统媒体都在积极发展新媒体业务,办了新闻网站、开了法人微博、建了客户端,实现了互动发展。但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总体上还是并行的,整体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树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很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去改造传统媒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来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要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树立用户观念,改变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要适应新兴媒体即时传播、海量传播的特点,树立抢占先机的意识,高度重视首创首发首播,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要适应新兴媒体充分开放、充分竞争的特点,树立全球视野,强化市场观念,提高市场营销和产品推介能力,做大做强自身品牌。
三是增强借力发展意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加强自主建设,提高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的今天,融合发展所需要的技术都靠自己研发,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要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能用社会的、别人的技术要尽量用,不能关起门来搞融合,什么都自己来建。要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别人成熟的技术、平台、渠道、手段等借力推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四是发扬攻坚破难精神。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全方位的革新,也是一场新的艰苦创业征程。它不同于以往的改版扩版和栏目调整,也不是在原有框架下修修补补,如果不思进取、怕这怕那,工作就难以推进。要以浴火重生的胆识、你行我更行的气度,勇于挑起担子、把责任扛在肩上,解难题、啃骨头、往前走。要站在新兴媒体发展前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赶超、争创一流。
三、瞄准和利用最新技术推动融合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推动新闻传播从“铅与火”“光与电”走到了“数与网”。新兴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与发展的过程。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现在,传统媒体在技术研发应用、升级维护方面还很滞后,网络技术的短板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融合发展要实现突破,关键是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把当今可用的技术都囊括到我们的视野中来,进入到我们的项目设计,用最好的技术,达到最好的水准,取得融合发展最佳效果。
一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推进新闻生产。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新技术,这两种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为创新新闻生产开辟了广阔空间。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和用好这两种技术,优化媒体内容制作、存储、分发流程,提升数据处理能力,为内容生产和传播提供强大支撑。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首先要掌握海量的数据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闻媒体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把这些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和完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内容数据库,同时加强对各方面数据的收集整理,不断夯实融合发展的信息资源基础。要加强数据新闻生产,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潜藏的新闻价值,拓宽新闻来源、丰富新闻内容,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
二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很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上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有人说,未来的世界是移动互联的世界。近两年,国外很多大型传媒机构都在向移动互联网布局,但总体来说,大家起步的时间、相互的差距并不大,我们在移动互联网上多下功夫,就很可能实现弯道超车。从目前来看,客户端是访问移动互联网主要入口,也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应用,很多媒体都开发了移动客户端,要办出特色、办出影响。要加强手机网站建设,丰富信息内容,完善服务功能,着力打造移动互联网上的新闻门户。同时,积极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平台,办好手机报,促进其规范有序发展。商业网站在移动客户端、手机浏览器、应用商店等方面技术比较成熟,要积极关注、善加利用,借助他们的技术和平台,扩大在移动终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是利用微博微信技术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互联网社交类应用日益普及,社交网站已成为互联网新业务的服务入口和用户来源。去年底,月球车“玉兔”微博在网上亮相,用拟人化的口吻播报探月计划,并用网络语言与网友互动,吸引和感动了很多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密切关注并有选择地发展社交类应用和技术,促进社交平台与新闻传播平台有效对接,增强平台粘性,集聚更多的忠实用户。要借助商业网站的微博、微信等技术平台,建好法人账号,扩大用户规模,提升传播效果。
还要看到,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比如4G技术已开始应用和推广,可折叠电子纸、可穿戴设备、5G技术等呼之欲出,将会带来信息传播新的变革。我们必须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趋势,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四、进一步增强媒体信息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当看到,“报纸”是两个部分,一个是“报”,一个是“纸”。“报”是传播的内容,融合发展就是为了使“报”适应和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方式,更好地加以生产和传播。“纸”是传播的载体,是物质的、技术的,现在就是要用新的技术来换旧的技术,用互联网技术、电子技术来换“纸”。可以说,“报”是核心,“纸”是为“报”服务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臵,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一是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有着新兴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要通过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地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延伸和拓展到新兴媒体。要依托强大的采编力量、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编流程,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生产,着力打造优质的新闻产品,确保网上网下的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加工,深耕信息内容,推出思想性强、观点鲜明的深度报道和评论言论,进一步提升信息内容的品质。
二是在传播上注重快捷精简。新兴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微传播,各种微内容、微信息高速流动、跨平台流动,用户随时随地能够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多在“微”字上做文章,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在传播中抢得先机。要用好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形成即时采集、即时发稿的报道机制,努力抢占第一落点。要加强短视频、微视频的创作生产,丰富报道方式,把报道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
三是在服务上注重分众化互动化。现在,一般化的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倒逼内容生产必须在特色化、分众化上下功夫。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提供共性新闻产品,也要加强个性化新闻生产。要认真研究用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点对点推送到用户手中,做到量身订做、精准传播,提高新闻宣传的实效性。互动是新兴媒体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特征,在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进行内容生产,必须将互动思维渗透到采编播各个环节。要加强媒体与用户间的互动交流,吸引用户提供新闻线索、报道素材和意见建议,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
四是在展示上实现多媒体化。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新闻生产,必须采取多媒体化的展示方式,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使我们的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去年,互联网上有一段5分多钟的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用动漫的形式讲述了中国领导人的选拔过程,把我们的领导人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短短几天点击量超过1000万次,社会反响很好。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需求。
五、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既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平台拓展、内容创新,也需要对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作出深刻的调整和完善。从目前情况看,我们的一些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融合发展的要求,束缚了新闻生产力的发展。要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一是重组媒体内部组织结构。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媒体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是一大难点。要根据融合发展的需要,加强新兴媒体的力量,改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分立单干的状况,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要重构新闻采编生产流程,升级采编系统,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要转变用人机制,建立统一的人才管理体系,加大新兴媒体内容生产、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统一调配使用。要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条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办法,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二是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传播体系。传播力关系影响力。要通过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传播体系,丰富传播形态和传播样式,拓展传播渠道和平台终端,使媒体传播更加快捷、覆盖更加广泛,做到“用户在哪里,我们就覆盖到哪里”。在现行体制下,办报纸的、办通讯社的、办电台电视台的,功能不同、各有定位。要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融合发展模式,科学规划传播体系基本架构,明确各自的战略方向和发展重点,构建立体化、广覆盖的传播格局。
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媒体管理体制。推动媒体融合,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要理顺管理体制,破除制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对网上网下、不同业态进行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努力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使传播秩序更加规范。要推动媒体资源整合,着力解决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的问题,优化资源配臵,进一步解放新闻生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既是战略任务,也是紧迫任务。我们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开辟党的新闻事业新天地。人民网: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惠及长远的变革,也是一场始于足下的创业。它不是局部维修,而是系统集成;它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此长彼长;它不是物理捆绑,而是化学裂变;它不是分灶吃饭,而是并灶生火。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事关筑牢思想主阵地、掌握舆论主导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是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媒体自觉的时代使命和应有的历史担当。总书记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为人民日报推进融合、加快转型确立了目标,找准了方位,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认识到,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没有退路、没有终点、必须打赢的攻坚战,而打赢这场战役的关键还是在人,在于每一位从业者。如何让每个员工自觉融合、主动融合、积极融合,从而激发出巨大的内生动力?具体来说,要树立四大意识,破除四种心态。
一是树立进取意识,破除守成心态。开拓带来新领地,突破带来新境界。近年来,人民日报社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手抓”实现“两手硬”,已经由过去的一份报纸,转变为全媒体形态的“人民媒体方阵”,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广播、电子屏、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10多种载体、数百个终端载体的媒体集团。目前,报社共拥有29种社属报刊、44家网站、118个微博机构账号、142个微信公众账号及31个手机客户端,覆盖总用户超过2.5亿人。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呼应的舆论引导格局初步形成,一个形态各异、载体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初具雏形。
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从业人员沉湎于“优越感”,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迷恋昔日的辉煌成就,认为报纸发行量年年增长,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势头很好,日子不错;一些人缺乏变革“危机感”,对报纸面临的挑战估计不足,认识不深,因此缺干劲,没冲劲;还有一些人陶醉于“获得感”,认为不搞融合也能发展,生怕现有格局被打破,会动了盘中奶酪、自身蛋糕,固守小摊子,满足小日子。这种守成心态必须去除,一个团队如果没有锐意进取的状态,没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没有敢破善立的创新,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错失机遇,空留追悔。二是树立主动意识,破除观望心态。对媒体来说,融合发展没有啦啦队、没有观光客,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个都是当事人。为此,我们从体制、机制、制度上采取措施,拆除篱笆,打破界限,让人人动起来、融起来,我们制定了《人民日报社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提出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进一步优化全社新闻信息生产的体制机制,使人民日报成为全媒体生产、多渠道传播的新型媒体集团;按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模式,建立内容丰富、形态各异、载体多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围绕舆论引导和信息服务两个基本任务,形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传播渠道集群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产品集群。
媒体融合发展,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不能看成是上级的任务、领导的事,也不能视为业务部门的事,更不能当成是年轻人的事。有力融合、有机融合、有效融合是媒体应对时代变化的现实要求和内在需求,必须全员发动,人人参与,热情拥抱新技术,全心投身新媒体。
三是树立自觉意识,破除应付心态。媒体融合归根结底要让融合成为每个从业者的自觉追求和自愿选择,“等、靠、要”的心态是万万要不得的,坐享政策红利的思想也必须改变。对看得准的项目,不能看、不能等、不能拖,必须抢时间,抓进度,盯落实。我们瞄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最新发展,把人民日报客户端项目作为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2014年6月,人民日报客户端正式上线,面向移动互联网,打造主流新闻门户、权威观点引擎、聚合信息平台。目前,用户自主下载量已超过4200万,活跃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以客户端上线为契机,人民日报社在微博、微信、客户端之间实现了用户、内容、资源的融通,抢占了“两微一端”移动传播制高点,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总数超过6500万,影响力长期居媒体微博榜第一名,人民日报微信公众账号排名中国报纸微信公号第一名。报社还在全国23个省区市开设电子阅报栏,目前已建成并正常运行近2万块。可以说,人民日报已经形成覆盖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电子屏等各类终端的现代传播体系。
四是树立创新意识,破除迷茫心态。创新是媒体的天然基因,是业界的核心追求。应当说,对媒体融合发展,新闻界的绝大多数从业者有信心、有期待、有热情,也希望能够参与其中,发挥作用。但现实中,一些人却始终踩不到点上,感叹“老把式”不灵了;一些人办报有“几把刷子”,但一碰到融合,就不知不觉回到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生产流程,结果酒是装进了新瓶子,用户却不买账,就感叹“新把式”不会了;也有人看到媒体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内容转向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品牌等全方位的比拼,有了强烈的“本领恐慌”;更有人刚刚用熟了一种新媒体形式,又来了更新的业态,感到目眩神晕,应接不暇,手足无措。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融合发展的力度;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了融合发展的深度。我们坚持以创新增信心,用成效聚人心,调整采编结构,重构采编流程,从今年两会报道开始,人民日报社依托建设中的全媒体新闻平台,试行“中央厨房”工作机制,出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编辑记者联动,前方后方呼应,借新流程倒逼新机制,靠新技术催生新产品,强力推进人力资源聚合、生产流程融合、采编力量整合、网上网下结合,初步实现了记者一次采集,编辑多次生成,渠道多元传播,并加速了记者与报纸、网站、“两微一端”之间的高效对接。此外,我们还为174家海外主流媒体量身定做、定制推送新闻产品,占领国际舆论场,提升国际话语权,扩大了人民日报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惠及长远的变革,也是一场始于足下的创业。它不是局部维修,而是系统集成;它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此长彼长;它不是物理捆绑,而是化学裂变;它不是分灶吃饭,而是并灶生火。正是为了记录这段必将载入史册的媒体历程,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了《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4)》。我们期望以全景鸟瞰的视野、细致入微的扫描,多元呈现媒体融合进程,真实记录全新业态创造,为媒体融合做一次“结算”。媒体融合发展,风景在远方,道路在脚下。
第五篇:对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评论
对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评论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212-01
二十一世纪是以“媒体”为核心的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传播信息的多元化,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媒体发展以及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
媒体从诞生到现在,它的发展和成长过程,是具有历史性的,在当今中国新时代发展下,新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我国媒体行业的规模目前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是世界上媒体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使用电视以及应用互联网的用户占据全球排名的第一位,由此可见,我国未来发展前景必定广阔,定会成为世界媒体强国,因此,我国新媒体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无疑是重要的。
一、新媒体的发展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1],“新”媒体是伴随着“旧”媒体的发生和发展而不断变化,是相对应的,新媒体形态多种多样,在传统媒体和新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主要包括: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媒体、手机电视、无线通讯,卫星、数字杂志以及数字广播等。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也比较广,而且很容易被大众接受,所以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就目前来说已经相对成熟。计算机是媒体传播的主要途径,如图中所示,2010-2014年互联网上网人数数据统计,中国网民占人口总数的一半,2014年底,网民人数已达到64875万人,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覆盖半个中国。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接受讯息的方式,它可以随时让人们关注新闻热点。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固定看电视或者听广播的形式,同时,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人们可借助这些舆论,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新媒体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要知道,新媒体并不是新型的媒体形式[2],而是其准确的将技术、形式、理念进行统一革新,新媒体作为媒体而存在,必定有一定的生命力,具有其一定价值,视频媒体贯穿着我们的生活,因此,新媒体这个时代的宠儿,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和传播者上传信息的真实度以及不良信息的发布给新媒体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使得个人隐私以及一系列问题出现,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新媒体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新媒体传播的“无障碍性”是其在发展过程中首要面对的[3],一些腐朽的文化思想、违反社会公德的讯息以及色情传播内容给新媒体带来了负面影响,加大了人们道德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减弱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给人们的道德进步增加了难度。冲击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很多人会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之时,容易受到消极舆论的指引而走向极端。
在媒体空间里,新媒体的真实性没有办法保证,那么长时间在这种虚拟性的状态下生活,人际信任危机势必会影响到现实的交往,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实性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到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建立。面对新媒体挑战,特别是在道德教育方面,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新媒体工作得到更多的认知。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主要增强了人们的好奇心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探索,这才使得新媒体能够广泛地被使用和推广,实际上,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网络水平差、媒体技术意识淡薄,观念更新不强等众多不足之处。因此,提高媒体素养,更新、熟悉媒体才是迎接新媒体时代挑战的重要措施。
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是通过数字技术将讯息传递给广大人民[4],人们可借助新媒体来发现、挖掘大量的信息,搜索人类在世界中做出的一切显著事迹,传播他们正确的思想以及理论,从而获得改善,搭建人们辽阔的理论和实践平台。同时,新媒体的灵活性也丰富了人们的道德教育,在新媒体时代,手机、微博、网络论坛、贴吧都是以其灵活性的特点来显示其独特优势。新媒体能够在相对比较简短的时间里,通过文字信息,图片信息或者相互交流的方式,把内容传递给外界,使其传播方式更直接、深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把传统媒体打破,改变为自由提升的状态,在网络新媒体上,不同层次的人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自主的浏览消息,在主动探索新内容的过程中使得道德教育提升。
新媒体的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本质上改变了交往方式,那么在交往中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例如相貌、年龄、身份等都被掩盖。这种虚拟性可以将人们内心的苦闷等都倾诉出来,降低人们的心理防御能力,能够无所顾忌的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面对日益进化的新媒体信息潮流,加快新媒体信息的生产,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监控,增强其实效性,新媒体的出现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消除了戒备和隔阂,给人们平等的感觉,构造了相对轻松的氛围,深入人们的心灵世界,达到了良好效果。
结语:
在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下,在我们传播方式多样化的今天,我们依然面临许多新问题以及新挑战,因此,必须补充所需的知识,增强思维,把握新趋势,实现全新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经过技术转变,社会民主推进,媒体必然会进入一个反客为主的新时代。成为中国媒体产业发展的引擎。
参考文献:
[1]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64-66.[2]周文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新媒体环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97-99.[3]何国强.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9):10-11.[4]刘贝贝,方伟华.传统主持人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挑战与机遇[J].大众文艺,2015(5):172.作者简介:李云生,男,籍贯:河北省邯郸市,出生年月:1957.11.25.学历: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