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才工作讲稿:聚焦新时代 谱写人才工作新篇章
聚焦新时代
谱写人才工作新篇章
(2018年1月2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2017 年,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年, 是人才工作亮点纷呈的一年。一项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推进,一个个创新成果的落地开花,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步伐坚实有力。近日,中国人才杂志、光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联合评选出“2017 年人才工作十件大事”。
1.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2.习近平对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大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2017年
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央和国家部委围绕《意见》出台30多项改革政策,制定104个配套文件;30个省区市印发实施意见和方案,涉及人才培养支持、评价使用、流动激励及海外引才等各个环节,覆盖各领域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4.我国迎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归国潮”。2012年海外回国27万人,到2016年增加到43万人,同年累计回国达到265万人,形成了十八大以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归国潮”。
5.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加速迈向人才强国行列。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基本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
6.专家国情研修工作力度和规模显著加大。2017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共举办研修班20期,近1400名高层次专家参加研修;各地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和要求,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专家国情研修,组织18万余名各类专家参加研修,取得良好效果。
7.专家服务基层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广大专家人才通过服务基层,带动技术、智力、信息等资源向基层流动,为基层解决技术难题,助力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8.我国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创下历史最好成绩。中国代
表团斩获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不但创下历史最好成绩,也荣登金牌榜首位。
9.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开始启用。2017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启用,是深化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为外籍优秀人才在我国居留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扩大人才对外开放度。
10.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重视专家联系服务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宝贵经验,对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是决定民族兴亡、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的重要资源。一个党派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有一群具有知识而精干的人才统领。就拿刘邦来说,他之所以能夺取天下,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善于识人用人。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比不过张良;而在管理国家,安抚百姓,做好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方面,刘邦又不如萧何;统帅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刘邦更不如韩信。虽然这三位皆是人中之杰,但是刘邦却能大胆的使用他们;而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为之所用。因此,刘邦能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识人用人,重用将才。以史明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就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及时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
一、关于习近平同志人才观的论述
求贤若渴、惜才如命是习近平同志多年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地方工作期间乃至担任总书记以后,他一直重视探索人
才规律、创新用人机制,在不同时期对人才问题都做出过精彩论述。这些论述与十九大以后总书记关于人才问题的重要讲话一以贯之。
(一)正定“人才九条”
1983年3月29日,在总书记主持下,正定县委出台广纳贤士的“九条规定”,并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位臵刊发,引起强烈震撼。“九条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
1.热烈欢迎外地各种科技人员来正定帮助发展县、社、队企业。对搞成的每个项目,只要产品有销路,其利润由双方商定比例分成,或给一次性总付酬,贡献突出者,县委将予以记功、记大功、晋级、晋职。在农村的家属户口优先转吃商品粮,并给家属、子女安排适当工作。
2.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凡有技术专长者一律接收。其中包括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的;过去犯过错误已经改正的;曾被当作“资本主义”典型批判至今仍不被重视的;由于社会上的偏见,使其科研工作遭到压制的;没有学历而自学成才的。
3.工作调动由县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办理,若一时办理不齐手续,可先来后办。原工资照发,粮食定量不变(全部细粮),工龄连续计算。今后根据贡献大小另行确定工资数额。对不能调入我县工作者,可短期应聘或兼任我县某方面的经济技术顾问。
4.愿为全国各地技术人员提供试制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所需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新产品一旦被本县采用,即付重奖;收到经济效益后,利润按比例分成,或给一次性总付酬。同时也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作报酬、往返车费照付。
5.调入的人才,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出现问题,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加以解决。
6.兴建“人才楼”“招贤馆”。设立人才服务处,对人才统一管理,配备助手、车辆,做到搬煤到屋,送粮到户,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7.成立技术开发公司,吸收人才,接受新产品、新技术;对科研人员和自学成才青年正在业余研究的有前途的科研项目,若愿意给予本公司,将尽力协助解决经费困难问题。
8.积极鼓励、扶持城乡团体和个人自筹资金和外地大、中专院校签订教学、代培合同,定向培训人才。教授、学者、工程师及有技术专长者应聘来县讲学,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车接车送免费招待,并发津贴费。
9.实行人才流动,调入该县的科技人员来去自由,本人一旦感到自己的技术专长不能有效发挥时,可以调到所向往单位,县委、县政府不加阻拦,并提供出走方便。
这“九条规定”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路人才的涌入,使得正定这所古城焕发了青春。
(二)宁德“人才经”:知、举、用、待、育
1988年到1990年,习近平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引用列宁的名言:“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现在的关键就在这里:没有这一点,一切命令和决议只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以此来说明选用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并用“知、举、用、待、育”五个字系统总结了他的“人才经”。
1.“知”就是识别人才。这个问题包括什么是人才和如何
识别人才两个方面。我国古代谓德、量、才、志、绩者为人才。所谓德,主要指政治操守好。现在对德的要求,可以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概括:“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工作。”所谓量,是指能接受正确意见,容纳贤才。所谓才,是指才能,有创造力,有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所谓志,是指志向远大,意志坚定,有韧劲。所谓绩,就是政绩,在工作中,能奋发有为,尽心尽力,有所建树,人民群众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有了识别人才的标准,还要有识别人才的方法。《吕氏春秋〃论人》“八观”中有“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有些人喜欢夸夸其谈,而行动上老打折扣,用形式主义的一套来应付你。用了这种人就要误事。“六验”中有“苦之以验其志”等,这对我们都很有借鉴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是一个穷地方,需要一批能吃苦、讲奉献的人去工作。我们对闽东干部的评估不是注重于他近期内做出多少醒目的成绩,而是注重于他是否尽心尽力去做长期性、铺垫性的工作。一个贫穷的地方,你想一朝一夕就改变它的面貌是不现实的,只要你讲奉献,尽心尽力,就是一位好同志。
2.“举”就是荐纳人才。荐纳人才强调尚贤事能,也就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荐纳人才最忌“任人唯亲”、论资排辈和囿于地域之见。习近平同志认为,共产党的选人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四化标准,讲五湖四海,看政绩。不管你是哪个地方人,只要符合四化标准,就举用你,不管你资历深浅,只要办事能力强,就举用你。
3.“用”就是量才授任。用人如用器,用其长,而不强其短。反过来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以僵化的标准衡量人才。俗话说:马跑千里,不宜犁田;舟可渡河,却不能用于陆地代步。人才放错了位臵,有可能成为垃圾。
4.“待”就是尊重人才。尊重人才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创造性,不要压抑和埋没他们的才能;要关心、爱护人才,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要信任他们,不能委之以事权之后,又滥加猜疑,否则,会导致上下离心离德,无法工作。
5.“育”就是培养人才。得贤,必须以培育人才为前提,一个成熟的领导者是善于培养人才的,因为是否重视培养人才是关系百年大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培养人才,一要精心扶植,二要严格要求,三要大胆使用。
(三)浙江:“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在浙江,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智力资源是无限的,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做到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高度重视人才引进,拆除围墙,降低门槛,敞开大门,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来浙江工作、为浙江服务。他提出,人才引进要有新思路、宽眼界、大举措,这就要有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还要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浙江真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天堂和乐园。
不久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下称《行动纲要》),《行动纲要》按照总书记2015年提出的“浙江的人才优势要与时俱进、更上层楼”的要求,在2003年明确强省额度基础上,围绕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提出在12个方面重点突破的“33条”政策举措,形成了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制度体系,对于开辟新时代浙江人才发展的全新境界、为浙江省实现“两个高水平”奠定坚实的人才之基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后,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深刻认识、自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人才成长规律就是人才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必然要求,包括厚德育人、量才施用、竞争成才、最佳成才期、实践成才等。他严肃批评诸如“武大郎开店”“叶公好龙”,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引进外来人才与培养、使用本土人才的关系,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等陈腐落后观念和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不良现象,大力呼吁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包括: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等。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论及人才问题,强调: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等。
(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我们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要把最好的资源凝聚起来,发挥各类人才的智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大家一个个人生梦、事业梦的实现,促进整个中国梦的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体现了总书记作为政治家的博大胸襟,也是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讲话精神,努力让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真正成为时代的风尚。二、十九大报告关于人才工作的论述
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式上做了报告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涉及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在
报告的第十三部分中,有一个段落专门论述人才工作,在其他地方还多次、反复地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对人才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据统计,在整个报告中,明确提到“人才”两个字的地方达14处之多。报告在对各项工作的论述中,广泛涉及党政人才、科技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文化人才、企业家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军事人才等问题,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
这些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精彩的“人才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才规律的深刻把握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我们党求贤若渴、广聚英才的博大胸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定位:从第一资源到战略资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党的相关文件都指出,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表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特殊位臵和极端的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从第一资源到战略资源,这是人才工作的新定位。这个新定位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前提和背景下提出的,是人才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新论断,揭示了人才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赋予了人才工作更加崇高的使命和更加重要的任务。
十九大报告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了人才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报告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
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表明了人力资源发展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报告高度重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这里,报告集中提到了三类人才,这充分体现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突出地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要在创新上实现新的飞跃,必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在十九大报告中,除第十三部分专门论述人才的段落外,这里是报告中论述和强调人才工作最集中的地方,足见人才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突出加强三类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研究,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新要求: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对人才工作提出了“一个加快”“三个更加”,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指出了人才工作坚持的原则、目标和路径。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的伟大意义,用新时代的新要求来思考人才工作,深刻领会、认真落实“一个加快”“三个更加”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政策,按照报告提出的“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在人才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中,要牢牢抓住“党管人才”的“纲”,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体制优势,凝聚全党智慧全面参与全球人才竞争,继续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工程,把选才的视野从全国扩大到全球,最大限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从根本上说,党管人才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党用人才,是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为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党管人才的最大优势,在于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党委的统一
领导下和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下,有效团结各方面力量,做好人才工作。
如今,人才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优惠政策比拼,而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拓宽用人视野,破除制度藩篱,增强政策开放度,提高人才流动性,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尽展其能。
不久前,中央组织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了2015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这是继2010年后开展的第二次全口径统计。数据显示: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基本实现2020年1.8亿人、16%的规划目标。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总量分别为729.0万人、4334.1万人、7328.1万人、4501.0万人、1692.3万人、75.9万人,较2010年分别增长4.0%、45.5%、32.0%、57.2%、61.4%、272.1%,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资源总量分别比2020年规划目标超出3.2%和15.4%。
人才队伍素质明显增强。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48.5人年,比2010年增长14.9人年,超出2020年规划目标5.5人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16.9%,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27.3%,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达3.3%,分别比2010年上升4.4、1.7、1.1个百分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达42.4%,比2010年上升8.2个百分点。
人才投入和效能显著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8%,比2010年上升3.8个百分点;人才贡献率达到33.5%,比2010年上升6.9个百分点,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全球人才磁场效应不断增强。截至2016年底,国家“千人计划”共引进海外人才6089人,留学回国人才总数达265.1万人,其中70%均为党的十八大之后回国的,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许多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2020年的目标值。这说明,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要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新任务:推进国家各个战略实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七大战略”中,人才强国战略是推进战略,是推进其他各个战略实施的根本动力。
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加剧变革的时代面前,要抢抓出国留学人员加速回流的人才红利,加快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具有思维整合能力、能够应付各种变化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但中国人才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破除“四个脱节”,实现“四个对接”。
四个脱节,即“科技人才同经济的脱节、人才创新成果同产业的脱节、人才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脱节、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的脱节”。四个脱节,需要从制度设计上
寻求其根源;中国人才创新创业水平提升受阻,需要破解制度上的诸多障碍。
四个对接,即“强化科技人才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等四项对接,主体是人才与经济的对接;“四个对接”的关键是“人才与价值的对接”。十九大报告强调“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人才与价值的对接”提供了“金钥匙”。
因此,我们要认真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才工作的要求,系统学习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论述,全面理解、深入贯彻、认真落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做出人才发展的新作为,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三、某某区贯彻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四、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思考
作为组织部长,必须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发挥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盘活人才这个“战略资源”。怎样才能做好人才工作,我从“引、育、用、管、留”五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是拓宽渠道引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开展人才摸底大排查,完善引才目录集中发布机制,有针对性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注重发挥乡情人才引才模式,制定乡情作为纽带的柔性引才计划,建立在外地玉林籍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鼓励在外地玉林籍人才通过兼职、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家乡建设。坚持项目带动,在夯实人才发展载体上实现新突破。项目是吸引人才、汇聚人才的重要抓
手,要聚焦重点产业建设,以产业优势为主抓手,围绕“产业内涵”全力以赴招引大项目、建设大项目,把产业优势作为引才的最大优势,积极放大产业舞台的承载力与吸引力,全力实现“优势产业引才与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互动并进。实施“校地人才互动”工程,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高等院校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是内外人才的持续引进。
二是分类施教育人才。根据本土人才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的特点,通过分类施教的方式,建立一套覆盖各类人才队伍的培养政策体系。通过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比如,可以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技能实践培训,提升实用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示范帮带能力,重点培养一批种植养殖骨干人才和产业大户,进一步引领和带动农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实用人才行业知识需求,组织农口专家开展“送科技下乡、送技术入户”活动,促进人才资源下沉、智力资源下移。定期开设“田间课堂”,深入到种养殖一线进行现场教学和技术指导,解决群众种养难题,增强培训效果。推行科技特派员包乡联村责任制,整合现有科技人才资源,组建科技服务队,每个服务队包抓1个乡镇,通过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等,培育壮大产业大户。
三是健全机制管人才。成立县(市、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协调、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人才工作定期走访制度、挂职锻
炼、考核评价、激励表彰等制度,推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本地区人才工作年度计划和工作重点,制定人才分工方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单位,提高人才工作合力。
总书记在谈到干部管理时提出了“干部随管理成长,管理伴干部一生”的理念。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我们人才的日常管理工作,那就是要做到“人才随管理成长,管理伴随人才一生”。
☆微视频 :习近平用典:不拘一格用人才
☆故 事 :“西邻五子”——人岗匹配的用人理念 《经野子内幕》中为我们讲述了西邻五子的典故,说西边邻居家有五个儿子。一个儿子老实,一个聪明,一个瞎,一个驼背,一个瘸。于是西邻就安排让老实的务农,聪明的经商,瞎子卜卦(算命),驼背搓麻绳,瘸子纺线,结果五个儿子各得其所,都不用为衣食发愁。以现代眼光来看,西邻真可称得上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他为其每个儿子所进行的人生设计和岗位安排可谓精妙。很好的做到了扬长避短,尽可能的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将最合适的岗位安排给最适合的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人皆可成才,天下没有废品,只不过你放错了地方而已。从这一点上看,西邻的典故,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大诗人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但是有用并不完全等于就能发挥作用。有用,是有潜能、资质好,其实是可用的意思。但要想将人才用好、用活、用出效益用出质量,就是大学问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人岗相适、人岗匹配。
管理人才,你就不能放在技术研发岗位;营销人才,你也不能放在行政管理岗位;专业技术人才,你不能让人家去跑市场。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才所擅长的领域和行当是不一样的,切不可笼而统之、不分就里一锅煮。要当好现代伯乐,不光是要有识别“千里马”的慧眼,更要学会将“千里马们”分类甑别、相互比较、明确优缺点、掌握脾气性格。否则,即便就是人才到了你这里,也是最终落得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四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坚持“以用为本”原则,充分挖掘和用足用好现有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发挥人才的作用,贵在知人善用。知人,重在知其所长所短,善用,重在扬长避短。对于一个人来说,扬其长则可能是人才,用其短则可能成为庸才。因此,要结合人才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选派到适当岗位,为人才搭建发挥作用的空间和平台。做到知人善用,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人才机制,做到公平竞争,公正评判,公开用人,真正做到唯贤是举,以政绩取人。要相信人才的潜能,施以重担,委以重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引言: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以及适当的待遇留人
1月7日下午,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18年第一次会议,专题听取各地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这是广西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有益实践,也是广西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举措。会议由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喻云林主持讲话。喻云林部
长指出,要留住人才,重要的是在事业、感情和适当的待遇“三个留人”上下功夫,增加人才的成就感、归属感、获得感,让人才感到有“盼头”,能够专心工作、舒心生活,切实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五是优化环境留人才。坚持从优化人才环境入手,对各类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积极营造栓心留人的政策环境、事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一要坚持政治上关怀,做到“三个突出”:突出吸收优秀人才入党;突出推荐优秀人才进入“两代表一委员”队伍;突出提拔重用优秀人才。二要坚持事业上支持,在人才创业方面,不断强化政策、资金、激励措施等服务政策的落实,鼓励支持人才成长和创业,引导扶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三要坚持生活上关爱,认真落实引进优秀人才在生活待遇、住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人才慰问制度,在重要节日或重大活动期间对各类人才进行慰问,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建立区级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和区人才工作成员单位联席会制度,坚持定期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让区委领导直接联系人才和关心关爱人才成为尊重人才的新常态。
第二篇:奋笔谱写人才发展新篇章
奋笔谱写人才发展新篇章
一、判断题
1、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2、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要想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必须坚持两条根本的原理。他说:“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3、十九大对新时代人才发展提出堆总体要求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4、谋求更高质量的人才发展,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是群体结构的整体优化。√
5、谋求更有效率的人才发展,主要也有两项任务,一是充分激发创造活力,二是不断提高人才贡献率。√
6、谋求更加公平的人才发展,主要任务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营造良好温馨的人才生态环境,引导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7、谋求更可持续的人才发展,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形成梯形结构,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双重作用,尤其是引领作用。√
8、十九大报告第四部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实施七大战略,具体包括“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9、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第(一)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同时提出在六大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动能。六大领域具体是指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
10、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曾经对人力资本内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具体包括四个要素构成,即营养保健费+基础教育费+继续教育费+迁徙费。√
11、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路径,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力资本投入优先,另一种物力资本投入优先。选择前者是明智的聪明的。衡量的标准是1:7。即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的比例在7倍以内。√
12、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关键要素是科学技术+人才资源。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第(三)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同时提出培养和造就一支“三农”人才队伍,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
13、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自1982年以来中央曾先后发过20个1号文件。其中,1982-1986年连续发了5个中央1号文件,2004-2018年又连续发了15个中央1号文件。(2015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7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4、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第(一)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其核心要义是:第一,保护企业家精神;第二鼓励创新创业;第三,建设“三型”大军。√
15、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经用三句话精辟地论述人才地价值:国家地富强主要看经济,经济地繁荣主要靠企业,企业地振兴关键靠人才。√
16、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如何认识“三型人才”的特征和现状呢?“三型人才“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都要有知识和技能,都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知识型人才侧重于知识传播,技能型人才侧重于知识应用,创新型人才侧重于知识创造。我们现状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供给没有多大问题,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总体匮乏、供不应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想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开发造就。√
17、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20年,我国能不能如期建成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要素。为此,十九大报告又具体提出培养造就三类人才和一类团队,即: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18、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报告要求: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19、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选人用人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其最核心的要义是“忠诚,干净,担当。”√ 20、2013年6月28日,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好干部”概念,并赋予“好干部”20个字明确内涵,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21、十九大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具体应当怎么操作呢?首先,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政策态度必须更加积极,不能等待,不要保守,要具有新意;其次,制定和实施的人才政策必须具有开放性,透明度要高,要能够覆盖人才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第三,制定和实施的每一项人才政策都要管用有效,不搞形式,不做样子,实实在在。√
二、单选择题
1、中共十九大对人才给出了什么样的新定位?(B)
A: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引擎
D: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B: 人才是实现民族
C: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
2、十九《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我国到(A)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A:到2020年
年
B:到2025年
C:到2030D:到2035年
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纲要颁布时的1.35%提高到多少?(A)A:提高到2.5%以上
高到3.5%以上
B:提高到3.0%以上
C:提
D:提高到4.0%以上
4、《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纲要颁布时的39%提高到多少?(B)
A:提高到50%以上
到65%以上
B:提高到60%以上
C:提高
D:提高到70%以上
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对外技术依存度由纲要颁布时的50%以上降低到多少?(B)
A:降低到25%以下
到35%以下
B:降低到30%以下
C:降低
D:降低到40%以下
6、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A)
A:是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提出来的 中
B:是2014年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学时的讲话C:是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
D:是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谈会上的讲话》
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7、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最早提出于(A)?
A: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大
C:2012年十七大
B:2007年十七
D:2017年十八大
8、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不流动是不正常的。人才在流动中找到最佳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大的价值。人才流动包括流量、流速和流向三个要素。正常合理的流动状况应该是:(A)A:有进有出,大体平衡,入优于出
C:进少出多
D:不进不出
B:进多出少
9、十九大提出,出台积极的人才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实现人才资源宏观配置结构优化。合理的人才流向是:(A)A: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B:基层向机关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
动
C:小城市向大中城市流D: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向内地、沿海、发达地区流动
10、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三大机制,即人才评价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加大激励的力度,向一流人才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向创新团队倾斜,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分配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是:(B)
A:奖勤罚懒
配
B:奖优罚劣
C:平均分D:扩大差距
11、如何正确理解激励机制的科学内涵?(A)A: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
负激励
B:只包括正激励,不包括
D:不包
C:不包括正激励,只包括负激励
括正激励,不包括负激励 12、2003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人才需要具备的三项核心能力是,一是学习的能力,二是实践的能力,还有一项是什么能力?(C)
A:操作的能力
力
B:认知的能力
C:创新的能D:写作的能力
13、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既是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肯定和确认,同时也对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加快速度的要求。怎么理解人才强国战略呢?(D)A:实施人才强国只是一个目标
程
B:实施人才强国只是一个过
D:实施人才强C:实施人才强国只是一个状态
国,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状态,是三位一体的
14、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这是干部人才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动摇不得。怎样理解这个原则呢?(A)
A: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政府
15、十九大报告集中部署干部人才工作是在十三部分的第(三)节,这一节分为两个大大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讲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一共写了多少字?(B)A:521个字
字
B:421个字
C:380个C:党只领导军队
B:党只领导
D:党只领导国有企事业单位
D:450个字
16、十九大报告集中部署干部人才工作是在十三部分的第(三)节,这一节分为两个大大自然段。第二个自然段,讲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一共写了多少字?(A)A:233个字
字
B:180个字
C:190个D:252个字
17、十九大报告集中部署干部队伍建设421个字,主要阐述了几个问题?(B)A:八个问题
题
B:九个问题
C:十个问D:十一个问题
18、十九大报告机集中部署人才队伍建设233个字,主要阐述大几个问题?(A)A:八个问题
题
B:九个问题
C:十个问D:十一个问题
19、十九大报告第十三部分第(五)节“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中提高:“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怎样理解纪律也自由的关系?(A)
A: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党员干部的明智选择
自由对立的,两者无法统一
律
B:纪律和
C:可以没有自由不可以没有纪D: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自由
20、文化是软实力,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没有对五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充分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能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那么什么是文化呢?作家梁晓声关于文化定义的四句话讲的很好: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文化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文化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文化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如何正确定义文化呢?(A)A:文化和知识不是一回事,文化和知识不能划等号。现如今,有的人有知识没文化,有的人有文化没知识。知识具有门类性,文化具有综合性
B:文化和知识是同义语,可以划等号
C:有知识才是有文化
D:文化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取向的总和
二、多选择题
1、五年前,总书记在回答一位外国元首提问“你考虑最多的是哪些事情?”(ABCD)
A:5000年的中华文化不能搞丢了
搞小了
B:老祖宗留下的地盘不能
D:老百姓
C:中国的发展道路不能走歪了的日子不能过差了
2、十九大报告通篇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人民”一词在报告中使用了多少回?十八大报告使用了多少回?(AB)
A: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用了203回
“人民”一词用了133回
回
B:十八大报告中
C: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用了218D: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用了145回
3、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ABCD)A:对民主的需要、对法治的需要
的需要
C:对安全的需要
B:对公平的需要、对正义D:对生态环保的需要
4、怎样认识和理解新时代人才发展需要破解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表现?(ABCD)
A:不平衡解决两个问题,即培养与需求不对接、配置结构,不充分解决三个问题,即创造力开发不足、干事创业激情发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B:人才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
D:科技成果数量不多 C:人才素质整体不高
5、《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ABCD)
A:人才队伍总量要达到18025万名。每万名劳动者中研发人员比例达到43人
35%
B: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28%,人才高效率达到C: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
D:人力资本投资占GDP15%
6、十九大绘就了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33年三步走战略,具体是(ABC)
A: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现代化
B:到2035年,基本建成C:到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D:到2055年,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梦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2018年3月7日,总书记参加两会广东团讨论时再次强调“三个第一”,具体是指(ABC)A:发展是第一要务
新是第一动力
B:人才是第一资源
C:创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8、《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4字方针,具体是(ABCD)
A:服务发展
机制,高端引领
B:人才优先,以用为本
D:整体开发
C:创新
9、强国必先强军。十九大报告提出,军队的建设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同频共振,具体是(ABD)A: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
化
B: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
D:到本世纪中叶C:到2050年基本实现自动化
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10、十九大报告第十三部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第(八)节“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中提出,领导十三亿多人多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增强八项本领。八项本领是(ABCD)
A:要增强学习的本领,要增强政治领导的本领
革创新的本领,要增强科学发展的本领
B:要增强改
C:要增强依法执政的本 7 领,要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
驾驭风险的本领
D:要增强狠抓落实的本领,要增强
第三篇:纪检监察党课:谱写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纪检监察党课:谱写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同志们:
7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月份。100年前的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将一个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建设成了欣欣向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构筑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伟大的革命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并要求“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伟大成就催人奋进,伟大精神感人至深。此刻,我们重温党的辉煌历史,淬炼初心使命,作为一名××年党龄的党员,我心情澎湃,更加坚定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在这全党上下学党史悟思想开新局办实事的时刻,作为党总支书记给大家讲党课,对于我个人而言,意义非凡。今天我结合庆祝建党百年,以及个人学习党史的感悟,与大家共同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一同感悟思想伟力,传承革命精神,接续奋斗新时代。
6月6日,总支组织党员干部代表赴荔波邓恩铭故居参观学习,1929年1月19日,因叛徒告密,省委机关遭破坏,邓恩铭在济南第二次被捕。面对敌人酷刑,邓恩铭依旧坚贞不屈。就义前,给母亲写下的著名的《诀别》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读完这首诗,相信大家与我一样深深为邓恩铭“不惜惟我身先死”大无畏革命精神深深感动,让我们再次见证了革命精神力量。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的讲话中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
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在于它与生俱来的独特精神气质。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来到延安,在目睹延安的真实生活后,他认定这是一支“神奇的队伍”,虽然衣衫褴褛、缺枪少弹,但具有“东方魔力”,“是无法打败的”。这一富有洞察力的评价预测了中国共产党的前途与命运,也揭示了党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实质。这些精神深深融入共产党人红色血脉中,刻画成绵延厚重的精神谱系,成为解读百年大党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个政党一刻也离不开精神的滋养。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成长为“中国号”的巍巍巨轮,红色基因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拼搏、砥砺奋斗中薪火相传,锻造出一系列伟大的革命精神。
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的奋斗史,一部物质文明的创造史,同时也是一部革命精神的发展史。这部革命精神发展史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近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宝贵财富,从纵向看,其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其领导的革命运动相结合,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为标志,以救国为核心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使党和人民军队展现出经天纬地的革命豪情。这一时期,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为标志,以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使党和全国人民展现出战天斗地的建设豪情。这一时期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形成了以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扶贫攻坚精神等为标志,以兴国强国为核心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使党和人民展现出惊天动地的改革豪情。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从纵向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横向看,就其根本内涵和核心要素而言,又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比如,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等等,把握这些基本内涵和核心要素,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革命精神,始终如一地追求革命精神。但是不论纵向横向,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必须有一点精神。革命精神,还将鼓舞和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949年,毛泽东在进京赶考前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告诫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56年11月,毛泽东在党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至理名言。其在讲话中指出:“我赞成在和平时期逐步缩小军队干部跟军队以外干部的薪水差额,但不是完全平均主义。我是历来主张军队要艰苦奋斗,要成为模范的。一九四九年在这个地方开会的时候,我们有一位将军主张军队要增加薪水,有许多同志赞成,我就反对。他举的例子是资本家吃饭五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他说这不行。我说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我们长征路上过草地,根本没房子,就那么睡,朱总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么睡,都过来了。我们的部队,没有粮食,就吃树皮、树叶。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有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旧址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表示,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同时指出,我们要清醒看到,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有的觉得现在已经可以好好喘口气、歇歇脚,做做安稳官、太平官了;有的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思进取、庸政懒政混日子;有的为个人打算多了,患得患失、不敢担当却贪图名利、享受;有的习惯当“传声筒”、“中转站”,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难题往上交,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强调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强调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当前,我们县受潘志立等腐败案件的影响,政治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加之沉重的债务压力和繁重遗留工程项目整改,艰难险阻,风险叠加,困难重重,一些干部“精气神”不足,工作缺少干劲、缺少激情、缺少魄力,滋生了“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想法,有的甘做太平官、慵懒官,有位不作为、有责不担当,制约全县工作的开展。归根到底,就是做到两个务必,没有保持好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践行革命精神争走在前列作表率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我们的民族、国家才能在风浪中激流勇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不确定性因素频发。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雄健的精神”作支撑。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
第一,牢记革命者的身份。革命者是共产党人的身份标识和政治本色,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基因密码,也是守初心担使命的力量之源。革命人永远年轻。我们的党百年风华正茂,百年恰是少年,我们党之所以能永葆青春活力,根本就在于无产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总书记强调“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要求全党同志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始终以“革命者”的姿态和
“赶考”的状态,答好新时代的“考卷”。
第二,增强斗争精神。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回顾历史,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靠斗争赢得未来。昔日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今天有“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坚定;过去有“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冲劲,如今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决心。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需要永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
纪检监察机关因党而生、为党而战、兴党而强,自设立之日起,就肩负着特殊使命。纪检监察干部是党的忠诚卫士,干得就是斗争的活。我们必须立足职能职责,坚决把斗争精神融入到工作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落地生根。一要深刻认识到斗争精神是全面从严的内在要求,也是政治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必须把政治监督作为首要任务。要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政治监督的“根”和“魂”,把“重音”放在督促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决与自行其是、各自为政,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作坚决斗争,确保政令畅通。要坚决与攫取政治权力、改变党的性质,与山头主义、宗派主义,与码头文化、圈子文化作坚决斗争,全面净化政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实际行动践行
“两个维护”。二要在做细做实日常监督上持续聚力。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第一职责和基本职责。要把监督挺在前面,必须将斗争精神落实其中。当前,有的不愿监督,情面胜过原则,信奉得罪人的事少做这一世俗观,遇到问题不是动真碰硬,而是躲着走绕着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装聋作哑,明知问题存在却听之任之、任其滋生;有的不敢监督,前怕狼后怕虎,说话没底气、办事不硬气,该发声的时候一声不吭,该说不的时候三缄其口,本是监督者的角色,却矮人了三分。究其根源,还是明哲保身、怕得罪人,不愿真正践行斗争精神。纪检监察干部就是要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坚决扛起斗争的大旗,勇于当战士不做绅士,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切实把监督工作实实在在做起来、做到位。三要敢于向腐败问题亮剑。坚持有贪肃贪、有腐反腐,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强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把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要加大对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整治力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要锲而不舍查纠“四风”,深挖细查“四风”问题隐形变异的种种表现,坚决防止反弹回潮、卷土重来。要加大系统性反腐力度,依法查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坚决清除甘于被“围猎”的腐败分子,坚决防范各种利益集团拉拢腐蚀领导干部,以强有力的正风反腐斗争之势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第三,永葆昂扬的精神状态。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懈怠的危险是最大的危险。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一个人有精神,渴望进步、有进取心,那么他完全可以弥补先天能力的不足,进而通过后天的学习、交流、思考而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但如果精神懈怠了,自然进取心不强,自然会忽视学习,而一个没有了进取心、不注重后天的学习的人自然会变得固步自封、思想僵化,长久如此自然无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成为一个落伍者。
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不断汲取伟大革命精神的力量,始终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摒弃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摒弃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
同志们,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最后,用三句话语大家共勉:
年轻干部要克服本领恐慌,在风雨实践中历练成长;
中年干部要克服迷茫观望,在履职尽责中拼搏进取;
老年干部要克服懈怠思想,在坚守岗位中做好表率。
第四篇:浅谈人才工作
浅谈人才工作
最近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编制未来十年人才发展规划。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什么事人才,怎样利用人才?这样一个问题可谓是众人皆知、总人皆谈。鄙人在此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何为人才?是否只要是拥有学历的人就是人才?普遍意义上说,只要拥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就是人才。但是,人才两字绝非仅仅只
是这样简单的含义,因为有学历的人不等于就是有知识的人,有知识的人也不等于就是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也并不就是有道德的人。因此,人才应是一个复合的概念,真正的人才应该是一个有德才的人,有一技之长的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人。因此,人才的种类有许多种,比如说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宣传文化人才等等。
如何有效的利用人才,这也是一个非常系统和复杂的问题。鄙人认为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选好人。人才选拔是保证人才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应该根据具体岗位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要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拔具有特殊能力的人才。比如说,基层党政工作人员选拔时就无需过分强调学历,由于基层工作本身的特性,更多的应看重实际的工作能力,突出表现在基层的工作经验以及与基层群众交流沟通的能力,处理基层事务扎实肯干的工作责任心。同时,科学配备人才队伍的年龄、性别、性格、学历以及党派和地域来源结构,达到优势互补,多元共创。
第二,育好人。人才培养是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方式。要丰富培训载体,构建多元化、全面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学校培训、轮岗培训以及挂职培训、参观学习等途径丰富人才的知识,开拓人才的视野,提升人才的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工作的性质,合理采用培训方式,力图达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并且积极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成绩。
第三,用好人。人才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静止的概念,但是要想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必须实现动态化管理。对于人才的管理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利用绩效考核、职务晋升、工资晋级等方式对人才进行分类管理,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努力解决固有的体制难题,争取用事业、用待遇、用感情鼓舞人才,留住人才。
总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切实做好各项人才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第五篇:关于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专题党课讲稿
关于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专题党课讲稿范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到XX视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XX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出了殷切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XX“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现代化XX建设开好局、起好步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XX的生动实践。与会专家学者立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老区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依法治省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研讨,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XX的生动实践成果。XX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XX表示,XX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群体市场蕴藏的商机大,要实施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打造XX老年人社会参与新格局。XX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XX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XX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日益健全,要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XX省社科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XXX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了党的初心和使命,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XX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XX认为,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立足国情决定法治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XX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XX认为,民法典的颁布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XX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推动XX“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与会专家学者紧扣XX“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格局融入、固定资产投资、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讨论。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副社长、副研究员XX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XX投资结构逐步优化,投资质量持续提高。“十四五”时期要保持适度规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XX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XX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XXX等人认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充分利用XX区位交通便利、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等优势,积极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推动XX“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确保现代化XX建设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