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时间:2019-05-13 10:2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关于进一步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的通知

为认真贯彻全国、自治区、地区政法工作会议和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规范化”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严格衔接管控、落实帮教措施、引导促进就业”三个环节,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现将有关事宜做如下通知:

一、切实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控工作

按照中央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时衔接工作的意见》(综治委[1999]5号)要求,综治部门要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对地区安置帮教工作的检查、考核和评比。公安部门要做好对本地区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控制工作,及时为刑释解教人员办理户口恢复手续,对人户分离的刑释解教人员,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其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居住地公安派出所要及时反馈有关信息。继续开展排查工作,查清底数,掌握去向,特别对去向不明的刑释解教人员展开查找工作。各县(市、景区)对监狱、所辖看守所发出的《刑满释放人员通知书》、《解除劳动教养人员通知书》的情况要进行全面检查,县(市、景区)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基层安置帮教组织、派出所收到《通知书》的情况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发现存在的问题,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作为重点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努力减少脱管、失控现象的发生。司法行政部门要制定地区安置帮教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地区做好对服刑在教人员走访和服刑在教人员在刑释解教时的衔接工作;加强地区与监所的联系,及时掌握服刑在教人员及其家庭的情况,做好相关工作;了解、掌握本地区刑释解教人员的基本情况;承担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乡镇、街道及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居(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要落实重点帮教力量,完善对重点对象实施防范控制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工作,完成数据库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和管控工作。

二、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

贯彻落实《中央八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若干措施的通知》(新社综办[2004]14号),监狱、看守所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的方针政策,教育服刑人员特别是即将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掌握出狱所后基本就业和社会保障常识。进一步加强对服刑、在教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劳动部门要配合监所对服刑在教人员开展就业政策教育、技能培训和择业咨询,适当减免考试、发证和鉴定有关费用。协助地区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岗位信息。对有就业愿望,但暂时尚未就业的刑释解教人员,尽量安排公益性劳动岗位,进行过渡性安置。民政部门要鼓励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兴办经济实体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对“三无”(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暂无能力自谋职业、生活无着落或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刑释解教人员、符合低保、“五保”或社会救济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应落实有关社会保障措施。对农村籍的刑释解教人员要及时落实责任田,划分宅基地,刑释解教人员原承包的土地被征用的,应给予土地补偿,不得随意克扣或取消。对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实体、申报个体工商户、申办私营企业的,工商部门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依法予以登记,保护其合法权益,并对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就业基地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税务部门经司法行政机关和劳动部门认可,按有关规定,在税收上对刑释解教人员给予优惠,扶持其发展。各县(市、景区)要把做好安置帮教工作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进行考核。

不断拓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就业渠道,鼓励刑释解教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包括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逐步实现安置就业市场化、社会化。在社区建设工作中,鼓励刑释解教人员在社区服务的岗位就业,特别是在政府开发的面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

三、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安置帮教工作

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做好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意义。各县(市、景区)要深入挖掘、培育和树立从事安置帮教工作贡献突出的先进事迹和走上正路、勤劳致富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典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对待刑释解教人员,消除社会偏见和歧视。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安置帮教工作,形成全社会关注、理解和支持安置帮教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关工委、个体企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应积极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动员职工、团员、青年、妇女、离退休干部职工“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参与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并将其与基层安全创建,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动和组织社会帮教志愿者开展对服刑在教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实际问题。街道、乡镇要做好“必接”、必访”工作,对辖区内的刑释解教人员登记建档,建立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做好“必知”工作,落实帮教措施,做好“必帮”工作。各县(市、景区)在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中,要把对刑释解教人员的道德、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安置帮教工作的实效。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动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

各县(市、景区)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作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督促检查,认真落实,把安置帮教实绩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各县(市、景区)综治委(办)要切实加强对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注意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工作指导。确立乡(镇)副职领导、街道(社区)主任、村支部书记为乡(镇)、街道(社区)、村安置帮教工作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加强各级安置帮教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特别是基层安置帮教工作机构的建设,充实领导力量和必要人员,完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作用。地、县(市、景区)各级司法行政、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税务、工商、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个体企业协会等到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动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第二篇:预防帮教安置对象重新犯罪措施

社区矫正对象监管方案:

一、建立帮教小组,签订帮教协议书,实施帮教。

二、定期走访察看,进行法律教育。

三、定期组织参加公益劳动,使其尽快回归社会。

四、对其实施手机定位,实时进行监控。

一、是对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开展以案说法等警示教育活动,为其敲响警钟,预防重新犯罪。

二、是坚持定期谈心交流,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教育他要懂得自爱自强,不要自卑于自己的特殊出身,更不要埋怨社会。

三、是工作人员定期到其所在的村委会,与其的家属及村干部座谈,要求其家属和村干部多些关注、支持、教育,让他早日回归社会,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四、对其实施手机定位,实时进行监控。

预防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措施:

1、建立对矫正对象多点监控。建立了由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工作站、矫正对象亲属组成对社区服刑人员重点人的监控体系,整合各种力量的优势,辅助开展社区矫正。

2、严格执法活动。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社区矫正的工作规定。

3、开好第一次接收受会。每接收一名新的矫正对象都召开有社区民警、居(村)委会主任、矫正对象家属参加的接收会,在会上除了向矫正对象本人宣告矫正期间遵守的各项规定以外,还要和矫正对象家属签订《帮教协议》,再由社区民警和社区居委会主任分别对其进行教育,最后矫正对象家属和矫正对象本人表态;

4、最大程度的发挥亲属的亲情作用。加强与重点人亲属的联系沟通,从不同侧面了解重点人的动态;为强化这一手段,制作了“爱心联系卡”发放给矫正对象及其家属。“爱心联系卡”上面除印有矫正办人员的联系电话外,还写着 “回归、和谐、真诚、信任”这一我们在工作中逐步树立起来的工作理念,以及“管理是我们的职责,真诚是我们的选择”的工作准则。

5、建立社区矫正个案矫正工作小组。在每个矫正住所地建立社区居委会矫正小组,小组成员中有社区党委、居(村)委会、治保会、楼门组长等成员组成,发挥他们地熟、人熟、情况熟的辅助矫正作用。

6、积极发挥基层司发行政的职能作用,将其寓于社区矫正。整合司法所的人民调解、法律援助职能,对重点人和其他矫正对象进行人性化管理教育,在他们出现家庭矛盾、法律难题时,为他们提供法律帮助,把可能引起犯罪行为的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7、建立“耳目”。对重点人,在其周围寻找有条件与其接触,并愿意为我们工作的人,做我们的“耳目”,以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行为动态。

8、建立“联系人”。对“三无”人员,在其朋友、邻居、房东中选择“联系人”,以确保其不脱离管控。

9、建立不定期走访和电话查询制度。掌握矫正对象的真实活动情况。

预防帮教安置对象重新犯罪措施:

1、建立重点人管控纵向监督管理体系。司法所统筹安排地区26个调委会的重点人管控工作。在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市、区有关帮教安置对象排查、管控文件精神的前提下,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排查标准和有操作性的管控措施。切实有效地监督、指导各调委会帮教安置对象管控工作。在帮教安置对象出现突发事件及复杂、疑难情况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

每个调委会主持建立帮教小组。通过帮教小组对重点人进行走访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上报各类可能引起重点人重新违法犯罪的事件。

2、落实“七包一”的帮教对象管控横向责任体系。由司法所所长、专职司助、协管员、社区民警、调委会主任、治保积极分子和重点人亲属组成的“七包一”管控责任小组,通过不同人员、不同途径,不同角度落实对帮教重点人的帮助、教育工作。做到责任到人,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既体现政府对于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扶教育,让他们感到社区的接纳,又通过亲情感化让他们感到家庭温暖。帮助他们建立与社会良好的沟通,减少重新犯罪的发生。

3、整合地区资源,落实帮教政策。在定期开展走访排查工作,了解帮教对象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对于生活确有困,身体残疾的帮教对象,及时给予救助。协助帮教对象到街道社保所办理低保,廉租房及残疾人证。对于有劳动能力,本人又有工作意愿的帮教对象,协助办理求职登记、介绍工作,鼓励其自食其力。通过政府一系列的帮扶救助措施,使帮教对象有基本生活保障,增强其社会接纳感,有助于其脱离不良群体,预防重新犯罪的发生。

4、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不定期通报帮教对象情况。司法所根据地区帮教对象情况,与派出所、610办公室、综治办等部门不定期通报情况。对于交叉管控的人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全面掌握,对于有重新犯罪倾向的帮教对象,与其主管部门联系,采取救助走访,警示教育等管控措施。主动发现并排除隐患。

第三篇: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之我见

毋庸讳言,目前我国是世界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大国,每年有10多万人被车轮夺去了生命,给数十万个家庭酿成悲剧。全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越来越重要。面对交管任务繁重、警力严重不足的现状,我们该如何有效预防和快速处置各类交通事故就成为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一道“方程式”。

其次,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与时俱进、转变工作机制势在必然。在新形势下,公安交警必须明确主力军的作用和任务,以“努力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法规意识和防范能力”为中心,充分发挥公路交巡警“机动灵活,快速反应”的职责,达到事故少、秩序好、平安畅通的工作目标。今年以来,我市各交警大队因地制宜,不仅在各自辖区建立旅游联勤制度,而且采取相互之间建立县际联勤制度的防范措施。如五台、繁峙大队与河北建立了省际联勤制度,对路面日流量及交通安全形势进行分析调研,提前排查旅游交通隐患,并在不适合旅游车通行的景区路口增设临时禁行标志和宣传牌,使我市的旅游交通呈现出总体平稳的安全态势。直属一大队针对禹王洞景区道路弯急、坡陡、路窄的复杂路况,灵活增设多处人工指挥点,并及时向禹王洞管理处下发了交通事故隐患通知书,有效遏制了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此外,我们还须紧跟时局变化,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好三件事:一是正确引导“如日中天”的客运业稳步向安全轨道发展。如开展警民联席活动,采取民警直接联系客运车措施,创建警民平安之家,聘请驾乘人员为公路联防治安员等,使警民关系得到根本改变,既维持了公路畅通平安,又使交通法规、安全意识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心里;二是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快速准确来做好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譬如我市三月份启动交通事故救助绿色通道“五联动”工作机制(公安出警,医疗急救,专业清障,保险理赔,司法鉴定)后,就有力保证了各类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理,开创了政府领导、部门参与、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新局面,社会效益良好;三是充分发挥基层交安委和驾驶员协会的作用,变交警单打独斗的路面交通管理模式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社会化交通管理模式。

第三,狠抓源头,深入整治,依法管理,筑固打牢基础工程。

1、管理方面,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各负其责,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公安交警部门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同时,督促其它部门配合联动、齐抓共管。如安监局的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宣传部门的交通安全宣传,交通运输部门的源头管理,农机部门被委托的农用机动车管理以及教育部门的师生交通安全等等。只有形成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综合治理的良好局面,才能有效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现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目的。

2、事故隐患整治方面,要常抓不懈,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及时整改排查交通事故“黑点”路段。未能当场解决的,切勿推诿、扯皮,要迅速上报,请求政府督办整改落实。

3、治理源头方面,除了严把“人情关”,进一步强化车辆检审工作外,重点要放在加强提高驾驶员的职业素质教育上。在各类交通事故中,人的主观因素超过80%以上。截止今年5月初,我市机动车驾驶员保有量已近14万人。我们不能忽视这支庞大且仍在不断递增的特殊群体的素质教育。除严格驾驶员报考程序、考试监督制约机制外,还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训和教育。所有驾校应增设驾驶员素质教育课,贯彻整个驾驶员教育培训的始终,并列入驾驶员考试的重要内容;二是抬高驾驶员的准入门槛。设定最低文凭限制,思想品德差的人员禁止参加驾驶员培训,严禁其获得准驾资格;三是加强驾驶员职业素质的日常教育。交通管理部门在交通安全法制宣传教育中,要将驾驶员的职业素质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开展以“法规知识教育、安全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的“三项教育”,切实提高驾驶员的职业素质,以驾驶员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

第四,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是预防和减少事故的有效途径。《道路交通安全法》已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社会化机制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我省实施《办法》又将4月30日定为全省的道路交通安全日,这就更突出了交通安全宣传必须走政府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上下拧成一股劲,进一步把“五进”工作做深做细,切实增强全民交通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从源头上堵塞安全隐患,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宣传媒介,多以百姓身边事为素材,多搜集报道人们司空见惯的不文明交通行为和交通违法行为,以人性化的手法来加大交通安全宣传的渗透力度,形成强势宣传媒体效应和覆盖各阶层的网络效应,在全社会营造“交通安全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

第五,坚持走科技强警的路子,不惜代价加大高科技投入。惟有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才能提升交通事故预防水平和交通管控能力。交通管理科技含量越高、智能化程度越强,各种交通事故隐患就越能被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事故发生机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必须在道路环境、机动车监管、事故预防、接警出警等方面大力推进智能化建设。我支队根据《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实施意见》要求,每个中队配备了一台以上测速仪。在“双超”违法行为突出的108国道、大运线等重点路段,我们充分利用监控设施和其它高科技管理手段,路面管控效果倍增。据统计,全市仅利用测速设备就查处超速违法行为5330起,因“双超”引起的交通事故随之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我市的台忻旅游线上,由支队成功研制出的“流动电子警察”也大显神威。今年三月份以来,这种同时可对超速、逆向行驶、占道停车、违法超车等七种违法行为进行证据采集和有效监控的先进测速系统,已定时、不定时的监测到6600余辆超速车,极大地震慑了超速违法行为。该线路超速车辆从月初的每天过百辆次骤降至每天数十辆次,因此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大幅度下降,较好地保障了该旅游线的交通安全畅通。

第六,健全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标线是一种低成本投入、高效率回报的预防事故的有效手段。今年以来,支队紧抓对事故“黑点”的整治工作,从人、车辆、道路(包括交通安全设施)、环境、管理等角度对事故多发点、段进行综合会诊、现场“对症开方”,对不合格道路,特别是弯道、坡道、叉路口等路面及时改造,科学设置限速、让行及其它预防事故内容的交通标志标线,使前4个月的事故发生起数同比下降

6.61%。

总之,安全是交通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事在人为。只要我们牢牢树立“事故可防、事故必防”的信心,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切实可行,落实上坚强有力,构建全社会综合治理的良性机制,就一定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第四篇: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作者:张晓芝出处:论文网更新时间:2011-9-2

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摘要:青少年代表祖国的未来,担负着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青少年是否能被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对于祖国日后事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犯罪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青少年的犯罪因素有很多,不仅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家庭、学校教育的不当也会导致青少年犯罪几率的上升。

因而,其预防措施必须要将三者有机地进行结合。

其中,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则是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和学校进行紧密的结合,一起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且引导其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保障青少年健康的成长,逐步引入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社会关注;学校教育。

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重,且犯罪向低龄化、暴力型、团伙犯罪转变,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国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与此同时还要深入探究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而有些家庭模式,例如,过分宠溺、简单粗暴、气氛异常、经济贫困等家庭都有可能使子女形成不良的个性,从而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二、社会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在促进社会全民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崇拜主义、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等比较消极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比如,染色馒头、着色芝麻、注水牛羊肉等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存在着道德滑坡、违法乱纪现象,而这些“丑陋”的存在确实影响着青少年幼小的心灵。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我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当前的文化市场中,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文化娱乐制品充斥了大量的迷信、暴力、色情等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也使得对于社会了解不大清楚的一些青少年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教育体制中却也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学校还是热衷于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德育教育,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盲目地超越、拔高,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厌学、辍学的现象,从而过早地进入社会,为青少年走上违法道路提供了可能。作为学校主体之一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其“言传身教”有时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心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再有就是有些学校本身存在问题,与家长沟通不及时、不顺畅,有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无法对学生的不良“苗头”进行有效抑制,导致不良习气不断蔓延,从而陷入犯罪的漩涡。

四、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

青少年不断的犯罪,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不够坚强,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的不断发育的阶段,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制外界影响的能力、自控能力都较弱,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还不强,更加容易走上歧途,走向犯罪的深渊。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有效防治。首先强调家庭,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在为子女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的同时还应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补充更多的知识,不断增强自身作为一名监护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尤其是在法律以及德育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家长要时刻要求自己的言行等行为,以良好的状态来影响教育自己的孩子。其次强调社会,社会是保障,国家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的活动环境、生存空间。三是要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类学科教学环节中,加强德育渗透;三要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正。最后突出“法”的权威,有关的政法部门要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对于可能危害到青少年成长的犯罪要严厉打击,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要对其做好改造工作。严厉打击不法犯罪的现象,使社会得到维护与稳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将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地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会的风气,将一些消极影响消除掉,净化我们的“空气”,才能还青少年一片蔚蓝的天空,才能真正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第五篇: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宫集中心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保中

副组长:荆玉堂高金叶

组员:苗跃李玉岳修贵宫奉

牛志才刘政业王盛军魏诗田

下载关于进一步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