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重新犯罪及其统计

时间:2019-05-13 22:5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看待重新犯罪及其统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看待重新犯罪及其统计》。

第一篇:如何看待重新犯罪及其统计

如何看待重新犯罪及其统计

【摘 要】研究重新犯罪率首要弄清楚重新犯罪的概念。何为重新犯罪,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因此应从学理上予以界定。重新犯罪较为复杂,对重新犯罪的理解不可一概而论,应当分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前又犯“新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的五年内又犯一定之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的五年后又犯一定之罪的三种情形进行讨论。重新犯罪的统计必然依托于对重新犯罪的理解,所以重新犯罪率的统计也应当分情形予以界定。

【关键词】重新犯罪;重新犯罪率;统计

一、重新犯罪的学理界定

在刑法学上,重新犯罪的概念主要以累犯界定的,即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重新犯罪;在犯罪学上,重新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重新犯罪,是指因犯罪受到刑事制裁者再次犯罪和一般违法被劳动教养①或已解除劳动教养的人员再次犯罪,以及虽未被揭露和受到刑事制裁但却多次犯罪的犯罪人的犯罪。狭义上重新犯罪的概念基本与我国一般累犯概念的表述一致,即原犯普通刑事罪的刑满释放或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在监狱学领域,一般而言,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刑罚执行完毕后再犯被判入狱之罪的,都被认定为重新犯罪。

笔者认为,从学理上,重新犯罪的概念应当界定为:因实施犯罪行为触犯刑律受到刑罚处罚,在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又犯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之罪的,或者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回归社会后的数年内又犯一定之罪并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都是重新犯罪。

上述定义包含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前后两次的所作所为都必须构成犯罪,一般的违法行为不在此范围内。第二,前后两次犯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第三,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触犯刑律已经被判处了刑罚,后又犯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之罪。第四,行为人后罪的发生,既可以是前罪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也可以是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被赦免回归社会之后。换言之,即使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期间也可以认定为重新犯罪。第五,行为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的犯罪与前罪发生的时间有分界点,即后罪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被释放或被赦免回归社会后的一定期限发生的,既可以是在五年内,也可以是在五年后发生的,如满足累犯的条件,则在行为主体认定上按累犯处理。

二、重新犯罪的情形

我们研究重新犯罪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重新犯罪,是为了系统准确地考察重新犯罪的情况,判断重新犯罪对严重刑事犯罪的影响和与社会治安的相关程度,从宏观上、全局上为预防重新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国家制定有关刑事政策和法律、法规提供客观真实的情况。笔者认为,对重新犯罪的理解应当分三种情况。

第一,在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前又犯“新罪”的,是重新犯罪。前文已述,所犯“新罪”发生在犯罪分子所犯前罪的判决宣告后,相对于普遍观点而言,犯罪分子所犯后罪在时间上的认定从“刑罚执行完毕后”前置到“判决宣告后”。即只要是判决宣告以后又犯罪的,皆可认定为重新犯罪。

第二,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的五年内又犯一定之罪的,是重新犯罪。这类似于我国刑法对一般累犯的界定,但范围大于一般累犯,即已经执行完毕的前罪不限于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一定之罪也不限于“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很显然,累犯属于重新犯罪的一种情形。之所以将时间间隔设置为“五年”,一方面考虑到重新犯罪与累犯本身就存在包容关系;另一方面考虑到重新犯罪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中央政法委员会于1985年1月8日批准的司法部《关于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重新犯罪、违法问题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标准的认定。该《意见》就是以1979年《刑法》第10条对罪与非罪的规定、第61条和第62条对累犯的规定为蓝本,最终确定了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法律标准。现如今依据我国1997年《刑法》,界定累犯的期限由1979年规定的“三年”修订为“五年”,因而相对应地,认定重新犯罪的时间间隔也应以“五年”为分界点。

第三,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的五年后又犯一定之罪的,也是重新犯罪。这是对重新犯罪认定标准的延伸。在现实生活中,刑满释放人员在刑罚执行完毕五年后又犯罪的案例确实存在,如“张君案”及“周克华案”就是例证。重新犯罪问题研究不仅对我国监狱行刑政策有宏观指导意义,在实践中也具有统计分析意义。众所周知,统计分析讲求的是尽量保证数据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全面性。目前我国关于重新犯罪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必然需要统计数据的支撑,“时间”是数据的基本要素,倘若将前罪刑罚执行完毕“五年后”又犯罪的排除在重新犯罪情形之外,恐怕与数据统计的科学性及全面性背道而驰。此外,对特殊累犯而言,其并无“五年”的时间限制,但特殊累犯也是重新犯罪的一种,是故,为保证重新犯罪认定的全面性,重新犯罪也应当涵盖刑罚行完毕(或赦免)的五年后又犯一定之罪的情形。

三、重新犯罪率的统计

依据前述重新犯罪的理解,笔者认为当前重新犯罪率的统计也应当分情况讨论。

第一,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即刑罚执行期间的重新犯罪率,即因实施犯罪行为触犯刑律受到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一定之罪的概率。在计算上表述为:某年度刑罚执行期间又犯新罪的重新犯罪人数占该年度被执行刑罚总人数的比例。用公式即可表示为:

公式1:

刑罚执行期间的重新犯罪率=

第二,刑满释放后的重新犯罪率,即因实施犯罪行为触犯刑律受到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被赦免回归社会的五年内或五年后又犯一定之罪的概率。值得一提的是,重新犯罪的对象分类中,累犯是其中一种,故“五年”是关键点。但重新犯罪率作为一个量化的标准,要考虑其应用的灵活性。如果分情况设定五年内或五年后进行计算,就相当于设定了重新犯罪的时间间隔周期。那么在刑满释放后的1年、2年,甚至4年的重新犯罪率如何统计?因此,笔者认为,刑满释放后的重新犯罪率可作此概括:某一年度刑罚执行完毕或被赦免回归社会后的数年内重新犯罪人数所占该年度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人员总数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可表述为:

公式2:

重新犯罪率=

笔者认为,上述重新犯罪率的统计方法的进步性在于:第一,基于重新犯罪概念的全面剖析,分情形设定重新犯罪的统计方法。传统的认定重新犯罪的标准,都认为应是在刑罚执行完毕后又犯罪的才属于重新犯罪。殊不知,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罪,较刑罚执行完毕后又犯罪相比,其严重性、恶劣程度更大,更应该被认定为重新犯罪。而且,刑罚执行期间的重新犯罪率也正是由于重新犯罪案件发生时间的特殊性,因此可以作为监狱行刑成效的参考。第二,不再具体规定重新犯罪的统计时间,以“数年内”代替。所谓重新犯罪的时间间隔,即后罪的发生距离前罪被判处刑罚或赦免回归社会后的时间长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新犯罪周期。重新犯罪周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罪的频率,周期的长短与重新犯罪率的高低具有紧密联系。以“数年内”取代固定年限,这样可以突破研究者们固定的思维模式,不再局限于“五年内”的计算,研究者也可以根据调查工作的需要灵活运用,如一年内重新犯罪率、两年内重新犯罪率、六年内重新犯罪率等等。

有学者提出用重新监禁率代替重新犯罪率。重新监禁率是指被监禁的人刑满释放之后一定期限内再次被监禁的概率。它通常用某一年度刑满释放后一定期限内重新监禁人数占同一年度刑满释放人员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用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公式3:

某年度重新监禁率=

对此笔者认为,用重新监禁率完全替代我国重新犯罪率有失偏颇。虽然在实践中被判处监禁刑的犯罪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被赦免的人员比例较小,但并不排除被判处管制、拘役之罪犯的存在。统计计算被判管制、拘役人员的重新犯罪率的意义在于:可以在同一个犯罪周期内与其他刑种,比如被判有期徒刑的罪犯重新犯罪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如果用重新监禁率替代我国重新犯罪率,则只能在纵向范围内即被监禁人员范围内比较不同重新犯罪周期下的重新犯罪情况,这带来的后果是无法保证重新犯罪实证研究的层次性和真实性。为此笔者认为,既然要为重新犯罪率的统计确立一个法定的统一标准,就应该考虑到实证研究的广泛性,至于期限上的设置,则是司法实务部门以及研究者们的自由裁量问题。

注释

① 劳动教养制度已经被废除,此为行文需要。

参考文献

[1] 康树华.犯罪学[M].北京: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2] 周勇.重新犯罪率及其统计方法析疑[J].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12).作者简介:曹琼洋(1990-),女,河南漯河人,上海政法学院2013级刑法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监狱学。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关于进一步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的通知

为认真贯彻全国、自治区、地区政法工作会议和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规范化”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严格衔接管控、落实帮教措施、引导促进就业”三个环节,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现将有关事宜做如下通知:

一、切实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控工作

按照中央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时衔接工作的意见》(综治委[1999]5号)要求,综治部门要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对地区安置帮教工作的检查、考核和评比。公安部门要做好对本地区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控制工作,及时为刑释解教人员办理户口恢复手续,对人户分离的刑释解教人员,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其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居住地公安派出所要及时反馈有关信息。继续开展排查工作,查清底数,掌握去向,特别对去向不明的刑释解教人员展开查找工作。各县(市、景区)对监狱、所辖看守所发出的《刑满释放人员通知书》、《解除劳动教养人员通知书》的情况要进行全面检查,县(市、景区)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基层安置帮教组织、派出所收到《通知书》的情况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发现存在的问题,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作为重点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努力减少脱管、失控现象的发生。司法行政部门要制定地区安置帮教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地区做好对服刑在教人员走访和服刑在教人员在刑释解教时的衔接工作;加强地区与监所的联系,及时掌握服刑在教人员及其家庭的情况,做好相关工作;了解、掌握本地区刑释解教人员的基本情况;承担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乡镇、街道及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居(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要落实重点帮教力量,完善对重点对象实施防范控制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工作,完成数据库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和管控工作。

二、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

贯彻落实《中央八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若干措施的通知》(新社综办[2004]14号),监狱、看守所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的方针政策,教育服刑人员特别是即将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掌握出狱所后基本就业和社会保障常识。进一步加强对服刑、在教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劳动部门要配合监所对服刑在教人员开展就业政策教育、技能培训和择业咨询,适当减免考试、发证和鉴定有关费用。协助地区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岗位信息。对有就业愿望,但暂时尚未就业的刑释解教人员,尽量安排公益性劳动岗位,进行过渡性安置。民政部门要鼓励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兴办经济实体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对“三无”(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暂无能力自谋职业、生活无着落或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刑释解教人员、符合低保、“五保”或社会救济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应落实有关社会保障措施。对农村籍的刑释解教人员要及时落实责任田,划分宅基地,刑释解教人员原承包的土地被征用的,应给予土地补偿,不得随意克扣或取消。对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实体、申报个体工商户、申办私营企业的,工商部门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依法予以登记,保护其合法权益,并对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就业基地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税务部门经司法行政机关和劳动部门认可,按有关规定,在税收上对刑释解教人员给予优惠,扶持其发展。各县(市、景区)要把做好安置帮教工作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进行考核。

不断拓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就业渠道,鼓励刑释解教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包括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逐步实现安置就业市场化、社会化。在社区建设工作中,鼓励刑释解教人员在社区服务的岗位就业,特别是在政府开发的面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

三、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安置帮教工作

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做好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意义。各县(市、景区)要深入挖掘、培育和树立从事安置帮教工作贡献突出的先进事迹和走上正路、勤劳致富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典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对待刑释解教人员,消除社会偏见和歧视。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安置帮教工作,形成全社会关注、理解和支持安置帮教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关工委、个体企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应积极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动员职工、团员、青年、妇女、离退休干部职工“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参与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并将其与基层安全创建,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动和组织社会帮教志愿者开展对服刑在教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实际问题。街道、乡镇要做好“必接”、必访”工作,对辖区内的刑释解教人员登记建档,建立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做好“必知”工作,落实帮教措施,做好“必帮”工作。各县(市、景区)在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中,要把对刑释解教人员的道德、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安置帮教工作的实效。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动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

各县(市、景区)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作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督促检查,认真落实,把安置帮教实绩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各县(市、景区)综治委(办)要切实加强对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注意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工作指导。确立乡(镇)副职领导、街道(社区)主任、村支部书记为乡(镇)、街道(社区)、村安置帮教工作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加强各级安置帮教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特别是基层安置帮教工作机构的建设,充实领导力量和必要人员,完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作用。地、县(市、景区)各级司法行政、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税务、工商、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个体企业协会等到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动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第三篇:我市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我市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2010-09-26 来源: 网络转载 作者: 相关网站 阅读次数:68 【大 中 小】

近年来,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平安创建建设,实现了社会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社会深入人心。仍而,有和谐相左的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据市司法局统计,我市5年内重新犯罪人数达到37人,重新犯罪比例较高,尤其是超过3次以上服刑的有8人,超过5次的有3人,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性,预防刑释人员重新犯罪面临严峻的形势。

一、重新犯罪人员的特征

通过我市对2005-2009年刑释人员重新犯罪进行调查,发现这些人员具备以下共同特征: 1.受教育程度低,未婚。这37名重新犯罪人员中,初小文化程度的为36人,占总数的97%;未婚的人员有30名,占总数的81%。

2.工作稳定性差。有17名人员无工作,16名人员灵活就业,占总数的89%。

3.犯侵犯财产罪的居多。有2名人员犯抢劫罪,23名犯盗窃罪,2名犯诈骗罪,占总数的78%。

4心理上自控能力差、主观恶习深。象上面举例提到的3次以上的累犯,多数存在这一现象。在37名重新犯罪人员中,主观恶习深的有19名,自控能力差的达到30名。5.区域性。重新犯罪高发的地区为我市的沙溪镇,占整个刑释人员总数的比例最大。

二、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主要原因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社会环境、家庭态度、政府行政作为以及自身方面直接影响着他们再社会化的适应过程,我市刑释人员重新犯罪主要集中在这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认同度低。刑释人员大多没技术专长、有劣迹,社会上存在歧视、排斥,就业十分困难,回归社会后来自家庭、生活、生存的压力,得不到认同,是导致这些人犯罪的根本原因。刑释人员姚某,男,72年出生,初中文化,初犯是未满18岁,09年3月3日因涉嫌犯盗窃罪被判刑1年6个月,这已经是姚某第7次因盗窃罪被判入狱了,家中老母因为儿子盗窃入狱而上吊自杀,姚某唯一的女儿也在14岁的时候辍学,妻子也因其入狱而与其离婚,家中靠老父亲的退休金勉强度日,因为手脚不干净,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姚某于是破罐子破摔,一而再再而三的靠偷盗渡日。

2.家庭监督义务差。刑释人员中初小文化占到很大比例,这些人员没有到法定工作年龄,过早踏入社会,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还不成熟,受到欲望的驱使,在缺少家庭监护的情况下,极易误入歧途,而后形成恶性循环。刑释人员赵海良,1986年6月出生,2004、2006、2008年三次因盗窃被判刑。赵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两人都不管他,导致他缺少家庭教育和关爱,初中毕业后整天在外瞎混,而且没有固定居住地,在社会上结交一些不良人群,致使他在24岁时,已服刑3次。3.自身人生观堕落。刑释人员重新犯罪中突出的未婚、离异人员、盗窃犯多,根源在于这部分人自身上好逸恶劳,不肯吃苦的心理,从而导致没有稳定的家庭,缺少家庭约束力。刑释人员沈某,1986年4月出生,因盗窃已被判刑5次。沈某家庭离婚,平时好吃懒做,不肯吃苦。2010年1月刑释后,市局发放500元临时救济金,他当时表示愿意发挥特长,在街设摊修鞋,为此镇司法所另外帮助他解决了一些启动资金,添置设备,后了解,该对象把资金用作吃喝上。

4.结交朋友不慎。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一些社会上闲杂人员、狱友、以及案件的同案犯,都会主动与他们联系,从而对他们并不稳固的改造思想出现动摇。城厢镇李某,初犯时18岁,犯盗窃罪,出监后,在一些所谓的朋友讲义气下,因寻衅滋事再次劳教,而后的3次服刑都是在朋友的影响下,犯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开设赌场罪,让他一次一次步入歧途。5.帮教效果不明显。司法行政机关是刑释人员帮教的主力军,由于职能较弱,对该些对象回归社会缺乏有效的帮教措施,除在网络组织上加强对这些对象的监管外,实际针对性的帮教办法不多。其次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在短期内再次犯罪,监狱的管教也存在问题,没有彻底在心理上和思想上认识根除刑释人员的劣根性。

三、预防重新犯罪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保障不力。地方党委、政府虽然对稳定工作十分重视,把安置帮教工作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但是这种预防性工作,直接产生的效益不明显,党委、政府工作的重心往往放在其他方面。一是在司法所队伍配备上不强。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我市基层司法所面临年龄老化、人员不足、责任性不强等问题,每个所人员到岗的一般在3人左右,年龄结构极不合理,50岁以上的过半数;二是经费投入不足。安置帮教经费虽然列入市、镇财政预算,但实际工作中经费落实不好;三是工作人员选拔上差。刑释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必须落实懂业务的专人去抓,但各基层司法所由于工作人员有限,基层司法所职能众多,每年刑释人员又多,帮教人员与刑释人员比例上的不对称,造成工作质量、要求不高。

2、制度执行不力。一是衔接渠道不畅。监狱、看守所在材料的寄送上,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有个别外省单位甚至没有材料,如沙溪一名2009年从新疆新开岭监狱释放的,已与公、检、法成员单位联系,至今没有材料;二是报到制度落实不好。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不到镇司法所报到的比较普遍,镇司法所么没有强制刑释人员报到的抓手,而到公安户政办理户口登记手续的,也仅仅为80%左右,造成工作上很大的被动;三是定期走访制度不够全面。个别镇司法所对刑释人员定期走访流于形色,只通过电话了解一下情况,实际动态情况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制度执行上的不到位,为刑释人员脱管、漏管埋下隐患。

4.帮教措施不力。一是针对性帮教不够。镇司法所在开展帮教工作中,往往用临时性救济代替整个帮教过程,从而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如刑释人员中惯盗犯在心理上已经有盗窃瘾,主观上自控能力差,靠救济只能治标不治本,必须制定有效的帮教措施。二是对重点人员动态把握不准。对刑释重点人员的思想动态、流动情况、就业情况掌握不细,把握不准,存在着档案外的脱漏及长期见不到人的现象,尤其是“三无人员、外出务工人员、流动人员”这三类对象。三是管控措施少。刑释人员中的“三无、外出、流动”对象,通常是重犯的高发群体,而该部分对象回归社会后,小部分作为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矫正,应该说大多数人员在政治上是自由公民,采取何种方法对他们进行管控,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要求。镇司法所一般通过间接的方法,了解他们的行踪,动态性掌握不够。

5.与成员单位之间的配合不够密切。安置帮教是一项社会综合性工作,在工作中必须依靠公、检、法等成员单位的力量,才能把工作做到位,而实际工作中,司法行政机关往往孤军作战,没有发挥好成员单位的作用,不主动整合资源,使安置帮教的平台空置。

四、解决问题的几点意见

1、领导重视,积极营造良好的安置帮教社会氛围。市、镇两级安置帮教机构要把安置帮教工作作为维护稳定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召开会议、学习文件、举办讲座、印发宣传资料和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不断统一基层组织和群众对刑释人员这类特殊群体的思想认识。积极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安置帮教工作,依靠村(居)委会和社区各方面力量,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安置帮教工作,维护好刑释人员的合法权益,减少社会歧视,为刑释人员重新做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要落实领导责任制,每年年初在层层签订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中,对刑释人员的安置率、帮教率、重新违法犯罪率纳入量化指标,年终考核时作为衡量各级领导政绩和评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的重要依据,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基础,营造一个共同参与的局面。

2、加强保障,建立安置帮教工作防控体系。刑释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安置帮教历来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一项社会性工程,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性工作,要实施系统化管理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就必须造就一支过硬的专业性队伍。首先是将镇村(居)委会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力求达到持证上岗;其次与司法学院(校)挂钩实行定点委培,造就专业人才;第三实行专业招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实镇级专编专岗专人,为安置帮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大资金的管理力度,切实把经费真正落实但到安置帮教工作中。

3、政府引导,建立社会性的安置就业过渡性基地。市、镇安置帮教组织要积极发挥成员单位的作用,选择适合刑释人员就业的单位,如汽车修理厂、物业公司、建筑公司等劳务型企业,作为刑释临时性安置帮教基地。相关单位应出台政策对这些过渡性基地予以支持,从而解决迫切需要帮助的刑释人员就业难问题。同时,通过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增加无业对象、生活困难对象的就业竞争力,增加他们自主创业的砝码。

4、整合资源,全方位落实帮教工作措施。第一,加强衔接渠道畅通,组织基层司法所落实好报到登记,摸清情况,建档立卡,签定帮教协议,定期走访谈话,尤其要掌握刑释人员的思想动态,重点是外出务工人员,防止脱管漏管;第二,加强成员单位协调,重点解决无家可回、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的生活困难金,稳定刑释人员的思想。依托劳动部门或以职业介绍所的方式,走市场化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就地安置,力求解决脱漏管现象,减少回归人员的重新犯罪;第三,加强异地帮教机构的联系,建立外出刑释人员托管制度。在基层帮教组织摸排外出打工人员去向的基础上,同务工所在地的安置帮教组织签订委托帮教协议,在有组织流动的外出人员中建立帮教组织或明确专人帮教,使流出地和流入地形成合力;第四,加强帮教小组的力量,建立刑释人员的考察评估、鉴定程序。建立由村(社区)专职副书记、片警、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的帮教小组,每季对被帮教人进行考察评估,每年对被绑架对象进行一次评议,由帮教对象汇报一年来重返社会的现实表现,依据帮教记录、群众的反映,评议小组当面进行评点并打分,作为档案留存备查。

5、树立典型,为刑释人员遵纪守法作榜样。市、镇安置帮教机构要抓好刑释人员遵纪守法、勤劳致富,扶弱济困、自主创业的典型,借助报纸、电台等媒体力量,大力宣扬这部分的闪光点,作为帮教工作的切入点,通过正面宣传,提高刑释人员在社会上的认同度,从而使刑释人员心理上能逐渐克服自卑、自控能力差的问题,与常人一样融入社会。通过树立典型,形成刑释人员积极融入社会的羊群效应。

6、加强调研,探索帮教的长效机制。做好刑释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针对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司法行政机关和安置帮教部门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出台一些长效运行机制的方法措施,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地方综治方面的硬性措施,使回归人员走上健康的道路。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预防帮教安置对象重新犯罪措施

社区矫正对象监管方案:

一、建立帮教小组,签订帮教协议书,实施帮教。

二、定期走访察看,进行法律教育。

三、定期组织参加公益劳动,使其尽快回归社会。

四、对其实施手机定位,实时进行监控。

一、是对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开展以案说法等警示教育活动,为其敲响警钟,预防重新犯罪。

二、是坚持定期谈心交流,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教育他要懂得自爱自强,不要自卑于自己的特殊出身,更不要埋怨社会。

三、是工作人员定期到其所在的村委会,与其的家属及村干部座谈,要求其家属和村干部多些关注、支持、教育,让他早日回归社会,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四、对其实施手机定位,实时进行监控。

预防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措施:

1、建立对矫正对象多点监控。建立了由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工作站、矫正对象亲属组成对社区服刑人员重点人的监控体系,整合各种力量的优势,辅助开展社区矫正。

2、严格执法活动。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社区矫正的工作规定。

3、开好第一次接收受会。每接收一名新的矫正对象都召开有社区民警、居(村)委会主任、矫正对象家属参加的接收会,在会上除了向矫正对象本人宣告矫正期间遵守的各项规定以外,还要和矫正对象家属签订《帮教协议》,再由社区民警和社区居委会主任分别对其进行教育,最后矫正对象家属和矫正对象本人表态;

4、最大程度的发挥亲属的亲情作用。加强与重点人亲属的联系沟通,从不同侧面了解重点人的动态;为强化这一手段,制作了“爱心联系卡”发放给矫正对象及其家属。“爱心联系卡”上面除印有矫正办人员的联系电话外,还写着 “回归、和谐、真诚、信任”这一我们在工作中逐步树立起来的工作理念,以及“管理是我们的职责,真诚是我们的选择”的工作准则。

5、建立社区矫正个案矫正工作小组。在每个矫正住所地建立社区居委会矫正小组,小组成员中有社区党委、居(村)委会、治保会、楼门组长等成员组成,发挥他们地熟、人熟、情况熟的辅助矫正作用。

6、积极发挥基层司发行政的职能作用,将其寓于社区矫正。整合司法所的人民调解、法律援助职能,对重点人和其他矫正对象进行人性化管理教育,在他们出现家庭矛盾、法律难题时,为他们提供法律帮助,把可能引起犯罪行为的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7、建立“耳目”。对重点人,在其周围寻找有条件与其接触,并愿意为我们工作的人,做我们的“耳目”,以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行为动态。

8、建立“联系人”。对“三无”人员,在其朋友、邻居、房东中选择“联系人”,以确保其不脱离管控。

9、建立不定期走访和电话查询制度。掌握矫正对象的真实活动情况。

预防帮教安置对象重新犯罪措施:

1、建立重点人管控纵向监督管理体系。司法所统筹安排地区26个调委会的重点人管控工作。在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市、区有关帮教安置对象排查、管控文件精神的前提下,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排查标准和有操作性的管控措施。切实有效地监督、指导各调委会帮教安置对象管控工作。在帮教安置对象出现突发事件及复杂、疑难情况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

每个调委会主持建立帮教小组。通过帮教小组对重点人进行走访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上报各类可能引起重点人重新违法犯罪的事件。

2、落实“七包一”的帮教对象管控横向责任体系。由司法所所长、专职司助、协管员、社区民警、调委会主任、治保积极分子和重点人亲属组成的“七包一”管控责任小组,通过不同人员、不同途径,不同角度落实对帮教重点人的帮助、教育工作。做到责任到人,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既体现政府对于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扶教育,让他们感到社区的接纳,又通过亲情感化让他们感到家庭温暖。帮助他们建立与社会良好的沟通,减少重新犯罪的发生。

3、整合地区资源,落实帮教政策。在定期开展走访排查工作,了解帮教对象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对于生活确有困,身体残疾的帮教对象,及时给予救助。协助帮教对象到街道社保所办理低保,廉租房及残疾人证。对于有劳动能力,本人又有工作意愿的帮教对象,协助办理求职登记、介绍工作,鼓励其自食其力。通过政府一系列的帮扶救助措施,使帮教对象有基本生活保障,增强其社会接纳感,有助于其脱离不良群体,预防重新犯罪的发生。

4、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不定期通报帮教对象情况。司法所根据地区帮教对象情况,与派出所、610办公室、综治办等部门不定期通报情况。对于交叉管控的人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全面掌握,对于有重新犯罪倾向的帮教对象,与其主管部门联系,采取救助走访,警示教育等管控措施。主动发现并排除隐患。

第五篇:如何看待城乡

如何看待城乡“麻将馆”遍布,赌博风盛行现象

现在的确到处都有人打麻将,甚至老的少的都会,麻将似乎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最佳的活动之一了。打麻将其实也不能完全否定,但是把麻将作为赚钱的工具,想借麻将发家致富直至赌博便是要制止的。就此我对我所在的车站社区坐了一个调查,据统计大大小小的麻将馆不下二十家。我还对一家麻将馆进行了访问,十分感谢老板的配合。问题1: 你们开麻将馆多少年了? 向女士(麻将馆老板):八年了。问题2: 你们为什么选择开麻将馆?

向女士: 赚些钱吧,而且这边闲着没事的人还是比较多的,以前就有人一起坐在我们家打麻将,后来才决定开麻将馆的。问题3: 每次收费是多少? 向女士: 5块一人

问题4 :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向女士:大多都是些闲在家的老人。问题5: 什么时候的人最多?

向女士: 周末吧。有些上班的人放假了无聊了也会打打小牌。问题6: 您自己打麻将的吗? 向女士: 很无奈,我会打。

问题7: 你们一般晚上营业吗?那么几点关门呢? 向女士: 营业,12点吧。

问题8: 这对你们的生活影响吗?

向女士:习惯了吧。睡的晚。上午不营业所以也可以起的晚一些。问题9: 家里有小孩吗?影响学习吗?

向女士: 有,她说她自己也习惯了,倒是不怎么影响。其实来我们这里打麻将的一般除了麻将声倒是不会大喊大叫的。毕竟我们住的地方倒也是比较安静的。问题10: 你们这里有没有打大牌的呢?

向女士: 我们的没有,但是别的地方有,我们这里输赢不大

谢谢!

签名:

2012.8.26

我又对来麻将馆打麻将的周奶奶进行了采访: 周奶奶您好!你好!

我问:您为什么喜欢打牌呢?

周奶奶笑一笑说:老人家没什么事做,就和几个老人一起打打牌,输赢也不大。我:那您一周打几次? 周奶奶:三四次吧。我:您今年多少岁了啊? 周奶奶:63岁 我:打牌不打钱好不?

周奶奶:没什么味,有些输赢才有趣。

签名:

2012.8.26

经过采访,我觉得大多数都是觉得闲在家里无聊才选择打牌的,其实我们社区的文娱活动并不是特别的丰富,老人家除了晚饭后去公园跳跳舞也确实没什么事干。而且向女士说我们社区闲着的人很多。我觉得社区可以多安排些有益的文娱活动,打麻将也许也是一种但还是有很多方式的。

我上网查了麻将的有关资料: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相传明朝名为万饼条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另一方面, 有人说麻将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例如:“筒”图案就是火药枪。还有的说,麻将基本张数为108张,代表着水浒里的108位好汉,东南西北则代表这些好汉来自东南西北四面八方;中发白是说这些人有的是中产阶级,有的是高官贵族,有的则是白丁出身。

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根据麻将的历史我知道麻将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就如我开始所说,打麻将不能否定,但是赌博要否定。麻将的打法有很多种,各式各样的玩法也为麻将增添了乐趣。

赌博是大量资金的流动,而且没有定性输赢很快,有时一场下来可以赚很多钱多过有些人幸幸苦苦几年的血汗钱,有时却也可以将自己家产输的精光。正因为赌博这样的特性,人们才愿意赌博,才愿意寻求刺激,才愿意做梦做靠赌博发家致富的梦。

最后,我想说,远离赌博幸福一生。小赌怡情,大赌伤身。

下载如何看待重新犯罪及其统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看待重新犯罪及其统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看待鲁迅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鲁迅马雪晴摘要: 70多年来,对鲁迅先生的解读和阐释、褒扬和审视、争议和攻讦,几乎从未停歇过,而真实的鲁迅只有一个。所以现在“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

    如何看待问题

    如何看待问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谈之六 所谓问题,就是我们工作和建设上的弱项和短板。无论哪个单位或者哪项工作,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决定着领......

    如何看待职业倦怠

    如何正视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代名词,也是各行各业都存在的状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该如何去正视它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去上课,亦有可能一周的课程都是重复......

    如何看待企业文化

    如何看待企业文化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对于企业文化,管理咨询这样比喻它: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像是一个发动机。企业用什么来激励员工,正规制度讲究的是物质奖励、金钱刺激,这是很......

    如何看待期末考试

    如何看待期末考试? 孩子们明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家长们期待着孩子能给一个满意的成绩,孩子们一般还是比较忧虑,唯恐考试不理想,让老师、家长失望。 实际上我们都明白,考试只是一种......

    如何看待信访

    信访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工作情况、提出意见或投诉,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是一种利益表达方式。......

    如何看待爱岗敬业

    如何看待爱岗敬业 包括主动积极的态度,归零的心态,职业精神和游戏精神。 比如说到主动积极,你可以举自己是如何主动积极配合同事、领导或者同学、老师做好工作的(要和你应聘的岗......

    如何看待腐败

    如何正确看待腐败问题 世界各国皆有腐败现象,并且自古有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国家对公务人员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加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