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看待企业文化
如何看待企业文化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对于企业文化,管理咨询这样比喻它: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像是一个发动机。企业用什么来激励员工,正规制度讲究的是物质奖励、金钱刺激,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只有这些物质激励是不够的,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一种晋升机制和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最有效的激励。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担当者指南针的角色。企业设立制度,是为了对企业的行为有规范。然而,市场的变化,靠制度实际上很难跟得上,这时候,企业员工的行为就要靠企业文化做引领。
企业文化还可以作为一种消毒剂存在于企业中。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超越唯利是图,让企业员工在利和义之间,个人追求与团队合作上寻找到平衡。
企业文化还是一种胶水。如果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建立在自利的基础上,企业将不得不靠制度来防范员工的背叛或者任何有损于企业的行为。用信任的文化去影响新来的员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建防盗门的成本,也许是更好的办法。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也可以作为一种心灵鸡汤来调剂工作。好的企业文化能给企业员工带来预约以及极大的满足感,就像是心灵鸡汤一样。而人们需要这样的鸡汤并且喜欢陶醉在此。
总体来讲,企业文化还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其作用却是实在的。这种无形的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思想指导。
管理咨询将企业文化做出了种种的比喻,廊坊管理咨询将企业文化做出了种种的比喻,这也充分证明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讲是多重要,企业必须要将企业文化的建设做到最好的一个规划。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明阳天下拓展培训网站!
第二篇:怎样看待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
怎样看待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毕竟的途径,也是所必要的战略规划。在企业中存在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企业赖以发展最为核心的推动力。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绝佳的作用,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企业文化就只是简单地几句话,也就是企业的几句口号而已。要是存在这样的想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企业文化是融合整个企业的价值观念与发展理念,更是团结企业内部,架构起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
员工的工作方式与心态都会随着企业文化的改变而改变,一个真正适合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指出新的方向,并且让员工感觉到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密的融合为一体,更为增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改善了懒散的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效率。
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在进行实施的时候,也要做好全面的准备与分析,及时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管理制度,并完善整体的发展进程。
第三篇:如何看待鲁迅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鲁迅
马雪晴
摘要: 70多年来,对鲁迅先生的解读和阐释、褒扬和审视、争议和攻讦,几乎从未停歇过,而真实的鲁迅只有一个。所以现在“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真实,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无疑是对鲁迅的一次正本清源,让鲁迅以更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关键词:两种现象正确看待还原鲁迅当今价值
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的“神化”、“革命化”或者“意识化”,所以把鲁迅归位,重新估量鲁迅的价值和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先生有深刻研究的网友梁由之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用心,将鲁迅神圣化或者妖魔化,都是一种背离本真的歪曲,都是荒唐可嗤、不足为训的。也终将是徒劳的。”① 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去看待鲁迅。
一、当今社会对鲁迅的态度
鲁迅先生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因为自己的巨大丰富性而具有多种意义的存在,因此成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借古讽今、借机报复……和“借此机会”的机会,鲁迅也差不多具有了观兴群怨的功用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像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仁者用来行仁,智者用来取智,恶者用来施恶的工具或大旗。这就不免要从为我所用的目的出发,来改装鲁迅,或是单单突出鲁迅某一符合自己需求的特性。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对待鲁迅的态度。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对峙现象。
(一)被“神化”和“妖魔化”的鲁迅
左派景仰他的反封建,右派则为他玩命的咒骂政府的本事而疯狂,于是,他就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捧为神,成了所谓的偶像。
上世纪初,鲁迅是“孺子牛”,是青年人的朋友、导师、长者,他就在青年人当中。而现在呢,鲁迅还“活”在青年人心中么?鲁迅在一些人心里已然远去。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当鲁迅的曾孙女周璟馨因参加一档娱乐节目而成为一时之新闻时,竟有人问这了样一句:鲁迅的后人怎么不姓鲁了?呜呼,连鲁迅姓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在我心中!
其次,读鲁迅的人在减少。前些时,老牌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发起的“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出炉,调查结果显示,鲁迅位列第六,敌不过“玉女作家”。何以如此呢?我以为一位80后的读者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我对鲁迅没有什么好感,如果不是因为教科书上有他的文章,我想我根本不会去读,因为他的文章虽然说在那个年代已经很白化了,但是对我而言,还是有些深奥。还有就是一种逆反思想,书上都把他说的有些神化,给他的定位太高。
这确实是鲁迅在当今遇到的难题,他是一个亲近青年的人,现在却无法亲近青年人,既有鲁迅被神化后青年人对他的反感,也在于鲁迅的难于读懂。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研究鲁迅“两棵枣树”的思想内涵。大致是这么论证的: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所以“两棵枣树”必有深刻内涵。既然如此,就一定要越过字面,深入分析。作者深入分析的结论是“两棵枣树”体现出“鲁迅先生矛盾辩证的哲学思想”。最后作者说:“鲁迅先生连这么小的细节之处,都体现出思想的严谨,这更能说明鲁迅先生思想之深刻而且已入骨三分,所以说,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受之无愧的!”
我不是吃鲁迅饭的,既没有干过无限拔高鲁迅2的事情,现在也不打算论证鲁迅2不等于鲁迅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一种补救策略,以便继续神化之),我所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鲁迅3对我们会有怎样的影响?比如说顾颉刚,对于二十世纪的史学来说,本有绝大贡献,但因为鲁迅讥讽过他的“禹是一条虫”的说法(并且捎带着连顾氏的相貌也讽刺了一下,不太厚道),算是被钉上了耻辱柱。顾氏晚年撰成长文,其中为“禹是一条虫”辩解时,连鲁迅的名字都没敢提,反而大提特提国民党官员如何如何。关于鲁迅,我想,将来还会有很多人继续钻研X1是怎样与X2不同,或者X3是怎样的伟大、光荣、正确……我以为,研究也未尝不可,但不要用研究戴安娜之死的心态和方法去研究,才是正道。否则这种神化的鲁迅现象会对青少年正确认识鲁迅带来心里上的障碍同时也为还原鲁迅带来弊端。
(二)鲁迅是汉奸
在鲁迅被神化的同时也有人大张旗鼓的反抗鲁迅,更有甚者说他是汉奸。因为鲁迅当年绝少写作、发表直接批判日本侵略者的文章,和日本出版商内山完造关系过于亲密,有特务嫌疑,和一些后来著名的抗日人物有深刻矛盾,更有的说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后来被日寇拉去做了伪政权的教育官员,成了汉奸,表明了他家人中有汉奸的事实,鲁迅难辞其咎,假如鲁迅活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刻,有可能也跟其弟弟一样为日本人服务,成为实实在在的汉奸,也有说鲁迅一直拿着国民政府的津贴,而且一直拿到死的,却反对国民政府,而当时国民政府致力于抗战准备工作,所以,鲁迅如此做,就是汉奸行为,而且是很小人的行为……
不容质疑,这样看待鲁迅同神化鲁迅有同样的弊病且更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不尊重。所以凡是用偏激的心态去认识和看待鲁迅的行为都是不可取得。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和认识去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二、正确评价鲁迅
对于鲁迅的评价应该是客观而科学的,我认为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就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一)不要误读了鲁迅的精神
“独立思考”固然是鲁迅精神的一个侧面,但我认为并非是他的“真精神”。他的真精神毋宁说是勇于实践的精神。鲁迅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不是搞纯文学或纯学术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关注着现实,关注着自己生存的外部环境,他的所有思想和创作都是他对中国现实社会的种种情状进行观察后,所作出的思考与回应。鲁迅不仅仅限于思想领域的文化生产,更注重社会领域的文化实践。他参与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用文字和行动主动介入了“三一八”学生运动,亲眼目睹了青年的血的迸流。同各种文艺思潮展开论争,加入左联,指导青年创作;加入民盟,参与社会民主运动。他的文章如此有力,使敌对者恨之入骨,令当局严密封杀,他便用几十个笔名发表文章。他的文章影响力如此之广,以至于追摹者愈来愈多,形成杂文的“鲁迅风”现象。我们说,把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生命激情整个地投入到现实斗争中,以期换来一个新世界,使后人“平静的度日,幸福的做人”,才是鲁迅的一种“真精神”。
可是我们有些鲁迅研究者总是喜欢喋喋不休地说鲁迅善于独立思考,论证鲁迅首先是一个“思想家”,标榜鲁迅的精神生活如何复杂,生命结构如何多样,想把他打扮成一个纯粹静观的思想者形象。其实这是研究者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来塑造鲁迅,与真正的鲁迅,距离何啻千里?我们现在应该对鲁迅有一种平常的心理,他是伟大的,但他不是没有缺点,就是对那些听起来不大入耳的话,我们也要学会容忍,不能因为他是伟大的,就不让别人评价。
(二)、我们讲“还原鲁迅”,实际上是还原一个丰富的鲁迅,而不是单角度的、片面的在绍兴举行的“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解读出了一个丰富的鲁迅。在人们的记忆里,说起鲁迅,总是“横眉冷对”的印象。其实鲁迅后人一直频频提出“愿大家纪念一个丰富的鲁迅”。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杨剑龙呼吁学界“要用平视的眼光来观察鲁迅的特点,然后进行探究与评说”。学者们认为,鲁迅特别关注民生,一直不遗余力地与恶势力做斗争……这些都值得当下那些只关注车子、房子和只写风花雪月的作家们深思。鲁迅也是一个收藏家,他收藏的碑拓达4700多种;鲁迅有很高的绘画天分—这是日本学者从他在日本学医期间画的人体骨骼图中发现的;鲁迅还是个设计师—北京大学校徽的设计者也是他。鲁迅的骨头并不是最硬,也没那么高风亮节,鲁迅一边骂国民党,一边还从国民党的大学到教育部挂名领取干薪。
鲁迅不是完人,遭人诟病颇多,尤其是他的偏激和尖刻,更是生前就树敌无数,死后仍授人以柄。他幼年遇过庸医,就以偏概全,把整个中医一棍子打死,贬薄得恍若巫术;为女师大**怒骂杨荫榆校长,竟挖苦到一个女教徒的婚姻状况;他因成见而苛责胡适,不仅对胡适忍辱负重的艰难努力视而不见,还屡加冷嘲热讽;在临死前写下的遗嘱中,他流露出对人世的深深怨愤,令初读者寒彻骨髓……
止庵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我们现在还原只是还原到鲁迅做过什么,还有大量鲁迅没有做的。作为一个生活着的人,他还有很多很多爱好,比如喜欢收藏,喜欢看电影——在鲁迅最后一个月19天里,他看了好几部电影,看了杜布罗夫斯基,还给很多人写信推荐,说你们赶紧去看吧……他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所以我想对现在的青少年说:你们别怕,鲁迅他经常会讲笑话,有的时候还会做恶作剧;鲁迅只有16
1公分高,不像你们心目中想的这样高;鲁迅不是那么瘦,他还是挺英俊潇洒的。”
(三)、要关注鲁迅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悲情意识
读鲁迅先生与同时代人物的论战文字,常觉得那双明察秋毫的睿眼中,冷凝着太多的猜疑和无情,固然洞穿了许多鬼影,却也盯伤了许多好人,正如林语堂所说:“鲁迅所杀,猛士劲敌有之,僧丐无赖,鸡狗牛蛇亦有之。”被鲁迅先生骂为“奴隶总管”的徐懋庸,送先生的挽联却是“仰公吊公,我唯问心;知我罪我,公已无言”——如今读来,仍能觉出那难言的哀伤和隐痛,令人扼腕而叹……
但是,如果你能沿着鲁迅先生的心迹,去了解他的一生,就不难体察酿成那双凛冽冷眼的无尽悲情——正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淬炼出那罕见的冷峻;是无数次明枪暗箭的中伤和猝不及防的攻击,使他“不惮于用最坏的想法,去揣度中国人”。在鲁迅成名之后,他的各个集子中的题序(跋)内容丰富、风格各异,但有一种悲愤之情一以贯之——“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我的生命……”
已经耗尽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而正是这样的悲情和冷眼,使鲁迅的目光无比犀利,对社会弊端及其思想根源的洞察力,远远超过同时代人。在参悟世事、透视黑暗、洞察人心、确诊病源方面,他的深刻和睿智实在惊人,是诸人远远不及的,这也是我们至今无法绕过鲁迅的主要原因。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认为:“鲁迅一生始终爱憎分明,毫不含混,思想中有那种既极其清醒又分外深沉的个性特征。”林毓生说鲁迅:“外观上他疏远,淡漠,内心则悲愤,沉郁;但他却有一种诚挚的关怀和道德的热情,这使他能以巨大的雄辩力表达他对中国文化危机的极度痛苦”。
三、鲁迅在当今的价值
鲁迅的当代价值究竟在哪里?这的确是鲁迅登上五四文坛后,中国思想界一直追问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陈独秀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的文章里表露: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就在于他是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⑨鲁迅正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走上文学道路的,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并不同于毛泽东、孙中山那样的政治领域的思想家,而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深刻反思中国人精神的伟大思想家;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透彻观察中国之现实,认识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搬掉这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不可能解放。为此他写了一系列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药》、《**》、《铸剑》、《非攻》、《理水》等。这些作品中爱国主义思想到处可见。“狂人”是寻求正理、要求改革而被迫害成狂人的战士,他彻底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反动统治阶级的野蛮性和残酷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文明史就是“吃人”史。
(二)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但是并不同于专门致力于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革命家,而是倾心于改变中国人精神的革命家;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是并不同于茅盾、沈从文那样的侧重描摹社会世态与乡土风俗的文学家,而是集中全力勾勒、提炼中国人精神特征、为中国人提供反思自我“镜子”的文学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妗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将,他的爱国热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待中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显示了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最可敬的一面,这二者在鲁迅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三)鲁迅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省
鲁迅是一位他青年时代就大声呼唤的致力于中国人精神革命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提出“立人”主张,反对已经弥漫整个世界的轻精神的“质化”倾向;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
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毕生所倾心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
(四)鲁迅的价值无关政治
鲁迅的这种当代价值,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所独享的,而是普世的,即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所需要的。一直以来我们在认识鲁迅的时候常常把他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特别是毛泽东以政治语言、立场阐释了鲁迅思想之后,使鲁迅的意义从各个方面上升到政治的角度。如果以一个鲁迅评价者、研究者的身份,毛泽东完全有权利说出他自己所理解的鲁迅。但是,一旦毛泽东成为最高领导人,特别是在后来的造神运动中成为“神”,他的看法便成为最正确、最权威、最神圣的唯一的看法,于是,每一个人谈鲁迅,都是谈“毛泽东的”鲁迅,鲁迅便不可避免地被歪曲了。而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面,被塑造成造神旗手,而“横眉冷对千夫指”一面,则成为打击“阶级敌人”的精神武器,特别是鲁迅的战斗精神,一经“立场”化,便偷梁换柱偷天换日,被用以打击“臭老九”,“牛鬼蛇神”。思想的政治化总意味着思想的异化、工具化。以政治语言面貌出现的思想便不再是思想家的思想,而是政治家与政客的工具。所以我们在认识鲁迅特别是他的思想的时候,决不能把他同政治联系起来。
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只有正确的认识到了鲁迅的价值才能够更好的去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纪念鲁迅,就不要惧怕还原真实的鲁迅,让我们看到,在坚持“韧”的战斗的鲁迅,始终保持着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他反对虚伪,因此也不隐藏他内心充满的矛盾和自身的缺陷。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应该拓展鲁迅研究视野,以一种亚洲视角、世界视阈去研究,才能将鲁迅研究拓展一个新的境界。
第四篇:善于看待问题
善于看待问题
同一问题,会有多种观点,不同的观点会有不同的结果。纵观古今,成大事者,不外乎其眼光和志向,正确的眼光能促成远大的理想,而远大的理想则是成就伟业的关键。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高度,就掉下来了,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了,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过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由此可见,正确的眼光对一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会有不同的结果,只有善于看待问题的人,才能从中获取经验或启示,并将其作为自己前进的导航。同样的情景,第一个人只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不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其结果是可悲的;第二个人从中看出了教训,但却不能深入理解,其结果是可笑的;只有第三个人能从蜘蛛屡败屡战中获得启示,并化为自己的行动。不难看出,不一样的眼光造成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成就了不同的命运。
一个造纸厂的工人因在工作时一时失误,做出来的纸粗糙,不光滑,很难写字。因此,他被工厂开除了。他伤心万分,为自己的失误感到后悔。但是,他并不就此罢过,他发现纸张虽然粗糙,但吸水性很好,一个想法在他脑中浮现,他将这些纸裁成小块状,并包装起来。产品一推出,便热销起来,他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范围,不久,就成为了当地的富豪。
出奇制胜的想法使这位工人从困境走向事业的顶峰,由此可见,看似糟透的事情未必就是噩运,有时不同的看法能化险为夷。
一个苹果的落地,牛顿能从中发现万有引力;不同鸟类嘴形的相似,达尔文能从中推导出进化论;同样是交易,马云却能从中找到财富。是什么决定了伟人的成功?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是对事物本质的看透,是正确的眼光!
同样的路程,不同的方式去决定了速度的快慢;同样的目标,不同的行动决定了完成的好坏。不管是不起眼的情景,还是再大的挫折,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事件,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由此可见,只有善待问题,找出本质,才能解决问题。
第五篇:如何看待信访
信访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工作情况、提出意见或投诉,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是一种利益表达方式。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倾听民意,体察民情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责,其中信访制度正是迎合时代潮流而发展起来的。能否做好信访接待等工作关系到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工作效率以及政府形象。最重要的是,做好信访工作是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对于群众信访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妥善解决。
首先,解决群众信访问题最重要的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真诚、及时地解决好信访工作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来访群众因公因私提出问题、建议和诉求,无论群众所提问题大还是小,我们都应该予以倾听和解决。
第二,应该我们注意接待来访群众的态度,多站在群众立场和角度去处理问题。及时给予安抚,稳定其情绪,心平气和地倾听问题,并感谢其对我们工作提出问题和建议。如遇情绪激动的来访群众,应该第一时间安抚其情绪,耐心倾听,认真记录。
第三,在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准确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如果群众所提问题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很好地解决,此时应该认真记录下问题和群众的联系方式,将问题上报领导,并及时进行调查、学习和提高,积极向同事学习,请教领导,争取尽早解决群众的问题。事后及时和群众取得联系,反馈处理的结果和情况,保证群众满意为止。如果问题是由于群众不了解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所导致,我们应该耐心给予解释和帮助。
第四,信访工作是解决群众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避免信访制度流于形式,在工作过程中及时予以监督,保证群众问题能够保质解决。但同时信访制度业不是唯一途径,我们还应该拓宽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例如设立市长信箱、市长接待日、定期走访群众等。
总之,群众利益无小事,每一位政府的信访工作人员都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