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站前区创新社会管理设想
站前区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设想
为加快推进我区社会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创新,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通过社会服务管理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安全有保障、权益受保护、生活更舒适,达到自觉、主动地接受管理、配合管理、参与管理,从而促进经济建设加速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我们要牢牢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牢牢坚持“发展为本,项目为纲”,紧紧咬住招商引资工作不放松,坚持用发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真正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做细做实,把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服务管理落到实处,更要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抓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拿出专门力量加大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为站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一、创新载体,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一)建立“站前区社会服务管理网络平台”(见附件1)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建立“站前区社会服务管理网络平台”,实现网上诉求、热线电话诉求、群众信箱诉求、短信平台诉求和现场诉求一体化。整个 1
服务平台是一个前台受理到后台处理反馈的闭环式管理程序。就是从前台受理入手,设立服务热线、网络服务员、群众诉求信箱、手机短信平台和社区接待员等多个受理端口,无论是群众电话诉求、网络诉求,信箱投诉、还是短信诉求、登门诉求,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将群众诉求录入到网络受理事项窗口,并按照受理事项类别和管理服务权限分转给相应的后台责任单位即街道、社区和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和职能部门收到诉求信息后在第一时间予以办理,办理不了的逐级上转。办理结束后以网络平台和电话反馈等形式将办理结果反馈给群众。同时,在全区服务网络整体运行后,还要将监督考核系统一并融入到网络平台。设立办理时限报警系统,由纪委监察局按照各主管领导、各职能部门、街道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采取网上跟踪检查、限时监察督办、综合考核评估、责任追究等办法。对群众诉求受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整个管理程序进行规范,制定区、街道、社区和群众诉求平台四个工作流程图,确保每个工作环节都能够按程序运行、按规范进行操作。
该平台以建立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目标,以解决当前全区社会服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解决群众利益诉求为切入点,努力构建网络化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和谐的社区管理体系、多元化的矛盾 2
纠纷预防化解体系、广泛参与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保障有力的公共安全体系和全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站前区域特色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格局。
(二)建立“星级管理”认证体系(见附件2)为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年度社区“两委”班子目标管理考核基础上,对社区党组织、党支部、党员和居民实行“星级管理”,进一步提高社区管理社会化程度,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并将“星级管理”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推进创先争优,实现“加强基层建设、发挥党员作用、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幸福家园”的目标。
“星级管理”认证体系包括:“十星社区党组织”、“十星党支部”、“十星党员”和“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按照合法性、民主性、群众性原则,经自评申报、审核确定、群众公议、民主评议、表彰奖励等程序,实行公开、公平、公正评选。
“星级管理”认证体系的建立要主题明确,责任相连,上下贯通,互成网络。即:“十星社区党组织”所辖“十星党支部”数要达到80%,“十星党支部”所辖“十星党员”数要达80%,“十星党员”所属责任区内“十星文明户”要达到80%。
“星级管理”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社会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广大基层党组织、党员在“追星”过程中,可认真比较、找差距、明措施、定目标、做整改,促进全区党组织、党员在创星、评比过程中,不断强化诚信意识、守法意识、道德意识、奉献意识、感恩意识等,并带动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而优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三)成立“市民学校”,提升全民素质(见附件3)
“市民学校”以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打造诚信站前为目标,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重点,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建立多层次、社会化、开放式的终身教育学习体系,不断提升学习力,激发创造力,增强竞争力,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和综合实力。在全区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形成崇尚文明、弘扬正气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展示站前人民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的实现。
1、开展“国学”知识进社区活动。把国学知识传播作为“市民学校”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开展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国学课堂”和“国学诵读竞赛”等活动,使社区居民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社区和谐。这里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开设“百场 4
国学巡回课堂”。组织一批在“国学”方面有一定造诣,喜欢为群众服务的志愿者,到社区群众中进行巡讲。让社区居民对国学国粹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热爱国学、研究国学的热情,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为构建和谐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设立“经典国学流动图书站”。由区、街道、社区及其它社会组织和单位共同投入,收集、购买经典国学图书、音像资料,集中管理、分散使用、周期流动、资源共享。建立百部国学“流动图书站”,在社区图书室供读者借阅。并通过读书竞赛、优秀读后感评选、“子女和父母同读一本书”等特色活动,引导广大居民爱书、看书,自觉接受传统美德教育。三是编写《社区居民国学教育读本》。根据区内现有资源和实际情况,组织力量定期编写出精美、短小的《社区居民国学教育读本》,供社区居民学习。四是开辟经典国学专栏。在各社区建立“读经典”、“经典赏析”等国学专栏,定期刊播更新学习内容,同时制作一批“经典国学”展板分阶段在全区流动巡展,力图通过巡展打造出“国学进社区,和谐一家亲”的全新学习模式。
2、打造“雷锋精神在站前”文化品牌。雷锋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就在站前区,雷锋在站前入伍当兵,在站前驻区部队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站前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 5
传统。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全区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推动站前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决定打造“雷锋精神在站前”文化品牌。结合“市民学校”的工作内容,组织雷锋生前战友和站前区的省市学雷锋标兵,以“雷锋精神在站前”为主题作巡回报告,宣传站前的学雷锋活动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让雷锋精神为站前实现跨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开展“政策进社区”、“法律进社区”等活动。充分利用“市民学校”广泛开展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同时,利用“市民学校”广泛开展就业技术、技能培训,生活常识讲座,邻里故朋谈心等活动。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和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推进社区自治建设,为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政策法治环境。市民学校的开办,主体是依靠党员志愿者和社区居民骨干。由街道社区党组织加强培训、组织、指导,并由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专项资金支付一定活动经费。
二、健全组织体系,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成立站前区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常务副区长、纪检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人武部政委为副组长,成员由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 6
维稳办、综治办、纪委监察局、区委办、财政局、信访局、人社局、发改局、城建局、教育局、城建环保局、卫生局、司法局、审计局、物价局、计生局、统计局、服务业局、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及公、检、法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组织部,与组织部合署办公。正科级事业单位,配备4-6人。办公室专门负责抓好全区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日常指导、协调、督办等工作。办公室下设“三站六组”。
“三站”,即“三个服务站”:①群众诉求服务站(设在区信访局)。主要职责是指导全区开展群众利益诉求应诉服务工作,建立完善应诉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受理、交办、转办和协调解决群众利益诉求。②社会管理信息服务站(设在区政府办)。主要职责是负责以网格为基础,建立社会服务管理动态管理系统,建立区、街、社区和相关职能部门互动的社会服务管理网络。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建立社会管理基础信息库。③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服务站(设在区综治办)。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指导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社会调解的联调联动,检查、汇总、上报全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六组”,即“六个工作组”:①群众诉求服务督查工作组(设在区纪委监察局)。主要职责是负责群众利益诉求应诉工 7
作完成情况的督察、考核、督办、问责等工作,并与纠风工作、行风评比相结合。②党群工作组(设在区委组织部)。主要职责是负责构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管理体制,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③网络监督工作组(设在区委宣传部)。主要职责是对网上舆情进行实时监控,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向主要领导提供舆情信息。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区网络文化信息的日常监督管理。④社会建设工作组(设在区发改局)。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提出全区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重大方案和重要政策,为区委宏观决策服务。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全区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⑤群众利益诉求应诉工作组(设在区政府法制办)。主要职责是承担行政复议、应诉的有关工作,以及应对行政争议引发的群体性诉求。⑥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组(设在区民政局)。主要职责是负责拟定全区社区建设规划、政策和改革方案,提出加强社区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建议;统筹协调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及全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监督管理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二是在街道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各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分管领导担任,街道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代表作为成员,体现社会协同、公众参 8
与的原则。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本辖区社会管理的总体规划、重大方案和重要政策,为区委、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综合研究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本辖区社会管理重点任务的落实,组织协调指导各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相关工作。
三是在社区成立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既是群众利益诉求端口,是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节点,也是群众诉求办理情况反馈平台。将以家庭为核心的群众诉求问题,按照公共服务、行政事务、家庭需要进行分类、汇总、判断,交办相关责任部门,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反馈诉求人。通过成立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搜集信息研判社情民意;通过帮助群众传达诉求,动员相关力量给予解决,促成党群、干群之间的良性交流互动。将“中心”建设成一个接纳群众意愿表达、为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提供帮助的地方。
四是设立站前区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和日常建设、管理、检查和考核奖惩等。资金主要来源财政列支(每年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做为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专项资金,列入年初预算,直接划拨到专项账户),同时,把党建基金、工会、慈善总会、民政专项资金等进行有机整合,使之发挥更大作用。另外,对站前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6个街道社会服务管理 9
办公室、36个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由区里统一挂牌,各街道社区组织机构、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统一制版全部上墙,全面开展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是一个新课题,全区上下高度重视,最近派志萍同志和国鹏同志带着组织部、宣传部相关同志到鞍山铁东区、立山区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下步还将组织区里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同志到省内、外进行学习考察。要做好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我们也在全区提出了实施一把手工程,区直各单位、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是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带头干,认真梳理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案,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责任,细化分工,结合实际,迅速开展工作,加大创新力度,确保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力争早出成果,多出经验。同时,创新社会服务管理还需要省、市直部门乃至中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央、省市直部门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最大支持和配合。
附件1:站前区社会服务管理网络平台工作流程; 附件2:站前区“星级管理”认证体系工作预案; 附件3:站前区成立“市民学校”工作预案。
第二篇:2010年下半年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设想
2010年下半年八里庄街道社区办 关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工作设想
根据朝阳区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的会议精神,结合八里庄地区社会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街道工委、办事处统筹领导下,社区办在2010年下半年主要从三大类九方面开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一、一手抓硬件配置,一手抓软件提升,全方位规范社区建设工作,确保社区服务工作的全面性、便捷性和专业性
在硬件配置方面
一是多方法增加社区办公用房面积。2010年上半年,社区办已经完成了对地区未达到350平米办公用房的社区居委会、服务站进行了梳理、排查、统计工作,并建立了排查底帐。2010年下半年社区办将以此底帐为基础,按照“轻重缓急+就近利用”的原则,从五方面解决办公用房不足的现实问题。其一,通过“整合、改造、拓建、租借”等方法将地区内可利用的房屋资源及时、就近划拨社区使用。其二,通过与地区内物业公司沟通,将原有不利于社区办公的配套用房与物业闲置用房进行置换,增强社区用房地点设置的便捷性和实操性;与原家委会产权单位进行协商,签订房屋移交协议,将原家委会办公用房移交给社区居委会进行使用,拓宽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使用面积。其三,鼓励各社区居委会将现有办公用房进行深化使用,进行“一房多能、分时使用、互为补充”的改造,通过提高社区办公用房的使用效率,间接增加社区办公用房的面积。其四,通过共享地区企事业单位的活动场所,减轻社区活动用房不足的现实压力,如城市华庭社区充分利用八里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活动场地,有效解决了居民活动无场所、业主开会无场地、群众议事无设施的“三无”问题。其五,将确实不能内部消化的疑难问题详细立项后请求区社会办给予支持;通过上述五种方法的统筹开展,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大幅增加,如红庙社区家委会办公用房顺利移交,青年汇筹备处垃圾成功楼置换并改扩建。但目前社区办公用房缺口仍然巨大,初步估算八里庄15个社区办公用房缺口达到2643平方米之多。
二是多方面强化社区整体形象。2010年下半年,社区办将加强对社区整体形象的打造,以统一社区标识、统一服务设施、统一工作标准的“三统一”为工作抓手,强化社区居委会、服务站在地区百姓的心中的服务概念。通过整齐划一的配套设施,使地区居民只要看见社区标识就能辨别和意识到社区居委会、服务站的办公地点与服务品质,无形中增加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依赖感和亲切感。如今,以华贸中心社区为试点的“三统一”社区完全成型,百姓只要看见红字灰墙就能准确无误的找到社区居委会和服务站,办理相应事宜,今后三统一方式还将陆续在其余14个社区进行推广。
三是多渠道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的硬性标准。第一,以两委一站210工作为考核内容,在全街道推广“五优服务”标 准(团结协作优、遵守规章制度优、居民满意度优、服务技能优、工作作风优),进行季度考核,通过量化考核标准评判社区工作者服务质量;第二,制定社区“一年两总结”常态制度,在社区居委会及服务站中开展两次工作总结(半年总结和年底总结),总结时需要请居民代表及办事处工作人员参加并进行评议;第三,完善年底党口、行政口、居民代表、社区自评的“四方联席考核制度”,通过办事处红头文件方式,对社区进行考核,具体制定考核标准;第四,集成各种规章制度并编纂成书,如社区“三六九”工作规范,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务公开、分片包户等居民自治制度等,发放各社区,使社区在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灵活把握、规范操作、模式处理。
在软件提升方面
一是加强社区自治工作。2010年下半年,社区办将社区自治工作着眼于引导自治组织开展自我管理与服务方面。在有条件的社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居民事务协调委员会、社会建设协调委员会三大委员会,使三大委员会的工作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进行有机衔接,将社区硬件管理划归业委会处理;将居民矛盾调解划归居民事务协调委员会处理;将地区共建工作划归社会建设协调委员会处理;将公共服务工作划归社区居委会及服务站处理,使社区四大委员会形成“四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合力,共同为社区居民进行服务。
二是锤炼社区人才队伍。下半年,一方面将以对新老社 区工作者的“两注重两发挥”为突破口,通过“新老结对”的工作方法提升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即通过新老社区工作结成对子,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老工作者注重发挥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弥补新工作者工作经验少、业务能力欠缺的不足,新工作者注重发挥自身专业知识的特长弥补老工作者知识更新慢的缺点;鼓励新老社区工作者结对考取工作师职称,以此提高社区工作者个人的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将与高校进行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原因有三,其一,利用大学生专业社工知识带动队伍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其二,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地区社区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其三,大学生进入社区实习可以阶段性减轻社区工作压力。
二、硬环境上看细节、软环境上看标准,实现以“方便、优质、高效、廉价”为八里庄特色的一刻钟生活服务圈
2010年下半年,根据区社工委整体要求,社区办在街道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在八里庄地区内打造红庙、十里堡、青年路三个生活服务圈,以此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在硬环境建设上,合理规划生活服务圈的空间布局,充分考虑服务圈的便捷性和广泛性。八里庄街道辖区面积4.4平方公里,下辖15个社区,共有15余万人口。作为传统工业区与新型居住区的混合体,服务资源分布不平衡,包括华堂商场、西单商场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优势资源要分布在朝阳路周边沿线。因此,需要在空间上进行科学规划,使地 区便民服务工作趋向均衡发展。街道在西、中、北三个方位上拟建红庙、十里堡、青年路三个生活服务圈,使三个服务圈按照“品”形排列,在街道层面上组成大圈,这样就形成了“大圈套小圈”的服务格局,即“大圈服务地区,小圈辐射社区”。
在软环境建设上,一是细分便民服务内容,按照政府服务类、公益服务类、便民服务类、商业服务类4方面内容划分41小项,对辖区范围内各类服务资源进行普遍摸查并登记造册;二是根据客观条件和群体需求不同,区别充实各服务圈的服务内容。红庙、十里堡、青年路分别代表了八里庄地区的发展特点:红庙服务圈,服务对象的需求以传统服务居多,为此在打造服务圈的过程,以大力整合周边服务资源为主,如延静里早市、慈云寺家乐福等;十里堡服务圈,多为成熟社区,服务对象的需求度及服务品质要求高,为此,以深化周边服务资源为主,如该服务圈内西单商场在提供居民购物服务的同时,开展资助地区贫困家庭、优先录用地区下岗职工等公益服务,服务的范围从单纯的便民服务深入到了民生服务;青年路服务圈,多为新建社区,服务点相对较少,为此,以共享周边服务资源为主,如将平房乡的大悦城及平房乡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到服务圈中,方便地区居民。
三、和谐促进员协会、青年社工协会,两驾马车拉动下半年社会组织培育工作
下半年,社区办将着力打造地区和谐促进员协会与青年 社工协会两个社会组织,借助社会组织的中介服务功能,弥补社会公共服务涉及不到“真空”地带。
筹建和谐促进员协会的工作构想
第一,拓展和谐促进员的范围,将辖区内有意愿加入到和谐促进员队伍的社会共建单位纳入到和谐促进员的管理范畴。对于和谐促进员不能局限于地区的楼门层长,应立足于整个地区的和谐建设工作,吸纳相关人员加入到和谐促进员队伍之中。
第二,建立两级协会机制,明确两层面的工作职能。在街道层面与社区层面分别建立和谐促进员协会及分会,街道层面的协会设在延静里玫瑰园小区内,社区层面的分会设在各社区。街道层面主要负责统筹全地区1800余名和谐促进员的服务、备案及认证工作,各社区分会负责本社区内的和谐促进员服务、动员、发展、管理工作。
第三,采取推荐与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举候选人。各社区可通过推荐或居民自荐的方式选举1名理事参与街道层面的选举工作。街道层面设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及秘书长,均在社区选举的理事中产生;社区层面设分会长及联系员,分会长由社区推选的理事担任,联系员由本社区的社区工作者担任。
第四,街道社区办负责指导街道和谐促进员协会开展各项活动,协调各方力量帮助协会解决问题。
开展青年社工协会分会的工作构想 青年社工协会是全区35岁以下的社工组成的社会组织,在我地区设立分会,目前,我街道共有58名青年社工参与其中。下半年,社区办主要的工作有两方面。第一,将地区58名社工按照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类并建立社工人力资源库,按照类别建立多支精品队伍,方便地区统一使用;第二,制定交流计划,增加青年社工的交流、学习机会,使青年社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成为地区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第三篇:创新社会管理[范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我国还存在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收入低、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保障弱等,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既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务之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切实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思想为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当前,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尤其要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真正为群众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尽快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民生为抓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突出人文关怀、着眼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增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和效率;加快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决策纠错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和风险。要突出人文关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着眼化解矛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和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度为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满意度,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篇: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讲为何要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一、社会转型对社会管理的挑战
1、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遭遇瓶颈,公信力下降。
财政状况;体制机制;管理手段;人员能力;事务繁杂;新事物层出不穷。
2、社会风险的不断增多。
中国社会转型的风险:制度性风险;阶层性风险;分化心理性风险,现代社会风险。
1)、制度性风险: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社会人民群众不满和仇富现象,阶层对立;社会保障滞后;腐败问题严重,导致人民不满和仇官现象。
2)、阶层性风险:激化社会矛盾。
一是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削弱党的执政基础。二是中间阶层发育缓慢,中间阶层是社会的推进器;三是精英群体的结盟,其他群体很难上升和发展,使社会不公平。
3)、文化心理性风险:
一是平均主义心态;二是社会信任危机,政府、企业、个人不诚信问题严重;社会焦虑加剧,每个人出现焦虑。
4)现代社会风险:核灾难;生物基因;生态;经济金融风
险;
5)、从人口到社会结构:老龄化,城市化,流动人口,社会分化。
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只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化解各种风险;才能更好的实现民主法治;才能形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风尚;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秩序;才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事关执政能力和地位:我们的党只有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讲社会管理的理念和经验
一、基本理念:谁管,管什么和怎么管
1、社会管理是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就是国家由权利部门和授权的部门依据一定的规则,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干预、协调、调节、控制等,目的是提高对社会活动的管理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社会管理的主体:政府和民间组织。
3、社会管理的内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发展。
4、社会管理方式:不局限于监督和控制,社会生活和社会服务。
综上,社会管理的定义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委促进社会系统党的和谐运行和良性发展,共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5、社会管理相视的概念: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控制、公共服务。
二、传统的社会管理
1、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孔子提出来的德治的思想,用仁爱的方式管理社会;梦之提出来的仁政,主张刚柔相济。二者的结合就是以德治国。管理者要有更高的道德水准。
2、道家的社会管理思想: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
3、法家的社会法律思想;反对礼制,主张法律的,刚性的管理制度,是站在统治的地
位提出的主张。重法、重势、重术。依法治国。
三、西方的社会管理:
四、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群众观,矛盾观,思想教育,全民动员,社会、经济、政治高度一致。
2、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法制观;稳定观。
3、1992年到2002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社会突出问题;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三代领导人突出}
五、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和完善
2004年9月16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这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
2005年2月21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会议是提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讲话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摆上政府更加重要的置......”。
陕西12.5规划,第十篇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陕西。
第三讲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布局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具体来讲,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体制机制是还处在不少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
一、党的领导:从范围上看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覆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层次上看党的领导主要是体现在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方面。从方式上看党的领导必须是坚持依法执政。从功能上看党的领导是必须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
二、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保证社会管理的财政投入;培育社会组织、引导公民参与管理。
三、社会协同:
1、党和社会力量的关系:任何政党都必须积极面对社会组织,善于和社会组织建立联系,将社会组织的力量整合到党的执政体系之中,并成为执政的资源。
2、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关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持。社会力量能够更好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可以监督和制约政府,政府必须为社会力量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法律保障,政府必须对社会力量进行协调和监督。
3、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
四、公众参与:
1、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义:公众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能激发社会活力,能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2、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的意识:
3、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意识。
4、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
5、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
第四讲维护群众利益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是要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群众矛盾,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及时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1、人民内部矛盾的体现:
1)经济生活领域: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凸显;贫富差距悬殊;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增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2)政治生活领域: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政治权利难以实现;群体性事件频发;民族宗教问题依然存在。
3)意识形态领域:新思想、新观念与旧思想、旧观念之间的矛盾;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东西文化的对话导致的混乱。
2、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1)根源:社会经济根源;体制结构根源;思想意识根源。
2)解决之道:坚持优先保障生产权利的原则,解决群众生存、吃饭问题;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五讲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一、基层关乎成败: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社会管理的基石。
1、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多发地,基层社会矛盾多发的根源是:追求经济利益思想的极端化;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基层党政机关压力大。
2、基层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社会管理对象的多元化;社会管理内容的复杂化;社会矛盾纠纷群体规模化;基层人员流动频繁化。
二、城市社区管理创新
1、社区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服务在基层;社会稳定的因素反映的问题在社会上,但发生在社区,社区处于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2、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权责不称有责无权、管理缺位;人少事多任务繁重;设施简陋、资源缺乏;服务缺少、参与性差。
3、社区管理的路径: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走向自治;创新模式搭建平台;
第六讲农村社会管理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乡差距引发农村社会不满:
2、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拆村并庄运动;土地规模经营。征地拆迁。
3、农村教育、文化、信仰问题。城乡教育差距大。
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途径。
第七讲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
一、社会安全感问题凸显
公共安全是指事关社会众多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的安全。安全感是人内的在街边需要。
1、民意表达的迸发:民众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表达他们对于安全的需要。当前民众安全感缺乏,正好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与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2、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解决了中国几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同时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个人私欲膨胀,同时,市场经济催生出来的私欲往往还和公共权力勾结连一起,产生出公权私用的腐败;
3、公共安全事件涌现:现在的安全事件不仅涉及传统的领域中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能源安全、社会 安全、防灾安全经济安全等问题,同时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日益引起民众的关注比如生态安全、金融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突发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几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危害的灾难性、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的关联性演变的隐蔽性等。公共安全问题成因复杂,主要是是天灾和人祸的结合,并以人祸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为主。
二、把好食品的入口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民生所系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一是食品安全是以人为本,二是确保食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
第八讲安全生产管理
一、安全生产的的本质全生产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及人民...(00:02:44)
(二)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00:03:44)
(1)分割的监管体制导致权力分散。(00:06:12)
(2)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00:08:53)
(3)安全惩戒制度不完善。(00:11:18)
(4)安全生产监督力量不够。(00:13:46)
案例 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00:16:57)
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在省政府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及...(00:18:33)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涉及烟花...(00:19:20)
(三)理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00:21:12)
(2)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的能力。(00:22:46)
(3)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00:23:19)
(4)增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力量。(00:25:44)
四、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建设(00:29:48)
类型和特征(00:31:25)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类型(00:31:34)
农民的“以法抗争”(00:32:53)
土地问题是目前农民以法抗争的焦点(00:34:41)
农民土地抗争的当事方发生了变化(00:35:37)
农民土地抗争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变化(00:36:59)
农民土地抗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00:37:55)
农民土地抗争的冲突程度变得相对激烈(00:38:26)
农民土地抗争的语言发生了变化(00:39:05)
农民土地抗争的外力介入情况不同(00:39:55)
环境污染引发的维权案件值得注意(00:40:58)
第九讲工人的以理维权
工人维权抗争的原因复杂
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方式
工人维权抗争走向联合劳资冲突将是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形式
市民的“理性维权
物业冲突特征:暴力增多
业主维权的特点(房屋折迁问题突
维权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2008年6月28日贵州瓮安事件
社会泄愤事件对社会稳定的严重影响
社会泄愤事件突发性极强
2007年较大的泄愤事件
调整利益关系
社会不满会引发国家合法性危机
提高管治能力(00:22:28)
地方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00:24:42)信息公开是依法处置的前提(00:
风险社会下的危机管理(00:27:49)
风险社会的概念与特征(00:28:52)
风险社会的特征(00:29:30)
风险社会视野下的中国(00:33:04)
社会风险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和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00:33:41)危机管理能力创新(00:34:26)
完善管理主体,营造全民积极参与管理的氛围。(00:38:01)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00:40:23)
第十讲社会管理中的社会组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在协助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发...(00:00:15)
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00:01:13)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扫描(00:02:42)
(二)发展的特点与轨迹(00:07:46)
在数量方面,我国社会组织的总量呈现为在曲折中不断增长到发?..(00:08:17)在组织体系方面,我国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00:10:08)在地域分布方面,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整体推进,但是仍然存在着?..(00:11:27)在社会参与方面,人们社会参与的过程呈现出一个从有限群体的?..(00:13:41)
(三)社会组织的类型(00:15:56)
准行政组织。(00:16:30)
二、社会组织的“特异功能”(00:21:21)
(一)社会整合功能(00:22:07)
(二)中介沟通功能(00:27:58)
(三)公共服务功能(00:29:54)
(四)公权力监督功能(00:32:02)
三、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00:36:00)
首先,加强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和政...(00:36:54)其次,要改革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主...(00:38:30)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镇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尤为重要。
一、坚持创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时期,切实打造一支“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新时期的现实需要。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无疑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一)抓思想建设,树立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理念。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根本在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和干部的思想实际,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引导队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利观和“公仆意识”,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依法办事、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风尚。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干部职工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和大胆实践,勇于开拓的精神,能够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创造新业绩。
(二)抓素质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服务群众的能力。
要不断提升干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依法行政、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一是要突出培训重点,针对当前工作的实际,贴近干部岗位需求,本着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原则,在培训内容上,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要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感染力和吸引力,广泛开展各类岗位练兵、课题攻关等活动,以考促学,以老带新,以讲传技,使干部职工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自觉主动地研究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注重培训效果,强化师资力量,重点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干部的工作要求和特点,进行分级分类和全员培训。要严肃培训结果考核,全面提高干部思想道德、专业技能、科学文化、文明服务和身体心理素质。
(三)抓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风气。
要加强队伍作风建设,一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着感情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二是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充实服务内涵,提高服务水平。三是要弘扬敬业、勤业、精业精神。在工作面监着历史转换的时期,要认清形势,适应变化、刷新职能、振奋精神,要深入开展推先进、树典型活动,切实在干部队伍中树立了一些树得起、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让先进典型成为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面旗帜。
二、打造社会管理创新新亮点
(一)建立“一站式服务”的新服务模式
为了使政府的管理纳入“服务、责任、法制”的轨道上来,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建立一种新管理模式。政府部门确定以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本机构的管理宗旨,自觉地把自己从高高在上的“主宰”地位,降格到为广大群众的“服务员”身份,主动向“服务政府”模式过渡。建立“一站式”服务,不仅仅是简化办事手续,其深刻内涵在于顺应了管理的发展趋势,强调管理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管理部门并不是自己在进行“孤家寡人”式的管理,而是激发众多的群众进行自我管理。在以前的管理模式下,政府部门是通过制定繁琐的制度程序去制约群众,群众只能被动地服从管理,甚至有逆反心理。现在观念转变为:政府部门的管理不仅是“对”群众的管理也是“为”群众的管理,是为了群众更好地发展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尽管在形式上政府仍然是管理主体,但决非意味着群众仅仅是管理的客体,它也应具有管理的主体意识。这种意识其实是新管理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其成功的一个关
(二)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镇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推进政务信息化,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建立健全社区与部门“共建”制度
组织和协调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努力实现社区资源共享、精神文明共创、社区事务公管、社区治安共保。
1、建立意见征询、反馈制度。利用社区党建工作会议等机会,听取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对社区党建工作报告的意见,征求对社区“共建和谐社区”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反馈有关单位限期办理。
2、定期通报制度。把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工作思路及时向驻社区单位通报,把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及时向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反馈,促进工作开展。
3、驻社区单位帮扶社区制度。在一社区设点单位和驻一社区单位每年要提供一定物资、资金扶持,主动帮助一社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评选表彰制度。每年组织评选社区“共建和谐社区”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并予以宣传表彰,激发工作热情,推进社区“共建和谐新家园”工作扎实深入进行。
三、创新群众工作新途径,探索社会管理新机制
在新形势下,乡镇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机制,科学谋划重点工作,深入群众察民情,联系群众解民难,问计群众集民智,引导群众聚民心,亲近群众促民安,服务群众保民生。
(一)“民情联系卡”架起“干群连心桥”
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听取民情、了解民情的长效机制,推行“领导干部民情联系卡”制度。领导干部民情联系卡片以简洁、通俗的形式,正面详细注明了领导干部的姓名、联系方式、单位地址,反面附有单位的工作职能和业务范围,使广大群众易于接受、便于记忆。接到反映的领导要把老百姓所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详细登记在“听、解、帮、促”民情登记表上,单位“一把手”亲自负责,将问题进行逐条逐项的协调解决,再把结果逐一反馈给群众,直到获得群众满意为止。
(二)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帐”
为了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加强党员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零距离”党群、干群关系,开展了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账”活动。记“民情日记”要求镇、社区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居民,真正帮助群众破解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民情台帐”要求围绕群众关心和关注的大事难事急事及意见建议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民情台账,进行双向反馈。对需要办理的事项及时反馈给镇分管领导和职能办公室,落实承办人,实行归口办理,并把结果及时告知当事人,对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为避免流于形式,乡党委还实行动态跟踪,不定期督查,让“民情台账”真正反映民情,彰显民意,赢得民心。
(三)“便民导引图”导引服务理念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精益求精,制作便民图:政务热线、医疗急救、交通旅游、名企名村、公厕指示„„把便民图打造成一张魅力剑南的名片。一张小小便民图,点点滴滴的惠民之举方便了群众,温暖了民心,拉近了群众和党委政府的距离。
四、立足源头治理,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宜关口前移,着眼于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产生,为有序有效的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健全社会规范体系。要建立一整套社会规范体系,使各方面行为有所遵循。发挥传统社会规范体系的作用。中国传统上讲“仁”重“礼”,应充分重视传统社会规范的社会管理价值,有效加以利用。
(二)加强道德建设。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爱岗敬业、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明风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
(三)要紧紧抓住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尤其要注意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保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的同时,注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由于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差过大而引发社会矛盾。
(五)建立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状况的好坏。不少社会矛盾就是决策程序不规范、各方面意见反映不够、时机不当、负面影响考虑不周全造成的。因此,今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制定、重要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出台,事先都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把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环境影响、矛盾纠纷及各类不稳定因素予以充分考虑,权衡利弊,科学决策、谨慎决策、稳妥决策。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预先制定防范化解措施,落实责任,把负面因素减到最少。
要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大对社会管理的投入,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要抓住目前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契机,明确社会管理服务方面需要抓的重点项目,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早立项、早建设、早见效。要建立健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地区、部门协作配合机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格局。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支持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中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并善于发现、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以此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