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例(试行)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例(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机构任务
第三章 编制、队伍
第四章 设备、经费
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普及推广到群众中去,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第三条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坚持为当前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遵循因地制宜、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采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相结合的方法;讲求经济效益。
第四条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点是县一级。要逐步把县农科所、农技、经作、植保、土肥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结合起来,建成全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组织农技干部,分工协作,搞好技术指导,尽快使各项农业技术综合应用于生产。
第五条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种经济联合体的发展,县和县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采取合同形式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把技术推广工作搞活。
第六条 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做好技术推广工作。
第二章 机构任务
第七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包括有国家设置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和集体兴办的技术服务组织两部分,前者属国家事业单位,后者是民办公助的集体事业单位。
第八条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市、自治区)、省辖市(自治州、盟、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指导机构,属同级农业行政部门领导。
主要任务是:
一、负责编制全国和本省、本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计划、规划,经农业领导部门审批后列入国家计划,并组织实施;按财政管理体制编报技术推广的基建、事业等经费和物资计划。
二、建设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各级农技推广机构、队伍,逐步形成技术推广网;检查、总结、指导所辖区域的技术推广工作;搞好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评比、奖励。
三、搞好农业科技情报和宣传工作。
四、制订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规章制度,组织交流工作经验,协助当地主管部门解决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组织农技推广干部的业务进修和培训。
六、加强与科研、教学部门的联系,参加有关科技成果的鉴定,负责组织重大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
第九条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综合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机构,属县农业局领导。
主要任务是:
一、了解掌握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做好技术情报工作。
二、调查总结并推广增产技术经验;引进当地需要的新技术,经过试验、示范,然后推广普及。
三、选择不同类型地区建立示范点,运用综合栽培技术,树立高产增收样板。
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宣传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五、帮助乡社建立技术服务组织,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有条件的也可参加技术承包。
第十条 县以下,按行政区或自然区划设区(片)农业技术推广站;没有设行政区,乡社规模又较大,可以按自然区划,依托重点乡社,选办若干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派出机构,人事工资关系,由县农业局统一管理。主要任务是:根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安排,指导所辖区(片)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承包服务工作。
第十一条 乡社成立农业综合技术服务组织(如农技服务站、农技服务公司等),以国家配备2—4名农技人员为技术骨干,吸收部分农民技术员组成。乡社以下,选设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
技术服务组织的主要任务是:
一、根据县、区(片)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农民要求,制订乡社推广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
二、与各种专业技术承包服务公司、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共同做好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工作。
三、引进良种和先进技术,种好示范田,树立榜样,组织参观交流经验,进行技术指导。
四、配合供销部门组织好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供应和使用技术的指导。
五、通过会议、现场参观等各种形式,宣传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六、及时向上级反映农事动态和农民的意见,当好农业生产的情报员。
第十二条 现有国家办的乡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办得好的,群众欢迎的,可以保留,积极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
第三章 编制、队伍
第十三条 省辖市(自治州、盟、地区)以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由同级农业行政部门根据情况确定,报同级政府批准。县及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应根据管辖范围、自然条件、耕地面积、人口多少和作物种植情况等确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其派出机构属国家事业单位,其人员编制由县政府确定;乡社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是集体性质,实行民办公助,派驻的国家技术人员由县农业局确定,农民技术人员人数由乡社确定。
第十四条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领导干部,应从年富力强、有组织领导能力的技术推广干部和农业科技干部中选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的行政干部人数要严格控制。
第十五条 属于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干部,必须具备高等或中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技术水平。要定期进行考核,并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农业技术干部职称暂行条例》的规定,评定和晋升技术职称。
第十六条 建立定期的轮训制度,加强对现有的技术推广队伍的培训。采取由中央、省、市、县分级举办训练班进行轮训和选送技术骨干到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进修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技术干部的业务水平。
第十七条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干部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要轻易变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业务技术专长,不要抽调他们去搞与技术推广无关的工作。
第十八条 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是推广农业技术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要进行考核,择优录用,发给证书。并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第十九条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要加强劳动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健全工作、学习等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评比。
第四章 设备、经费
第二十条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应有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的固定基地和场所,有条件的还可以划给一定的山林、水面。区(片)、乡社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也要有开展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活动的场所和少量试验基地。
第二十一条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应设置实验室、化验室、图书资料室、陈列室,逐步配备必要的仪器、图书及幻灯机、收录机、电影机、宣传车等设备。区(片)、乡社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也要有便于开展工作的仪器设备和宣传工具。
第二十二条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本建设,包括试验、培训、推广、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等,应按财政管理体制列入国家和地方基建计划。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区(片)农业技术推广站要加快建设步伐。集体性质的技术服务组织的基本建设,应列入集体经济基建计划。
第二十三条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固定资产,如实验基地、培训场所、房屋、机械、车辆、仪器设备等应制定办法管好用好。其他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平调或占用。
第二十四条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包括工资、福利、培训、宣传、仪器化验药品购置、技术推广成果奖励、重点技术推广项目补助费等,按财政管理体制在农业事业费中专项列支,由技术推广站掌握使用。
第二十五条 县和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要采取经济手段,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多种经营; 也可以代销试验示范和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所需的化肥、农药和优良种子、苗木等,以便提高服务效果,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国家负担。乡社技术服务组织所需经费,主要靠联产承包收入和乡社集体经济利润中解决,地方财政可适当予以补助。
第二十六条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节约开支,勤俭办事业。
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先进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成绩大小,由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普及科学知识,促进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成绩突出。
二、某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达到农牧渔业部《关于实施国务院<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的细则(试行)》所规定的申请技术改进奖的条件和要求,或地方颁发的奖励标准。
三、连续直接从事技术推广工作三十年或连续在乡社搞推广工作二十五年以上的表现较好的技术推广人员。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国家、集体和群众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适当赔偿损失或给当事人以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条 各省、市、自治区农(牧渔、林)业厅(局)可以根据本条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细则,报农牧渔业部备案。
第二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职责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职责
负责人:李霞组成人员:王向宇
(一)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技推广法》、《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市、县、乡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协助制定本乡农业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二)参与制订农业技术推广规划、计划和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本乡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实行目标管理;
(三)选定推广项目和技术,贯彻技术标准,制订技术规程;
(四)承担和组织实施选定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上级下达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科技项目;
(五)负责上级安排和本乡土地暖、设施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工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六)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业科技人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七)指导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园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八)引进和推广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农业;
(九)开展作物栽培、蔬菜花卉、植保植检、农业环保、土壤肥料、农产品经销等专业技术服务,并为农业劳动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物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管理,发挥其效能;
(十一)承担乡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三篇: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励试行办法实施细则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励试行办法实施细则
为适应新时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更好地贯彻执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励试行办法》(下称“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下称“细则”)。
第一条 奖励目的
为了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办法”的精神和要求,给予有关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适当的奖励。
第二条 奖励范围
包括推广应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水利、气象、农机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如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田水利、节水农业、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等与农业直接相关的成果与技术。
第三条 奖励标准
省相关行业主管厅(局)按推广范围,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幅度,技术先进性及推广难度,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个方面,结合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业推广奖奖励标准。
一等奖:推广范围广,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对推动全省农业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较大作用,推广技术先进,推广难度大,技术措施和投入产出比均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或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二等奖:推广范围较广,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较显著,推广技术较先进,推广难度较大,技术措施和投入产出比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或市的领先水平。
三等奖:在市或县范围内有较大的推广面积,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推广技术措施和投入产出比均达到市内先进水平。
第四条 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管理机构及职责
1、省设立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评委会),由有关单位推荐的专家和有关领导组成,设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二至四名。负责对行业评审组推荐的请奖项目进行最终评审,评出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二、三等奖获奖项目。
2、省评委会下设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评委会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其职责是:
(1)负责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的组织协调及省评委会的日常工作;
(2)审查行业评审组推荐的请奖项目,将符合规定的请奖项目报省评委会评审;
(3)协助省评委会做好授奖项目的审核工作;
(4)负责公示拟奖项目以及公布评奖结果;
(5)办理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奖状、证书及奖金的发放工作;
(6)处理有关异议。
3、省相关行业主管厅(局)分别设种植业、畜牧、林业、渔业、水利、气象、农机等七个行业评审组,每一评审组由5-7名专家组成,负责对本行业范围内农业技术推广奖申报项目的初评工作并加具意见和推荐等级。行业评审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省相关行业主管厅(局)科教(技)处,其职责是:
(1)根据“办法”及“细则”制定本行业推广奖的评审标准和管理办法;
(2)受理各市行业主管局及本行业省直属单位、中央驻穗单位的申报项目;
(3)将请奖项目向省评委会办公室汇报;
(4)转发本行业获奖项目的奖状、证书及奖金;(5)协助省评委会办公室处理有关异议。
第五条 申报、评审程序
1、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申报程序依照《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励试行办法》第六条规定办理;
2、各市、县主管局负责对申报农业技术推广奖项目的有关材料进行初审(包括是否符合申报条件;材料是否齐全;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申报项目的实质内容和证明材料是否属实等),对审查合格的填写意见后报上一级行业主管厅(局);
3、省各行业评审组对本行业申报的项目进行初步评审,并填写评审意见和推荐等级后报省评委会进行最后评审。
第六条 申报条件
1、申报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的项目,其推广的技术原则上应是两年前已通过鉴定或验收的科技成果,或两年前已列入县(含县)以上主管部门重点推广计划、丰收计划的项目;
2、同一区域已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的同类项目不能再次申报本奖励;
3、由不同市、县、区申报的已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的同类项目,必须在推广范围、增产和增收幅度等方面有较大突破方能申报本奖励;
4、同一不同市、县、区申报的同类项目,只能择优推荐一项申报,亦可由省行业主管厅(局)牵头,把由不同单位完成的同类项目合并为一个项目,并协调定出第一完成单位,组织材料上报;
5、仅在一个县范围内推广的项目,原则上不能申报二等奖以上的奖励;
6、凡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丰收奖”等奖励实质内容相同的项目,不得再申报本奖励;
7、申报省农业技术推广奖项目中包括曾获奖的子项目的,在计算经济效益时应扣除该子项目内容部分。
第七条 申报材料
1、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申报书;
2、县(含县)以上主管部门的立项任务书;
3、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及列入县(含县)以上推广计划的证明;
4、推广计划和技术方案;
5、技术推广工作总结;
6、验收证书或生产应用效益证明[申报三等奖应具乡镇(含乡镇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证明;申报二等奖应具县(含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证明;申报一等奖应具省或市一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证明] ;
7、省农业 技术推广奖申报项目简表。
以上1-6项内容材料,要求按顺序装订成册,每个项目报送全套材料一式2份,第7项内容(即省农业 技术推广奖申报项目简表)不装订,以单页纸形式上报,一式20份,同时要求附此页内容的软盘。行业评审组要严格把关,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退回,省评委会办公室对行业评审组推荐上来的请奖项目材料,进行最终审核,如发现申报材料不全或与要求不符的,取消其请奖资格,不提交省评委会评审。
第八条 申报单位、主要完成单位及主要完成人
1、申报单位必须是项目的第一主要完成单位,第一主要完成人必须是第一主要完成单位的工作人员;
2、一等奖限报12个主要完成单位20个主要完成人;二等奖限报8个主要完成单位15个主要完成人;三等奖限报4个主要完成单位10个主要完成人,不得超出上述名额;
3、主要完成单位及主要完成人的顺序必须按对申报项目作出贡献的大小依次排列;
4、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必须是在第一线参与推广工作的才能填报,属现任行政领导职务的人员要从严掌握,的确对所申报项目作了大量具体工作而需列入的,也不得超过所报项目等级规定总人数的25%,在前5名主要完成人中只限2人。
第九条 奖金
1、原则上根据当年评定获奖项目数量以及奖金总额确定一、二、三等奖的奖金;
2、奖金分配由第一完成单位负责和其他完成单位协商,按贡献大小分配,不搞平均主义;
3、可从奖金中提取不超过15%的额度,酌情发给未列入主要完成人但对项目作出一定贡献的有关人员;
4、奖金分配后,由第一完成单位将分配结果报送省行业主管厅(局)备案,并抄报省评委会办公室。
第十条 异议处理
对拟奖项目有异议的,可在公示之日起一个月内向省评委会办公室或有关厅(局)行业评审组日常办事机构提出,一个月内未处理妥当的异议项目,暂缓授奖,处理妥当后,参加下一授奖。省评委会办公室对所有项目的争议意见或结果有最终审核、裁决的权力。
第十一条 获奖项目追踪
1、为保证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的严肃性,省评委会办公室及省行业主管厅(局)应采取多种方式不定期对获奖项目进行检查、核实;
2、如果发现弄虚作假则取消获奖资格,追回奖状、证书和奖金,并视其情节轻重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二条 申报时间
省农业技术推广奖每年评审一次,申报受理时间原则上定于当年的七月三十一日截止,如当年省评委会办公室另行通知的,按通知为准。
第十三条 其他
1、本“细则”发至省直有关厅(局)和各市、县有关单位。
2、本“细则”解释权属省农业厅。
3、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原“细则”同时作废。
二00二年十二月
第四篇: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资格标准
精通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本专业学科、技术带头人,系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法规,熟悉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并能分析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能根据国家或省产业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要求提出本学科推广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或开拓性的推广课题;能承担和完成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推广或攻关项目,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关键的农业技术问题,业绩显著,取得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或在引进、消化、吸收、推广新技术中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出版本专业高水平的论文、著作;具有培养指导农业技术推广专业研究生的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计算机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下同)资格后,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二)虽不具备规定的学历(学位),但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或具备规定学历(学位),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考核至少有1 次为优秀,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1项或二等奖2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2.获得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3.获得具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明专利2项以上(第一发明人)。第五条 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六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精通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并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本专业学科技术带头人;熟练掌握本专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法规,熟悉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并能分析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
第七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根据国家或省产业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要求提出过本学科推广研究方向,并选定和主持完成过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或开拓性的推广课题。
(二)承担和完成过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推广项目或攻关项目。
(三)解决过本专业重大、关键的技术问题,并取得科技成果;或在引进、消化、吸收、推广新技术中对本专业技术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长期主持本专业技术工作,指导过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或研究生开展科研或推广工作。第八条 业绩、成果要求
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1项或三等奖2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主持的省(部)级以上推广项目,经省(部)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主持研制开发的实用技术有2项以上重大改进,通过省(部)级鉴定,并在全国或全省推广,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四)获得具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明专利1项以上(第一发明人)。第九条 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后,论文、著作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学术著作、译著1部以上(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
(二)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本专业论文3篇以上(其中第一作者的论文不少于2篇)或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4篇以上。
(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提交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并交流本专业论文5篇以上。
第十条 外语要求
按江苏省人事厅“苏人发〔2004〕24号”和“苏人通〔2007〕76号”文件规定,对农业系列各专业人员不作外语要求。
第十一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二)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其应用能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申报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资格应提交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十三条 从国内外引进的有特殊成就的人才,可根据本人实际水平和能力直接申报。第十四条 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说明等见附录。江苏省农业技术、林业专业高、中级资格条件附录
一、申报人必须提交的材料
1.按有关要求填写“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3份,并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备用相片1张(免冠大1寸)。
2.“江苏省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一式20份。3.对照第二条,将申报的专业准确地填在“申报表”封面相应栏目处。
4.对照第三条,将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以来的考核结果填入“申报表”内相应的空栏处。5.对照第四条,提交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历(学位)证书,以及资格证书、任职的聘书复印件。
6.对照第五条,提交记载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完成继续教育情况、并经同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审验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原件。
7.对照第六条,提交反映本人专业理论水平的证明材料。
8.对照第七条,将本人的专业技术工作经历填入“申报表”相应栏目,并经单位核实确认。9.对照第八条,提交反映本人主要业绩的专业技术工作报告1份、业绩成果证件、证明及辅助证明材料(包括获奖证书、与成果相对应的公开发表的论文、调查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复印件须经单位核实盖章。
对科研立项课题,应提交课题立项申请表、阶段性进行情况报告书(含主管部门组织的三位以上同行专家的审查鉴定意见)。
10.对照第九条,提交规定数量的论文、著作或专业文章。论文、著作、专业文章或实例材料原则上要提交原件。
11.对照第十条,提交符合省职称主管部门要求的职称外语考试有效成绩证明原件(或符合“资格条件”规定免试条件的相关材料)。
12.对照第十一条,提交符合省职称主管部门要求的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有效成绩证明原件(或符合“资格条件”规定免试条件的相关材料),或提交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原件。
13.对照第十二条,提交个人破格申请报告及单位的审核意见、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以来的考核优秀和获单位表彰的有关证明材料。
14.对照第十三条,参照上述第9、10条要求提交规定的材料。15.凡已实施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管理的专业,申报时须同时提交执业资格证书及注册登记证书。以上提交的材料若是复印件,须经单位核实、盖章,经办人签名,并注明核实的年月日,所有提交材料必须按高(中)评委会要求的格式进行分类、整理、装订。
二、本条件有关的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1.重大:某一区域范围内规模大、影响深的。2.疑难:暂不分明,难以确定。
3.主持:经某一级别部门认可或任命的,在工作中起支配、决定作用的。4.精通:理解透彻,应用娴熟。5.系统掌握:熟知并能应用自如。6.掌握:充分理解,较好地应用。7.熟悉:明其意,并能应用。8.了解:知其大意。
9.专业技术工作报告:主要对取得专业技术资格以来专业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一般应包括:基本情况(姓名、性别、毕业学校、现专业技术资格、简历等)、开展工作情况(如科研、带教、参与学术交流、新品种或新技术推广应用、继续教育等)、取得业绩(按工作内容分述)、专业特长(经验)、今后努力方向等项目。
10.实例材料:指将本人在任现职期间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心得体会,以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来。文中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并附以任现职期间的具体实例处理分析。
11.著作:指取得ISBN统一书号,公开出版发行的本专业专著或译著。著作必须具有“三性”(即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全书字数一般要求在10万字以上。
12.论文: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研究性学术文章,其内容一般包括摘要、关键词、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六方面。论文必须具有“三性”(即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全文一般不少于2000字。期刊必须有ISSN(国际标准刊号)和(或)CN(国内统一刊号)刊号。
13.专业文章: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经验总结、短篇报道或实例报道等文章。全文字数一般在800字以上。期刊必须有ISSN或CN刊号。
14.宣读论文:指在市级以上学术会议大会上宣读或在学科分组会议上宣读,并在相应论文汇编上全文(或摘要)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
凡宣读或交流论文必须提交论文宣读证书、论文汇编、会议通知及日程安排等相关材料。摘要发表者需同时提交全文原稿。15.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各级专业学会、各部门主办并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以及各部所属院校主办的学报。期刊必须注有统一刊号。
16.省级期刊:指由省级学术机构主编或主办的刊物,并已取得ISSN或CN刊号。17.市级期刊:指由市级学术机构主编或主办的刊物,并已取得ISSN或CN刊号。
18.国家(际)性学术会议:指由国家一级专业学会、国际学术组织或国际学术组织委托我国相应的学术机构组织召集的会议。
19.省级学术会议:指由国家二级专业学会召集的学术会议。20.市级学术会议:指由国家三级专业学会召集的学术会议。
21.主要作者、主编或副主编:指本专业学术专著或译著的具体组织者,对该著作的学术、技术问题起把关作用。其个人承担的编著字数必须在3万字以上。
22.主要编(译)著者:指专业著作的主编或副主编以外的编者或一般作者,其参与编著的字数一般应在1万字以上。
23.科技进步奖(及相应奖项):特指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部丰收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农业技术推广奖等奖励项目。
24.科技进步奖主要完成人:指在该奖项等级额定获奖人数内取得个人奖励证书者。25.项目(课题):包括国家、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或合同规定的科研或技术开发任务。有科学研究、技术管理、开发及推广应用等类型,按来源可分为国家下达项目、国内外合作项目、合同项目及外商投资项目等。
26.主要完成(参加)人:指在项目中承担主要工作或关键性工作,或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人员。其确定程序为:项目负责人出具证明,然后由单位组织3名以上的专家评估,并逐一写出评估意见。
27.课题负责人:指课题第一申报者。
三、本条件若干问题的说明
1.本条件中凡规定的学历、年限。数量(目)、等级等概念均含标识、年限、数量(目)、等级。如,本科以上含本科,5年以上含5年,1项以上含1项,三等奖以上含三等奖。
2.本条件规定的著作、论著、专业性文章、宣读论文、技术分析报告、技术培训教材讲义等,不论出于何专业学术期刊、何出版社、何学术会议,其学术水平或应用价值均由评委会专家公正、公平、全面地评定。
3.本条件所提的推广面积、增产效益、土壤改良提高等级、预报准确率等均须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出具证明。4.本条件所提“市”指副省级及地级市,不含县级市。
5.本专业工作年限:一般从毕业参加本专业工作后起计算至申报前一年年底止。
后续学历获得者,可从申报者人事档案记载开始的员级资格起计,但必须将全脱产学习时间减除。其员级资格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负责审核认可。
6.任职资历计算方法:从取得专业技术资格之日(以批准公布时间为准)起计至申报前一年年底止。
7.凡提交的获奖成果均须同时附上相应公开发表的专题论文。8.本条件所指水平,一般由高评委专家评定。
9.本条件所指推广新技术、新项目,须经市(当地)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或通过的程序参照科技成果鉴定方式进行,具体如下:
(1)申报人提出申请,填写“推广新技术、新项目应用水平考核鉴定表”(以下简称“鉴定表”)。
(2)所在单位审核推荐。
(3)由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5名以上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并将专家评议具体意见结果填入“鉴定表”。
(4)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专家评议意见,作出综合评价结论并填入“鉴定表”。
第五篇: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励试行办法
【发布单位】81903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9-12-10 【生效日期】1989-1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励试行办法
(****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一九八
九年十二月十日广东省农业委员会颁发)
第一条第一条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大力推广、普及先进农业技术,促进农、林、牧、渔生产的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在基层第一线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农业技术推广奖:
(一)积极引进推广动植物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二)推广农、林、牧、渔,单项或综合增产技术措施,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生态效益的;
(三)推广应用新技术对农、林、牧、渔产品进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值,成绩显著的;
(四)开展农业技术承包,获得得大面积增产,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五)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咨询,在普及农业技术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六)对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有所改进、创新,并在生产应用上取得显著效果的;
(七)在推广农业技术的组织管理和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的。
第三条第三条 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奖励分为三等,分别发给奖状或荣誉证书和奖金。一等奖奖金为五千元,二等奖奖金为三千元,三等奖奖金为二千元。具体评奖标准由省农业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下发执行。
在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可授予特等奖,其奖金可高于一等奖。
第四条第四条 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奖励所需经费,每年在省农业发展基金中拨给。
第五条第五条 省设农业技术推广奖评审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的审定、批准和授予工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评审委员会由农林牧渔业专家和有关领导组成,其日常工作由省农业委员会负责。
农、林、牧、渔各厅局分别成立农业技术推广奖评审组,受理本行业的申报项目,经评审后报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评审委员会审批。
第六条第六条 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申报程序:
(一)省直所属单位凡符合条件评奖的,可施行业分别向农、林、牧、渔主管厅、局申报;
(二)各市直属单位符合条件评奖的,可先送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审查合格的向省对口厅局申报,并报市农委备案;
(三)县以下单位符合条件评奖的,经县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合格后,报市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再向省对口厅局申报,并报县农委备案;
(四)中央驻粤单位和其他单位,亦按上述程序向所在地行业主管部门申报。
省农、林、牧、渔主管厅局根据本办法及实施细则规定的评奖标准,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签署意见后报省评审委员会审定。
第七条第七条 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每年评审一次,向省申报截止期为当年五月一日,以邮戳为准,过期不再受理。
第八条第八条 凡已获得国家各种奖励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实质内容相同的项目,不得再申报农业技术推广奖。
第九条第九条 自获奖项目公布之日起两个月内为异议期。在此期间无异议的,即行授奖;有异议的,由各厅局评审组提出处理意见,报省评审委员会裁决。
第十条第十条 获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的项目同时又获得得其他科技奖励的,可按最高奖金额补领差额,但不得重复领取奖金。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获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的事迹记入获奖人业务考绩档案,作为考核、晋升、聘任技术职务的参考依据。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申请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填报各种表格。不得弄虚作假。不得降低标准评奖。不准以任何籍口私分奖金。如发现与事实不符而获奖的,则取消其受奖资格,追回奖状、证书和奖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省农业委员会可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